海关总署14日发布数据,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 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中国外贸逆势上扬。
初步统计,2020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4.8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7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1万亿元,同比下降0.6%;委托贷款余额为11.06万亿元,同比下降3.4%;信托贷款余额为6.34万亿元,同比下降14.8%;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51万亿元,同比增长5.3%;企业债券余额为27.62万亿元,同比增长17.2%;政府债券余额为46.06万亿元,同比增长22.1%;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8.25万亿元,同比增长12.1%。 从结构看,2020年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0.2%,同比低0.1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0.7%,同比低0.1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占比3.9%,同比低0.7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2.2%,同比低0.8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1.2%,同比低0.1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9.7%,同比高0.3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16.2%,同比高1.2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2.9%,与上年同期持平。 注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注2:2019年12月起,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将“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与原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合并为“政府债券”指标,指标数值为托管机构的托管面值;2019年9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企业债券”统计,将“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纳入“企业债券”指标;2018年9月起,人民银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2018年7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单独列示。 注3:文内同比数据为可比口径。
1月8日,全国税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国家税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军作工作报告时指出,2020年税费收入预算任务圆满完成。全年组织税收收入(已扣除出口退税)13.68万亿元,同比下降2.6%,比财政预算安排的目标高0.8个百分点。 会议要求,2021年,要进一步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促进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助力高质量发展。继续抓实抓细延续实施和新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落实,持续优化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的机制和做法。 全国税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苏御 摄 2020全年减税降费超2.5万亿元 王军介绍,2020年,各级税务部门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为399万户纳税人办理延期缴纳税款292亿元,实现90%的涉税事项、99%的纳税申报业务都可网上办、线上办、掌上办,充分发挥增值税发票等税收大数据优势服务各级领导决策和市场主体发展,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一场大考”并收获了来之不易的成果。 会议指出,税费收入预算任务圆满完成。除全年组织税收收入13.68万亿元以外,及时准确办理出口退税1.45万亿元,组织社保费收入3.81万亿元,非税收入6316亿元,为抗击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个税首次汇算平稳实施。开发应用个税手机APP,推出申报表数据预填单服务,积极推动和抓好免除部分中低收入者汇算义务的政策落地,确保了个税三步改革在稳慎推进中圆满完成,有力促进了消费增长和调节收入分配。 会议指出,“十三五”期间,确保了减税降费和组织收入任务圆满完成。 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超过7.6万亿元,累计办理出口退税7.07万亿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新办涉税市场主体5745万户,较“十二五”时期增长83%,为稳住就业和经济基本盘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税务部门连年完成预算收入任务,累计组织税收收入(已扣除出口退税)65.7万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图片来源:新华社 坚决守住不收“过头税费”底线 对于2021年税收工作重点,会议部署了十个方面的工作。 会议要求,进一步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促进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助力高质量发展。继续抓实抓细延续实施和新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落实,持续优化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的机制和做法。 加强税收促进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深化市场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支持乡村振兴、调节收入分配、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政策研究,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此外,扎实稳妥完成预算确定的收入任务,推动税费收入质优量增。妥善处理好减与收、质与量、条与块、近与远的关系,既要把该收的依法依规收上来,又要坚决守住不收“过头税费”的底线。 会议还要求,切实强化精确执法,增强税务执法的规范性统一性。 要把准执法尺度,创新执法方式,坚决防止和纠正粗放式、选择性、一刀切的随意执法,推广“首违不罚”清单制度。增进执法统一,持续扩大跨省经营企业全国通办涉税事项范围。 记者注意到,2020年,在长三角一市三省,对首次税务轻微违法行为采取不处罚的措施。当年7月,上海市税务局、江苏省税务局、浙江省税务局、安徽省税务局、宁波市税务局联合制定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税务轻微违法行为“首违不罚”清单》。 该《清单》包括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事项,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未按规定报备财务会计制度、软件及银行账号,未按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未按规定办理纳税申报等18项被列入“首违不罚”事项。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全球新型肺炎疫情实时查询
A股好事之徒多,忽悠投资者的好事之人也不少,每年年底,总要给投资者算一笔债,投资者赚了多少钱?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原来A股这么容易赚钱啊? 东方财富(行情300059,诊股)Choice数据显示,A股最新总市值为77.53万亿元,较2019年末的59.2万亿元,增加18.36万亿元。据中国结算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末,已开立A股账户的自然人投资者达1.75亿。按此计算的话,年内A股投资者人均盈利10.49万元。平均收益率达到31%。 可是问一问中小投资者,有几个人赚到了10.49万元,从一些吐槽看,看来很多中小投资者又要被平均了,就像某些大佬,有2000亿元财富,张三欠债100万元,过的是穷困潦倒的生活,可是简单的数学平均计算,四舍五入,两人平均财富就是1000亿元,所以计算投资者平均赚多少钱就是拉仇恨。 A股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一股独大,带来了资金占用、违规担保、高买低卖等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事情,市场一直呼吁解决一股独大,可是一股独大并没有任何的改变,不少民营公司大股东持股超过60%,一些国企上市,持股度也很高,新发股份只有10-30%,二级市场真实流通股占比很低,股市大涨最大受益者就是各类大股东和高管,逢高减持的话,还有可能把股价砸下来,二级市场投资者成为受伤害者。 另外这种计算总市值增加,也没有扣除新股新增市值和再融资的新增市值,这也能算是投资者赚钱吗?有点匪夷所思,是无意忘记还是刻意为之,不得而知,有媒体资料显示2020年共发行了393只新股,按发行价和发行后总股本计算,市值合计2.68万亿元。另外还有定增、配股、可转债等再融资,数目也是很可观的,据券商中国1月2日消息,2020年A股市场股权融资金额为1.71万亿元,同比提高11%,现在暂时没有准确统计数据,有机构认为,2020年A股市场全年预计有395家公司首发上市,由于多家百亿级企业上市以及注册制的实行,今年筹资额达到了人民币4,707亿元,与实际393家新股就差两家,新股募集资金大约是4700亿元不会有太大差别,再融资就是1.24万亿元,新股市值不考虑涨跌是2.68万亿元,加上再融资市值增加1.24万亿元,扩容带来的新增市值是3.92万亿元左右。 扣除扩容因素带来的新增市值,实际上整个市场增加的市值是14.44万亿元,相对于59.2万亿元增加了24.2%,可是新股市值高达2.68万亿元,新股涨幅按照1倍计算,很多人没有中到新股,或者仅仅中到一些涨幅很小的新股,又会被平均了,新股融资是4700亿元,原始股东持股高达2.21万亿元,按照涨一倍计算,原始股东收获了2.21万亿元,扣除新股因素,总市值增加12.23万亿元,整体市场收益率就只有20%了,与31%收益率相比降低了不少。 20年是一个结构性的行情,说更明白一点,就是机构主导的结构性行情,有机构抱团的个股就涨不停,而没有机构参与的个股不仅不涨,甚至会下跌创新低,可是面对疯狂的机构推升权重股上涨,股价估值连创新高,散户也不敢持股,与机构共舞,毕竟部分机构推升抱团股已经不能用价值投资来评价,更准确的是用极度疯狂的价值投机来诠释,大家可以看看茅台、五粮液(行情000858,诊股)、泸州老窖(行情000568,诊股)等白酒股涨了多少,海天味业(行情603288,诊股)等食品股涨了多少,也可以看看长春高新(行情000661,诊股)和恒瑞医药(行情600276,诊股)、迈瑞医疗(行情300760,诊股)涨了多少,还可以看看比亚迪(行情002594,诊股)、宁德时代(行情300750,诊股)和隆基股份(行情601012,诊股)涨了多少,别说中小散户难以分享机构重仓股的盛宴,就是很多机构也不能分享这种狂热的上涨,机构收益率20年分化十分严重。另外这部分权重很大的个股,大股东持股比例都是很高,像茅台,原来大股东占据了62%的股份,实际上贵州茅台(行情600519,诊股)酒厂技术开发公司还持有超过2%的股份,按照目前股价持股市值大约是1.3万亿元市值,一个股东就占据了茅台市值上涨的62%左右,散户很大一部分持股市值都是10万元以下,需要多少散户才有这样的持股市值,这样的持股结构,用算术平均计算赚钱,真的是没有意义的。 20年散户是有赚钱的,但是按照我个人预测,散户亏钱比例并不低,能够达到20%盈利水平我估计不会很高,以后散户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因为机构主导的行情越来越难以预测未来投资方向,20年是300亿元管理规模的基金,只能买白酒以保证流动性,21年机构又会如何主导行情,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今年以来,央行已推出涉及9万亿元货币资金的货币政策应对措施,前10个月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为保市场主体稳就业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央行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这样表示。 疫情以来,央行大手笔释放流动性,通过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创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多种方式,稳住经济基本盘。 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中国经济恢复增长势头强劲。GDP、投资、外贸、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相继转正,中国也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监管政策紧盯最大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年陆家嘴论坛上如是说。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宏观政策保持从容不迫的战略定力。今年以来,我国央行始终强调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预留政策空间。总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前瞻性、主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成效显著,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体系显示出巨大的弹性和耐力。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3万亿元,同比多增2.6万亿元,银行保险机构新增债券投资超过8万亿元。民营企业贷款增加5.4万亿元。制造业贷款增加2万亿元,为去年全年增量的2.6倍。保险业赔付9989亿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 政策措施前瞻、精准,支撑经济V型反弹 “扩总量、保供应、促增长,降利率、调结构、保主体”,对于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措施,央行行长易纲在疫情初期这样定调。 4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并前瞻性提出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 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疫情期间,为帮助中小微企业续命求生,一系列定向扶持政策相继落地。 首先,春节后,金融市场如期开市,央行提供了1.7万亿元的短期流动性,1~9月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了1.75万亿元长期资金。 其次,央行分层次、有梯度地出台了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对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保市场主体发挥了积极作用。1月31日,设立第一批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银行向医疗和生活物资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2月26日,增加第二批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4月20日,增加第三批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全力以赴保市场主体。目前,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已于6月末顺利收官,截至9月末,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已落实超过80%。 为了解决普惠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而出现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6月,央行创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聚焦直达性、精准性。 “疫情暴发后,货币政策出拳及时且有力度。”在2020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各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比如,多次降准超预期投放流动性,运用常备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今年前10个月,通过降低利率为实体经济让利约6250亿元,通过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这两个直达工具让利大约2750亿元,两个渠道加起来共让利9000亿元。 据央行报告估算,截至10月末已实现让利约1.25万亿元,预计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效果进一步体现,全年可实现让利1.5万亿元目标。 前瞻、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也对实体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中国经济迎来“V”型反弹。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72.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经济增速由负转正。 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1%,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制造业恢复性增长有所加快,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恢复是持续的。 美国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此前表示,“明智地”使用货币和财政刺激,同时有效防控疫情,是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复苏的主要原因。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分析当时中国股市表现优于其他国家的具体原因时认为,一是中国进入疫情时间较早,2月份起,政府就开始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为股市反弹提供支持;二是,中国有大规模财政、货币政策支持,IMF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1.2%,表明中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开始反弹,今年经济增长有望朝3%的目标前进;三是,相较于世界经济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特别是高科技的投资,在科技、医疗等企业的带动下,外资持续进入中国。 瑞士再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安仁礼称,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中国经济韧性并没太大变化。在GDP增速上,中国是世界重要经济体中唯一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作用的国家,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7.4%,中国经济增长将会实现溢出效应。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 强化资金流向监管,宏观政策调控的前瞻性不仅体现在“稳增长”的细节,各种防风险的措施也在不断加码。 以房地产市场为例,由于年初以来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刺激了居民购房需求。同时,信贷资金风险与定价错配,引发套利行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等局部风险隐患抬头。 记者注意到,疫情虽然带来了空前的不确定性,但从顶层设计来看,房住不炒政策并未放松。 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重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为房地产市场定调;此后,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三道红线”落地,推动房企去杠杆。 与此同时,监管也在层层加码。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2020年将坚决落实“房住不炒”要求,严防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持续遏制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 而因信贷资金流向违规,已有多家银行收到监管罚单。近期,在江苏银保监局公布的20张银行罚单中,处罚原因多指向贷款资金违规用于炒房或炒股。 郭树清在《求是》刊文表示,利率下行一致性预期强化后,有可能助长杠杆交易和投机行为,催生新一轮资产泡沫。一些地方的房地产价格开始反弹,金融资源有可能再次向高风险领域集中。 随着多项关键指标的逐步改善,中国经济增速显著回升已成共识。市场也普遍关注后疫情时期,政策如何进退。 “疫情应对期间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阶段性,要注重政策设计激励相容,防范道德风险,要关注政策的‘后遗症’,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早在今年6月,易纲就释放出临时性政策适时退出的信号。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2021年宏观政策“不急转弯”后,国常会提出,适当延长“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期限,并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期限由今年底适当延长。 12月25日,央行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季度例会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和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 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预计,今年疫情期间央行推出的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工具,在明年到期后不会采取“一刀切”式退出,甚至存在“扩面提效”的可能,基础货币投放不太会因再贷款退出而受影响。新增的结构性投放将重点支持国家科技创新、绿色金融和普惠小微,以呼应“灵活精准”的政策导向。在以上领域存在增加再贷款安排,或者定向降准的可能。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约三成。近日,工信部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公布,2016-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由20.95万亿元增至26.92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达到28.1%;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增长16.6%,由22.6万亿元增至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信用债发行规模超过11万亿元,净融资额在两类口径下都实现了“多增万亿”目标。此外,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行规模显著增长,债市互联互通取得诸多进展。近日,监管人士再度表态,将继续推进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发行规模超过11万亿元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2月21日,信用债(通常包括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定向工具)发行规模为11.7万亿元,超过历史各年度;同期有8.4万亿元信用债到期,由此净融资额为3.3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的目标。若按上述口径,去年信用债净融资不到2万亿元,目前已经“达标”。 此外,据央行披露,2019年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为3.24万亿元。若按此口径,2020年需达成约4.2万亿元的企业债券净融资。考虑到这一口径还包括资产支持证券、可转债以及可交换债,按此测算,今年以来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约为4.4万亿元,也已完成目标。 今年信用债发行规模总体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3月和4月的月度发行规模分别超过1.5万亿元、1.6万亿元;但在5月至7月,单月发行规模几乎“腰斩”;8月显著回升后有所走低,11月发行规模刚刚超过9000亿元。 今年2月,为应对疫情冲击,央行增加流动性投放并调低政策利率,市场利率大幅走低,企业发债成本显著下降。但随着监管打击资金空转,逐渐回笼流动性,市场利率在5月下旬开始回升,8月至9月已基本回到1月末水平。 10月下旬,华晨集团未能按时兑付“17华汽05”;11月10日,永煤控股未能按期足额兑付“20永煤SCP003”。上述高评级信用债违约引发二级市场震动,对债券发行造成影响。 Wind数据显示,11月共有130多只信用债取消或推迟发行,涉及金额约940亿元。 互联互通步伐加快 分市场来看,今年以来截至12月21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信用债规模约8.3万亿元,在交易所市场发行的信用债规模约3.6万亿元,远超以往各年度。 事实上,今年以来,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取得显著进展。1月,沪深交易所发布通知,扩大在证券交易所参与债券交易的银行范围;3月,交易所公司债注册制开始实行,公司债发行规模由前两月不足2000亿元增长至4000多亿元;7月,央行、证监会同意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开展互联互通合作。 9月,债市互联互通机制在对外开放的维度中进一步完善。当月,央行、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有关事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拟允许已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或通过互联互通方式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此外,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发布《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拟统一规范直接入市和在岸托管模式下的资金账户、汇兑及外汇风险管理。 近日,监管人士再度表态,将继续推进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分析人士认为,经过近30年发展,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市均已成为企业发债融资的重要场所。债市互联互通发展将进一步便利境内外投资者入市,有利于提高债券市场整体运行效率,形成更能反映市场真实状况的利率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