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翔股份公告,此前,上市公司拟向中建鸿舜等105名中天引控股东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其持有的中天引控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由于本次重组历时较长,外部市场环境发生一定变化,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压力加大,交易双方始终无法就本次重组方案的调整达成一致,公司认为现阶段继续推进本次交易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与风险。公司与重组相关方审慎研究与磋商,决定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国金证券(行情600109,诊股)和国联证券(行情601456,诊股)最近成为资本市场焦点,两家公司宣布停牌并购重组饱受质疑,宣布终止重大事项也是饱受质疑,就在于一个道不明说不清的内幕交易,虽然公司宣告终止重大事项,但是证监会不仅不能停止对两家公司合并重组内幕交易的核查,而是应该加快核查力度,看看是不是存在内幕交易,给市场一个清晰的交代,没有内幕交易就还市场主体一个清白,如果有内幕交易,就应该严惩不贷。 9月18日国金证券领涨券商,国金证券率先涨停,虽然涨停板中间打开过,但随即又得到资金追捧封住涨停直至收盘,接着国联证券封上涨停,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就在市场疑惑之际,有消息指出,国金证券和国联证券将合并,这可是当下市场的热点,打造航母级券商是监管极力推动的,只要市场出现券商合并传闻,都会带来股价异动,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和中信建投(行情601066,诊股)就是典型,国金证券和国联证券率先合并第一个吃螃蟹,如果消息在某个渠道泄露,自然受到部分先知先觉资金的强势建仓,股价就会异动。 正是因为消息扩散滞后于股价放量上涨,公司又没有发出及时公告,市场开始质疑国金证券和国联证券合并消息泄露,存在内幕交易质疑,此后公司发布公告,长沙涌金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将其持有的约7.82%的国金证券股份转让给国联证券,国金证券与国联证券签署了《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与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之吸收合并意向性协议》,筹划由国联证券向国金证券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国金证券,两公司发布的公告与股价涨停相比有点姗姗来迟的感觉。 针对市场质疑国金证券和国联证券的股价提前异动,在证监会例行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证监会已关注到国联、国金合并中可能涉内幕交易情况,并且根据相关规定要求公司自查,提交内幕信息知情人名单,启动了核查程序。 正当投资者憧憬国金证券和国联证券并购成功的关键时期,两家公司意外宣布:“由于交易相关方未能就本次转让及本次合并方案的部分核心条款达成一致意见,接控股股东终止转让股份的通知,同时经公司认真研究相关各方意见并与交易相关方协商一致,为切实维护上市公司及广大投资者利益,交易相关方审慎研究决定终止筹划本次重大事项。”如果没有质疑内幕交易,公司并购重组出现终止案列也是颇多,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有内幕交易质疑,终止重大事项,就容易出现新的质疑。 两大券商复牌,媒体报道股民表示受到惊吓,产生看空情绪。股价都是宽幅震荡,显示资金的分歧,但最终结果“冰火两重天”。国联证券低开,盘中一度跌约8%,最后收跌5.91%报18.48元/股,换手率为34.3%;国金证券高开,盘中一度涨近6%,最后收涨2.88%报15.73元/股,换手率为8.27%。从两家公司走势看,不排除部分投资者出现短期较大的投资损失。 问题的关键是有媒体报道:“一位接近相关券商的人士称,重组的终止与这次事件可能涉嫌内幕交易有关。”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投资者的损失是因为内幕交易导致并购重组终止而造成的,虽然目前内幕交易赔偿难上艰难,但是证监会还是应该给投资者一个交代,那就是加快核查力度,确认是不是涉及内幕交易,如果有内幕交易,就应该重罚泄露内幕消息者和内幕交易者,不能让投资者的钱白白亏损,如果没有内幕交易,那么就应该还市场参与主体一个清白,投资者亏损只能是自己承受,怨不得别人。 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是A股两个大毒瘤,就在于隐蔽性很强,很难查的清楚,加上内幕交易利润丰厚,尤其是并购重组的内幕交易动辄都是倍数收益,就会让很多人心存侥幸之心从事内幕交易,证监会强调零容忍就应该不放过任何的疑点,一查到底,才能震慑市场参与者。
近年来,银行理财市场接连发生产品提前终止的现象。普益标准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共有1432只产品提前终止,2019年以来,银行开始加速清退部分存量理财。 一位热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小王目前对中证君抱怨,“我几年前买的理财产品今年被银行单方面提前终止了,这个产品比现在的理财收益率高太多,真是越想越气。” 据中证君了解,小王的情况不是个例。近年来,银行理财市场接连发生产品提前终止的现象。普益标准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共有1432只产品提前终止,2019年以来,银行开始加速清退部分存量理财。 业内人士表示,根据新规要求,银行目前加速缩减存量理财产品规模,因此可能发生理财产品提前“强退”,但预计不会成为普遍现象。 1432只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日前,有投资者称收到一款名为“(2018-14期)安享长盈”**财富客户专属理财产品1158天的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的短信通知,该产品隶属某国有大行。 来源:网络 此外,中证君注意到,上述国有大行另一只理财产品也被提前终止。该行公告称,(2018-15期)“安享长盈”**财富客户专属理财产品1158天的产品到期日由2021年7月5日变更为2020年7月29日,产品期限由1158天变更为817天。客户本金及收益将于2020年7月31日到账。此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5.5%。 来源:银行官网 中证君在“安享长盈”系列旗下产品说明书上发现,该系列产品主要针对高净值客户发售,风险等级为PR3级,预期收益率大多在5.5%~6.1%之间,远高于同期发行的普通理财产品。 除“安享长盈”系列理财产品外,中证君发现还有别的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今年5月,华北地区一农商行也发布公告称,根据资管新规及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要求,该行于2020年5月20日提前终止金色时光天添鑫悦享理财产品。 来源:银行官网 还有消息称,部分亿联银行的储户今年8月收到银行调研通知,称正在对靠档计息的智能存款产品进行调研,拟在年底前对此类产品进行清退。相关产品此前的年化收益率高达5%以上。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共有1432只产品提前终止,其中有1348只于理财新规发布之后终止。2019年,银行开始加速清退部分存量理财,涉及622只产品,2020年以来,已有645只。 两大原因导致强退 银行理财产品为何出现“强退”现象? 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表示,一方面是受资管新规要求压降违规存量理财。在监管要求下,银行理财整改步入正轨,速度不断加快,提前清退一批不合规产品,也成为了推进理财产品转型进展不得不进行的一步。另一方面,站在经营的角度,压降不合规产品有助于避免成本收益倒挂对利润冲击。 “由于新规要求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并对非标资产的投资进行了约束,一些在早期发行且原存续期较长的旧产品,无法在过渡期结束时自动到期,届时将不符合监管要求,因此银行只能在适当的时间主动停止这类产品的运作。另外,被主动停止的部分产品,曾给予了投资者较高的预期收益率或采取靠档计息的方式,这不仅违背了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的要求,还给银行负债端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这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多在5%以上且期限较长,而当前市场环境中利率不断走低,无疑让银行方负担了较重的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普益标准研究员郭全毓具体分析道。 不过,某银行业人士对中证君分析,强退应该不是普遍情况,由于资管新规的要求以及高收益的老产品陆续到期,“老”理财产品下架会越来越常见。 明明团队表示,首先,资管新规过渡期延期一年,稳定了金融机构的预期;其次,以往发行的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是中短期的,银行可以等待其自行到期;最后,大量的提前赎回,会给银行在短期内带来较为沉重的本息偿还负担,不利于银行现金流的稳定。 合法不合情 理财产品合同是投资者和银行共同签署的,如今,银行单方面终止,这合理吗? 多款理财产品说明书显示,一旦签署,银行有权单方面解约。上述安享长盈系列某产品说明书中称,为保护客户利益,该行可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提前终止本产品。 比如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某理财产品说明书称,在单一投资期内,银行和投资人均无提前终止权;但银行有权根据市场情况,停止产品开放,并在存量份额单一滚动周期到期后终止本产品。 来源:光大银行阳光理财资产管理类理财产品“月月盈”产品1 说明书 建行某理财产品风险揭示书中显示,产品存续期内,中国建设银行有权提前终止该产品。 来源:中国建设银行“乾元-私享”(60天)周期型开放式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风险揭示书 不过,郭全毓认为,虽然根据理财产品合同,银行方面有权单方解约,但对涉及的客户应当做好解释工作,充分说明相关规定,否则会导致客户的不满情绪,间接影响银行声誉。除了发布相关公告外,理财经理应与相关客户充分沟通,协助客户选购替代产品以承接突然到期的资金,从而降低客户流失的可能性。 明明团队表示,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将资金赎回再去买新产品,考虑到当前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要远低于之前的收益率,将可能导致预期收益落空,甚至会造成损失。
康强电子9月29日午间公告称,公司收到持股5%以上股东司麦司出具的《关于提前终止减持计划的告知函》,根据其自身安排,司麦司决定提前终止其减持计划。 根据此前减持计划,司麦司拟自计划公告披露之日(2020年3月28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180天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不超过7,505,680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任意连续90个自然日内,减持股份总数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减持价格按市场价格确定。截至2020年9月28日收盘,司麦司尚未实施其减持计划。 司麦司不是公司第一大股东,本次减持计划终止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及持续性经营产生影响。
康强电子股东司麦司零减持并提前终止减持计划 康强电子9月29日午间公告称,公司收到持股5%以上股东司麦司出具的《关于提前终止减持计划的告知函》,根据其自身安排,司麦司决定提前终止其减持计划。 根据此前减持计划,司麦司拟自计划公告披露之日(2020年3月28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180天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不超过7,505,680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任意连续90个自然日内,减持股份总数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减持价格按市场价格确定。截至2020年9月28日收盘,司麦司尚未实施其减持计划。 司麦司不是公司第一大股东,本次减持计划终止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及持续性经营产生影响。
顶固集创公告,公司于2020年9月25日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终止公司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议案》,同意公司终止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深圳市凯迪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96.2963%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9月17日晚间,国内连锁药房龙头老百姓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申请终止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事项,撤回前期向中国证监会报送的申报材料。 根据之前老百姓提交的定增方案,公司拟向林芝腾讯科技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发行数量不超过853万股股份,发行价格为70.34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亿元。所募资金扣除相关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对于此次定增终止的原因,老百姓在公告中表示,根据资本市场环境和公司发展规划等因素,经与中介机构等充分沟通和审慎论证,公司决定申请终止本次非公开发行事项,撤回前期向中国证监会报送的非公开发行股票相关申请。后续,公司将依据再融资相关政策,适时继续开展再融资事宜。 同时,老百姓表示,公司各项业务正常经营,与腾讯将继续开展全面业务合作。公司终止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事项并撤回申报材料是结合资本市场环境和公司实际情况所作出的决策,不会对公司正常经营与持续稳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历史公告显示,今年6月,老百姓宣布与腾讯签署业务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拟充分发挥各自产品、服务经验、品牌价值及资源优势,在资源、投资、品牌及营销等方面进行合作。 具体合作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精准客户营销、重构新客消费及常见老客互动场景等合作内容,全方面提升客户运营效率;通过腾讯云服务、AI应用服务,优化运营效率等。 今年8月,老百姓公告称,在此前战略合作协议基础上,公司与腾讯进一步签署了战略合作补充协议。双方就打造互联网医药生态闭环、为民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药零售场景以及落实“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三大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约定。 老百姓总裁王黎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公司和腾讯各业务线已经开始积极落地具体合作事项。基于老百姓的线下门店网络布局和管理能力,借助腾讯丰富的互联网产品经验、广泛的传播渠道以及卓越的创新技术能力,老百姓将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推进医药‘智慧零售’的步伐,打造国人的‘健康管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