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3日,2021年以来共有143只基金成立,发行规模达到5332.79亿元,其中一月份的权益基金发行规模超过4500亿元,创下了权益类基金单月发行规模的新纪录。2月以来,新发基金降温苗头悄然显露,部分基金认购情况都不及预期,“二八现象”较为明显。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投资者通过基金入市、新发基金为市场注入增量资金,应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新发基金维持在适当节奏,对中长期投资和行业发展,会起到“细水长流”的效果。 ● 权益类基金发行受捧 Wind数据显示,仅1月份就有122只基金成立,发行规模为4901.40亿元,是仅次于2020年7月的历史第二高单月发行规模。而在1月份成立的122只基金中,有105只权益类基金(32只股票型基金和73只混合型基金),发行规模为4502.76亿元,是权益类基金单月发行规模的最高水平。 从单只基金来看,在春季行情助推下,1月新成立的基金当中,出现了12只发行规模在百亿元以上的爆款基金。其中,广发均衡优选A、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A、博时汇兴回报一年持有、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这四只基金的发行规模更是超过130亿元。 进入2月,新发基金的势头依然强劲。2月1日和2日,资金继续追逐南方兴润价值一年持有混合基金、嘉实品质回报混合型基金等热门产品。Wind数据显示,自2月3日之后,已排上档期的待发基金还有55只,募集起始日排到3月22日,募集截止日更是排到5月4日。上述55只待发基金中有27只公布了募集上限,有15只基金的募集上限定在了80亿元以上,其中有3只基金(易方达悦弘一年持有、国富兴海回报、易方达远见成长)的上限规模定在了100亿元以上。 汇成基金表示,2020年以来,公募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专业性得到了各方认可。从中长期来看,权益类基金发展前景广阔,在中国资本市场基础设施与制度逐步夯实下,未来权益市场投资将迎来较大发展空间。 德邦基金也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以居民理财为首的增量资金有望大量入市,将成为主要投资力量,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将持续处于高位。 降温苗头出现 2月以来新发基金依然维持火热态势,但降温苗头已悄然显露。Wind数据显示,本周(2月1日至5日)的新发基金数量为30只,其中有15只集中在了本周一(2月1日),但从当天情况来看,除了上文提及的寥寥几款热门产品外,其余大部分被寄予高预期的产品(如拟由杨锐文管理的景顺长城成长龙头混合基金、由李巍管理的广发聚鸿六个月持有混合基金等),认购情况都不及预期,“二八现象”较为明显。 “新基金发行的热度确实出现了降温,无论是单只基金认购的规模、‘日光基’的数量还是营销热度,均所有减少。”天相投顾资深基金研究员杨佳星表示,降温现象或许与基金公司对市场的判断、对新基金建仓节奏考量等因素有关。1月以来新成立的大型基金,不少都面临着在市场相对高位建仓的挑战。汇成基金表示,当前权益市场上涨动力不足,权益类基金发行火爆的现象短期可能难以延续。 南方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权益投资官史博指出,从收益率角度看,2021年投资者需要降低预期收益率。从历史上来看,长期的权益基金年化平均收益率大概在15%左右。2020年公募权益类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中位数大约是58%,2019年大约是40%,连续两年累计下来,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00%的回报率。 但史博也认为,降低收益预期并不代表不看好未来市场。他表示,优秀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会有一定的超额收益,长期看基金的收益水平依然非常可观,而且有望跑赢其他大类资产。 警惕“大干快上” “历经2020年的基金大年后,公募基金正迅速崛起,有望持续满足居民储蓄往资本市场转移的投资需求。但是,这一趋势将会是缓慢而渐进的过程,没必要也不可能通过短时间发行新基金达到‘毕其功于一役’。”深圳某市场分析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2021年开年以来,在春季行情节节攀升背景下,基金公司趁机密集发行新基金,“甚至有些公司表示,争取春节前完成全年新基金发行计划。”但是,基金发行只是运作环节之一,发行过快并不利于后续建仓,也会对市场行情预期产生一定影响。国内公募基金发展只有20多年历史,与“大干快上”相比,“细水长流”或许更为重要。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负责人胡立峰认为,2019年、2020年股民收益率明显低于基民,大量存量股民转为基民。预计2021年股票方向基金发行募集会达到2万亿元,持续销售会达到1万亿元,投资者认识到公募基金长期投资的价值后,预计有更多资金通过公募基金流入股市。 盈米基金研究院院长杨媛春表示,基民追逐业绩出色的明星基金经理无可厚非,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在五年以上的时间维度里,去看待基金经理在不同市场风格下的真实表现。业绩出色的评判标准不仅仅是冠军,更应该关注长期排名能在同类型基金经理中占前三分之一位置的选手。
高瓴从不缺少动作,每次大手笔的动作都在资本市场引发“高瓴效应”,带来投资标的股价的大涨。 赛道投资是高瓴投资的特征之一,在去年下半年开始,高瓴着重布局新能源这块,大手笔认购龙头宁德时代,隆基股份,在动作频频之时,高瓴投资也不忘继续加深对医药赛道的投资。 这两日,两条上市公司的公告也暴露了高瓴投资的新动作:华大基因和诺诚建华。 5.03亿参与华大基因定增 在2月1日晚间,A股基因检测龙头华大基因披露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确定此次发行价格为145元/股,发行股数1381.4325万股,募集资金总额约20.03亿元。 有4家获配机构,华泰证券,招商证券,中央企业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天津礼仁投资管理合伙企业。 其中天津礼仁投资管理,是高瓴资本旗下的人民币二级市场的私募基金,此次认购资金在5.03亿元,认购价格在145.00元/股,较当前股价无较多折价。定增锁定期是6个月。此次定增之后,高瓴新进为公司第八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02%。 华大基因表示,通过青岛华大基因检测试剂生产及基因检测服务项目的建设;通过医学检验解决方案平台建设项目的建设。通过云数据处理系统升级项目的建设;通过生物样本库项目的建设;通过补充流动资金,缓解公司营运资金压力。 华大基因主营业务是通过基因检测、质谱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等多组学大数据技术手段,围绕5大板块:生育健康、感染防控服务、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和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 华大基因所处的赛道是千亿级别,但是目前上游端的设备和耗材被外资占据,下游端还没有完全打开,而在中游的市场,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这一新型技术平台,孕育出服务端巨大的市场,NIPT几十亿到百亿元的市场,PGD/PGS百亿元级别的市场,肿瘤将是更大的市场空间,估计百亿元至千亿元的市场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华大基因的测序仪占国内35%的市场份额,所以,还是有潜力的公司。 而且在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华大基因业绩大增。1月27日晚间华大基因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亿元~23亿元,同比增长623.77%~732.34%。 诺诚健华,高瓴27.68亿港元战略投资 2月2日,诺诚健华港股发布公告:于2021年2月2日(交易时段结束后),本公司与投资者订立两份认购协议,据此,本公司已有条件同意配发及发行且投资者已有条件同意按个别但非共同基准认购合共21050.8万股新股份,相当于截至本公告日期本公司现有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约16.33%,及经配发及发行认购股份而扩大之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约14.04%(假设完成前并无发行其他股份),认购价为每股认购股份14.45港元。 估计发行认购股份的所得款项总额及所得款项净额分别约为3,041.84百万港元及3,041.44百万港元。配售投资者为新进投资者高瓴资本和已有股东维梧资本。 其中认购价格均为每股14.45港元,相对于认购协议签订之日前五个交易日(不包括2021年2月2日)的平均收市价13.34港元每股溢价约8.32%,其中高瓴资本认购19161.3万股。 根据公告,诺诚健华拟将所得款项净额用于: (1)在国内和国际地区扩大和加速正在进行和计划进行的临床试验; (2)留聘国内外人才,以增强本集团在发现、临床、业务开发和商业化领域的能力; (3)扩大商业团队,以确保奥布替尼及其后续产品的成功上市以及扩大和加速内部发现阶段项目,包括在研产品中的多个IND准备阶段候选药物 (4)为任何潜在的外部协作和授权引进机会储备资金;及(vi)用作营运资金和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诺诚健华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医药公司,致力于发现、研发以及商业化潜在同类最佳及首创的用于治疗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创始人为施一公,作为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西湖大学校长等。 而在肿瘤领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2018年,全球肿瘤药物市场规模达到1281亿美元,而自身免疫药物的全球市场规模则达到1137亿美元。 诺诚健华的管线中有三种处于临床阶段并涵盖了主要癌症适应症且具有潜力成为同类最佳及/或首创的肿瘤候选药物,包括奥布替尼(预期将于2019年底向中国药监局提交新药申请)、ICP-192及ICP-105。 最新的财报显示,诺诚健华-B(09969)发布2020年中期业绩,该集团期内收益为74.8万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增长26.13%。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亏损为4.07亿元,同比扩大26.7%。每股基本亏损为0.53元,不派息。 而研发端投入增加,研发成本由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人民币9480万元增加至期内的人民币2.312亿元,该增加主要是由于公司扩展临床试验及股份支付增加所致。
进入2021年以来,商业银行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进行资本补充延续了去年以来的热度。在刚刚过去的1月份,已有多家银行成功发行二级资本债,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发行规模均较去年1月份有所增长,尤其是今年1月份的发行规模高达410亿元,而去年同期仅为14亿元。 国海证券(行情000750,诊股)首席宏观债券分析师靳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1月份以来,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数量和规模均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延续了增长态势。2020年疫情发生后,银行资本金消耗较快,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已成为不少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重要方式。在监管层关于“拓宽银行资本金发行渠道”政策的引导下,发行二级资本债仍将是众多银行后续融资的重要工具之一。 3家上市银行合计发行 410亿元二级资本债 刚刚过去的2020年,商业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的范围和力度持续增加。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57家银行发行71只二级资本债,累计发行规模超过6000亿元大关,达6112.9亿元。 进入2021年后,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的热情不减。据中国货币网披露的信息显示,今年1月份,已有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港股01398)、渤海银行(港股09668)和晋商银行(港股02558)成功发行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分别为300亿元、90亿元和20亿元;3家银行合计发行二级资本债达410亿元。 与之相比,2020年同期发行二级资本债的银行仅有2家,合计发行规模仅为14亿元。对比可见,不仅今年首月发行二级资本债的银行数量超过去年同期,发行规模更是出现激增,达到去年同期的29.29倍。 信息显示,上述3家发债银行的评级均较高,主体信用评级均为“AAA”,评级展望为“稳定”。此外,工商银行及渤海银行此次发行二级资本债券的信用等级为“AAA”,晋商银行此次发行二级资本债券的信用等级为“AA+”。 在加快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背景下,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券补充资本的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所重视。邮储银行(行情601658,诊股)(港股01658)日前对外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在取得股东大会及相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前提下,未来两年内发行不超过150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 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港股03328)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由于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需要提升资本充足率持续满足监管要求。二级资本债作为银行外源性资本补充工具,虽然无法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和一级资本,但因其发行相对便利,仍是银行补充资本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已发行二级资本债的银行也在发行公告中表示,二级资本债的市场化发行具有一定的资金成本优势,将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有助于快速补充资本总额。 今年1月份发行二级资本债的3家银行均为上市银行,除“A+H”股上市的工商银行外,渤海银行与晋商银行均为H股上市银行。靳毅对《证券日报》记者解释称,前期受“包商银行减计”的影响,机构在投资银行二级资本债时要求变高,导致部分中小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受到一定影响。未来,打破刚兑信仰是银行业发展的大方向,中小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也会相应出现分化。“但也不必过分悲观,随着市场信用风险的下降,后续中小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的数量也会边际性回暖。” “补血”工具多样化 银行补充资本屡有斩获 除了二级资本债方兴未艾外,进入2021年后,随着商业银行对资本补充力度的持续加大,作为外源性资本补充的IPO、定增、永续债等发行途径也在1月份各有斩获。 2021年1月21日,重庆银行(行情601963,诊股)(港股01963)完成A股上市申购,近期将上市交易。此次重庆银行公开发行A股约3.47亿股,约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0%;每股发行价格为10.83元,远高于该行每股6港元的H股发行价。通过此次A股发行,重庆银行实际募资37.63亿元。 2013年11月份,重庆银行完成H股上市。此次成功发行A股后,不但使A股上市银行数量增至38家,重庆银行也将成为第15家“A+H”股上市银行。此外,上海农商行、齐鲁银行、绍兴瑞丰农商行的A股IPO均已过会,年内或将有更多中小银行登陆A股市场。 另有多家商业银行的永续债和定增方案在1月份成功发行或获批通过。在监管部门大力支持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补血”工具也愈发多样化。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银行的“补血”途径越走越宽,涵盖多种资本补充工具,一方面有利于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提升自身资本实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银行开展中长期业务,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步入2021年,银行“补血”动作频频,定增、配股轮番上场,近日,可转债也来了。1月27日,记者获悉,上海银行日前完成了一笔200亿元的转债发行,这是今年首只银行转债,也是截至目前存续的发行规模第四大的银行转债。 根据最新公告,此次上银转债网上网下申购倍数达917倍,网上网下中签率为0.11%,是2019年可转债申购新规发布以来全市场网上网下合计申购量第二的可转债以及申购量最大的银行可转债。 目前,包括上银转债在内,市场上现存11只银行转债。在当前银行板块处于震荡上行的行情下,银行转债又该如何投资?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整体而言,目前银行转债估值水平并不低,相应地,转债价格弹性偏低,短期来看,可选择高平价标的。另外也有观点提及,银行转债给的利息相对较高,但是转股需股价出现大幅上涨,这仍待观察。 线上线下双渠道保发行 近日,上海银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上银转债”)申购基本完成。据悉,为保障转债的顺利发行,此次上银转债安排了网上网下两种发行渠道。 此外,上海银行相关人士在近期举行的路演中也透露,主要股东及其他持股比例较高的股东均已表示将积极参与本次可转债发行的优先配售。 根据该行26日的公告,本次发行的200亿元上银转债中,共向原股东优先配售71.63亿元,占总量的35.82%,网上网下有效申购量合计11.77万亿元。其中,网下机构投资者和网上社会公众投资者最终获配128.37亿元,网上网下申购倍数达917倍,中签率为0.11%。 “目前转债中签率都较低,主要是因为这个市场近一年来一直比较火爆,而此次上银转债是少有的网上网下都可以申购的转债。”一位转债投资经理对记者称,“其最终的中签率和2020年的市场相比,还是相对较高的,2020年转债中签率大多在十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一左右。” 据了解,上海银行此次发行的200亿元可转债还将纳入中证转债指数,同时也是除了浦发转债(500亿元)、光大转债(300亿元)、中信转债(400亿元)以外,截至目前存续的发行规模第四大的银行可转债。 根据发行公告,上银转债的六年票面利率分别是:0.30%、0.80%、1.50%、2.80%、3.50%、4.00%,到期赎回价格为112元(含最后一年利息);信用等级为AAA级;发行数量是2000万手(20000万张),每张面值人民币100元,按面值发行。 除了上海银行外,截至目前,苏州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的可转债预案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处于审批流程之中,拟发行规模分别为50亿元、200亿元、150亿元。可以看到,可转债正成为银行补充资本的一种重要途径。 对于银行而言,可转债转股前期权价值部分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转股后将全部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上海银行在转债募集说明书中提到,此次可转债将用于支持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并在转股后补充公司核心一级资本。 上海银行还表示,可转债的发行将有助于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优化公司资本结构,增强持续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为公司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另回顾此前银行融资规模高增的年份,也能看到可转债的身影。中泰证券统计,2010年、2014~2017以及2019~2020年是银行进行高融资规模的阶段,其中2010年融资方式以配股为主,定增、可转债次之;2014~2017年以优先股融资为主,补充其他一级资本;2019~2020年以其他一级资本为主,可转债次之。 银行转债投资价值几何 作为转债市场的“大盘品种”之一,银行转债一直以来被视为机构投资者“底仓”配置品种。 截至目前,市场上共有19只银行转债发行,其中8只赎回退市,已退市的银行转债中,均在牛市中以转股的方式退出,其中常熟转债曾进行转股价的主动下修、下修幅度达到22.5%,最终完成提前赎回退市。 仍在存续的11只银行转债中,有3只股份行、2只城商行与6只农商行,就发行规模而言,股份行规模均在200亿以上,农商行规模则均未超50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相对其他品种,可转债能够兼顾发行人和投资者的诉求,是匹配度较好的品种。兴业研究分析师郭益忻分析称,对于投资人而言,优质上市银行的可转债条款相对优厚,一旦完成转股能够有较好的获利,在整体缺资产的环境下属于稀缺的品种;对于上市银行而言,自身存在着强烈的补充资本动机,有很强的意愿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转股。 “银行可转债的优势主要在于规模大、债底高、评级高,且目前发行的银行转债资质普遍偏好,所以对于配置型投资者具有较好的吸引力。”前述转债投资经理告诉记者,投资者给出的溢价率相对较高,最高甚至达30%左右。 不过银行可转债并非拥有绝对优势。一位券商转债分析师对记者称,银行转债的转股价值优势较小,一般来说,转股价不能低于每股净资产,而现在大部分银行股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所以初始转股价值相对较低。转股价值代表着转股能不能获得很好收益,转股价值越大,转股收益就越大。 至于如何投资银行转债,招商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尹睿哲表示,就银行转债整体来说,2020年以来走势与银行股频频背离,且当前由于估值处于19年以来的较高位置,银行转债的弹性远低于银行股。 尹睿哲还提到,根据历史表现、银行板块在四季度初与1月会迎来行情,但若忽略个券特性则弹性过小,仍需择券参与。个券方面,考虑到银行转债当前以转股溢价率衡量的估值水平普遍较高,短期来看,平价越高的银行转债其转债价格弹性也越高,因此首选弹性品种光大银行转债、其次为无锡银行转债、张家港行转债等。
近期,基金行业着实火了一把。例如,基金经理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因重仓白酒股一日净值暴涨5%,“蓝筹”、“基金”、“张坤”随后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不过,几家欢喜几家愁。根据通联数据,记者发现,在2020年的新发基金中,近22只的净资产变动率达-99%,达到-90%的基金也接近68只。其中,净资产变动率最高的多数是纯债基金或债券指数型基金,也有少数QD全球基金。 “我们现在基本在零售端都不发行纯债基金了,短债的确是会有一些,但多是作为货币类的替代。由于股市行情好,基本债券基金经理都会发行‘混合型’基金以做高收益。” 某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近期,债市再陷震荡,1月27日隔夜利率逼近3%,达到2015年以来6年最高水平,央行再度净回笼千亿资金,这已是本周以来央行连续3天净回笼资金,净回笼资金总规模高达4185亿元。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同日收盘突破3.186%,较年初的低点3.135%有所回升。 股基“火出圈”,债基成赎回重灾区 根据通联数据,记者发现,整体2020年新发基金截至同年6月30日的净资产相较于3月末环比下降99%,而9月较6月环比攀升了919倍,规模的暴增也反映了资本市场的火爆行情。到了同年12月末,基金净资产相较于9月的变动较小,整体仅增长0.61%。 2020年的确是机构化程度迅速深化的一年,权益类基金可谓春风得意,头部机构优势明显。截至2020年12月24日,年内新成立的基金发行总规模已超过3万亿元,创下公募基金行业新的历史纪录,而这一数值也逼近2017至2019年三年基金发行总规模之和。从基金类型来看,主动权益基金、“固收+”等产品增势突出,其中主动权益基金发行总规模超过1.5万亿元,占据年内基金发行的半壁江山。全年共发行超300只“固收+”产品,累计规模接近3500亿元,是2019年发行规模的7倍。 在这一基金热潮下,明星基金经理也成功出圈。例如,由于最近几天频登热搜榜,处于聚光灯下的明星基金经理张坤紧急调低了旗下管理基金的大额申购额度,以此应对超高的外界关注。1月27日,易方达基金发布公告称,自1月28日起,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的大额申购额度从原来的10万元调整为5千元,这也是该基金今年以来第二次调整大额申购上限。近期,部分投资者为其建立了全球后援会的微博账号,更让“公募基金火出圈”成为投资界的热门话题。 进入2021年,公募热潮仍在持续,热度也从内地传到香港。天风证券研究显示,1月的前两周,已有27只偏股基金合计发行规模2085亿元。据Wind和基金四季报,去年四季度,公募在港股配置的仓位首次突破10%。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对记者说:“内地众多新发行的基金合同中都写了可配置港股,而且港股配置比例提到了50%(过去一般在20%左右),于是估值较低的港股成了底仓。” 但是,火爆发行的背后也并非没有愁容。近70只2020年新发行的基金净资产变动率负向超过9成,纯债基金是惨遭赎回的重灾区。 从2020年6月开始,债市便经历持续震荡。先是在5月初,市场预计很快降准,但预期持续落空。进入6月,市场却出现了一波快速去杠杆,隔夜利率从1%以下的超低水平向2%附近回归,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更是从2.5%开始飙升。到了三季度,债市稍微喘息,但此后国企债违约事件再度重创市场。先是华晨汽车意外违约,后来是永煤债违约,一系列事件直接将10年期国债收益率推向3.4%。 “纯债产品很难发行,尤其是股市行情好的时候,基本此前的债券基金经理也以‘固收+’产品为主了。” 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除了纯债产品遭遇赎回,也有QD类产品遭遇较大幅度赎回。例如招商普盛全球配置(QDII-FOF),该产品近一年的收益率为19.09%,配置主要以沪港深和其他境外证券为主。此外,也有全球美元债产品遭遇较大幅度赎回。 当然,也有部分混合类或权益类基金被大幅赎回,“赎旧买新”的情况从去年就频出。“除了基金公司抢发新基金,也主要是银行激励政策导致,银行为了赚中收而狂卖新基金,这也导致‘赎旧买新’的现象较为明显。”上述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购买基金的新散户在去年开始大增,而新散户都喜欢买新基金,因为市场轮动快,而且净值是1也让他们有了便宜的错觉。 央行连续3日净回笼,债基的春天将迟到 熊了整整大半年的债市如今并没有回春,不少机构人士也在感叹:究竟债市的春天何时才回来? 现实令债券人感到失望。1月27日,银行间存款类金融机构质押式回购隔夜品种(GR001)和7天期品种(GR007)加权平均利率继续攀升,逼近3%,隔夜利率一度升破3%,达到2015年以来6年最高水平。交易所国债逆回购品种的GC001和GC007利率“倒挂”趋势继续扩大,GC001利率盘中升破5%。 这一变化令交易员感到意外。“不排除央行在做压力测试,预计后面几天跨年的流动性就会下放了,所以国债收益率也没有大幅飙升,但我们不认为流动性会非常宽松。” 某国有大行利率交易员对记者表示。 尽管政策不会急转弯已经明确,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1月27日在“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表示,中国货币政策会持续聚焦于支持经济,但同时也会关注风险。风险之一在于,中国宏观杠杆率去年有所上升;第二,不良率有所上升;同时还要关注外部风险,这主要指跨境资金流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日前也表示,我们现在面临一个悖论,一方面就是杠杆率上升得非常快,要求货币政策开始调整;另外一个方面是货币政策转向不能太快。 植信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记者说:“中国经济相对表现较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量化宽松和低利率零利率环境下,‘热钱’流入概率较高,人民币具有一定的升值压力。因此货币政策不宜再松,要在保持稳健的同时还要注重灵活。” 同时,主流机构普遍认为,目前做多债市时机未到。多位交易员表示,年初银行会配置一波债券,收益率会下行,但因为经济持续向好、政策正常化,后面债券收益率还会再升。2021年上半年的经济基本面仍然不利于债券市场,经济强劲增长、通胀上行、货币政策收紧都不利于债券收益率下行,并有可能会推动债券收益率进一步走高。做多债市的窗口期或在2021年下半年才正式开启,预计三季度后,经济增长逐步回归潜在增速,连续几个季度的货币政策正常化也会降低通胀预期,海外补库存阶段也已结束,债券投资的春天将会来临。
相关报道: 央行:储蓄国债发行对象仅为个人投资者 央行:储蓄国债以人民币100元面值为起点 以100元的整数倍发行 原标题:人民银行与财政部联合出台管理办法 规范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发展 为加强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管理,规范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发展,2021年1月22日,人民银行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储蓄国债(凭证式)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储蓄国债(凭证式)是我国储蓄国债的首个品种,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发行的国库券。1994年以来,为满足政府筹资需要,我国开始面向居民个人和社会各类投资者发行凭证式国债,采用填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凭证式国债收款凭证”方式记录债权关系,并逐步取代了国库券。2012年开始,凭证式国债仅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2017年,为了便于国债分类管理,凭证式国债正式更名为储蓄国债(凭证式)。 储蓄国债(凭证式)具有安全性高、起买点低、收益较高、变现灵活等特点,深受广大投资者欢迎,为筹集财政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投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储蓄国债(凭证式)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难以适应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的发展需要,亟需出台统一规范的管理办法。人民银行与财政部联合出台《办法》,将填补储蓄国债(凭证式)管理制度空白,为储蓄国债(凭证式)的业务管理提供有效制度保障,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管理,促进储蓄国债(凭证式)健康持续发展。 《办法》共五章、三十二条,主要明确了储蓄国债(凭证式)的概念和范畴、发行方式、发行对象、计息方式、销售渠道等内容,规范了储蓄国债(凭证式)购买限额的设置方式和方法;规定了投资者购买储蓄国债(凭证式)、提前兑取和兑取本金利息的一般情况及特殊情况处理流程;设置了承销团成员在具体办理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销售额度管理、手续费收取、为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等方面的原则、职责权限和禁止性规定等内容。 下一步,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将着力做好《办法》宣传工作,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广大投资者宣传《办法》和国债知识,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和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同时,针对《办法》出台后的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开展跟踪和评估,确保《办法》出台后取得理想效果。
2020年全年,20余家险企获批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总金额近千亿元,发行总额创出数年来新高。 鼎和保险增资项目挂牌招标 保险业“补血”有点忙 ● 鼎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鼎和保险”)增资项目本周四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招标,计划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与以往增资不同的是,该项目是在交易所公开招标,拟募集资金总额等视征集情况而定。 近段时间,谋求增资的险企不止鼎和保险一家。分析人士称,增资是险企“补血”的重要手段之一,险企通过增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等方式,打造更为安全的给偿付能力“缓冲垫”,为公司长远发展铺路。 公开方式招标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信息显示,鼎和保险称,本次增资所涉产权权属清晰,已履行相应程序,经过有效的内部决策,并获得相应批准等事项。 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在资本市场上以公司股权为标的物、在交易所公开“招商引资”,在业内十分少见。另一方面,此次项目拟募集资金总额与拟新增注册资本均视征集情况而定,拟增资价格并未明确列出。 中国证券报记者查阅鼎和保险最新偿付能力报告,发现其股东均为“电网系”,分别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南方电网财务有限公司,对应持股比例分别为20%、14%、14%、14%、14%、14%、10%。 项目信息显示,该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参与增资,单个意向投资人持股比例不得低于5%。同时,增资完成后原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不低于50%,新增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不超过50%。如果此次增资达成,鼎和保险或将迎来“电网系”以外的一个或多个新股东。 险企补血进行时 前不久,中国银保监会江苏监管局核准紫金保险增发35亿股新股,注册资本金从25亿元增加至60亿元,增资额为35亿元。此外,近一年增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险企还有中法人寿(增资28亿元)、汉诺威再保险上海分公司(增资15.6亿元)等。2020年12月,安联中国披露拟增资12亿元。 除了增资,不少险企还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强势“补血”。 2020年12月末,中国银保监会批复同意阳光人寿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50亿元;同意合众人寿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20亿元。 据公开信息统计,2020年全年,20余家险企获批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总金额近千亿元,发行总额创出数年来新高。 其实,险企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券“补血”更为普遍。业内人士表示,资本补充债券的融资成本更低,审批标准和发行程序相对简单,资本补充周期更短,且不会稀释股东股权;此外,险企无需付出流动性溢价,还可进行二级市场交易,投资者认购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