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货币政策:一个地球,两个世界,陷入金德尔伯格陷阱 全球货币政策无法协调,和国际公共产品无人提供一样,陷入了典型的金德尔伯格陷阱。欧美日启动经济黔驴技穷,只能无底线宽松,中国为抑制资产泡沫,只能收紧流动性,出现了各国以邻为壑的特征。 1、欧美日践行MMT理论,无底线宽松根本停不下来 当前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实行无上限宽松,践行所谓的MMT(现代货币理论),似乎货币之水天上来,结果资产泡沫也随之而来。但由于海外疫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疫苗接种进展不及预期,经济活动和就业远未恢复到正常水平,所以无上限宽松根本停不下来,目前并没有看到全球流动性拐点的迹象,近期主要国家央行新年的首次议息会议都透漏出宽松的信号。 欧洲央行:还有进一步宽松的可能,可以继续下调负利率,增加购债规模。虽然市场预期负利率已经没有太大的下调空间了,但拉加德却表示,只要有需要,欧洲央行“准备调整所有工具,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预计除了进一步降息,还有扩大资产购买规模等,从中可以看出欧央行实行无上限宽松的决心。主要原因是欧洲经济还很脆弱,德国已将2021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4.4%下调至3%,再加上欧元汇率相对走强,加大了经济的不确定性,只能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对冲。 美联储:整体偏鸽,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不会过早缩减QE,提高对短期通胀的容忍度,但也暗示了经济复苏在放缓。美联储召开了拜登上台后的首次议息会议,维持当前的货币宽松政策不变,继续当前购债计划,并承诺如有必要,会进一步加大资产购买力度,货币宽松主基调不变,无视通胀预期和资产泡沫风险。主要是疫苗接种进度远不及预期,疫情还很严重,对于经济复苏的担忧依旧存在,如果疫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再次探底的风险仍值得警惕。 日本央行:经济复苏仍面临多重挑战,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不变。日本央行将2020财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从-5.5%下调至-5.6%,表明疫情对经济冲击依旧存在,这对本就增长乏力的日本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经济形势严峻,复苏前景不明。为助力经济增长和维持金融市场稳定,日本央行选择继续负利率,并持续QE购买长期国债。 2、中国信奉凯恩斯主义,流动性拐点渐近的信号越来越明显 反观中国的货币政策相对谨慎克制,自从去年二季度经济触底回升后,5月以来就暂停降准和LPR降息,货币逐渐回归常态化。特别是今年随着经济进一步恢复,通胀预期抬头,货币政策会边际收紧,这一点早已成为共识,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给货币政策定好基调了,维持紧平衡。虽然是不转急弯,不会骤然转向,易纲行长也声明货币宽松不会过早退出,但要特别警惕临界点,不要抱有过高的宽松预期。近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提示资产泡沫风险,暗示货币政策适度转向,流动性拐点已经越来越近,以下三大信号值得关注。 一是社融和M2增速开始回落,信用扩张明显放缓。12个月滚动社融增速9月就已经见顶,存量社融增速11月开始回落,M2增速12月大幅下行。整体来看,12月金融数据明显不及市场预期,虽然实体融资较为强劲,但考虑到三道红线和房贷集中管理后地产融资收紧、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非标规模压降等因素,宽信用已经接近尾声。 二是逆回购地量操作,推动短端利率快速走高。月底年初市场预期流动性相对宽松,央行却连续三天20亿元地量逆回购,为近十年最低水平,本周就净回笼资金2300亿,资金面突然收紧,导致资金价格快速攀升,隔夜Shibor月初还不到1%,一度罕见触及9%,现为3.282%,国债逆回购GC001最高为9.99%,创下两年来新高,资金面十分紧张。虽然短期资金面压力会有所缓解,但对宽松的预期不可过度乐观。 三是上调房贷利率,相当于结构性加息。为了配合地产调控,避免核心城市楼市过热,不少一线城市银行暂缓按揭贷款,严控购房贷款。广州四大行和股份行更是率先上调房贷利率,在LPR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加点数,实现结构性加息。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沪深调控升级,北京调控本就严格,为防止热钱涌入,成为货币蓄水池,广州不得已加大信贷调控力度,这也向市场传递出流动性变化的信号。 3、全球央行“以邻为壑”,货币政策无法协调,出现了平行世界 对比发现,欧美日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取向不太相同。美国新政府上台后,总统拜登、财长耶伦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都是宽松的拥趸者,一拍即合,一致选择了宽松刺激。不仅不会退出QE,还会进一步增加财政赤字规模,继续开动印钞机,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刺激经济。具体原因也不用赘言,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内部矛盾突出、经济增长缺乏动力等等。自然会选择暂时回避资产泡沫、债务负担等问题,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也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权,可以向全球征收铸币税,并向全球转移问题,当然这也会消耗美元信用。 中国选择这个时候适度收缩流动性的意图也很明确,避免杠杆快速上行加大金融风险、配合核心城市房地产调控、抑制资产泡沫、严防空转套利等一系列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基本面向好,要素市场化改革和需求侧改革还会进一步释放长期经济增长潜力,有底气也有韧性。当然中国的货币也不是快速转向,大方向还是宽松,预计2021年M2增速在8%-9%左右,单看数据其实并不低,只是相比2020年边际在收紧,也不可能快速转向,所以短期也无需过度悲观。 中美货币政策取向不同,主要是两者发展阶段不同、主次矛盾不一,所以后续我们会看到欧美日践行MMT继续大水漫灌,中国坚持凯恩斯主义注重流动性调节,一个地球,两个世界,平行世界越来越明显。这是个未知领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进一步加剧。 2 全球资产走势:不同的选择,同样的结局,警惕预期差和时间差 虽然欧美日的MMT已经脱离了传统金融学理论,但资产的底层逻辑并没有发生变化,还是由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共同决定的。2020年史无前例的货币大宽松具有绝对主导地位,主要是全球严重衰退,宽松预期基本被打满了。随着全球宽松预期的不断强化,资产价格疯狂上涨,迎来了史诗级的资产泡沫。2021年货币宽松和资产泡沫还在博弈,一旦预期差和时间差出现,调整也会随之而来。 1、政策宽松的边界和资产泡沫化的极限还在博弈,警惕临界点 目前来看,无论是楼市还是股市,估值都已处于历史相对高位,波动会明显加大。流动性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核动力印钞机制造的货币洪水是指数级别增长的,而基本面好转属于宏观低速问题,是代数级别的变化,适用于经典的牛顿力学定律,一旦两者出现较大程度的偏离,存在预期差和时间差,就很容易造成市场巨震,甚至可能直接刺破泡沫,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想的连锁反应。 2、美股:宽松在预期之中,但基本面跟不上,警惕潜在的风险触发因素 虽然周三议息会议上美联储态度偏鸽,维持量化宽松,但这是在投资者预期之内的,所以对市场正向作用不大。反倒是鲍威尔透漏出当前疫情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经济复苏在放缓,就引发了市场巨大的担忧,VIX恐慌指数飙升60%,创下近3个月新高,避险情绪升温,美元指数上行,与此相对的是美股高位回调,纳斯达克指数跌幅一度超过3%。 确实美联储也别无他法,只能继续量化宽松来维持资产泡沫,这样金融市场对于宽松会越来越依赖,反应也会越来越钝化,泡沫越来越大。但是这样的市场极其脆弱,一旦出现偶发的风险触发事件,都不用是黑天鹅事件,就会造成巨大的冲击,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近期散户逼空机构的投机行为就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市场波动明显加剧,引发对投机的担忧。其实这些疯狂现象无疑是美联储大放水导致的流动性泛滥的一个映射。更深层次原因是宽松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加剧社会矛盾。美国散户逼空机构,掀翻了现行的市场规则,表达了对现行社会规则的不满,反映规则和体系遭遇到了空前的危机。这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这不会只是一个开头,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散户暴动,可能是决口的开始。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A股:流动性拐点渐近,高估值会首当其冲,风格快速切换 前端时间,由于跨年流动性宽松和拜登刚上台无暇顾及中国,股市迎来了短暂的蜜月期,沪深300、创业板指等核心指数均创下新高。现在A股正处于牛市后期,估值处于相对高位,会对流动性更加敏感,警惕预期差。 本周市场连续调整,几乎全线暴跌,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获利盘兑现、业绩预告不及预期等因素影响外,最主要的肯定是央行净回笼资金使得流动性突然紧张,流动性趋紧预期升温。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货币政策远未转向,央行更像是在测试市场,连续调整后又开始释放流动性呵护市场,春节前无需过度悲观,但波动和分化还会继续,业绩改善明显的顺周期低估值板块会相对安全,而缺乏业绩支撑的高估值科技成长板块则有回调风险,市场风格快速切换。 真正的考验期很有可能是在一季度末和二季度初,一旦经济复苏超预期,甚至出现过热的苗头,通胀抬头倒逼宽松加速退出,股市本就有调整的隐忧。正好那时年报和一季报公布,缺乏业绩支撑的高估值个股极有可能出现戴维斯双杀,很容易引发市场巨震,要有心理准备,提前做好应对策略。但也要注意的是,一致性预期往往不太准,因为有人会提前抢跑。所以,虽然2021年A股还有结构性行情,但对于普通投资者,第一要务就是要降低投资收益预期。 3 寻找诺亚方舟:中国是全球资产高地,核心资产是洪水防护堤 尽管中国不希望再重蹈大水漫灌的覆辙,但一个世界,两个地球,全球货币政策缺乏协调,各自为战,中国也无法阻止外部世界的洪水滔天。财富保卫战已经打响,从理性投资者的角度说,泡沫来了,要保证身在其中,拥抱核心资产,享受泡沫的狂欢。但也要赶在泡沫破裂之前尽早走,否则即使是核心资产,短期也会有大堤决口的风险。 1、中国是全球资产高地,未来十年资产市场繁荣可期 从宏观形势看,中国疫情防控得力,经济复苏全球领先。双循环新格局确立后,对外扩大开放,对内深化改革,坚守实体发展的定力,激发科技创新的潜力,有条件也有能力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惊险跳跃,未来前景可期。 从金融政策看,中国宽松相对克制,具有不断扩大的利差优势。欧美日继续无上限宽松,负利率是大势所趋。中国货币政策维持谨慎克制,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仍然比较高,利差不断扩大。全球市场的金融环境进一步质变,对境外投资者吸引力加大。 从汇率走势看,人民币汇率有基本面支撑,长期仍有升值空间。由于美国财政刺激力度加大,财政贸易双赤字还会继续,美元价格中枢是下移的。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经济基本面相对坚挺,占全球经济比重提升,金融开放力度也在逐步加大,长期人民币有升值潜力。 宏观增长有前景,金融稳定有保障,汇率升值有潜力,全球投资者也看到了这些趋势,竞相追逐中国资产。中国成为全球资产高地,未来十年资产市场繁荣值得期待。 2、核心资产是洪水防护堤,短期也会有决口风险 中国是全球资产高地,核心资产就是洪水防护堤。所谓核心资产,主要有三大类:头部股票、核心房产、黄金。通常情况下,头部股票和核心房产是可以跑赢通胀,获得超额收益的,黄金主要是保值和避险属性。 核心资产好比防护堤,这在中美市场都适用,2020年头部股票和核心城市房产都有不错的涨幅,是抵御货币洪水的有力武器,这也是前段时间机构资金抱团的主要推动力。 但当货币洪水一波又一波袭来时,大堤也有决口风险,即使是核心资产。近期是A股年报业绩预告季,七成公司预喜,很多头部公司业绩表现也很不错,却出现了明显的调整。看起来似乎有些匪夷所思,其实逻辑也很简单,不是公司不好,而是估值过高,对业绩有更高的要求,存在了所谓的“预期差”,从而出现了短期的决口。 长远来看,这也并非坏事,基本面向好、有较深护城河的核心资产能够自我加固,逐渐消化高估值,构筑安全边际,未来才能更坚强地抵挡货币洪峰。
12月22日,大连商品交易所(下称“大商所”)正式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棕榈油期货交易。在当天的业务启动活动上,大连市副市长靳国卫,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副会长陈刚,大商所党委书记、理事长冉华先后致辞,靳国卫与冉华共同为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棕榈油期货交易鸣锣开市。 靳国卫在致辞中指出,在中国证监会的大力支持下,大商所成功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棕榈油期货交易,对于进一步推动境外生产与境内加工、消费有效链接,更好地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和“两先区”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表示,大连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全力以赴支持大商所强化龙头地位和带动作用,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根本宗旨,稳步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希望大商所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加快建设期货与现货结合、境内与境外连通的多元化、开放型国际一流衍生品交易所,在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体系中给出更多“大连价格”,提供更多“大连方案”,为大连加快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作出更大贡献。 陈刚在视频致辞中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行业变迁,油脂油料逐渐成为我国开放度最高、竞争最激烈、境内外市场联动性最强的产业之一,产业界对期货市场对外开放需求日益强烈。棕榈油期货成为我国首个对外开放的油脂油料品种,是产业风险管理需求和期货市场供给动态均衡的新成果。棕榈油期货以“国际交易、本土交割”实现对外开放,完全符合产业特点,是期货市场扎根产业、服务实体的新举措。棕榈油期货对外开放之后,生产、贸易、加工、消费等全球产业链各环节主体,均可在我国期货市场管理价格风险,是我国与全球经济开放共享的新体现。希望大商所继续发挥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助力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并助力全球贸易体系出现更多中国价格、中国声音和中国标准。 冉华在致辞中指出,继2018年铁矿石期货作为首个已上市品种率先向境外投资者开放以来,大商所脚踏实地,大胆探索,持续推进市场国际化建设步伐。作为全球第二大棕榈油进口国,中国在棕榈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地位举足轻重,国内外棕榈油产业一直呼吁我国开放棕榈油期货市场。 他表示,在期货市场国际化的探索上,大商所将扎实细致地做好相关落地实施工作,不断提升市场运行质量和效率,为全球产业企业提供公开透明的价格发现平台,为全球商品贸易提供有序规范的风险管理渠道,在面向世界、扩大开放的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创新突破。 他强调,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对开放合作的历史潮流,大商所将紧紧围绕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坚持服务面向实体经济,创新紧跟国际步伐,加快建设期货现货结合、场内场外协同、境内境外连通的国际一流衍生品交易所,为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日启动活动采用“现场+云直播”方式进行。中国证监会期货部副主任严绍明宣读了《关于同意将棕榈油期货确定为境内特定品种的批复》,大商所总经理席志勇主持了活动。当日在广州参加“第15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的嘉宾通过视频观摩了此次启动活动。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经历了深度衰退的2020年,全球经济在2021年呈现出的共同增长更显沁人心脾与弥足珍贵。2021年1月26日,IMF更新了全球经济展望,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估算值从之前的-4.4%上调至-3.5%,并将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从之前的5.2%上调至5.5%。虽然预期上修令人鼓舞,但结合新冠疫情发展和实体经济基本面,目前市场情绪似乎又偏向过于乐观了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全球经济依旧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短期的变化与长期的转型同时发生,经济信号的紊乱度和复杂性相比2020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站在2021年的起点,我们认为,这种复杂性具体表现为五种“矛盾并存”,并正在对市场基准预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从过往的历史看,人类社会习惯于整体偏向过于乐观,一年前是这样,一年后的今天,可能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我们建议投资者朋友,不要轻易被乐观预期冲昏头脑,唯有辩证认知经济、金融、社会、疫情各个维度传递的正反信号,才能在把握共识性投资机遇的同时,防范于未然,通过审慎自律的风险管理获得进退自如的选择自由。 第一,需要关注强反弹与弱复苏的矛盾并存。比较基准的不同,往往会引致主观判断的巨大反差。2021年是新冠疫情肆虐的第二年,与深度衰退的2020年相比,2021年实体经济反弹势头强劲,但如果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2021年经济基本面的绝对状态依旧十分羸弱。我们用IMF世界经济展望的基础数据库做了一个测算,在全球192个存在有效数据的经济体里,有183个经济体2021年的实际GDP较2020年实现了同比正增长,与此同时,仅有60个经济体的实际GDP较2019年实现了同比正增长。一方面,占比95.31%的经济体实现复工复产过程中的边际改善,奠定了“强反弹”的基调;另一方面,占比68.75%的经济体尚未真正走出疫情阴霾,暗示了“弱复苏”的本质。由于强反弹和弱复苏的并存,全球经济的内部矛盾以及政策调控的进退困局进一步凸显,进而加大了市场不确定性。经济分析和媒体报道习惯性地更关注于2021年相对2020年的同比变化,因此强反弹的信息对市场主体的影响力相对更大,这是市场可能偏于乐观的重要原因。 第二,需要关注时序结构上前高与后低的矛盾并存。越是醒目的短期变化,越是会强化市场主体对变化方向上的共识性认知。2021年全球经济的强反弹,在结构分布上也存在前高后低的重要特点,上半年经济数据表现将明显好于下半年。2020年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停摆对于中国和欧美恰好存在一个季度左右的时滞,中国GDP同比增长率2020年最低点是第一季度的-6.8%,欧元区和美国GDP同比增长率2020年最低点则是第二季度的-14.7%和-9%,低点都出现在上半年。与此相对应,2021年GDP同比增长率的最高点也都出现在上半年,具体而言,中国是第一季度,欧美是第二季度。根据彭博数据,2021年四个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率预期中值为17.4%、7.7%、6%和5.3%;美国同样数据分别是-0.7%、10.2%、3.7%和3.9%,欧元区则是-2.7%、12.6%、2.1%和5.4%。由于2021年全球经济强反弹的重心集中在上半年,异常高的短期数据会放大市场的情绪,随后回归常态的数据则会平抑市场亢奋,因此市场情绪可能也会经历前高后低的时序变化。 第三,需要关注疫苗接种与病毒变异的矛盾并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最大挑战,恰在于人们总会带着常识性的思维惯性去认知变局。作为百年一遇的公共卫生危机,新冠疫情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增长损失,但市场对其与众不同之处可能依旧缺乏足够的敬畏。截至2021年1月26日,全球累计确诊已经超过1亿人,疫情演化却并没有戛然而止的明确信号。一方面,疫苗接种正在有序进行,另一方面,病毒变异的新闻也层出不穷。两相权衡之后看数据,新冠疫情正处于一个“震荡上行”的过程之中。然而,从经济预测和市场预期的角度看,对未来基准情景的定位基本都默认了新冠疫情在2021年得到有效控制。值得强调的是,经济学家和金融市场参与者都不是卫生领域的专家,而使用数量经济工具预测新冠疫情本身的演化,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困局。实际上,从2020年数量经济工具对新冠疫情的动态模拟结果来看,当时大部分的结论都过于低估了病毒的实际威胁,这恰恰体现了新冠疫情的与众不同以及经济分析工具的有限理性。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对新冠疫情的未来预期,经济金融专家比公共卫生专家似乎更乐观一些,金融市场里几乎很难看到与病毒共存多年的悲观假设,这使得基于疫情预测的经济预测也可能偏向过于乐观了。 第四,需要关注实体萎靡与金融亢奋的矛盾并存。从长期来看,实体经济是金融市场的物质基础;从短期来看,金融市场却并不是实体经济的真实映射,一系列特殊因素会让这种映射变得扭曲和虚化,人们往往会由于短期扭曲的形成而产生对长期未来的非理性认知。2020年,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脱节一目了然,在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普遍衰退的同时,金融市场却在跌宕起伏之后呈现出一片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2020年MSCI全球指数、MSCI发达市场指数和MSCI新兴市场指数分别上涨14.16%、13.89%和15.64%,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上证综指、日经指数则分别上涨6.56%、43.44%、11.94%和16.01%,2020年金价、虚拟货币价格也都扶摇直上。进入2021年之后,金融狂欢还在继续,截至2021年1月26日,MSCI全球指数、MSCI发达市场指数、MSCI新兴市场指数、道琼斯指数、上证综指、恒生指数、日经指数年初以来分别上涨了3.53%、2.64%、9.4%、1.81%、5.52%、10.01%和4.33%。金融市场脱离实体经济的高歌猛进,一方面刺激了乐观情绪的形成,另外一方面又加剧了两极分化,进而强化了乐观情绪在主流社会的传播和自我印证。 第五,需要关注宏观恢复与微观困顿的矛盾并存。宏观经济是微观个体选择与行为的全部结果,一旦缺乏微观基础,宏观经济的理论世界和现实世界都不可避免会发生动摇。一方面,从严谨的角度看,对于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托底,投资,特别是政策引导的投资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而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并没有超出预期,这种结构性特征在中国经济的表现也较为突出。另一方面,从不太严谨的角度看,草根调研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大多数实体经济企业和个人在新冠疫情中承受了巨大冲击,经济运行停滞带来的深刻微观体验似乎并没有在宏观数据上得到充分体现。造成宏微观割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宏观救助政策对微观实体的渗透能力还有待提升,这也引致了全球政策当局宏观调控重心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的转移。无论如何,政策朝着“跨周期”和“精准滴灌”方向的优化正在过程之中,只要宏微观的表现还存在分歧,对未来经济恢复的可持续性就要保有相对审慎的预期。 总之,由于五重“矛盾共存”,2021年全球经济的运行可能并不会像当前市场预期的那样一路顺畅。基于此,我们提示广大投资者:首先,2021年全球经济复杂多变,上行风险和下行风险同时存在,但由于内部五种“矛盾并存”,下行风险要大于上行风险;其次,由于潜在的下行风险相对更大,全球政策当局的政策大转向可能并不会很快到来,所谓“政策不急转弯”,2021年的重点不在于“转弯”,而在于“不急”,虽然全球财政和货币政策都已经处在极度宽松的状态,未来难以进一步加码,但在既有水平保持平稳也是“不急转弯”的客观表现;再次,复杂局面之下,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割裂可能难以短期内迅速弥合,经济下行风险一旦兑现,政策“不急转弯”可能会进一步强化资金主导市场运行的当前主线逻辑;最后,五种“矛盾并存”归根结底是一种畸形的特殊状态,这些矛盾的最终化解势必需要新冠疫情演化出现明确拐点,也就是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决定2021年乃至更远未来全球经济走向的,是新冠疫情本身。在疫情真正得到控制之前,所有乐观预期都要被打上问号。
1月29日,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0年业绩预告,预计全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8亿元至51亿元,同比增长150%至166%。 2020年国际市场环境不确定性骤增,新冠疫情使全球政经格局和产业环境受到冲击。面对外部环境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京东方不仅实现了业绩逆势增长,更确立了以半导体显示事业为核心,MiniLED、传感器及解决方案、智慧系统创新、智慧医工事业融合发展的“1+4”航母事业群,不断夯实了其在多个物联网细分应用市场的战略布局。 2020年,京东方显示屏总体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一,技术创新和产能规模亦双双取得突破,推出业界领先的0.9毫米窄边框4K电视、55英寸4K主动矩阵量子点发光二极管(AMQLED)显示屏、全系列低蓝光显示屏等引领前沿技术、契合市场需求的显示产品,打孔屏、瀑布屏、折叠屏相继实现量产,并应用于OPPO、摩托罗拉、LG、努比亚等全球知名品牌智能手机上;产能方面,京东方推动中电熊猫南京8.5代和成都8.6代LCD生产线的收购和整合,进一步确立了其在显示面板领域的龙头地位。群智咨询预测,2022年京东方在全球大尺寸LCD市场份额将达到28.9%。 创新业务的快速突破也为京东方、贡献了新的业绩增长点。2020年,京东方推出75英寸8KMiniLED、65英寸MiniLED、玻璃基0.9mm像素间距MiniLED显示产品,X-ray平板探测器背板产品已应用于欧美、日本、韩国等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公司;智慧金融解决方案覆盖全国1500家银行网点,智慧零售解决方案覆盖全球超过61个国家的2万余家门店;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天津首创光年城示范区等6大城市落地应用。在智慧医工领域,京东方在北京、合肥、成都、苏州等地布局多家数字医院,并推出慢病一体化管理、智慧急救、智慧康养社区、智慧公卫体检等物联网解决方案;与北医三院共同推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新模式;与博尔诚在癌症早诊检测和肿瘤伴随诊断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为保持未来业绩持续稳定增长,京东方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企业“软实力”持续增强。在2020年,京东方实施首个中长期股权激励计划;启动第二阶段创新变革,建立起适配物联网转型战略的“三横三纵”组织运营体系;凭借出色业绩表现和内部管理机制的不断优化和发展,实现品牌价值飞速增长,不仅首次跻身BrandFinance2021全球品牌价值500强,还连续上榜BrandFinance2020年全球最有价值科技品牌100强、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并连续第二年获评“新财富最佳上市公司”。这些进展与突破亦成为2020年发展历程的鲜活注脚。随着物联网战略的全面落地,京东方2021年的业绩表现依旧值得期待。
2021年1月28日,全球领先的医疗健康公司雅培公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雅培全球第四季度销售额达107亿美元,同比增长28.4%,调整后的稀释每股收益为1.45美元,较去年上涨52.6%。2020年雅培全球销售额达34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0%。 在具有挑战的2020年,雅培不仅实现了业绩的高增长,还在不久前宣布连续第388次进行季度分红,每股分红增长25%。 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雅培方面表示,主要得益于公司多年来奠定的坚实基础。同时,公司预期2021年将迎来更强劲的双位数增长。 具体分产品来看,雅培全球诊断业务在报告期内表现尤为亮眼。2020年第四季度销售额达到4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8.9%。2020年,雅培针对新型冠状病毒陆续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了11款病毒、抗体和抗原检测试剂,在包括快速检测和实验室等多平台上完成超过4亿次检测。相关检测试剂及平台也成为公司强劲的增长驱动力,在第四季度,包括BinaxNow、Panbio以及IDNow等在内的相关检测产品全球销售额达到24亿美元。 营养品方面,雅培第四季度全球营养品业务销售额同比增长4.4%,达到19.3亿美元。其中,得益于全营养品牌全安素(Ensure)以及专为糖尿病人打造的营养品牌益力佳(Glucerna)的持续良好表现,雅培成人营养品的销售增长达12.7%。而在婴幼儿营养品领域,雅培恩美力(Similac)在美国市场实现了5.2%的销售增长。 药品业务方面,雅培第四季度全球药品业务销售额同比增长3.4%,达到11.4亿美元。印度、巴西、俄罗斯、中国等在内的新兴市场展现了广阔的长期发展机会。 医疗器械业务板块,雅培在第四季度全球销售额为32.5亿美元,同比下跌0.4%。但与此同时,以革命性的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辅理善瞬感(FreeStyleLibre)为强劲驱动,雅培糖尿病业务持续保持良好增长,第四季度全球销售增长达37.1%,全年增长达42.6%。 此外,雅培创新研发管线势头良好,为公司医疗器械业务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定基础。2020年以来,该业务板块有多款产品陆续在欧美等市场获批,包括:全球首款经导管三尖瓣修复系统TriClip;创新的心脏瓣膜置换系统Tendyne;辅理善瞬感二代及三代产品;葡萄糖运动生物传感器LibreSenseGlucoseSportBiosensor;微创经导管治疗二尖瓣闭合不全的全球领先产品MitraClip系统的最新一代产品MitraClipG4;雅培新一代具有蓝牙连接功能的系列植入式心律复律除颤器(ICD)和植入式心脏再同步复律除颤器(CRT-Ds);无需手术、微创治疗神经系统疼痛的IonicRF™Generator;新一代三维心脏标测系统EnSite™X。 对于公司的业绩表现,雅培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赋德(RobertFord)表示:“我们非凡的业绩表现难能可贵。着眼于长远发展,我们将积极预期与应对,高效执行,在接下来的一年,我们将继续以前沿科技为驱动,迎来更大的收获。” 雅培在业绩实现逆势增长的同时,其在致力成为全球最佳工作场所中取得的成就也广受认同。不久前,雅培中国连续第十年荣获“中国杰出雇主”认证。该榜单由国际权威的杰出雇主调研机构(TopEmployersInstitute)发布,致力于鉴定和认证为员工提供最卓越雇佣条件的雇主。雅培凭借对于人才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完善人才培养项目、对员工身心健康的高度关注、共享与双赢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多元包容的企业文化,再度获此殊荣,也为雅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领导力提供了有力佐证。
港股回A热情仍在持续。1月12日晚,联想集团公告称,董事会已批准可能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并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申请CDR上市及买卖的初步建议。 根据该建议,联想集团拟发行新普通股,占公司经扩大后的已发行普通股股份总数不多于10%。所募得资金将用于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研发,相关产业战略投资,及补充公司营运资金。按照联想集团截至1月13日1063亿港元的市值计算,联想集团此次融资金额或达近百亿港元。 受此消息影响,1月13日开盘,港股联想集团高开高走,盘中最高涨幅达16.77%,截至当日收盘,联想集团报8.83港元/股,当日涨幅9.69%。 联想集团称,上述发行CDR及科创板上市的整体建议均取决于市场情况、股东的批准以及相关证券交易所及监管机构的必要批准。 回归A股是大趋势 谈及选择在此时回归A股票的原因,联想集团方面对记者表示,“从内部看,尽管面对重重挑战,联想集团在2020/2021财年第二季度的营业额和利润依然双双创下历史新高。我们所有主营业务的营业额6个季度以来首次全部实现同比增长,推动集团整体营业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了1005亿元的新高,同比提升超过7%。利润增长则更为强劲,税前利润达32.6亿元,净利润达21.5亿元,比去年同期都实现了超过50%的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IDC发布全球个人电脑市场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全球个人电脑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13.1%,其中第四季度同比暴涨26.1%,达到9160万台。前三大厂商中,联想集团出货量同比增速高达29%,排名保持全球第一,第四季度全球市场份额上升至25.2%。 “近期,包括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在内的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联想授予投资级评级,此外我们还成功发行了全球票据,并成为新的恒生科技指数初始成员,这些进展都体现了资本市场对我们可持续增长前景和稳健财务基础的充分认可,也大大增强了我们以财务助增长的能力。”联想集团方面对记者表示,从外部看,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2021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而联想是新基建的核心科技提供商。 记者注意到,联想集团在2020年12月份开启上升通道,从2020年12月1日的5.44港元/股到2021年1月13日的8.83港元/股,联想集团股价已上涨62.3%。 联想集团方面对记者表示,一方面,联想集团回归A股科创板,将帮助公司更好的利用国内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的力量,增进公司资本结构的多元优化,壮大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在港股和A股同时上市,也将助力公司进一步践行“双循环”的大政方针,增强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的紧密连接,实现两个市场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多位受访的券商分析师对记者表示,目前境外上市的企业回A股上市符合大的趋势,联想选择此时回来也并不稀奇。“科技公司回A股上市比较火爆,科创板便于融资,且融资规模较大,所以联想愿意回来。真正好的公司回国上市,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是好事。目前市场整体的态势比较火,联想又是中国知名的大企业,如果到科创板上市,融资金额不会少,定价也不会低。”国联证券分析师钱建对记者说道,目前从核心技术来看,科技行业仍有很多技术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些大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之后,通过融资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核心技术国产化,是值得期待的。 重视技术创新 谈及科创实力,联想集团方面表示,联想从创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坚持不懈投入,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重视专利保护,重视产学研合作,持续取得丰硕的创新成果,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据介绍,目前,联想在全球共设有17处研发基地,构建了联想创投(面向未来5年-10年)、研究院(2年-5年)、产品事业部(1年-2年)三级研发体制。聚焦于人工智能、5G、云计算、边缘计算、区块链等前沿科技,联想每年以超过100亿元的规模投入研发,在全球积累专利及专利申请近3万件,其中5G标准必要专利数超过1000件。 联想是全球少有的“端-边-云-网-智”所有要素都齐备的厂商,早在2013年就启动了以数据智能为核心的智能化转型,形成了覆盖“研产供销服”全价值链的智能化技术和管理体系,并在合肥、武汉和深圳三地智能制造的“铁三角”中充分应用。在2020年知名数据研究机构Gartner全球供应链25强排名中,中国仅有两家企业上榜,联想位居第15名,是唯一一家上榜的高科技制造企业。 “联想集团一直以来植根中国,布局全球。我们相信,公司宣布回归A股上市计划将有助于增强公司战略与国内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的紧密连接,提升内地投资人投资联想的便利性,从而进一步释放联想的价值,让我们能够以更大力度投资于科技创新、服务转型和智能化变革,更好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凭借我们在卓越运营和全球资源、本地交付等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联想将牢牢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变革的发展机遇,为社会、为股东创造长期可持续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