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微摄 央行今日发布202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人民银行统计,202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全年增加19.63万亿元,同比多增2.82万亿元。贷款投向呈现以下特点。 一、企事业单位贷款平稳增长 2020年末,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10.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季末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1.9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2.16万亿元,同比多增2.8万亿元。 分期限看,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余额41.57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比上年末低0.8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14万亿元,同比少增141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66.06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比上年末高3.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8.78万亿元,同比多增2.91万亿元。 分用途看,固定资产贷款余额4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比上年末高0.3个百分点;经营性贷款余额45.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比上年末高6.7个百分点。 二、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继续提升 2020年末,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1.01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年末高14.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84万亿元,同比多增1.25万亿元。其中,重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9.5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比上年末高12.7个百分点;轻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46万亿元,同比增长30.7%,增速比上年末高16.1个百分点。 2020年末,本外币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5.04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5.62万亿元,同比多增1.17万亿元。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8%,增速比上年末低3.6个百分点。 三、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增长速度加快 2020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24万亿元,同比多增1.75万亿元。 2020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增速比上年末高7.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52万亿元,同比多增1.43万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5.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上年末高5.1个百分点;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216亿元,同比增长53.7%;助学贷款余额1307亿元,同比增长10.9%。 2020年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贷款余额1427亿元。考虑已脱贫不脱政策的情况,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7881亿元。 四、绿色贷款保持较快增长 2020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1.9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0.3%,其中单位绿色贷款余额11.91万亿元,占同期企事业单位贷款的10.8%。 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贷款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5.76和3.2万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21.3%和13.4%。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3.62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3.5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6.3%。 五、“三农”贷款增速小幅回落 2020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8.9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三季度末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94万亿元,同比多增1.26万亿元。 2020年末,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3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三季度末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3.6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55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三季度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51万亿元,同比多增3213亿元。农业贷款余额4.27万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三季度末低0.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6.8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295亿元,同比多增2580亿元。 六、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下降 2020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49.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7%,比上年末增速低3.1个百分点,连续29个月回落;全年增加5.17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26.1%,比上年全年水平低7.9个百分点。 2020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1.91万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年末低4个百分点。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4.65万亿元,同比增长1%,增速比上年末低5.7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4.44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上年末低2.1个百分点。 七、住户经营性贷款加速增长 2020年末,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63.1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年末低1.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7.86万亿元,同比多增4310亿元。 2020年末,本外币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13.62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年末高7.5个百分点;全年增加2.27万亿元,同比多增1万亿元。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49.57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年末低3.6个百分点;全年增加5.59万亿元,同比少增5717亿元。注1: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银发﹝2017﹞222号)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有关考核标准的通知》(银发﹝2018﹞351号),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包括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的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消费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注2:绿色贷款是指金融机构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发放给企(事)业法人、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或个人,用于投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等领域的贷款。
央行今日发布2020年金融市场运行情况。2020 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显著增长,现券交易量增加,收 益率曲线平坦化上行,市场投资者结构进一步多元化;货币市场 利率显著下行,银行间货币市场交易量增加;利率衍生品成交量 同比上升,互换及期货价格小幅下降;股票市场主要股指大幅上 涨,两市成交金额显著增加。 一、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显著增长 2020 年,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 57.3 万亿元,较上年增 长 26.5%。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 48.5 万亿元,同比增长 27.5%。截至 2020 年 12 月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 117 万亿元, 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 100.7 万亿元。 2020 年,国债发行 7 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 6.4 万亿元, 金融债券1发行 9.3 万亿元,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发行 3580 亿元, 资产支持证券发行 2.3 万亿元,同业存单发行 19 万亿元,公司信 用类债券发行 12.2 万亿元。 二、银行间市场成交量增加 银行间市场成交量增加 银行间市场成交量增加 银行间市场成交量增加 2020 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 25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5%。 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 232.8万亿元,日均成交9350.4 亿元,同比增长 12%。交易所债券市场现券成交 20.2 万亿元,日均成交 830.4 亿元,同比增长 142.6%。 2020 年,银行间市场信用拆借、回购交易总成交量 1106.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其中同业拆借累计成交 147.1 万亿元, 同比下降3%;质押式回购累计成交952.7万亿元,同比增长17.6%; 买断式回购累计成交 7 万亿元,同比下降 26.3%. 三、债券收益率上行,货币市场利率下行 收益率上行,货币市场利率下行 收益率上行,货币市场利率下行 收益率上行,货币市场利率下行 2020 年,债券收益率整体上移。12 月末,1 年、3 年、5 年、 7 年、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 2.47%、2.82%、2.95%、3.17%、 3.14%,分别较上年同期上行 11bp、9bp、6bp、13bp、1bp。2020 年末,中债国债总指数收盘价为 195.19,较上年同期上涨 5.05; 中债新综合全价指数收盘价为 119.00,较上年同期下降 0.08。 四、投资者数量进一步增加 投资者数量进一步增加 投资者数量进一步增加 投资者数量进一步增加 截至 2020 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各类参与主体共计 27958 家,较上年末增加 3911 家。其中境内法人类共 3123 家,较上年 末增加 41 家;境内非法人类产品共计 23930 家,较上年末增加 3734 家;境外机构投资者 905 家,较上年末增加 136 家。 2020 年末,银行间市场存款类金融机构持有债券余额 57.7 万亿元,持债占比 57.4%,与上年末基本持平;非法人机构投资 者持债规模 28.8 万亿元,持债占比 28.6%,较上年末下降 1 个百 分点。公司信用类债券持有者中存款类机构持有量较上年末有所 增加,存款类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非法人机构投资者和 其他投资者的持有债券占比分别为 27.9%、6.4%、63%。 五、利率衍生品市场成交金额上升 利率衍生品市场成交金额上升 利率衍生品市场成交金额上升 利率衍生品市场成交金额上升 2020 年,银行间人民币利率衍生品市场累计成交 19.9 万亿 元,同比上升 6.8%。其中,利率互换名义本金总额 19.4 万亿元, 同比上升 6.8%;标准债券远期成交 4532.3 亿元,信用风险缓释 凭证创设名义本金 149.3 亿元,信用违约互换名义本金 12 亿元。 互换利率有所下降,2020 年末,1 年期 FR007 互换利率收盘价(均 值)为 2.47%,5 年期 FR007 互换利率收盘价(均值)为 2.83%。 六、股票市场主要指数上行 2020 年末,上证综指收于 3473.07 点,较上年末上涨 422.95 点,涨幅为 13.9%;深证成指收于 14470.68 点,较上年末上涨 4039.91 点,涨幅为 38.7%。两市全年成交额 206.83 万亿元,同 4 比增长 62.3%。(资料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 有限责任公司、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 份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图片来源:微摄 央行1月12日发布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其中,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M2连续10个月两位数增长。 一、广义货币增长10.1%,狭义货币增长8.6% 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2.56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上月末低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4.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43万亿元,同比增长9.2%。全年净投放现金7125亿元。 二、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802亿美元12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7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7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 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同比多增2.82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7.8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9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95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1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39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8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738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4706亿元。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6万亿元,同比多增1170亿元。 12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672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全年外币贷款增加802亿美元,同比多增881亿美元。12月份,外币贷款减少377亿美元,同比多减300亿美元。 三、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9.65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1315亿美元 12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18.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12.5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 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9.65万亿元,同比多增4.28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1.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6.57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393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6万亿元。12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2093亿元,同比多减8088亿元。 12月末,外币存款余额8893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全年外币存款增加1315亿美元,同比多增1014亿美元。12月份,外币存款减少16亿美元,同比多减94亿美元。 四、12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3%,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36% 全年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339.66万亿元,日均成交5.38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3.5%。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下降2.6%,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9.3%,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8.1%。 12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3%,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68个和0.79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36%,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69个和0.74个百分点。 五、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22万亿美元 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22万亿美元。12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5249元人民币。 六、2020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6.77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3.81万亿元 2020年,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4.79万亿元、1.98万亿元、1.05万亿元、2.76万亿元。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注2:自2015年起,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存款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贷款含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注3:报告中的企(事)业单位贷款是指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
中国经济编者按:1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11月份金融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2.5个百分点。初步统计,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元。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 专家表示,11月M2增速和新增社融略超市场预期,预计央行将继续通过加大逆回购和MLF操作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跨年资金需求。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和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681亿和360亿元,可见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依然旺盛,尤其体现在基建、制造业和房地产。 11月M2同比增长10.7% 超市场预期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中国人民银行9日发布的11月金融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2.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个和6.5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M2同比增速反弹有多方面原因:一是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元,信贷派生能力稳中有升,对M2扩张起到积极作用;二是财政支出对货币投放形成贡献;三是11月M1同比增长10%,创2018年2月以来新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活力增强,经济复苏持续向好。 东吴证券宏观研究团队表示,11月M1和M2分别较上月回升0.9个和0.2个百分点,一方面,得益于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力度加大;另一方面,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力进一步增强,近期宏观数据向好也印证了这一点。 数据还显示,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元;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3.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专家表示,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略超市场预期,表内贷款和政府债券比去年同期多增幅度较大,对社融形成贡献。 温彬表示,11月广义货币增长和新增社融略超预期,新增信贷基本与预期相符,体现了货币政策调控逐渐回归常态,但信贷结构优化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 王青认为,在货币政策调控回归常态化带动下,年末宽信用将持续处于“退潮期”,压降房地产相关融资、支持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将进一步显现。 新增贷款略高于去年同期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在新增信贷上,央行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53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48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049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781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3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88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80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042亿元。 陶川对记者表示:“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元,从全年信贷投放节奏来看符合季节性规律。其中企业中长期和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681亿和360亿元,短贷和票据、非银贷款则同比少增,可见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依然旺盛,尤其体现在基建、制造业和房地产。” 他还表示:“从全年来看,1~11月累计贷款投放18.4万亿元,考虑到去年12月新增贷款1.14万亿元,预计2020年全年新增贷款规模略低于20万亿元的目标。” 在社融方面,2020年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元。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3.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较前值回落0.1个百分点。 陶川分析说,11月新增社融符合此前市场预期。从结构拆分来看,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债券是主要支撑,同比分别多增1676亿和2284亿元;而非标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则拖累社融增量,二者同比分别少增982亿和2468亿元,非标中信托和未贴现票据融资萎缩明显。 赵伟也指出,社融增速见顶回落,主因是企业债券和非标融资拖累、政府债券贡献也在下降,信用“收缩”通道已然开启。据他具体分析,从主要分项来看,企业债券融资大幅下降,信托贷款和表外票据明显收缩。企业债券净融资862亿元,同比少增2468亿元,信托贷款净减少1387亿元,同比多减714亿元;表外票据净减少626亿元,而去年同期净增加570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000亿元,同比多增2284亿元,但同比增幅和增速已连续3个月下降。
人民日报北京12月7日电(记者杜海涛)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9.0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出口16.13万亿元,增长3.7%;进口12.91万亿元,下降0.5%;贸易顺差3.22万亿元,增加24.6%。今年1至9月,我国外贸累计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7%;1至10月,外贸增速提高到1.1%;进入11月,增幅继续扩大。11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3.09万亿元,增长7.8%,连续6个月实现正增长。其中,出口1.8万亿元,增长14.9%;进口1.29万亿元,下降0.8%;贸易顺差5071亿元,增加92.6%。海关数据显示:前11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比重提升。一般贸易进出口17.39万亿元,增长3.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9.9%,比去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前5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增长。其中,东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4.24万亿元,增长6.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6%。欧盟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与欧盟贸易总值为4.05万亿元,增长4.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3.9%。前11月,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比重提升。民营企业进出口13.47万亿元,增长11.3%,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6.4%,比去年同期提升4个百分点。机电产品、纺织品和塑料制品等出口增长。铁矿砂进口量价齐升。我国进口铁矿砂10.73亿吨,增加10.9%,进口均价为每吨694.5元,上涨5.8%。《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08日 第 01 版)
为了推动经济复苏,各个地方政府密集公布了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一波基建投资已经在路上。《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截至3月10日,有25个省区市公布了未来的投资规划,2.2万个项目总投资额达49.6万亿元,其中2020年度计划投资总规模7.6万亿元。中央财经大学中财—中证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今年很有可能在去年的基础上较大幅度提高赤字率、增发长期国债,增加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通过债务筹集一部分资金,从而增加公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0150万亿投资计划版图2月2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2月23日召开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指出,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加强用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非常时刻,多省份密集公布了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随着各地重点工程的复工及一批重点项目名单的下发,近50万亿元的投资版图浮出水面。不过,近50万亿元基建投资计划,真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数字吗?事实上,这些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指的是各省份未来的总投资计划,并不仅仅意味着当年投资总规模。其中包括前一年已经开工需要继续建设的、今年计划开工建设的甚至处于备案审批阶段的项目总规模。实际上落到2020年内的投资计划总规模仅有7.5万亿元。中泰证券研究发现,如果按照总计划规模进行比较,今年公布的计划项目规模不仅没有增加,还有所减少。统计云南、四川、福建等11个省份2020年公布的重点项目投资规模,总计约27.68万亿元,相比2019年公布的27.74万亿元,减少了500多亿元。从目前各省市公布的具体投资项目来看,基建投资仍占一席之地。例如,云南省2020年的“四个一百”重点项目计划即将出炉,2020年将推出52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5万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4400多亿元。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处处长郭金华表示,2020年的“四个一百”项目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大项目占比有明显提升。525个项目中,总投资50亿元(含)以上的项目232个,100亿元(含)以上项目146个。年内将建成香格里拉至丽江高速公路、大理至临沧铁路、腾冲艾思奇干部培训学院等一批重点项目。此外,将新开工建设澜沧至孟连高速公路、清水河大型水利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北京市2020年重点工程计划》则包括300个项目,覆盖三大领域,计划完成投资约2523亿元。其中,100项基础设施项目计划完成投资662亿元,包含7个国铁项目、5个市郊铁路项目、16个地铁项目、12个公路项目、16个城市道路项目。加快进度,加快审批,加速开工。在稳增长的压力下,近期基建项目的批复速度也在提高。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3日,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基建项目达2286.05亿元,比去年同期多了930.29亿元;截至2月25日,全国533个重大交通项目复工率为70.17%。02新基建成重要投资方向疫情之下,数十万亿基建项目如期而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下称“新基建”)项目尤为亮眼,成为本轮投资中的热点。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指出要“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新基建主要是指与高技术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今年以来,“新基建”被提到新的高度。1月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2月21日、3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均提到新基建。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一般认为,新基建区别于传统的“铁公基”(即铁路、公路、基础设施)项目,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板块。其中,“5G”是毫无疑问的亮点,成为各省份稳增长发力的重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9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列入2020年重点工作,其中有6个省市明确规划了2020年新建5G基站的数量,合计超过17.8万个。中国移动提出,计划在2020年底完成30万座5G基站建设目标,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力争前三季度提前完成全年25万座基站的建设目标。“要着眼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复杂性,充分认识加快5G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务实推动5G快速发展。”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说。5G建设本身包括芯片、器件、材料、精密加工等硬件以及操作系统、云平台、数据库等软件。5G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联技术结合,又将带动诸多行业,为很多领域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据中国信通院预测,预计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未来5年工业企业开展网络化改造投资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5G网络建设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资本市场的种种表现无疑是经济活动的投射。连日来,在A股市场上,以5G、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概念股行情火爆。3月10日,出于对全球资本市场密切联动的担忧,大部分人都预计中国股市会受到欧美股市暴跌影响。但沪深两市仅在早盘小幅低开,随后就开始反弹。午后,两市主要指数全部翻红,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分别大涨1.82%、2.14%和2.66%。其中5G板块更是成为反弹急先锋,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单日涨幅为6.51%。03专项债加力撬动投资不过,在疫情之下,原本就财力紧张的地方财政面对的压力更大。钱从哪儿来成为新一轮大基建投资中待解的问题。地方财政压力有多大?"2月10日,财政部公布了2019年财政收支情况: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382亿元,同比增长3.8%,未能完成预算报告中的目标。此外,2019年税收收入为157992亿元,占财政收入的83%,增速1%,该增速为1969年以来即半个世纪以来最低增速。"近年来经济下行叠加减税降费,财政收支矛盾持续凸显。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备受压力,教师讨薪、公务员欠薪消息已不稀奇。在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背景下,中央暂“借”给了地方政府1100亿元,要求年底“偿还”。3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支持基层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会议决定:一是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留用比例。3月1日至6月底,在已核定的各省份当年留用比例基础上统一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留用约1100亿元资金,全部留给县级使用。二是加快下达转移支付资金,指导各地优先用于疫情防控和“三保”支出按时足额支付。有缺口的地区一律要调减其他项目支出。三是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除疫情防控需要外,严控新的增支政策。“今年财政收支的压力确实比较大。因为最近几年经济在下行,2019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仅有3.8%,而税收几乎是零增长。再加上减税降费,2020年财政确实比较吃紧。”中央财经大学中财—中证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这种情形下,为什么还要“勒紧裤带上项目”?在温来成看来,从新冠肺炎疫情表现的危害性看,疫情的全球蔓延以至进一步恶化将造成严重的经济冲击和社会影响。如果全球经济受到影响,会进一步波及我国的对外贸易,进而影响到国内财政收入。“因此,面对这样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首先要保持国内经济的相对平稳稳定,在财政收支的安排上就不能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温来成直言。不过,政府预算内财政投资并不占基建投资的“大头”。温来成亦指出,从近年来社会基本建设投资格局来看,主要投资还是以社会投资为主,政府预算内投资占这个基建投资的比例仅为5%左右。“政府投资,主要起带动、示范、拉动民间投资的作用。”中泰证券研报亦显示,预算内财政支出投向基建的比例并不高,从历史趋势来看,预算内资金投向基建领域的比例有所上升,2015—2017年该比例分别为10.87%、11.54%和11.86%。“从大家的判断来看,当前经济所面临的形势可能不比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或者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更好。因此,今年在做预算收支安排,可能就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措施,应对危机的方法,增加财政赤字、扩大债务发行等等,克服当前的困难之后,再进行调整。”他直言。从资金来源来看,专项债和政策银行金融债可能成为为基建“加力”的主要来源。去年下半年以来,明确专项债发行用途、提前下达1万亿元专项债额度、允许专项债作为部分重大项目资本金等政策相继出台,意在提振基建投资进而稳增长。近期,相关部门的公开表态也明确释放了这一信号。"2月24日,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公开表示,要集中使用部分中央部门存量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确保资金要跟着项目走。2月27日,国家发改委基础司司长罗国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加快下达中央预算投资,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以及要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参与重大项目建设。3月4日,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司长欧鸿透露,下一步,为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组织地方抓紧准备专项债项目等。"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专项债的发行也在提速。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2230亿元,地方债提前批发行进度已达到66%。中泰证券分析认为,从基建资金结构来看,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这三大部分资金占基建资金来源的90%左右。预算内资金的发力主要来自赤字率的上调和调入资金增加;自筹资金中,专项债和政策银行金融债可能成为今年基建发力的主要来源;受益于项目资本金比例的下调,基建领域贷款会有边际改善。具体来看:1、预算内资金(财政收入+赤字规模+其他净调入资金)规模为3.4万亿元,2、自筹资金(专项债、政策银行金融债)为2万亿元,2、国内贷款约为 3.4万亿元。整体来看,主要的几项资金或比去年增加1.5万亿元,拉动基建投资增速回升至8%。非常时期,新一轮大规模基建能否承担起稳增长重任?或许,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考验才刚刚开始。
中新网11月4日电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10月,地方政府债券(以下称地方债)发行4429亿元,其中,新增债券1899亿元,再融资债券2530亿元。截至10月底,2020年累计发行地方债61218亿元,其中,新增债券44945亿元,再融资债券16273亿元。新增债券中,一般债券发行9479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0%;专项债券发行3546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37500亿元)的94.6%,完成已下达额度(35500亿元)的99.9%。10月地方债发行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行利率整体平稳。10月,地方债平均发行利率3.67%,与9月(3.64%)基本持平。平均发行期限13.5年,较9月(14.7年)缩短1.2年。二是发行方式更加丰富。财政部根据债券市场形势、投资者需求等情况,指导山西、湖南通过公开承销方式成功发行地方债41.6亿元,进一步提高了发行效率,保障了地方债发行平稳顺利。三是资金投向聚焦重点领域。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10月专项债券资金主要用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医疗卫生等重点民生领域,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二级市场流动性持续改善。截至10月底,今年地方债现券交易量12.5万亿元,同比增加4.3万亿元;换手率(现券交易量/托管总量)0.49倍,同比增加0.1倍;质押式回购规模18.3万亿元,同比增加2.5万亿元。下一步,财政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确保全年地方债发行工作顺利收官,努力推动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