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至,迎严寒。当全国大部分地区正经历至冷时期时,厦门仍无一丝冬意,温煦如春。在海沧阿罗海城市广场,一座别致的灰色玻璃房成为独特的风景,展架上摆放着书籍、国画、木头画、串珠作品等残疾人手工艺品。这是以“爱心书亭”为特色的嵩屿街道“爱心屋”,小屋里客流不断,开业至今,已代售残疾人作品14431件。据记者了解,兴建“爱心屋”是厦门市委市政府关爱残疾人的一项惠民举措,也是“爱心助残”行动的重要载体。“爱心屋”作为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的新平台,一年来运营效益持续提升,汇聚了广泛的社会爱心力量,帮助残疾人成就梦想。截至2020年12月10日,全市已有46家“爱心屋”开业运营,实现各街(镇)全覆盖,安置残疾人(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属)及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学员133人。“爱心助残”位居厦门五大行动之首2019年12月26日,“爱心厦门”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并提出实施爱心助残、爱心敬老、爱心济困、爱心扶幼、关爱特殊岗位工人“五大行动”,巩固深化开展爱心结对、倡导爱心捐献、优化爱心志愿服务、营造爱心文化“四项机制”,推动形成建设“爱心厦门”强大合力,以进一步塑造、丰富和提升文明友爱、向善向上的城市内在精神和人文温度,建设温馨和谐的“爱心厦门”。就此,福建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胡昌升强调:“爱心,是人类心灵深处绽放出的最美花朵。让我们与爱同行、以爱筑城,让爱的种子在每一个人的心田生根发芽,让爱的温暖洋溢在厦门的每一个角落,用爱的力量托起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美好未来!”作为“爱心厦门”建设五大行动之首“爱心助残”行动的重要载体,当年6月份,“爱心屋”建设在厦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开来。它不光是厦门市扶残助残的新平台,同样是残疾人反哺服务社会展现自强自立自信形象的新渠道,寄托着“让残疾人自力更生的身影成为街头巷尾最美的风景”的美好期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直以来,“爱心屋”秉持着这个理念,不仅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更吸纳残疾人参与“爱心屋”的运营管理,扶持他们就业创收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进一步展现自我,丰富精神生活。阿超是嵩屿街道“爱心屋”的一名残疾人员工,他的国画作品也在“爱心屋”内展售。像阿超这样的员工无法用言语与顾客交流,“爱心屋”便配备了手写板。在“爱心屋”工作,阿超很开心,他表示,在这里可以获得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看到市民欣赏自己的绘画作品,更是备受鼓舞,决心多多学习提升自己。王和生是翔安珩厝人,他在翔安区新店泰禾红门广场的“爱心屋”担任店长。他说,自己做梦都没想到能来做爱心服务员。在此之前,王和生工作的地方四周都是粉尘。“以前切石材的手按收银机,一开始还有点不习惯。但大家的信任让我觉得很温暖,我也想要好好表现。”他说。如今,“爱心屋”不仅是一个爱心汇集地,更是一个“爱心枢纽站”——引入对口帮扶地区产品和农村地区产品,助力乡村振兴和扶贫工作;为市民提供“爱心漂书”和“爱心捐书”服务,募集来的爱心图书将捐赠给厦门对口帮扶城市……可以说,作为“爱心厦门”的品牌项目,“爱心屋”的影响力并不限于厦门市,它已成为让大家把爱心传播得更广的平台,它用爱心行动为深化文明创建添光加彩。提及此处,厦门市残联理事长傅晓春称,“爱心屋”的建设是厦门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残疾人群体的重要民生工程。市残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将继续认真履行“爱心助残”行动牵头单位职责,与各区、各相关部门持续推动“爱心屋”建设运营水平的提升,积极为残疾人就业增收和融合发展营造更优的环境,不断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记者了解,2020年,厦门继续保留了“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厦门,这座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再次以爱而闻名。“爱心助残”引领城市文明新风尚从“爱心厦门”建设中可以看出,残疾人作为社会自然人,有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愿望,有创造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同样有共享精神文明成果的权利,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可以看出,助残事业已成为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也是生动助推社会文明进步的感人力量,同样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社会价值所在。在一定程度上讲,扶残助残已成为考量一个城市文明与进步的标尺。据记者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实事工程得到不断夯实,扶残助残基础设施得以不断完善,诸如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就业平台、聋哑学校、盲人道路以及公交车和公共厕所设置的残疾人座位等等,都是对残疾人关怀的充分体现。同时,为进一步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营造扶残助残社会风尚,倡导更多的残疾人融入社会,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全国各地以各种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扶残助残活动,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有的城市经常活跃着扶残助残志愿者的身影,为残疾人生产生活提供免费服务;有的地区只要有残疾人需要,就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有的城市则将扶残助残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并作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的创建条件,实行动态考核。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千方百计加大资金投入,在精准扶贫、“兜底”保障方面向残疾人倾斜,推进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而从这些扶残助残的方式来看,当下的扶残助残已不是简简单单地捐款捐物,而是让残疾朋友更有尊严地融入社会,为此,各地纷纷在扶残助残的模式上进行创新,比如,让残疾朋友通过工作获得美好生活,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浓厚氛围。通过心理慰藉、文体活动等形式,挖掘残障人士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提升自信心,鼓励他们回归社会,收获幸福感,给残疾人营造一片清朗的生存空间。扶残助残,用爱树起标杆,这些都是城市文明进步的彰显,并且全面引领了城市文明新风尚。一个人无论是健康还是残疾,都需要精神力量的鼓舞和激荡。发展残疾人事业不仅要推动提高残疾人物质生活水平,还要关切和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特别是在困难痛苦的时候能够激发乐观勇敢、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将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助残扶残将紧跟时代,精准谋划,让残障群体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站在厦门港务大厦的落地窗边,远处的邮轮母港,近处的“海上世界”尽收眼底。作为一个带着海洋基因的城市,厦门的城市封面、城市符号,都与海洋紧密相连。 从航运起家的招商局,亦是向海而生。永不停息的开拓精神,是这艘巨舰前进的动力。从“改革开放排头兵”到“美好生活承载者”,2020年,招商蛇口在海西再度出发,前瞻性地制定了“新海西战略”,以五大战略擎动海西新格局。 在全新战略的指引下,招商蛇口在海西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如何在海西实现稳健深耕?在行业的风云变幻中,如何达到应有的规模和位置?乐居独家对话招商蛇口福建公司副总经理、厦门邮轮城副总经理江波。看招商蛇口如何开启海西发展的全新篇章。 焕新升级 稳健深耕海西 江波清楚地记得,自己是2007年11月7日入职招商,至今已满13个年头。销售出身的他,当初因为负责一个商办项目,与招商结缘。从江苏到福建,他见证、参与了招商蛇口这些年来的发展。 从1992年落子福建,设立“漳州经济开发区”,招商蛇口在海西已走过28载历程。作为深耕海西的大本营,招商蛇口以先行者的角色,紧跟城市发展的脉络。于此开启城市建设、升级人居生活,以卡达凯斯为代表作的一个个项目,已成为滨海人居的标杆。经时间验证,如今漳州经济开发区板块已蝶变为高价值板块。 目前,招商海西以打造城市人居住宅、超级综合体为主线,布局厦门、漳州、福州。以稳健发展为底色,聚焦海西核心城市拿地。江波表示,招商蛇口在海西的布局,是以厦门为主体,未来会深耕福建有机会的一些城市,比如厦门、福州、泉州,包括莆田,都是未来有可能落子的地方。 江波表示, 2020年,招商蛇口在海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重组整合以后,公司在人力资源整合上,尽可能的把公司认为有能力、有拓展力的一些领导干部聚在了一起,并且希望能够以公司更优质的资源,对整个海西做进一步的精耕和更加有颗粒度、更加细致的发展。未来希望能够在规模、业态上,和产品的丰富度上,为整个海西做更多的贡献。 对于招商蛇口在海西的未来发展,江波也充满了信心。他认为在优质的人力和资源整合下,招商蛇口在海西能够找到应该匹配的规模跟位置,再立时代潮头。 打造超级综合体 为城市注入新活力 一个企业的背景和基因,决定了其特有的发展模式。比如“前港-中区-后城”的发展模式,则是招商蛇口独有的发展路径及竞争优势。 对于“前港-中区-后城”的发展模式,江波做出了阐述,即把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逻辑综合起来,以港口先行,产业园区跟进,再配套城市新区开发,从而实现成片区域的整体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近几年也在快速复制。厦门海上世界,即是其走出深圳的首次对外落地。 江波介绍道,厦门海上世界是招商蛇口与厦门国有资本强强联合之作。双方联袂,能够实现资源融合,优势互补。未来,招商还将继续广结善缘,积极地与福建各类企业进行接洽和合作,做更多的资源嫁接,更加全面地整合优质资源,构建良性产业生态链条。 招商蛇口在布局海西过程中,吸收了蛇口邮轮母港的建设经验,在厦门东渡港区,倾力打造厦门海上世界。作为全国第二座海上世界,厦门海上世界项目总投资超160亿元,总建筑面积超100万㎡,是集“船、港、城、游、购、娱”一体联动的厦门最大城市综合体,为厦门呈现出崭新的国际滨海生活方式,更将成为厦门新地标。 除了提供优质的居住的场所以外,未来更将打造成一个新的城市的会客厅,全面提升厦门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的接待能力,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江波认为它对整个城市的贡献来说更加立体、丰富和更加多元。 此外,江波表示,对于海上世界未来购物中心和商场的打造,在招商这一块团队也做了很多的思考,将来会引进一些更加年轻、时尚,更加符合厦门这种小资文艺气质的一些商户,打造更多的“打卡点”,并且未来能够在这种沿海的甲板文化、滨海文化中间做更多的演绎。他相信10年以后,等飞机降落厦门的时候,海上世界项目一定可以给游客带来惊艳和惊叹的感受。 庚子年初,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许多进行中的工程按下了暂停键。但江波指出,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海上世界总体反而加快了开发速度,计划明年年底海上世界的商业能够开放。此外,今年的10月份也顺利地竣备了两栋海上世界的写字楼,这个写字楼也是目前整个厦门岛内最好的最优质的。首先是地理位置优越,第二是产品的品质也极为高端,所以,也希望能够通过一些优秀的产品能够对海西的商业市场做出更多的社会贡献。 精细化运营 做好产品与服务 在住宅板块方面,招商蛇口也在海西加快了布局步伐。今年10月份,招商蛇口与厦门当地国企海翼地产合作,斩获漳州龙海新地块。此后,又在福州滨海新城与保利携手共同开发一个新的地块。江波表示,未来这两个新项目将打造为招商蛇口在海西的全新封面作品。此外,近期招商蛇口于海沧的焕新之作——招商1872也即将揭开神秘面纱。 当房地产行业进入精细化运营和服务时代,技术和数据正在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招商蛇口研发的健康科技住宅体系(4+X)包含绿色健康、智慧科技两大模块共28项领先技术,具备人脸识别、动态测温、自动派梯等便捷功能。而针对此次疫情,还会加大健康科技住宅的推广。 江波认为,做产品和做服务其实是有区别的,要在力保产品力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从产品的预设上为未来的服务,能够预埋更多可能性,提供更多周到的服务,让业主的生活既便捷又贴心。同时,要做好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与服务,构建社区全龄生活场景。 在采访中,江波多次提到了“责任”一词。他认为,百年央企的金字招牌,让招商蛇口无论何时,都会把对客户的服务,对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从对老业主的关怀到对新业主的关爱,都是未来整个公司经营的方向和目标。所以他也更多地希望能够以招商的稳健,招商的靠谱,可持续不断的为业主去提供优质的服务。 秉承“美好生活承载者”的愿景初心,2020年,站在全新的开局,焕新而来招商蛇口在海西将如何乘风破浪、勇立潮头,值得期待。
“卧凤”是这样飞起来的 湖里人亲历的厦门经济特区四十年 1980年10月,紧随着广东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之后,厦门经济特区横空出世,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又一个重要窗口。 根据当时的批复,厦门岛西北角一块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单独划出,这里三面环海,水深不淤,且与厦门市区之间有山地相隔,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里也是作为特区试验田的理想之地。虽然几年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但西北角这2.5平方公里无疑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 特区来了复旦经济学高材生 1957年,刚满19岁的厦门青年庄维明步入复旦大学校门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23年后成为厦门经济特区历史的重要见证人。 今年9月的一天,记者在厦门市湖里区湖里街道办公楼内见到庄维明,尽管已经82岁高龄,但庄老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地给记者讲述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年来的巨变。对这片自己曾经奋斗的热土,庄老豪情满怀。 “这只凤凰终于要涅槃重生了!”1980年10月7日,当国务院批准在厦门岛西北角设立经济特区时,听到消息的庄维明兴奋不已。厦门的湖里因形似一只卧倒的凤凰,又称“凤湖”。在特区设立时,这位复旦大学经济学专业的高材生就看到了特区的未来,坚信这只“卧凤”终将展翅高飞。 1981年10月,厦门经济特区破土动工,庄维明通过香港《经济导报》等媒体对外做了报道,消息传遍世界。随后,庄维明经组织安排,调入厦门经济特区经济研究室工作,而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开展厦门经济特区优惠外商投资环境的比较研究。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制订优惠的外商投资政策,是吸引外商外资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特区的投资环境上来了,外商外资才会跟着来特区。 “有好多爱国的华商华侨,一听说祖国大陆在搞经济特区,争先恐后来联系我们,商讨落地事宜。”庄维明回忆。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有不少侨商侨领的祖籍就是福建,“同根同源,又都是讲闽南话,大家都希望在厦门经济特区能有一番作为。” 事实上,厦门成为经济特区也有其历史必然性。早在19世纪40年代,厦门就已成为国内最早对外通商的口岸之一,英国、美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都曾在厦门的鼓浪屿上设过领事馆。 “第一只蚂蚁”和他的换汇经历 “当第一只蚂蚁尝到了糖的甜味后,成群结队的蚂蚁就会接踵而至。”在新加坡建设裕廊工业区时,时任新加坡领导人的李光耀曾这样描述前往工业区投资的客商。 祖籍也是福建人的陈应登成为当时来厦门经济特区投资并创办外商独资企业的“第一只蚂蚁”。1983年,在厦门经济特区设立的第三个年头,陈应登向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提交了创办印华地砖厂的投资申请。很快,申请得到了批复,管委会把特区长岸路一块刚刚平整出来的地块交给陈应登建设厂房。 厂房刚一落成,陈应登从德国汉堡订购的生产设备发货运往厦门。由于当时厦门经济特区还没有适配的大型货车,设备不得不暂放码头上。为了尽快将设备运进厂房组装,管委会调来两辆解放牌大卡车,将后车厢连接在一起,才勉强将超宽的集装箱体运进厂房并安装到位。 随后,陈应登又遇到了一个“麻烦事”——由于当时的外汇管制措施,陈应登没有足够的人民币用来购买黏土和发放员工工资。为了救急,陈应登希望用外币作为抵押物抵押给厦门一家银行,以“贷款”的方式获得人民币。但在该银行将此事上报总行后,总行咨询部以“这一做法是外资利用我资,而非我资利用外资”为由,不同意放款。 作为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一名研究经济的专门人才,庄维明将陈应登遇到的“烦心事”以内部呈阅件的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时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项南听了汇报后,相关问题才得到解决。 “不就是借一点钱吗?怎么就成了‘谁利用谁’的问题了呢?”在一次全省对外经济工作会议上,项南专门将此事作为“典型”,要求福建全省各部门全力支持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工作。 1996年,在厦门特区设立16周年之际,为感谢陈应登对特区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厦门市政府授予其荣誉市民称号。 家访“访”出来的特区之变 “哎哎哎哎……叮铃铃……哎哟!”1981年深秋的夜幕中,在一阵惊慌的叫声过后,紧接着传来急促的自行车铃响声和一个男人倒地的呻吟声。 倒下的男人叫黄国富,当时是厦门三中的一位班主任兼物理老师。厦门三中那时正好位于经济特区旁边,黄国富趁着放学后的时间,骑自行车前往家在特区的学生家中家访,不料正好碰到一条正翻修的道路,因没有灯光照明,黄国富的车胎陷入了烂泥里,前进的惯性让他整个人“飞”了出去。 1981年10月厦门经济特区正式动工建设,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正在修整的泥路,一到下雨天就没法骑车。没办法,黄国富只能将自行车扛在肩头,徒步继续赶路。 厦门经济特区1980年宣布设立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1700多名村民集体转为“非农业户口”,享受城镇居民的各项补贴。同时,为了安置动迁“新市民”,厦门市政府以修盖、腾屋的方式让一千多号人从泥瓦平房搬进了楼房。 黄国富扛着自行车终于走到了学生家中,在楼房的院子里,停放着各式各样的农机器具。在楼梯拐角处,还挂着村民务农穿的蓑衣。“都已经是‘新市民’了,怎么还留着这些东西呀?”走进一户学生家中,黄国富打趣地问家长。“搞特区也要种地嘛,我们想着以后特区搞起来了接着种地。”学生家长一脸憨厚地回答。 到80年代中期,经济特区的面貌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伴随着一辆又一辆的运货卡车的汽笛声,一派繁荣景象映入眼帘。卷烟厂、电子厂、劳务公司……在新盖起来的这些厂子里,有不少黄国富班上出去的毕业生。为了带学生们开眼界,黄国富几乎每年都会带着新升学的孩子们参观这些现代化工厂。也是从那时起,一代“年轻人”在心中种下了“要把特区建设的更好”的种子。 治理更加高效,面貌焕然一新 “湖里街道的百货商店是特区最早办的商店,当时在湖里的建筑工人上万,商店卖得最多的是建材和生活用品。一到下雨天,拉一整车雨鞋过来,一下子就卖完了。”原湖里社区党总支书记江国进说,上世纪80年代初,特区建设热火朝天,到处都是发展机会。 人口骤增、经济发展的同时,社区治理困境也逐渐凸显。“我在街道百货商店工作了十多年,早期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现象经常发生。”江国进对社区治安问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坦言,上万人挤在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想要做到不出问题很难。 1994年,江国进离开百货商店来到湖里社区居委会工作,开始思考如何扭转社区治安管理困境。1997年,江国进成为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着手加强社区治理,湖里社区联防队应运而生。 “最早成立时联防巡逻队有20人,专门负责社区治安巡查工作,处理突发事件、矛盾问题等,社区治理力量得到强化,整个辖区的治安面貌大有改观。”江国进说,因成效显著,社区联防队伍一直延续到现在,社区还因此获得过湖里区政府的表彰,被评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工作先进单位”。 “另一件让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湖里街和凤湖街打通了,整个社区的环境卫生治理开始日新月异。”江国进说,早先因原有的居民建筑阻挡问题,湖里街和邻近的凤湖街隔着房子相望,迟迟未能联通。 1998年前后,湖里街道完成规划设计并着手推动道路改造,社区工作人员说服道路连接处居民同意拆迁,湖里社区发展由此打通了“任督二脉”。“房子拆迁后道路就通了,整个社区开始变得四通八达,沿街店面价值提升,居民收入明显提高了。”江国进说,这一工作提升了社区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整个社区逐渐活跃起来,人气越来越旺。 如今,行走在湖里社区,道路干净整洁,两侧四五层的小楼林立,街上吆喝声、欢笑声不绝于耳。从40年前1700多人贡献出2000多亩土地,到如今整个社区的嬗变,经济特区的蓬勃发展还在继续。记者颜之宏、闫红心
近日,记者从阿拉丁控股集团获悉,该集团旗下阿拉丁航空有限公司完成对元翔(厦门)国际航空港股份有限公司,即上市公司厦门空港(600897.SH)的战略投资,成为第三大股东。阿拉丁航空将推动厦门空港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机场服务+社群经济”新生态。 据了解,厦门空港是中国民航系统第一家机场类上市公司,自1983年通航以来,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目前,厦门空港已形成覆盖中国大陆各主要城市及港、澳、台地区,连接东南亚、东北亚,通达欧、美、澳三大洲的航线网络,已通航109个城市;境内外航线182条;运营的航空公司有40家。2019年,厦门空港的旅客吞吐量超2700万人次,居全国第13位。 阿拉丁航空将综合运用“资本+科技”等手段,通过社群经济深度开发旅客流量的创新价值,推动厦门空港打造具有互联网属性的新型机场,助力机场服务水平提升和企业转型升级,引领机场行业创新发展。
9月16日,厦门国际银行在官网公告称,因年龄原因,翁若同已辞任该行董事、董事会战略委员会负责人及委员等职务,正常退任该行董事长。 厦门国际银行表示,我行对翁若同先生依法合规履行勤勉义务和忠实义务,带领我行董事会履行科学决策和战略管理等职责,指导、推动银行各项重点工作,实现稳健发展并取得优秀成效,为银行进入新的发展时机奠定良好基础,表示充分的肯定和诚挚的感谢,对其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该行董事会已选举王晓健为新任董事长。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厦门监管局已核准王晓健厦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公开资料显示,现年47岁的王晓健,此前担任厦门农商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同时也是厦门农商行2012年改制后的首任董事长,今年8月辞任。
厦门银保监局信息显示,该局已于日前批复同意厦门国际银行2020年度增资扩股方案。 根据批复,厦门国际银行获批公开募集不超过10亿股股份,募集股份应由符合股东资格的原股东认购,认购不足部分再由有认购意向的新投资者认购。 厦门银保监局要求,该行应审慎控制新入股股东数量,严控股东资质。同时,厦门国际银行应继续履行改制承诺,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严格控制股东关联交易合规性,加强各项风险管控,切实防范增资扩股工作中的声誉风险。 此外,厦门银保监局还批复同意厦门国际银行境外附属机构――厦门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22.81亿港元(即即注册资本由48.07亿港元增加至约70.88亿港元),其中18.81亿港元来自于厦门国际银行增资,4亿港元为该境外机构留存收益转增。 成立于1985年的厦门国际银行,曾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于2013年从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从中外合资银行改制为中资商业银行。 截至去年末,该行总股本为83.86亿股,总资产达9155亿元,全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7.5%、8.4%。 厦门国际银行也是中国境内极少数在港澳均拥有附属机构的银行,并通过厦门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持有两家附属机构――集友银行、澳门国际银行股份。 过去一年,厦门国际银行不断加强陆港澳三地机构的深度融合。其中,境内机构加强本地化业务拓展力度,本地贷款占比再上新台阶,在当地市场排名不断进步;澳门国际银行杭州分行正式营业;集友银行深圳分行在设立后短短一年内,总资产突破百亿港元。
在新冠病毒(COVID-19)疫苗研发之前,全球仍饱受其所带来的健康威胁。关于应对,除了佩戴口罩,只有公共场所和营运空间保持着严谨的防范措施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安全感。除了传统的人工定时消毒、人工测温之外,是否还有效率性更好的可替代解决方案?这也是各个国家和各大小企业在积极寻找和思考的。 国内首发 搭载UV-CLED消毒模块 近日,在厦举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厦门星速机器人有限公司推出了国内首发并投入使用的“UV-CLED消毒机器人”,该消毒机器人搭载UV-CLED消毒模块,短波UV-C即波长介于200~275纳米,又称为短波灭菌紫外线。 与之相比较的是传统常用的含有水银汞的紫外线灯管,被广泛应用于医院、消毒柜、污水厂、食品厂等。但是由于汞的过度使用对人类和环境带来的伤害,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在中国等国家已经于2017年正式生效,对汞的全方面开采和使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公约要求缔约国自2020年起,禁止生产及进出口含汞产品。而UV-CLED在公约生效后,可以替代传统的含有水银汞的紫外线灯管,通过芯片技术形成的光波替代汞天然材料形成的光波,杀死细菌DNA结构,有寿命长、节能环保、体型小等优势。 2.5分钟消杀率达99.99%,包括新冠病毒 UV-CLED模块可进行5米内范围照射、在指定模式下完成360度全覆盖式自助消毒。经国际实验室测试,结果显示5分钟内,在2.5米的工作距离下UV-CLED可实现99.9%的消毒效果,包括高浓度人类冠状病毒活体样本。 此外,搭载了UV-CLED的消毒机器人,更加灵活、安全、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定制消毒方案。该消毒机器人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多个公共场景:医院、学校、机场、商场、政务大楼等,支持在多个时段自主完成消毒,全程无需人员参与。机器人可通过智能导航系统进行自我规划并完善工作路线、远距离控制消毒模式。便于在清晨、夜间等多个人工不方便时段进行更加高频、精确、彻底的杀毒,有效降低了人工工作强度与被感染风险。团队实验证明,一千平米空间的消毒工作,通过一个人工工作需要1天时间才能完成,而消毒机器人只需要一个小时。 在此次的洽谈会上,很多厦门的高新技术企业都推出自主研发的在厦生产的先进设备,该消毒机器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为厦门创新企业投入到新一轮的国家新基建建设中起到了标杆作用。据创始人姚锦程介绍,在此次投洽会中,该机器人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各方认可,不少国外的展商、国内相关单位部门都在咨询和洽谈合作事宜中。 多种机器人致力提供各类场景解决方案 推出该消毒机器人的厦门星速机器人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服务机器人研发、销售和运营的厦门本地高科技公司,除了最新推出的消毒机器人,公司旗下还有配送机器人、防疫机器人、安保机器人、5G直播机器人等等,具有成熟的物联梯控、5G等硬件网络技术。目前各类型机器人应用在商业、物业、酒店、零售、医院、展会等多个场景。 创始人姚锦程自创立公司以来,一直致力于开发各类场景服务机器人的解决方案,通过机器人解决重复性劳动力、物流配送最后100米末端交付、营运转化率提升等问题,进一步释放相关高压、高频场景劳动者的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