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们提出了业内广为采用的标准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当前中国城镇化正步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新发展阶段,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构建、“一城一策”推行,城市发展潜力差异巨大,城市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课题是我们历经一年多对经典框架的细化与量化,在前期60多个指标、超过10万条数据基础上筛出27个指标、约5万条数据,以此建立多维度、多层次、可验证的城市发展潜力基本面+市场面评价模型,对全国除三沙市及港澳台外的336个地级行政单元的发展潜力进行客观排名。 本研究对于认识城市发展潜力、政府构建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居民安居乐业、企业投资决策等具有参考价值。 研究背景与分析框架:房地产市场进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城市群时代。1)背景:房地产进入新周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中国20-50岁人口于2013年见顶,存量住房套户比近1.1和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构建,标志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告别高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周期。在中长期,城镇化、居住改善、城市更新三大红利将支撑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平稳发展。从区域看,中国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区域分化突出,城市发展潜力差异巨大,城市研究价值更加凸显。2)分析框架:基本面分析趋势,市场面分析时机。基本面分析是城市发展潜力研判的核心,关键在于研判人口,逻辑链条是:人随产业走,产业决定城市兴衰,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等区位因素决定产业布局。我们在基本面关注需求侧的人口现状、人口潜力和人口购买能力,以及供给侧的住房存量及土地财政依赖度,共涉及23个指标。在市场面,用房价周期、需求透支率、库存去化、地价房价比等波动较大的4个短期指标研判城市市场热度,以在基本面分析基础上判断进入时机。根据历史数据回测,准确度为75%。 基本面:2019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1)榜单概览:2019年深北上广稳居中长期发展潜力榜单前4名,二线城市中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位居前十;东部地区有32座城市进入前50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表现尤其突出;东北地区有超八成城市位于200名之后。百强城市以全国13%的土地,集聚50%的人口,创造73%的GDP,占全国商品住宅销量的62%。2)人口现状:人口持续向大城市集聚,中西部核心城市崛起。从区域层面看,当前人口回流皖川桂豫等中西部省份与粤浙等东部省份人口再集聚并存,京沪津苏黑吉辽人口增长低迷甚至负增长。从分线城市看,人口持续向一二线大城市流入,三线城市全域流入流出基本平衡,四线城市持续流出。从重点城市看,深圳、广州、杭州常住人口大幅增长,西安、成都、长沙等中西部核心城市日益崛起,北京、上海、天津、苏州、无锡等东部城市人口增长放缓。3)人口潜力:人随产业走,一二线产业基础及潜力突出。一二线城市以25.5%的人口创造了46.5%的GDP,人口集聚潜力很大。在产业创新方面,一二线城市头部效应显著,上市公司占比、发明专利授权量合计分别占约70%、75%,其中京沪深占据绝对高地,杭州、广州、苏州、南京、成都等城市居前。在交通区位上,一二线城市占据交通枢纽地位,高铁始发终到趟数分别高达740、149趟,东部地区受益于自然地理和率先发展战略交通基础条件更优。在公共资源上,一二线城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密集,城市轨道交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4)购买能力:一二线城市绝对购买能力较高,相对购买能力较低。从绝对水平看,一线城市人均储蓄存款、可支配收入分别高达11.5、6.6万元,远高于其他城市。从相对水平看,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0.8、10.6、8.4、6.0年,但一线城市因供给不足,房价并非由中位数收入人群决定,而是由高收入人群决定。5)住房供给: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二三线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套户比分别为0.97、1.02,东北地区有过剩风险、套户比超过1.1。东部、中部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分别为57%、52%;二三线城市较高,分别为64%、50%。 市场面:2019年百强城市何时布局最佳?1)榜单概览:在基本面分析基础上,结合市场面情况将发展潜力100强划为3档,其中深北上广等15个城市为一档,成都、武汉等25城为二档,兰州、徐州等60城为三档。2)量价趋势:部分三四线城市需求明显透支,部分一二线城市成交量有所回暖、市场有望趋稳。已经历明显调整的部分一二线城市及周边房价将逐渐趋稳,如供给不足或存在一定上涨压力;前期受棚改货币化刺激销量暴增、而又缺乏基本面支撑的部分三四线城市存在调整风险。3)库存去化:西部地区、四线城市总体库存风险较高。从可售库存看,2019年1月一线、二线、三四线样本城市库存去化周期分别为11.7、10.5、11.4个月,三四线城市从2018年下半年以来有一定上升。从广义库存看,2017年西部地区、四线城市土地消化周期分别为2.5、2.1年。4)拿地成本:2018年地价房价比总体回落,少数城市仍较高。2019年3月百城样本中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住宅类用地成交溢价率分别为4.2%、21.6%、21.4%,其中二线城市连续4个月上行、三四线城市连续5个月上行。2018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地价房价比分别为29%、25%、19%、13%,除一线城市较2017年小幅上升1个百分点外,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分别下降7、5、2个百分点。 拥抱城市群,把握大趋势。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圈城市群更具生产效率,更节约土地、能源,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2019年发展潜力百强城市中有96个位于19大城市群,有54个位于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从人均生产效率看,分规模人均创造GDP呈现规模从大到小的递减现象;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均创造14万元的GDP,是100-300万人城市的2.1倍,是20万人以下城市的约5倍。在城市群层面,19个城市群的核心在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5个城市群。预计到2030年,中国2亿新增城镇人口的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其中约60%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等七大城市群。在都市圈层面,24个1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以6.7%的土地集聚33%的人口创造约54%的GDP,其中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等都市圈发展潜力明显居前。在大都市圈之外,仍有两类三四线城市值得关注:一类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比较突出的三四线城市,另一类是距离中心大城市较远、辖区或腹地人口规模大的内陆地方性中心城市,均多数位于城市群内。 实施真正的房地产长效机制,有助于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也是人民、政府、企业等各方的共同期盼。长效机制的关键在于人地挂钩、金融稳定和因城施策。对于人口持续流入、供地不足导致的房价过高城市,增加土地供应;对于人口持续流出、供地过多导致的库存过高城市,减少土地供应;通过人地挂钩实现供求平衡,解决此前人地分离、供求错配导致的一二线房价过高、三四线库存过高问题。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经验看,房地产过度金融杠杆化是风险之源,货币金融稳定是治本之策,要避免货币超发、杠杆过高和居民过度举债,通过货币、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抑制投机型需求。 风险提示:模型预测存在一定偏差;部分指标尚未公布2018年数据,影响模型估计;旅游城市的逻辑与其他城市不同,模型未单独考虑。 目录 1 研究背景与分析框架:房地产市场进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城市群时代 1.1 研究背景:房地产进入新周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 1.2 分析框架:基本面分析趋势,市场面分析时机 2 基本面:2019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 2.1 榜单概览:深北上广居榜首,区域中心城市及长三角珠三角表现突出,东北整体落后 2.2 人口现状:人口持续向大城市集聚,中西部核心城市崛起 2.3 人口潜力:人随产业走,一二线产业基础及潜力突出 2.4 购买能力:一二线城市绝对购买能力较高,相对购买能力较低 2.5 住房供给: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二三线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 3 市场面:2019年百强城市何时布局最佳? 3.1 榜单概览:发展潜力100强分3档 3.2 量价趋势:部分三四线城市需求明显透支,部分一二线城市成交量有所回暖房价趋稳 3.3 库存去化:西部地区、四线城市总体库存风险较高 3.4 拿地成本:地价房价比总体回落,少数城市仍较高 4拥抱城市群,把握大趋势 正文 1 研究背景与分析框架:房地产市场进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城市群时代 1.1 研究背景:房地产进入新周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 从总体看,20-50岁人口于2013年见顶、需求峰值已过,存量住房套户比近1.1和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构建,标志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告别高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周期。在需求侧,中国20-50岁主力置业人群规模于2013年达峰值,住宅新开工面积2011、2013年达超过14亿平的双峰,2018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达14.8亿平方米、大概率为历史峰值。按照当前人口发展趋势,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24年左右见顶,如后续鼓励生育,见顶时间也最多延迟到2031年。在供给侧,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房改以来,中国城镇居民基本实现从筒子楼到住宅小区,从全民蜗居到基本适居的历史性跨越,全国层面的城镇住房套户比从不到0.8上升到接近1.1,表明住房短缺时代终结。在政策层面,房地产调控思路发生重大转变,逐渐从短期调控政策向长效机制建设过渡。过去20年,中国房地产调控目标在稳增长和控房价之间几经反复,调控思路重抑制需求轻增加供给、重短期调控轻长效机制,调控手段重行政调控轻经济手段,结果房价越调越涨。2016年12月中央明确定位“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开始提出建立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房地产调控思路逐渐从短期调控政策向长效机制建设过渡,从全国一盘棋向因城施策过渡,从以商品属性为主向构建强调居住属性的住房制度过渡。 在中长期,城镇化、居住改善、城市更新三大红利将支撑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平稳发展。一是城镇化红利。2018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6%,与发达国家平均约80%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并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3.4%,市民化空间更是巨大。二是居住改善红利。当前同时拥有厨房和卫生间的城镇住房成套率仅85%,且有20%的家庭居住在条件较差的平房,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仅不到25平,与发达经济体存在明显差距。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收入提高,加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人均住房面积还将进一步增长。三是城市更新红利。随着住房存量市场日益庞大,住房存量更新、拆迁改造的规模将持续上升。总体来看,到2030年之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年均需求将在11-13亿平方米左右,需求虽有下滑,但规模仍然很大。(参见恒大研究院2018年12月报告《传统周期延续,还是长效机制破局?—2019年房地产市场展望》) 从区域看,中国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区域分化突出,城市发展潜力差异巨大,城市研究价值更加凸显。在住房短缺时代,城市的发展潜力差异不大,但在住房总体平衡时代,城市的发展潜力则呈明显不同。住房存量套户比低、产业活力强、人口持续流入的城市显然更具发展潜力,而住房存量套户比高、产业不振、人口持续流出的城市缺乏发展潜力。在这一背景下,研判不同城市的发展潜力至关重要。从国际和中国经验看,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从乡村到城市迁移,到在城市化中后期明显向都市圈城市群迁移。虽然中国从2006年“十一五”规划开始提出以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但明显推进城市群建设则开始于2014年启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19个城市群规划相继出台。2018年11月,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要求,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鉴于当前多数城市群发育不成熟,中央把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作为城市群建设的突破口和抓手。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要求以同城化为方向建设1小时通勤圈,标志着中国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事实上,过去几年一二三四线城市房价走势明显分化,正是城市发展潜力呈明显差异的直接表现。一二线城市房价因人口大幅流入、土地供给不足在2015-2016年暴涨;三四线城市一度库存高企、后因去库存政策等在2017-2018年大涨。 1.2 分析框架:基本面分析趋势,市场面分析时机 在“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经典框架基础上,我们从“基本面+市场面”两个层面分27个指标研究2019年中国336个地级行政单位发展潜力(不含三沙),具体以基本面研判城市中长期发展潜力,以市场面辅助择时。 基本面分析是城市发展潜力研判的核心,关键在于研判人口趋势,逻辑链条是:人随产业走,产业布局决定于区位。其一,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人口决定需求。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更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根本支撑。由于出生人口大幅下滑,2018年中国人口仅增加530万,人口总量将在2024-2031年见顶,各地区已逐渐进入人口争夺的存量博弈时代。人口迁移的根本动力在于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准差距,一般规律是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其二,产业决定城市兴衰,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聚则人口聚。当前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区域产业格局明显变化。从地区层面看,东部沿海大量制造业受成本上升影响,已经并正向中国内地、东南亚转移。从城市群角度看,发达城市群内核心城市集聚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业、向周边转移一般制造业,发育中都市圈城市群制造业继续向核心城市集聚,城市群外一般城市产业结构多呈现低端制造业化和低端服务业化。其三,区位决定产业布局,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决定区位。企业产业布局以最大化利润为目标,区位选择至关重要。但区位因素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等因素变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关键并非是率先开放的政策,而是沿海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出口;从全球看,约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沿海100公里范围内。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在核心大城市,主要是因为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下降和效率提高。 具体来看,我们在基本面关注需求侧的人口现状、人口潜力以及人口购买能力,以及供给侧的住房存量及土地财政依赖度,共涉及23个指标。其中,人口现状分为总量和结构两个维度,后者包括外来人口、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率、小学生等指标。基于“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基本逻辑,我们从经济实力、产业创新、交通区位和公共资源四个方面分析人口潜力。除经济总量外,我们以经济-人口比值(区域经济份额/人口份额)作为反映经济层面的总体人口吸引力,以A+H股上市公司数、发明专利授权量反映区域先进产业及创新能力,以高铁始发终到趟数、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到中心城市距离等反映交通区位,以在校大学生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城市轨道交通里程路网密度反映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公共资源情况。在购买能力方面,我们关注绝对水平的人均储蓄存款、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相对水平的房价收入比。在供给侧,我们关注套户比和土地财政依赖度两个指标;其中,套户比反映存量住房市场的总体平衡程度,土地财政依赖度反映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及与此相关的土地出让偏好。 在市场面,用库存去化、房价周期、需求透支率、地价房价比等波动较大的4个短期指标研判城市市场短期波动,以在基本面分析基础上判断进入时机及优先顺序。一些城市尽管从基本面上看中长期发展潜力较大,但如果短期需求透支严重,短期之内并无发展潜力。我们通过4个短期指标反映市场面,包括土地消化周期、房价周期、需求透支率、地价房价比等。由于可售库存数据不全,我们以土地消化周期这种广义库存去化指标反映城市住房库存。房价周期反映城市房价目前处于何种位置,是上涨中还是下跌中,以及相关持续时间。需求透支率即为当前住宅销售面积增速与过去几年增速的偏离程度,如果大幅偏离过去均值,则很可能意味着风险较大。地价房价比可大致反映房企当前拿地的预期成本收益比,不过如果缺乏人口和产业导入,地价房价比低的地区也缺乏发展潜力。 此外,短周期的金融指标多具有全国同一性、地区差异小,所以未纳入模型考量范围。金融政策(利率、流动性投放、信贷、首付比等)既是各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对房地产市场短期波动影响最为显著的政策。住房的开发和购买都高度依赖银行信贷的支持,利率、首付比、信贷等政策将影响居民的支付能力,也影响开发商的资金回笼和预期,对房市供求波动影响较大。 本文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于公开渠道,主要包括国家及各地方统计局、政府公开资料、Wind、部分房地产专业数据机构等。对部分地区或部分指标尚未公布2018年数据的情况,我们以2017年数据代替。 在数据处理上,为消除原始数据的量纲差异,对原始数据采取“最大值-最小值”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对于单调递增指标线性转换为0-100,对于单调递减指标逆向线性转换为0-100。 在权重处理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自上而下设置各级指标权重,并通过回测历史数据优化权重设置。在2015-2016年的数据回测中,模型对排名的准确度为75%,对指数的拟合优度为62%。 2 基本面:2019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 2.1 榜单概览:深北上广居榜首,区域中心城市及长三角珠三角表现突出,东北整体落后 根据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市政治地位等,将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单位划分为一二三四城市,其中三沙市因公开数据缺失较多而不在本文榜单范围内。一线城市为北上广深4个,2018年GDP在2万亿元以上;二线城市为除一线城市外的直辖市、多数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GDP大于7000亿元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于4万元的少数发达地级市共35个;三线城市为少数弱小省会城市和GDP在2000亿元以上的其他地级单位共85个;四线城市为GDP在2000亿元以下的其余地级单位共213个。 2019年深北上广稳居中长期发展潜力榜单前4名,二线城市中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位居前十;东部地区有32座城市进入前50名,东北地区有超八成城市位于200名之后。百强城市以全国13%的土地,集聚50%的人口,创造约73%的GDP,占全国商品住宅销量的约62%。深圳占据城市发展潜力榜首,北京、上海、广州紧随其后。二线城市中,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位列前10名;郑州、长沙、西安、济南、合肥等省会城市,厦门、青岛等计划单列市,苏州、东莞、佛山等发达地级市进入前20名。省会城市除呼和浩特、银川、西宁、拉萨外均排名前50。在前50名城市中,东部地区多达32个,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6、8、4个。除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外,前50名其余地级市大多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中长三角城市群8个,珠三角城市群4个,海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各2个。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排在200名之后的城市占比分别为4.6%、22%、64.1%;东北地区有30座城市位列200名之后,占本区域地级单位个数的83.3%,发展潜力总体靠后。需注意,各指标经标准化处理后合成的发展潜力指数仅具备序数意义。 2.2 人口现状:人口持续向大城市集聚,中西部核心城市崛起 从区域层面看,当前人口回流皖川桂豫等中西部省份与粤浙等东部省份人口再集聚并存,京沪津苏黑吉辽人口增长低迷甚至负增长。改革开放后至2010年左右,人口大规模向出口导向型的沿海发达地区流动。2010年以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以及老一代农民工老化,部分人口逐渐回流中西部,东部人口增速总体减缓,而东北地区人口开始负增长。当前人口回流明显的是安徽、四川、广西、河南、贵州等省,安徽常住人口年均增量从2000-2010年的-33万回升至2010-2015年的37万,再增至2015-2018年的60万,四川从-56万回升至32万,再增至46万。广东、浙江等省常住人口增长一度受人口回流而明显放缓,但2015-2018年人口重新明显集聚,当前年均增量分别为166、66万。江苏则从2000-2010年的54万降至2010-2015年的22万,2015-2018年为25万、无明显起色,江苏与广东的人口集聚差异类似经济发展差异,2016年开始两地经济总量逐渐拉大。 从分线城市看,人口持续向一二线大城市流入,三线城市全域流入流出基本平衡,四线城市持续流出。1982-2017年,一线、二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一线城市增速更高,表明人口长期净流入、且向一线城市集聚更多。其中,1991-2000年、2001-2010年、2011-2017年,一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3.9%、3.4%、1.5%,二线城市分别为1.9%、1.8%、1%,表明2011年以来一二线城市人口流入放缓但仍保持集聚,放缓的原因包括京沪控人、人口老化农民工回流等。上述三个时期,三四线合计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0.63%、0.29%、0.44%,而全国人口平均增速为1.04%、0.57%、0.52%,表明2011年以来人口虽有回流但仍在持续净流出。其中,2001-2010年、2011-2017年三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0.50%、0.44%,基本持平于全国0.57%、0.52%的人口增速;四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均为0.14%、0.38%,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重点城市看,深圳、广州、杭州常住人口大幅增长,西安、成都、长沙等中西部核心城市日益崛起,北京、上海、天津、苏州、无锡等东部城市人口增长明显放缓。过去二十年,城市的人口集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除京沪从2013年开始主动控人外,其他城市近期多在“抢人”、但成效各异。2000-201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最大的前五个城市为上海、北京、苏州、深圳、天津,分别年均增加66、61、37、34、31万。2010-2015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最大的前五个城市为天津、北京、上海、深圳、郑州,分别年均增加50、42、22、20、18万。2015-2018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最大的前五个城市为深圳、广州、杭州、长沙、西安,分别年均增加55、47、26、24、23万;成都、郑州、重庆(主城)常住人口年均增加也超过15万,而传统的人口集聚大市北京、上海、天津、苏州、无锡年均增加不足5万,北京2017-2018年持续两年负增长、天津2017年一度负增长。 从户籍情况看,主要大城市外来人口众多、人口本地化空间很大,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推进有望释放部分住房需求。中央要求,除北京、上海少数超大城市外,其他城市均需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当前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差大于500万人的有上海、北京、深圳、东莞、广州、天津6座城市,在200-500万人的有苏州、佛山、武汉、郑州、宁波5座城市,在100-200万人的有15座城市,50-100万人的有18座城市。上述44城或为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或为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地区发达城市。近年在户籍制度改革和“抢人大战”的背景下,部分大城市户籍人口增长迅猛。2018年西安、成都、武汉、广州户籍人口分别较上年增加86.6、40.8、30.1、29.8万人,主要以户籍迁入的机械增长为主。 2.3 人口潜力:人随产业走,一二线产业基础及潜力突出 一二线城市以25.5%的人口创造了46.5%的GDP,人口集聚潜力很大。当前一线城市以5.2%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3%的GDP,二线城市以20.3%的人口创造了34.1%的GDP,三线城市的人口份额与经济份额基本持平、分别为33.9%、34.0%,四线城市的人口份额明显低于经济份额、分别为39.7%、24.5%(因统计问题,地区GDP合计与全国存在差异)。从经济—人口比值来看,2017年一、二、三、四线城市分别为2.4、1.7、1.0、0.6;从剔除工业因素的第三产业-人口比值看,2017年一、二、三、四线城市分别为3.2、1.7、0.8、0.5。从经济增速看,2015-2017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年均经济增速分别为7.5%、7.9%、7.8%、6.8%,四线经济规模基数小、但增速仍然乏力。从区域看,近几年经济增速比较低的地区是辽宁、山西等数据挤水分地区及东北、西部等偏远地区,经济增速多在6%以下;而中部不少地区经济增速在8-10%之间,西南部分地区更是在10%以上。总体上看,未来人口将继续向大都市圈和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三四线城市全域人口未来将继续大幅流出。 在产业创新方面,一二线城市头部效应明显,京沪深占据绝对高地,杭州、广州、苏州、南京、成都等城市居前。产业创新的城市差异比经济实力更加明显,这主要因为创新需要高度集聚才更有效率。从反映龙头企业的A+H股上市公司数来看,北京占全国的比重达10.7%,京沪深合计占比高达27.5%,一二线城市合计占69.9%。从发明专利授权量来看,北京由于占尽产学研资源优势而独占全国的14.4%,京沪深合计占26.8%,一二线城市占比达到75.5%。产业创新排名相对靠前的三线城市主要是绍兴、常州、台州、嘉兴、珠海等长三角、珠三角城市。 在交通区位方面,一二线城市占据交通枢纽地位,高铁日始发终到趟数分别高达740、149趟,东部地区受益于自然地理和率先发展战略交通基础条件更优。从自然地理看,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先发的区位优势。在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下,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从高铁通达度看,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高铁日均通行班次分别为974、460、155、54趟;目前尚有107个城市未开通高铁,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高铁日始发终到趟数看,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分别平均为740、149、17、6趟,其中广州、上海、北京、深圳、成都、武汉、重庆、天津、长沙、西安位居全国前十。从高速公路看,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路网密度差异仍然十分明显,分别为1001、506、330、99公里/万平方公里,四线城市仅为一线城市的10%。2016年国家发改委《铁路网中长期规划》要求,在“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的基础上,建设形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其中八纵是指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八横是指绥满通道、京兰通道、青银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厦渝通道、广昆通道。 在公共资源方面,一二线城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密集,城市轨道交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公共资源是产业发展的配套,优质公共资源对人口有着明显吸引力。从教育看,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多拥有区域内最优质的中小学和高等教育资源,拥有的985/211大学数合计占全国的81%,拥有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合计占全国的58%;其中,京津沪的一本升学率位居全国前三。从医疗资源看,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3.2、3.1、2.2、1.9,并且医疗资源的质量差异巨大,全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从城市轨道交通看,根据各城市地铁公司官网及发改委最新批复,至2019年3月全国已通城市轨道交通(不含有轨电车)的城市有35个,加上已批复未开通的城市则增至45个。二线城市中太原、呼和浩特、南通、泉州、烟台尚未开通城市轨道交通,三线城市目前仅温州开通。已批复未开通地铁的城市除太原、呼和浩特、南通3座二线城市外,还包含包头、徐州、常州、绍兴、金华、芜湖、洛阳等7座三线城市。 2.4 购买能力:一二线城市绝对购买能力较高,相对购买能力较低 一线城市人均储蓄存款、可支配收入分别高达11.5、6.6万元,远高于其他城市。绝对购买能力不仅是可支配收入,还应包括人均储蓄存款,尽管当前“存款搬家”现象明显,但仍能反映相关情况。从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看,2017年一线、二线城市分别为11.5、6.6万元,三线、四线城市分别为4.1、3.2万元。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看,2017年一线、二线城市分别为6.4、4.5万元,三线、四线城市分别为3.6、3.1万元。此外,包头、鄂尔多斯、呼和浩特等部分资源型城市人均储蓄存款及可支配收入也较高。 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0.8、10.6、8.4、6.0年;但一线城市因土地供给不足,房价并非由中位数收入人群决定,而是由高收入人群决定。2017年一线、二、三、四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0.8、10.6、8.4、6.0年,城市间分化显著,这与全球其他经济体核心城市房价收入比较高的情况一致。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6.5、22、21.4年;二三线城市中三亚、厦门、福州房价收入比也很高,分别为31.2、24.2、21.5年,三亚为全国旅游城市、房价主要受外来者购房影响。从原则上讲,在供需基本平衡的市场,房价由中位数收入人群决定;在供给明显大于需求的市场,房价由低收入人群决定;在供给明显小于需求的市场,房价则由高收入人群决定。并且,与国外明显不同,因文化传统差异,中国人购房存在“六个钱包”现象,即父母等对子女的资金支持通常较大,这使得传统房价收入比的度量存在一定偏差。不过,考虑到现实并无更好的指标及数据衡量相对购买能力,本文依然采用房价收入比度量。 2.5 住房供给: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二三线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 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套户比分别为0.97、1.02,东北地区有过剩风险、套户比超过1.1。我们在2018年11月报告《中国住房存量测算:过剩还是短缺?》估算了2017年各省级、地级单位城镇住宅套户比。分地区看,2017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包括学生及其宿舍的城镇套户比分别为0.99、1.05、1.03,东北地区为1.13;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不含学生及其宿舍的套户比分别为1.02、1.09、1.08,东北地区为1.17。分线看,2017年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套户比(含学生及其宿舍)分别为0.97、1.02、1.06,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在全国336个地级单位(不含三沙)中,2017年有89个城市的套户比小于1,占比26.5%;有157个城市的套户比介于1.0-1.1之间,占比46.7%;有72个城市的套户比介于1.1-1.2之间,占比21.4%;有18个城市的套户比高于1.2,占比5.4%。 东部、中部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分别为57%、52%;二三线城市分别为64%、50%,高于一线、四线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度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地方政府对房价的依赖。分区域看,东部、中部近三年土地财政依赖度(土地出让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57%、51.7%,高于西部、东北的31.6%、19.4%。这是由于西部、东北需求相对偏弱,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能力有限。分线看,二、三线城市近三年土地财政依赖度分别为64.2%、49.5%,高于一线城市的42.2%和四线城市的35%。其中,上海、深圳土地财政依赖度分别为25%、26%,而北京、广州达50%、68%。在全国336个地级单位(不含三沙)中,有16座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度大于100%,占比4.8%;有31座城市在70%-100%之间,占比9.2%;有98座城市在40%-70%之间,占比29.2%;有191座城市在40%以下,占比56.8%。 3 市场面:2019年百强城市何时布局最佳? 3.1 榜单概览:发展潜力100强分3档 在基本面分析基础上,我们结合市场面情况将发展潜力100强划为3档,其中深北上广等15个城市为一档,成都、武汉等25城为二档,兰州、徐州等60城为三档。市场面由库存去化周期、需求透支率、房价周期、地价房价比4项指标组成。我们首先将城市发展潜力100强按照发展潜力指数分为三档,再通过市场面指标分析,对当前市场趋势较好的城市升档,其他城市维持不变。 3.2 量价趋势:部分三四线城市需求明显透支,部分一二线城市成交量有所回暖房价趋稳 前期受棚改货币化刺激销量暴增、而又缺乏基本面支撑的部分三四线城市存在需求透支风险。比如,一个城市过去3-5年的销售增速均在20%以下,在基本面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某年销售增速突然飙升,比如达到50%及以上,这种城市在短期存在需求透支风险,从数据看主要是部分受棚改货币化刺激的三四线城市。2017年以来,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量明显下降,二线城市基本持平,三四线城市受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扩大而继续暴增。各线城市销量暴增的时间呈现轮动特征,一线城市2015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4%,二线城市2015、2016年分别增长10%、26%,三四线城市2016、2017年分别增长22%、13%,部分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三四线城市需求明显透支。 从房价周期看,前期经历明显调整的部分一二线城市及周边房价将逐渐趋稳,如供给不足或存在一定上涨压力。从历史经验看,过去不少城市的房价存在三年左右的小周期,涨一段调整一段,小周期的背后是房地产调控、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需求释放与透支等因素。2015-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城市及一些省会城市房价已连续低迷2年以上,目前成交量有所回暖,市场逐渐趋稳。此类城市在一线城市中有北上广深,二线城市中有天津、南京、无锡、苏州、杭州、济南、郑州、武汉、东莞等,三线城市中有廊坊、温州、嘉兴、珠海、惠州、中山等。而部分前期主要受棚改货币化刺激导致房价大涨、同时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三四线城市存在一定调整风险。 3.3 库存去化:西部地区、四线城市总体库存风险较高 从可售库存看,2019年3月一线、二线、三四线样本城市库存去化周期分别为11.7、10.5、11.4个月,三四线城市库存去化周期从2018年下半年以来有一定上升。可售商品住宅数据可得性较差,我们选取分线样本城市进行分析。一线城市选取4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二线城市选取16城:天津、重庆、南京、武汉、成都、苏州、厦门、西安、长沙、宁波、福州、青岛、长春、杭州、济南、南昌,三四线城市选取9城:徐州、莆田、东营、芜湖、焦作、南平、三明、滁州、安庆。2015年以来,得益于棚改货币化政策三四线城市可售库存去化周期持续走低,2018年5-6月最低不到7个月,但逐渐上升。2019年3月,一线、二线和三四线城市可售商品住宅去化周期分别为11.7、10.5和11.4个月。需要注意的是,库存去化周期对销售非常敏感,比如部分城市商品住宅销量当前处于历史低位,一旦成交回暖,去化周期将明显下降。 从广义库存看,西部地区、四线城市库存偏高,2017年土地消化周期分别为2.5、2.1年。分地区看,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库存持续改善,西部地区库存改善力度明显不足。2017年,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土地消化周期均在1.15-1.35年之间,而西部地区则高达2.5年。分线城市看,2017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土地消化周期分别为0.8、0.9、1.2、2.1。尽管一线城市受2016年930开始的调控收紧影响,市场销售持续降温,但土地消化周期基本小于1;四线城市销售乏力,土地供应持续增加,仍有较大库存风险。 3.4 拿地成本:地价房价比总体回落,少数城市仍较高 近期土地成交有所回暖。2018年百城样本中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住宅类用地成交溢价率分别为6.1%、12.5%、18.1%,均较2017年的21.9%、38.3%、45.3%明显下滑。不过,从最近半年数据看,土地成交有所回暖,2019年3月百城样本中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住宅类用地成交溢价率分别为4.2%、21.6%、21.4%,其中二线城市连续4个月上行、三四线城市连续5个月上行。 地价房价比总体回落,但少数城市地价成本仍较高。2018年一、二、三、四线城市地价房价比分别为29%、25%、19%、13%,除一线城市较2017年小幅上升1个百分点外,二、三、四线城市分别下降7、5、2个百分点(由于地级层面的新房价格数据不全,在此以二手房价格分析,由此估计的地价房价比可能偏低)。尽管各线城市地价房价比总体上差距不大,但具体城市之间差异巨大。此外,当前部分城市推行的“限房价、竞地价”土地出让模式有效地平抑了新房价格,但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新房抢购。 4 拥抱城市群,把握大趋势 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圈城市群更具生产效率,更节约土地、能源,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根据基本面排名,2019年发展潜力百强城市中有96个位于19大城市群,其中处于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的有54个。2018年11月,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要求,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以住建部城区常住人口为标准,将城市划分为1000万以上、500-1000万、300-500万、100-300万、50-100万、20-50万、20万以下七类。从人均生产效率看,分规模人均创造GDP呈现规模从大到小的递减现象;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均创造14万元的GDP,是100-300万人城市的2.1倍,是20万人以下城市的约5倍。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看,大城市明显更节约土地资源,分规模人均创造GDP呈现规模从大到小的递增现象,2017年1000万人以上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仅74.5平方米,而100-300万、20万以下城市分别为117.3、135.5平方米。 在城市群层面,19个城市群的核心在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5个城市群。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及“十三五”规划要求建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哈长、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19个城市群。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是其中最成熟的三个,以全国5%的土地面积集聚了23.3%的人口,创造了39.3%的GDP,成为带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目前均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三大城市群外,以成都、重庆、武汉为核心的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具发展潜力,两大城市群以5.2%的土地面积集聚了15.5%的人口,创造了15.6%的GDP。其次则是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关中平原、哈长、辽中南等城市群。预计到2030年,中国2亿新增城镇人口的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其中约60%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等七大城市群(参见恒大研究院2018年7月报告《中国人口大迁移》)。 在都市圈层面, 24个1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以6.7%的土地集聚33%的人口创造约54%的GDP,其中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等都市圈发展潜力明显居前。鉴于当前多数城市群发育不成熟,且部分核心城市生产要素明显向周边溢出,中央把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作为城市群建设的突破口和抓手。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这是中国第一份以“都市圈”为主题的中央文件,要求以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同城化为方向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建设统一开放市场、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包括以轨道交通等为基础打造1小时通勤圈。根据有关城市群规划及相关地方规划,当前中国有上海、北京、广佛肇、杭州、深莞惠等10个2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有重庆、青岛、厦泉漳等14个1000万-2000万人大都市圈。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以全国6.7%的土地集聚约33%的常住人口,创造约54%的GDP。从发展潜力看,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都市圈居前,之后则是苏锡常、天津、南京、长株潭、杭州、重庆等都市圈。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都市圈范围有重合,比如上海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均有重合。 在24个大都市圈之外,仍有两类三四线城市值得关注:第一类是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比较突出的三四线城市,多数位于城市群内,如温州、珠海、中山、徐州、海口、金华、唐山、泰州、保定、威海等。珠海、中山是珠江口西岸中心城市,珠中江都市圈2017年末人口达958.7万,有望成为下一个千万级大都市圈。温州、威海均为经济发达的沿海工贸城市;唐山、保定分别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布局“三轴”中的“京唐秦”、“京保石”产业发展带上。该类城市中唯一不在19大城市群的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2018年国家发改委《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北部淮海经济区”部分明确提出:“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发挥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和陆海交汇枢纽作用,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并界定了淮海经济区包括以徐州为核心的3省10市,面积8.9万平方公里。 第二类是距离中心大城市较远、辖区或腹地人口规模大的中西部地方性中心城市,如洛阳、包头、银川、鄂尔多斯、岳阳、绵阳、衡阳、安阳、广安、遂宁、柳州、南阳等,也多数位于城市群内。其中,银川为省会城市,洛阳、包头、鄂尔多斯、岳阳、衡阳、柳州、南阳分别为所在省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此外,宜昌、常德、遵义、襄阳、赣州等地方性中心城市目前不在发展潜力百强城市之列,但从长远看仍具备一定发展潜质。
房慧 8月31日上午,新力控股(2103.HK)以线上方式举行了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 联席董事长、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陈凯,首席财务官许进业,香港办公室副总经理、资本市场及企业传讯总经理赵慧出席了会议,并答投资者和媒体提问。 对于新力购地的逻辑,陈凯表示:新力控股的布局,会优先考虑人口相对聚集的城市,三四线城市要看区域。 长三角的还是能做的,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周边城市,还是值得期待的。如嘉兴、杭州、江阴、常熟等。对于大湾区,新力更聚焦于深圳、惠州、珠海、佛山等城市。 在江西大本营,新力则是坚定下沉至三四线,新力物业比地产进入的更早,在这个区域新力是有优势的。 总体认同一二线城市的市场,三四线城市有所为有所不为。
手握现金余额逾2000亿元、连续5个月权益销售额同比增长、销售回款率高达94%……8月25日,碧桂园晒出半年报战绩,财报各项指标表现稳健,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已然在这家头部房企身上逐步消散。 总体上来看,今年前6个月,碧桂园实现总收入1849.6亿元,毛利约为448.9亿元,净利润约为219.3亿元,股东应占核心净利润约146.1亿元。同时,碧桂园上半年实现归属本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2669.5亿,归属本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面积约3185万平方米。在第三方机构(克而瑞)统计的今年上半年全口径销售额排行榜中,碧桂园以3723.1亿元的合同销售金额,仍然稳居行业第一。 权益销售回款率达94% 一场疫情打乱了房企的竣工、销售、交付节奏,站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上,龙头房企的各项业绩表现自然备受瞩目。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在昨日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今年1、2月,碧桂园销售受疫情影响而出现单月同比下跌,但随着后续各项工作陆续复工复产,其权益销售金额自3月起已连续5个月实现同比增长,其中7月份同比增长27.52%至542.8亿元,争取到8月份可实现累计同比持平。 复苏的业绩表现也进一步反映到了销售回款率上。今年上半年,碧桂园的权益合同销售回款额约2509.3亿元,权益销售回款率达到94%的水平,已连续5年回款率高于90%,在行业继续保持领先。其中,当年签约当年回款率达到67%,较去年同期上升3%。 销售回款率是衡量企业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销售回款率越高,代表资金周转速度越快,而快速销售回款则能保障公司充足的现金流。截至今年6月末,碧桂园可动用现金余额高达2055.2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为10.5%;另有约3288.1亿元银行授信额度尚未使用。由此可见,其现金储备充足,营运资本充裕。 更具想像力的是,截至6月30日,碧桂园录得不含增值税的已售未结收入7808亿元,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司今年乃至未来两三年内业绩提升空间。 在负债端,碧桂园仍以稳健为主调。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其有息负债总额下降至3420.4亿元,较去年底下降了7.5%。而碧桂园加权平均借贷成本仅为5.85%,相比去年底下降了49%。报告期内,碧桂园的净借贷比率仅为58%,远低于行业90%的均值,已连续多年保持了净借贷比率低于70%。 良好的信誉进一步降低了碧桂园的融资成本。到上半年期末,其融资成本为5.85%,相较去年底下降了49个基点。截至7月28日,碧桂园今年总共发行5笔共计25.44亿美元海外债券,票面利率位于4.2%-5.625%。而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内地房企发行海外债融资成本为8.41%。 三四线城市业绩复苏强劲 就房企而言,丰富的土储是支撑其未来发展的根本。截至今年6月30日,碧桂园在国内已获取的权益可售资源约16698亿元,潜在的权益可售货值约6706亿元,权益可售资源合计约2.34万亿元。其中,今年下半年权益可售资源约6412亿元,可售资源充足。 截至今年6月底,碧桂园已签约或已摘牌的中国内地项目总数为2662个,业务遍布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288个地级市、1334个区(县),布局广泛性居行业之首。 而城市人口基数和人口流入成为碧桂园布局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已获取的可售资源中,98%位于常住人口50万人以上的区域,93%位于人口流入区域,73%位于五大城市群,大多数货量的分布符合人口流动趋势。 事实上,碧桂园长期看好中国三四线城市城镇化机会。其创始人、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更是多次表示,随着农民工工资提升,他们就产生了居住改善的需求,而这些人不会在高房价的大城市买房,也不会在缺乏医疗和学校配套的农村住,因此,他们最大可能会在有学校、医疗等基本配套,且房价在万元以下的城镇居住。 碧桂园在三四线城市的经营表现很是强劲。自今年3月起,其在三四线城市的销售额平均每月同比上升11%,明显优于一二线城市单月销售同比变化水平。今年4月,一二线城市的销售额单月同比下降9%,而三四线城市的销售额已实现单月同比上涨15%。 更进一步来看,今年上半年,按项目所在地分,碧桂园位于一二线和位于三四线的销售金额比例为39:61;按目标市场分,目标一二线与目标三四线的销售金额比例为45:55。从三四线项目投资转化情况看,截至今年6月底,碧桂园三四线城市项目获取在18个月后的投资转化率为1.28,相较同行一二线城市项目0.73左右的投资转化率,表现更优。 科技驱动构造生态产业链 今年6月,全球范围内首个投入使用的机器人餐厅综合体正式开业,吹响了碧桂园剑指5万亿元餐饮市场的号角。这也是碧桂园围绕地产主业挖掘新市场、新动能的创新举措之一。 据莫斌介绍,目前碧桂园在机器人建房、机器人餐饮、现代农业等新业务均有显著进展,已形成房地产产业链、生态产业链、社区产业链的全覆盖,内循环经济的格局初显,成为企业持续长远发展的新动力。 以建筑机器人为例,承担该项目研发的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成立于2018年7月。今年以来,该公司研发的地面整平、楼层清洁、通用物流、室内喷涂、钢筋自动加工机器人已分别在顺德和阳江等地项目上使用。如墙砖铺贴机器人能够实现自主定位及墙砖的自动铺贴,与人工铺贴相比,效率提高45%;楼层清洁机器人清扫效率是人工的3倍,且每平方米清扫费用较人工降低15%。 与地产、机器人业务并列为碧桂园“三驾马车”的现代农业,也取得了阶段性成就。目前,碧桂园旗下的农业公司已控股华大农业,并投资建设运营广东德庆贡柑产业园、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河北张北华大农业康养基地等优质项目。 依托实业优势,碧桂园还关注地产和社区生态链的投资机会,以产业投资的方式进入万亿级市场。截至2020年7月30日,已先后投资贝壳找房、企鹅杏仁、蓝箭航天、和铂医药、紫光展锐、比亚迪半导体等新兴技术企业,投资范围围绕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大健康、智能制造、新基建等领域。 今年5月,保利资本联合碧桂园创投发起成立“房地产产业链赋能基金”,该基金将以助推房地产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为总投资方向,主要聚焦房地产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投资。
8月4日讯(记者 舒越)5月以来,位于四川的邦泰集团加快了拿地步伐。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邦泰集团近两个月新添了6块地,分别位于四川德阳、遂宁、绵阳、西昌、广元及成都新都区,合计拿地金额接近20亿元。 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出,邦泰集团的所拿地块,均位于四川省内,且多数分布在三四线城市。此外,目前邦泰集团官网披露的57个房地产开发项目,除3个位于成都外,其余也全部分布在四川二级城市。所以,“只做四川省,主打三、四线”,已经成为邦泰集团留给外界的鲜明印象。 引以为傲的三、四线城市遇冲击 对于土储过于集中在一个区域,有房地产评论员告诉记者:“一旦遇到严厉的调控就动弹不得,这也是多数标杆房企一般会关注不同区域的政策动向,均衡各区域布局的原因。”同时,随着融创、万科等在内的全国性知名品牌房企全面进驻,且不断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包括邦泰集团在内的四川地方性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邦泰集团的高管似乎也已经感受到了压力。邦泰集团董事长罗勇曾在2019公司战略升级动员会上的讲话中表示:“我们引以为傲的三、四线主场,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一线品牌开发商冲击,我们面对的竞争对手,再也不是那些小米加步枪的地方部队,而是开着飞机坦克的寡头和巨擘。” 邦泰集团副总经理何流在关于2019邦泰战略升级的宣导讲话中也提到:“行至2019年,随着棚改政策的收紧,总资金投入将从2018年的1.74万亿降至1.3万亿。四川新增的棚改套数,将从2018年的25.5万套,陡降为2019年的15万套。形势之严峻,容不得我们有一丝侥幸。”何流还认为,“现阶段我们的竞争对手发生了变化,我们今后一定要想办法真正挺进成都等二线城市。” 不过,从今年拿地动作来看,邦泰集团的重心依然在四川三四线城市,在成都市场的收获寥寥无几。 邦泰集团未来将如何适应市场的新变化和新挑战?作为一家成立超过10年的房地产企业,是否有“全国化”的打算?记者致电致函邦泰集团,截至发稿时未收到任何回复。 上半年销售金额及行业排名“双降” 在土拍市场颇为积极的邦泰集团,其资金链也备受关注。 记者注意到,邦泰集团今年斩获的6块地,有2块是与其他企业联合所得,合作对象分别是优炫未来和优品道集团。 联合拿地不仅可以减少竞争对手,还可以缓解资金压力,分摊风险。邦泰集团选择联合拿地的原因是什么?目前的资金状况如何?也在采访函中问及,同样没获得答案。 而在自身“造血”能力方面,克而瑞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邦泰集团2020年1-6月的销售金额为49.5亿元,与上年同期的74.4亿元相比下滑了33.6%;行业排名则由上年的第130名降至第150名。 2019年,邦泰集团的全口径销售金额为127.4亿元,行业排名第141;2018年流量销售金额为169.9亿元,行业排名117。尽管连续多年销售业绩未能进TOP100榜单,但邦泰集团官网资料显示,公司连续五年荣获“中国房企销售百强”殊荣。 有“精装修”项目因劣质被吐槽 在加快扩储的路上,邦泰集团还发生过安全事故。2019年6月25日,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的邦泰.天誉项目(东区)2号楼,发生高处坠落事故,死亡1人。据了解,该项目的建设单位四川邦泰宜尚置业有限公司。天眼查数据显示,邦泰集团通过四川邦泰置业有限公司控股四川邦泰宜尚置业有限公司。 此外,邦泰集团的精装修项目近期也被业主质疑。日前,宜宾市邦泰国际社区北区的业主在第三方互动平台发布图文,称小区存在车位过窄、将部分楼顶加价出售给楼顶业主、违规收取业主购房款11%作为增值税率款、装修材料劣质等多个问题。据相关业主描述,该项目号称“精装修交房”,但有的墙壁和天花板已经出现裂缝和渗水等情形,乳胶漆面脱白灰、地板砖空鼓、木门开裂缝、门锁失灵、整个房屋甲醛等化学气味刺鼻。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几个“精装修”大坑,涉事开发商也纷纷道歉,并表示解决此类问题。如果上述业主投诉属实,邦泰集团会作何回复?记者将保持关注。
星雯 6月30日,CRIC&EbaaS“2020易居数据资产大会”以直播方式于线上举行,共话不动产数据资产化的方向,探讨前沿科技与不动产的深度结合。易居中国携手头部房企、科技公司共同见证“构建行业主链,共建数字生态”的新起点,共创不动产大数据资产平台生态圈!>>>点击观看直播 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出席并发表《2020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表现与下半年展望》主题演讲。 丁祖昱认为,政策方面,下半年政策肯定会继续保持平稳。中央政策还是强调稳定,地方政府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因城施策。 行业规模方面,销售面积会微降5%左右,2020年一二线整体的销售规模可能会保持或略微上升,但是由于三四线销售的压力相对比较大,所以全年销售规模应该降5%左右,如果销售面积降5%的话,销售金额可能会持平。因为今年的整体房价由于一二线城市的占比销售占比上升,整体的均价还会有所上升,所以全年的销售金额可能会持平,到年末就会出现两个16,一个是销售面积在16亿平方米左右,一个是销售金额在16万亿左右,仍然是历史相对较高的水平。 从城市市场情况来看,还会出现小幅波动的状况。二季度也冲的比较猛,三季度是淡季,从成交量上来说可能会有所回落。各城市之间,项目之间也会出现一些分化。特别是如果限购限价相应的放开之后,如果没有什么太大的一二手房的差价的话,也不会出现一些万人摇的状况。那么有一部分的项目投资价值也会削减到趋近于0。一些远郊的项目,如果没有投资客的拉动,单纯靠自用的刚需客户来去化的话,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在一些三四线的城市,粤港澳的三四线城市,楼盘的去化压力还会更大一些。另外非住宅这一块的去化压力也会更大一些。 土地供应方面,供应规模还会进一步的加大,因为今年二季度开始增加供应的很多,土地供应还是都要走程序的速度还没有那么快。今年下半年整体的土地供应会比上半年有明显的加大,竞争会有所放缓,特别是到了7月份之后,下半年出让土地拿完地之后,下半年再开盘再回款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房企也没有那么着急了,所以会根据实际的市场状况来进行购买,所以今年上半年特别是四五月份出现的那些几十家强一块地的这种状况,可能下半年就会比较少见。当然一二线的黄金地块除外,这些地块本来就是非常稀罕的,如一旦出来之后,肯定会受到所有房企的关注。另外非住宅和三四线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这一点也提醒大家注意,但是供过于求不等于没有机会,如果非住宅或三四线供过于求的话,反而可能会在地价上出现一些机会。 丁祖昱建议,房企下半年应该对非住宅和三四线的土地多关注一些,说不定就可以选到一些相对来说价格较低,空间较大的一些好地块。 从销售说, Top30的房企表现还会继续保持较好态势,今年仍然会有新加入到千亿行列的房企,预计有四、五家,当然迈入千亿行列的房企的数量也在逐年减少,总的来讲,由于前30强房企的占比越来越高,也会使得后面的房企再要上台阶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另外由于整体融资的限制,要利用高杠杆迅速的上台阶,本身难度也比三年前要高很多。 从物业角度看,丁祖昱认为今年下半年物业仍然是资本市场的风口,只要几家最大的物业公司没有完成上市,比如说恒大、华润、万科这些物业公司没有完成上市,仍然比较看好物业市场,但是一旦这些大的物业公司都完成上市之后,物业也会迅速分化,物业本身的价值也会趋向于更加理性。还是要抓住今年下半年的窗口期,能够分拆物业上市的房企还是要加快进度。 除此之外,丁祖昱还提醒,受疫情影响,持有资产规模较大的房企要做好减值准备。
根据2019年底的数据显示,全国64个三四线城市平均房价已经达到11370元/平米,这个价格跟省会城市相比也毫不逊色。 所以现在看来,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其实已经远超当地居民的承受能力了。这也是最近很多房地产专家劝购房者不要去三四线城市买房的原因,因为三四线城市房价存在着巨大的下跌风险。弄不好将来很多三四线城市会重蹈黑龙江省鹤岗房价长期低价徘徊的噩运。 导致三四线城市房价突破万元大关的原因是: 一方面,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由发改委授意,地方政府出面向国开行申请抵押贷款,抵押物是动迁的这块土地,获得大量的信贷资金,然后再拿着这么多钱,通过货币化的形式来安置拆迁户。也就是说,棚户区的居民们可以拿着一大笔钱,到周边地区去买商品房。由于三四线城市房地产盘子又不大,所以房价很容易就被推上去了。 另一方面,一二线城市房地产调控严厉,而三四线城市前些年房价还处于低谷期,于是大量炒房者从大城市退出,转向购买三四线城市房产。 此外,由于一二线城市房价疯涨,导致一二线城市的地价也飞涨,很多开发商就跑到三四线城市来开发项目。由于开发商、炒房者等大量资金都汇集在三四线城市,当地房价从原来的3-5000元/平方米,很快就突破1万元/平方米大关。 那么,未来三四线城市房子有没有可能再跌到3-5000元吗?我们认为可能性极大: 第一,三四线城市人收入都不高,只有二、三千元钱,却要面对1万多元/平方米的高房价。这说明了不管是居民收入还是当地经济水平都支撑不起三四线高达万元的房价。而随着棚改货币化安置的结束,以及炒房者和开发商的退出,当地房价很可能受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步入调整周期,最终房价将与当地居民收入挂钩。所以,未来三四线城市房价跌至3-5000元也是值得期待的。 第二,之前国内三四线城市轮番上涨,除了炒房者、动迁户买房外,当地部分居民也都借机加杠杆买房。所以,三四线城市目前房地产趋于饱和,一部分有房家庭拥有了好几套房产,很多房产待价而沽。所以,三四线城市的房屋空置率已经高达30%以上。同时,当地的中低收入群体要想买房却还是买不起。所以,在买房需求处于饱和的情况下,若再无外来买房需求的介入,三四线城市房价要想不下跌都很难。 第三,多数国内的三四线城市由于缺乏吸引力,只有春节等少数节假日人流才会多一些。人口总体上是流出大于流入,而一旦炒房需求退潮,房价出现大涨之后的大跌可能性极大。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城镇化率推进到58%之后,继续再推去下去的难度在加大。正是由于高房价才迟滞了农民进城变成市民的步伐,因为农民在老家建房花不了多少钱的,而到三四线城市购套房产现在至少要80-100万。 所以,三四线城市房价不跌,当地人买不起,想要进城的农民更买不起房。 未来三四线房价跌到3-5000元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因为之前是动迁货币化安置、炒房者和开发商看中了三四线城市这个洼地,而如今货币化安置也结束了、疫情过后炒房者和开发商也要退出资金。 未来三四线城市房价将由当地居民收入来决定。鉴于疫情过后,各地居民收入增长会较为缓慢,所以三四线城市高房价难逃大起之后要大跌的结局。所以,现在我们也不建议大家投资购买三四线城市的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