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多地发生自然灾害,都与气候变化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更是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更受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全球变暖不会因疫情停下脚步,应对气候变化一刻也不能松懈”……全球性危机亟须加强国际合作和集体行动。习近平主席发出重要倡议,呼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共同守护地球家园。面对全球性危机,中国宣布将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为全球共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复苏注入了新动力。保护生态,中国贡献有目共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从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从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到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国一直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砥砺前行。——截至2019年年底,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已提前完成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装机已占全球30%,在全球增量中占比44%,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均稳居世界首位;——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超过1.18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领海面积的4.6%,其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从三江源到祁连山,从神农架到武夷山,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在深入推进,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覆盖不同生态环境类型,涉及多个珍稀物种。卫星图像显示,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1/4来自中国。《自然》科学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惊叹“中国森林碳吸收量对全球的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中国生态文明实践得到越来越多国际认可:“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先后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已被纳入联合国文件……“中国从不同维度采取有效行动,通过发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清退低效产能、政策引导新能源车普及、新增绿色建筑面积等,积极落实减排责任。中国引领全球减排行动的作用举足轻重。”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指出。最早提出“绿色GDP”概念的学者之一、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独行快,众行远。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世界各国共同开启绿色发展之路。截至目前,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生态环境国际合作与交流,与60多个国家、国际及地区组织签署约150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已签约或签署加入的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议定书等有50多项……共建“一带一路”有了更多绿色,全球环境治理凝聚起更大合力。——在卢森堡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机构发行的数只绿色债券挂牌交易,募集数十亿美元资金用于支持相关国家绿色项目建设。卢森堡证交所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沙夫说:“共建‘一带一路’吸引更多绿色投资,促进资本跨国流动,卢中合作与对话正在为全球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市场的建设提供助力。”——巴基斯坦巴沙水电站主体工程启动,匈牙利考波什堡光伏电站进入建设关键期,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全力推进……中国加快能源科技出海,让世界共享清洁电力。比利时商务咨询公司赛百思首席执行官弗雷德里克·巴尔丹表示,中国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满足清洁和绿色电力需求,为推动世界能源系统绿色转型发挥积极作用。——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埃及、博茨瓦纳、纳米比亚等数十国农业科技人员走进中国,学习荒漠化防治和生态修复技术,中国环境治理经验让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获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积极肯定,认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导向的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庄严承诺,提振全球治理信心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从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到气候雄心峰会,中国接连宣布的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雄心和决心,极大提振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信心。“这有助于激励全球更多国家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危机。”国际非营利机构“气候组织”首席执行官海伦·克拉克森说。英国社会学家、“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马丁·阿尔布劳说,中国再次宣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坚持绿色发展,这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要承诺。“坚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照顾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关切”“恪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提供更多帮助”“发达国家要切实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一次次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展现了大国领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恢宏的全球视野,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赞誉。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前外长法比尤斯称:“在必不可少的与气候变化的斗争中,中国曾经、正在并继续发挥作用。”中国主动为全球环境治理搭建新平台、贡献新力量。从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到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再到“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多年来,中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国已与34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37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在华举办45期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培训了约120个发展中国家的2000余名气候变化官员和技术人员。“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法国环境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弗兰克·勒科克说。今年以来,为提升全球应对环境挑战行动力,中国继续积极行动、扩展合作——7月,中国和老挝签署合作建设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谅解备忘录,向老挝方赠送太阳能LED路灯、新能源客车、环境监测设备等低碳环保物资;11月,中国与博茨瓦纳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向博方提供多星一体化气象卫星数据移动接收处理应用系统,在气象、减灾、农业、环保等方面造福当地社会;11月底,中非环境合作中心正式启动,重点围绕“中非绿色使者计划”“中非绿色创新计划”等旗舰项目开展合作,加强生态环保能力建设。…………“我们看到中国对多边主义越来越多的承诺和投入,这非常令人鼓舞。”联合国副秘书长霍克希尔德如是评价。低碳转型,中国市场添新机遇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可能性排名前五的风险均与环境有关,环境问题首次成为世界经济论坛成员最关注的长期风险。“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单边主义不得人心,携手合作方为正道。”“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习近平主席着眼长远,把脉全球可持续发展,提出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为疫后世界经济回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清洁能源转型过程中,任何国家都不应掉队。”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市场和政策高级分析师海米·巴哈尔认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并提出碳中和目标,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言非常重要。“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者,在未来几年仍将遥遥领先。”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国将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乘着中国绿色、包容、可持续发展的东风,外企在中国经济这片大海上逐浪前行,不断捕获开放合作的机遇——为积极响应中国新版“限塑令”,可再生材料集团斯道拉恩索针对食品外卖领域推出创新可再生包装解决方案;10月,国家能源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合资建设的江苏东台海上风电项目落地,这是我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预计投入运营后可满足近200万居民的年用电需求;11月,特斯拉宣布计划在上海投资4200万元,建设一座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超级充电桩工厂,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方便快速的充电需求……“‘十四五’时期,中国环保市场将提供更多国际合作机会,拥抱更多全球合作伙伴。”英国全球技术创新联盟创始人、南京腾森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首席执行官彼得·腾森认为,中国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相关领域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健全,将在新兴科技、清洁技术、新能源汽车等绿色领域承担全球引领角色。“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携手并进、加强合作。”比利时鲁汶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气候政策副教授卡蒂娅·比登科夫表示,欧盟和中国都设定了极具雄心的气候目标,双方绿色合作前景广阔,欧中绿色伙伴关系将为全球气候行动注入信心。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王新萍 龚鸣 方莹馨)《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6日 03 版)
美元在全球外储中占比连降两个季度至60.4%。据路透中文网25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周四公布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美元在向其报告的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从第二季度的61.2%降至60.4%。 在全球各国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中,美元仍占最大份额。一年前,美元在全球外储中的占比达61.5%,这一份额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IMF数据还显示,全球外汇储备第三季度升至创纪录的12.254万亿美元,高于第二季度的12.012万亿美元。第三季度,美元外汇储备总额为6.937万亿美元,占已配置外汇储备的60.4%;第二季度美元储备为6.899万亿美元,占61.2%。 报道指出,一些分析师对美元能否保持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提出了质疑,因为美国的地缘政治力量正在减弱,债务负担沉重,以及替代货币的出现。 Rosenberg Research首席经济学家兼策略师David Rosenberg在其最新研究报告中表示,“的确,美元总有一天会失去其地位,就像之前的所有全球储备货币一样,但这种情况在我们有生之年发生的机率极低。” 他补充说,“美元的主导地位是压倒性的,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也没有显示出立即消失的迹象。” 今年以来,美元汇率已下跌6.4%,为2017年以来的最差年度表现。Rosenberg认为,美元目前处于周期性熊市,而没有到崩溃边缘。 另据IMF数据,第三季度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稳定在20.5%,而第二季度为20.1%。在2009年的峰值时期,欧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为28%。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据清晖智库统计,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中三分之二来自消费。在中国劳动力市场持续改善、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和(港股00001)消费信心空前高涨的背景下,预计明年中国居民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重回至60%以上。 ■宋清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近期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个“唯一正增长”来之不易,充分说明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活力和潜力,也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此背景下,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长或将重新回到正常运行轨道上来,国内经济增长或将达到9%,这可能是全球增速最高的主要经济体之一。笔者之所以有这份巨大的信心,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近期国际组织纷纷上调明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对明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值分别为8.2%、6.9%和6.8%,表明全球各国都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充足的信心。与此同时,由于率先成功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中国经济得以持续恢复,此举不但为明年全球经济注入一股强大动力,也为国内消费市场快速恢复和加速增长,引领国际消费潮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经合组织指出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2%,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三分之一。 其次,中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蕴含着巨大需求。当前,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重要引擎。广大居民在旅游、健身、文化消费、健康消费等方面更愿意也更舍得大笔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广大居民的安全感和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据清晖智库统计,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中三分之二来自消费。在中国劳动力市场持续改善、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和消费信心空前高涨的背景下,预计明年中国居民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重回至60%以上。 最后,科技创新带动持续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实践证明,通过科技创新完全能够带动消费升级和释放消费潜力。从微观方面来讲,科技创新能够增加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科技成分,产品品质也会得以大大提升。从宏观方面来看,科技创新还可以用来改善大的消费环境,使消费者的消费更加便捷、更加安全。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和网红经济等,即是用科技创新带动持续消费潜力的生动体现。 实际上,城市副中心完全可以顺应市场发展的趋势,用科技创新来持续改善整个区域的消费环境,降低交易成本,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等需求,让各种市场交易更容易达成。除了消费领域,科技创新在城市副中心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还有很多,一方面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增加新技术新业态供给,进一步提升区域“硬品质”吸引力,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市场创新,提高世界各国资本在城市副中心的投资信心。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际上,近几年中国的科技创新可谓硕果累累。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催生出来的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模式,让大批量、低成本地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变成垂手可得的现实。科技创新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是,由于大而不强,我们在全球层面依然存在大量的强劲对手,例如在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人工智能领域,在人才培养、基础技术研究和理论研究等多个层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城市副中心应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区域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并进一步强化科技投入,以尽快构建起全球要素齐全、便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同时,还需要借助科技创新构建开放、多元、国际化的公共治理体系,以便能吸引一大批国际先进技术、国际顶尖人才、国际行业龙头、国际化智库等核心要素,在城市副中心落地生根,为副中心的建设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我们“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样评价“极不平凡”的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 GDP、投资、外贸、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相继转正,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逐季改善,全年经济总量将突破100万亿元;兑现承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保障民生,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100万人……实实在在的数据,印证着经济快速复苏的脚步,称出了“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分量。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从疫情阻击战的惊心动魄,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殚精竭虑,再到擘画未来5年乃至15年宏伟蓝图的波澜壮阔……2020年的中国答卷,镌刻着坚忍、奋斗、信心,也给未来留下极其宝贵的经验和启迪。 (一) 2020年,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航班停飞、商场关门、企业倒闭;国际油价暴跌、金融市场大幅震荡、恐慌情绪蔓延……全球经济面临着供给中断和需求萎缩的双重冲击,影响几乎波及所有行业、所有人,困难可谓前所未有。 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负增长、大规模失业、货币放水、财政赤字、负债率飙升,是这一年的关键词。 联合国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1年,全球经济产出累计损失将达8.5万亿美元,几乎抹去过去4年的全部增长。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下降9.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推算,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灾,全球各国概莫能外。在空前的历史大考中,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考卷上多了“外部环境逆风逆水、遏制打压全面升级”的难题,征途上还有“确保‘十三五’顺利收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任务。 到底有多难?春节节后复工多延迟一天,全国减少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约达1500亿元。疫情阻断的时间越长,经济社会重启和复苏的难度就越大。 回头看,2020年极不平凡,一个“极”字道出了千难万险、闯关夺隘;风雨中走过,风暴中挺立,一个“极”字也包含了可歌可泣、辉煌成绩。 当世界经济仍须穿越寒冬,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带来了暖流。更重要的是,创新动能不断显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开放举措不断落地,中国经济复苏中的亮点逐渐增多,在恢复基础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矢志不移。 美国彭博社专栏作家丹尼尔·莫斯这样说——“中国经济归来,世界松了一口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这样预测——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三分之一。历经疫情冲击后,中国经济之于世界的分量不减反增! (二) 从否定到肯定,从当初的质疑到后来的赞誉,一年的历程,颠覆了许多人对中国的认知。但在看法不断校正、结论不断修改中,人们更关注的是——“中国为什么能”? 这是因为,中国人民有“主心骨”。面对前所未知的病毒,面对力度空前的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全局、果断决策,领航定向、运筹帷幄,以大思路大格局应对大变局大风险。“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 这是因为,一切行动有“定盘星”。经济的短期承压,正是中国在面临重大疫情时,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主动选择;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在艰苦卓绝的战“疫”中,每一个生命体都得到珍视。 这是因为,稳定前行有“压舱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铸就迎难而上的“中国力量”,保证有序有力的“中国效率”。 这是因为,化危为机有“推进剂”。与一些发达经济体力推量化宽松、甚至以“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大水漫灌”不同,中国始终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宏观政策的时度效。一系列开创性的政策创新周密齐全、直达基层、立竿见影。 这是因为,促进发展有“支撑点”。战“疫”充分证明,科技创新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根本之策;遏制打压全面升级的遭遇也告诫我们,必须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基本原则。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需要增强创新底气。 一个个小轨迹的变化,蕴含着发展的大逻辑,更加坚定了我们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 这“五个根本”是规律也是经验,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遵循。 (三) 再过几天,2021年就要到来。新旧交替之际,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雄安新区雏形初显。 走过激流,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依然破浪前行。 这是人民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五年”的开启;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又一次崭新的开局。 前进的道路绝非坦途,但我们有应对挑战风险的经验与智慧,也有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策和部署—— 瞄准供给和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明确了8项重点任务,为明年开局起步精心谋划,确保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明确了12项重要举措,铺展开未来5年乃至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画卷,一幅更高质量、更有温度、更富活力的发展图景跃然纸上。 历史交汇点,亦是历史新起点。 新起点上,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依靠是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党经历了近百年风雨磨砺,无愧于伟大、光荣、正确的历史评价。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深刻把握“五个根本”的规律性认识,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 新起点上,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是每个人都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国家梦想承载你我未来,每一个人奋力向前的奔跑,让中国社会始终葆有勃勃生机、旺盛活力。 事要去做才能成就事业,路要去走才能开辟通途。 我们将继续书写答卷!我们将创造新的辉煌!(牛 瑾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近一周以来,有色金属、光伏是北向资金主力加仓的两大板块,这两大热点也贯穿了四季度的反弹行情。12月21-25日的这周,北向资金净流入前五的行业分别为电气设备、电子、医药生物、机械设备、有色金属,其中有色金属连续几周上榜;净流入前五大个股则为隆基股份、京东方A、贵州茅台、阳光电源、招商银行,其中两股皆为光伏概念。 相比起QFII,通过陆股通进行布局的北向资金也包括例如对冲基金、国际散户等更短线的资金,更为追逐热点,这在有色等典型周期板块上体现。野村东方国际中国研究主管高挺对表示,若看得短线一些,2021年一季度,复苏仍将是全球市场的宏观背景,“一季度可战术性加大对可选消费和周期股配置,尤其考虑可选消费中汽车、家电、家居和传媒的机会,以及伴随全球复苏和通胀预期升温带来的对部分周期板块的推动,建议关注油气、铜铝和小品种化工龙头的表现。” 相比之下,资金对光伏产业的追逐则有战略性意义,新能源已成为全球追逐的长期主题,疫情下欧洲、美国等国愈发强调“绿色复苏”,中国更是在9月提出碳中和承诺。早前引发市场热议的高瓴再次出手入股隆基股份就是体现,这已是高瓴近三个月以来买入的第三只光伏股。 明年一季度市场仍聚焦周期股 尽管有色金属板块在21日受英国病毒变异的影响而一度重挫,但国际资金对2021年全球周期复苏的预期仍高。除了北向资金,就沪深两市主力资金情况而言,在申万所属的28个一级行业中,有9个行业板块主力资金呈现净流入,其中,有色金属、公用事业、化工、采掘、交通运输行业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入居前,有色净流入金额分别为41.4亿元。同日,涨停个股主要集中在公用事业、有色金属、机械设备、化工等行业。赣锋锂业当日涨停。 今年以来,国际资金对各板块的布局事实上紧跟经济复苏的步伐。高挺对记者表示,“2020年1-3月,全球处于避险阶段;到了4-8月,虽然市场风险偏好仍较低,但在这个复苏初期,货币驱动市场反弹,于是医药行业等防御性板块在市场避险需求推动下领涨;但到了8-10月,市场风险偏好回升,复工复产顺利驱动国内经济反弹,于是汽车等可选消费行业领涨;到了10-12月,风险偏好持续走升,疫苗的利好消息引爆全球复苏预期,进而驱动周期行业反弹。” 北向资金板块轮动背后的逻辑 全球实际通胀处于低位,但通胀预期已经暴力反弹。“美国10年期盈亏平衡通胀率目前为1.95%,处于2019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通胀预期从3月的低点反弹了近150个基点,铜价也已从3月的低点上涨75%,达到2013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渣打全球首席策略师罗伯逊告诉记者。 高挺认为,就2020年一季度而言,周期行情仍将主导市场,而且在全球风险偏好复苏的背景下,北向资金有望比今年更快速流入A股。“随着海外疫苗从一季度开始普及,复苏将是2021年全球经济的大背景,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速在一季度将非常强劲,因此周期行情仍将延续。” 当然,市场也一度担忧实际通胀和核心通胀低迷等风险,但罗伯逊认为,政策刺激的支持以及供给短缺的可能性将对商品构成支撑。“需要关注的风险之一就是供给短缺导致的意外价格上涨,事实上这在今年已经有所体现。”他称,供应方面的限制可能导致更高的运输和原材料成本。例如航空公司等许多相关行业都被迫在2020年大幅削减运力,未来需求的激增可能导致供应瓶颈和价格上涨。在某些情况下,供应瓶颈已导致货运成本上涨,而随着需求趋紧和明年贸易流量进一步增加,这可能成为通胀的一个来源。疫苗交付速度快于预期也可能导致全球需求改善速度快于预期。 国际资金抢筹光伏赛道 全球资金对于光伏等新能源赛道的追逐则是一个更长期持续的主题。随着2020年下半年全球复苏预期升温,先是汽车等下游行业开始复苏,如今中游、上游等行业都开始发力。 新能源产业链的爆火也是因为全球更关注“绿色主题”,疫情令大家联想到了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黑天鹅”冲击。例如,欧盟气候行动与《欧洲绿色新政》就是典型的例子,欧盟已在按计划稳步落实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已提出一项到2030年至少进一步减排55%的计划;美国当选总统拜登近期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美国将重回《巴黎协定》;中国的承诺更令全球印象深刻,习近平主席在今年9月提出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 就光伏行业而言,野村东方国际先进制造团队分析师张新和对记者称,2011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前期的盲目扩张,整个光伏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多晶硅等产品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从2014年开始,美国、日本和中国开始进入需求驱动时期,作为新能源产业之一的光伏产业,凭着其产业技术的逐渐成熟与进步,市场开始显示出新一轮的新需求。 价格也是关键。德银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此前对记者提及,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可再生能源价格不断下降,风能与太阳能发电即将达到与传统能源平价的临界点。同时,地域限制、发电稳定性等问题也在逐步得到解决。下一个十年,可再生能源将摆脱对政府补贴的依赖,首次实现商业化运营独立盈利。他预计,至2030年,中国太阳能发电量或将增长十倍以上,而风力发电量也将实现三至四倍的增长,中国超过四分之一的电力供给将由太阳能和风能提供。 在全球光伏景气度延续的背景下,国际机构都加速抢筹。鉴于中国现已发展成为光伏强国,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在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5%,并不断引领全球的新技术,因此国际资金也纷纷布局中国相关企业。 张新和表示,由于国内太阳能电池企业规模和产量的迅速扩张,导致对单晶硅片的需求成倍增长,加之中国生产单晶硅有人力成本的优势,国内的单晶硅棒、硅片生产企业不断增多,产能迅猛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太阳能单晶硅片产量最大的国家,原先存在于全球硅片生产规模前十的国外硅片企业全部被国内企业代替。晶硅片专业化公司主要以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为主。单晶硅片国内主要以隆基股份、中环股份、晶龙集团等为主。 全球多晶硅生产规模前十排名 同时,为满足全球光伏市场日益高涨的需求,电池片企业通过产能扩张巩固市场占有率,产业继续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专业化的电池片生产开始崛起。2018年全球电池片产能前15家企业产能占到全球总产能的 50.2%,全球产能第一为通威股份,市场份额达到6.7%。 全球电池片生产规模前十排名 不过,“光伏产业强者恒强、首选行业龙头”仍是国际资本的主要布局逻辑。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若参照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的供给之争会发现,在经历了野蛮生长之后,行业内的寡头效应将逐步显现。动力电池处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中游,上游是矿产资源供应商,下游是整车厂商,上游原材料的供应对于动力电池厂商的成本控制而言至关重要。例如,宁德时代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投资,力求补足关键资源供应不足的短板,实现降本增效。近年来随着宁德时代和LG化学在装机量上的统治地位得到确立,二线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受到明显挤压。同为新能源板块,动力电池的竞争格局也能够推广到目前光伏产业链上,未来随着平价上网的实现,行业各环节龙头企业的话语权也将得到强化。
山西省右玉县小五台风力发电场。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引发广泛关注,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更加清晰。在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加快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近代以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了各国生产效率,改善了人类生活方式,先后让数十个国家实现了现代化。然而,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随之也愈发突出。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年因大气污染死亡的人数高达700万人,呼吁世界各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1—2020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热的10年,而这其中最热的一年是2020年。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各地将不断出现极端天气,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12月12日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大声呼吁各国领导人宣布本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能源变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加快行动。从签署《巴黎协定》到全球各国纷纷宣布碳中和目标,从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到大力发展新能源,全球正在加快推动以清洁低碳为导向的新一轮能源变革。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显示,在全球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的同时,全球可再生能源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占2019年一次能源增长的40%以上。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20—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将增长2/3,约占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80%。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性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也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国家。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性问题,中国通过贯彻能源消费革命、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12年以来,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12.7亿吨标准煤。2012年至2019年,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初步核算,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201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市场和政策高级分析师海米·巴哈尔认为:“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者,且在未来几年仍将遥遥领先。”潘家华表示,中国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同时,单位GDP能源消耗等指标下降幅度世界领先,成绩突出。中国加快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中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必然路径。“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创新发展方式,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更大幅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30年要达到25%左右,意味着中国今后能源增量70%以上以非化石能源为主;深度参与全球能源转型变革,研究推进与有关国家在核电、风电、光伏、智能电网、智慧能源、互联互通等方面的合作,研究绿色能源和绿色金融相结合的政策,推动双边和多边合作项目……种种举措,展现了中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决心。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与各国一道,深化全球能源治理合作,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繁荣、宜居的世界。(孟庆川)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昨日,小米股价再创新高,盘中涨幅一度扩大至近9%,市值也突破8000亿港元,成功跻身千亿美元俱乐部,创上市以来新高。今天,小米继续昨日涨势,收涨1.72%。 小米今年在手机市场可谓迅速崛起。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机出货量小米出货量同比大增45.3%,成功挤掉苹果,与三星、华为一起成为全球前三。 今年以来,手机市场巨变频发,从华为的芯片断供,荣耀与华为分家,到小米跻身全球前三等事件,都不断加速着行业大洗牌。面对当前全球5g驱动的换机热潮,以及华为巨变遗留的庞大市场,预计明年行业战争只会愈加激烈。 小米进攻高端市场 苹果预计明年销量大增38% 年底将至,小米再次成为了手机行业的关注焦点。近日,小米表示将在12月28日发布年度旗舰小米11,不仅搭载了WiFi 6增强版,还将全球首发高通骁龙888旗舰处理器。 小米今年的动作可谓超级迅速,一年发布两款数字旗舰。这种操作,在以前根本不会出现。据微博大V表示,小米11的备货量近百万,而且独占期两个月,是春节之前能买到唯一的现货骁龙888手机。 而骁龙888采用三星的 5nm 制程工艺,是继苹果 A14、麒麟 9000、三星 Exynos1080 后第四款 5G芯片,因此小米11也意味着 5G 旗舰手机芯片全面进入 5nm 时代。 另一边,苹果销量也持续爆发。 虽然在今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上,苹果同比下跌 7%,被小米挤出前三,但是主要原因是新款 iPhone 的发布时间从 2020 年的第三季度推迟到了第四季度。 10月份,iPhone 12新品发布,只销售了两周的时间就成为了今年10月份全球销量最高的5G手机。而在经历了10月、11月的销售高峰后,iPhone12的需求量依旧不减。最近一份给投资者的关于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分析中,Cowen 分析师称,iPhone手机的强劲需求将持续到 2021 年 Q第一季度。同时预测2021年3月,iPhone12系列手机的需求量将会增加到5100万,比去年同期的4700万台多了至少400万台。 反观iPhone12、iPhone12 Pro以及iPhone12 Pro max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苹果官方已经将iPhone12的产量提升到8200台,去年这一数字仅仅是7400台,创下了历史新高。 同时,在研发方面苹果也动作不断。有消息称,苹果当前正在自己研发5G毫米波AiP,该公司可能会在未来的机型中用其替代目前所使用的高通5G模块。苹果最早可能在2021年的iPhone 13上使用自主研发的5G模块。 另有报道称,苹果正计划最早于2021年推出一系列新Mac处理器,旨在超越英特尔速度最快的芯片。当前苹果公司已预定台积电基于3纳米工艺芯片的生产能力,以便在其iOS产品和自研电脑芯片中使用。 可见苹果对于明年智能手机市场的争夺也势在必行。 不仅小米、苹果等巨头加紧布局,国产手机端也持续发力。 作为传统线下品牌的vivo、OPPO当前已具有双线发展的意识。vivo自2019年就推出了全新的子品牌iQOO,主攻线上市场,以较高的性价比以及偏向游戏手机的风格发展。OPPO在2020年也积极整合了OPPO、realme、一加三个品牌资源,成立欧加控股,由长期深耕线上以及海外市场的一加CEO刘作虎出任副总裁,并负责产品以及体验,这也是OPPO针对线上市场进一步开辟的标志。 今年三季度全球出货量中,OPPO和vivo的市场份额均为 8%,排名为第五、第六。Oppo的出货量增幅达到了566.2%。 智能手机行业面临大洗牌 当前,全球正值4G到5G手机的换代期,也意味着产业链和市场格局重塑的可能。加上全球新冠疫情的肆虐,更是极大加速了全球数字化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智能手机的需求量。不久前,高通预计,2021年5G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4.5亿至5.5亿部,至少是今年总量的两倍。 其次,由于华为麒麟芯片被限制,其暂时蛰伏也让手机市场增加了极大的变数。今年三季度,华为销量出现大幅滑坡,荣耀在第三季度发布的寥寥几款新品根本无力与红米等新品争锋,华为nova7和华为P40系列更是一度出现断货问题,小米10系列销售压力骤减,产品热度居高不下,成为了最大受益者。 有研究机构测算,受禁令影响,2021年华为的海外市场将会出现明显萎缩,出货量降幅可能会超过六成。 因此华为可能让出的市场份额为竞争对手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整体而言,随着华为空出巨大的市场空间,使得三星、苹果、小米、vivo、OPPO等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都从中受益,竞争也愈发激烈。 中金证券表示,受芯片缺货影响及苹果强周期等因素影响,总体预计安卓手机出货量增速将弱于苹果。预计苹果2021年出货量5%至2.20亿部,同比增长18%。而安卓方面,较为看好小米在海外及国内中高端市场份额提升,维持全球2亿台出货量及份额世界第三的预测。另外,针对新荣耀实际回归时间表及能够销售的市场和产品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总体来看,在完善的网络和高端机带动下,全球新一轮的换机周期正在开启,随着品牌商新机型的不断面世和技术的更新换代,5G手机的渗透率也将进一步扩大,未来智能手机行业格局也将面临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