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2月16日电 (记者 陈静)来自浙江的44岁李女士近年来自觉腹围增大,原本以为是中年发福。谁知,竟是罕见巨大的子宫肌瘤作祟。记者16日获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祝捷团队联合血管外科等专家成功为同时罹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切除了巨大的子宫肌瘤。这个肌瘤直径22厘米、重达近10斤,堪比一个排球。据悉,仁济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狄文教授当日对记者介绍,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80%的女性绝经前都会罹患子宫肌瘤。他指出,通过经济、无创的妇科超声检查可以很方便地筛查出来,像李女士这样长达到22厘米才就诊发现的巨大肌瘤极其罕见。祝捷告诉记者,检查中,医生发现李女士盆腔中有巨大肿块,判断必有粗大血管与盆腹腔粘连,稍有不慎可能引起术中大出血。在即将手术前,患者又出现左下肢浮肿,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薛冠华介绍,这是肿块压迫盆腔静脉,形成血栓所致。这位专家表示,如果血栓脱落形成肺栓塞,后果不堪设想。在一个半小时的手术时间里,祝捷将肿块从周围组织中完整地剥离出来,周围粘连的脏器都得到了保护。术中,患者出血仅200毫升。据悉,肿瘤对血管的压迫解除后,下肢静脉回流改善,同时,在抗凝治疗下,静脉血栓逐渐溶解,在医生放置的滤网保护下,没有发生栓塞事件。据悉,患者已顺利出院,回到当地医院门诊随访。狄文教授强调,平时定期规律的体检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非常重要。(完)
12月2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商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正式公布通过国家医保谈判的药品名单。其中,复星医药许可引进的用于择期行诊断性操作或者手术的慢性肝病(CLD)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成年患者治疗的小分子创新药——苏可欣(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通过谈判,正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作为中国首个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全球首个FDA批准用于CLD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苏可欣是与现有治疗手段相比具有明显差异化优势的创新药物,填补了治疗领域的空白,为患者带来全球领先的“强效持久、安全方便”的诊疗新选择。自今年4月14日获批上市以来,苏可欣在4个月内实现了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31个省区市相继落地,此次进入国家医保是提升苏可欣在中国市场的覆盖率和药物可及性至关重要的一步。 对此,复星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以芳表示:“本次新版医保目录调整,国家医保局将2020年新上市的创新药纳入考虑范围,相信创新药物的成果将能惠及到更多患者。苏可欣作为2020年复星医药新上市的创新品种,能够快速纳入国家医保,必将帮助更多患者减轻治疗的经济负担,提升药物的可及性。围绕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复星医药始终以创新研发为核心驱动力,希望能为患者提供更高品质、更可及的创新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
(图为PD-1国家医保谈判当日,药企排队入场 崔笑天/摄)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崔笑天 北京报道2020年的医保谈判结果终于揭晓了!国家医保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参与谈判的共有162种独家品种,目录外药品138种,目录内药品24种,最后共119种谈判成功,成功率为73.46%,药品平均降价50.64%。其中,备受瞩目的PD-1赛道,由君实生物、百济神州、恒瑞医药三家药企生产的国产PD-1抑制剂全部谈判成功,加上信达生物去年谈判成功的一款PD-1,截至今年,四款国产PD-1已全部被纳入医保。而两款进口PD-1——百时美施贵宝的欧狄沃(Opdivo,下称“O药”)和默沙东的可瑞达(Keytruda,下称“K药”)则无缘医保。“到这个阶段,重点不是进没进医保,而是价格降了多少,这才是关键。”一位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说。目前,三家企业均未公布医保内定价,不过根据媒体报道,君实生物的拓益入围价格为906.08元,患者的年治疗费用约为7.07万元。恒瑞医药的艾瑞卡入围价则在3000元/支左右,年治疗费用约为5万元。这意味着,医保报销之后,患者的年自付费用或仅为1-3万元。与此同时,O药与K药也纷纷更新慈善赠药方案,将年费用降至最低11-14万元。天风证券发布研报表示,估计此次谈判PD-1的整体降幅很大,可能成为研发的分水岭:后续扎堆热门靶点的创新、高水平的重复建设的商业化价值大打折扣,行业将进一步趋近高质量创新。四款国产PD-1进入医保此前,这四款国产PD-1药物的年治疗费用相差不大,为进口药物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信达生物的达伯舒,恒瑞医药的艾瑞卡、百济神州的百泽安与君实的拓益,单疗程价格分别为5686元、19800元、10688元、7200元,慈善赠药后的年治疗费用分别约为10万元、12万元、11万元、10万元。(图为天风证券研报内整理的本轮医保谈判前PD-1产品年费用)那么,今年三款医保谈判成功的国产PD-1药物,价格降了多少?对此,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表示,三个国产PD-1产品的具体谈判价格不方便透露,但可以肯定的是比信达生物的PD-1去年的谈判价格低。而根据央视相关报道及君实生物发布的公告,拓益入围价格为906.08元,主规格为80mg/瓶。根据拓益说明书的用量标准(Q2W,3mg/kg),患者的年治疗费用约为7.07万元。此前,国家医保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医保实际报销比例达到68%。以此测算,患者使用拓益的年自费费用仅为2.26万元。与此前加上慈善赠药后年10万元的花销相比,降幅达到77%以上。而在十几天前的12月16日下午,PD-1医保谈判当日,刚开始谈判不久,《华夏时报》记者即见到由君实生物董事长熊俊亲自带队的“谈判三人组”从会场走出,均步履匆匆,低头不言,未回应记者提问。这一度引发媒体关于“君实生物PD-1医保谈判或失败”的猜测。直到今日,才最终真相大白。而关于恒瑞医药的艾瑞卡,据“E药经理人”报道,其价格降至3000元/支左右,年治疗费用从包含慈善赠药费用的约12万元降至5万元。按照上述68%的医保实际报销比例,患者年自费费用仅为1.6万元。值得注意的是,熊先军亦表示,对于谈判成功的几款PD-1产品也没有限制特别的适应症,都以已经批准的适应症为准。这意味着,有多个适应症的产品,将实现全适应症医保报销。以此来看,恒瑞医药的艾瑞卡或成最大赢家,其已获批4项适应症——霍奇金淋巴瘤三线、晚期肝细胞癌二线、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一线联合、食管鳞癌二线。百济神州的百泽安获批2项适应症——霍奇金淋巴瘤三线、尿路上皮癌二线。相比之下,君实生物与信达生物仅获批了1项适应症,分别为黑色素瘤二线与霍奇金淋巴瘤二线。进入医保后,这三款国产PD-1药物又将面临多大的市场前景?以去年国家医保谈判成功的达伯舒为例,在降价64%被纳入医保后,实现了迅速放量。今年前三季度累计销售额超过15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10.16亿元的销售额。相比之下,君实生物的拓益同期累计销售6.89亿元,百济神州的百泽安实现销售收入近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亿元)。恒瑞医药未公布艾瑞卡的销售数据。而在2021年3月,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新版目录时,这三款国产PD-1有望实现甚至超越信达生物的不俗成绩。国家医保局表示,目录发布后,也将以谈判药品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医保目录内药品落地检测机制,定期收集各地谈判药品挂网、采购、支付等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落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进展滞后地区的调度和督促,确保广大参保患者尽早享受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成果。两款进口PD-1亦大降价在四款国产PD-1药物谈判成功之时,两家海外药企却“全军覆没”。对此,熊先军表示:“进口PD-1谈判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企业价格预期与医保局的预期不一样,因为进口企业还要考虑国际价格的问题,但国内企业主要是考虑中国的价格和市场,谈判价格他们可以承受。”目前,进口的O药单疗程价格是18442元,包含慈善赠药的年治疗费用是22万元,K药单疗程价格是35836元,包含慈善赠药的年治疗费用是30万元。不过,在医保谈判结果公布之时,两家药企也迅速调整了自家PD-1产品的慈善赠药政策,进行大降价。12月28日下午,默沙东公布了2021年1月1日实行的“生命之钥” 患者援助项目的新方案。对于首次援助的患者,保持原来的“2+2”政策,即患者自费2个疗程K药,可获得2个疗程K药赠药;而后续援助,则从“2+3”升级为“2+疾病进展”,即患者只需再自费2个疗程K药,就可以接受持续的K药赠药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获得了兜底的援助保障。这意味着,患者只需要自费4个疗程花费14万,就可以获得K药全程的援助用药。相比此前年费用30万元,降价幅度达到53%。对此,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癌症科普作家菠萝因子评价称:“K药这种有封顶的赠药计划,对患者而言是个巨大的利好消息,大大减轻患者长期足量足疗程治疗的经济负担……我相信它的这个举动,还肯定会产生“蝴蝶效应”,带动更多公司降价,给中国患者带来福音。”12月24日,百时美施贵宝也公布了新的患者援助方案。新方案在一个申请年度可分为两个申请阶段:第一阶段,患者在连续接受3次O药治疗后,能够继续从O药治疗中获益且未发生疾病进展,可获得后续最多3次治疗的免费药品援助;第二阶段,完成第一阶段的患者,如仍需接受O药治疗,可在再次连续接受3次O药治疗后,经指定医师评估能够继续从O药治疗中获益且未发生疾病进展,并经项目办审核通过后,患者即可获得最多一个申请年度内剩余的药品援助。在新方案中,一位60公斤的患者完成一年的治疗(每两周一次,240mg),自付费用仅为11万元。相比此前年费用22万元,降价幅度达到50%。(图为O药新的患者援助方案具体信息)这让很多患者家属看到了希望。“挺好的,让患者能用的起循证数据更多的进口药,对于准备使用免疫(治疗)的患者很友好。”一位肺腺癌四期患者家属对本报记者表示。相比国产PD-1药物,O药与K药上市时间长,获批适应症广泛,同时积累了大量临床数据,获得了多个指南的推荐。年费用如今降至11-14万元,价格腰斩,对部分患者也是很有诱惑力的,会考虑将其作为首选。扎堆研发的“后来者”怎么办?PD-1是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一种,通过调节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治疗肿瘤,也被认为是未来治疗多种癌症的最有希望的药物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其应答之广度、深度、和持久性均十分罕见,可以对应十余个肿瘤适应症、且毒副作较低,因此成为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研究的热点。近些年,资本疯狂涌入PD-1赛道,呈现“扎堆研发”态势。中信证券研报显示,参与PD-1研发的公司多,竞争激烈。近3年来,每季度申请PD-1的临床试验数量稳步增长,截至2020年三季度,共有314项进行中的PD-1/PD-L1临床试验,其中国内药企申办的占其中的209项,I、II、III期临床分布相对较为均衡。但这种“PD-1研发热”正在引发业界担忧。一位不具名生物医药企业人士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PD-(L)1发展至今已成为相对成熟的靶点,所以市场上的PD-(L)1创新药更多属于“me too”或者“me better”的产品,还不算真正意义的创新。“在中国的创新药研发层面,极少有源头创新,我们基本上是跟着欧美的研发道路去“模仿”。PD-(L)1这条通路已经被国外证明了,国内只是在这个靶点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筛选,但是产品之间的差异性相对比较小。”上述生物医药企业人士说。一方面,同靶点、同机制的药扎堆研发,这意味着临床研究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在如今进口PD-1药物年费用降至11-14万元,四款国产药物年费用降至5-7万元的情况下,这些仍在PD-1上进行投入和研发的企业,产品尚未问世,价格战已经开启。在市场份额、适应症数量以及产能方面具有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或许连产品上市都变得非常困难。”上述生物医药企业人士坦言。“与癌共舞”论坛版主、公益律师韩晓晨则站在患者的角度上考虑,她表示,现在整个医药行业的形势正在倒逼企业进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敢降低研发投入,也不敢降低药品质量,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从这种充分的市场竞争中获益。“关于适应症的问题,PD-1行业的后来者其实可以避开热门的大癌种,选择一些小癌种优先报批,再逐渐将适应症扩展至大癌种。瞄准长尾市场,也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韩晓晨说。不过韩晓晨亦指出,现在的确存在一些乱象,也存在研发资源浪费的情况。这意味着有关部门对创新药物的评审与审批,要有更严格的把关,国家医保谈判也要真正筛选出让患者获益的好药。曾几何时,PD-1因“千亿市场规模”而被资本寄予厚望。弗若斯特沙利文曾预计,2025年中国PD-1/PD-L1抑制剂市场规模达917亿元。如今,在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这个“千亿市场”缩水几何?在昨天天风证券发布的研报中,根据2020年疫情影响下前三季度销售额预计合计已经超过60亿元且仍高速增长,郑薇团队保守估计国内 PD-1/PD-L1市场空间有望达到300亿元。郑薇团队亦在研报中指出,未来两年创新药存在面临行业出清和估值理性回归的可能,可能的触发的条件包括医保显著压价,以PD-1为代表的竞争激烈靶点的后续企业销售额不达预期。其认为,创新药需要经历产品验证,商业化验证,资本化验证,许多小型biotech存在被证伪的可能,可能无法脱颖而出。
资料图:文汇网海外网12月8日电香港7日又有78人确诊新冠肺炎。香港特区医管局发现,本轮疫情的重症患者有年轻化趋势,并且流行“危险病毒株”,传染性比以往几波疫情更强,而且壮年人士也成高危人群,确诊患者的病毒量高,传播性强,患者病情也急剧恶化。据香港《文汇报》8日报道,在香港7日新增的78宗确诊个案中,有71宗属本地个案,不明源头个案占29宗。另外,目前香港公立医院有36名新冠肺炎患者情况危重,其中33人是在第四波疫情期间入院,6人是60岁以下的壮年人士。香港特区医管局深切治疗科统筹委员会成员陈劲松指出,虽然本轮仍以尼泊尔的病毒株为主,但有别于过去几波疫情,这类病毒株专攻壮年人士,并在壮年人士的圈子里快速扩散。陈劲松表示:“他们(壮年患者)的病毒量比较高,传染性也比较高。部分人进入深切治疗部时呼吸衰竭,很多病人已经有抗体反应,但这一波的抗体反应来得较迟,令病毒容易传染,不少病人一进来病情就已经非常严重,需要急救措施,所以我们觉得这一波的病毒是危险的病毒株。”其中,一名情况危重的患者是45岁伊丽莎白医院病理科医生,他入院时情况已十分严重,被送入深切治疗部插喉急救。陈劲松说:“这一波疫情中,危重病人不单仅限于年长的病人,所以我在此提醒各位市民要更加小心谨慎,不要以为该病只影响年长病人。”他还表示,如果患者状况十分差,即使用呼吸机也无法维持血氧在安全水平,才会使用人工心肺机,但风险也高,“外国病例反映,如使用人工心肺后死亡率达50%,年轻患者也达30%至40%。”他还预计,深切治疗部的服务压力陆续增加,医管局已削减部分非紧急手术,并将年轻及较稳定的病人分流至不同医院。另外,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透露,卫生防护中心大楼4楼也出现小型暴发,涉及3名居家检疫小组工作人员,他们负责接听居家及酒店检疫者的问询,其中一名职员确诊、两名职员初步阳性。她表示,处理相关个案方法与处理其他办公室个案没有分别,会进行大清洗,密切接触者会被送往检疫,整座大楼的其他员工则会接受检测,尽量安排相关员工在家工作。她表示,仍在计算密切接触者人数,或涉及数十人。(海外网 吴倩)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浏览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根据1药网最新的Q3财报,公司上市以来连续8个季度实现近100%的营收增长。其中,2018年3季度同比增速是100%,2019年3季度是123%,2020年3季度是112.8%,这意味着1药网是二级市场极少数穿越3个财年实现连续翻倍增长的上市企业。 对比2017年第3季度,1药网3年增长了9.5倍,这是典型的指数型增长。在1药网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于刚看来,3年增长9.5倍的背后,除了行业正值高速发展期,也离不开对科技的拥抱和精细化的管理。 拥抱资本市场 规模效应致边际成本递减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1药网作为1号店的子频道开创了网上药店的先河,2012年作为1药网开始独立运营,2016年推出了互联网医院“1诊”,2017年推出了面向中国52万家药店的“1药城”,迄今为止已满10年。 2018年以来,随着医药分家加速推进,处方药外流趋势愈发明显,各路玩家纷纷涌入万亿级互联网医疗市场,带来残酷的竞争与厮杀,也加速了1药网的发展。 2018年9月,于刚和搭档刘峻岭带领1药网拥抱了资本市场,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中国互联网医药健康行业赴美上市第1股;利用募集资金加大研发投入、战略投资等带来的领先优势,1药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我们的使命是用数字科技将患者和药品及医疗健康服务进行有机连接。我们希望利用在数字科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智能供应链、云服务解决方案、大数据等为生态圈里所有的参与者包括患者、医生、医院、药企、药店、保险等赋能。”于刚告诉记者,公司将不遗余力的在智能供应链、数字化研发创新等科技领域投入资源,聚焦全渠道药品商业化,以及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战略,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化医药健康平台。 据悉,为了保持在新战略中增长机遇的持续投资,1药网此前在财报中披露,将推动子公司壹药网耀方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同时,引入新投资者注资约人民币4.2亿元,为加速增长提供充足资源。 过去的一个季度,1药网的毛利率大幅提升,其中B端的毛利率提升了4倍,在于刚看来,除了规模化带来的红利以外,收入结构也随着客户粘性增强发生变化。 “规模效应给我们带来的红利逐渐显现。随着药企直供的比例提升,采购成本优势越来越明显。现在我们已经跟300多家药企达成战略直供合作,直采把很多中间环节去掉,所以采购成本也下降了。随着我们的规模扩大,也吸引了更多的药企找我们合作。”于刚表示,公司的商品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以前公司会用一些价格更加敏感的流通品吸引客户,随着用户粘性增强,公司的商品结构变化显著,流通品占比逐步下降,毛利更高的产品贡献度不断上升。 通过数字技术和智能供应链的驱动,1药网的整体运营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们的库存周转下降到30天左右,上游应付账款账期约40天,周转30天,应收几乎是实时的。所以我们现金流很好,当季就产生了2500万元的正向现金流。”于刚对记者表示道。 效率提升还体现在续方率上,1药网通过CRM系统,给患者打了一百多个标签进行分类管理,并将患者和药师、医生连接起来。比如通过CRM系统给糖尿病的患者提示各种发病的症状、新的治疗方法和新药、饮食运动的注意事项、用药提醒等等,糖尿病患者的续方率从原来的从30%左右提升到70%。 效率的提升还直接带来履单成本的下降。“我们前期投入大量的仓储、物流设施,包括一些智能化的设施,随着规模越大,成本递减越明显。一方面规模和品牌吸引大量国际知名药企来合作,直采让采购成本迅速下降;另外仓库物流成本,也随着规模化和精细化管理越来越低,履单成本下降的趋势还会继续。”于刚对记者称。 盈利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对于盈利能力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可以看到这个趋势。但现阶段对我们来说,市场时机太好,我们认为既然资金不成问题,团队执行力也非常强,现在就需要迅速扩大规模,扩大我们的客户群,让更多的患者都能够享受我们的服务。”关于盈利时间表,于刚对记者表示道。 我们的使命是用数字科技把患者和药品、医疗服务有机连接起来。我们希望成为药企药品全渠道商业化的首选合作伙伴。我们的B2C、B2P2C(通过药店服务患者)、B2D2C(通过医生服务患者),全渠道联合起来,能触达几亿人,于刚说道。 未来的数字化战略中,于刚认为,智能供应链服务药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未来我们会和上千家的药企达成战略直供。通过我们的供应链集成,我们为药企提供数字营销、患者管理、线上线下渠道和价格管理,为药企提供大数据的洞察等等服务。 对于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药健康行业的发展,于刚认为无论是否有疫情都不能阻碍它快速发展。“过去10年、未来10年大健康行业都是以超过GDP一倍的速度在增长,且未来10年会超过房地产和汽车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 “具体而言,未来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药健康解决方案一定是一个趋势,未来所有的医药健康解决方案都是部分线上、部分线下,两者不可或缺。未来我们也会完善医+药+支付布局,形成完整的闭环。未来医患管理平台是一个标配,每个人都会感觉我有一个私人医生。” 对于这些年在资本市场取得的成就,于刚坦言,“1药网是一颗贝壳里的明珠,迟早会被大家看到和认可,我们的价值也会被认可。公司短期市值高低对我们影响不大,因为我们现金流很好,发展非常健康。我们一直聚焦在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和顾客体验上。只要顾客体验好,我们的企业会持续的基业常青。”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30周年的感受,于刚表示:“中国的资本市场,我认为这些年来还是非常创新的,上了不少的板块,有的板块非常好,监管创新的思维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赞赏和推崇的。科创板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创新举措,整个表现也是非常不错的,帮助大量中国的科技企业实现创新,推动了中国产业的转型。大浪淘沙,一定会有一些企业在这个市场胜出。总的来讲资本市场是起到了非常正向的作用。”
当地时间16日,英国卫生大臣马特·汉考克宣布将立即使用类固醇药物地塞米松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次日,他表示这是疫情暴发以来最好的消息。 据路透社报道,类固醇药物地塞米松通常在治疗关节炎等疾病中可以减缓炎症。16日公布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治疗新冠肺炎患者中,该药物挽救了三分之一的重症患者。 汉考克对天空新闻网表示:“它确实能大大增加生存机会。这是整个疫情期间我们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之一。当你使用呼吸机时,它能降低你的死亡可能。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个好消息。” 汉考克表示,最早在2月发现这种药物的潜在功效,于3月发现它在治疗中的积极信号,政府部门于4月开始采购。
9月24日,中国互联网医药健康领军企业1药网在上海举办“数字链接 科技普惠” ——2020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医药健康高峰论坛暨1药网合作伙伴大会。1药网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于刚博士指出,未来十年医药健康产业将超过房地产、汽车,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而数字科技是这个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1药网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刘峻岭介绍称,1药网作为科技公司,用数字科技,将患者与药品、医疗服务有机连接起来。“目前1药网已经打造了一个生态圈,其中包括药企、医药流通商、药店、医院、医生、保险,我们为所有生态圈里面的参与者科技赋能。” 实际上,随着国家持续加码线上科技化,国家带量采购常态化等医药政策的推动,给新时代药品商业化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在此背景下,1药网平台的创新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药企、机构等市场各方青睐。 会议期间,诺华、拜耳医药、葫芦娃药业、香雪制药、安捷伦、药联健康、智业健康等7家知名企业与1药网进行战略签约或项目启动。 从上述签约合作方向看,主要包括全渠道药品商业化合作、生态链接各方资源的战略合作、还有创新药患者直达合作等。在业内人士看来,1药网通过数字化,正在打造医、药、险以及患者管理的生态圈闭环,尤其是1药网推出的药品全渠道商业化平台战略,正在促进越来越多制药企业的创新药品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商业化以及广阔市场的覆盖。 1药网表示,未来还将联合更多产业链伙伴,持续深化全渠道药品商业化能力,探索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打造以患者为中心,以赋能医生为导向,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的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以更大努力践行用数字科技将患者与药品和医疗服务有机连接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