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晚间,上峰水泥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称,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7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8亿元,同比增长6.15%,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8.09%。 今年上半年,在部分区域因疫情阶段性停产和灾情时经营受阻情况下,上峰水泥利用复工旺季提产提效和西部宁夏产能增量,主业依然保持扩张,产品产销量逆势增长。具体来看,上半年销售水泥熟料223万吨,销售水泥508万吨,水泥和水泥熟料总销量731万吨,总销量比上年同期上升13万吨。 报告期内,宁夏上峰一期骨料项目300万吨产能投入运行,砂石骨料业务上半年实现销售量341万吨,营业收入同比大增约146.7%,毛利率为82.04%,成为效益持续增长的亮点之一。此外,水泥窑协同处置及危废填埋等环保产业在上半年进展顺利。各工程项目组克服了各种困难,追回了疫情影响的时间损失,项目建设进度符合战略计划,包括贵州水泥熟料生产线在内的几项2020年战略计划重点项目下半年将全部建成投运,环保项目和新增主业项目也将成为公司升级发展关键增长点。 投资业务也成为公司业绩逆势增长的另一因素。基于对水泥建材业务的熟悉了解,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在严格风控下重点投向了同行业优质上市公司。上半年证券投资实现收益约1.7亿元,同比实现大幅增长。 此外,上峰水泥的资产负债结构也在上半年持续优化改善,负债率控制在公司战略规划要求的40%以下,其中有息负债已降至10%以下,财务费用大幅下降。三项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为7.7%,上半年经营活动实现净现金流9.2亿元。
振德医疗披露半年报,2020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为38.20亿元,同比增长401.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89亿元,同比增长1544.74%。基本每股收益5.04元。
8月17日晚间,东宏股份披露2020年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公司抢抓行业利好政策带来的竞争格局升级的发展机遇,同时PE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处于历史低位带动综合毛利率上升,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42亿元,同比增长22.2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41.02%。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具备金属和非金属压力管道A级制造许可的企业,东宏股份起初专注于矿用工程管道,逐渐扩大至给排水、燃气等市政和长距离输水等水利基建领域,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管道工程解决方案提供商”。 公司半年报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布一系列与新基建、大基建相关政策,国内对塑料管道的需求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尤其是在城市供排水管网建设需求方面,塑料管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水利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系统建设等重点工程为塑料管道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行业前景广阔。 公司方面指出,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塑料管道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上半年行业发展情况来看,疫情也在加速行业洗牌进程。不过,今年以来,国家有利于塑料管道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相继推出,如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加快开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前期工作、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等。公司方面积极把握这些重要发展机遇,一方面加快产能释放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研发优势,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 为推动公司业务稳健快速发展,2020年初,公司按照“区域+领域”的模式进行市场布局,制定了“一主两翼”,即以水务市场为主,以工矿市场和热力、燃气市场为辅的营销发展布局。在市政工程、热力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取得一定进展,上半年连续拿下多个亿元项目订单,成为拉动经营目标完成的第一动力。 报告期内,公司先后中标托里县哈拉萨依引水工程、鸡东煤电化循环产业园供水工程等工程定制项目。为拓展工程管道的项目经营模式,在水利、市政、环保工程总承包模式上积极拓展,结合公司施工资质的优势,公司还参与尼山调蓄水重点工程项目、梁山县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入户工程、汶上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济宁市任城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等多个重点工程项目。 与此同时,公司坚持研发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还不断创新产品种类,增强差异化优势。 华泰证券研报分析称,东宏股份2019年新增8万吨3PE防腐钢管等新设备后,年末总产能达到25.7万吨,同时叠加政策规划下带来的下游市政基建旺盛需求和原料价格大幅下降,因此有望提升公司业绩弹性,公司的市占率也有望持续提升。
冰火两重天——这是目前已发布或预告上半年业绩的13家A股农药类上市公司的真实写照。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13家公司中,有7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实现正增长,最高增幅达1200%以上;6家公司上半年业绩负增长或亏损,最大降幅超80%。 7家公司报喜 8月14日晚间,华邦健康公布的2020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1.78亿元,同比增长3.12%;归母净利润3.17亿元,同比增长7.21%。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华邦健康实现营业收入22.55亿元,同比下降8.09%;归母净利润8286.87万元,同比下降17.15%。由此可见,公司二季度业绩环比有较大幅度回升,使得上半年营收与净利润均为正增长。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医药、农药、新材料等,其中农化新材料营收在总营收中占比达66.21%。 在7家业绩增长的公司中,雅本化学成利润增幅冠军。雅本化学预计上半年盈利8900万元至9100万元,同比增长1201.85%至1231.11%。公司表示,公司主要生产基地(除滨海基地外)业务持续恢复,公司产品订单充足,农药中间体销售增长,二季度医药中间体及生物酶产品销售增加。 部分农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销售增量。利尔化学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49亿元,同比增长14.44%;归母净利润2.55亿元,同比增长60.11%。其中,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68亿元,同比增长32.22%,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97.11%。上半年,公司全力推进广安基地甲基二氯化磷项目,进行丙炔氟草胺技改;深化与国际客户的合作,完善营销中心职能;取得精草铵膦生产许可,实现批量生产。 湖南海利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15亿元,同比增长2.88%;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494.07%。公司认为,销售逆势增长的原因包括:坚持以跨国项目合作业务为龙头,力保外贸基本盘的稳定;利用公司原药的品牌影响力和性价比优势,加强与国内有实力的制剂厂家的合作,扩大销售增量等。 细分市场龙头,产品销量稳定。中旗股份在氯氟吡氧乙酸、噻虫胺、虱螨脲等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半年报显示,中旗股份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07亿元,同比增长13.33%;归母净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26.12%。同为细分市场龙头的利民股份,代森锰锌、三乙膦酸铝和霜脲氰等杀菌剂产品产能位居国内第一,公司预计上半年盈利2.88亿元至3.08亿元,同比增长45%至55%。国光股份是国内植物生长调节剂行业龙头,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8亿元至1.62亿元,同比增长5%至15%。 有业绩作为支撑,这7家公司在二级市场也有亮眼表现。截至8月17日收盘,中旗股份股价年内累计涨幅为75.17%,利尔化学累计上涨67.52%,利民股份、雅本化学和湖南海利分别累计上涨61.75%、48.70%和33.93%。 6家公司报忧 业绩下滑的6家公司均表示,业绩受疫情影响较大。部分公司表示,二季度业绩已企稳回升。 红太阳预计上半年盈利4500万元至6750万元,同比下降73.03%至82.02%。公司表示,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各生产基地的产品生产受到不同程度限制,百草枯、敌草快等主要产品产销量有所下滑,同时因物流运输困难,综合运营成本同比有所攀升,使得公司经营业绩同比有所下降。其中,一季度公司所受影响较大,二季度公司生产经营和开工率逐步恢复,部分主要产品价格从底部企稳,产销量、业绩表现环比均出现明显改善。 同样受疫情影响业绩出现下滑的公司还有安道麦A、联化科技和苏利股份。联化科技预计上半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0.8亿元至1.2亿元,同比下降49.70%至66.46%。安道麦A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1.64亿元至2.14亿元,同比下降63.7%至72.2%,公司表示,二季度印度、中东及非洲等海外市场销售业绩表现强健,实现同比增长。 2家*ST公司上半年均出现亏损。*ST蓝丰称,受疫情影响,公司一季度农化业务及医药业务产销量减少,营业收入下降,一季度净利润亏损1541万元;二季度农化及医药业务产销局面改善、经营情况好转,预计实现盈利约416万元至791万元,预计上半年亏损750万元至1125万元。*ST辉丰上半年净利润为-4834万元,同比减亏。该公司预计今年前三季度业绩扭亏,预计净利润3500万元至5000万元,同比增长118.46%至126.37%。
中国飞机租赁(01848.HK)8月14日公布2020年中期业绩。上半年,集团收入16.36亿港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2019年上半年:16.75亿港元)。股东应佔溢利同比增长6.1%至3.32亿港元。每股盈利为0.491港元(2019年上半年:0.461港元)。董事会决议派发中期股息每股普通股0.20港元(2019年上半年:0.23港元)。 中国飞机租赁股价在14日午后升幅扩大,一度升7.3%,达6.75港元,为一个月内新高。 中国飞机租赁主席赵威先生表示:“2020年,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尽管市场备受考验,但中国飞机租赁审时度势、迎风而上,在飞机租赁、航空融资等各板块都取得了不错进展。公司在疫情冲击下展现出的韧劲,让光大控股作为股东对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在中国飞机租赁的发展上主动积极创造条件,持续强化管控、防范风险,不断提升企业价值,实现产业和资管的良性互动,共同打造全球领先的飞机全产业链专业化特色品牌。” 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国飞机租赁机队拥有137架飞机,包括114架自有飞机及23架代管飞机。中国飞机租赁的飞机已租予15个国家和地区的35家航空公司。于2020年6月30日,以飞机数目计,中国飞机租赁自有及代管机队中93.4%为窄体机型(占自有机队的93.9%),属于流动性极佳的资产类别,也是服务于国内航线和短途航班的最畅销机型,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 有赖于中国国内市场相对充裕的流动性,中国飞机租赁于3月发行10亿人民币短期融资券,票面息率为3.65%,随后又于6月完成发行3亿人民币短期融资券,票面息率为4%。集团拟将这两期发行的所得款项用于飞机采购。6月,中国飞机租赁的人民币50亿元储架式资产证券化(“ABS”)项目获上海证券交易所批准发行。这是中国飞机租赁行业的首单储架式ABS,可于两年内多次发行而无须再次申请批核。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的现金及银行结余总额为38.2亿港元,未动用借贷额度为36.4亿港元,财务状况保持良好。 中国飞机租赁首席执行官潘浩文先生表示:“疫情是对企业能力与发展根基的考验。很欣慰中飞租赁凭借资产质量、业务模式、融资能力及股东支持等综合实力,得到了许多行业伙伴的信任与认可。随着亚太及中国市场的率先复苏,中飞租赁将提前部署、积极储备‘弹药’,顺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为全球航空公司客户提供灵活多元的解决方案,为金融机构提供优质的资产,在后疫情时代与全行业携手强大,共同进步。”
上半年,京津冀三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有序推进,主要领域逐步回暖,新动能加快成长,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区域经济延续了一季度以来的复苏态势。 北京市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38902.2亿元。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分别为16205.6亿元、6309.3亿元和1638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分别下降3.2%、3.9%和0.5%,降幅比一季度分别收窄3.4个、5.6个和5.7个百分点。 稳基础 区域经济持续复苏 上半年,随着新开工项目增加和在施项目加快推进,北京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5%,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6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由一季度下降6.4%转为增长4.0%,基础设施投资在二季度园林绿化项目的带动下降幅收窄10.5个百分点。 天津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4.0%,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0.8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自5月起实现增长,上半年增速为8.3%,比一季度加快11.0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收窄11.6个百分点。 河北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由降转增,增长0.9%,比一季度回升8.6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发力,增长7.6%,比一季度加快10.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6%,回升6.4个百分点。 在稳投资效果明显的同时,京津冀三地消费品市场也在逐步回暖。 上半年,北京、天津、河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下降16.3%、21.7%和5.6%,降幅比一季度分别收窄5.2个、3.8个和10.7个百分点。其中,生活类商品增势良好,北京限额以上饮料类、通讯器材类和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42.0%、36.1%和14.0%;天津限额以上饮料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增长3.1倍和43.6%;河北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增长24.9%,饮料类增长31.0%,日用品类增长20.2%。 外贸进出口加快恢复。上半年,京津冀进出口总额16667.8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1.7%,比一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天津、河北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1287.0亿元、3456.3亿元和1924.5亿元,京、津同比分别下降18.7%和3.4%,比一季度分别收窄9.4个和4.6个百分点;河北同比增长8.0%,比一季度回升0.7个百分点。 抓“六保” 惠企利民政策显效 面对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冲击,京津冀三地政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及时出台实施了财政、金融、就业、减税降费等一系列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民生保障和经济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消费价格涨幅回落。上半年,北京、天津、河北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8%、3.2%和3.3%,涨幅比一季度分别回落1.0个、0.8个和1.2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北京二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8%,城镇就业人口比逐步回升至去年同期水平;天津出台“稳就业32条”“稳就业76条”“高校毕业生就业40条”,新增就业21.4万人;河北稳就业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城镇新增就业43.8万人。 民生领域保障有力,企业帮扶效果显现。 北京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助推企业复工达产。根据工业企业景气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末超过8成企业认为减税降费对企业帮助和支持效果明显,上半年,规上工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费用比一季度降低1.5元。 天津制定实施“惠企21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7条”等一系列政策,企业生产效益逐步恢复,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74.7%,比一季度提高12.1个百分点,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比一季度减少0.3元。 河北二季度对部分工业企业景气状况调查结果显示,85.6%的企业认为减税降费政策有一定效果,较一季度上升3.2个百分点;上半年,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7.3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9元,比一季度减少0.5元。 添活力 新兴动能加快成长 4月,河钢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市场布局逐步完善。上半年,该公司在大数据、物联网领域深耕力拓,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3.38%。其中,自主研发的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产品通过华为鲲鹏认证,业务实现快速增长,上半年该公司盈利能力同比上涨186%。 新兴动能加速成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数据显示,上半年,河北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0.3%,比一季度提高14.5个百分点。 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增长3.2%,占比超过1/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下降1.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9.3个百分点,占比超过1/3(二者有交叉);天津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25.3%和15.5%,同比分别提高4.4个和1.4个百分点。 传统商超直播带货、网上服务快速便捷。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消费需求增长,新业态释放消费潜力。上半年,北京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网上零售额增长25.8%,比一季度提高9.9个百分点;天津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6%,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14.7%;河北龙头电商和大型商超带动网络消费迅猛增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172.6亿元,增长1.3倍,比一季度加快96.2个百分点。 新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北京智能手机、显示器、集成电路等高技术领域产品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15.2%、31.1%和13.7%;天津电子计算机整机增长1.3倍,光电子器件增长1.8倍,电子元件增长47.8%;河北集成电路增长14.7倍,太阳能电池增长51.1%。 育新机 协同发展持续推进 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京津冀三地加强联防联控,促进区域产业链配套企业和重点项目复工复产,加强区域协作和精准承接,持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迈进。 从重点项目看,北京积极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全面落实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环球主体公园一期建设进入设施安装阶段,预计今年完工。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和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项目开工建设。 冬奥会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张家口南综合客运枢纽、崇礼客运枢纽、太子城高铁站客运枢纽部分工程及崇礼城区至太子城公路改建工程项目预计在8月底前完工。建成后,冬奥会赛区路网建设更加完善,为2022年冬奥会成功举办提供较大的支撑作用。 雄安新区加快建设,上半年,雄安新区区域内在建项目同比增加167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9倍,拉动河北投资增速3.5个百分点。 上半年,三地产业衔接和协作不断加强。 天津实际利用内资1421.4亿元,其中引入京冀项目627.9亿元,占比超过4成,比一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 河北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02个,同比增长2.6倍;截至今年6月底,与京津共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8家,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95家,累计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662.9亿元。
稻浪滚滚,抢收正忙。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蒋桥村的稻田里,4台收割机开足马力,机舱里一会儿就装满了黄澄澄的谷粒,随即被运粮车送到烘干房。种粮大户郑伯昌很开心:“今年的谷粒个头饱满,单产能到1000斤。”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业生产,今年上半年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其中二季度增长3.9%,比一季度快了0.4个百分点。“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意味着我国农业增长稳中有进、稳中向优,守稳农业基本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了主动。 ——“3.8%”的背后,是农业种植结构持续优化。 “平均亩产694.96公斤!”在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蔡家颜子村,经过丈量、脱粒、称重、水分测定等环节,“山农糯麦1号”小麦新品种实打测产结果出炉。“这个麦子产量高,糯性强,无机糖和膳食纤维含量高,价格比普通麦子贵了1毛多,效益是相当好!”颜子村种粮大户汪西军乐得合不拢嘴。 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281万吨,同比增长0.9%,再创历史新高。结构优化,丰收质量提升,一二等麦增多,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35.8%,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结构优化,夯实了丰收基础,早稻面积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势头,油菜籽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加。 ——“3.8%”的背后,是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型升级。 提升土地产出能力。在吉林省梨树县孟家村田间,县农技站站长王贵满给农民上了一堂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课,“保护性耕作能减少风蚀,增进土质营养。秸秆覆盖的地方不长草,还能少用除草剂。” 今年,梨树县宏旺农机合作社的6500亩耕地全部采用了这种模式。水土保住了,地力上来了,玉米亩产量估计能增加10%左右。 绿色生产成趋势。减肥减药、秸秆还田,田园以绿铺底,发展动力更足了。今年上半年,我国超额完成4000万亩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年度目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585个畜禽养殖大县全覆盖,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7.5%以上,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累计认证超过4.6万个。 ——“3.8%”的背后,也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耕种有了“田保姆”,农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350公顷水稻,只要交点服务费,从整地到收割,全程都不用自己操心咧。”今年,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八一村村民龚明华把地托管给专业合作社,自己轻松了不少。 龚明华算了一笔经济账:按照双季稻的标准,合作社每亩只收取1300元服务费,自己可以省下至少200元的种粮成本;而且从收上来的早稻看,穗大粒圆,品质更有保障。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增长,农业专业化生产不断延伸。今年,我国加快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截至6月底,全国家庭农场超过100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辐射带动全国近一半农户。20多万个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托管服务,上半年托管服务粮食等大宗农作物面积约9亿亩次,同比增长25%,保障粮食丰收底气越来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