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近年来,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各国携手致力于碳中和工作。 2020 年 12 月 16-18 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我国政府提出 2021 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而“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位列其中,重申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几乎所有行业都会消耗能源,大多也会涉及到碳排放的问题。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在宏观、金融、产业政策等领域都会有举措,这势必会对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回想过去几年的“供给侧改革”的影响,我们认为,“碳中和”值得高度关注。 中国在低碳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未来碳中和会如何推进?哪些产业受到的影响更大?本篇报告将对此展开分析。 ----------------------------------------- 1.为何要碳中和? 碳排放强度不减,气候变暖威胁袭来。进入工业化时代,全球二氧化碳( CO2 )的排放强度急剧提升。 2019 年全球 CO2 排放量达到 341.7 亿吨,是 1965 年的 3.1 倍,尤其是 2000 年以来增速明显提升。随着 CO2 浓度的短期剧增,全球气温快速升高。而一旦气候加速变暖,风暴、热浪等极端天气频繁袭来,不仅危及人类生活,也会造成较大规模的经济损失。 气候变暖要遏制,低碳减排应协同。面对全球变暖带来的威胁,世界各国意识到协同治理的重要性,而近些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正是聚焦于此。在 1992 年的大会上, 150 多个国家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作为首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它明确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即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支持。随后 1997 年《京都协议书》的签署进一步明确减排气体的种类以及额度。 低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遏制气候变暖,为此除了制定减排措施,各国还在 2015 年的《巴黎协定》中提出长期目标: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 2 摄氏度以内,并努力限制在 1.5 摄氏度以内。至此,全球协同应对气候变暖体系初步形成。 碳中和势在必行,碳达峰需提前实现。在减碳的推进中,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各国追逐的重要目标。其中,碳达峰是指碳排放规模达到峰值后逐步呈现趋势性下滑的过程。而碳中和则意味着通过生态碳汇等方式,使二氧化碳的人为排放量和消除量相抵消,最终达到净碳排放为零的效果。 那么二者在时间上是什么样的关系?根据Figueres等学者的测算,如果 2016 年实现碳达峰,仍需随后的 25 年时间达到碳中和。倘若碳达峰的时间不断延缓,而要完成控制气温提升的计划,需要碳中和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难度也将加剧。这也说明为了尽快实现碳中和,全球减碳需提速。 2.如何实现碳中和? 在全球协同减碳的过程中,中国的碳排放是什么情况?为了减碳做出了哪些的努力? 碳排放全球居首,能源和工业部门是源头。2019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 341.7 亿吨,其中中国排放 98.3 亿吨,分别是紧随其后的美国、欧盟的 2 倍和 3 倍。中、美、欧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比重合计为 53% ,而中国比重达到 28.8% 。回看中国碳排放较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进一步分部门看, 2018 年中国电力和供热部门的占比达到 51.4% ,而将该部分的输出分配到终端部门后,制造和建筑部门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源头。 面对碳排放居高的严峻形势,中国关于低碳建设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一方面,节能环保的投入力度增强。2007 年中国投向节能环保领域的财政支出仅为 995.8 亿元,而在 2019 年已增至 7390.2 亿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由 2% 升至 3.1% 。 另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落实。在 2020 年 9 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而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重申这一目标,还将其列为 2021 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并提出向调整能源结构、加快碳市场建设、国土绿化等方面推进。随后工信部表示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生态环境部和央行也表示将作出相应的部署。 那么具体的,中国的减碳工作会如何推进呢?我们认为主要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监控重点耗能企业,节约能源消费。在控制碳浓度提升的措施中,削减企业碳排放强度是最直接的手段,而这也是中国早期采取的主要方式。 2006 年中国开启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在钢铁、有色、煤炭等 9 个重点耗能的行业中,选取 1008 家能耗较高的企业监管,并通过技术改造引导帮助企业提升用能效率。 2011 年这一措施扩展到 1.7 万多家企业,这些企业的能耗占比达到 60% 以上,不仅监管范围有所延伸,约束力度也进一步加强。 第二、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并逐步拓展范围。碳排放的提高与工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息息相关。尽管控制企业耗能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由于各国难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仅依靠控制企业能耗难以实现长期目标。在兼顾经济增长和低碳建设的双重考虑下,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并愈发受到各国青睐。 2020 年全球共有 21 个正在实施的碳交易体系,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达到 9% 。 中国的碳交易市场采取的是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的方式来推进的。早在 2011 年 10 月,中国以试点先行的方式着手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并首次批准 7 个省市为碳交易试点。经过短期的筹备和探索,北京、上海、天津等 5 个试点地区在 2013 年先后开启碳交易机制,湖北和重庆也于 2014 年紧随其后。 全国层面的碳交易体系的筹划开始于2016年,发改委确立了纳入全国碳交易的企业范围:即在石化、化工、建材等 8 个重点排放的行业内, 2013 年至 2015 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 1 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 2017 年 12 月,中国率先发布了全国发电行业的碳交易方案,随后完成了数据报送以及配额模拟交易的工作。 2021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明确提出全国碳交易体系于2月正式运行。该体系先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将碳排放配额分配给 2225 家年排放量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发电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行业范围。而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与地方的试点市场。 从 2013 年到 2020 年,中国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 4.45 亿吨,成交额达到 104.31 亿元。其中, 2020 年试点碳市场年成交额为 21.5 亿元,较 2019 年增长 3% 。当前中国的碳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市场。从价格看,碳交易年平均成交价格从 2016 年稳步回升,这也说明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在增强。随着全国市场的开启,中国的碳成交额料将迅速攀升。 第三、改善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和原油的比重。碳浓度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而提升清洁能源的使用能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回看中国能源的结构,在生产端,原煤和原油合计占比从 2011 年的 86.3% 降至 2019 年的 75.5% 。在消费端,石化能源的比重更是逐步回落。相应地,无论是生产结构还是消费结构,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占比均显著回升。 为了改善能源结构,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已经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在较高强度的投入下,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 2019 年全球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光伏和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分别达到 5.9 亿千瓦和 6.2 亿千瓦,而中国的占比分别达到 35% 和 33.8% ,均位居全球首位。 第四、增加生态碳汇,助力碳中和。尽管从源头直接降低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方式,但为了实现碳中和尚不能止步于此,还需要增加生态碳汇的强度。 2010-2016 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 11.1 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 45% 。不难发现生态碳汇对碳吸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增强生态碳汇强度?关键在于提升国土绿化面积。近年来,中国的绿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从全球范围看, 10 年至 20 年中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 193.7 万公顷,位居全球首位,是紧随其后的澳洲和印度的 4.3 倍和 7.3 倍。而从增速看,中国也以 0.93%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遥遥领先。 3.碳中和:经济和政策影响不容忽视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低碳建设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距离承诺仍然需要继续努力。相比于 2005 年, 2019 年我国的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48.1% ,非石化消费比重升至 15.3% 。在碳汇方面, 2019 年我国森林蓄积量达到 175.6 亿立方米,较 2005 年增加 24.2 亿立方米,均已提前实现 2020 年的目标。 然而,应对气候升温的任务仍较艰巨,而我国也在低碳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 2015 年 11 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中国承诺在 2030 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相比于 2005 年降幅不低于 60% 。在 2020 年 12 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进一步承诺将这一强度降低 65% 。非石化能源消费的占比和森林蓄积面积也分别由 2015 年承诺的 20% 和 45 亿立方米升至 25% 和 60 亿立方米。从当前的情况看,中国在低碳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距离新的承诺目标仍有差距。这也意味着为了尽快实现碳中和,我国的减碳步伐还需提速。 几乎所有行业都会消耗能源,也会涉及到碳排放的问题。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在宏观、金融、产业政策等领域都会有举措,这势必会对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1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 白皮书指出,中国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能源领域国际合作,中国能源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 促能源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2月21日发表《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并于当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司长朱明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出席发布会,介绍和解读白皮书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白皮书介绍,初步核算,2019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39.7亿吨标准煤,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煤炭仍是保障能源供应的基础能源,2012年以来原煤年产量保持在34.1亿至39.7亿吨。努力保持原油生产稳定,2012年以来原油年产量保持在1.9亿至2.1亿吨。天然气产量明显提升,从2012年的1106亿立方米增长到2019年的1762亿立方米。电力供应能力持续增强,累计发电装机容量20.1亿千瓦,2019年发电量7.5万亿千瓦时,较2012年分别增长75%、50%。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截至2019年底,在运在建核电装机容量6593万千瓦,居世界第二,在建核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 白皮书还显示,能源输送能力显著提高。建成天然气主干管道超过8.7万公里、石油主干管道5.5万公里、33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30.2万公里。 能源储备体系不断健全。建成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煤炭生产运输协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电力安全稳定运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源综合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白皮书说,中国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产生活用能条件明显改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 白皮书指出,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能源领域国际合作,中国能源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白皮书说,面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中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努力推动本国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与各国一道寻求加快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新道路。新时代中国的能源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 相关板块应声而起 据中新社报道,白皮书指出,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是推进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途径。中国将把非化石能源放在能源发展优先位置,大力推进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包括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推进风电开发、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白皮书显示,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利用率显著提升,2019年全国平均风电利用率达96%、光伏发电利用率达98%、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达96%。 白皮书指出,中国还将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化石能源,且多领域取得明显进展。煤炭开发利用方面,2016年至2019年,中国累计退出煤炭落后产能每年9亿吨以上。火电方面,截至2019年底,累计淘汰煤电落后产能超过1亿千瓦;天然气生产方面,2017年以来,每年新增天然气产量超过100亿立方米。 中国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在出席发布会时表示,近几年中国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工作成效明显,煤炭供给能力和质量大幅度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逐步提升等,下一步将继续夯实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经济参考报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明确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这为我们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创新发展方式,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30年要达到25%左右,意味着接下来能源增量70%以上以非化石能源为主。 银河证券方面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国减少碳排放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预计2021年,新能源行业整体的回暖态势有望延续。 21日,新能源相关多个板块上涨。Wind数据显示,截至收盘,两市股指全天震荡走升。在龙头股引领下,创业板劲升超3%。宁德时代涨超12%创新高,市值突破7500亿元并首次跻身A股前十。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以涨停收盘,再度逼近前期历史高点,公司总市值突破5000亿元,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超过300%。 概念指数方面,锂矿、动力电池指数分涨5.7%、5.6%,比亚迪、中矿资源、永兴材料涨停。亿纬锂能涨超6%。光伏屋顶指数涨5.62%,隆基股份涨停并创新高。通威股份涨超6%。主题行业中,电工电网、汽车指数均涨超5%。江铃汽车、东风汽车涨停,长城汽车涨7.7%。
12月18日至19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要求,梳理总结2020年以来发展改革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效,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研究部署2021年发展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围绕做好明年发展改革工作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作工作报告,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穆虹主持会议,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唐登杰作会议总结,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宁吉喆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委党组成员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2020年极不平凡,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发展改革系统坚持守初心、担使命,冲在先、干在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较好完成了全年各项主要工作任务。一是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口罩等防疫物资供给,确保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支持火神山和雷神山等集中救治医院建设,分区分级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落实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实施方案。二是着力保持经济大盘稳定,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协调,推动出台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投资力度,深入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健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三是聚焦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巩固化解过剩产能成果,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四是坚决完成脱贫攻坚等硬任务,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960多万人的建设任务,三个定点扶贫县全部脱贫摘帽,持续推进返乡创业试点,持之以恒做好重点商品保供稳价。五是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出台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等重大改革文件,发布《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稳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重大外资项目协调保障。六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做好医疗废物处置,推进塑料污染治理。七是切实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粮食能源安全,加大粮食能源安全保障力度,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八是全面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党对发展改革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持续强化。同时,按照党中央建议的要求,高质量研究起草“十四五”规划《纲要》;组织编写出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发展改革工作》系列丛书。 会议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形势作了系统分析研判,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政策取向作了系统部署,发展改革部门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战略自信,清醒认识明年国内外经济形势,聚焦主要目标,落实总体要求,强化政策保障。要坚持做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谋划经济社会发展,防止思想松懈和麻痹大意。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定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稳中求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保障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支撑。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及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要坚持系统观念,找准抓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注意工作策略和方法,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实效性和协同性。 会议明确,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扎实做好明年发展改革重点工作。一是着力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完善宏观政策组合,强化预期管理,促进形成系统集成效应。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完善内需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二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精准施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巩固成果和完善发展工作。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确保粮食安全。四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持续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加快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际和市域郊铁路建设,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五是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推动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促进“放管服”改革迈向纵深。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六是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七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体系。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部署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持续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八是聚焦共同富裕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更好发挥双创对就业的支撑作用,支持发展灵活就业。聚焦“一老一小”、住房保障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做好粮油肉蛋菜等农产品保供稳价。九是统筹做好发展和安全工作,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深入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前瞻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运用改革思路和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处置企业债务违约问题。 会议强调,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复杂严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做好岁末年初重点工作十分重要。一是切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收官和明年开局工作。各地要紧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争分夺秒、奋力冲刺,同时要对标对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本次会议做好衔接,谋划好本地区发展改革系统各项工作,努力实现明年一季度起好步。二是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抓紧修改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和重点专项规划,研究设计好具有引领性的目标指标体系,谋划好一批含金量高的重大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论证好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项目。各地要做好与国家规划的衔接,结合本地实际,集中力量编制好本地区规划。三是做好“两节”前后重点民生保障和风险防范化解等工作。强化民生商品和煤电油气等保供稳价工作,安排好“两节”市场供应,保障好困难群体特别是脱贫人口的基本生活;抓好煤电油气运调节,做好迎峰度冬天然气、电力、煤炭供应保障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优化精准化疫情防控举措、组织协调好春运工作。同时,确保统筹发展和安全不出现任何闪失。 会议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发展改革系统要有当仁不让的决心和勇气,敢于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一是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坚决站稳政治立场,加强政治机关建设,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二是持续加强上下联动,增强横向协同,下大力气抓好具体落实工作,着力提升工作实效。三是进一步强化担当作为,加强队伍建设,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七种能力”,查漏补缺,全面提升政治、业务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副秘书长,驻委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各司(厅、局、室)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负责同志,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能源局负责同志及有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主任及有关负责同志,政府负责经济运行调节、节能、物价工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图片来源:微摄 1月28日,2021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建议》,总结2020年工作,分析研判当前形势,研究部署2021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重点任务。会上,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作了题为《把握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推动资本市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工作报告。 会议认为,面对疫情全球流行和复杂形势带来的严峻考验,证监会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中央“六稳”“六保”方针,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统筹推进防控疫情、深化改革、防范风险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资本市场总体保持了稳健发展势头。坚持特殊时期作出特别安排,体现监管弹性和温度,强化IPO、再融资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加快恢复发展。全力实现正常开市和常态化运行,坚持尊重规律,注重发挥市场内生机制作用,统筹推进投资端和融资端改革,以改革稳定市场预期。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新三板改革、健全退市机制等一批标志性改革落地实施,提请国务院发布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创历史新高,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市场韧性明显增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化解取得实质性成效,债券违约、私募基金等重点领域风险总体收敛。法治建设和生态完善迈出重要步伐,从严从重查处了一批大要案。完善科技监管组织架构体系,监管效能进一步提升。扎实开展作风问题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健全“两个责任”同向发力的工作机制,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会议提出,在应对复杂严峻考验的实践中,会系统进一步深化了对做好资本市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旗帜鲜明讲政治是确保资本市场始终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是实现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坚持系统观念是破解资本市场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努力打造“忠专实”的干部队伍是资本市场监管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 会议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稳定恢复态势不断得到巩固拓展,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都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但也要清醒认识到,资本市场的内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风险挑战依然不少,必须从“十四五”的中长期视角研判资本市场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着力把握好稳与进、系统统筹与重点突破、创新与监管、加大法规制度供给与狠抓落地见效的关系,努力实现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做好今年工作对于资本市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证监会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字当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坚持“四个敬畏、一个合力”,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着力提升资本市场治理能力,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是把党的领导优势和资本市场发展规律有机结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围绕贯彻“十四五”规划《建议》,合理确定资本市场重点支持的方向和领域,完善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安排,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稳定发展交易所债券市场,完善商品及金融期货期权产品体系。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标准,加强对拟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监管,切实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二是扎实推进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落实落地。坚持尊重注册制基本内涵、借鉴国际最佳实践、体现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三原则,做好注册制试点总结评估和改进优化,加快推进配套制度规则完善、强化中介机构责任等工作,为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统筹抓好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和退市改革方案落地见效,严格退市监管,拓展重整、重组、主动退市等多元退出渠道。进一步深化新三板改革。突出放管结合,深化简政放权。稳步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积极推进跨境审计监管合作,同时加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建设。 三是努力保持复杂环境下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势头。贯彻“不干预”的理念,完善市场内生稳定机制。一方面,以更大力度推进投资端改革,加大权益类基金产品供给与服务创新力度,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宏观形势的跟踪研判,密切关注市场流动性变化,严密监控资金杠杆水平,动态完善应对政策,严防跨市场跨领域跨境的交叉性、输入性风险,切实维护市场稳定运行。 四是全面落实“零容忍”的执法理念和打击行动。进一步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建立跨部委协调工作小组,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市场操纵等恶性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有关机构和个人的责任追究一抓到底。贯彻落实新证券法和刑法修正案(十一),配合修订证券期货犯罪案件刑事立案追诉标准,出台欺诈发行股票责令回购等配套制度。推动期货法立法,加快推进行政和解办法、上市公司监管条例等法规制定。依法从严加强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的日常监管,优化市场生态。 五是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持久战。坚持标本兼治,消化存量和遏制增量并举,排好优先序、打好主动仗。稳妥化解债券违约风险,加大债券市场基础制度和法治供给,优化债券违约市场化处置机制,加强统一执法,严肃查处“逃废债”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快推进“伪私募”等相关风险的分批处置,严格落实私募基金底线性要求,建立部际联动、央地协作的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加快推动出台私募条例。强化场内外一致性监管,巩固深化股票质押风险处置成效。会同有关部门将各类金融活动依法全面纳入监管,消除监管真空。 六是加快推进科技和业务的深度融合。聚焦“数据让监管更加智慧”的愿景,全面提升监管科技和行业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突出问题导向、应用导向和结果导向,夯实数据治理基础,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强化科技对监管的有效支撑。加强证券期货行业科技发展的统筹规划,大力促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在行业的推广应用,提升行业科技安全管理水平。 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保障作用,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位。强化政治建设,着力打造模范政治机关。坚持好干部标准,坚持严管厚爱,努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监管干部队伍。巩固深化作风问题专项整治成果,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坚持全面从严、一严到底。坚持将金融领域反腐败工作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健全重要权力部门、关键岗位、重点人员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关键少数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做好金融反腐和处置金融风险统筹衔接,进一步强化监管和内部治理,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会上还对稽查办案有功集体和个人,防控疫情与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资本市场重大改革攻坚、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表扬。 中央组织部、中央财办,国务院办公厅、公安部、审计署有关同志应邀出席会议。证监会党委班子成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会机关各部门副局级以上干部、系统各单位班子成员现场或通过视频参加会议。
北京讯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1月4日上午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0年主要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1年工作。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党委书记郭树清出席会议并讲话。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陈雨露、潘功胜、范一飞、刘桂平、刘国强,党委委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组长徐加爱出席会议,并就分管领域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会议指出,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重大考验和挑战,人民银行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金融委统筹指挥下,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全力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持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认真履行金融委办公室职责,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坚持总量政策适度、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三大政策取向,搞好跨周期设计。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供1.75万亿元长期流动性。累计推出9万多亿元的货币政策支持措施。前瞻性引导利率下降,推动实现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目标。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我国成为全球率先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也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二是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取得预期效果。遵循经济规律,分层次、有梯度地制定实施金融支持政策。设立3000亿元抗疫保供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复工复产再贷款再贴现,增加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精准扶贫、制造业、绿色产业等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进一步健全。持续构建要素完备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分步实施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完善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建立健全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取得重大进展。四是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不动摇,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不同阶段金融风险处置的重点和优先序。2018年,集中整治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等领域的金融乱象,赢得攻坚战良好开局。2019年,会同银保监会依法果断接管包商银行,并稳妥处置了部分中小银行风险。2020年,牵头协调银保监会、证监会顺利接管“明天系”旗下9家核心金融机构,妥善应对债券市场违约风险。经过集中攻坚,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金融脱实向虚、盲目扩张得到根本扭转。五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有序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疫情下国际宏观政策协调,主动向重要国际组织和主要央行通报疫情动态和防范措施,分享抗疫经验。积极参与多边危机防范救助。参与制定G20缓债倡议并全面落实相关国家缓债申请,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展特别提款权(SDR)普遍分配,支持低收入国家应对疫情冲击。全面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关于金融业的谈判,首次将新金融服务、金融信息转移纳入自贸协定规则。继续主动推进国际绿色金融合作。六是金融改革取得新进展。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全面建立。推动出台两批26条金融改革开放措施。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不断完善,储备规模保持稳定。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处置与信息披露规则逐步统一,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推进,外资持有我国债券总规模达3万亿元。做实存款保险公司和存款保险机构职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分类管理持续推进。积极推进资管业务过渡期整改。七是金融服务和管理呈现新亮点。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及时开通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统筹金融业重要立法职责有效履行。金融业综合统计进一步深化。区域金融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支付监管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球法人识别编码(LEI)境内持码机构突破3万家。人民币现金管理及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国库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征信体系规划总体完成。反洗钱监管取得积极成效。持续整治侵害消费者金融信息安全行为。参事建言献策工作增效提质。八是内部管理继续完善。统筹做好人民银行系统自身疫情防控工作。推进分支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内部审计监督、后勤、安全保卫、集中采购、离退休干部服务等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会议认为,2020年人民银行系统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级党组织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保障金融体系正常运转,忠实履行金融管理的牵头抓总职责,经受住了重大考验,有力体现了党的建设成效。一是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建设。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打造政治领航、思想铸魂、组织强体、纪律固本、为民服务“五项工程”。二是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增强斗争意识和斗争本领,完善工作预案,冷静应对和妥善处理各种风险挑战,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金融安全。三是认真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党内制度建设和法治央行建设。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始终,制定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健全人民银行依法行政体制机制,严格依法依规履行各项工作职责。四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大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和干部交流力度,选优配强一把手,培养锻炼使用优秀年轻干部。五是持之以恒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着力建设节约型机关,从严从紧控制支出标准。持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巩固深化基层减负年工作成果。六是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强化政治监督,紧盯单位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动真碰硬加强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腐败案件,深入开展警示教育,以案为鉴,以案促改。精准实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监督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组织对十八届中央巡视和总行党委历次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及现场督导检查调研。此外,工会工作不断改进,青年理论学习提升工程取得积极成效,党校高质量办学持续深化,培训学院干部教育培训阵地作用有效发挥。在深入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基础上,会议要求,2021年人民银行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稳字当头,抓住重点,守住底线,敢于担当,认真履行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职责,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带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二是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延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继续运用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科技创新、小微和民营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牵头发挥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合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有效衔接。三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做好政策设计和规划,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推动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逐步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明确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建立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四是加快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主要金融活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分步推动建立宏观审慎压力测试体系。加快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等重点领域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体系。五是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风险排查,做好风险应对。完善风险防范处置长效机制,压实金融机构和股东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属地责任、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和最后贷款人责任。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和机构设置。加强互联网平台公司金融活动的审慎监管。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的决策部署,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强化支付领域监管,个人征信业务必须持牌经营,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严肃查处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前提下发展,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和竞争力稳中有升。六是深度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严密防控外部金融风险,稳步扩大金融双向开放。妥善应对低收入国家债务问题。进一步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推动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度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切实维护多边主义。七是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顺势而为,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完善人民币使用相关政策制度。继续推动金融市场高质量双向开放。促进本外币、离岸在岸市场的良性协调发展。八是深化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改革。牵头制定债券市场发展规划,推动完善债券市场法制,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健全多渠道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推动完善债券市场统一执法框架,加大对债券市场逃废债、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完善金融支持住房租赁政策体系。引导大型银行下沉服务重心,推动中小银行完善公司治理,聚焦主责主业。九是持续改进外汇管理和服务。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支持企业合理审慎运用外汇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加快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外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集约高效做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维护外汇储备规模基本稳定。十是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统筹推进金融法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央行研究工作影响力。扎实做好“十四五”国家规划纲要金融重点内容与金融业“十四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扎实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完善现代中央银行财务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支付行业治理现代化。提升金融科技应用和管理水平。稳妥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推动国库高质量发展。深化征信在数字金融和经济治理中的应用。提高反洗钱调查和监测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会议强调,做好2021年的各项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和法治央行建设,以稳健创造的精神贯彻好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各项工作。一是必须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要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经济金融问题,善于从事物复杂的表象中找出最本质的联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到最高位置,努力成为宏观调控和金融管理的行家里手。二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深入推进“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创建工作。三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努力成为中央国家机关依法治理和依法行政的榜样。要养成法治思维习惯,运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坚持依宪执政和依宪行政,积极推动金融领域的立法修法,尽力提高违法成本,重点澄清灰色地带,阳光执法透明办案。四是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党组)要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班子成员切实履行“一岗双责”,驰而不息推进正风肃纪反腐。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旗帜鲜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查处各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持续深化政治巡视,聚焦“两个维护”、围绕“四个落实”,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做选择、打折扣、搞变通等行为,紧盯不放、精准施治。五是做好领导干部和优秀人才培养选拔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善于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积极性,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高度重视干部身心健康。外汇局领导班子成员,人民银行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各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派驻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分别在北京主会场和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审计署有关同志应邀出席会议。(完)
1月6日北京讯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1月4日上午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0年主要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1年工作。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党委书记郭树清出席会议并讲话。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陈雨露、潘功胜、范一飞、刘桂平、刘国强,党委委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组长徐加爱出席会议,并就分管领域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会议指出,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重大考验和挑战,人民银行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金融委统筹指挥下,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全力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持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认真履行金融委办公室职责,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坚持总量政策适度、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三大政策取向,搞好跨周期设计。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供1.75万亿元长期流动性。累计推出9万多亿元的货币政策支持措施。前瞻性引导利率下降,推动实现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目标。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我国成为全球率先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也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 二是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取得预期效果。遵循经济规律,分层次、有梯度地制定实施金融支持政策。设立3000亿元抗疫保供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复工复产再贷款再贴现,增加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精准扶贫、制造业、绿色产业等信贷支持力度。 三是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进一步健全。持续构建要素完备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分步实施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完善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建立健全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取得重大进展。 四是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不动摇,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不同阶段金融风险处置的重点和优先序。2018年,集中整治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等领域的金融乱象,赢得攻坚战良好开局。2019年,会同银保监会依法果断接管包商银行,并稳妥处置了部分中小银行风险。2020年,牵头协调银保监会、证监会顺利接管“明天系”旗下9家核心金融机构,妥善应对债券市场违约风险。经过集中攻坚,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金融脱实向虚、盲目扩张得到根本扭转。 五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有序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疫情下国际宏观政策协调,主动向重要国际组织和主要央行通报疫情动态和防范措施,分享抗疫经验。积极参与多边危机防范救助。参与制定G20缓债倡议并全面落实相关国家缓债申请,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展特别提款权(SDR)普遍分配,支持低收入国家应对疫情冲击。全面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关于金融业的谈判,首次将新金融服务、金融信息转移纳入自贸协定规则。继续主动推进国际绿色金融合作。 六是金融改革取得新进展。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全面建立。推动出台两批26条金融改革开放措施。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不断完善,储备规模保持稳定。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处置与信息披露规则逐步统一,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推进,外资持有我国债券总规模达3万亿元。做实存款保险公司和存款保险机构职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分类管理持续推进。积极推进资管业务过渡期整改。 七是金融服务和管理呈现新亮点。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及时开通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统筹金融业重要立法职责有效履行。金融业综合统计进一步深化。区域金融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支付监管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球法人识别编码(LEI)境内持码机构突破3万家。人民币现金管理及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国库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征信体系规划总体完成。反洗钱监管取得积极成效。持续整治侵害消费者金融信息安全行为。参事建言献策工作增效提质。 八是内部管理继续完善。统筹做好人民银行系统自身疫情防控工作。推进分支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内部审计监督、后勤、安全保卫、集中采购、离退休干部服务等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会议认为,2020年人民银行系统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级党组织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保障金融体系正常运转,忠实履行金融管理的牵头抓总职责,经受住了重大考验,有力体现了党的建设成效。一是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建设。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打造政治领航、思想铸魂、组织强体、纪律固本、为民服务“五项工程”。二是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增强斗争意识和斗争本领,完善工作预案,冷静应对和妥善处理各种风险挑战,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金融安全。三是认真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党内制度建设和法治央行建设。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始终,制定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健全人民银行依法行政体制机制,严格依法依规履行各项工作职责。四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大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和干部交流力度,选优配强一把手,培养锻炼使用优秀年轻干部。五是持之以恒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着力建设节约型机关,从严从紧控制支出标准。持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巩固深化基层减负年工作成果。六是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强化政治监督,紧盯单位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动真碰硬加强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腐败案件,深入开展警示教育,以案为鉴,以案促改。精准实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监督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组织对十八届中央巡视和总行党委历次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及现场督导检查调研。此外,工会工作不断改进,青年理论学习提升工程取得积极成效,党校高质量办学持续深化,培训学院干部教育培训阵地作用有效发挥。 在深入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基础上,会议要求,2021年人民银行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稳字当头,抓住重点,守住底线,敢于担当,认真履行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职责,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带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二是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延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继续运用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科技创新、小微和民营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牵头发挥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合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有效衔接。 三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做好政策设计和规划,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推动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逐步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明确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建立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四是加快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主要金融活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分步推动建立宏观审慎压力测试体系。加快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等重点领域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体系。 五是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风险排查,做好风险应对。完善风险防范处置长效机制,压实金融机构和股东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属地责任、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和最后贷款人责任。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和机构设置。加强互联网平台公司金融活动的审慎监管。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的决策部署,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强化支付领域监管,个人征信业务必须持牌经营,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严肃查处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前提下发展,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和竞争力稳中有升。 六是深度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严密防控外部金融风险,稳步扩大金融双向开放。妥善应对低收入国家债务问题。进一步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推动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度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切实维护多边主义。 七是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顺势而为,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完善人民币使用相关政策制度。继续推动金融市场高质量双向开放。促进本外币、离岸在岸市场的良性协调发展。 八是深化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改革。牵头制定债券市场发展规划,推动完善债券市场法制,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健全多渠道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推动完善债券市场统一执法框架,加大对债券市场逃废债、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完善金融支持住房租赁政策体系。引导大型银行下沉服务重心,推动中小银行完善公司治理,聚焦主责主业。 九是持续改进外汇管理和服务。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支持企业合理审慎运用外汇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加快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外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集约高效做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维护外汇储备规模基本稳定。 十是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统筹推进金融法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央行研究工作影响力。扎实做好“十四五”国家规划纲要金融重点内容与金融业“十四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扎实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完善现代中央银行财务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支付行业治理现代化。提升金融科技应用和管理水平。稳妥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推动国库高质量发展。深化征信在数字金融和经济治理中的应用。提高反洗钱调查和监测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会议强调,做好2021年的各项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和法治央行建设,以稳健创造的精神贯彻好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各项工作。一是必须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要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经济金融问题,善于从事物复杂的表象中找出最本质的联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到最高位置,努力成为宏观调控和金融管理的行家里手。二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深入推进“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创建工作。三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努力成为中央国家机关依法治理和依法行政的榜样。要养成法治思维习惯,运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坚持依宪执政和依宪行政,积极推动金融领域的立法修法,尽力提高违法成本,重点澄清灰色地带,阳光执法透明办案。四是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党组)要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班子成员切实履行“一岗双责”,驰而不息推进正风肃纪反腐。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旗帜鲜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查处各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持续深化政治巡视,聚焦“两个维护”、围绕“四个落实”,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做选择、打折扣、搞变通等行为,紧盯不放、精准施治。五是做好领导干部和优秀人才培养选拔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善于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积极性,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高度重视干部身心健康。 外汇局领导班子成员,人民银行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各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派驻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分别在北京主会场和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审计署有关同志应邀出席会议。(完)
《经济参考报》记者3日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路线图,同时圈定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120个县及县级市纳入示范名单。 《通知》瞄准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导的公共领域,明确提出了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推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等4大领域的具体17项建设任务。 其中,根据《通知》,在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的资金来源方面,要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区分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合理设计资金保障方式,既拓宽财政资金投入渠道,又调动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投入的积极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县城及县级市城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从数量看,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2/3。2019年底,县和县级市数量分别为1494、387个,二者共计1881个,约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量的2倍。从经济看,2019年县及县级市GDP体量为38万亿元左右,占全国GDP的近2/5。其中,作为县域经济核心的县城及县级市城区GDP占全国GDP的近1/4。从人口看,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分别为1.55亿人、0.9亿人左右,共计2.4亿人左右,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 此外,考虑到镇区常住人口10万人以上的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数量约为158个、镇区常住人口约为0.3亿人),已具备小城市甚至中等城市城区的人口规模,但公共资源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仍按照镇级来配置,与实际民生需求相比存在很大缺口,“小马拉大车”的现象日益凸显,因此将特大镇一并纳入此次的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 “县城是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上述负责人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政府投资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并提出要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补齐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弱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从短期看,有利于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推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从中长期看,有利于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