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线城市房价明显上涨的四大元凶:打新、放水、学区、落户。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短短几天时间,上海、深圳两地都发布了楼市调控新政。 照理说,各地楼市调控政策频出,并不令人意外。但意外的是,新年伊始,春节将至,本是楼市淡季,也不是常规出政策的时间点,但本次一线城市沪深接连下重手,令人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各地的政策内容,1月21日晚上海发布的新政共有10条: 读完后,小巴的第一反应是——上海这分明是在抄作业。比如,第三条夫妻离婚三年内限购,去年深圳已经发布;第六条新房摇号优先满足“无房家庭”,去年杭州的政策就有这一条。 再看深圳,其实不算是发布新政,可以形容为“2020年7·15政策的plus版”。 1月19日,深圳发布通知明确了去年7·15政策的一些问题,其中有一条引人关注——居民家庭购买的商品住房,只能登记在具有购房资格的家庭成员名下。 这是啥意思呢?按照之前政策,有房票的A跟无房票的B结婚,用A的房票买房,然后登记在两人名下。但现在不行了,用A的房票买房,只能登记在A名下,既不能登记在夫妻名下,更不能单独登记在B的名下。 说白了,就是堵住假结婚炒房的漏洞。 1月23日晚,深圳再出狠招,比如启用“购房意向登记系统”,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购房人需登记,要求房企和房产经纪机构会同商业银行验明“购房人的收入证明、征信报告、购房款来源以及近一年及以上的银行流水单等。 政策还规定,违规者将被关“小黑屋”——3年禁购。 总体来说,从楼市淡季紧急发调控政策,到规定“违者三年禁购”,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沪深两地对当前楼市可谓又急又严,原因当然是两地楼市过热。 但实际上,不止沪深两地,四个一线城市的楼市热度都较高。 据统计局数据,2020年12月,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3%,高于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0.1%;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0.6%,明显高于二三线城市的0.1%和0.2%。其中,广州12月新房和二手房价格涨幅均为0.7%,位居70大中城市次席。 回顾2020年全国楼市走势,疫情之后,房地产率先企稳,以深圳及热点二线城市如杭州、南京、宁波等为首的城市出现较热行情,最受关注的是深圳买到一套新房转手赚500万的新闻。随后,这些城市均在去年7月后收紧了调控政策。 到了2020年年底,二线城市热度还未完全平息,一线城市出现反转,楼市火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次沪深两地紧急发布楼市政策,影响几何?其他城市是否会跟进?下面来看看大头的分析。 1月23日深圳政策主要是严格审查购房人身份和资金来源,实际上是2020年7·15政策的补丁,主要打击虚假身份和虚假收入证明等,会堵住一些漏洞和缝隙。 只是,但凡“堵”的政策,就像堵洪水一样,就像房子防止渗漏一样:第一,有时你根本想不到也找不到这个水的源头从哪里来的;第二,“堵”永远不可能穷尽。 1月21日,上海的新政实际上相当于深圳2020年的7·15政策,当然远不如深圳的严厉。这也符合逻辑,因为上海真正热起来,实际上就是近两个月的事。 但上海政策也有亮点,其中提到“完善土地市场管理,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具体来说是增加商品住房用地供应,特别是在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五大新城加大供应力度。 这一点对每一个特大城市都有启迪:多核心城市、多个副中心、轨道交通网络,是解决特大城市住房问题的方向。 从沪深两地发布政策的背景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1年货币政策“不急转弯”,与名义经济增长率匹配。 为了防止较为宽松的货币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同时,实行了几年的限价政策,市场一二手房之间的套利空间显形化、彩票化,市场投资套利的热情极高,甚至有的城市已经形成了产业链。 因此,作为标志性的中国一线城市沪深,不得不在此时紧急出台政策或加强原政策。全国其他热点大城市,跟进出台政策或在原政策基础上“打补丁”的可能性较大。 近期,一线城市房价明显上涨的关键要素是4大原因:打新+放水+学区+落户。 ▶▷ 放水:疫情下全国性放水,导致流入房地产行业的各项资金或多或少增加。 ▶▷ 打新:逐利是人的本性。 深圳并非唯一一个打新城市,同类型城市还有好几个,如杭州、南京、成都、西安等,只是因为深圳的房价最高,打新收益最高而被市场广泛关注。 为何这么多人都关注限价?失真的房价统计系统,限价是为了对上负责,要求调控结果。但限价也分成真限价与假限价,部分城市的双合同的存在事实上代表了限价并不真实。(装修款单独计算) ▶▷ 学区房:最近各地房价的龙头是学区房。 疫情下,大量出国读书人群回流,需求增加,一线城市学区房的需求明显上升,这一轮年底翘尾行情学区房表现最明显。 ▶▷ 落户政策的宽松:当下除上海北京外,全国一二线城市都加入到抢人行列。 广州、福州、苏州等城市降低落户门槛,包括苏州等城市发布政策租房即可落户,相比往年的政策,要求明显降低。 总体而言,房价涨不涨看政策,看调控。最近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背后是2020年放水导致的结果,学区房是龙头,打新制造了恐慌,让有限的新盘供应被投资客抢跑了。 判断未来房价涨幅,就看那些城市是否监管打新潮。如果不监管,2021年一线城市普涨一波难以避免了。 因为打新潮出现的原因是限价,当下的政策不限制投资红利、不限制套利,只约束参与的人,希望更少的人参与暴利游戏,用处有限。 1月15日,南京也出台通知,提高了人才购房的社保年限,目的是打击有人借着人才名义投机,进一步解决刚需人才购房困难问题。 其实沪深和南京的这些政策目的都一样,即防止投机。而投机的原因是限价政策下,一二手房价格倒挂严重。 而之所以采取限价政策,看起来是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实质是为了符合调控要求,使房价不超过全年增长5%的上限。 限价政策带来的后续问题是,需要不断补漏洞,最近沪深和南京发布的政策就是如此。而且,当调控政策越来越紧,可能会导致房地产市场从慢慢降温到越来越冷,这是行政手段带来的一个副作用。 因此,调控政策只能解决短期的问题,还可能引发负面问题。楼市要健康发展,还需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否则很难真正实现“房住不炒”调控目标。 不过,中央已经意识到问题,并且在加紧解决。 2020年12月3日,国务院副总理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强“十四五”时期住房发展顶层设计,研究好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体系,更好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日常监管,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 这释放了积极信号,中央协调各部门统一发力,调动资源从全局去治理房地产问题。 概括说,真正的房地产长效机制至少有两点:第一点,市场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第二,增加有效供给,尤其是解决夹心阶层的共有产权住房问题。 虽然一线城市的房价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但内在逻辑存在一些差异性。 2020年深圳房价上涨是延续了2019年的行情,尤其是先行示范区带来的诸多利好,加之人口的大量流入,导致市场热度明显上扬,以及存在一定炒作成分。 上海完全是改善和刚需支撑起的市场,拉动的导火索是诸多城区内限价新房入市,导致改善性需求集中爆发,并引发二手房市场挂牌量激增。同时,大量首套自住者则承接了改善需求的二手房源,房产“需求车轮”滚动加速,市场热度提升,而学区是加速这一车轮滚动的催化剂。 广州的市场热情提升和部分板块IP属性增强有直接关系,首当其冲的就是广州的南沙板块。同时在一线城市中广州的房价总体偏低,部分区域的落户大尺度放松,也拉动大湾区其他城市置业者对广州的关注。 总体而言,2021年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压力较为明显,大概率收紧调控政策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增强。但一线城市调控已经很严,后续收紧空间有限。
原标题:最新70城房价来了!一线城市中,跌的竟是它→ 刚刚,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 2020年12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稳中略涨。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3%,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上涨0.3%、0.2%和0.7%,深圳下降0.1%。 一、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总体稳定 初步测算,12月份,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上涨0.3%、0.2%和0.7%,深圳下降0.1%。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上涨0.5%、0.6%、0.7%和0.5%。 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均上涨0.1%,涨幅均与上月相同。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1%和0.2%,涨幅均与上月相同。 二、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有扩有落 初步测算,1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9%,涨幅与上月相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6%,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4.0%,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2%,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5%和1.4%,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3和0.1个百分点。 2020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 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 快看看你所在的城市吧!
楼市分化,信号愈发清晰。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楼市经受“疫情冲击”与“货币宽松“的双向拉扯,有城市房价一路向上,再次创下历史新高,有城市徘徊不前,持续横盘调整。 过去一年,哪些城市房价在上涨,哪些城市下跌了? 01 这些城市房价涨了 2021年1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我们能从中一窥中国楼市2020年的具体走势。 与2019年底相比,43个城市房价上涨,26城市房价下跌,1个城市持平。涨幅最高的深圳,高达14%;跌幅最大的为牡丹江,同比为-10%。 这是2020年,房价同比涨幅超过5%的城市:深圳(14.1%)、宁波(8.5%)、银川(8.5%)、徐州(8.5%)、唐山(8.3%)、成都(8.2%)、西宁(7.9%)、沈阳(7.8%)、广州(7.5%)、无锡(7.4%)、杭州(6.9%)、北京(6.3%)、上海(6.3%)、大连(6.1%)、乌鲁木齐(5.8%)、济宁(5.3%)、温州(5.2%)。 可见,这些城市主要以一二线城市为主,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全部在列。 这些城市基本面相对良好,北京上海广州都历经2-3年的横盘调整,市场安全边际相对较高,能迎来一波量价齐升的复苏走势,符合市场大势。 至于素有“让炒房客有去无回”的长沙,二手房微弱上涨1.3%,保持了难得的平稳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均是基于国家统计局70城二手房价数据而来。 70个大中城市标准制定于2005年,由于统计因素,至今未能将苏州、佛山、东莞等如今的经济强市囊括在内。 至于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同样未纳入统计,这意味着无论是房价上涨城市还是下跌城市,都比想象中的要多。 02 这些城市房价回到一年前 这是房价回到一年前的城市: 在纳入国家统计局范围内的70个大中城市里,有26个城市房价回到了一年前,占比接近4成。 其中,跌幅最大的是黑龙江的牡丹江市,跌幅为10%。 在这26个城市中,不乏二线城市,主要包括: 天津(-4.0%)、郑州(-3.6%)、贵阳(-3.5%)、太原(-3.1%)、哈尔滨(-3.0%)、济南(-2.8%)、石家庄(-2.5%)、青岛(-2.1%)、烟台(-1.5%)、重庆(-0.6%)、南昌(-0.4%)、长春(-0.2%)。 与一线城市不同,二线城市呈现大分化态势。 成都、杭州、无锡等地明显上涨,天津、济南、青岛、石家庄、郑州等北部主要经济重镇则出现明显回调。 这只是过去一年的楼市走势。 如果将时间推向上一波楼市上涨的巅峰。与最高点相比,这些城市跌幅更大: 廊坊(-46.9%)、青岛(-22.8%)、天津(-21.8%)、肇庆(-19.3%)、石家庄(-18)、济南(-17.5%)、北京(-15.8%)、西双版纳(-15.4%)、保定(-13.8%)、北海(-13.2%)、郑州(-13.1%)、中山(-11.9%)。 不难发现,这些城市多数位于北方地区,京津冀地区多个城市入围。 03 楼市分化,房价怎么走? 有城市在上涨,有城市在下跌,这说明了什么? 其一,房地产是威胁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这是1998年以来对房地产的最严定调。 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近日出版的《十四五规划建议辅导读本》中发表文章指出: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这与以往的保持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的定调有了实质性的区别,房地产拉动国民经济、土地财政的必要性仍旧存在,但金融风险到了不得不防范的时候。 多说一点,防范金融风险,不只是要遏制大涨带来的居民杠杆率飙升,更要防范大跌带来的市场震荡。 其二,新一轮楼市调控,开始转向了,不再诉诸于传统的限购限售等手段。 2020年,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横空出世,高负债房企不得不开启降负债之路。2021年开年,房贷“两道红线”突然降下,共同构筑起中国楼市的信贷防火墙。 正因为这一点,从2020年至今,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房贷“两道红线”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楼市调控的转向。(参阅《2021年,中国楼市调控第一枪来了》) 过去的楼市调控,限购、限贷、限价、限售作为四大基本盘。随着地方各种试探性松绑不断,这些举措在市场面前越来越捉襟见肘。 如今楼市调控,开始直接针对房企、银行和购房者。限制房企融资,限制房贷额度,限制银行信贷,无疑更有针对性,也更具杀伤力。 其三,楼市呈现大分化态势。重点关注大城市群、大都市圈,以及这些区域的交叉地带。 从1998年开始,中国房地产走过20年历程,全国性普涨只有三次:第一次是2004年到2007年,第二次是2009年到2010年,第三次是2016年到2018年上半年。 这其间,无论是2011年到2015年,还是2018年至今,楼市都呈现分化态势。 热门城市“万人摇号抢房”,冷门城市一再降价无人问津,这一趋势有望在未来延续。(参阅《2020国卖地收入排行》) 其四,三四线城市不要一概而论。 过去几年,借助棚改,三四线城市集体上涨。然而,棚改基本接近尾声,三四线城市普遍要面临基本盘的考验。 不过,处于都市圈和城市群的三四线城市仍有升值空间,尤其是处于中心城市交叉地带的城市,依旧有不错的前景。 相反,收缩型城市,无论房价如何白菜价,都不是好的投资对象,这些城市固然能收一时炒作之效,但难以避免失去流动性的宿命。
一线城市一手及二手房价格涨幅扩大,广州及上海房价涨幅偏大,这是年底市场翘尾行情的体现,但今年的翘尾明显高于去年。 临近农历新年,房地产市场出现轻微反弹。 1月15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12月份70城房价数据。在9至11月连续三个月下降后,一手房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开始回升,由11月的36城增加为42城,扬州、广州、西宁、合肥、福州、厦门等涨幅靠前。 一线城市显示出更强劲的增长动力。12月,一线城市一手房价格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线、三线城市一手房价格环比均上涨0.1%,涨幅与上月持平。一线城市中,广州以0.7%的涨幅再次领涨,深圳则出现2020年内的首次下跌,价格下降0.1%。 一线城市二手住宅涨幅也高于二、三线城市。12月,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三线城市环比分别上涨0.1%、0.2%,涨幅均与上月持平。广州环比上涨0.7%,居一线城市首位。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认为,一线城市价格上涨拉动了12月的整体涨幅。“一线城市一手及二手房价格涨幅扩大,广州及上海房价涨幅偏大,这是年底市场翘尾行情的体现,但今年的翘尾明显高于去年。”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四个一线城市12月二手住宅成交量环比增加20.5%,其中广州及上海全市月度成交量创下2019年以来新高。 不仅一线城市,经济圈、城市群楼市涨幅也冒头。江苏扬州一手及二手房价格的涨幅均领跑全国,环比涨幅分别为0.8%和0.9%。福建福州一手、二手房价格涨幅分别为0.7%和0.8%,仅次于扬州。 许小乐认为,2021年市场向核心城市聚焦,部分城市房价面临较大上涨压力。下半年以来在货币政策回归中性、购房信贷环境宽松触底以及“一城一策”持续深化背景下,全国城市房价涨幅逐步收窄,但局部仍面临上涨的压力。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首周市场景气指数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域,上海、合肥等城景气指数在40附近及以上,这些城市后期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年底上海二手房市场翘尾明显,12月上海全市二手住宅成交量环比增加20.3%,同比增加95%,月度成交绝对水平是2017年以来最大值。年底上海二手房市场的升温与学区需求升温以及落户政策边际放松有关。后期房价仍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不过,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称,整体来看,城市价格涨幅均在1%以内,房地产市场在中央反复强调房住不炒以及地方频繁加码调控的背景下,房价上涨空间收窄,价格涨幅趋于稳定。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 (责任编辑:DF537)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5日讯 记者日前从住房城乡建设部官网获悉,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节水型城市申报与考核办法〉和〈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的通知》(建城〔2018〕25号)要求,在有关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初步考核基础上,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专家预审、现场考核、综合评审及公示,决定命名秦皇岛市等34个城市为第十批(2020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 附第十批(2020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名单: 河北省:秦皇岛市、邯郸市、邢台市、衡水市、迁安市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江苏省:盐城市、泰州市 浙江省:海宁市 安徽省:淮南市、淮北市、铜陵市、滁州市、阜阳市、亳州市 福建省:漳州市 山东省:枣庄市、济宁市、德州市、滕州市 河南省:平顶山市、鹤壁市、漯河市、驻马店市、汝州市、长垣市 湖北省:荆州市 广东省:广州市、汕头市、东莞市 贵州省:遵义市、安顺市 陕西省:西安市、延安市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自2002年我国开始启动“国家节水型城市”的申报评选工作以来,截至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单位,先后公布了十批次的“国家节水型城市”名单,累计已有134个城市先后获评为“国家节水型城市”。
国家统计局1月15日公布了2020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绳国庆介绍,2020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稳中略涨。 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份,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一个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6%,涨幅比上一个月扩大0.1个百分点。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均上涨0.1%,涨幅均与上一个月相同。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1%和0.2%,涨幅均与上一个月相同。 随着月度数据的出炉,2020年全年楼市变动情况也一目了然。从同比数据看,4个一线城市2020年新建商品住宅全年价格涨幅均在个位数。与2019年12月份相比,北京同比上涨2.3%,上海同比上涨4.2%,广州同比上涨5.2%,深圳同比上涨4.1%。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与过去房价动辄上涨百分之几十的年份相比,2020年一线城市新房价格涨幅不算太大,说明2020年一线城市楼市实现了平稳发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大城市房价仍普遍偏高,存在供应不足,供应结构有待完善等问题。对此,2020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同时,在70个大中城市中,2020年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有涨有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从上涨的城市来看,涨幅排名前三的为银川、唐山、徐州,分别上涨了14.2%、11.2%、10%。从下降的城市来看,北海下降3%,安庆下降2%,常德下降1.4%。专家表示,从上涨及下降的情况看,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实现了平稳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表示,2020年我国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因城施策、分类调控,加强金融土地政策联动,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在各方努力下,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运行,基本实现了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 2020年,二手房市场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一线城市中,2020年12月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二手住宅价格分别比2019年同月上涨了6.3%、6.3%、7.5%、14.1%。其中,深圳二手房全年涨幅明显高于其他3个一线城市。 2020年年初,深圳楼市出现过热趋势,7月份,深圳多部门联合出台楼市调控“新深八条”,起到了快速抑制过热趋势的作用。不过,在第四季度,深圳再度出现众多购房者摇号抢购新建高总价楼盘的情形。对此,专家表示,楼市调控仍需要久久为功,要多措并举打好政策“补丁”。 在70个大中城市中,除了深圳全年二手房价格上涨位居首位以外;宁波、银川、徐州上涨8.5%,唐山上涨8.3%,成都上涨8.2%,西宁上涨7.9%,沈阳上涨7.8%。 同时,有26个城市出现了价格下降。其中,牡丹江下降10%,南充下降5.4%,天津下降4%,郑州下降3.6%,贵阳、北海下降3.5%,太原、泸州下降3.1%,哈尔滨下降3%。 除了纳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70个大中城市之外,其他一些城市的房价变化情况也值得关注。比如,广东省东莞市2020年的房价在多个机构的统计数据中,其涨幅都名列前茅。而有一些城市的价格却被网友称之为卖出了“白菜价”,据报道,黑龙江鹤岗、辽宁阜新等城市的个别楼盘,每平方米价格低于千元。廊坊等城市的房价相比其高点时,下降较为明显。 展望2021年,“房住不炒”的定位仍将继续坚持。针对房地产企业杠杆过高而出台的房地产金融调控措施,其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出来,在防止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房地产调控措施将进一步深化细化,一旦有城市出现过热态势,调控或将继续加码,以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亢 舒)
当前,各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施工图”陆续出炉,纷纷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实体经济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近期,各省份陆续审议通过并正式发布本省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各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施工图”已经绘就。记者梳理发现,各地纷纷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更加突出实体经济的重要地位,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 据记者盘点,山西、辽宁、河南、湖南、四川、贵州、宁夏、广西等省份,均将“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海南明确提出,“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多个省份强调要“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发展目标既蕴含速度要求也体现质量取向。例如,湖南提出,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结构更加优化;贵州提出,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西提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国“第一方阵”,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进一步前移。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各地明确要求,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北京提出,更加突出创新发展。在减量发展背景下,坚持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路子;青海提出,科学开发战略性资源,壮大提升支柱性产业,优化升级“四张牌”全产业链,形成更高附加值、更强创新力的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金字招牌。 各地深刻剖析新征程上的新挑战、新机遇,“率先”“突破”“紧迫感”等,成为热词。山西提出,面对各省竞相发展、百舸争流的竞争性态势,山西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山东提出,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塑造现代产业新优势。 同时,就业、收入、医疗、教育等民生福祉实现更大增进,是各地重要奋斗目标。安徽提出,“十四五”时期,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西藏提出,“十四五”时期农牧民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实体经济是强国之基,抓实体经济必须要抓好制造业。多个省份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或“推动制造业比重稳步上升”,更加突出实体经济的重要地位,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江苏提出,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甘肃提出,坚定不移发展工业,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广西提出,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聚焦优势产业开展补链强链延链专项行动,锻长板补短板,提高制造业比重,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同时,各地正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北京提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汽车、医药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等未来产业,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辽宁提出,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从辽宁制造向辽宁智造转变,提高经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在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上,广东明确提出,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找准定位、积极融入、主动作为,成为各地的共同选择。 上海提出,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顺应国内外发展格局深刻调整,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调整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经济格局、城乡格局,进一步巩固上海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枢纽地位,进一步构筑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浙江提出,持续推进以“一带一路”统领全面开放,推动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双循环,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山东提出,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家南北经济格局优化、国内国际市场高效贯通,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江西明确,立足毗邻长珠闽、产业门类齐全、资源要素丰富等优势,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制造业转移集聚区,为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作出积极贡献。 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等18个省份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重要抓手。此外,湖南、福建、江西等地则提出要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在东部地区,上海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国际会展之都;江苏提出,支持南京、苏州、徐州、无锡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在东北地区,辽宁提出,支持沈阳、大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黑龙江提出,打造哈尔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形成若干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在中西部地区,湖北提出,支持武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以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养生消费为特色的消费示范试点城市;云南提出,加强昆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中小型消费城市梯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