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我国发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扩内需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两大电网下半年投资速度加快 特高压工程或迎新进展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力以赴完成全年预定目标;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在近日分别召开的半年工作会议上,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均将上述内容列为下半年工作重点。 >>客运量逐步恢复 航空业产品创新“火力全开” 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以及航班政策的逐步放开,业内人士指出,暑期商务、旅游、学生假期等出行需求相互叠加,将给国内航司带来大量客流。各家航企积极探索的新产品模式现阶段是不错的“试炼”机会。当前中国民航业复苏脚步加快,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恢复过程仍十分漫长,也必须理性看待。 >>上金所调整白银和各黄金延期合约涨跌停板和保证金比例 贵金属市场炙手可热之际,上海黄金交易所连续发文警示风险,并提高白银和各黄金延期合约涨跌停板和保证金比例。 >>中欧班列(渝新欧)2020年已突破1000班 数据显示,截至7月22日,中欧班列(渝新欧)今年已运行突破1000班,班列数量同比增长12%,其中5月、6月单月开行超过200班,均创下单月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渝新欧)去回程总货值近3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
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再上台阶 今年6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提出,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在运输组织、货源组织、金融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物流枢纽。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支持郑州、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5个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促进中欧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 这5座城市何以成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生”?未来将如何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集结中心建设对于中欧班列发展有何意义?本版今日推出相关报道。 郑州:切实提升枢纽能级 本报记者 杨子佩 连日来,河南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200多名信息工程人员正在全力升级完善数字班列系统。“数字班列系统3.0版本将在本月底上线。”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岩说,“此前系统只能对集装箱实现运中管理和查询,升级后可以精确到每个集装箱的每个包裹,提高货物运输效率的同时提升客户体验,加速郑州跨境电商发展。” 今年4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通知,拟支持部分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其中,拟申建城市需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区位条件优越,是《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明确的枢纽节点和《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明确的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二是设施基础良好,拥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或铁路编组站,具备多式联运海关监管和一类铁路口岸功能。三是经济承载力较强,所在城市GDP大于6000亿元,所在省进出口额大于3000亿元。四是运营规范质量好,已实现常态化开行,境外运作相对成熟,已开展班列集结、集拼集运、运贸一体化等业务。 最终,郑州以5座城市综合评分第一,成功入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也是中东部地区唯一入选城市。中欧班列(郑州)作为郑州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经过近7年扩量提质开行,已形成了多口岸、多线路、多目的站点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影响力不断扩大。截至今年6月底,中欧班列(郑州)已累计开行3199班,实现每周去程14班、回程10班高频开行。在全国63座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往返均衡率、计划兑现率、运输安全、业务覆盖范围、市场化信息化程度等重要质量安全综合指标评价稳居全国“领跑梯队”。 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将使更多货物在郑州高效集疏,进一步带动郑州枢纽能级跃升、枢纽经济发展。据了解,郑州将通过在运输组织、货源组织、金融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做优做强中欧班列(郑州)枢纽节点,强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物流枢纽,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 “我们将从完善顶层设计、强化产业支撑、夯实基础保障、做强市场主体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切实提升中欧班列(郑州)枢纽能级,促进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处处长穆穆介绍。 同时,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开放合作平台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开放合作平台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2020年第二批投资计划的通知》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和企业,大力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尽快将投资计划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确保示范工程建设相关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巩固提升河南开放通道优势,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再立新功。 重庆:构建互联互通新格局 本报记者 冉瑞成 重庆处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且重要的作用,是西部地区唯一“铁、水、公、空”俱全的多式联运枢纽。重庆集成了全国18个现代化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的团结村中心站和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编组站,并配套开放口岸承载环境及软硬件条件。 近年来,重庆不断拓展开放通道,统筹东南西北4个方向,全方位推进出海、出境通道建设,形成互联互通新格局,为重庆这座国家中心城市加强全球供应链、服务链建设,全面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奠定了通道基础。 2011年1月28日,渝新欧班列从重庆开出,开创了我国中欧班列的先例,成为我国开行最早、开行数量最多、运行最稳定的中欧班列,创造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在国家战略和规划指引下,发挥重庆四大优势,推进以“存量设施整合提升为主、增量设施补短板为辅”的“1+N”项目体系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高运营效益,提升示范工程对促进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功能转变,提升“干支结合、枢纽集散”高效集疏运体系能力,推动中欧班列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重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乃至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开放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规划,重庆将在以下几方面加快建设步伐。 一是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建设重庆铁路口岸综合性指定监管查验功能区、铁路口岸海关服务中心提升工程、公铁联运服务中心等重大工程,畅通主辅枢纽之间“微循环”。二是健全协同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完善“1+N”“干支配”业务,不断助推线路开枝散叶。三是打造中欧班列西部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提升对供应链、产业链的控制力。四是推进口岸便利化大通关,完善国际国内关检合作,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和推广应用力度。五是打造特色鲜明的枢纽经济,大力推进集结中心、开放口岸与枢纽产业、枢纽城市融合化发展,构建路、港、产、城、人、企联动发展的枢纽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积极拓展科学城、高新区城市空间,重点发展外向度较高的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整车及零部件、消费品工业等产业。六是探索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打造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促进物流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升物流一体化组织效率。 成都:打造泛欧泛亚对外开放高地 本报记者 刘 畅 乔金亮 “中欧班列是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成都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有其优势。”成都国际铁路港管委会外联部部长曾怡说,成都位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和联动点。中欧班列(成都)开行,让成都乃至四川成为泛欧泛亚对外开放高地。作为成都建设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主体,成都国际铁路港是中欧班列(成都)起点,也是成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目前,成都国际铁路港已联接境外30座城市、境内15座城市,打造了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开行量连续4年领跑全国。 在该示范工程中,成都将主要承担优化提升国际陆港枢纽能级、加快构建高效运输组织体系、探索创新市场化运营机制、加快发展特色枢纽经济和打造国际开放合作平台等5项重点任务。比如,在特色枢纽经济方面,将重点发展“蓉欧+”物流业、加快发展“保税+”国际贸易和协同发展“临港+”制造业。在国际开放合作平台方面,力争在3年内实现西部“蓉欧+”货物集散基地达20个,西部地区占中欧班列、国际班列货源比例达到75%。 “近年来,成都通过发挥经济外溢、创新策源、门户枢纽等功能作用,对周边区域发展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曾怡说,在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中,成都将充分利用欧洲铁路网络和多式联运资源,实现货物经欧洲境内分拨点的多点直达、集结方式,建立覆盖欧洲主要枢纽及贸易城市的线路网络,形成国内枢纽集散和欧洲境内分拨双驱动。 前不久,成都国际铁路港推出了具有成都开行特色的“欧洲通”运输模式。该模式根据客户需求,可针对按整列组织困难却又有运输需求的站点实行按箱报价,接受整列、多箱、单箱订舱,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多种运输需求,从而提高了班列运输受众面。 目前,中欧班列(成都)的“欧洲通”可通过以波兰马拉、波兹南为枢纽节点通达欧洲全境。一是通过马拉为枢纽节点,组织华沙、杜伊斯堡、汉堡、米兰、巴塞罗那等站点单个集装箱货物经马拉分拨、集结。二是推进以波兹南为枢纽节点的班列开行,利用当地铁路运输网络衔接卢森堡、鹿特丹等地区。 西安:构筑联运集结中心 本报记者 张毅 7月1日,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联手中欧班列“长安号”,在中铁西安局集团公司支持下,常态化开行往返欧洲的中欧班列公共班列,标志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据了解,从7月1日起,中欧班列公共班列(西安)常态化开行两条线路,即西安至杜伊斯堡、西安至马拉舍维奇,每天共开行4班,2去2回,全程运行时间稳定,将进一步发挥西安港的门户、枢纽作用,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与西安携手推出中欧班列‘长安号’往返欧洲的公共班列,率先在全国实现高频次稳定开行,为进一步扩大陕西对外开放、完善内陆国际贸易通道、推进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支撑。”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分公司总经理辛小明表示,“中铁集将全力以赴做好西安公共班列的运行组织和服务工作,与西安共同打造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服务全国向西开放。” 西安地处我国版图中心位置,是全国重要铁路交通枢纽。西安到全国各大城市的平均距离最短、平均成本最低,有着集散八方、辐射全国的独特区位优势。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港口——西安港,西安初步形成了承东启西、联通南北、贯通欧亚的重要商贸物流大通道和全网物流体系,正着力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示范工程。 目前,西安港与青岛、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合作开行了陆海联运班列。中欧班列“长安号”常态化开行15条线路,服务丝路沿线45个国家和地区,已基本形成欧洲地区全覆盖的国际联运网络,吸引了来自29个省份的货源在西安港集散分拨,省外货源超过70%;进口货物70%以上由西安分拨至全国,西安港已成为辐射全国、连通欧亚的国际中转枢纽港。 “西安港将全球布局海外服务基地,今年年内建成3个海外服务基地,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为‘长安号’境内外往返对开和货物在境外高效集散提供支撑。”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艺民表示,西安国际港务区将充分发挥“西安港”门户枢纽地位,联手中远海运集团、招商局物流集团、中铁集装箱公司等大型央企,充分发挥优势资源,高质量开行中欧班列“长安号”公共班列,持续加强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陆续开行“晋西欧”“闽西欧”“湘西欧”等新线路,以通道促贸易、聚产业,依托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物流中心、贸易、生产加工与金融中心以及人文交流基地,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为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贡献陆港力量。 乌鲁木齐:从节点到支点 本报记者 乔文汇 向东,挽起广袤内地;向西,联结中亚欧洲。站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观景平台,俯瞰建设中的国际快件中心等项目工地和整装待发的中欧班列,不能不为新疆首府独特的区位优势而感叹。乌鲁木齐陆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陆港区将持续加大建设力度,完善国际贸易平台功能,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升级版”。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位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上半年,集结中心开行中欧(中亚)班列410列,其中6月份达到106列,环比增长8.2%,增长态势明显。最近,交通运输部批复同意新疆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乌鲁木齐等城市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又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常务副区长李贺祖告诉记者,按照“集货、建园、聚产业”这一思路,目前主要从推进班列集货提质、推动园区建设提速、加快产业集聚提效、推进平台功能提升等四个方面推进陆港区建设。上半年,铁路口岸商务商贸区等34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2.86亿元。 根据《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建设方案(2020—2024年)》,新疆计划力争通过5年时间,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打造技术领先、理念先进、管理高效、运转协调的中欧班列国际货运综合服务平台,提升集货能力,推动产业集聚,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商贸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建设。 “中欧班列为企业出口建立了便捷通道,我们的出口效率更高了,运输成本也大幅降低。”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国栋说,借助中欧班列的高效优势,公司的产品打开了俄罗斯市场,拉动了企业发展。去年,有203列中欧班列装载了公司生产的产品,今年上半年已装载了80多列。 从交通节点到发展支点,从物流枢纽到经贸平台,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及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功能不断完善,其“聚产业”的作用愈发明显。“陆港区不仅发挥了重要的通道作用,而且将成为产业‘沉淀器’,未来将吸引更多现代物流、国际商贸、高端服务、先进制造企业落户。”乌鲁木齐国际陆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凯满怀信心地说。
>>工信部:1-5月我国软件业务收入增速由负转正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6月24日发布的2020年1-5月软件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1-5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复工复产成效明显,软件业务收入、利润同比增速持续回升,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和集成电路设计收入较快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6日称,已于近日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支持郑州、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等5个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 >>三大化工期权“首秀”稳起步 产业企业踊跃入场占先机 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3个化工品期权7月6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同步挂牌交易,这也是我国首次在同一产业板块同步上市3个期权工具。 >>巴菲特疫情期间首度大额投资剑指能源业 美国知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5日宣布,将收购道明尼能源的天然气业务资产,交易价值接近100亿美元。业界认为这释放了重大市场信号。 >>第三批新职业发布——带货主播“转正”了 7月6日,人社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一批新职业,包括“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城市管理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社群健康助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等9个新职业。这是我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颁布以来发布的第三批新职业。
日前,伴随一声鸣笛,编组35车的集装箱列车满载着汽车配件、机械设备等产品从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新乡车务段塔铺车站缓缓开出。这趟班列自塔铺车站出发经国铁新石线,到达青岛市黄岛港后经海运出口,最终到达美国汽车之城底特律。 这次新线路班列首发,标志着河南新乡已初步形成铁海联运物流双向通道,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落实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本次班列的开行,通过简化货运流程,减少运输过程中掏箱、短倒环节,缩短运输时间,降低当地企业运输成本等措施,协助物流园区实现了新乡“一站式”报关,让此次班列架起了新乡与国际贸易的新桥梁。随着此次铁海联运顺利开行,新乡及周边出口规模和种类将不断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将不断提升,有效增强了新乡乃至豫北地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经济日报 记者夏先清、通讯员张腾鸣)
近日,满载着41个40尺集装箱共900吨货物的“穗满俄”中欧班列顺利抵达广州白云大朗基地,成为自2016年8月份广州开通中欧班列以来首列回程班列,标志着广州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真正实现铁路物流互联互通,双向往来。 据了解,本趟班列由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承运,从俄罗斯东部城市谢格扎站始发,经满洲里口岸入境,运输里程11700公里,将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采购的900吨货值70.6万美元的欧洲优质牛皮纸运送到广州,及时保障了下游生产企业的原料需求。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之际,“穗满俄”中欧班列凭借铁路运输接触少、运输时间稳定和清关便利等优势,成为在国际客运航线停飞、公路受阻、水运停滞等情况下,外贸企业的重要进出口渠道。“穗满俄”中欧班列运营方广物国际物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温浩伟介绍,广物控股集团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稳中有序地推动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实现逆势增长,保证了国际贸易大通道的畅通。 数据显示,仅今年1月份至4月份,“穗满俄”中欧班列共开行17列,同比增长13.33%;发运749个集装箱,同比增长10.96%;总货值5.8亿元人民币。在物流业整体受疫情冲击的情况下,中欧班列的亮眼数据无疑为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据了解,“穗满俄”中欧班列回程班列开通,将大幅缩短广州市进口欧洲货物在途时间,减少原先班列返程时内贸中转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并逐步改善目前广东中欧班列进出口比例不平衡现状,进而实现广东中欧班列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深化广东省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互联互通。 随着国内复工复产持续推进,返程“带货”需求越来越多,“穗满俄”中欧班列积极征求国内企业运输需求,打通欧洲主要铁路站点,与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多联、广州海关等各相关单位及各兄弟企业紧密协作,高效筹备并顺利开行回程班列。广州海关结合企业返程货物类别、涉及的行政审批注意事项、检验检疫监管要求等内容,及时提供“一事一策”政策指导,确保回程班列将国内急需的欧洲优质商品安全顺利运送回国。 广州海关所属广州车站海关关长杨静表示,广州海关将从优化物流链条、指导站场升级改造、支持中欧班列枢纽站点联动发展、简化审批流程等方面入手,积极打造中欧班列一站式通关模式,促进中欧班列持续健康发展。 广物控股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中欧班列平台将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开足马力,加快推进往返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切实保障国际物流通道运输顺畅。同时,按照“坚持以一体化综合服务促中欧班列运营,以产业园运营养运”的经营思路,创新商业模式,提高班列运营质量,加快推进产业园区落地,并积极拓展中亚班列,将广物中欧班列打造为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中欧班列品牌,成为推动“广货广出”的稳定物流通道,为广东省稳外贸、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贡献力量。(经济日报 记者 张建军 通讯员 云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