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潘建伟等学者构建了4600公里、从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户量子通信网,将通信距离扩展了1400多万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日宣布,中国潘建伟等学者构建了4600公里、从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户量子通信网,将通信距离扩展了1400多万倍。该成果已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
商务部就美国政府拟对中国软件(行情600536,诊股)应用程序相关企业施加交易禁令事发表谈话 问:美东时间1月5日,特朗普总统签署行政令,要求禁止美国人与支付宝、腾讯QQ、微信支付和WPS办公软件等8款中国软件的开发者或控制者进行交易。请问发言人有何评论? 答:中方注意到,美方此次以保护隐私和国家安全为由,宣布将禁止美国人与8款中国应用程序相关企业进行交易。这一做法背离公平竞争原则,违反国际经贸规则,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也伤害了包括美国用户在内的广大消费者利益,将削弱全球投资者对美国营商环境的信心。 美方行政令涉及的8款应用程序,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广泛欢迎。疫情期间,这些应用程序为人们提供非接触式支付选择,便利人们相互交流,提高居家办公效率,降低社会经济成本。美方针对这8款应用程序采取限制措施,不利于疫情防控,不利于经济复苏,是不明智的。中方坚决反对美方的错误行为,敦促美方停止对中国应用程序的无理打压,停止限制中国产品和服务在美国的正常使用。我们将坚决支持企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也保留采取必要措施的权利。 外交部:霸凌霸道霸权行为的又一例证 俄新社记者:美国总统特朗普6日签署行政令,禁止与包括支付宝、微信支付在内的8款中国应用程序的开发者和控制者交易,理由是这可能威胁美国公民的隐私和数据安全。中方对此有何评论?中方是否将采取反制措施? 华春莹:这是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国家力量,无理打压外国企业的霸凌霸道霸权行径的又一例证,损人不利己。有关措施当然会对中国相关企业产生一些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将损害美国消费者利益和美国国家利益。美方做法给世人提供了一份生动教材,让大家看到美方嘴上讲着自由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但实际是怎么做的。 我们注意到美方声称禁止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理由是“保护美国公民的隐私和数据安全”。但事实是,美国一直是地球上最大的“黑客帝国”,运用其强大的技术能力,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地监控本国人民,监听世界各国人民,窃取各种数据,其盟友也不能幸免。美方手段包括在应用程序中设置“后门”,胁迫电信运营商,这从早已曝光的“脏盒”、“棱镜门”、“怒角计划”中大家已经看得非常清楚了。 美方一边无差别地实施全球监控窃密,另一方面毫无根据地指责其他国家,这好比一个江洋大盗一边肆无忌惮地行窃,另一边嚷嚷着要保护自己免于被盗,这是多么虚伪可笑! 我还想说,科学技术发展应该是一种向善的力量,应该服务于全人类的进步和福祉,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划线,更不应成为政治操弄的工具。美方对中国领先技术草木皆兵,甚至将科技本身意识形态化、武器化,这一方面是美方自己内心镜像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现在的美国极度不自信。 我们敦促美方切实尊重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遵守国际经贸规则,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在美投资经营提供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中方将继续采取必要举措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
在全球“封锁”、关店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成了奢侈品牌们的“救命稻草”:意大利奢侈品牌Prada业绩在下半财年实现翻盘,2020年扭亏为盈;美国奢侈珠宝品牌蒂芙尼则尝到了节假日线上消费的甜头,销售额激增。这印证了投行杰富瑞的最新报告:中国作为最先从疫情中恢复的市场,已成为全球奢侈品行业消费的中坚力量。 在经历了上半年的萎靡不振后,Prada在年末收获了不期而至的惊喜——盈利。当地时间1月5日,Prada在最新公告中表示,伴随着销售下滑后的复苏,该公司将以实现营业利润结束2020年。 Prada暂未给出更具体的数据,但在公告中表示,2020年下半年,尽管受到持续店铺关闭(占平均9%店铺网络)影响,但销售逐渐复苏,12月的零售销售全面恢复到2019年水平。整个2020年下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零售渠道的影响收窄至平均-6%。 Prada特别提到了不同地区的情况,其中,欧洲及日本因旅客流量不足而受到影响,而美洲、中东、俄罗斯以及亚太地区则取得良好表现,特别是中国,取得52%的增长。对于更具体的数据,北京商报记者联系了Prada方面,不过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具体回复。 与Prada类似,蒂芙尼也在同一天提到了中国市场的销售情况。整体而言,蒂芙尼在周二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其2020年节日购物季的销售额创下了历史新高,得益于疫情期间在线消费激增,以及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 蒂芙尼给出的数据显示,2020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其净销售额同比增长约2%,在线销售额飙升了逾80%。其中,亚太地区表现强劲,节日购物季净销售额增长20%,而中国内地的净销售额更激增了逾50%。相较之下,该公司在欧美市场的净销售额均有所下降。 这并不意外。投行杰富瑞在202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中给出了一些数据:2020年全球奢侈品市场萎缩23%,但中国内地的市场份额几乎翻了一番,从2019年的约11%增长到2020年的20%。202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经历年初的疲软之后,有望实现全年48%的增长,预计达到近3460亿元的规模。 各大品牌财报里的数据是最好的例证。意大利奢侈品牌Salvatore Ferragamo的财报显示,在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三季度,菲拉格慕的业绩出现了复苏,其中,中国零售渠道销售额在第三季度中同比增长了38.3%。 另一家意大利奢侈品牌Moncler也有类似的表现,在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前9个月里,该集团销售额同比下滑23%至7.65亿欧元,但在第三季度时,中国内地和韩国表现十分突出,销售额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奢侈品巨头们也不例外,亚太市场一枝独秀几乎是业绩的共同主题。爱马仕集团的三季度财报显示,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为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增速为21.8%。爱马仕表示,中国市场消费需求依然高涨,是驱动亚洲市场销售额大涨的重要原因。同样在第三季度,LVMH集团在所有市场的跌幅都在收窄,中国所在的除日本以外亚洲地区则同比上涨13%。 对于这背后的原因,贝恩公司资深全球合伙人布鲁诺总结了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四大引擎:消费回流、新世代消费者崛起、数字化发展以及在去年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海南离岛免税购物。 奢侈品专家、要客研究院院长周婷及其团队预测了奢侈品行业未来几年的趋势,包括购物中国化、运营数字化等8个发展趋势。具体而言,周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未来3-5年内中国将成为购买奢侈品最便宜的地方,海南将成为全球奢侈品购物圣地,2020年中国国内奢侈品市场增速为37%,预计2021年将在23%-25%之间;与此同时,2021年中国免税行业将继续高速增长,预计产值可超700亿元,增速将超过50%,免税成为比以往更重要的中国人奢侈品购物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掘金中国市场,奢侈品市场早就放下了身段,从各大社交平台拉拢消费者。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223个品牌登陆“天猫奢品”频道。两年前,该数据仅为35个。此外,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Dior、Louis Vuitton、Gucci、Prada、Tiffany(蒂芙尼)也接连入驻。
世界银行1月5日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基于新冠疫苗将广泛接种的预估,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较2020年6月份的预测下调了0.2个百分点。对中国经济2021年增长的预期,则上调1个百分点至7.9%。对此,国际舆论给予高度关注。 世行报告表示,由于发达经济体经济收缩幅度较小、中国经济复苏较预期更加强劲,2020年全球经济衰退程度略低于此前预估,全年将萎缩4.3%。发达经济体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预计分别萎缩5.4%和2.6%。其中,中国经济有望增长2%,这一数值较2020年6月份的预测上调了1个百分点。 “世界银行下调2021年全球增长预期而上调对中国的预期,主要是基于2020年四季度以来全球疫情与中国疫情的分化、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复苏的分化进一步扩大。”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刘晓光说,2020年四季度以来,欧美出现新一轮疫情高峰。随着全球疫情防控期再度延长,世界经济复苏节奏被再次推迟。 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都是大考。2020年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统筹深化改革开放和应对外部压力,统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率先控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预计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2%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将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 刘晓光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性,而中国的确定性体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成功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经济保卫战、脱贫攻坚战的三重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中国经济的韧性。通过严格的疫情防控、推动复工复产、出台一揽子规模化宏观政策等举措,中国经济走上了稳定复苏的轨道,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样板。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延续了前两个季度稳步复苏态势,内生性增长动力增强。 世行报告认为,预计2021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增长3.3%;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预计增长5.0%;如果不包括中国,增长速度将仅为3.4%。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亚太地区在2021年预计将有显著增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张茉楠指出,在全球疫情扩散蔓延态势还在持续,很多国家还难以恢复正常经济秩序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率先走出疫情带来的“封锁悖论”,不仅实现了自身良性复苏,而且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之锚”。 “中国还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开放来迎接后疫情时代,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需求市场。”张茉楠说,由于疫情带来的封锁和产业链停摆,全球市场需求萎缩,很多国家借机实行更高程度和更大强度的保护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快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坚定不移维护多边主义,积极扩大进口,也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了曙光。 RCEP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中方积极考虑加入CPTPP,这一系列举措都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的决心。中国将通过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未来,全球经济增长将更多地受益于中国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受益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带来的溢出效应。 “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仍然高度不确定。”世行报告认为,与过去的严重危机一样,新冠肺炎疫情预计将对全球活动造成长期不利影响。由于许多发达经济体投资不足、就业不足和劳动力下降,有可能导致未来10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进一步加剧。 刘晓光分析,我国当前消费依然相对疲弱,投资复苏的内在动力也不稳固,宏观政策不宜大幅度转向,而应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前提下进行边际调整。张茉楠说,着眼于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我国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和开放的相互促进,打破区域壁垒和行业垄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1月6日下午,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红牛”)发布声明,称泰国天丝集团对此前最高院下发的“红牛系列商标案”终审判决断章取义,且双方的争议焦点《95年合资合同》已进行国际仲裁。 同时,中国红牛在声明中指出,二审判决并非双方法律关系的终局,法院仍未能厘清双方在缔约、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及商标等权益关系。因此中国红牛将通过一切可能之法律救济途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最高院终审中国红牛败诉,后者称50年协议需另案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判决书显示,其于2020年12月21日就红牛系列商标”权属纠纷做出终审判决:中国红牛上诉请求被驳回,维持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做出的一审判决。 早在2019年,中国红牛诉泰国天丝“红牛”商标权属纠纷案中,前者一审请求确认其对“红牛系列商标”享有所有权,同时向泰国天丝索赔广告宣传费用共计37.53亿元(诉讼费1880.68万)。 2019年11月,北京高院一审驳回了中国红牛的诉讼请求。如今,最高院再次将中国红牛两项诉讼请求全部驳回。 泰国天丝看来,其作为红牛的创始发明方,始终独立掌握对红牛系列商标的所有权,红牛中国仅在过往合同期内被授权使用。 而声明中,中国红牛提到的这份已进行国际仲裁的《95年合资合同》似乎成为争议焦点。中国红牛认为,关于这份50年协议的争论还在另案审理。 而如果能够认定双方签署的商标授权协议有效期为50年,中国红牛仍有权继续使用系列商标。 对此,泰国天丝表示,其与合资公司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已经于 2016 年 10 月 6 日到期,到期后合资公司仍然在非法使用红牛系列商标生产、销售红牛产品,造成对天丝红牛系列商标专用权的侵犯。 搜狐财经查阅最高院判决书发现,法院认为,该合同条款并未对商标所有权进行约定,对于中国红牛主张的“商标归属于红牛公司”,法院表示不予支持。红牛公司提出的与该协议有关的其他诉讼,与本案无关。 中国红牛在声明中强调,对于《95 年合资合同》的解释争议以及产生的系列红牛商标的所有权归属争议,均应仅由华彬集团与泰国天丝通过国际仲裁解决,人民法院对此并无管辖权,应该以国际仲裁结果为准。目前,该仲裁案件正在审理过程中,尚未作出裁决。 据了解,华彬集团董事长严彬和天丝公司创始人许书标于1995年在泰国正式成立红牛维他命饮料(泰国)有限公司,天丝公司和华彬集团的持股比例分别是68%和32%。后为进入中国市场,二人在深圳注册成立中国红牛,法人代表为严彬。 2016年起,中国红牛和泰国天丝双方围绕红牛系列商标授权产生分歧,天丝公司以侵害注册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为由,多次将前者告上法庭。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泰双方关于红牛商标权益的相关诉讼已有20多起,涉及合资期限、商标、股权和破产清算等。2018年,泰国天丝发起了对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的清算,双方陷入多起诉讼争夺。 天眼查显示,中国红牛控股股东目前仍为泰国红牛,持股比例为88%;许氏家族独资公司英特生物占7%;严彬所属的独资公司Market Global占4%;北京怀柔乡镇企业总公司占1%。 商业较量:天丝投11亿设厂,中国红牛去年销售228亿 尽管二者近年来商标纠纷不断,回顾2020年,泰国天丝在中国市场动作不断,中国红牛更是依靠华彬集团保持销量。 2020年5月,泰国天丝宣布,未来三年将在中国进行总额达10.6亿元的系列投资,其中包括在北京怀柔建立新厂。 具体来看,一系列投资还包括深化在华合作伙伴战略关系、在中国设立新的代表处、组建国内团队、扩建新的生产基地以及推出该集团旗下更多新产品。 两个月后,其中国西北红牛生产基地在银川正式投产。 2020年9月,据养元饮品公告,其合作的红牛安奈吉饮料系列产品由旗下孙公司鹰潭智慧健饮品有限公司负责在长江以北地区全渠道独家经销。 南方市场方面,有消息称,泰国天丝在“福建、浙江、广东”三省的市场运营权将交给百威中国。后百威向搜狐财经否认了这一消息。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搜狐财经表示,泰国天丝动作频繁,想要与中国红牛分庭抗礼,但其远远称不上中国红牛的对手,整个中国的功能性饮料市场已经进入固化阶段。 中国红牛方面,2020年年底,其背后的华彬快消品公布了其2020全年销售业绩。中国红牛2020年销售额超过228亿,同比增长约5亿元,完成年初设定的销售目标。 据了解,华彬集团旗下主要品牌包括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战马能量型维生素饮料、芙丝天然矿泉水、唯他可可天然椰子水、果倍爽少儿果汁五个品牌。 公开资料显示,自2005年至2015年的十年间,华彬集团对中国红牛投入的运营资金从2005年的不足1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近80亿元。 华彬集团表示,自3月以来消费市场逐渐回暖,这个成绩来之不易。2021年将对运营的各品牌进行持续升级,不断推出具有健康理念的新产品,完善产品矩阵。 而华彬集团是否仍将拥有红牛商标的归属及使用权益,按照中国红牛的说法,目前仍在等待国际仲裁结果。
图片来源:网络 1月5日晚间,中国恒大发布2020年销售简报。 公告称,中国恒大2020年实现合约销售金额7232.5亿元,同比增长20.3%,完成全年销售目标111%;合约销售面积8085.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8.3%。 此外,2020年,中国恒大销售回款6531.6亿元,同比增长38.5%,全年销售回款率高达90.3%。 截至2020年12月末,中国恒大有息负债余额7165亿元,与2020年3月宣布实施“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发展战略时相比,9个月实现有息负债下降1578亿元。 中国恒大还称,其2021年合约销售目标7500亿元人民币,有息负债目标再下降1500亿元人民币。 此前,在2020年3月31日举行的2019年年度度业绩会上,中国恒大董事会主席许家印曾表示,“恒大从2020年开始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实施‘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的发展战略。 他称,“高增长”就是要实现销售高速增长。并表示:“2020年恒大内部目标是8000亿元,到2022年要实现销售1万亿元。” 如以8000亿元计算,则2020年全年中国恒大销售目标完成率为90.4%。
百事和可口可乐的争夺战再次在中国市场上演。继推出一款专为中国市场研制的生姜汽水热饮后,可口可乐又再次推出了美汁源苹果醋饮料。2020年以来,可口可乐已经推出多款“中国味”饮料。而作为可口可乐的老对手,百事也推了出首款“中国味”可乐。“双乐”的争战旷日持久,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国市场也成为了双方的业绩引擎。 官方“姜丝可乐”来了 1月4日,针对可口可乐先后推出多款“中国味”饮料的原因,可口可乐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可口可乐公司持续推进“全品类饮料”战略,通过丰富的饮料产品组合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获得增长。 近日,美汁源苹果醋饮料在深圳启动新品上市活动。这是在可口可乐推出的一款专为中国市场研制的热饮产品“可口可乐生姜+”汽水后,再次推出的“中国味”饮料。据可口可乐相关负责人介绍,美汁源苹果醋饮料自2020年12月开始在国内上市铺货,第一批上市区域为广东省部分地区。 事实上,2020年以来,可口可乐已经推出多款“中国味”饮料。其中包括可口可乐收购COSTA咖世家后,在国内推出的首款中国定制版COSTA咖世家即饮咖啡,以及专为中国市场推出了怡泉桃汁苏打水等新品。此外,2019年冬季,可口可乐首次推出美汁源香蜜柚子、乔雅浓醇奶茶等多款热饮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可口可乐的老对手,百事也在2020年4月推出桂花味可乐,这也是百事首次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中国味”可乐。此外,百事还与广药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打造融合现代健康概念与国潮文化的燕麦稀新品。 在中国食品(港股00506)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对世界500强企业造成了巨大打击,随着中国市场的复工复产,中国也成为像可口可乐和百事这类全球性企业维持业绩增长的重要市场,“中国市场的表现决定了可口可乐和百事未来全球市场表现,中国市场的销售也决定了双方未来的增长率和利润”。 必争之地 中国市场已成为跨国巨头的必争之地,百事和可口可乐也无不例外。在香颂资本董事沈萌看来,可口可乐和百事争相推出“中国味”饮料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在中国市场的销售,用中国特色产品吸引中国消费者。因为中国具有最大的消费群体,可以成为支撑业绩的重要市场。 相比全球业绩全面下滑的颓势,可口可乐和百事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财报显示,2020年二季度,可口可乐亚太地区单箱销量下滑了18%,但中国市场的积极表现部分抵消了单箱销量下降的影响,其中,汽水品类在中国市场增长14%;同样,就百事整体看,2020年二季度,北美饮料板块、欧洲板块等均出现下滑,而大中华区所在的亚太区业务板块的有机收入增长了15%。 因此,疫情控制稳定和具有庞大消费基数的中国市场成为“双乐”未来发力目标。除不断适应中国人的“味蕾”,可口可乐和百事还通过扩产能、合作或收购本土品牌,完成中国市场的扩张。 2020年4月,可口可乐与蒙牛乳业(港股02319)新设合营企业,在国内生产并销售低温奶产品;2020年7月,中粮可口可乐在贵州投资建设的首家工厂动工,首期预计总投资额2.7亿元。 百事也不甘落后。过去十多年间,百事携手业务伙伴在华投资已超过530亿元。2019年,百事宣布收购五谷磨房(港股01837)食品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约26%股权,成为仅次于五谷磨房创始人的第二大股东;2018年,百事公司宣布增资1亿美元扩建上海松江食品工厂。 可口可乐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是可口可乐全球第三大市场,是我们至关重要的战略市场。在华深耕40多年间,我们认为中国市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百事公司亚太区首席执行官陈文渊也曾公开表示,未来3-5年,对于亚太地区、中国市场都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他预判,亚太地区将会成为全球成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 巨头的爱与恨 “双乐”在中国市场上相爱相杀,也是其在全球竞争中的缩影。在朱丹蓬看来,双方早已是一对宿敌,并且在全球市场中的多个品类中都进行了竞争。目前来看,百事在饮品方面已经落后于可口可乐,这是由于百事除了饮品业务,还布局了食品业务,而可口可乐是全品类饮品公司,所以更专注于饮品方面。 在广告方面,双方互黑广告成为业界经典案例。在广告视频中,小男孩在自动售货机前买了两罐可口可乐,并把可口可乐放在脚下,踩在上面买更高处的百事可乐。而这段广告的背后潜台词,一般被解读为“可口可乐只配当垫脚石”。随后,可口可乐立即发出了同样的广告片。不过不同的是,小男孩在拿完百事可乐之后又放回原处,意为“我的用户比你的有素质”。除了这段经典广告,此前百事曾招来了可口可乐的前广告人,由于他对前雇主充满怨气,因此喊出“打败可口可乐”的口号。 不过,近年来,碳酸饮料市场规模增量有限,双方战略有所转变。可口可乐已明确持续推进“全品类饮料”战略,而百事则侧重于“食品+饮料”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快消品新零售专家鲍跃忠认为,近年来,传统企业都在做产品创新,特别是当下中国消费者诉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可口可乐和百事也需要关注健康化产品,这也是未来竞争的又一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