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上市地位被取消,一代“果汁大王”汇源退出资本的舞台。 1月18日,汇源正式退市,官司缠身的朱新礼还将面对的是巨额的欠款,截至目前其仍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多次被法院列为限制高消费。 2008年可口可乐的收购案被认为是汇源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 当年,可口可乐开出了150亿元的高价,如果收购成功,朱新礼将直接套现74亿港元。该案后因触犯国家新颁布的《反垄断法》被商务部叫停而未能成行。 尘埃落定,可口可乐与汇源分道扬镳,汇源却因大举扩产、裁减销售团队带来连锁反应,加上此后战略转型失败,开始陷入亏损的泥潭。 收购汇源在可口可乐内部被称为Maggie计划,知情人士陈倩向搜狐财经讲述了这场“世纪收购案”的波澜起伏,陈倩提到,汇源的失败既是朱新礼战略的失误,同样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中国饮品行业的飞速蜕变。 “可口可乐总部势在必得 但大中华区并不看好收购” 据陈倩回忆,收购汇源主要由彼时可口可乐总部CEO穆泰康(Muhtar Kent)主导。 公开资料显示,穆泰康为土耳其裔美国人,自1978年在亚特兰大加入可口可乐后,曾出任首席执行官、总裁以及董事长等多个职位。 2008年穆泰康被任命为首席执行官,2009年任董事长,2017年5月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直到2019年4月正式退休,穆泰康掌舵可口可乐长达11年。 而宣布收购汇源正是在2008年。 ▲可口可乐原CEO穆泰康 可口可乐公司2018年9月3日宣布,计划以约24亿美元的现金收购汇源果汁。交易还需获得中国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若收购完成,汇源果汁将在香港联交所退市。 可口可乐公司建议收购要约为每股12.20港元,并等价收购已发行的可换股债券及期权。这一价格相对汇源果汁停牌前一交易日收市价4.14港元溢价约192%。 “主要是穆泰康想要收购汇源,实际上当时可口可乐整个中国区域,都不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标的。”陈倩提到,当时中国的饮料企业及市场情况不像现在,发展得并不充分,大中华区认为汇源的估值过高。 可口可乐于1919年上市,1978年进入中国,2008年可口可乐全球的收入约319亿美元,净利润84亿美元。当年,可口可乐中国标准箱销量增长了19%,仅次于法国。 可口可乐在财报中提到,尼尔森称可口可乐为北京奥运会最有辨识度和成效的赞助商。 汇源果汁2008年营收为28.20亿元,净利润8890万元,在中国百分百果汁以及中浓度果汁市场所占份额分别为42.10%和43.60%,稳居市场第一。 陈倩表示,当年可口可乐已经推出了美汁源果汁饮料,计划开发全果汁产品,收购确实是最快的方法,穆泰康早在一年前就开始计划收购汇源,所以尽管朱新礼在谈判基本确认后又提出了新的条件,可口可乐还是采取了接受。 “后来我们回忆道,穆泰康来中国约朱新礼一起看了奥运会开幕式,其实是谈判已经谈成了。”陈倩说。 可口可乐要收购汇源的消息发布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 中国的《反垄断法》也在当年的8月1日开始实施,收购汇源成为了第一起国际案例。按照中国《反垄断法》的规定,这桩并购案必须要获得中国商务部审核通过。 2008年12月5日,中国商务部首次公开表态称已经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申请进行立案受理。 公告发布后,这一交易遭到了大量网民的反对。 “可口可乐一开始笃定相关部门不会反对。”陈倩提到,相关部门后来提出了一个可口可乐不可能答应的条件,即收购汇源后不能完全控股,必须留出部分股份给朱新礼或中国公司。 陈倩回忆到,虽然当时预感相关部门可能驳回,但在可口可乐大多数人看来,收购一家果汁企业并不是很大的事情,相关部门没有理由不通过。 之后的局势更加不明朗,当可口可乐预感到相关部门的态度并不乐观后,立即给相关部门送去了信函。 在信函中,可口可乐提到,同意相关部门提出的一切条件。 “送去信函的当天下午,相关部门宣布不通过。”那天是2009年3月18日,陈倩想,如果信件能早点发出,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还是输给了民意。”陈倩提到,除了文件中提到的反垄断原因外,当时主要是受舆论的影响。 可口可乐全身而退 朱新礼“激流勇进” 收购失败对可口可乐总部来说颇感遗憾。 “可口可乐总总部其实还挺懊恼,还花高价委托麦肯锡进行调查。”陈倩透露,麦肯锡主要的结论是不批是政府高层的态度,但不代表可口可乐在中国不受政府的欢迎,相反正面口碑非常好。 陈倩提到,穆泰康后来也意识到,汇源当时的收购价确实偏高了。 尽管可口可乐全身而退,但在全果汁领域,可口可乐并没有打造出自己的拳头产品。 “可口可乐当时的销售经理压力非常大,推广新品对于完成业绩指标来说比较难,可口可乐、雪碧更好推。”陈倩分析表示,同时可口可乐是一个现金流很好的公司,按理说最简单粗暴办法就是收购,但这方面也做得不太好。 ▲汇源创始人朱新礼 对汇源来说,收购却让朱新礼走上了“冒险”之路。 在等待商务部审批的半年时间中,朱新礼为了提高资产评估价值,相继建成湖北钟祥、安徽砀山和山东乐陵三个水果生产加工基地,两个月内投资近20亿元。 同时,汇源果汁为迎合可口可乐收购条件,砍掉16年建立起的销售体系,员工人数从2007年底的9722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4935人,销售人员则从3926人减少到仅剩1160人。 可口可乐世纪收购案告吹后,汇源集团资金流紧张,为其后巨额负债埋下隐患。 “汇源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和朱新礼的激进有关。”陈倩提到,收购失败后,朱新礼马上推出果味汽水,要做碳酸饮料。中国的企业家很多在乎的是规模,如果朱新礼能专注于果汁领域,可能到现在还是中国果汁的老大。 同时,收购案流产后,汇源不得不重新招募渠道商、搭建销售体系和团队,朱新礼没有停止“大农业”的梦想,继续加大上游投资,在全国20多个省及直辖市、30多个地市县建立工厂,这些不断吞噬着汇源的利润和现金流。 2014年,汇源果汁出现首个亏损,净利润亏损1.26亿元,2015年亏损扩大至2.29亿元。 资料显示,2013年起,汇源果汁就开始出售工厂纾困资金。2013年至2015年通过资产处置,累计获得资金超33亿元。 2014年4月,朱新礼斥资30亿元参与中石化销售公司的混改。但2015年11月,德源资本将持有的2.4万中石化销售公司股份质押给了招商银行。而德源资本的实际控制人正是朱新礼。 2017年,汇源果汁负债高达114亿元,其中银行借款接近70亿元。 因42.82亿元关联借款未合规披露,汇源果汁2018年4月3日暂停在联交所买卖,之后自动转成停牌。 汇源的负债与日俱增,直到2019年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2019年,汇源被曝出欠网贷平台400万未还以果汁抵债的丑闻,同年12月,德源资本被法院查封,41亿元资产遭冻结。 汇源深陷债务泥潭的同时,时代也没有给汇源留下喘息的机会。随着统一、农夫山泉在果汁领域的崛起,汇源的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 “2008年时可口可乐是被本土企业模仿的热点公司,可口可乐的经理在国内其他企业很容易找到总监的位置。”陈倩感慨到,十几年来,中国饮品飞速前行,“在饮品行业生产水平和薪资待遇上,目前中国企业和国际企业已经相差不大。” (文中“陈倩”为化名)
百事和可口可乐的争夺战再次在中国市场上演。继推出一款专为中国市场研制的生姜汽水热饮后,可口可乐又再次推出了美汁源苹果醋饮料。2020年以来,可口可乐已经推出多款“中国味”饮料。而作为可口可乐的老对手,百事也推了出首款“中国味”可乐。“双乐”的争战旷日持久,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国市场也成为了双方的业绩引擎。 官方“姜丝可乐”来了 1月4日,针对可口可乐先后推出多款“中国味”饮料的原因,可口可乐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可口可乐公司持续推进“全品类饮料”战略,通过丰富的饮料产品组合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获得增长。 近日,美汁源苹果醋饮料在深圳启动新品上市活动。这是在可口可乐推出的一款专为中国市场研制的热饮产品“可口可乐生姜+”汽水后,再次推出的“中国味”饮料。据可口可乐相关负责人介绍,美汁源苹果醋饮料自2020年12月开始在国内上市铺货,第一批上市区域为广东省部分地区。 事实上,2020年以来,可口可乐已经推出多款“中国味”饮料。其中包括可口可乐收购COSTA咖世家后,在国内推出的首款中国定制版COSTA咖世家即饮咖啡,以及专为中国市场推出了怡泉桃汁苏打水等新品。此外,2019年冬季,可口可乐首次推出美汁源香蜜柚子、乔雅浓醇奶茶等多款热饮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可口可乐的老对手,百事也在2020年4月推出桂花味可乐,这也是百事首次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中国味”可乐。此外,百事还与广药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打造融合现代健康概念与国潮文化的燕麦稀新品。 在中国食品(港股00506)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对世界500强企业造成了巨大打击,随着中国市场的复工复产,中国也成为像可口可乐和百事这类全球性企业维持业绩增长的重要市场,“中国市场的表现决定了可口可乐和百事未来全球市场表现,中国市场的销售也决定了双方未来的增长率和利润”。 必争之地 中国市场已成为跨国巨头的必争之地,百事和可口可乐也无不例外。在香颂资本董事沈萌看来,可口可乐和百事争相推出“中国味”饮料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在中国市场的销售,用中国特色产品吸引中国消费者。因为中国具有最大的消费群体,可以成为支撑业绩的重要市场。 相比全球业绩全面下滑的颓势,可口可乐和百事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财报显示,2020年二季度,可口可乐亚太地区单箱销量下滑了18%,但中国市场的积极表现部分抵消了单箱销量下降的影响,其中,汽水品类在中国市场增长14%;同样,就百事整体看,2020年二季度,北美饮料板块、欧洲板块等均出现下滑,而大中华区所在的亚太区业务板块的有机收入增长了15%。 因此,疫情控制稳定和具有庞大消费基数的中国市场成为“双乐”未来发力目标。除不断适应中国人的“味蕾”,可口可乐和百事还通过扩产能、合作或收购本土品牌,完成中国市场的扩张。 2020年4月,可口可乐与蒙牛乳业(港股02319)新设合营企业,在国内生产并销售低温奶产品;2020年7月,中粮可口可乐在贵州投资建设的首家工厂动工,首期预计总投资额2.7亿元。 百事也不甘落后。过去十多年间,百事携手业务伙伴在华投资已超过530亿元。2019年,百事宣布收购五谷磨房(港股01837)食品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约26%股权,成为仅次于五谷磨房创始人的第二大股东;2018年,百事公司宣布增资1亿美元扩建上海松江食品工厂。 可口可乐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是可口可乐全球第三大市场,是我们至关重要的战略市场。在华深耕40多年间,我们认为中国市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百事公司亚太区首席执行官陈文渊也曾公开表示,未来3-5年,对于亚太地区、中国市场都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他预判,亚太地区将会成为全球成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 巨头的爱与恨 “双乐”在中国市场上相爱相杀,也是其在全球竞争中的缩影。在朱丹蓬看来,双方早已是一对宿敌,并且在全球市场中的多个品类中都进行了竞争。目前来看,百事在饮品方面已经落后于可口可乐,这是由于百事除了饮品业务,还布局了食品业务,而可口可乐是全品类饮品公司,所以更专注于饮品方面。 在广告方面,双方互黑广告成为业界经典案例。在广告视频中,小男孩在自动售货机前买了两罐可口可乐,并把可口可乐放在脚下,踩在上面买更高处的百事可乐。而这段广告的背后潜台词,一般被解读为“可口可乐只配当垫脚石”。随后,可口可乐立即发出了同样的广告片。不过不同的是,小男孩在拿完百事可乐之后又放回原处,意为“我的用户比你的有素质”。除了这段经典广告,此前百事曾招来了可口可乐的前广告人,由于他对前雇主充满怨气,因此喊出“打败可口可乐”的口号。 不过,近年来,碳酸饮料市场规模增量有限,双方战略有所转变。可口可乐已明确持续推进“全品类饮料”战略,而百事则侧重于“食品+饮料”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快消品新零售专家鲍跃忠认为,近年来,传统企业都在做产品创新,特别是当下中国消费者诉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可口可乐和百事也需要关注健康化产品,这也是未来竞争的又一焦点。
海外疫情不消不散之际,连股神巴菲特宠爱的股票可口可乐也差点hold不住了。 7月21日,可口可乐发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降,而营收甚至创下了25年以来最大的降幅。 据财报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71.5亿美元,同比下滑28.48%;实现净利润为17.79亿美元,同比下滑31.76%。而每股收益(EPS)则为0.41美元,同比下滑32%。 营收净利双双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二季度疫情爆发期间,全球多个国家均采取了封锁措施避免人群聚集,包括关闭餐馆、剧院以及体育赛事等,因此导致家庭外消费场景的销售收入受到较大影响。 不过,从一些研究机构之前对它的预期来看,可口可乐的营收和每股收益基本符合了外界的预期,没有过分的下滑。 符合预期的表现也使得可口可乐的股价在昨晚稳住了:收涨2.34%,报于47.2美元。但需要注意的是,自2020年2月份以来,其股价已经累跌近18%,市值蒸发了400多亿美元。 (行情来源:wind) 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可口可乐是真的稳住了吗? 事实上,在来势汹汹的疫情冲击之下,可口可乐的经营不确定性仍是很高。 用该公司首席执行官JamesQuincey的话来说,则是——“鉴于围绕新冠疫情和封锁程度的不确定性,2020年全年业绩受到的最终影响尚不清楚,而第二季度则是今年受影响最严重的时期。” 1、疫情继续鞭打“肥宅快乐水” 在疫情的冲击下,可口可乐的经营受损是明显可见的。 报告期内,该公司几乎所有的核心财务数据都是呈下降的态势。 具体而言,2020年第二季度,其营收同比下降28%至72亿美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2%至17.79亿美元,毛利同比下降32%至41.37亿美元,运营利润则同比下降34%至19.81亿美元,而营业利润率为27.7%,去年同期为29.9%。 (数据来源:wind) 而除了前文提到核心财务数据齐降之外,最为直接的下降就是销量数据了。 财报显示,尽管随着全球封锁举措放宽,销量趋势已经表现出回暖迹象,但是第二季度可口可乐全球销量仍下滑16%。其中,4月份下滑25%之后,销量6月份有所回暖下滑10%,而本月初至今,可口可乐全球销量下滑幅度保持“中位个位数”比例。 在第二季度,软饮部门整体销售件数同比下滑12%,其中,起泡软饮料销量下滑12%;同名品牌可口可乐销量下滑7%;零度可乐则表现稍好仅下滑4%。 相较于软饮部门的下滑,其他饮料部门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更为严重。可口可乐公司茶和咖啡饮品销量锐减31%;瓶装水、运动饮料的销量下滑24%。果汁、奶制品和植物性饮料的销量下滑20%。 (图片来源:中金公司) 而就地区而言,受不同程度的疫情冲击,可口可乐不同地区的营收也显现了一定的下滑之势。 其中,北美地区依然是可口可乐最主要的销售市场,二季度取得收入26.48亿美元,同比下滑18.75%;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市场取得收入12.1亿美元,同比下滑36.84%;而亚太取得收入11.83亿美元,同比下滑20% 不过,疫情冲击的不仅仅只是可口可乐,另一家碳酸饮料巨头百事可乐也好不到哪儿去。 据百事可乐财报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该公司营收和净利也呈现下降的态势,其中净营收159.45亿美元,同比下降3%;归母净利润16.46亿美元,同比下降19%。同时,让人寻味的是,鉴于公共卫生事件对公司业务造成的持续不确定性,百事还暂不提供2020财年的业绩指引。 显然,在疫情的起伏反弹之下,碳酸饮料巨头可口可乐来自肥宅快乐水的“快乐”短时间内是回不来了。 2、碳酸饮料走下神坛? 实际上,比起前文疫情对于肥宅快乐水的直观冲击,还有一个不幸的事实摆在可口可乐的面前——即碳酸饮料早已在追求更健康的理念中,败了北。 近年来,绿色食品、少糖低脂等健康理念发展的如火如荼,在解决温饱问题后,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更上了一层楼,进而带动了健康饮料的发展。相对应的便是,人们降低了对碳酸饮料的需求,最明显的便是,碳酸饮料销量逐年下降。 从2004年至2015年,美国碳酸软饮料销量连续11年下跌,而2015年人均消费量更是下降至153.7升,达到30年来最低。而就目前来看,这一放缓态势依然没有改善,BMC预测表示: “2017-2022年期间,碳酸软饮料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下降0.4%,将继续受消费者饮料选择的转变影响。” 放眼望去,国内碳酸饮料的现状亦是如此。 我国碳酸饮料产量在2014年达到1810.66万吨的巅峰后,便开始一路下滑,截至2017年产量跌至1744.41万吨。从各品种占饮料总产量的比重来看,2017年碳酸饮料占比9.66%,也已经跌破10%。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在全球碳酸饮料“失宠”的背景下,即使是股神巴菲特身体力行的代言,碳酸饮料还是不香了。 而可口可乐的增长放缓困境也在疲软的碳酸饮料市场落出了端倪。 从财务数据来看,2012年至2018年,可口可乐的营收和净利增长就常年处于同比下滑的状态。其中,营收从2012年的480.17亿美元降至2018年的318.56亿元,而净利润则从90.19亿元降至64.34亿元。 (数据来源:wind) 营收净利增长放缓,这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就连可口可乐也注意到了,正在积极“去碳酸化”。 从2014年起,可口可乐就积极研发无糖可乐、加大非碳酸产品比例,并通过并购的方式打相继拿下了咖啡、功能饮料、葡萄酒等饮料市场,进而打造一个“全品类饮料”的形象。 该公司首席财务官John Murphy介绍,除了碳酸饮料,可口可乐在以下三个细分市场也是排名第一的公司——果汁、乳饮和植基饮料;饮用水及运动饮料;茶和咖啡。另外,由于和魔爪的合作关系,可口可乐在能量饮料领域也占据了第二名的位置。 虽然可口可乐的“去碳酸化”看起来卓有成效,但实际上,“赚钱担当”的角色还是碳酸饮料。2018年,该公司碳酸饮料业务收入占比高达66%,扛起来其营收的半壁江山,而果汁、瓶装水则均贡献了9%的占比。 (图片来源:中金公司) 一边是碳酸饮料市场逐步下行,一边是非碳酸饮料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可口可乐当下“进退两难”的困境,足以让外界捏一把汗了。 3、结语 虽然可口可乐营收净利多年下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其强大到难以置信的品牌效应,以及庞大而富有效率的分销网络仍然使它在资本市场中屹立不倒。 目前可口可乐在超过200个国家或地区都要分销,全球94%的人知道这个品牌。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可口可乐。 这种无处不在的分销网络优势,也可以发挥到果汁、能量饮料、咖啡、酒类饮料等新产品的推广上,这些都是市场前景非常可观的潜在领域,并且可口可乐在早几年就开始布局了,只是这些业务现在还未能对其营收带来明显的贡献。 但谁能又预料,它不会在这些新产品中再造出一个“可口可乐”呢?
Facebook这次摊上的事儿越来越严重了。 据美国媒体今日凌晨的报道,Facebook和广告“金主们”的谈判崩了,包括可口可乐、星巴克在内的400多家品牌将从周三开始撤出,停止时间为整个7月份或更长。 这家广告界的巨头万万没想到,他会绊倒在美国“不同的声音”的理念之下。 1、为什么Facebook被抵制? 5月份美国黑人平民乔治·弗洛伊德遭到警察的暴力执法致死,引发了全国性关于种族歧视的抗议示威活动,社会舆论开始发酵,作为全球社交媒体巨头的Facebook不可避免地成为两极言论的主要阵地,但和Twitter、INS这些平台不同,Facebook没有对歧视、仇恨等相关言论进行审查、处理。 尤其是特朗普引发社会争议的“当抢劫开始时,枪击就开始了”的“暴徒”言论,Twitter将其贴上了一个“注意暴力言论”标签,用户需点击确认之后才能查看特朗普的推文,还禁止了用户“喜欢”或“转发”这条推文。 图片来源:网络 但扎克伯格选择了不作为,并称Facebook的立场是“尽可能允许人们发表言论,除非有明确的政策认为它们会造成迫在眉睫的危险或具体的伤害”。 这种行为引发了社会和民权组织的不满。6月17日,美国六大非营利组织发起“Stop Hate for Profit(停止以仇恨牟利)”活动,号召所有企业不要在Facebook上做广告,到7月1日,已有包括联合利华、Verizon、可口可乐、福特、阿迪达斯、惠普、星巴克、宝洁和本田等大型企业在内的530个品牌宣布暂停在Facebook上投放广告。 图片来源:联合利华官网 舆论和商业的双重压力下,扎克伯格选择了低头,但“金主们”对此却不买账,导致日前的谈判失败,400多家广告商表示至少还要再抵制一个月。 这对Facebook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2、经济损失不大,公共问题才是关键 一直以来,广告都是Facebook的“摇钱树”,2019年该公司营收707亿美元,其中广告收入高达697亿美元,占比98.53%。 数据来源:同花顺 但其实这400多家广告商的退出仅还不至于动摇其根本,因为Facebook的广告收入大部分来自成千上万的中小型企业,对任何单一广告商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Facebook的广告主约为800万家。 研究结构Pathmatics 的数据显示,2019年广告支出最高的100个品牌为Facebook贡献了42亿美元,约占该平台广告收入的6%。其中,联合利华广告投入超过4200万美元,位居第30位;可口可乐为2210万美元。 问题在于,包括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在内的400多家广告上的退出一方面起了个不好的开头,后续可能会导致大量中小企业的跟风撤退,另一方面对资本市场的信心造成了冲击。 上周五,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相继公开抵制脸书后,Facebook股价应声大跌8.32%,市值蒸发约558亿美元。次日扎克伯格就调整了此前的广告策略并宣布禁止平台中的歧视言论,股价才回升2.11%。 行情来源:IFind 可见,广告商的联合抵制虽然对Facebook的收入不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市场却不这么认为。 近年来,Facebook的公众形象危机愈发明显。 侵犯用户隐私、泄露平台数据、霸王条款、垄断被罚……消费者、广告主甚至是投资者也因此愈发不满,而这些越来越多的问题不断累积,必然会迎来某个爆发点,也许就是此时此刻。 所以,Facebook面临的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公共问题。 3、越不过的护城河 当然,对广告主来说,抵制Facebook的代价也不小。 2019年Facebook所有产品的月活量为28.9亿,接近全球总人口的40%,日活量为22.6亿,相比之下今年一季度月活量为5.5亿的微博、3.3亿的Twitter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抵制方损失的曝光量可想而知。 对一家社交媒体来说,这样强大的护城河已经使得他立于不败之地。 但凡是想做大的企业,就不可能不做广告。不提那些本就没什么那些没什么名气的品牌,你看可口可乐这么多年就卖那几种产品,广告还不是照样打的飞起。 中小企业广告投放注重性价比,大企业打广告在乎的是覆盖范围,而Facebook正是最佳选择。前者不必说,大多基本都没得选,而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大企业离开Facebook后还有电视、广告牌等等大众媒体,并且还有Twitter、INS这些网络平台,但放弃了全球最大社交媒体这块阵地,并不是什么好事。 还是以可口可乐为例,“快乐水”2019年打广告花了42.46亿美元,占当期总营收372.66亿美元的11.39%。其中在Facebook上仅投入2210万美元,却能覆盖全球近4成的消费人群,要不要彻底放弃脸书,这笔账其实很好算。 当年通用汽车放弃Facebook一度引发市场对全球第一流量变现的怀疑,但事实证明再好的“马”也要吃“回头草”,时隔一年后扎克伯格还是在对抗中获胜。 因为就目前而言,与Facebook体量相当、广告投放精准度类似的替换选项并不存在。 如果说,广告主们的抵制是为了提高对话权,或者是竞价能力,听起来似乎要更为可信一点。 4、结语 7年前Facebook就赢了一次,7年后广告主更加离不开这家巨头,“金主们”的回头只是时间问题。 广告主的抱团迫使Facebook让步,同时也是告诉后者不能为所欲为。靠用户流量和广告赚钱,扎克伯格不至于逆势而动,但脸书的垄断地位其实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就像扎克伯格说的:我猜所有这些广告商用不了多久就会回到平台上。 这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广告抵制风波的结局早就写好了。 Facebook俨然已经“大而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