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造车”一事有了新进展。小米集团2月21日晚间公告称,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有迹可循 小米集团公告称,注意到近日若干媒体有关本集团拟进入电动汽车制造行业的报道;本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本集团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据报道,2013年,小米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雷军曾两次去美国拜访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对智能电动汽车行业表现出极大好奇心。研发投入方面,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公告系统公开的专利申请文件,小米从2015年起陆续申请了汽车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行驶和行车安全等汽车方向的发明专利。 2014年,小米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新造车公司蔚来;2016年和2019年,顺为两次投资小鹏汽车,小米也投资了5000万美元。2020年4月,小米战略投资车联网企业上海博泰(Pateo),双方将在软件、硬件、语音多场景交互等方面进行合作。 雷军表示,在5G众多的应用场景中,无人驾驶和车联网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出现的引爆点。无人驾驶在减少交通事故、改善拥堵、提高道路及车辆利用率等方面意义深远。同时,全球车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基于5G技术的应用,智能交通领域将快速进入发展上行区间。 汽车一直是小米AIoT战略的重要落地场景。2019年6月,小米宣布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推动旗下虚拟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进入汽车人机交互系统。2019年8月,在“MIUI负责人在线”活动中,小米表示正在考虑研发基于MIUI的车载服务系统。 扎堆造车 除了小米,阿里、百度、苹果、华为等科技巨头也对“造车”跃跃欲试。 2020年11月,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的百亿级“巨无霸”项目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项目“智己汽车”正式启动,宣布落户浦东新区张江智能园区。 2021年1月11日,百度宣布,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百度表示,新组建的百度汽车公司将面向乘用车市场。百度汽车公司将着眼于智能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全产业链,发挥其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基因、Apollo自动驾驶等方面的优势。 “早在2016年,国内就掀起了互联网巨头试水汽车产业的浪潮,但更多是通过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汽车产业赋能。这一轮则有所不同,很多科技巨头不再甘心充当‘配角’。这将对汽车产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市场空间大 科技巨头“造车”的逻辑是什么?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钟师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汽车行业发展的“新四化”(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趋势中,智能化和网联化都与科技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科技公司进入汽车业,主要在于分享产业价值链中占比越来越大的软件部分。”钟师表示。 智能手机市场逐渐饱和,智能汽车被认为是下一个最具前景的智能终端。IDC预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规模2020年至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31%。 安信证券认为,汽车电子产业将成为继家电、PC和手机之后又一个全产业链级别的大发展机遇。汽车电子产业进入新一轮技术革新周期,其渗透率及价值都将得到大幅提升,市场空间超万亿元。 随着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成为汽车产业的一大核心。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背景下,汽车领域近90%的创新来自于软件,而不是机械系统。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推进,汽车产业60%的价值将源于软件。 此前,特斯拉CFO向投资者解释了特斯拉软件收入的构成,三块业务分别是:车联网功能、在线系统升级(OTA)和全自动驾驶(FSD)。分析人士指出,未来,智能电动车龙头并不仅仅是电动车制造商,还将成为自动驾驶车队的运营商。智能电动车与出行结合将产生巨大的新市场。
1月5日晚间,亿通科技公告称,公司股东王振洪将其所持亿通科技9077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9.99%)转让给安徽顺源。 交割完成后,安徽顺源成为亿通科技的控股股东,黄汪将成为亿通科技的实际控制人。 安徽顺源的控制主体为华米科技,华米科技主要从事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工作。此举被业内解读为华米科技欲借壳实现回A上市。 正经历“去小米化”阵痛的华米科技,近年来营收、净利增速动力不足。登陆纽交所三年,股价和市值未有起色,借壳回A或成华米科技突破发展瓶颈的“救命稻草”。 溢价60%入股亿通科技 公告显示,本次股份转让的每股转让价格约为10.57元,较1月5日亿通科技的收盘价6.58元溢价60.64%,转让总价款为9.60亿元。 据悉,亿通科技的主营业务为有线电视广播设备和智能化监控工程,与华米科技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业务似乎关联不大。 上市9年,亿通科技总资产规模停滞不前,营收、净利逐年下滑,盈利能力屡受质疑。 去年1月,亿通科技曾试图斥资12.9亿元,收购营收规模是自己的3.6倍、净利润是自己13.75倍的华网信息100%的股权。 此次交易对价是亿通科技总资产的2.5倍、现金支付金额是其货币资金的2.2倍。这起“蛇吞象”式的并购交易也引来了深交所的27连问,最终因未能通过审核而告吹。 截至发稿,亿通科技股价报7.9元/股,涨幅达20.06%,最新市值24亿元。 有媒体报道称,华米科技收购亿通科技,是期望利用亿通获得进入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机会。搜狐财经就华米入股亿通的目的采访华米科技相关负责人,获回复称“目前没有更多信息可以披露的,以公告为准”。 华米科技自2018年登陆纽交所后,股价表现一直起伏不定,最低时股价一度跌至7.27美元,美股投资者似乎并不买账。 截至发稿,华米科技最新报价13.33美元,较发行价11美元仅增长2.33美元,总市值8.3亿美元,市盈率为17.6。 反观同属于小米生态链企业、主营智能清洁设备的石头科技,在国内科创板上市不足一年,已实现股价与市值翻番。 石头科技的营收规模甚至不及华米科技。2020年前三季度,石头科技营收29.80亿元,华米科技营收44.61亿元;但同期,石头科技以8.32亿元的净利润,远超华米科技的1.14亿元。 自上市以来,石头科技股价一路走高,最高时创下1073.99元/股的记录。截至发稿,石头科技股价报收970.99元,总市值647亿元,市盈率达58.8。 而深交所数据显示,截至1月6日,创业板排队企业中处于已受理状态的有83家,已问询企业有218家,排队企业总数超300家。借壳上市则可以缩短回A排队等待的时间。 此外,截至2020年9月30日,华米科技的资产负债率为51.73%,高于同属于小米生态链企业的云米科技和石头科技。 2020年前三季度,华米科技实现营收44.61亿元,扣非净利润1.14亿元,而同期研发支出就高达4.08亿元。 为了增加品牌知名度、拓展销售渠道,2020年第二季度,华米科技的销售和营销支出同比大涨77%至7130万元,占总收入的6.3%,而前一季占比仅3.9%。 经历了创业初期的高速增长后,近几年华米科技业绩增速开始放缓,面对当前“去小米化”压力,无论是扶持自有品牌还是拓展渠道,都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若成功借壳上市,还将有助于缓解资金压力。 净利降70%,“去小米化”阵痛难消 依托小米品牌和渠道赋能,成立于2013年底的华米科技,在创立之初便实现超高速发展,并于2018年成功登陆纽交所。 2015至2017年,小米可穿戴设备分别收入8.7亿元、14.3亿元、16.1亿元,占华米总营收的97%、92%、82%。2018年,小米产品的收入占比降至60%,2019年占比回升至72%。 代工、分销小米产品虽贡献了华米科技绝大部分的收入来源,但小米的“高性价比”路线和分成模式决定了华米科技难以实现超高利润。 去年开始,华米科技营收增速现放缓态势,净利润连续三个季度同比下滑70%左右。三季报显示,华米科技2020年前三季营收增长20.54%,净利润下滑69.14%,取得上市以来最差的增速成绩。 华米科技净利润下滑主要受到营销和研发费用上涨的影响。出于对利润结构优化、毛利率提升的需求,华米科技持续加码自有品牌Amazfit。 为打破外界“只知小米不知华米”的品牌认知,2020年二季度华米用于营销推广的费用大涨近八成,研发投入增长25%。 在业内人士看来,以华米科技目前的体量,仍不具备“单飞”的实力。去年9月以来,苹果、vivo等多个品牌“扎堆”发布智能手表,华米科技所在的智能穿戴设备赛道劲敌众多。 去年4月以来,华米科技运营主体的股东及注册资本发生变动,引起市场对华米与小米“渐行渐远”的猜忌。 双方各自渗透到对方产品线也令二者的竞争关系趋于紧张。2019年底,小米亲自“下场”智能穿戴领域,发布首款自主研发的智能手表,对标华米科技自有品牌Amazfit。 业内人士认为,小米在扩充IoT品类过程中,不免会与其生态链企业的产品线发生重合,这是众多小米生态链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难题。 去年10月,华米宣布与小米公司的战略合作协议再延长三年,被业内解读为是华米在难离小米之下的无奈选择。
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处,有一个古渡口,名叫风陵渡。 从黄土高原奔腾南下的黄河,在这里转了一个急弯。过了风陵渡,再冲破三门峡,浩浩黄水便可以汪洋恣肆地驰骋在中原大地,气吞万里,奔流入海。 在中国,文人史家喜用“风陵渡”来比喻重大转折;小到一个人,一间公司,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王朝,莫不如是。 今年12月以来,港股市场小米集团(1810.HK)的股价持续上涨,从最低23.4港元上涨到35.25港元,连续创上市以来新高。 看K线,这是再平静不过的一波上涨;然而对于我而言,这几日的行情,当属于无声处听惊雷。小米的历史之舟,已经缓缓驶过风陵渡口;未来将是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为什么这样讲? 1驶过“风陵渡” 让我们把镜头拉到小米上市前: 早在2018年初曾经有雷军“定调”小米的估值为2000亿美元的消息传出。后来当年4月港交所落实“新政”,开放同股不同权的企业赴港上市,于是小米获得了挂牌港交所的机会。 但是那一年美联储加息,全球资本市场凄凄惨惨戚戚,导致小米的估值一路下调。2000亿美元,人人都知道是梦想。但后来下调到1000亿的时候,还是有不少人心动的;这个数值也一度被认为是小米的IPO估值。 后来市场上出现大量的战略配售基金,甚至包括中国有6家基金公司也在凑这场“盛宴”。然而架不住市场越跌越惨,小米的估值也一路下调——850亿、790亿、680亿……直到最后IPO的估值萎缩到540亿! 持续下调估值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这个期间参与战略配售的投资者,在上市之前已经浮亏。我们不妨做个简单的计算: 不考虑战略基金的一系列收费,也不考虑交易成本,单纯计算股价: 而我们知道,小米上市前大量战略配售基金的估值都是在680亿~850亿美元之间,因此,翻译成股价语言就是:在21~26港元的区间内,积累了大量被“套牢”的资金;换句话说,这个区间的卖压会非常非常大。 能够冲破这一波卖压,小米的股价上方就不再有阻力;而如果冲不破这一波卖压,则价格将会长期在21~26这个箱体内震荡。。。这就好比风陵渡口,冲过去,一马平川;冲不过去,就要在激流浅滩中倾覆。 我们不妨看看小米今年8月27日到12月2日的股价图。 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小米的股价基本上在20-28之间徘徊震荡。 其盘面语言便是:那些被“战略配售”套牢的资金的成本位所构成的密集的卖压与看好小米未来的买盘的博弈。 想要突破这些卖压,多方一定要有强大的盈利或增长逻辑支撑,才肯用真金白银去“接”这些卖盘。当然,如果看多的逻辑十分强大,那么这些被套资金也会松绑翻多,完成华丽的转身。如果逻辑被证伪,买盘式弱,价格就被按回去了。 可以说,从8月下旬到12月中旬,4个多月的时间,小米的多头就在和上市前被战略基金套牢的那些卖盘反复斗争: 8月27日,受半年报利好刺激,股价跳上20港元,进入前面提到的这个“沽压密集区”。 随后股价一路冲上26之后,被迅速打下来,回到20附近;然后便在“21-26”这个区间徘徊。 11月24日,小米股价摸高28.4港元高开,随后再次被打下来,直到12月2日的日内低点23.4港元。 终于,12月14日,股价冲破28.4港元的高位,开始持续冲击新高。 ——至此,漫长的博弈结束,多头,并承受住了密集沽压的考验,宣告获胜,而上市前战略基金的成本位已经收复。换句话说,小米上市前的最大“阻力”已经清除。 至于支撑多头并通过真金白银下注买买买的信念,还是对未来小米基本面的预期。目前市场对小米的看法,已经从一个单纯的手机制造商,转变为互联网科技公司。智能手机的背后,AIoT和互联网服务的完整生态,已经初具雏形。 2 智能手机:基本盘 先说智能手机业务。 过去人们认为小米是一家手机制造商;但是经过2018年的组织架构与战略调整,小米朝着互联网企业的方向演进。 2018年的组织构架和战略调整,主要是两大动作。一,将小米和Redmi品牌分拆;二,推动IoT及生活消费品业务发展。 拆分红米,其实是多品牌战略的一部分。过去小米曾忽视了高端机市场,在拆分小米和红米之后,价格差异化的策略取得明显的成果。近期推出5299元的小米10至尊纪念款,以及即将推出的小米11,在高端机的领域有一定竞争力。而红米在中低端机领域也有一定竞争力。 从数据来看,智能手机业务营收在2020年三季度明显飙升。具体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全球疫情严重,其许多国外品牌产能受阻;第二是华为受芯片的影响,导致后劲不足;第三是小米的价格差异化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市场开始接受小米的品牌形象。 价格差异化战略的成果另一方面体现在毛利率的轻微抬升。2017-2018年,小米手机业务毛利率普遍在6%附近徘徊;2019年开始多品牌战略之后,毛利率抬升到8%。随着差异化品牌的策略进一步深化,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抬升。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第三季度,小米的境外业务表现出非常迅猛的增长。2020Q3全部境外收入折合人民币398亿元,同比增长52%。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三,仅次于苹果和三星,全球市占率为13.5%。 其中西欧市场的单季出货量同比增长107%,排名第三,且目前西欧市场的市占率为13.3%,其中西班牙市占率已经高达三分之一;中东欧市占率更高,达到26.1%,在波兰、乌克兰、俄罗斯等中东欧大国出货量稳居第一或第二。在印度则保持出货量第一,市占率为高达26.9%。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受海外疫情影响,世界主要其它手机生产商产能不足,而小米则填补了这块市场。小米智能手机在海外的表现一向不逊于国内;而此次疫情影响之下,海外市场表现更为强劲。 此外,今年小米爆款和中高端机表现相当亮眼,入门机型Redmi9系列自2020年6月发售后一个季度全球销量已超1400万台。在2020年前10个月内,小米中国大陆地区定价在人民币3000元或以上及境外定价在300欧元或以上的智能手机全球销量已超800万台。 这促使了小米手机整体ASP在Q3提升到了1021元,同比去年依旧有上升,与此同时,中国大陆手机业务的ASP同比增加14.7%,这可看出小米手机的中高端战略在慢慢出成果,现在市场成功验证了小米完全可以卖好4000元和4000元以上的产品。 小米海外经过一轮快速的扩张之后,手机全球市占率进入前三,现在基本能判断手机行业未来将长期呈现四分天下的格局,非常稳固,CR4的市场占有率也会持续提升,小米有机会因此而长期受益。未来小米在海外中高端市场要继续渗透,据此,我们可以继续期待未来小米手机ASP的表现,大概率还是会维持上升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接下来小米即将发布的年度旗舰新机——小米11,其发售价和新技术将持续验证以上逻辑。 3 AIoT与互联网:转动的飞轮 近来有一种论调,认为华为遭遇芯片断供,手机产能后劲不足,被迫拆分荣耀以求自保。有人认为,小米的机会来了;小米可以吃到华为这一波市场份额。 这样讲当然没错。 但是我想指出的是,小米的崛起绝不是对华为的简单复刻。 经历了2018年的组织架构与发展战略调整,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品”服务得到明显的发展。 IoT,Internet of Things,即万物互联的概念,也称“物联网”。即通过智能设备将家居、办公、出行、学习、社交等生活方方面面需要涉及的硬件设备“联系”在一起的生态系统。小米是中国最早致力于IoT与智能生活的企业之一。 站在这个角度,手机与其它生活日用消费品一样,只是小米智能生态圈里面的众多入口之一。 根据亚马逊的“飞轮”理论,互联网企业的特征是,不论从任何一个入口进入,都能形成闭环,并且带来增长——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就可以成为具有高增长潜力的“飞轮”。亚马逊“飞轮”的三大入口分别是:Prime会员、Marketplace和AWS云服务。 对于小米而言,曾经有分析师引用亚马逊“飞轮”理论去分析小米的“手机+IoT”战略,认为小米的商业模式存在三个飞轮: (1)智能手机 (2)IoT生态链 (3)互联网服务 以前,小米的三大飞轮对手机的依赖比较高,手机几乎是全部流量的入口。现在,随着智能家居的产品形态以及模式越来越丰富,三大飞轮的入口明显增加,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 截至2020年三季度,小米连接设备数已达到2.89亿台,拥有5个及以上连接至小米IoT平台上的设备的用户数已达到560万,小米已成为全球具有规模的消费级AIoT平台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8·11大会上,小米将原先战略“手机+IoT”的提法改成了“手机×AIoT”,当然一方面是对AI(人工智能)与硬核科技理念的强化,但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强调手机与智能生活之间产生的协同递增效应。 如果说智能手机是小米的基本盘,那么基于智能手机而衍生出来的AIoT业务和互联网服务,则是未来小米估值的星辰大海。现在小米智能手机的基本盘越扎越稳,接下来的逻辑就是AIoT和互联网业务的飞轮开始启动。 4 千亿美元市值的小米才真正配得上星辰大海 2018年7月9日,小米成功登陆港交所。在庆功宴上,雷军曾经许下宏愿: “要让在首日买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资人赚1倍”。 后来随着小米股价的持续走低,雷军的豪言壮语人们已经差不多快忘了。 然而,到今天为止,小米的股价与上市相比,已经翻了1倍多。IPO首日买入小米的投资者,只要拿到今天,的确是赚了1倍。 如今,小米市值已超过千亿美元,进入星辰大海的阶段。。。 资本市场,真是什么都可能发生。 就像今年3月份传出蔚来汽车因质量问题召回,叠加债务问题,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蔚来即将破产。然而7月份,合肥市政府出资之后,蔚来峰回路转,如今已经实现量产。股价从低点已经翻了十几倍。 然而事实上,就在合肥市政府收购蔚来这则消息传出来之后,还有不少人、甚至是大佬级别的人仍在执拗地认为:蔚来不值得投,合肥市被忽悠了。 私募大佬韩广斌说得好:人们永远抱着偏见,死不悔改。直到被市场教育、教育、再教育。 但伟大的投资者,都从来不会认死理:而这一点的确很难很难做到。 最后,还是请您抱着欣赏的视角,多看几遍这张小米上市以来的股价图。它几乎符合了“圆底反转”的全部特征——急跌、缓跌、震荡、磨底、反弹、调整、缓涨、急涨、调整。 凡是这种“圆底反转”,其背后的逻辑都不是简单的,都是经历了组织架构与发展战略的调整,并且伴随着市场观念与事实的复杂漫长的博弈。股价的运动所体现出来的是,投资者从否定、到冷静、到反思、再到重新认识、最终通过真金白银下注。 事实上,一旦完成了这种圆底反转,可以说这家公司与最开始下跌的时候,已经不是同一个物种了。 如果非得要给这次近乎完美的“逆袭”下一个结论,最接近当前市场逻辑的一句话或会是:千亿美元市值的小米,才真正配得上此后的星辰大海。这并不为过。
天眼查APP显示,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增“米兔”商标信息,申请日期为2020年12月28日,国际分类为30-方便食品,商标状态为“商标申请中”。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注册资本18.5亿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雷军,经营范围包括技术开发;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销售通讯设备、厨房用品、卫生用品等,该公司最大股东为雷军,持股比例77.8%。
昨日,小米股价再创新高,盘中涨幅一度扩大至近9%,市值也突破8000亿港元,成功跻身千亿美元俱乐部,创上市以来新高。今天,小米继续昨日涨势,收涨1.72%。 小米今年在手机市场可谓迅速崛起。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机出货量小米出货量同比大增45.3%,成功挤掉苹果,与三星、华为一起成为全球前三。 今年以来,手机市场巨变频发,从华为的芯片断供,荣耀与华为分家,到小米跻身全球前三等事件,都不断加速着行业大洗牌。面对当前全球5g驱动的换机热潮,以及华为巨变遗留的庞大市场,预计明年行业战争只会愈加激烈。 小米进攻高端市场 苹果预计明年销量大增38% 年底将至,小米再次成为了手机行业的关注焦点。近日,小米表示将在12月28日发布年度旗舰小米11,不仅搭载了WiFi 6增强版,还将全球首发高通骁龙888旗舰处理器。 小米今年的动作可谓超级迅速,一年发布两款数字旗舰。这种操作,在以前根本不会出现。据微博大V表示,小米11的备货量近百万,而且独占期两个月,是春节之前能买到唯一的现货骁龙888手机。 而骁龙888采用三星的 5nm 制程工艺,是继苹果 A14、麒麟 9000、三星 Exynos1080 后第四款 5G芯片,因此小米11也意味着 5G 旗舰手机芯片全面进入 5nm 时代。 另一边,苹果销量也持续爆发。 虽然在今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上,苹果同比下跌 7%,被小米挤出前三,但是主要原因是新款 iPhone 的发布时间从 2020 年的第三季度推迟到了第四季度。 10月份,iPhone 12新品发布,只销售了两周的时间就成为了今年10月份全球销量最高的5G手机。而在经历了10月、11月的销售高峰后,iPhone12的需求量依旧不减。最近一份给投资者的关于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分析中,Cowen 分析师称,iPhone手机的强劲需求将持续到 2021 年 Q第一季度。同时预测2021年3月,iPhone12系列手机的需求量将会增加到5100万,比去年同期的4700万台多了至少400万台。 反观iPhone12、iPhone12 Pro以及iPhone12 Pro max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苹果官方已经将iPhone12的产量提升到8200台,去年这一数字仅仅是7400台,创下了历史新高。 同时,在研发方面苹果也动作不断。有消息称,苹果当前正在自己研发5G毫米波AiP,该公司可能会在未来的机型中用其替代目前所使用的高通5G模块。苹果最早可能在2021年的iPhone 13上使用自主研发的5G模块。 另有报道称,苹果正计划最早于2021年推出一系列新Mac处理器,旨在超越英特尔速度最快的芯片。当前苹果公司已预定台积电基于3纳米工艺芯片的生产能力,以便在其iOS产品和自研电脑芯片中使用。 可见苹果对于明年智能手机市场的争夺也势在必行。 不仅小米、苹果等巨头加紧布局,国产手机端也持续发力。 作为传统线下品牌的vivo、OPPO当前已具有双线发展的意识。vivo自2019年就推出了全新的子品牌iQOO,主攻线上市场,以较高的性价比以及偏向游戏手机的风格发展。OPPO在2020年也积极整合了OPPO、realme、一加三个品牌资源,成立欧加控股,由长期深耕线上以及海外市场的一加CEO刘作虎出任副总裁,并负责产品以及体验,这也是OPPO针对线上市场进一步开辟的标志。 今年三季度全球出货量中,OPPO和vivo的市场份额均为 8%,排名为第五、第六。Oppo的出货量增幅达到了566.2%。 智能手机行业面临大洗牌 当前,全球正值4G到5G手机的换代期,也意味着产业链和市场格局重塑的可能。加上全球新冠疫情的肆虐,更是极大加速了全球数字化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智能手机的需求量。不久前,高通预计,2021年5G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4.5亿至5.5亿部,至少是今年总量的两倍。 其次,由于华为麒麟芯片被限制,其暂时蛰伏也让手机市场增加了极大的变数。今年三季度,华为销量出现大幅滑坡,荣耀在第三季度发布的寥寥几款新品根本无力与红米等新品争锋,华为nova7和华为P40系列更是一度出现断货问题,小米10系列销售压力骤减,产品热度居高不下,成为了最大受益者。 有研究机构测算,受禁令影响,2021年华为的海外市场将会出现明显萎缩,出货量降幅可能会超过六成。 因此华为可能让出的市场份额为竞争对手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整体而言,随着华为空出巨大的市场空间,使得三星、苹果、小米、vivo、OPPO等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都从中受益,竞争也愈发激烈。 中金证券表示,受芯片缺货影响及苹果强周期等因素影响,总体预计安卓手机出货量增速将弱于苹果。预计苹果2021年出货量5%至2.20亿部,同比增长18%。而安卓方面,较为看好小米在海外及国内中高端市场份额提升,维持全球2亿台出货量及份额世界第三的预测。另外,针对新荣耀实际回归时间表及能够销售的市场和产品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总体来看,在完善的网络和高端机带动下,全球新一轮的换机周期正在开启,随着品牌商新机型的不断面世和技术的更新换代,5G手机的渗透率也将进一步扩大,未来智能手机行业格局也将面临重塑。
小米“造车”一事有了新进展。小米集团2月21日晚间公告称,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有迹可循 小米集团公告称,注意到近日若干媒体有关本集团拟进入电动汽车制造行业的报道;本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本集团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据报道,2013年,小米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雷军曾两次去美国拜访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对智能电动汽车行业表现出极大好奇心。研发投入方面,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公告系统公开的专利申请文件,小米从2015年起陆续申请了汽车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行驶和行车安全等汽车方向的发明专利。 2014年,小米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新造车公司蔚来;2016年和2019年,顺为两次投资小鹏汽车,小米也投资了5000万美元。2020年4月,小米战略投资车联网企业上海博泰(Pateo),双方将在软件、硬件、语音多场景交互等方面进行合作。 雷军表示,在5G众多的应用场景中,无人驾驶和车联网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出现的引爆点。无人驾驶在减少交通事故、改善拥堵、提高道路及车辆利用率等方面意义深远。同时,全球车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基于5G技术的应用,智能交通领域将快速进入发展上行区间。 汽车一直是小米AIoT战略的重要落地场景。2019年6月,小米宣布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推动旗下虚拟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进入汽车人机交互系统。2019年8月,在“MIUI负责人在线”活动中,小米表示正在考虑研发基于MIUI的车载服务系统。 扎堆造车 除了小米,阿里、百度、苹果、华为等科技巨头也对“造车”跃跃欲试。 2020年11月,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的百亿级“巨无霸”项目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项目“智己汽车”正式启动,宣布落户浦东新区张江智能园区。 2021年1月11日,百度宣布,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百度表示,新组建的百度汽车公司将面向乘用车市场。百度汽车公司将着眼于智能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全产业链,发挥其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基因、Apollo自动驾驶等方面的优势。 “早在2016年,国内就掀起了互联网巨头试水汽车产业的浪潮,但更多是通过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汽车产业赋能。这一轮则有所不同,很多科技巨头不再甘心充当‘配角’。这将对汽车产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市场空间大 科技巨头“造车”的逻辑是什么?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钟师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汽车行业发展的“新四化”(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趋势中,智能化和网联化都与科技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科技公司进入汽车业,主要在于分享产业价值链中占比越来越大的软件部分。”钟师表示。 智能手机市场逐渐饱和,智能汽车被认为是下一个最具前景的智能终端。IDC预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规模2020年至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31%。 安信证券认为,汽车电子产业将成为继家电、PC和手机之后又一个全产业链级别的大发展机遇。汽车电子产业进入新一轮技术革新周期,其渗透率及价值都将得到大幅提升,市场空间超万亿元。 随着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成为汽车产业的一大核心。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背景下,汽车领域近90%的创新来自于软件,而不是机械系统。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推进,汽车产业60%的价值将源于软件。 此前,特斯拉CFO向投资者解释了特斯拉软件收入的构成,三块业务分别是:车联网功能、在线系统升级(OTA)和全自动驾驶(FSD)。分析人士指出,未来,智能电动车龙头并不仅仅是电动车制造商,还将成为自动驾驶车队的运营商。智能电动车与出行结合将产生巨大的新市场。
1月29日,小米首发隔空充电MIAirCharge技术,继续引领无线充电发展。依托隔空充电技术,手机不论是揣在兜里还是拿在手上,都能实现自动隔空充电,让充电摆脱线材、充电底座的束缚,进入真·无线时代。 在充电领域,小米不仅首发量产120W有线秒充,更发布了80W无线秒充,在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两个领域均处于领跑地位,此次发布的隔空充电技术是小米在充电领域的又一次大胆探索,展示了未来充电场景的无限可能性。 据介绍,从隔空充电桩到手机终端,小米打造了一套完整的隔空充电系统,拥有17项技术专利,攻克了空间定位和隔空能量传输两大核心技术。自研的隔空充电桩内置5个相位干涉天线,可以对手机进行毫秒级空间定位,精准探测手机位置。144个天线构成的相位控制阵列,通过波束成形将毫米波定向发射给手机。 在手机端,小米创新地实现了天线阵列的小型化设计,内建“信标天线”和“接收天线阵列”。信标天线通过低功耗方式在空间场内广播位置信息,14根天线组成的毫米波充电接收天线阵列,隔空接收充电桩发射的毫米波信号,通过手机内部的整流电路转化为电能,实现隔空充电。 目前,小米隔空充电技术已经实现了数米半径内的5瓦远距离充电,并支持多设备同时充电,甚至穿越异物遮挡也不降低充电效率。未来,小米隔空充电技术还可为智能手表、手环等穿戴设备隔空充电,彻底摆脱电线束缚,真正实现充电无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