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房企的消息层出不穷,“三条红线”等房企融资新规尚未降温,险资战投房企又再度引发关注。 阳光城日前公告称,将引入泰康人寿和泰康养老作为重要投资人,从阳光城二股东上海嘉闻受让13.53%的股份。此前,大悦城牵手太平人寿,中国平安拟参与招商蛇口定增(9月13日宣布终止)。平安也早已入股碧桂园、融创、华夏幸福、旭辉、金茂等地产企业。 然而,市场对近期地产股、债的表现有些疑虑。“三条红线”传闻后,地产债收益率趋稳,但近期境内债收益率再度开始攀升。以恒大为例,2019年发行的150亿元、期限4年的境内公司债,今年下半年以来到期收益率飙升,7月为8%,9月7日突破13%,上行50BP(基点),一度超出离岸相应的中资美元债,较为罕见;与此同时,险资战投房企,也并未提振地产股估值,从2013年起,险资对地产板块的持股持续上升,但地产板块的市盈率却一路向下。 地产股、债投资逻辑大不同,如何看待二者变化? 境内外地产债收益率一度倒挂 “当国家开始重视行业风险时,对债市往往是好事,近期调控意味着地产行业激进地累积风险的行为将受到限制。近期,美元债(价格回升)也有所反映,某些债券收益率甚至降至历史最低。而股票逻辑则不同,相关公司或因快速扩张受限而导致规模、盈利放缓。”富达国际债券基金经理成皓对记者称。 住建部、央行8月下旬召开重点房企座谈会,形成了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当时多数地产债价格不跌反升,债券圈将降杠杆视为一种利好。当时最受关注的是富力地产,8月25日上午,境内债“16富力01”突发一笔成交价100元的交易,收益率为6.8417%,偏离前一笔交易1368.44BP,较早盘首笔成交价94.95元上涨5.32%,创历史最大单日涨幅纪录。 然而,近期境内地产债收益率再度攀升,引发圈内关注。恒大2019年发行的规模150亿元、期限4年的境内公司债,9月7日收益率突破13%,上行50BP;反观离岸市场,恒大2019年4月发行的规模14.5亿元、期限3年的美元债,年内到期收益率曾在4月直线拉升,后回落至发行以来的平均水平,下半年表现平稳。两地收益率首现倒挂。 此外,9月以来,碧桂园、富力地产等境内房企债收益率也开始攀升。“16富力1”收益率上周五攀升至18.7%附近。 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以恒大为例,其美元债一直被归为垃圾债级别(或称“高收益债”)。3月底,受疫情蔓延和“大封锁”的冲击,海外债市高收益债被抛弃,不少中资美元房企债收益率飙升,价格遭“腰斩”。恒大地产债收益率一度飙升至30%,而其境内债收益率前两季度始终维持在6%以下。下半年以来,市场上美元过剩局面持续,高收益债走势稳定。但近期境内的市场情况则有所不同,导致收益率反而上行。 恒大半年报显示,其现金短债比仅为0.35倍。同期,地产板块整体现金短债比为1倍,一线地产公司则为1.3倍,二线、三线公司为0.9倍。此外,境内到期收益率同样攀升的富力、泰禾等地产债,也表现出高杠杆率、低现金短债比的特征。 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整体来看,近期地产债到期收益率总体较为稳定,融资红线对地产债影响有限,中长期而言,降杠杆意味着降低风险,利好地产债,头部房企无忧。 战投对地产股估值提振有限 就地产股而言,在近期的股市盘整下,地产板块表现较为抗跌,市场关注,战投能否提升地产股估值? 近日,阳光城公告称,交易完成后,泰康人寿、泰康养老将为阳光城拓展融资渠道,增强其竞争力。机构认为,险资入局拓宽了房企融资的渠道,股权融资也降低了整体融资成本,不会增加中短期的偿债压力。 对于战投能否提升地产股估值,民生证券研究院分析称,险资作为长期投资者参与上市房企的例子越来越多,不过市场并未给予这些房企估值溢价。从2013年起,险资对地产板块的持股比例一直在上升,尤其是2017年以来持股占比迅速提升至9%,但同时地产板块市盈率也一路向下。 原因在于,与债券的逻辑不同,地产股板块的整体估值提升往往依赖于地产由调控到刺激的切换,而2016年下半年以来,政策基调一直是“房住不炒”,这期间市场预期带动估值修复也多次被新一轮调控收紧所阻断。地产股的动能或溢价往往来自两方面:一是在住宅开发业务上稳杠杆、高周转的经营优势;二是在商业地产业务上规模扩张、精耕运营的商业模式。机构认为,险资的进入不足以带动上市房企提高周转效率或增强不动产的运营能力,其作用往往在于降低融资成本、增加主体信用,或者在必要时给予现金流输血,而这是利好债券的逻辑。 不过,险资投资地产股也有其特定的道理。天风证券表示,险资持仓一直以高分红、低波动的金融、地产为主。尤其是国内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陆续采用新会计准则IFRS9编制报表,这将倒逼保险公司更加重视权益配置质量。因此,高分红、低估值并适合长期投资的大盘蓝筹股更受青睐,从这点来看,地产股是除了银行股之外另一个符合要求的优质标的。 相比银行,地产板块历来具有高净资产收益率(ROE)、低波动性、业绩预期优良、市值相对较大和投资久期长的属性。同时,地产行业已经逐渐进入稳定发展期,尤其是龙头上市房企,这两点尤其符合负债久期较长的优质保险公司在资产配置上的诉求。
又见保险公司入股房地产企业,泰康保险集团或将成为阳光城第三大股东。 9月9日晚间,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阳光城”,000671.SZ)公告称,泰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泰康人寿”)及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泰康养老”)与阳光城第二大股东上海嘉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嘉闻”)签订《股份转让协议》,约定泰康人寿及泰康养老通过协议受让的方式,从上海嘉闻受让阳光城13.53%的股份,共计约5.55亿股。 根据公告内容,本次股份转让单价为6.09元/股,标的股份转让价款约为33.78亿元。 泰康人寿、泰康养老等公司的控股股东均为泰康保险集团。根据公告,此次股权转让后,泰康人寿受让8.53%股份、泰康养老受让5.00%股份。根据阳光城半年报的数据,在此次股权转让完成后,泰康保险集团将成为阳光城第三大股东。 知名地产分析师严跃进对表示,类似股份的交易体现了阳光城相关持股方的变动。从优势来说,险资或寿险等持股,客观上改善了股权结构,这也是今年疫情冲击下相关房企比较看重的一项内容,即险资持股会更稳定,有助于增强阳光城的后续发展。但也需反思,第二大股东转让股份,本身就说明持股的意愿不强,或也是受阳光城经营状况影响。 实际上,这并不是泰康保险第一次入股房地产企业。早在2016年,泰康人寿曾发布举牌保利地产(600048.SH)股票的信息披露公告。截至目前,泰康人寿还持有保利地产6.24%的股份。 作为体量巨大的长期资金,保险资金的动向始终备受关注。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0.13万亿元,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2.68万亿元,占比较2019年末提高0.18个百分点。 而地产股一直都是险资的关注重点。今年以来,险资也在不断加码配置。不久前,招商蛇口公告称,招商蛇口拟以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南油集团24%股权并向战略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平安资管接受平安人寿委托,以平安人寿的保险资金全额认购招商蛇口本次募集配套资金非公开发行的股份,发行完成后平安人寿将成为招商蛇口股东。 记者根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发现,截至2020年6月30日,在A股房企中,共有21家房企存在险资持股情况。其中,万科A(中国人寿、大家人寿)、金地集团(富德生命人寿、大家人寿),金融街(和谐健康、长城人寿、大家人寿),华夏幸福(中国平安),首开股份(君康人寿、横琴人寿)等。 险资为何频频入股地产股? 严跃进分析认为,实际上险资在此前持股地产股后,面临了所谓“野蛮人”的罪名,所以其实影响是很大的,但去年起,监管明显对险资的地位和投资渠道给予了放松,这也使得很多险资愿意投资地产股。就今年来说,整个宏观经济和产业面临冲击,类似持股,也还是因为看好房地产市场和企业。 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对于保险资金动作的监管有所放松。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拓宽了保险资金权益资产配置的制度空间,保险公司配置权益资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得到增强。根据《通知》内容,偿付能力表现是划定险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档次的重要依据。上季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在250%以上的保险公司,其权益类资产投资余额占该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比例最高可达45%;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在200%以下的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最低可降至10%。
2020年半年报披露渐入尾声,险资身影频频出现在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 二季度,哪些股票被险资重仓? 数据显示,截至8月27日发稿,在已披露半年报的上市公司中,险资现身197家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二季度共新进88只股票。 新增持股88只 在目前已披露的半年报中,共有197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出现了险资的身影。 从投资风格看,险资整体偏爱大盘蓝筹股,偏向长线持股的特征明显。 持仓市值方面,数据显示,二季度末险资持股市值最高的个股是中国人寿(601628),紧随其后的是保利地产(600048)、贵州茅台(600519)、招商蛇口(001979)、万达信息(300168)、上海银行(601229)、华侨城A、南玻A、陕西煤业(601225)、京能电力(600578)等。不过,中国人寿是中国人寿集团控股子公司,不代表险资的投资偏好。 二季度末险资持股市值较高的个股 来源: 流通A股占比上,险资在26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占比超5%,超10%的有6家,分别是中国人寿(92.80%)、南玻A(33.19%)、天宸股份(600620)(24%)、万达信息(18.28%)、大商股份(600694)(14.99%)、京能电力(10.84%)。 从持股变动情况看,二季度险资增持动作较多,其中合计新买入88家上市公司股份。新增持股中流通股持股比例名列前茅的有大商股份(14.99%)、力源信息(300184)(9.36%)、艾可蓝(300816)(6.83%)、三只松鼠(300783)(5.24%)、万达信息(5.02%)。 二季度险资新增持股占流通股比例较高的个股 来源: 减持方面,通威股份(600438)二季度遭险资减持1536.98万股,减持数量在险资持股个股中位居第一,减持数量超500万股的还有凤竹纺织(600493)、光明乳业(600597)、海亮股份(002203)。 二季度遭险资减持数量较大的个股 来源: 若从占流通股比例变动来看,减持幅度最大的则是我乐家居(603326)(-5.43%),凤竹纺织(-3.19%)和华体科技(603679)(-2.29%)紧随其后。 二季度遭险资减持幅度较大的个股 来源: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记者表示,保险资金偏爱金融、地产等业绩确定性强且能提供稳定现金流的板块,但投资范围也在逐步扩展到业绩和股价表现比较突出的生物医药、电子、高端消费等行业。 调研透露投资兴趣点 二季度持仓路线图已经浮出水面,三季度,险资又看上哪些“金股”?调研动态或能透露出一些端倪。 数据显示,下半年以来,截至8月27日,共有79家保险机构(保险公司以及保险资管公司)调研了181家A股公司,合计调研总次数达486次。 从险资调研热门公司TOP10来看,电子科技板块依然备受关注。 7月以来,海康威视(002415)被22家险资调研,排名第一;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是宏发股份(600885)和德赛西威(002920),分别有21家、16家调研。另外,海鸥住工(002084)、分众传媒(002027)、歌尔股份(002241)、洽洽食品(002557)、领益智造(002600)也有10家以上险资集中调研。 白马股和周期板块存机会 “进入下半年,保险资金选择重仓的领域还是会以传统白马股为主,主要包括大消费、房地产和金融板块。这些行业业绩稳定,具备长期投资价值。”陈雳说。 陈雳表示,金融、地产板块当前整体估值处于低位,具有较好的防御性和安全性,因此对于险资来说具有很高的配置价值。但是由于目前市场热点还在医药、电子、消费等风口行业,低估值的大盘蓝筹板块的补涨可能要等到风格轮动之后才会有更好的机会。 昆仑资产首席宏观研究院张玮认为,下半年与稳经济相关的周期板块存在投资机会。 “尽管大创新的科技类是中长线投资的核心标的,但估值高、风险事件频发一直是科技类企业的痛点,只能够从政策催化、业绩改善方面入手,寻找业绩与估值匹配的公司。随着经济基本面的复苏,部分周期类行业已经进入补库存周期,特别是当前处于库存周期底部的中游原材料,最有可能迎来利润改善。”张玮表示。 对于下半年的入场机会,张玮说,“基本面改善并不意味着最佳入场点,预期的改善才是最好的入场时机。从今年的经济节奏来看,一季度受到疫情困扰,GDP负增长,二季度以后逐步回到正轨上来。低基数效应意味着明年上半年经济同比会相对靓丽。从这个角度讲,今年下半年是较好的入场时机。”
“不确定性”是今年的关键词之一,市场波动也在不确定性中加剧。这对于需要寻求“低波高息”的保险资金来说无疑充满挑战。 保险资金该如何应对?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近日举行的2020年二季度保险资金运用形势闭门分析会上,超过40位保险资管相关负责人指路险资今年的投资动向。 综合这些险资大佬的观点,今年上半年,保险资金运用呈现出加大超长期国债和地方债的配置力度、加大权益浮盈实现力度、加大信用风险筛选力度三大特点。 而对于下半年险资的投资策略,他们认为险资运用仍将面临低利率环境下的再投资压力、信用风险、权益市场波动加大等风险,需要高度关注资产负债久期的匹配,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品种中,权益资产,尤其是A股,则被他们普遍认为具有吸引力。 险资投资面临几大挑战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0.13万亿元。其中,银行存款2.82万亿元,占比13.99%,比上年末提高0.37个百分点;债券6.97万亿元,占比34.63%,比上年末提高0.07个百分点;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2.68万亿元,占比13.33%,比上年末提高0.18个百分点。 从上述险资大佬们的观点来看,上半年保险资金运用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抓住窗口期加快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进度。在年初利率相对高点,加大超长期国债和地方债的配置力度。在5月市场利率反弹中,增配长久期地方政府债;二是把握股市结构性机会,强化行业和个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加大权益浮盈实现力度;三是强化风险管控,加大信用风险筛选力度,重点加强对位于疫情较为严重地区、近期涉及还本付息项目的持续跟踪。 展望下半年,他们认为,险资运用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和难点,这些挑战包括资产再配置压力、低利率环境中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权益市场分化风险,以及非标市场供给和收益率双降的局面。 “保险资金面临的核心矛盾是什么,在疫情以后更明显。保险资金对‘低波高息’的追求与市场目前‘高波低息’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太平洋寿险资产管理中心主任赵鹰表示。 “低息”对于保险资金投资的杀伤力同时体现在资产端和负债端。从资产端来看,利率下降会导致所有的固收类资产收益率下降,从而影响到保险资金投资收益。而从负债端来看,最大的影响就是国债收益率曲线750天移动平均值下滑带来保险合同准备金的增加。 Wind资讯数据显示,十年期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从2018年初的3.8%~3.9%一路震荡下行,到今年4月一度降至2.4%~2.6%,在7月曾回升至3.0%的关卡,8月4日的最新到期收益率为2.9365%,较两年前已下降约100个基点。 而利率下行,对于保险公司的利差损风险及到期再投资均会造成不小的挑战。 “今年股票市场波动比较大,市场利率下降,非标市场的利率也下降,再加上有很多到期的资产,以前的收益率比较高,所以这些因素导致整体成本收益率在匹配方面有些压力。”平安人寿总经理助理孟森表示。事实上,之前有保险资管公司高管对记者透露已出现了资产到期时收益率高于再配置收益率的“倒挂”现象,这种资产端收益率的“倒挂”对于长久期的保险负债端产品来说无疑将有产生利差损的风险。 不过,对于未来的利率走势,险资大佬们也存在一定分歧,有人认为可能国内债券市场最低的利率时期已过,利率水平或在反弹后企稳;也有人认为利率的中枢短期难以回到疫情之前,且随着压降企业融资成本的政策导向,保险资金泛固收类资产(含债券、非标等资产)整体配置利率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对固定收益类避险类资产持中性偏谨慎的态度。 同时,信用风险也成为近年来险资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需要特别防范的一点。赵鹰在上述座谈会上表示,近期出现几种现象:一是发行人违规赎回的要求越来越多;二是信用事件发生频率在上升;三是由于全球经济大幅下滑,很多国内外PE基金收益未达预期。因此要把投后管理做得更到位,及早发现风险隐患并及时处置。 A股具吸引力 相比固收类资产,今年上半年资本市场的上扬对于险企的半年业绩来说,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冲减了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新三板挂牌险企永诚保险上月发布了半年业绩预增公告,而投资收益水平稳中向好成为其业绩预喜的一大原因。 “上半年市场最大亮点是权益市场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上涨,上半年公募基金发行规模超过了7000亿元,场外资金进入市场的趋势非常明显。再加上中国疫情防控比较到位,经济率先复苏,估值又低于美股,对外资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流动性形成比较强的支撑。科创板以及创业板注册制相继落地,内地资本市场的慢牛行情值得期待。”复星保德信人寿总裁助理兼首席投资官孟浩表示。 持相似观点的险资人士众多,权益资产,尤其是A股市场,普遍被他们认为在下半年仍具吸引力。 “未来,公开市场股票、一级权益类资产吸引力最大,其次是商品,排后两位的可能是债券和货币。机构对权益类配置的需求越来越多,A股公开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力量越来越大。”华泰资产总经理兼CEO杨平称。 泰康资产首席执行官段国圣也表示:“我们坚定A股的价值在全球资产类别中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判断,同时风格上积极应对。” 而近期监管的一系列松绑政策也为险资投资权益类资产“添砖加瓦”。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及银保监会先后发布政策,分别取消了险资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限制,以及根据偿付能力等指标,对险企的权益类资产投资监管比例进行差异化设置,最高能够达到上季末总资产的45%,一举突破之前30%的限制。 不过,面对政策的松绑,多位保险资管负责人均对记者表示,不会因为政策放松而贸然加仓,还是要基于自身资产配置、风险情况、市场情况、是否有合适标的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而在他们普遍看好权益资产的同时,也均认为中短期市场震荡会增大。 Wind资讯数据显示,今年年初至今,沪深300指数的振幅为33.56%,而从7月初至今,该指数总体呈现震荡回升的状态。 (数据来源:Wind资讯) “需做好承受市场特殊时期高波动的准备,保持仓位不变,调仓到受疫情影响较小的科技类核心资产。”华安资产拟任总经理张震分析称,将以“景气度”变化为主线,积极参与科创板、创业板打新增厚收益,灵活运用风险对冲工具抵御净值回撤。与此同时,权益类资产波动率显著提升,需要警惕“三个背离”:一是境内与境外疫情防控的背离;二是经济基本面与资本市场表现的背离,即可能孕育资产泡沫;三是不同行业和不同公司之间估值的背离将导致“估值陷阱”,目前“高估值陷阱”和“低估值陷阱”同时存在。 孟浩表示,权益方面会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坚持对低估值、高分红、高成长优质标的的筛选和投资,并结合目前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 中信保诚人寿总经理特别助理原瑞政则称,从投资机会看,一是国内经济恢复趋势明显,未来权益投资将持续关注基础设施和可选消费类机会;二是龙头集中效应从大白马龙头向细分龙头演绎。从风险看,经济基本面和股价偏离程度较大,尤其是美股市场;而A股市场风格分割较极端,各行业估值分位数差距较大,未来会出现均值回归过程。 同时,险资大佬们也希望监管继续对险资投资进行松绑,例如放开标准化债券的投资,允许投资满足评级、符合监管要求的所有公开发行的债券;研究放开港股通股票大宗交易、黄金投资、QDII额度等。
周末公布险资入市比例上限提升,市场很多投资者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盘以100点的长阳回应了这个重大利好,沪指涨3%重返3300点。 我们认真思考一下,险资是资本市场的大主力,20万亿的总资产,其一举一动都牵引资本市场的方向,险资入市比例上限的大提升,代表着政策态度非常明确,代表着国内中长期资金对股市配置的信心大幅提升。 为何之前险资的动作比较缓慢?至今为止险资的配置比例只有12.3%,这里既有之前险资自身对股市风险的担忧,还有资本市场容量的制约,更加有资产市场成熟度的考量。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股市估值水平从居高不下变为全球主要市场里相当吸引,中国股市规模从非常小到全球第二。中国股市迅速迈进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的初步成熟阶段,这时,险资大量入市的时机就相对成熟了。 险资的现状距离新政45%的上限空间广阔,险资未来入市的速度和入市资金量都给市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也给险资入市的操作者提供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通行证。 中长期资金是中国股市稳定的基石,中国股市从此有望逐渐摆脱大起大落的局面,中国投资者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个缓慢而悠长的真正牛市,就有希望了。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险资权益类投资上限进行调整,将权益类资产配置的上限由目前的30%提高到45%。这一调整在市场上引起较大反响,被市场人士解读为重大利好,可给市场带来3.3万亿规模的抄底资金。 新增3.3万亿的资金入市,这还不把股市炒翻天?别急!这不过是某些市场人士的梦话而已,或者说只是一些市场人士对市场的误导,其实,险资调整权益类投资上限对A股市场的利好远没有这么大。其真实情况如何?相信看完本文后,投资者自然就会明白。 3.3万亿的新增资金是如何得来的?这个计算其实并不困难。根据银保监会公开的数据,一季度末,保险资金的总资产规模接近22万亿元,而此次权益类资产配置的上限由30%调高到45%,即上限提高了15%,于是这就有了22万亿元×15%=3.3万亿,新增资金规模就此产生了。 但这个计算方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此次《通知》对险资权益类投资上限的调整并非是一刀切,而是差异化调整,是根据保险公司上季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确定的,只有上季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350%以上的公司,才能享受45%的上限待遇,如果偿付能力充足率达不到200%的,其权益类投资上限不仅不能调高,相反还要降低,降至25%甚至更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在200%以上但不足250%的公司,维护30%上限不变。 然而,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上披露2020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近170家产寿险公司中,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能够超过350%,可以享受上限待遇的保险公司只有37家。不过,这些寿险公司绝大多数都是规模不大的中小险企,其中有多家外资险企,由于业务结构、业务规模、刚完成增资等各种原因,它们的偿付能力较高,但同时其中多家险企的投资策略都比较谨慎,权益性资产配置普遍较少。而其他公司均不符合45%的上限要求,包括中国人寿(行情601628,诊股)、太保寿险、新华保险(行情601336,诊股)、人保财险等大多数上市大型险企,它们今年一季度末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在250%-300%之间,按照规定,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上限可以由原来的30%提高到35%。因此,统一按45%的上限来确定险资的权益类投资上限显然是错误的。 不仅如此,即便险资权益类投资上限调整到45%,也不代表险资实际投资股市的规模就会达到45%。比如,目前险资权益类投资的上限是30%。而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一季度的数据,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余额为4.38万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22.57%。其中,长期股权投资1.95万亿元,占比10.05%;股票1.54万亿元,占比7.95%;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0.54万亿元,占比2.76%。后两者加起来占比10.71%,这就是目前险资对股票市场的投资占比。可见,在险资权益类投资中,险资投资不仅没有“触顶”,达到上限的规模,而且长期股权投资占据了一半的比例,真正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占比也就在10%左右。因此,别说没有这3.3万亿新增资金,就算有,最后能进入股市的资金也是未知数。 并且就是进入股市的资金,也面临着大量分流的问题,不会全部进入A股市场。对于这一点,投资者从今年险资举牌中可以清楚地看清情况。今年以来,险资共在股票市场举牌16次,而去年全年举牌数只有8次,也就是说,今年险资投资明显比去年活跃。然而,在去年的8次举牌中,其中H股举牌4次,A股举牌4次;而今年的16次举牌中,险资举牌H股11次,举牌A股5次,H股以其更低廉的价格体现了更好的投资价值,从而吸引险资参与到港股中来。也就是说,险资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了港股。 也正因如此,尽管险资调整权益类投资上限对A股市场构成利好作用,但利好作用到底有多大?显然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利好作用远远达不到3.3万亿,投资者千万别被市场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给忽悠了。
取消投资行业限制 险资财务性股权投资政策有望“松绑” 本报记者 刘琪 保险资金财务性股权投资政策将“松绑”。7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设备融资租赁和与创业相关的保险业务,并提出“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限制,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 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此次“点名”保险机构开展这些业务,可提高险资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促进险资以股权方式参与企业融资,优化实体企业融资结构、降低实体经济杠杆。 2010年以前,保险资金可投资范围较为有限,更多投资于风险较低、收益较为稳定的类型。2010年,原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允许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和私募股权基金,保险资金进行股权投资的闸门终于打开。 实际上,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限制此前已有所铺垫。2018年10月份,银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投资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是在《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修订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限制,通过“负面清单+正面引导”机制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能力。2019年2月份,银保监会在《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再一次提出,“加快研究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范围限制”。 但截至目前,关于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范围限制的正式政策文件仍未出台。从目前来看,当前保险机构执行的依然是《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根据规定,险资可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但仅限于保险类企业、非保险类金融企业和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等企业的股权。 虽然险资股权投资已开闸10年,但运用到股权投资中的险资规模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12月份,26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注册债权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共213项,合计注册规模4547.26亿元。其中,股权投资计划3项,注册规模361亿元。2019年全年,29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注册债权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共255只,合计注册规模4636.65亿元。其中,股权投资计划4只,注册规模52.4亿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29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注册债权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共150只,合计注册规模2533.07亿元。其中,股权投资计划3只,注册规模24.2亿元。 有保险投资专业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一方面是由于股权投资行业有所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险资注重资产配置而非单个资产的价值发现。 “此次放开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限制后,保险公司股权投资的范围将大幅扩大。”徐承远认为,第一,保险机构将拥有更多的投资自主权,投资处于成长期或是战略新型产业的企业,把握机遇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第二,对实体经济而言,“松绑”保险机构股权投资可以为优质民企发展提供更多长期资金支持,降低实体经济杠杆。第三,险资入股也有利于提振证券市场信心,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