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从不缺少动作,每次大手笔的动作都在资本市场引发“高瓴效应”,带来投资标的股价的大涨。 赛道投资是高瓴投资的特征之一,在去年下半年开始,高瓴着重布局新能源这块,大手笔认购龙头宁德时代,隆基股份,在动作频频之时,高瓴投资也不忘继续加深对医药赛道的投资。 这两日,两条上市公司的公告也暴露了高瓴投资的新动作:华大基因和诺诚建华。 5.03亿参与华大基因定增 在2月1日晚间,A股基因检测龙头华大基因披露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确定此次发行价格为145元/股,发行股数1381.4325万股,募集资金总额约20.03亿元。 有4家获配机构,华泰证券,招商证券,中央企业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天津礼仁投资管理合伙企业。 其中天津礼仁投资管理,是高瓴资本旗下的人民币二级市场的私募基金,此次认购资金在5.03亿元,认购价格在145.00元/股,较当前股价无较多折价。定增锁定期是6个月。此次定增之后,高瓴新进为公司第八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02%。 华大基因表示,通过青岛华大基因检测试剂生产及基因检测服务项目的建设;通过医学检验解决方案平台建设项目的建设。通过云数据处理系统升级项目的建设;通过生物样本库项目的建设;通过补充流动资金,缓解公司营运资金压力。 华大基因主营业务是通过基因检测、质谱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等多组学大数据技术手段,围绕5大板块:生育健康、感染防控服务、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和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 华大基因所处的赛道是千亿级别,但是目前上游端的设备和耗材被外资占据,下游端还没有完全打开,而在中游的市场,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这一新型技术平台,孕育出服务端巨大的市场,NIPT几十亿到百亿元的市场,PGD/PGS百亿元级别的市场,肿瘤将是更大的市场空间,估计百亿元至千亿元的市场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华大基因的测序仪占国内35%的市场份额,所以,还是有潜力的公司。 而且在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华大基因业绩大增。1月27日晚间华大基因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亿元~23亿元,同比增长623.77%~732.34%。 诺诚健华,高瓴27.68亿港元战略投资 2月2日,诺诚健华港股发布公告:于2021年2月2日(交易时段结束后),本公司与投资者订立两份认购协议,据此,本公司已有条件同意配发及发行且投资者已有条件同意按个别但非共同基准认购合共21050.8万股新股份,相当于截至本公告日期本公司现有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约16.33%,及经配发及发行认购股份而扩大之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约14.04%(假设完成前并无发行其他股份),认购价为每股认购股份14.45港元。 估计发行认购股份的所得款项总额及所得款项净额分别约为3,041.84百万港元及3,041.44百万港元。配售投资者为新进投资者高瓴资本和已有股东维梧资本。 其中认购价格均为每股14.45港元,相对于认购协议签订之日前五个交易日(不包括2021年2月2日)的平均收市价13.34港元每股溢价约8.32%,其中高瓴资本认购19161.3万股。 根据公告,诺诚健华拟将所得款项净额用于: (1)在国内和国际地区扩大和加速正在进行和计划进行的临床试验; (2)留聘国内外人才,以增强本集团在发现、临床、业务开发和商业化领域的能力; (3)扩大商业团队,以确保奥布替尼及其后续产品的成功上市以及扩大和加速内部发现阶段项目,包括在研产品中的多个IND准备阶段候选药物 (4)为任何潜在的外部协作和授权引进机会储备资金;及(vi)用作营运资金和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诺诚健华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医药公司,致力于发现、研发以及商业化潜在同类最佳及首创的用于治疗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创始人为施一公,作为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西湖大学校长等。 而在肿瘤领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2018年,全球肿瘤药物市场规模达到1281亿美元,而自身免疫药物的全球市场规模则达到1137亿美元。 诺诚健华的管线中有三种处于临床阶段并涵盖了主要癌症适应症且具有潜力成为同类最佳及/或首创的肿瘤候选药物,包括奥布替尼(预期将于2019年底向中国药监局提交新药申请)、ICP-192及ICP-105。 最新的财报显示,诺诚健华-B(09969)发布2020年中期业绩,该集团期内收益为74.8万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增长26.13%。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亏损为4.07亿元,同比扩大26.7%。每股基本亏损为0.53元,不派息。 而研发端投入增加,研发成本由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人民币9480万元增加至期内的人民币2.312亿元,该增加主要是由于公司扩展临床试验及股份支付增加所致。
1月27日,泛生子(纳斯达克代码:GTH)宣布,将在第21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1月28日-31日)发布13项最新研究成果,其中1项(研究3713)被选为minioral。 泛生子是一家专注于癌症基因组学研究和应用、并致力依托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及大数据分析能力改变癌症诊疗方式的癌症精准医疗公司,携手8家国内顶级医院,依托“一步法”等原研创新技术,通过OncoPanscanTM等核心产品,对中国肺癌大规模人群队列展开深入分析研究,在基因突变及融合特征图谱绘制、免疫治疗标志物挖掘、生物信息分析等方面均取得了关键突破,进而为肺癌诊疗方式探索、诊疗产品设计等提供了重要思路和依据。 泛生子联合创始人及首席科学家阎海博士表示:“我们在WCLC大会上发布的13项研究成果,高度关注中国肺癌人群特色研究,并在多维度均有所突破,展现了泛生子在肺癌基因组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实力。这些研究成果如EGFR、JAK、FGFR等突变模式及耐药研究可帮助患者提供更多元、更个性化的用药策略,而融合图谱的构建可指导我们设计更先进、更丰富的诊断产品,KMT2C/D突变的发现则为肺癌患者提供了免疫治疗获益的更多可能性。此外,通过泛生子原研技术检测到的罕见病例也将获得更多关注,从而推进其相关诊疗的研究进展。” 据介绍,上述13项研究成果中,七项研究(#1766、#2150、#2226、#2007、#1780、#1452、#835)分别对EGFR非常见突变、JAK家族基因突变、FGFR1-4突变、KIT激活突变、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突变、IDH1/2突变在中国肺癌人群中的突变模式及分布特征进行探索,寻找耐药靶点及有效应对措施。 研究3609深入分析了中国肺癌人群中10种基因融合模式与分布,及与其他驱动基因突变的共现性,初步构建基因融合图谱。研究3601则专注于NTRK1罕见融合在中国肺癌人群中的患病率及临床获益比例。 研究3698揭示了KMT2C/D基因突变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治疗疗效的正向预测因子,携带该突变的患者能够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研究3713则关注到DD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突变在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中的差异,为这两种患者群体的免疫治疗提供启示。 研究2231基于6个CpG位点,开发了一种新型生物信息学模型(随机森林分类法)以从良性结节中区分早期肺腺癌。 研究3630通过泛生子一步法专利技术(中国发明专利ZL201710218529.4),在180人的队列中检测出一名十分罕见的双ROS1融合肺腺癌患者,优于常用诊断方法。此外,研究关注到该患者对克唑替尼响应良好,为未来研究该罕见现象机制提供方向。
1月8日,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告,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元基因,证券代码:837344)成功进入全国股转系统精选层。 三元基因本次公开发行股票1131万股,发行后总股本12181万股,发行价格25元/股,发行市盈率52.15倍,新股募集资金总额28,275.00万元。本次公开发行成功引入北京霍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6名战略投资者,由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担任保荐机构。
日本富士电视台截图海外网12月13日电 日本一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食品进行创新改革的企业日前已向日本政府提交申请,希望该公司同筑波大学共同研发的、含抑制血压上升成分的番茄获批上市。这是日本首例“基因编辑”食品申请,如顺利获批,该公司将于2021年春天免费供应番茄苗,2022年在超市等正式贩售番茄。日本富士电视台截图综合日本《产经新闻》、TBS电视台消息,11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召开专家会议,研究了筑波大学及企业“Sanatech Seed”的基因编辑番茄。厚生劳动省称,番茄富含抑制血压上升功能的成分“γ-氨基丁酸(GABA)”,安全性方面没有问题,确认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因此不需要经过安全性审查。这种番茄预计会成为日本国内获批的首款“基因编辑”食品。研发番茄的企业表示,在番茄流通市场前还需要准备时间,希望有意愿人士先从苗开始培育。愿意栽培这种番茄的人可通过网络报名,免费获得番茄苗,最早可在2021年收获番茄。雅虎日本网友留言但也有日本网友对这种番茄的安全性表示担忧,他们在社交网络留言表示:“不经过安全审查就可以说安全?是不是有什么利益关系在里面”“对人体的影响还不明确就上市,很危险吧!”“如果对身体好还是很想吃的,不过吃了真的完全没有风险吗?”(海外网 王珊宁)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浏览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利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肿瘤早筛,从技术发展层面来看,国内外并没有明显的迭代差异,这是一个新生领域,历史负担较少,使得国内外的从业者当前处在同一竞争层级,只是考虑到临床需求的不同,对于不同应用场景而言,基因检测技术有着不同的精准需求,行业竞争要真正解决的是临床应用中的真实需求。”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贝瑞基因董事长高扬感叹。 2017年8月份,贝瑞基因在国内A股主板上市,有了资本加码,贝瑞基因三年来更加专注主业,全力创新。作为中国基因测序技术研究及应用领域的专家,这位80后董事长展现出一如既往的严谨、沉着、理性和谦和,“目前形成了三大品牌、九大产品线的业务布局,希望产品能真正解决临床应用的痛点,让一些疾病能够在小苗头状态就得到治疗,从而减轻病患的身体和经济负担。” 肿瘤早筛解决临床痛点 对于任何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而言,在今年疫情的大背景下,是否受到影响成了外界对于企业掌舵者面共同的疑问。 高扬对记者介绍,“贝瑞基因的用户在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这两个行业比较集中,公司的肿瘤早筛业务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属于场景比较靠前的产品,全年来看,没有受到负面影响”。 查阅贝瑞基因的公开信息可知,多年来,贝瑞基因以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为核心,开发了适用于遗传病和肿瘤的基因测序产品和服务,研发了适合医院自主开展检测服务的测序平台(包括测序仪、配套试剂及分析软件)。同时,利用全面的测序平台,为国内外科研院校、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贝瑞基因正在积极将业务拓展至包括肿瘤早筛早诊、基因大数据的分析应用以及基因治疗等在内的领域。 为布局未来,高扬对记者介绍,最近三年时间以来,公司强调对肿癌早筛相关产品的研发投入,“市场的需求也在增加,不过,在这一领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决定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高扬举例称,“目前,有一些地方性的疾病也有强烈的基因检测需求,这种办法可以让检测和后期的治疗更加精准。而从临床应用来看,在肿瘤治疗领域,能够越早介入治疗,对于病患的治疗效果及减轻经济压力都会有明显的改善,这些都决定了利用基因技术对肿瘤进行早筛检测,大有可为。” 布局基因检测全产业链 对于未来的业务发展,贝瑞基因称将继续聚焦遗传学和肿瘤学两个发展最快的细分市场,其目标是遗传学疾病完全可控,肿瘤学疾病逐步由晚期检测诊断向早期、极早期筛查领域延伸,继续布局基因检测全产业链。 在高扬看来,基因检测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处在同一竞争路径中。“2010年以来,技术本身的发展显示没有明显的差异,只是在一些具体病理的研究上会有不同,例如,美国对肿瘤比较重视的是肺癌、肠癌、乳腺癌;而我国比较重视肺癌、肝癌、妇科癌症。对于不同病理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产品研发时的倾注力度。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仍是以解决临床急需为发展策略,也有企业的策略是研发泛癌种筛查产品,不同产品的研发周期、资金需求不同。”他说。 据记者了解,贝瑞基因的成员企业福建和瑞加快PreCar项目产品转化及商业落地并于2020年8月16日推出PreCar项目产品“莱思宁(LiverScreening)”。 “莱思宁是目前国内经过超大规模前瞻性随访队列研究验证的临床级别产品,不仅可以辅助肝癌早筛早诊,区分肝结节的良性与恶性人群,还可作为监控肝癌复发,为患者提供精准的术后动态监测,有效延长生存期,实现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早筛早诊与肿瘤全病程精准诊疗的双向延伸。”谈及产品创新带来的医疗进步,高扬十分激动,“莱思宁产品的成功落地经验也会给其它癌种的临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贝瑞基因从肝癌出发,已加速迈向其他多癌种的早筛早诊道路。” 登陆资本市场以来,贝瑞基因的技术优势、产业优势、资金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高扬称,产品商业化在提速发展,贝瑞基因陆续会有新产品上市,未来,会形成三大品牌、九大产品线协同发展的局面。另有券商的研报认为,贝瑞基因的基因测序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NIPT、肿瘤早筛及检测服务需求旺盛。近期公司两大重磅产品“和全安”和“莱思宁”的上市,证明了贝瑞基因对肿瘤检测及早筛的前瞻性布局获得了阶段性成果。 提质增效“六字秘诀” 作为基因测序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企业,贝瑞基因在实现基因测序技术向临床应用的全面转化,通过服务模式和产品模式为各级医院、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等医疗机构提供医学产品及服务,范围覆盖生育健康领域、遗传病检测、肿瘤基因检测及肿瘤早诊早筛等全生命周期临床需求上多有建树。贝瑞基因登陆资本市场后,高扬思考的不止专业领域的突破,更多的还有企业如何提质增效,“公司发展有六字秘诀——主业、战略、团队,这是我们长期思考的一个结果。”他说。 “公司为了提高发展质量,强调的重中之重就是聚焦主业。不搞多元化,也不分心,这样才能在主业赛道把市场做大、做深。”谈到主业,坐在记者对面的高扬目光坚定,“有诱惑的业务是很多的,一旦分心,可能就偏离了我们的初心,所以我非常强调聚焦‘主业’。贝瑞基因所有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各大医院或各种不同的临床应用场景来说,还处在相对早期的阶段,我相信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能极大提升病人的诊疗需求和精准度”。 说到战略布局,高扬同样有着清晰的目标,“在人类基因研究和服务方面,未来很有可能变成一个数据的行业,自身基因的信息有可能带来一些应用,大家是怀着一个非常感兴趣、有原生动力的想法来做的。因此,从战略上来说,我们是从一点一点的基因入手,一点一点的染色体入手进行研究,希望有朝一日,通过数据的方式为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进行更精准的服务”。他进一步补充道,在肿瘤早筛方面,贝瑞基因不止要做晚期的涉及肿瘤病人精准治疗的基因检测工作,也会投入更大精力,在满足临床上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的需要。 在团队建设方面,高扬称,贝瑞基因是由一个交叉学科的团队组成,对研发到执行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来精细调整团队组合,希望这个团队能够稳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为公司的战略服务,持续聚焦公司的主业”。
上月底的深圳,在中信出版集团主办的"我所看到的未来"主题系列活动期间,《基因传》《癌症传》作者、普利策奖得主悉达多·穆克吉同《生命密码》作者、华大基因CEO尹烨展开了跨国连线,就基因、生物科技及基因诊断和治疗的前景、基因编辑技术和伦理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本文由中信出版集团授权提供的现场速记稿整理发布。 图:尹烨与穆克吉展开跨国连线,华大基因大众传播部总监项飞担任嘉宾主持 什么是基因? 主持人:第一个想抛出来给两位老师的问题是,您在科普过程中是如何解释基因和核酸的? 尹烨:其实核酸、DNA、基因,这几个东西物质基础是很相近的,就像大家看到的水、水蒸气和冰,其实本质上都是由同样的东西构成。我们首先说核酸,DNA是属于核酸,核酸和DNA这两个概念很近,核酸可分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英文的翻译缩写。 我们每个人由30亿个这样的碱基对构成,用扑克牌举例,这30亿对的碱基在我们的细胞里被分成了23摞,每一摞就相当于一条染色体,男性的染色体是XY,女性的染色体是XX,爹一半妈一半,所以我们是有23对46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全部加在一起我们就称为一个人全部的遗传物质。从染色体层面上讲,我们管它叫做染色体组,从基因层面上讲管它叫基因组,组的意思就是所有的基因在一起,这些染色体也罢、基因也罢都是由DNA构成的,基因就代表其中一段有意义的序列,当然还有一些是调控序列。 我们还用扑克牌举例,比如每人抓了23张扑克牌,不是随机怎么出都是有意义的,比如“10,J、Q、K、A”这是一连串的顺子,都出完就打赢了。假如发生了基因突变变成“9、10、Q、K、A”,这个就不是顺子了,就可能造成了出生缺陷、肿瘤,包括各种传、感染疾病,所以整体来讲基因,即基本的因素,构成了我们生命活动物质上最基本的生命语言,代表了我们所有的物质基础以及所携带我们生命世世代代得以保留的信息。 悉达多·穆克吉:我很喜欢尹烨先生刚刚的比喻,我稍微展开讲一下。DNA是一种化学物质,里面只含有四种元件,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根长绳,人类的每个细胞中都有46根这样的绳子,23根绳子是由父亲提供的,另外23根是由母亲提供的。最终组成一条非常长的长条。这个长条有四种元件,我们把它想象成是一条绳上面的四个颜色的珠子,名字可以简化为A、T、C和G,它是一个双螺旋的结构,也就是说由两股更细的绳拧在一起,也就是一共有46根双螺旋的长绳。 遗传学是一种将这种长长的化学物质转化为物理、化学或生物特征的机制,也就是说,DNA只是一种化学物质,而基因是一种具有功能性的DNA。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体内的细胞里面都有一套机制,它可以把这些化学物质的信息进行解读,然后把它转换成一些功能性的表征,这些表征就体现在你眼球的颜色、你的发色和身体的其他特征,这种具有功能的化学物质所携带的信息在你的体内被解读成为你身体的某种物理的、化学的或者生物的特征,那么这种具有功能的化学物质就是你的基因。这就是基因的粗略定义。 现在有一件事情大家可能会惊讶——整个学界仍然在争执如何对基因做准确的定义。我们知道DNA是化学物质,但是如何定义基因,今天仍然没有定论,我们应该基于它的功能来定义吗?基因是不是一定要具有某种特定的功能呢?一个基因是只有一种功能呢,还是可能有许多种功能? 我们现在知道,一个基因其实可以有很多种功能。我们以前曾经认为,人类的细胞里面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个基因,我们现在知道,我们的DNA里面大约有23000个这样的功能元件,由DNA编码。 你可以把基因想象成写在百科全书里的生命密码。你可以想象,就拿我现在所在的这个房间来说,我的基因组又是由4种字母ACTG拼写而成的,那么这套百科全书会填满整个房间。除非有人读懂百科全书里面的内容,并把这些信息转化成有意义的句子,否则这样的百科全书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从这个百科全书里读出来的意思就是基因的功能。 比如说,我的基因组是一本百科全书,这本书就是用ACTG这几个字母写的,但在每一个细胞里面都有可以获取这些信息的机制,这个机制可以从整个百科全书拿到不同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转换成有意义的东西。比如说,我有五个手指,我的头发是黑的,所有这些都是在百科全书里面被转换出来的信息,转换出来的东西就成了我身体的特征,这就是基因。 这是一个非常简化的解释,就像我说的今天的生物学家们仍然在争论如何给基因下定义。它必须有一定的特性,一定的化学特性、物理特性。我就不再讲那些复杂的细节,但是大家都知道概念本身。 《基因传》《癌症传》 基因与癌症治疗 主持人:悉达多·穆克吉写过肿瘤相关的书籍,在《癌症传》当中如果您读过应该有所了解,肿瘤的发生跟基因的突变是有关系的,肿瘤治疗的过程也有很多基因的疗法,尤其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叫做基因编辑,是否可以用基因治疗的方式在未来五到十年让大部分的肿瘤都可以被治愈呢? 图:嘉宾主持项飞 悉达多·穆克吉:我想从一些比较基础的开始讲起,以方便大家去进行理解。 刚刚大家已经了解了基因是什么,我也用了很多次同样的比方帮助大家理解。人类的基因组是一本百科全书,里面有30亿个不同的字母——ACTG等等。当这些字母在细胞内发生变化时,就发生了突变,引发癌症。 我说突变就是其中一个字母或者两个字母甚至更多的字母串可以改变,可能因为不同事件或者原因产生改变,有可能是环境引起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致癌物。比如说香烟,香烟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化学物质,在燃烧的过程当中产生了变化。这时产生的致癌物质,它可能会把一个字母、五个字母变成其他字母等等。你的基因是从父母那里遗传而来的,这个时候你可能会继承到一些突变,病毒也会引起突变。有的时候,细胞在基因的复制和随后的分裂过程中,也会改变几个字母。 所以这四种因素——环境或者说致癌物质、遗传、病毒和错误的复制都可以带来你自己细胞里的基因百科全书中的变化。大多数的变化可能不会有任何功能上的后果,但是有时候这样的基因变化会让其中一个细胞没有办法正常地分裂。 举个例子:当你割伤自己,你的伤口会自行愈合。细胞在修复过程中会开始分裂,当它们完成后,伤口的愈合过程就会停止。你不会再长出新的手,也不会变成两个人,这是因为细胞有信号。当你发现割伤了自己会有信号,通过细胞分裂来修复伤口,然后修复过程完成了,也会有信号。这些信号来自启动和停止分裂的基因。 刚刚我讲到,如果在这个ACTG发生了突变,使负责通过细胞分裂来愈合伤口的基因或者通知细胞停止分裂和愈合的基因失效。再设想一下,如果有一个细胞会不断地分裂下去,那么这个伤疤愈合的时候,细胞的分裂不会停止,而是不断继续的进行分裂,这是因为这本百科全书里的基因序列出了问题,这就是癌症的本质。 您问我的问题,就是CRISPR技术能够对这种情况做些什么。CRISPR这种技术使我们能够破解这本百科全书,并且精确地将这种非正常的变化给它扭转回去,这是我们可以精确决定的一种干预方式,可以看到百科全书基因序列组里面哪些不对,我们可以改变基因组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基因。 使用CRISPR这种遗传学方法来治疗癌症的问题是,癌症发现的时候可能有成百上千万甚至数以亿计的细胞发生突变,为了纠正这种突变,我们现在需要让每个肿瘤细胞都回到正常的轨道,如果其中一个细胞成了漏网之鱼,就是说CRISPR基因编辑漏掉了哪怕一个细胞,那么这个细胞会重新占领病灶,产生新的癌症,之前的肿瘤就会复发。 就好比一个有许多许多个头的怪兽,可能你用这把叫基因编辑的宝剑砍掉了它99%的头,但是其中有1个留下来了,这1个会产生无穷后患。这就是CRISPR编辑技术在治疗癌症中所面对的问题。所以科学家包括我在内,一直在看如何能够将癌症巨兽的几百个头全部铲除,或者也可以在肿瘤发生之前去进行修正或者复原,后面这点可能是用CRISPR技术来治疗癌症的一种新的机制。 但是前面所说的去改造每个癌细胞的基因可能并不是正确的答案,因为这样你就要把肿瘤所有细胞里的变异全部修复,也就是必须要斩草除根,不然如果有一个没有消灭的话都可能重新死灰复燃,这就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问题。 CRISPR当然是很有前景的一种技术,不过首先你要很好的了解癌症,这样就可以在真正出现肿瘤之前进行修复性的编辑。我们在实验室里就这一技术和机制也发表了不少有趣的论文,可以在癌症出现以前阻止它,所以我说答案不是千篇一律斩草除根,除非你能真的将数百万甚至数以亿计的细胞全部修正,否则就实现不了治疗癌症的目的,因为只要其中有一个突变细胞还存在,肿瘤就会卷土重来。 主持人项飞(左)和嘉宾尹烨(右)在活动现场 尹烨:我觉得,首先,大家要对人类疾病或者死亡谱有一个迭代更新的概念。 比如,今天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的主要致死疾病目前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加在一起的时候超过了肿瘤。但也有人会说,是不是非洲环境好,所以非洲同志们不得肿瘤?但实际上,今天非洲的人均预期寿命只有五十几岁,主要的致死谱是传染病和感染病,所以当一个民族、一个种群、一个国家,它的主要死亡谱转成肿瘤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理解,这个种群长寿了——它的人均预期寿命一定是超过70岁的。 如果大家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到了85岁以上,我相信肿瘤就不再是众病之王了,我们可能会迎接更多衰老性的疾病,比如神经性退行——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等这些就会变成主要的致死谱。 今天比较中国和美国的肿瘤五年生存率,美国大概67%,中国大概是37%,我们有30个百分点的差别。如果要细分的话,你会发现,美国高发的肿瘤排在前面的除了肺癌以外,主要是前列腺癌、乳腺癌,而这两个又是非常容易治,甚至是在治愈疾病的早中期。基本上中国的乳腺癌一发现都在三期以上,而美国的乳腺癌很多都是一期甚至是零期。所以,如果我们想群防群控肿瘤,最好的方式是不要等癌细胞已经发展到亿级,应该在更小的时候,通过防大于治的方式把它遏制住。 图:华大基因CEO尹烨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宫颈癌,2008年,科学家发现宫颈癌就是由一种高危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长期感染所引起的。世界卫生组织前几天刚提出这可能是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肿瘤。所谓消灭不是没有,而是发病率是低于十万分之四,我们就认为这个疾病基本上被消除掉了。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宫颈癌就是被人乳头瘤病毒(HPV)长期感染所导致的,所以怎么做呢? 对付一个病毒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种疫苗,推荐15岁以下的,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接种HPV疫苗,这也直接带来的是,最近发达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的一个很好的结果。 第二,要做大规模人群的筛查,特别是适龄的女性,我们通常指大约是30岁到60岁,这个阶段每三年做一次HPV的筛查,如果持续阳性就应尽早地进行治疗,这些要素都跟上以后,我们就可以大概率地消除因为HPV带来的宫颈癌。同样的方式可以放到今天的结直肠癌、乳腺癌、甚至像肺癌上。如果我们能够消灭掉目前人类肿瘤致死率前十大癌种的50%,我相信我国整体的人均预期寿命会超过80岁。这就是今天日本,或者西欧、北欧国家的水平。所以在我来看,防大于治,是更好的方式。 我们讨论用哪一种精准的技术去精准地治疗某一个肿瘤时,要考虑可及性,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大家治不起。这次我们看川普得了新冠又被治愈,其实他用了几克的抗体,这种治疗费用可能要达到上千万人民币,这不可能是老百姓享受得起的。而我们中国在防止新冠的方式是让更多的人方便地检测,我们做到了“应检尽检”,通过大规模的组织来对抗一种公共卫生的疫情。我相信肿瘤也应该用类似的方式做。 还有最后一点,实际上在过去,我们发现每个人都有癌细胞,包括曾经对很多90岁以上的自然死亡的女性做乳腺的切片,发现都有癌细胞,但是她们并没有死于癌症,这就告诉我们,某种程度上要更好地学会与癌症和平共处,我们要很好地去带瘤生存,它也是一种新的物种,只是跟我们共生了。如果你可以忍受得了脚气,这是一种真菌的感染,也大概能够接受我们体内携带肿瘤,长期去带瘤生存,跟它保持一种平衡。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理解,我们如何面对罹患肿瘤的态度,不管是病毒还是肿瘤,并不符合一个生态的观点,毕竟我们人类的身体携带了人类细胞大概9倍的微生物细胞,我们有40万亿个体细胞,我们可能携带有400万亿的微生物细胞,所以人类归根结底是一个生态系统。要更好地在这个生态当中跟所有的细胞和谐相处,不管是面对传感染疾病、面对罹患肿瘤、面对自然界,我们都应该坚持这样的方式,我相信我们可以取得跟自身的自洽、和生态的自洽、和自然的自洽。 下一个众病之王会是什么? 主持人:那如果有一天肿瘤不再是众病之王的话,您认为下一个众病之王可能会是什么? 悉达多·穆克吉:当人们衰老的时候,会面对很多种新的疾病威胁。我们有一些人能活到一百岁以上,但是这样长寿的人很稀有。很有意思的是,其实他们不是得癌症死的,一般情况下是他们的免疫系统失调,也就是说他们整个身体的免疫系统崩溃了,然后他们得了一些传染病——比如说肺炎——然后致死,另外这些超长寿的人群还有一个死亡的原因就是他们的骨质疏松,他们在跌倒的过程中骨头坏死。此外还有神经系统的疾病,比方说我们刚刚讲到的老年痴呆症等等,这些是他们的死因。 研究这些超长寿人群会发现,即便是排除了心脏病或者是肿瘤这样的一些极端致命的疾病,你还会遇到别的问题,包括传染病,一般是一些少见的传染病,还有第二个是他们的骨骼或者肌肉的退化,第三则是神经退行性的疾病包括帕金森症、老年痴呆症等等。 此外还有全球的流行传染病。我们现在的全球疫情也改变了我们的一些思维,我们认为如果目前的世界保持现在这个状态的话,那这种传染病大流行也应该被加到上面这个致死疾病的名单中间。所以即便是我们能够治愈癌症,我们可能又会出现一种新的传染病,这个新的传染病也许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失灵,比如新冠疫情。我们现在发现,对于新冠肺炎来说,70岁以上患者的死亡率比35岁的患者要高10倍还多。 每一年我们都会接收到新的信息,但是我想给大家提供的一个观点是:即便是疾病之王癌症被治愈了,我们的寿命可能会变长,但是更长寿的我们又会有新的威胁,等待我们去攻克。 尹烨:从工业革命以来,我们人类在很多的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总结它的一般通用性的规律,都从科学发现开始,到技术发明,到工业扩大,再到产业普及。比如我们今天用到的电,首先富兰克林发现了电,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然后通用电气GE就把这个电器做到全世界去,今天我们就能享受到电带来的便利。 所以当我们1953年知道DNA双螺旋的结构,1983年知道核酸检测PCR方法,再到今天的中国,大家差不多花几十人民币就可以做核酸检测,这个过程恰好是验证我们从科学到技术、到工程、到产业的完整过程。一旦准备好了,科学到位了,技术成本到位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认知正确——大众必须对核酸检测、基因检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基因不是万能的,核酸检测不是万能的,但是有些问题确实可以起到很有效的做法。新冠病毒相对于2003年SARA有什么特点呢?刚才穆克吉博士也讲,这个病毒在老年中致死率非常高。其实这个病毒变得更加狡猾了。感染SARS后的疾病叫急性重症呼吸症,感染后病人人体温度很高,我们只要用温度检测,不吃退烧药是过不了关的。而新冠呈现出一种高感染,但是对于年轻人低致死的生态。你要知道一个聪明的病毒是不能把人都杀死的。因为寄主没了,它也不在了。所以流感病毒很聪明地变成了一个和我们共生的病毒。 尹烨的《生命密码》系列 很多人说,2003年SARS的时候大家为什么不用核酸检测,第一个是做不上,第二个是做不起。2003年时,一个最好的实验室一天只能做几十例核酸检测,做一个检测大概一两千块钱,而且没有今天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包括防护服也是没有的,中国是在SARS之后才进一步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这些其实是随着时代在一次又一次的瘟疫,一次又一次的流行病学挑战中才逐渐派生出这种能力。 今天有一个很好的实际案例就是在14亿人口的中国,我们基本控制住了疫情,虽然还会零散地发病,因为呼吸道病毒很难完全不发病的,但是我们可以很快地通过隔离、隔离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来预防疾病的蔓延和发生。 同样的方式也可以应用在其他疾病的预防,大家可能知道我们有一个检测叫做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就是抽孕妇的外周血5毫升,就可以准确的预知到肚子里的宝宝会不会罹患唐氏综合症,应该说深圳已经告别这个疾病,这在其他很多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怎么做到的呢?实际上这个检测在香港要7000块钱,今天在中国的河北只要360块钱,在深圳已经纳入到医保,这就是我说的“渠道可及、认知正确”。就像用了疫苗让我们告别了人类历史上的重病天花,天花加鼠疫这两个传染病大概至少杀死了5亿人,而所有的战争加一起都没有杀这么多人,所以说微生物是地地道道的战争之王。我们是怎样让人天花远离人类的呢?1979年人类消灭了天花,不是我们会治天花,而是我们通过了疫苗的方式,让每一个人都不得天花。 一样的方式应该用在出生缺陷上、应该用在肿瘤防控上、应该用在防止传染疾病上,只要以治病为中心转到预防为中心,全世界的医疗负担就会大幅度下降。要知道只治不防,越治越忙。所以同样的方式,宫颈癌要筛查、结直肠癌要筛查,不用大家做肠镜检查、先测粪便就能有90%的敏感性、特异性来决定会不会罹患中晚期的结直肠癌。 希望大家都能够明白,其实在中国或者很多国家都有很悲哀的事实,我们一辈子的医疗投入有80%花在了最后8个月,健康的时候不体检,体检的时候不健康,一发现就中晚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想真正要给大家普及的是我们建立起“防大于治”的意识,这种意识如果普及到位的话,不管我们的已知圈、未知圈如何扩大,我们在下一个时代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正确的认知总是可以让我们更加从容地去应对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在这个地球上的一切挑战。
经历了上周的炙手可热后,基因测序板块开始降温。截至1月29日收盘,同花顺基因测序板块下跌2.37%,在全部263板块中排名200开外。29日,板块内有39支个股下跌,8支上涨,涨幅前三分别为美康生物(5.38%)、华测检测(4.72%)、国际医学(4.39%)。从个股市值方面来看,药明康德仍稳居首位,收涨0.81%,流通市值为2351亿元。余下分别为金域医学(719亿元)、美年健康(544亿元)、贝达药业(518亿元)、华测检测(446亿元)、中科曙光(386亿元)、华大基因(346亿元)、达安基因(304亿元)、国际医学(225亿元)、丽珠集团(21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本周汤臣倍健跌出流通市值前十,取而代之的是国际医学,该公司以大健康医疗服务和现代医学技术转化应用为主业,主要运营以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为主的医疗服务机构。此外,美年健康超越贝达药业跻身前三,中科曙光超越华大基因排名第六。对比上周收盘时(22日)的市值排行,前十名公司流通市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幅度最大的是药明康德,约136亿元,其次是华大基因,约98亿元。余下公司缩水程度集中在20-50亿元不等。29日,华大基因大跌,截至收盘,报价139元/股,跌幅达到5.44%,换手率4.34%。资金流向方面,呈现主力资金净流出状态,单日净流出1亿元,5日共净流出5.38亿元。27日晚间,华大基因曾发布2020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约82亿元至86亿元,同比增长192.81%至207.1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0亿元至23亿元,同比增长623.77%至732.34%。上周,基因测序板块大涨,主要是受核酸检测潜在需求拉动,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返乡人员需持7天内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返乡,返乡后仍需每7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本周,各地政策有“加码”趋势。比如北京要求自1月28日至3月15日,不仅返乡人员,国内低风险地区人员进返京均需要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京后满7天、满14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这说明,核酸检测短期内仍有较大市场空间。但基因测序板块为何下跌?或是因为各地核酸检测试剂盒、检测服务的价格正在下降,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根据各地集采平台公示的中标价格来看,试剂盒的价格并不高,在20元/人份以内,最低为5.8元/人份。一位试剂生产企业负责人对媒体表示,由于各省市以最低价采购,企业已经把利润压到最低。而对检测服务来说,此前各地检测服务价格主要集中在70-200元区间内,比如北京、上海为120元/次,天津为180元/次,浙江为80元/次。本周,各省市正陆续下调检测服务价格。比如陕西省医保局发布文件,规定自2月1日起,公立医院核酸检测单人检测最高限价80元/人(含检测试剂),“五合一”混检30元/人,“十合一”混检15元/人。北京市医保局亦发布消息,自2020年1月28日起,核酸检测价格由120元/次降为80元/次,“五合一”混检不高于30元/人,“十合一”混检不高于20元/人,与此前相比,降幅约在30%左右。北京康爱瑞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君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核酸检测的价格随着疫情逐步趋于稳定和返乡热潮退去,价格上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预计到3月份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各公司依靠规模化量级订单减少边际成本以此保证净利润平稳回落,行业市场逐渐萎缩,利润持续走低。由于疫情小而波动的出现,试剂盒厂商或是第三方检测机构将核酸检测业务当作致富路还是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