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获悉,国厚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厚资产”)半年报公布,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24亿元,同比增长13.68%;归母净利润为1.42亿元,同比增长79.54%。国厚资产表示,上半年业绩增长主要由于本期应收款项类债权资产利息收入增加,且营业成本控制较好所致。 截至上半年年末,国厚资产总资产为137.73亿元,总负债为88.76亿元,规模均同比下滑;期末资产负债率为64.44%,较上年度末的69.40%亦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国厚资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幅下滑,为-5584.11万元,上年同期则为8.22亿元。国厚资产就此表示,主要由于本期按期归还外部借款较多所致。 记者注意到,国厚资产2020年年中工作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作为AMC在化解风险、疏通堵点、盘活存量和促进增量方面的独特优势与核心价值,坚持久久为功,攻坚克难,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促进经济“双循环”发展中,彰显AMC独特作用。 成立于2014年的国厚资产为国内首批具有金融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业务资质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地方AMC),掌门人为有“隐商”之称的李厚文。据官网介绍,截至2019年12月末,国厚资产累计收购不良资产超过1000亿元,涉及工农中建等数十家银行和近千家企业;参与管理各类不良资产基金、产业基金、城镇化基金及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100余只,规模超过1200亿元。 今年6月,新京报贝壳财经曾报道李厚文旗下投资版图出现变更,安徽文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文峰集团”)退出安徽文峰置业有限公司(下称“文峰置业”)。 文峰置业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10亿元。企查查信息显示,文峰置业还对外投资了安徽桐城市盛晟建设开发有限公司、霍邱县文峰置业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 文峰集团是李厚文旗下与国厚资产并列的重要平台之一,据悉于2006年组建集团公司,现为具有国家一级开发资质的综合性房地产集团,产业涉及地产开发、商业运营、建筑建材、金融投资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国厚频繁进击资本市场,涉足了中弘股份、中天能源、莲花健康(600186)等上市公司以及互联网金融公司。近期,国厚系亦数度尝试涉猎上市公司,但也有不顺。 国厚资产日前曾拟参与中南文化(002445.SZ,现股票简“*ST中南(002445)”’)重整。中南文化7月28日公告显示,国厚资产联合江阴明橙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递交了重整投资方案及3000万元重整投资保证金,但其后中南文化确定了另一家江阴地方国资背景的机构作为重整投资人。 此外,国厚系近期另一标的为*ST梦舟(600255)。国厚资产控股的芜湖市楚恒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下称“楚恒投资”)作为*ST梦舟持股2.3%的第二大股东,于5月29日提出对上市公司2.25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比例的12.70%)发起部分要约收购,按要约价格1.2元/股计算,所需金额最高为2.7亿元。 要约收购完成后,楚恒投资将持有*ST梦舟15%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据公告,楚恒投资表示其发起要约收购目的是协助上市公司梳理业务、实现脱困。 但此次要约收购未获成功。8月6日,*ST梦舟公告称,因预受要约的实际股数不足2.25亿股,本次要约收购失败。 另一方面,国厚资产的主营业务仍在进一步扩展。 8月18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正式公布了《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企业破产案件一级管理人名册》,国厚资产入选企业破产案件一级管理人名册。目前,全国仅有少数几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入选企业破产案件一级管理人名册。 国厚资产方面称,要持续围绕不良资产经营主业,深入拓展困境企业、困境资产重组重整领域的综合服务业务,不断巩固国厚资产特色优势。 评级机构联合信用六月下旬对国厚资产的一份跟踪评级报告中指出,2019年其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且业务保持良好发展。该报告同时关注到,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处于下行阶段,企业经营风险加剧,国厚资产存在资产包回收率低于预期的可能;此外,国厚资产全部债务增加且短期偿付压力大,同时还需关注投资标的信用及市场风险。
上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家电行业交出的成绩单颇为暗淡,然而在行业一片萧条之际,格力的下滑幅度之大尤为引人注目。反观美的,多元化经营的策略以及前瞻性的线上布局,使其在上半年营收净利甚至空调收入都远超此前的行业老大格力电器。格力电器廉颇老矣?空调行业天花板已来? 美的“碾压” 格力电器2020年上半年财务数据显示,上半年实现营收695亿元,同比下滑28.57%;实现净利润63.62亿元,同比下滑53.73%。 相比之下,美的集团的数据要好得多,上半年营收1390.67亿元,同比下降9.56%,净利润为139.28亿元,同比下降8.29%。另外据统计,美的第二季度已经开始利润转正。 不仅如此,格力生活电器收入22.2亿元,同比下降13.36%,智能装备收入2亿元,同比减少49.6%;而美的消费电器收入530.35亿元,同比减少9.11%,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收入95.23亿元,同比减少20.79%。 仅看半年报,美的的任何一项数据都在“碾压”格力。 行业困境确实是上半年家电企业业绩下滑不容忽视的外因,但抛开行业因素来看,有两个关键点值得注意,第一,格力空调下滑的幅度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国内家用空调零售量2886万套,同比下降14.3%,零售额831亿元,同比下降26.9%。另根据《暖通空调资讯》数据,上半年国内中央空调市场同比下滑22%。而格力空调的销售额下降超47%。 第二,格力空调业务收入规模首次败给美的。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美的集团实现暖通空调销售640亿元,占总营收46.04%,营收首超格力,上年同期为714亿元,占总营收46.46%。 对比2019年的空调销售数据可以看出,格力的拳头产品空调已然卖不过美的。 半年报显示,2020上半年美的空调产品线销售额640亿,2019年全年是1196亿;格力上半年空调产品线销售额只有413亿,2019年全年是1387亿。 资本的反应则更为敏感,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格力电器机构持股25.86亿股,对比2019年末35.60亿股持股数量,半年间减持27.37%,美的集团则迎机构持仓的仓位新高。 格力为何掉队 格力空调真的卖不动了吗? 对于上半年业绩的下滑,格力给出的解释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空调行业终端市场销售、安装活动受限,终端消费需求减弱。 的确,受到疫情的影响,2020年上半年,实体经销商阶段性的停工停产确实对格力造成了冲击。而早早就布局线上的美的,业绩下滑幅度就远远小于过度依赖线下渠道的格力。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向记者表示,对比两家企业,格力给消费者形成的刻板印象就是一家空调企业,美的则是一家多元化经营的科技公司,而且特殊的经销商模式使格力成为所有家电企业中对线下依赖度最高,对线上依赖度很低的企业,疫情导致线下的停摆对格力业绩冲击非常大。 对比之下,上半年美的集团全品类发力线上市场,全网销售额达到43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 美的在半年报中特别指出,2020年上半年,美的主要家电品类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占比均实现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家用空调产品的全渠道份额提升明显,线上市场份额超过35%,全网排名第一,线下市场份额超过30%。反观格力,上半年线上份额仅25%,二者出现明显差距。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国内家用空调零售量同比下降14.3%、零售额同比下降26.9%;拆分来看,线上渠道销量同比增长9.6%,销售额同比下降9.1%,线下渠道销量同比下降31.8%、销售额同比下降37.1%。 一位家电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疫情期间,足不出户的消费者选择在线上下单,这导致很多格力的潜在客户在线上选择了美的和其他品牌,加之疫情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消费受到抑制,消费者更多的会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格力的空调长期价格偏高,综上这些不利因素对格力构成了多重打击。 另外,多位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格力虽然专注做好空调,但是美的大、小家电兼有的多元化产品布局,使其在疫情之下的表现更具韧性。 来看两家公司的业务构成,半年报显示,格力的空调占了营业收入60%,生活电器占3.9%,智能装备占0.3%,其他主营占8.56%,其他业务占28.47%。 而美的的空调收入占总收入的46.04%,消费电器占38.14%,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占6.85%。 也就是说,格力目前的业绩增长只能依靠空调,而疫情之下走多元化经营发展的美的抗风险能力更高。 “削藩”阵痛 上半年除了行业低迷,格力传统的“区域厂商股份合作制”的经销商制度,也成为了拖累业绩的一大因素。 长期以来,格力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依赖经销商。经销商铁军与公司利益深度绑定,不仅让格力的空调更好卖,而且还提供了无息负债,这样的优势让格力二十多年来稳居行业第一。 但对比其他家电企业线上的汹涌布局,董明珠也要对线下经销商进行改革。 今年春节后,董明珠首次公开提出渠道变革的策略,核心即是转变各地区域销售公司职能,取消各级代理商,由经销商直接向总部打款提货。 回溯历史,20多年前,董明珠一手开创格力电器“区域厂商股份合作制”销售模式,这让格力经销商体系通过高毛利的产品让每一层经销商都能“吃肉”,避免了内部恶性竞争,从而进一步掌控全国销售渠道。 从2011年开始,全国范围内的“XX(地市名)格力电器销售公司”统一变成“XX(地市名)盛世欣兴格力贸易有限公司”,而这些盛世欣兴格力贸易有限公司的投资方均为北京盛世恒兴格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开启渠道变革,即从各个区域股份制销售公司,变为由一家全国性贸易公司操盘,控盘格力电器全国销售渠道的新格局。 2020年疫情以来,面对疫情的冲击和对手线上布局的来势汹汹,格力再次开启渠道变革,将存在20多年的区域销售公司职能调整、利益重新划分。 此举被外界看作是“动了经销商的奶酪”。7月初,格力第三大股东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减持了约25亿的股份。天眼查资料显示,这家公司是格力电器最大的十个区域经销商合资组建,这支队伍曾和董明珠一起南征北战,奠定格力空调线下销售全国第一的成绩。 一位熟悉格力的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格力的区域经销商模式是厂家发货的那一刻,货款就已经打到格力账上,就能体现在格力的财报里,但是库存实际上是转移到了经销商手里,因此财报数据好不代表销量好。相反的,如果格力减少向经销商的供货量或者砍掉部分经销商,那么财报数据就会不好看,但这不代表格力的空调卖不出去,也许格力在主动进行渠道变革,试图重新梳理以前和经销商深度捆绑的线下销售体系。” 主动改革还是被动转型?“格力现在情况类似以前的柯达,都是绝对的龙头,柯达胶卷做到极致而拒绝生产数码相机,很快就退出历史舞台。所以格力目前的转型迫在眉睫。”一位小家电制造商告诉记者。 券商分析人士指出,在行业低迷期,进行渠道变革,发展线上渠道,简化线下渠道层级,渠道去库存,这些因素也直接导致了格力上半年业绩大幅落后于竞争对手。 能否反转 比起业绩下滑、竞争加剧,投资者更为关心的是行业回暖后格力的未来走向。 2020年上半年,格力电器推进渠道变革,发力线上,转型新零售。为了弥补线下销售的疲软,从4月开始,董明珠共进行7场直播带货活动,数据显示,董明珠直播带货销售额累计达到了330亿元。 此外,一直被诟病的线上布局落后也悄然发生变化。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格力空调线上销售额市占率为29.11%,市占率同比提升10.58%,与排名第一的美的正在拉近距离,美的市占率为36.52%,市占率同比提升7%。在线下空调市场,美的尝试挑战格力的地位,格力市占率为35.63%,市占率同比下降0.72%;美的为34.17%,同比上升5.97%。 对于下半年甚至明年的业绩,会有反转的可能吗? 对此,刘步尘判断,从疫情冲击以及多元化布局落后的角度看,格力2020全年业绩最好的情况就是和上年持平。从半年报里的数据分析,格力空调的毛利率仍高出美的空调8个百分点,这可能成为下半年扳回一局的有利武器,意味着格力空调仍有充分的降价空间。他预言下半年空调会迎来更惨烈的价格战,如果格力有决心降价,那么全年业绩就有保证。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上半年,格力、美的空调销售均价分别下降722元、426元,销售均价分别为3931元、3286元。格力空调的价格明显高于美的。 7月以来,新的空调能效标准颁布,随着新产品的迭代,旧能效产品面临清库存的压力。对于企业来说,最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是打价格战。 格力电器在财报中表示,2020年“格力董明珠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零售模式,公司稳步推进销售渠道和内部管理变革,继续实施积极的促销政策。 面对业绩的下降,在2019年年度股东大会上,董明珠也表示,在这次疫情中,格力虽然受到影响,但依然是健康的。 如果说这样的说辞太抽象,那么财报中的一个指标可见端倪。半年报中,格力的空调业务,生活电器业务以及智能装备业务均大幅下滑,然而其他业务营收却上涨41%,财报中对于“其他业务”的解释是,格力借助自身在产业链上的整合能力和强势地位,帮助上游供应商去购买他们的原材料,然后原价或者少量加价卖给他们。 “帮助上游供应商,向更上游采购,是因为格力在整个产业链对更上游的供应商有很强的话语权。如果后市日子很难、要持续负增长,或者不增长,格力的供应商,为什么要买格力采购的材料?”前述分析师表示。 开源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格力空调7月、8月排产量增长显著,主要系库存压力相对较轻,对未来市场预期良好所致,也验证了市场趋势改善,下半年销量有望提升。在经销政策相近的年份,三季度预收账款往往对公司全年的业绩具备一定指导意义。 目前来看,格力乃至整个空调行业下半年仍将面临挑战。疫情导致全民家电消费支出变谨慎,并且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影响远大于农村居民受影响程度。今年下半年家电最核心风险,仍是消费者有效需求不足与消费信心不足的问题,以及全行业”以价换量“的背景下,如何对价格和产品质量做出较好的平衡。 天花板已至? 空调不同于普通快销品,一般空调的寿命能达到5到10年。随着各地房地产调控趋严,市场上关于空调行业见顶的论调不绝于耳。 大多数投资者觉得格力只有空调,产品单一,容易有天花板。市场态度反映在估值上,目前格力市值较美的低了1276亿元。 刘步尘向记者表示,对空调行业未来走势做出预判只需抓住两个指标即可,那就是:一是家电行业已经进入存量市场时代;二是严控政策下房地产市场已经无大的发展空间。 从需求端来看,国内白电产品的百户保有量已经非常高,新增需求明显不足,叠加疫情对更新换代需求的明显抑制作用,今年上半年市场需求萎缩严重。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向记者表示,“往远说,全球变暖,城镇化速度,居民住房面积等因素都会影响空调行业的发展,往近说,疫情影响,维修频率,存量替换等因素也会影响空调的销量,因此不能以一段时间市场的冷热,或者几家企业财报的好坏就来判断整个行业是不是到达天花板。”另外,他认为,虽然房地产受政策严控,但中国人的购房需求一直都在,这部分需求就能支持空调行业的发展。 格力在半年报中指出,长期来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临时状况并不能完全代表和反映暖通空调行业的发展趋势。对比日本等成熟市场,国内空调每百户保有量增长空间犹存,随着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逐步放量,加之置换需求释放,公司主业所处的暖通空调市场仍存在较大增长空间,疫情影响消散之后,行业发展必将回归正轨。 董明珠也曾公开表示,“空调永远有需求,只是短期出现异常,长跑健将偶尔也需要找个驿站休息一下。” 民生证券深圳福华路营业部总经理王炳乾向记者表示,中国住房的销量难以持续创新高,但还会在高位维持一段时间,且庞大的存量会产生一定的替换需求,弥补新增需求的放缓。加之疫情平稳后海外需求的复苏,说空调行业天花板还为时尚早。
编者按:2020年,一场突发的疫情使快消行业面临集体大考。商场门店流量下滑,宅经济悄然发展,休闲零食万亿市场蓝海出现……消费行业或迎来新一轮的重新洗牌。 随着消费升级和新消费群体的兴起,网红带货、社群营销……新兴的营销模式又会给快消业带来哪些改变? 搜狐财经推出《新消费观察》栏目。专题旨在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解读餐饮、零食、乳业、酒业等公司的新动态和新兴模式,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第17期关注的企业为近日发布上市后首份亏损财报的海底捞。 半年净利亏损9.6亿元,同比下降205.7%,这是餐饮龙头海底捞交出的疫情下业绩成绩单。 对于净利的大幅度下降,海底捞在财报中归因为受到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门店短暂关闭,客流量减少,加上员工成本和财务成本增加等。 但与近10亿的净利亏损不相匹配的是,海底捞今年上半年营收97.60亿元,同比下降幅度只有16.5%,营收受疫情冲击并未如净利样严重。 搜狐财经注意到,海底捞上半年净利大幅亏损,有很大一笔亏损是出现在了纸面上,并非实际运营亏损,仅折旧摊销一项,上半年就有近13亿元,同比增加近60%。 疫情影响给海底捞带来的并不只有危机,在年初餐饮企业“疫情之下活不过三个月”的舆情下,金融机构对餐饮企业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海底捞仅上半年就获得银行超过30亿元贷款支持。 折旧摊销、员工成本多增加近9亿元 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损失惨重,“疫情之下活不过三个月”在上半年被餐饮企业反复提起。 作为火锅业的龙头品牌,从营收上看,疫情对海底捞上半年经营业绩总体影响有限。 而近10亿的亏损中,从财报上看,海底捞停业期间的原材料成本和物业租金相关开支都有不同程度下降,除海底捞提到的员工成本和财务成本外,主要体现在其大幅增长的折旧和摊销费用。 今年上半年,海底捞折旧与摊销费高达12.9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8.3亿元增加了4.67亿元,同比增加56%。这同比多增加的折旧摊销,就占了其上半年亏损额近一半。 大额计提折旧和摊销对企业而言有不少“好处”。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搜狐财经表示,计提摊销可以既可以对财务报表进行洗澡,将各种亏损集中在某一期处理,也可以用于抵税、对利润做处理,是很常见的会计处理方式。 实际上,疫情爆发之前,海底捞从2019年上市后,便开始大额计提折旧摊销费用。2019年年报显示,海底捞去年共折旧摊销18.9亿元,比2018年同期整整多计提了12亿元。 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海底捞“趁机”摊销了更多的费用,截至6月30日该部分费用已经达到去年全年的70%。对此,搜狐财经询问了海底捞媒体中心,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而海底捞提到的员工成本确实是餐饮企业的重要“负担”。门店停业的46天直接砍断了海底捞等企业90%以上的收入来源,而员工薪资作为刚性开支直接压垮了不少中小餐饮企业。 今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员工成本升至40.74亿元,增加4.23亿元,同比增长11.6%,占收入比重从31.2%增至41.7%。 相比于去年同期,海底捞今年上半年折旧摊销和员工成本合计增加8.9亿元,在营收下滑下,这两笔增加数额吞噬了大量利润。 而员工成本增加下,海底捞员工数却减少一成。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底捞员工总数从2019年底的102793名员工降至92179名,半年间减少了一万余名员工。 一增一减下,海底捞人均成本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小幅提升。以上半年员工人数计算,海底捞投在每个员工上的成本4.43万元,而2019年同期仅4.15万。 疫情期间获32亿贷款,近期斥1.5亿收购新餐饮品牌 疫情期间大范围的停业状况使不少企业表示现金流出现严重问题。彼时,不少媒体报道餐饮企业现金流出现紧张,“餐饮企业难以撑过三个月”成为关注热点。 而作为餐饮业龙头的海底捞,情况并未如此危机。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海底捞资产净额106.3亿元,资产负债率2.2%,银行结余及现金22.2亿元。加之其上半年营收及子公司营收,事实上,海底捞账上现金足以支持其停业46天及后期继续运转。 但在“餐饮企业难以撑过三个月”的舆情之下,行业龙头海底捞仍获得了来自银行的信贷支持。今年2月,中信银行和百信银行共向海底捞授予信贷资金21亿元,用于缓解其现金流“吃紧”。 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底捞资本负债比率达38.1%,银行借款33.05亿元。其中,上半年新增银行借款32.38亿元。 贷款的增加也使得海底捞的财务成本上升。其财务成本从上年同期1.02亿元增至1.83亿元,大增79.2%。对此,海底捞表示,主要由于业务扩张,导致租赁负债的利息增加,以及银行借款的利息增加。 据搜狐财经估算,上半年其新增财务成本约为0.81亿元,对应其期末银行借款金额,粗略计算,海底捞上半年所获银行贷款利率约在4.9%。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6月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6%,今年上半年新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5.94%。 除此之外,海底捞在财报中表示,截至6月30日,其仍有银行授信22.14亿元人民币尚未动用。 由此看来,海底捞疫情期间借机获得了大量来自银行的贷款和授信,也提高了海底捞的扩张能力。 近日,海底捞发布公告称,将斥资近1.5亿元收购位于中国和纽约的两大餐饮品牌及旗下多家餐厅。 公告显示,海底捞旗下全资公司四川新派于9月4日订立汉舍协议,以1.2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海澍海80%的股权;全资公司Haidilao Singapore以30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076万元)收购80%的HN&T Holdings已发行及发行在外普通股。 据悉,本次收购的上海澍海持有“汉舍中国菜”在北京、上海及杭州经营的9家中餐厅,HN&T Holdings为纽约的两家餐厅。 海底捞方面表示,作为集团整体增长策略的一部分,其计划横向领域收购优质资源,增强其市场地位和竞争力。 翻台率、单店营收接连下滑,增长乏力寻求多品牌扩张 除多品牌的横向扩展外,今年上半年,海底捞也并未停止扩张开店的脚步。 半年报显示,海底捞全球门店从2019年12月31日的768家增至2020年6月30日的935家。也就是说,海底捞上半年新开餐厅173家,相当于平均每天都有一家新店开业。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捞上半年的开店速度甚至超过了疫情爆发之前的新店增速。2019年全年,海底捞共新开308 家店,相当于平均1.2天开一家新店。 财报显示,海底捞上半年在中国大陆门店共868家,一线城市门店为212家,二线门店为389家,三线及以下门店为267家,营收分别为20.19亿、38.01亿和24.51亿,分别占总营收22%、41.5%和26.7%。 与2019年同期相比,海底捞一、二线门店营收占比下降,三线门店营收贡献上升。此外,其门店数量主要增长在二三线城市,下沉趋势明显;一线门店增长乏力,一年来仅增长了66家。 此外,海底捞上半年的平均翻台率从2019年同期的4.8次/天降至3.3次/天,跌至历年翻台率的最低点。 据往年财报显示,海底捞2018年的翻台率达到5次/天,一二线城市翻台率分别为5.1/天和5.3次/天,为近年来翻台率最高水平。 而今年上半年,海底捞一线城市翻台率为3次/天,二线城市为3.5次/天,三线及以下城市为3.6次/天。 在疫情爆发之前,海底捞的翻台率已经呈下降趋势。2019年,海底捞平均翻台率从2018年的5次/天降至4.8次/天,系近年来首次出现下滑,其中一、二线城市翻台率均下降0.4个百分点。 此外,海底捞的单店营收贡献也延续了2019年的下滑趋势。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单店日均销售额由去年同期的12.4万元整体下跌27.2%至9.8万元。其中,一线城市单店营收从去年同期13.4万元跌至9.7万元,跌幅达38%。 随着单一餐饮品类的逐渐饱和,近年来海底捞多次进行多品牌扩张。早在2019年3月,海底捞附属公司Hai Di Lao Holdings Pte. Ltd.斥资2.04亿元收购北京优鼎优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股权。 对于海底捞此次以1.5亿元收购两家新的餐饮品牌的行为,食品产业师朱丹蓬对搜狐财经表示:“作为火锅龙头品牌,海底捞目前面临业绩增长乏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此次进行多品牌扩张意在减少其对火锅业务的依赖,但关键在于如何规划实施落地变现。”
滨化股份9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2019年环氧丙烷外销量为20万吨,2020年上半年外销量为10万吨。
【编者按】疫情这半年,房企活的怎么样? 这或许是最困难的半年。售楼处关闭、工地停工……不少房企2-3月录得“最惨”销售额; 这或许也是分化加剧的半年。面对困难,一些房企推出了五花八门的促销策略,试图“以价换量”; 他们能否现金回笼;他们能否降低负债;他们能否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 我们深入“阅卷”房企中报:谁在美颜?谁在裸泳? 今年以来,降负债成为头部房企尤其是高杠杆房企的首要任务。融创也不例外。 “降低杠杆率是公司未来三年里最重要的措施。”融创中国行政总裁汪孟德在中期业绩会上这样表示。财报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融创中国资产负债率86.5%,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 融创中国在业内一直以高负债高杠杆著称。 财报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融创中国净负债率为149%,虽然同比大幅下降了23.3个百分点,但仍远高于“三道红线”净负债率小于100%的规定。 融创如何降负债? 净负债率149%超“三道红线”规定,财务费用增159% 近日,监管部门为控制房企债务,设置“三道红线”政策。 其中第一条红线,是指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第二条红线,是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第三条红线则是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 根据财报计算,融创中国截至上半年末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62.13%,负债总额为8625.21亿元。 其中,合同负债或预收账款2433.79亿元,借贷总额3203.32亿元。 融创中国负债总额于2017年突破5000亿元,到2018年,负债总额达到6000亿元,2019年更是达到了8465.5亿元。 与高负债相伴而来的,是高企的财务成本和不断减少的现金。 财报显示,融创中国上半年财务费用15.9亿元,同比大增159.38%。其中,财务成本24.51亿元,较上年翻番,财务收入8.61亿元,同比增38.87%。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利息开支高达151.78亿元,同比增长28.85%。扣除利息资本化后的金额为15.4亿元,同比增长41.8%。 此外,由于大量境外债务,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录得汇兑损失9.1亿元,同比增长19.74%。 “本集团积极优化债务结构,推动融资成本显著下降,今年上半年,本集团新增有息负债加权平均成本较去年全年的新增有息负债加权平均成本显著下降1.9个百分点。但由于加权平均融资余额较去年上半年有所上升,导致总利息成本有所增加。”融创中国表示。 现金方面,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现金余额为1208.6亿元,较上年末的1257.3亿元,下降3.87%。 在房地产企业中,传统降负债的办法包括“卖卖卖”和减少拿地。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亦在这两方面有所动作。 汪孟德在业绩会上表示,截至今年年底,融创要将净负债率降至120%,2021年底要降至100%以下。 上半年净利润117亿,“炒股”获利约44亿 今年上半年,融创通过出售金科股票,收回资金超106亿元。这笔交易不仅收回了现金,而且凭借着“炒股”获取的收益,融创中国今年上半年税后净利润实现微增。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毛利177.5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93.53亿元下降8.26%;而净利润117亿,同比增长4.1亿,增幅为3.63%。 毛利润下滑但净利润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融创出售金科股份获得的收益,作为营业外收入被计入利润表中。 上半年,融创中国其他收入73.0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0.84%。 “其他收入增长,主要由于本集团处置持有的金科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4.36%的股份取得税前收益所致。”融创中国在财报中表示。 随着孙宏斌出售金科股权,地产行业内知名的“金科股权之争”落下帷幕。最终,孙宏斌未能如愿控股金科,但融创中国获得了44亿元的持有收益。 今年4月14日,融创以每股8元的单价,将所持有的11%金科股份转让给红星家具集团,套现近47亿元。此后,融创又先后3次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金科股份,套现59.24亿元。 经过上述减持,融创减持金科累计套现106.24亿元,减持后融创所持股份占金科总股本的4.99%,不再为金科股份持股5%以上股东。 此前,融创持有金科29.35%股权。据华泰证券估算,融创增持金科均价约4.79元/股,且增持以来未曾减持。据此计算,融创增持金科的总成本约为75亿元。 粗略计算可知,今年上半年累计减持24.36%股份对应的成本为62.24亿元,融创中国本次减持直接收益达44亿元。 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净利润中,有36.7%为“炒股”获得的收益。如果除去这部分收益,融创上半年净利润将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 新增土储大幅下降64%,拿地金额不及阳光城、滨江 不仅如此,融创中国上半年还放缓了拿地节奏。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融创新增土地储备约1730万平方米,新增货值约2330亿元,同比大幅下降64%,即新增土地储备只有去年的1/3。 在克而瑞发布的上半年企业拿地金额榜单中,融创仅以345亿元位列13名,只有恒大的一半,甚至不及阳光城、滨江等中型房企。 “现在是土地市场风险最大的时候,开发商手中有钱,老百姓手中没钱,土地拍的贵,房价压力挺大的。”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在业绩会上表示。 亿翰智库分析认为,上半年融创中国严控拿地节奏,这为企业降负债提供了有力支持。 “加快推进杠杆率的降低作为重要措施,将会落实在未来三年规划里,目前融创的净负债率是149%,争取在今年年底有更大幅度的下降,目标是明年将净负债率控制到100%以下。”汪孟德表示。 然而,拿地减少或将导致未来可售货值减少,进而影响未来销售额。如何平衡拿地与降负债,是一大难题。 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仅录得合约销售额1952.7亿元,同比下降8.82%。在传统“恒碧万融”四大房企中,融创上半年销售额降幅最大。 财报显示,截至6月末,融创中国土地储备约2.48亿平方米,土地储备货值约3万亿元,其中80%在一二线城市,平均土地成本约4300元/平方米,尚可支撑未来发展需要。 此外,融创中国亦着力降低融资成本。上半年,融创在境内发行了“2+2”债券,利率4.78%,较去年可比债券二级市场收益利率下降约2%。 融创中国首席财务官高曦表示,目前融创在优化融资结构方面主要从银行类融资、债券类融资和信托类融资方面着手。在这两项措施下,融创中国上半年新增平均融资成本较2019年下降约1.9个百分点。
随着半年报披露收官,记者梳理了河北60家A股上市公司的半年报数据。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河北A股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总计3602.75亿元,同比增长1.5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达220.44亿元,同比下降23.97%。在盈利能力方面,房地产企业明显居前。受疫情影响,医药企业业绩实现普涨。 中国银行(香港)金融研究院经济学家丁孟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表示:“河北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基本上符合宏观经济大环境的趋势,也就是疫情打击下上半年公司盈利同比下降,但从行业来看,货币政策宽松的环境下房地产企业表现较好。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推进对于河北的企业发展更加重要。从行业来看,疫情冲击下外贸企业和能源资源类企业受到的负面冲击要更大一些。” 产业经济专家、中关村发展集团高级专家董晓宇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河北60家上市公司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真正的硬科技、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较少,受新基建的利好影响,本省的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表现较好。从行业板块看,上半年医药类企业表现突出,由于本身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小,特别是疫情期间大量公共卫生服务支出扩大,对行业的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房地产企业最赚钱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河北60家A股上市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保持增长的公司有19家,占比超过三成。60家企业中有11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其中,河钢股份以504.38亿元领衔河北省上市公司营收榜;新奥股份以384.46亿元营收位居第二位,紧随其后的是华夏幸福,实现营业总收入373.72亿元。 半年报数据显示,河北A股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总额合计达220.44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69.49亿元。其中,48家公司实现盈利,12家亏损,盈利公司占比80%。4家上市公司净利润超过10亿元。净利润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华夏幸福、荣盛发展、长城汽车。 在河北省上市公司盈利三甲中,包揽冠军和亚军宝座的均为房地产企业,华夏幸福和荣盛发展两者净利润之和占河北省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40.86%。同时,华夏幸福依旧稳坐河北省最赚钱上市公司的头把交椅,净利润为60.62亿元。 对比河北省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1-7月份全省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1-7月份河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584.7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住宅投资完成2092.3亿元,同比增长3.7%。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货币充分发行以及M2增速的情况下,房地产有正常的增长是很正常的。但数据同时也体现了河北的区域产业结构需要关注一下,过度的依靠房地产,其他的基础产业或者制造产业没有起到好的支撑,可能还是要考虑到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些需要。当然房企也要注意未来的政策环境,包括金融环境的一些变化。” 房产评论人、楼市新说出品人陈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全国经济在上半年都受到疫情影响,但不同企业影响程度不同,房企经历过多次调控高压阶段,对于市场的应急能力要比一般企业较强。房产市场作为经济的‘压舱石’,在政策层面必然会使其保持稳定。从上半年数据来看,整体房产市场和房企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下半年还会继续好转。”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新天绿能、中船汉光、康泰医学作为今年登陆资本市场的“新生军”,康泰医学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51亿元,同比增长421.17%,涨幅居首。新天绿能实现营业收入65.87亿元,同比增长3.1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47亿元,同比减少2.43%;中船汉光实现营业收入4.14亿元,同比增长8.0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51.50万元,同比增长11.30%。 医药企业均实现业绩增长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在疫情暴发期间,大部分公司停工停产,市场消费疲软,全球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多个行业受到冲击。在此期间,医药类上市公司围绕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奏响了今年上半年业绩强劲的主旋律。 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周延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上半年对于医药企业是很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原料药增长明显,上半年的疫情也使得下游行业和相关部门加大囤货力度,药品集中采购进度缓慢,也给了药企发展机会。” 以岭药业、华北制药、常山药业、新诺威、康泰医学作为河北的医药类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全部实现增长。 以岭药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4.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3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4亿元,同比增长57.05%,超过去年全年。同时,以岭药业对今年前三季度业绩做了预计,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将达到9.77亿元至10.35亿元,同比增长70%-80%。 疫情期间,连花清瘟被广泛应用于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医院。以岭药业营收和利润实现大幅增长,主要受连花清瘟及心脑血管产品销量增长拉动。连花清瘟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24亿元,同比增长136.51%,超过去年全年,尤其是第二季度在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控制且为感冒流感药品淡季的情况下,连花清瘟二季度单季销售4.82亿元,同比增幅近500%。 华北制药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6.21亿元,同比增长5.42%;实现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增长37.78%。常山药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10亿元,同比增长11.84%;实现归母净利润1.31亿元,同比增长5.98%。新诺威实现营业收入6.87亿元,同比增长5.16%;实现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31.02%。 康泰医学作为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下的首批上市企业之一,成为河北的“业绩增速王”。公司上半年实现营利双收,实现归母净利润3.64亿元,同比增长1820.05%。其业绩增长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红外体温计、血氧类及监护仪等疫情防控相关产品的销量及价格上升。 丁孟表示,“对于药企而言,疫情实际上带来了整个医药行业的增长机遇,在疫苗、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品方面获得研发成功的企业可望持续增长,主要是因为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控仍需要很长时间”。 “当然从全球角度看,药企的产品研发能力和质量的要求都会较高,只有在这些领域真正成功的企业才能保持持续业绩增长。”丁孟谈道。
2020年,云南政府推出基础设施建设双十重大工程及"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发布了《云南省推进新型基础建设实施方案》。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各地建设项目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目前,经济需求恢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首先开始发力,云南也同样如此。下半年在此大背景下必然是可利好云南本土的建筑工程或建筑材料龙头企业,而2019年10月末在港股上市的云南建投混凝土(1847.HK),在疫情突如其来的2020年上半年,带着优秀的业绩回到投资者的视野。 一、营业收入增长加快,净利润高增速延续,产品竞争力加强 按业绩公告所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公司2020上半年实现收入约18.36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较2019年同期增长11.2%,与2019年全年增长的7.48%相比,公司今年上半年表现出更快的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WIND 盈利方面: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约1.23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18.1%,而除所得税前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28.6%至1.59亿元,净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2020年上半年业绩在去年高增速的基础上依然延续良好的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WIND 公司归母净利润延续此前的快速增长,与公司在毛利和毛利率方面持续改善、期间费用率下降有莫大关系。 数据来源:WIND 毛利方面,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毛利同比增长15.04%至2.23亿,增速较2019年全年的同比增长13.33%提高了1.71个百分点;而毛利率方面,公司毛利率自2018年以来,持续上升,2020年上半年毛利率约为12.16%,较2019年同期增加0.4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期间费用率2020年上半年为3.36%,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86个百分点,带动净利率提升至7.16%,而2019年全年的净利润率为5.98%。 从毛利率的不断提升反映了公司的预拌混凝土产品在分散且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核心优势和竞争力的增加,并且在疫情的影响之下,很多中小企业的相继倒闭而退出市场,行业被动淘汰落后产能,公司上半年的毛利率的提升意味市场的话语权更加稳固。 在受到疫情影响的期间,公司期间费用不升反降。在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期间费用率下降,为后续的利润弹性带来更多的空间。 而这些主要归因于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在上升,从分部业绩来看: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公司核心业务是预拌混凝土,在2020年上半年营收占比为99.6%,2020年公司上半年预拌混凝土业务的毛利率为12.1%,较去年同期增加0.7个百分点。另外,公司计划在产业链的联动和整合中,以收购或新设混凝土公司、混凝土搅拌站等方式强化规模效应,并加快上游原材料资源的整合速度,其中包括砂石料矿山的开采权获取。公司取得矿山的开采权后,将形成产业链的闭环,公司的产品体系无论从盈利还是市场定价权来看,竞争力更上一台阶。 二、区域机会是下半年主旋律,业绩有望步入快车道 云南建投混凝土当属中国预拌混凝土龙头企业,云南最大的预拌混凝土生产商。根据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统计,2019年全球涉足商混业务的上市公司合计商混销量达4.9亿方,共有9家发展商混业务的中国上市企业进入TOP30排名。其中,云南建投混凝土公司以年销量970.22万方位列第13名。 2020年,云南建投混凝土再次荣获"中国混凝土十强企业"称号(连续三年排名第六),被授予云南省AAA信用企业荣誉称号。 截至2020年6月30日,云南建投混凝土已经拥有52座混凝土搅拌站,90条生产线,年产能为2,108.4万立方米,混凝土运输车158辆、泵车2台,以及试验设备279套/台,庞大的组织资源和生产网络是确保公司在行业中实现市场领先地位的基础条件,通过扩大服务区域的半径,实现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更何况区域半径的存在,使得公司有天然性区域垄断性质。 2020年3月初,云南发改委发布2020年"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一共有52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5万亿,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4,422.3亿元,项目主要在交通、水源工程、医疗、特色小镇、美丽县镇等方面;同时,云南省还将重点推进有关基础设施的十大在建项目、十大新开工项目,即"双十"重大工程,总投资3.6万亿。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云南的基建及房地产在雨水以及疫情压制下,建设进度滞后。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房地产方面,云南1-6月房地产开发投资1,955.69亿元,同比增长13.1%;云南房屋新开工面积为3,48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6%;云南房屋竣工面积为457.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9.3%。 下半年基建开发及建设率先发力,以确保完成云南省的"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双十"重大工程等全年计划。房地产施工面积增速也将随着开发审批逐步到位而有序开工建设,成为继基建的更有力补充。 由此可见,下半年区域性的机会是主旋律,由于疫情的突如其来,中小企业在疫情中因资金周转等问题退出市场,市场被动淘汰落后产能,集中度提高,疫情无形之中改善整个行业的竞争环境。云南建投混凝土作为预拌混凝土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更是进一步提高,加之下半年市场的需求激增,公司业绩有进入快车道。 三、估值 PE Bands-云南建设混凝土 数据来源:wind 截至到2020年9月1号,云南建设混凝土的估值是港股和A股两地市场中估值最低、但利润增速却最优秀的公司,PE处于历史底部3.3X区间。并且在行业被动去产能的新一轮景气周期刺激下,伴随着云南省一系列重大基建项目和房地产开工,下半年区域机会有望带动公司业绩进入快车道,云南建投混凝土此时估值显然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