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74.8亿港元,其中沪市港股通净买入18.63亿港元,深市港股通净买入56.17亿港元。 其中,腾讯控股、小米集团、华润啤酒为南向资金净流入前三位的个股,净流入资金分别为24.9亿港元、20.38亿港元、11.03亿港元。 南向资金自11月30日以来连续9日增持小米集团,截至12月10日收盘,累计增持逾66亿港元。周五盘中,小米集团一度涨逾4%,创下股价历史新高,市值超7100亿港元。中信证券周四发布研报指出,上调小米集团目标价至36港元,对应2022年33倍综合PE,对应市值8700亿港元(7300亿人民币),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中芯国际、中国平安、吉利汽车为南向资金净流出前三位的个股,净流出金额分别为7.35亿港元、5.12亿港元、4.16亿港元。 国泰君安(香港)今日分析港股近期走势时指出,向前看,MACD慢线压制快线,并在上一周和股价走势产生背离形态,表明短期内港股继续震荡,有一定回调压力。中期,对风险资产仍保持乐观态度,补库紧迫的板块仍是配置方向。继续看好盈利确定性增强的板块:新能源、半导体、有色金属、煤炭、消费、物业板块。
金融,一直是互联网巨头眼中的“兵家必争之地”。随着蚂蚁集团、京东数科等互联网巨头相关联的金融科技公司即将纷纷上市,小米也开始有所行动。10月18日,雷军发布微博称,小米金融业务“小米数科”品牌升级为“天星数科”,小米金融App正式更名为天星金融App。雷军称,品牌升级后,小米将一如既往地运用数字科技服务好实体企业的产业金融需求,服务好金融机构的转型升级,服务好广大米粉和用户。在小米粉丝眼中,此次改名意味着雷军将在这一新的领域发起冲锋。据了解,小米不是第一次使用“天星”二字。此前,小米集团和尚乘集团合资设立了一家虚拟银行——“天星银行”,于2019年5月9日获得香港金融管理局颁发银行牌照,并在2020年3月31日正式启动试营业。而此次雷军宣布将“小米数科”品牌更名为“天星数科”,正好对应了“天星银行”的名称。然而,这样的改名方式并不常见。在业内,互联网巨头金融业务的改名,常常仍会保留自身集团的名字,比如京东金融改为京东数科,360金融改为360数科,百度金融改为度小满。而也只有阿里的金融业务在2004年分拆成“支付宝”,一路进化成如今的“蚂蚁科技集团”。网友认为,正如“蚂蚁集团”不叫“阿里金融”一样,此次小米金融业务的“去小米化”,也许是雷军重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表现。据天星数科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3月份开始,凭借小米集团的智能制造基因和产业生态布局,天星数科从手机、电子元器件、智能硬件等产业开始,布局供应链金融服务,迄今已为3000多家产业实体提供了累计超过900亿元的信贷支持,为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平均降低了2个点左右的融资成本。目前,天星数科正在携手金融机构服务玻璃、农副食品加工、物流、纺织等产业中的实体企业。天星数科董事长兼CEO洪锋透露,此次品牌升级为天星数科是希望在产业金融支持实体企业这个充满挑战却又十分重要的领域里,依靠数字科技的不断进步去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另外,在运用数字科技服务好产业金融需求的同时,天星数科也会根据金融机构转型升级的需求,将自身的技术能力分享输出给中小金融机构。(雷锋网)
10月9日,小米集团副总裁兼CFO林世伟正式履职。据了解,林世伟此前在瑞信亚太区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部任董事总经理及科技、媒体与电信业务主管,今后将负责小米集团财务工作的全面统筹与管理,向CEO雷军和集团总裁王翔双线汇报。 据了解,林世伟先后供职于摩根士丹利和瑞信,拥有二十多年的资本市场实践经验。在担任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期间,林世伟负责亚太区科技、媒体与电信行业的资本市场业务,为全球众多知名科技公司,操盘了140多项交易,总交易金额超过600亿美元。加入瑞信后,林世伟继续负责科技、媒体和电信业务,操盘了40多项交易,总交易金额超过20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林世伟不仅参与了阿里巴巴、拼多多、网易、小鹏汽车等明星公司的IPO,还参与了小米香港IPO、金山云美国IPO、华米美国IPO等等。林世伟和小米早已相互熟悉,更是与雷军、周受资等高管相识多年,堪称小米的“老朋友”,履职后的各项工作可以做到无缝对接。 小米任命邮件内容表示,林世伟在财务行业及资本市场洞察深刻,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相信他的加入,将加强集团经营规划、预算管理等财务相关工作,协力推动公司整体运营效率的提升,并进一步加强投资者关系的拓展和维护。 2020年以来,小米成功发布小米10系列站稳高端手机市场,欧洲市场份额也在持续扩大。根据最新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小米营收达1032亿元,同比增长7.9%,经调整净利润达到了56.74亿元,远好于市场预期。随之而来的是小米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十分亮眼,瑞信、高盛、美银等机构纷纷上调小米目标价至30港元附近。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林世伟作为资本市场资深从业者,对科技行业有着深刻理解,他的加盟将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对小米价值的发现与理解,帮助小米在财务、资本领域赢得更好的表现。同时,林世伟的加盟再次印证了小米“海纳百川”的人才战略,小米新十年规划的豪华管理团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进入2020年以来,云米科技股价跌超26%,截至10月13日收盘,云米科技报收6.02美元/ADS,较两年前9美元/ADS的发行价跌超33%。 股价下跌背后是云米科技逐渐放缓的业绩走势。2020年上半年,云米科技净利润下滑超78%,营收增速创历史新低。 作为继华米科技后,第二家赴美上市的小米生态链企业,云米科技也面临同样的“去小米化”难题。为降低对小米渠道的依赖,云米科技逐步缩减自有品牌在小米渠道的比例,同时将业务扩展至厨电和家电产品。 由于厨电和家电产品的毛利率偏低,随着两大业务净收入贡献的增加,云米科技毛利率逐渐走低。上半年云米科技的毛利率降至15.7%,较去年同期下滑近12个百分点。 净利润下滑近8成 2020年第二季度,云米科技延续了一季度的业绩颓势,收入与净利润增速继续放缓。上半年,云米科技实现收入24.50亿元,同比增长33.41%;实现净利润0.28亿元,同比下滑78.52%。 第二季度,云米科技的净收入从去年同期的11.6亿元增加至16.8亿元,增长45.2%,主要原因是某些云米品牌和小米品牌产品的成功推出、继续推出和销售大幅增长,抵消了新冠肺炎的影响。 云米科技财报数据 净利润下滑主要源于产品促销导致售价下降,以及研发费用的增加。上半年,云米科技的营业费用共计增长2.47%。其中,研发费用同比大涨101%,从0.97亿元增至1.95亿元;销售与营销费用同比减少0.87%。 此外,在二季度,云米科技的销售与营销费用从1.295亿元增至1.621亿元,增长25.2%,主要是由于增加了后勤和促销费用。 今年4-6月,云米陆续推出了包括Milano、iCool等系列在内的多款互联网空调,不过从某电商平台的销量数据来看,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Milano系列的9款空调的历史评价数大多在2000条左右,只有一款空调的历史评价数超过1万条。iCool系列空调的历史评价数也未超过3万条。 公开资料显示,云米科技成立于2014年5月,以开发、制造和销售物联网产品,包括智能净水系统。依托小米生态链体系,云米科技在成立之初营收轻松过亿。 2016至2018年,云米科技向小米公司出售产品的营收分别为3.0亿元、7.4亿元、13.1亿元,占同期总营收的95.9%、84.7%、52.2%,主要是销售小米产品和通过小米渠道销售自有产品。 云米科技在招股书中提到,小米是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也是其最重要的客户。如果未来小米大幅度减少或停止从公司购买,云米科技的业务和经营结果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的影响。 2019年,云米科技的营收中来自小米公司的比重有所降低,通过向小米公司出售产品获得收入21.1亿元,占同期总收入的比例降至45.4%。 今年上半年,云米科技来自小米公司的收入共计12.18亿元,占同期总收入的49.7%。 云米在双方合作中也稍显被动。根据双方此前签订的商业合作协议,云米与小米合作销售的小米品牌产品,系专为小米设计,只能出售给小米;产品的零售价格由双方共同制定,双方分享毛利。 此外,小米拥有上述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工业设计,双方共同拥有技术和知识产权、用户数据。 智能净水系统收入贡献降至30% 在预测未来经营风险时,云米还提到,小米销售小米品牌、云米自有品牌,以及与云米无关的产品,“如果小米投入更少的资源来推广和销售云米的产品,或者引进与云米竞争的产品,云米的净收入可能也会下降”。 为降低对小米渠道的依赖,云米科技也在扩大自己的销售渠道。2016年,销售云米自有品牌的总收入中,通过小米渠道售出0.19亿元,通过自己渠道售出0.13亿元;至2018年上半年,通过自己渠道售出的收入占比已达到82%。 云米科技称,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在中国各地建立了大约1700家云米线下体验店的网络,其中大部分是独立门店。 依靠销售小米净水器起家,2016年3.1亿的总营收中来自小米品牌产品的收入高达2.8亿元。如今,云米科技已将业务发展方向调整至构建物联网家庭平台上,业务扩至厨房和家电产品。 2018年9月25日,云米科技在纳斯达克正式挂牌上市,成为继华米科技后,第二家赴美上市的小米生态链企业,发行价为9美元/ADS。 云米科技官网中,云米将自己称为“家庭物联网第1股”。据悉,云米科技提供的物联网智能家居产品包括智能净水系统、智能厨房产品和其他智能产品。 云米科技财报数据 2017年时,智能净水系统的收入占到家居产品总收入的80%,为第一主营收入;至2019年,智能净水系统的收入规模已被厨房产品和其他产品超越,占比降至29.7%。 其中,其他智能产品主要包括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智能水壶、清扫机器人、智能锁和其他智能设备等。 截至2019年底,上述家电智能产品的收入达12亿元,占当期总营收的26%,虽然已成长为云米科技的第二大主营业务,但在整个家电市场中的份额仍然较小。 从毛利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云米科技的毛利率为15.7%,去年同期为27.1%,下滑近12个百分点。 虽然厨房产品和家电产品的收入已超过智能净水系统,但其毛利率水平却始终相对较低。截至2018年上半年,智能净水系统的毛利率达33.2%,而智能厨电和其他智能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17%和26.6%。 今年二季度,云米科技的毛利率降至14.3%,去年同期为26.6%,下滑12个百分点。毛利率下降主要是因为公司业务和产品组合发生变化,智能净水系统收入增加22.6%,智能厨电和其他产品收入增加89.3%。 2019年,智能厨房产品和其他智能产品的净收入贡献大幅增加,智能水净化系统的净收入贡献也随之降低,也间接导致同期毛利率由31.5%下降至28.0%。
今年十月,华米科技与小米三年前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即将到期。 2020年以来,华米内部股权变动、持续加码自有品牌、与小米各自渗透到对方产品线等操作,令外界对华米与小米二者关系“渐行渐远”的议论增多。 成立于2013年底的华米科技,借助小米品牌和渠道赋能,在创立之初实现了超高速发展,并于2018年成功登陆纽交所。 代工、分销小米产品虽贡献了华米科技绝大部分的收入来源,但小米的“高性价比”路线和分成模式决定了其无法为华米科技带来丰厚利润。 上半年,华米科技实现营收增长21.07%,净利润下滑80.28%,取得上市以来最差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成绩。净利润下滑主要受到营销和研发费用上涨的影响。 出于对利润结构优化、毛利率提升的需求,华米科技开始持续加码自有品牌Amazfit。为打破外界“只知小米不知华米”的品牌认知,二季度华米用于营销推广的费用大涨近八成,研发投入增长25%。 在业内人士看来,以华米科技目前的体量,仍不具备“单飞”的实力。九月以来,苹果、vivo等多个品牌“扎堆”发布智能手表,华米科技所在的智能穿戴设备赛道劲敌众多。 上半年营收增速降至历史低点 今年上半年,华米科技实现营收22.26亿元,同比增长21.07%,收获上市以来单季最低的营收增速。华米称,主要受二季度新冠疫情冲击,客户消费需求减弱,零售商减少了库存和订单。 华米科技2020年二季报数据 从出货量来看,华米科技今年上半年的出货量为1650万台,较上年同比增长18.7%。其中第二季度共出货890万台,与苹果、华为等巨头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虽然华米科技并未透露890万台的出货量中自有品牌的占比情况,但参照往年数据,其中大部分应为小米产品。 2015至2017年,小米可穿戴设备分别收入8.7亿元、14.3亿元、16.1亿元,占华米总营收的97%、92%、82%。2018年,小米产品的收入占比降至60%,2019年占比回升至72%。 创立于2013年12月的华米科技,由小米公司和合肥华恒电子联合成立,主营智能可穿戴设备。成立第二个月,华米科技再获小米投资,成为小米生态链企业,开始代工、分销小米手环产品。 站在智能硬件时代的风口,并且借势小米的品牌和平台势能,华米科技在2016-2018年保持了超高速的营收与净利润增长,并于2018年成功登陆纽交所。 今年4月,华米科技的运营主体——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多项变更,包括股东人数、注册资本下降等,引起市场对华米与小米之间关系“渐行渐远”的猜忌。 除股权变动外,双方各自渗透到对方产品线也令二者的竞争关系趋于紧张。去年底,小米已亲自“下场”智能穿戴领域,发布首款自主研发的智能手表,售价1299元,被外界视为对标华米科技自有品牌Amazfit。 业内人士认为,小米在扩充IoT品类过程中,不免会与其生态链企业的产品线发生重合,这是众多小米生态链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需面临的共同难题。 二季度营销费用涨近八成 今年10月,华米科技与小米此前签订的长达3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即将到期,两者的关系存续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9月7日,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华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汪提到,自从雷军说了“风口上的猪”这个故事后,很多人说华米也是站在了风口上,借势小米的平台,被小米带飞。 “的确,小米的品牌渠道赋能,对华米来说就是飞机从机场起飞,停留到平流层的阶段;小米给我们做了战略投资,给了我们很多支持。” 但黄汪进一步表示,这些都重要,但是不关键,“同样在小米的生态链中有两三百家公司,为什么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取得这样的成功”? 代工、分销小米产品虽贡献了华米科技绝大部分的收入来源,但小米的“高性价比”路线和分成模式决定了其无法为华米科技带来丰厚利润。 上半年,华米科技实现归母净利润3250万元,同比减少80.28%,为上市以来最差的净利润增速。毛利率降至22.4%,较上年同期减少4.5个百分点,主要因向小米出口的利润率较低的产品数量增加,以及部分折价促销。 2016-2019年,华米科技净利润分别为0.24亿元、1.68亿元、3.4亿元、5.75亿元。同期,得益于自有品牌的增长,华米的毛利率从2016年的17.74%升至2019年的25.25%。 对利润结构优化的需求,成为华米科技加码自有品牌、加速“去小米化”的动力。 华米科技在财报中透露,为扶持自有品牌Amazfit的发展,在渠道上一方面不断拓展国际市场,一方面在国内开始线下开店。今年6月,华米科技在北京开出第一家Amazfit线下零售店。 与此同时,华米科技也感受到了“去小米化”带来的转型阵痛。 为打破外界对“只知小米不知华米”的品牌认知,拓展渠道致华米科技第二季度的销售与营销费用大涨近八成。第二季度,华米科技的销售和营销支出为7130万元,同比增长76.6%,占收入的6.3%,而前一季度占比为3.9%。 华米科技解释,二季度公司在海外地区拓展自有品牌Amazfit产品的国际市场,包括假期销售和促销活动,自有品牌产品的广告和促销费用增加,与人员有关的费用增加。 海外市场作为华米科技的重要市场,二季度国际版本产品占到总出货量的47.9%,上半年的占比情况为55.8%。 在研发方面,华米科技第二季度的研发费用为1.172亿元,同比增长25%,占收入的10.3%,去年第二季度的占比为9.0%。 华米科技在二季度举办了首届AI创新大会,推出第二代人工智能可穿戴芯片“黄山2号”,以及新一代生物识别传感器和生物识别算法。 在业内人士看来,华米目前的体量,仍不具备“单飞”的实力,其自身的营收增长还需依靠小米智能穿戴产品的贡献。投入研发筑造护城河,拓展多品类业务是华米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进入电子烟市场,到成为小米供应商,恒泰科技在消费电子领域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随着TWS耳机的兴起,可穿戴设备在5G和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将迎来新的风口。恒泰科技董事长曾贤华希望公司聚焦在小微锂电池这一赛道,用高端研发和高端制造,连接小米、华为、苹果等消费电子设备龙头,实现公司的快速成长。 转型成为小米供应商 曾贤华是锂电池行业的“老兵”。199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系后,第二年就进入了当时按键电话在全国销量位居第一的TCL。1998至2008年,曾贤华在TCL金能电池有限公司担任生产负责人,该厂主要生产消费电子用锂电池。彼时,国内做锂电池的只有两家:TCL和东莞新能源,而东莞新能源即宁德时代(300750)创始人曾毓群之前所创立的ATL。 2008年,39岁的曾贤华和TCL金能电池的几个业务骨干一起离职创业。恒泰科技最初的注册资金只有350万元,当时公司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源,主攻小微电池。2011年,公司聚焦电子烟行业,很快就在电子烟电池市场排名第二。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电子烟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2014年,智能穿戴市场热度渐起,在众多知名品牌不看好该领域时,曾贤华找到了小米间接参股的安徽华米,顺利进入华米供应链,从而成为包括小米手环在内的可穿戴产品电池供应商。随着小米日益成长为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的世界500强企业,小米手环等智能穿戴产品的市场份额处于领先地位。 凭借供给小米系的蓝牙类电池,恒泰科技进入快速成长期。2015年恒泰科技的年营业收入不到7000万元,而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6亿元,净利润3097万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51.67%和182.78%;2020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1.05亿元,净利润1354.72万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53.69%和150.20%。 小米系逐步成为恒泰科技最大客户。2019年底,恒泰科技荣获小米生态链十大核心供应商,是唯一一家获得该奖项的微小锂电池供应商。小米生态链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强,产品通过不断迭代更新保持价格的竞争力,并且能成为市场爆款,给予供应商的订单量充足,助力恒泰科技迅速成长。 未来,恒泰科技将继续深入与小米系生态链的合作。同时,公司也在不断拓展国内新客户,并着力国际化,目前已成功与国际大客户达成批量交易合作。比如,与国际知名大客户Jabra(捷伯朗)、Kingston(金士顿)形成了战略合作。 发力TWS 耳机电池 前不久,恒泰科技在惠州仲恺高新区潼湖的中韩产业园举行了工业园项目奠基仪式。此次新建工业园,恒泰科技将在现有日产35万只锂电池的基础上,以新技术高度定义和打造行业领先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2.1亿元,投产后预计新增小型聚合物锂电池年产能达到2亿只,产能增长50%。工业园将主要生产去年开始火爆全球的TWS耳机等可穿戴设备用锂电池。 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曾贤华就表示,自己正在用TWS耳机与记者通话,“TWS耳机方便、好用,私密性好。” TWS意为真正的无线立体声。在蓝牙5.0技术推动下,TWS耳机的左右耳塞可以在没有耳机线连接的情况下独立工作。国际数据公司(IDC)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销售同比增长89.0%,增长主要动力是可穿戴耳机的大卖,该品类占据了整个市场的50.7%。 国内多家企业也在布局苹果级的TWS电池,包括比亚迪(002594)、亿纬锂能(300014)、鹏辉能源(300438)、欣旺达(300207)等。 小米TWS耳机近年表现不俗。旭日大数据显示,TWS耳机全球出货量TOP5的厂商,小米仅次于苹果,位列第二位。受益于小米无线蓝牙耳机的旺盛需求,2019年,恒泰科技蓝牙电池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46.52%。目前市场上的小米TWS电池,近六七成是由恒泰科技供货。 曾贤华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取消耳机孔,TWS耳机未来会成为手机标配。而相关可穿戴设备市场竞争格局还没形成,所以恒泰科技需要扩张产线、加速布局。 恒泰科技潼湖工业园TWS电池生产线将建设成高度自动化的无人生产线。凭借材料体系创新和制造工艺创新,恒泰科技正在全力研发苹果级的TWS电池,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并将为此重金打造高层次研发团队,引进世界顶级电池制造企业的研发人员,再造研发体系和流程。 曾贤华说,公司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专注小微电池这个领域,与苹果、华为、OPPO和vivo等消费电子设备龙头对接,实现公司的快速成长。
9月15日,小米集团发布自愿性公告。公告称,小米集团副董事长林斌,通过高盛转售3.5亿B类股,根据小米发布的自愿性公告得知,林斌剩余股份会锁定五年。即自9月15日起五年内,林斌及其控制实体均不会再出售股份,此前已安排捐赠给家族慈善基金的1.2亿股B类股除外。根据计算,林斌转售3.5亿B类股之后,剩余股份从占总股本的11.4%下降到约10%,将全部锁定五年。 市场分析认为,这么长的锁定期限较为罕见,显示出林斌对公司长远发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