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是一定要的,规模决定了江湖地位。”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在一次媒体会上曾这样表示。 如今,禹洲集团终于如愿以偿。根据1月7日晚间禹洲集团发布的2020年12月份未经审核营运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禹洲集团及其附属公司、联属公司累计实现销售金额1049.67亿元,销售面积626.46万平方米。 这意味着,禹洲首次获得了“千亿俱乐部”的入场券。在此前的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表示,2020年禹洲将向着千亿目标迈进。按此计算,禹洲集团完成了全年目标。 为了地产江湖,禹洲集团可谓“不惜一切”。如今站在千亿销售额之上,禹洲面临着众高管离职、债务陡增、利润率下滑等一系列挑战。 未来,禹洲将向何处去? 市值154亿,仅相当于两个月销售额 2021年1月8日,这是禹洲地产公布全年1049.67亿销售额,跻身“千亿俱乐部”。然而,市场并未给予积极回应。 今日,房地产板块迎来普涨,但禹洲集团却下跌0.73%。根据目前股价计算,禹洲集团总市值154.3亿港元,仅相当于其两个月销售额。数据显示,禹洲11月和12月两个月合计销售额163.52亿元人民币。 将时间拉长,禹洲集团近三年股价跌幅达56%。市值由三年前的351亿港元,跌去近200亿港元。 过去三年,也恰是禹洲销售额猛增的三年。2018、2019、2020年,禹洲的销售额分别是560亿、751亿、1049亿。然而,市场却对禹洲集团“用脚投票”。而相比之下,同样规模快速扩张,并在2020年跻身千亿的龙光集团,过去三年股价涨幅约为68%。 其中原因在于,禹洲集团为了追求千亿销售额,放弃利润增长。在股吧,一些投资者批评禹洲集团“只要面子、不要里子”。 2020年上半年,禹洲集团在实现营业收入140.06亿元,同比增长20.36%,归母净利润仅有10.19亿元,同比减少37.81%。 与此同时,禹洲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3.39%和11.07%,同比分别下降3.6个百分点、5.32个百分点。 这看起来并不符合禹洲领导层一直强调的“追求利润”的原则。 2017年,禹洲集团提出“区域深耕,全国领先”的发展战略,并明确三年后实现千亿销售额。但与此同时,禹洲董事局主席林龙安在2017年全年业绩发布会上亦表态:“我们更看重的是盈利。” 2020年春天召开的业绩会上,林龙安再度强调,禹洲不过分追求规模,而追求有盈利的增长。 但事实上,规模和质量仍然成为一个单选题,而禹洲选择了前者。 在冲击千亿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已影响到了禹洲集团的财务状况。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增收不增利等顽疾,未来均成为对禹洲集团的挑战。 利息支出为净利润的1.7倍 2017年,禹洲集团按下3年冲击千亿销售规模的启动键。在今年严峻的市场背景下,不少房企主动调低经营目标,而禹洲仍坚定冲击千亿。 为了拼尽全力完成既定销售目标、继续追求规模上的扩张,禹洲选择了牺牲利润,让本就不高的利润率雪上加霜。 追求规模进程中,禹洲集团的销售规模增速不可谓不快,从2016年的232亿元,到2020年的1049亿元,四年时间内增长了352%,但盈利能力却几乎始终处于下降状态。 2016-2019年期间,禹洲毛利率分别为36.27%、35.4%、30.72%、26.21%,并在2020中期进一步降至23.39%。 负债方面,截至2020年中期,禹洲集团负责总额高达1367.47亿元,资产负债率81.52%,同比猛增175.64%。 2019年,禹洲总借贷规模达到556.69亿元,当年资本化利息支出41.57亿元,超过当年36.0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2020年前6个月,禹洲资本化利息支出17.92亿元,同比增长15.76%,为归母净利润的1.7倍。 与此同时,穆迪、标普下调了禹洲集团评级。标普认为,禹洲集团的去杠杆化前景仍不明朗,未来收入增长可能会放缓,预计未来12个月内不会得到恢复或改善。 自2016年发起扩张后,禹洲集团的投资活动现金流量逐年暴增。2016-2019年,该项指标分别为-79.54亿元、-101.57亿元、-15.88亿元、-189.44亿元。同期,禹洲集团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分别为63.15亿元、73.14亿元、98.79亿元和253亿元。 拿地投入超营收,少数股东权益猛增 禹洲于1994年创立于厦门,从2004年起,禹洲开始版图扩张,在上海、合肥等地相继落子,完成了从“区域型房企”向“全国性房企”的转变。2009年,禹洲地产在港交所上市。 2016年,禹洲集团将公司总部从厦门搬迁至上海。随后开启了从232亿销售额向千亿的竞逐。 2018年,禹洲集团通过招拍挂、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入手30块土地,新进入北京、重庆、佛山等9个城市。2019年,禹洲集团的拿地投入,再一次超过了当年的公司营业收入232.4亿元。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禹洲集团的拿地投入分别为80.52亿元、244.4亿元。 相应的,禹洲集团的土地储备从2015年的856万平方米,增长至2019年的2012万平方米,相当于此前的2.35倍。 从2017年到2019年,禹洲的平均拿地成本分别为5697元、4812元和6074元,而2020年上半年则为6642元每平方米。 禹洲通过收并购获取了大量土地,其中最引发关注的是2020年7月接手李嘉诚的“地王”项目。通过参股、合作开发等模式大举扩张后,禹洲集团的少数股东权益增速显得十分醒目。 财务数据显示,禹洲少数股东权益占比从五年前的5.88%逐步攀升至2019年的20.21%。 2020年上半年,禹洲集团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总权益比重为25.91%。 2015年,其少数股东权益为6亿元,至2019年该项指标达到了58亿元,增长近9.67倍。同期,禹洲集团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权益规模从96亿元增长至229亿元,增长仅2.38倍。 人事变动频繁,高管任职1至2年即跳槽 伴随着一路激进扩张,禹洲集团的人事变动可谓频繁。不少高管任职1至2年便跳槽。 近期,业内消息称,禹洲集团执行总裁许珂将于2021年2月份离职,对此,禹洲表示尚未掌握相关消息。 许珂加入禹洲集团的时间是在2018年。彼时,其主要负责禹洲的投资运营和营销,担任副总裁。而后,许珂又升任为禹洲集团执行总裁。在此之前,他在万科、阳光城、泰禾等房企工作。 许珂任职期间,禹洲集团的销售增长表现不俗。根据禹洲集团财务报告显示,2018年和2019年,禹洲集团实现销售额分别为560.03亿元和751.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9%、34%。 近三年来,禹洲高管团队经历了高频度地调整。 2019年年末,原招商蛇口华南区域负责人萧睿加盟禹洲,负责投资工作。外界猜测,许珂离职后,萧睿大概率为接棒者。如果传言为真,萧睿将成为又一个入职不满两年即担任执行总裁的禹洲高管。 此外2019年7月,禹洲集团原财务总监黄展鸿宣布离职。黄展鸿曾于禹洲地产担任财务总监兼公司秘书,负责境内外公司债发行、公司收购、集团审计、中期评阅,引入重要战略股东、帮助公司获取国际有名分析师覆盖研究所报告。 黄展鸿2018年1月加入禹洲地产。2019年7月7日,禹洲地产发公告称,黄展鸿因寻求其他商机而请辞公司首席财务官及公司秘书等职务,其与禹洲地产董事会并无意见分歧。
在全球“封锁”、关店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成了奢侈品牌们的“救命稻草”:意大利奢侈品牌Prada业绩在下半财年实现翻盘,2020年扭亏为盈;美国奢侈珠宝品牌蒂芙尼则尝到了节假日线上消费的甜头,销售额激增。这印证了投行杰富瑞的最新报告:中国作为最先从疫情中恢复的市场,已成为全球奢侈品行业消费的中坚力量。 在经历了上半年的萎靡不振后,Prada在年末收获了不期而至的惊喜——盈利。当地时间1月5日,Prada在最新公告中表示,伴随着销售下滑后的复苏,该公司将以实现营业利润结束2020年。 Prada暂未给出更具体的数据,但在公告中表示,2020年下半年,尽管受到持续店铺关闭(占平均9%店铺网络)影响,但销售逐渐复苏,12月的零售销售全面恢复到2019年水平。整个2020年下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零售渠道的影响收窄至平均-6%。 Prada特别提到了不同地区的情况,其中,欧洲及日本因旅客流量不足而受到影响,而美洲、中东、俄罗斯以及亚太地区则取得良好表现,特别是中国,取得52%的增长。对于更具体的数据,北京商报记者联系了Prada方面,不过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具体回复。 与Prada类似,蒂芙尼也在同一天提到了中国市场的销售情况。整体而言,蒂芙尼在周二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其2020年节日购物季的销售额创下了历史新高,得益于疫情期间在线消费激增,以及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 蒂芙尼给出的数据显示,2020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其净销售额同比增长约2%,在线销售额飙升了逾80%。其中,亚太地区表现强劲,节日购物季净销售额增长20%,而中国内地的净销售额更激增了逾50%。相较之下,该公司在欧美市场的净销售额均有所下降。 这并不意外。投行杰富瑞在202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中给出了一些数据:2020年全球奢侈品市场萎缩23%,但中国内地的市场份额几乎翻了一番,从2019年的约11%增长到2020年的20%。202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经历年初的疲软之后,有望实现全年48%的增长,预计达到近3460亿元的规模。 各大品牌财报里的数据是最好的例证。意大利奢侈品牌Salvatore Ferragamo的财报显示,在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三季度,菲拉格慕的业绩出现了复苏,其中,中国零售渠道销售额在第三季度中同比增长了38.3%。 另一家意大利奢侈品牌Moncler也有类似的表现,在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前9个月里,该集团销售额同比下滑23%至7.65亿欧元,但在第三季度时,中国内地和韩国表现十分突出,销售额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奢侈品巨头们也不例外,亚太市场一枝独秀几乎是业绩的共同主题。爱马仕集团的三季度财报显示,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为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增速为21.8%。爱马仕表示,中国市场消费需求依然高涨,是驱动亚洲市场销售额大涨的重要原因。同样在第三季度,LVMH集团在所有市场的跌幅都在收窄,中国所在的除日本以外亚洲地区则同比上涨13%。 对于这背后的原因,贝恩公司资深全球合伙人布鲁诺总结了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四大引擎:消费回流、新世代消费者崛起、数字化发展以及在去年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海南离岛免税购物。 奢侈品专家、要客研究院院长周婷及其团队预测了奢侈品行业未来几年的趋势,包括购物中国化、运营数字化等8个发展趋势。具体而言,周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未来3-5年内中国将成为购买奢侈品最便宜的地方,海南将成为全球奢侈品购物圣地,2020年中国国内奢侈品市场增速为37%,预计2021年将在23%-25%之间;与此同时,2021年中国免税行业将继续高速增长,预计产值可超700亿元,增速将超过50%,免税成为比以往更重要的中国人奢侈品购物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掘金中国市场,奢侈品市场早就放下了身段,从各大社交平台拉拢消费者。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223个品牌登陆“天猫奢品”频道。两年前,该数据仅为35个。此外,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Dior、Louis Vuitton、Gucci、Prada、Tiffany(蒂芙尼)也接连入驻。
图片来源:网络 新年伊始,宝龙地产(HK:01238)便动作不断。 1月5日,有市场消息称,宝龙地产南京公司将进行相关架构调整,拟划分成江南区域和江北区域,以实现业务新增。 消息还称,宝龙地产要求南京成为继上海、杭州、宁波以外的长三角区域的第四个增长极。 此前一天,宝龙地产公告宣布,拟增发1亿美元利率5.95%的优先票据,为其现有中长期债务(一年内将到期)进行再融资。 宝龙地产1990年在澳门成立,自2003年起专注开发运营综合性商业地产项目,2009年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2019年,宝龙地产旗下子公司宝龙商业(HK.9909)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第一家商业管理公司。 虽然一再强调自己的“商业”属性,但宝龙地产的业绩增长长期靠住宅业务拉动。 2019年,宝龙地产物业销售总收入为224.78亿元。商业部分仅营收53.57亿元,营收占比由2018年的39%降至23.8%。 最新一期的财报显示,宝龙地产2020年上半年物业销售收入中。商业部分营收30.84亿元,营收占比进一步下滑至20.1%。 2020年6月初,宝龙地产引入万达老将履新商业地产。两个月后举行的中期业绩会上,宝龙地产提出“双百双千”战略目标,称未来五年将实现自持购物中心超百座。 去年募资超58亿元,销售额三年增百亿 1月4日公告显示,本次增发的美元优先票据与宝龙地产此前发行的于2025年到期的2亿美元5.95%利率优先票据、1亿美元5.95%利率优先票据合并及组成单一系列。 对于宝龙地产而言,增发这种操作已稀松平常。往期公告显示,2020年其前后仅通过5笔美元优先票据的发行,合计募资约58.15亿元。 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频频融资的另一面,是宝龙地产上涨的拿地成本和近年来持续增长的销售业绩。 中指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1-11月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显示,宝龙地产前11个月花费310亿元拿地521万平米,拿地均价为5950元/平米。 而2019年同期,宝龙地产拿花费149亿元拿地328万平米,拿地均价为4543元/平米。 换言之,2020年前11月,宝龙地产拿地金额同比上涨108%,拿地均价较上年同期上涨1407元/平米,涨幅31%。 上述期间,宝龙地产销售额719.47亿元同比增长30.1%,超2019年全年再创新高;环比增速达98.6%,完成全年750亿元销售目标的95%。 宝龙地产是老牌房企,2003年开始“专注商业地产领域”发展。2007年,宝龙地产开发的第一个大型商业地产项目、第一代城市综合体产品——福州宝龙城市广场开业。 此后仅两年多时间里,宝龙地产以标准化的选址及快速的产品复制模式,在全国打造了10余座宝龙城市广场。2009年10月,宝龙地产成为首家在港上市的商业地产公司。 次年,宝龙地产总部移至上海,并提出“以上海为中心,深耕长三角”的长期战略布局。至2014年,宝龙地产跨越百亿销售规模。 三年后,宝龙地产将销售规模抬升到了200亿元。2018年,宝龙地产跨越两级台阶,销售额突破400亿元大关。 2019年,宝龙地产又以47%的增速将销售额提升至600亿元之上,创下历史新高。 而随着规模扩张,尚未迈入“千亿俱乐部”的宝龙地产却早已头顶“千亿债务”。 宝龙地产2014年至2019年主要财务指标,图片来源:同花顺金融终端 截止2020年中期,宝龙地产总负债1319.82亿元,较2019年末增加6.8%;资产负债率为76.28%,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3.24%,触及监管给出的“不超70%”红线。 同期,宝龙地产借款总额约为592.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借款约为227.04亿元。而对应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24.05亿元,存在着近3亿元的资金缺口。 截止期末,宝龙地产净负债率为80%;现金短债比1.16,但除掉受限制现金后,这一指标为0.98,现金水平一般。 2018年时,宝龙地产净负债率曾高达101.6%。得益于销售的增长及2019年底宝龙商业分拆上市,才让宝龙地产的现金流极大改善,2019年净负债率降至81.2%。 商业板块销售额贡献比17.91%,购物广场出租率曾低至50% 做商业地产出身的宝龙地产,曾与万达齐名。在业界,曾有个说法叫“北有万达,南有宝龙”。然而如今,两者无论是体量、还是行业影响力,均已不在一个层级。 2009年至今,宝龙地产营收由2010年的44.3亿元翻6倍,至2019年的260.4亿元;归母净利润却由2009年的30.43亿元降至2018年的28.37亿元。2019年分拆宝龙商业上市后,利润数据才有所回升至40.41亿元。 截至2019年末,宝龙地产持有及管理的商业广场42家,另管理3家轻资产项目。 再看万达商管,2019年营收786.56亿元,归母净利润243.98亿元;截止期末,共持有及运营管理已开业商业广场323个。其中,自持项目为241个占比74.61%。 如前所述,2014年至2019年,宝龙地产销售额由106.48亿元增至603.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33.53%。但帮助宝龙地产实现销售业绩增长的,却并不是商业地产。 在这期间,2016年时宝龙地产商业地产板块的销售额同比增长41.2%至116.56亿元,占当期总销售额的66%。 图片来源:宝龙地产2016年年报 但2017年起,宝龙地产商业地产板块的销售额迅速下滑至76.28亿元,销售占比36.53%;同期,宝龙地产的住宅销售额同比增长121.45%至132.54亿元。 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宝龙地产商业板块的销售额分别为139.47亿元、56.48亿元,分别占当期总销售额的23.11%、17.91%,销售额贡献比已进一步下滑。 与此同时,宝龙地产也多次在年报中指出,其营收增长主要靠住宅业务拉动。 宝龙地产的收入主要包括物业销售收入、投资物业租金收入、物业管理收入等三大块。物业销售是其主要收入来源,近五年营收贡献比均在85%以上。 2016年至2019年间,宝龙地产物业销售中,住宅业务所产生的收益为35.14亿元、74.33亿元、101.61亿元、171.20亿元,收益贡献比由28.04%升至76.15%。 2020年中期,由于住宅物业交付增加,宝龙地产物业销售153.43亿元,同比增幅46.2%。其中,商业业务仅收益30.84亿元,收益贡献比20.1%。 图片来源:宝龙地产2020年中报 此外,虽然宝龙地产并未在年报中披露旗下运营的各个广场的具体收入情况。但公开资料显示,宝龙地产购物广场出租率最低至50%,且逐年下降。 据上海宝龙实业于2020年1月20日披露的2020年度第一期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显示,2016至2018年三年间,宝龙在福州、郑州、重庆、上海等多地共计6家商业广场租金连续下滑。 如,福州宝龙广场年度租金收入从2016年的5929万元跌至2018年的5023万元,郑州宝龙广场三年内租金营收从2566万元跌至1411.61万元。 另,2019年前三季度,上海宝山宝龙广场租金收入亏损超1000万元,无锡、阜阳两处宝龙广场同期也录得亏损。 截至公告期末,32家宝龙商业广场中仅有5家出租率达100%。青岛即墨、青岛城阳、蚌埠、郑州等共7家宝龙广场出租率低于90%。其中,青岛城阳宝龙广场出租率低至50%。 引入万达老将,未来五年拟自持超过100个购物中心 随着2019年底宝龙商业分拆上市,以商业地产起家的宝龙地产不得不思考如何提振商业板块的业绩。 2020年6月,陈德力获任宝龙地产联席总裁及宝龙商业行政总裁。陈德力,现年47岁,历任嘉德置地凯德商用中国区域总经理、万达商管副总裁、新城控股董事兼联席总裁等职务。 这也是继2017年两位明星经理人接连离任之后,宝龙地产商业板块引入新高管。 2017年3月,原沃尔玛不动产副总裁潘丽君加盟宝龙地产,执掌商业地产板块。但不到半年,潘丽君便辞职。 同年8月,宝龙地产又引入曾任万达集团副总裁兼万达商管商务副总裁的王寿庆。但仍不到半年,王寿庆也选择了“出走”。 此后,2007年11月,宝龙集团创始人许健康之子许华芳上位,接手商业地产板块,任总裁一职至今。 陈德力获任后的两个月,宝龙地产在中期业绩会上公布《新五年战略规划》(2021-2025)。 宝龙地产称,未来五年将以“1+1+N”地产布局策略,实现自持购物中心超百座、核心利润超百亿、权益销售额超千亿、上市公司总市值超千亿的“双百双千”战略目标。 谈及具体的目标实现,许华芳称,“公司未来商业布局仍然是围绕长三角地区,将长三角布局完整将作为公司的终极发展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期业绩会上,宝龙地产还表示未来其子在长三角布局的颗粒度会越来越细。具体而言,宝龙在最新的区域调整中,将安徽并入长三角范围之内,并将南京列为新的增长点之一。 而截至1月5日收盘,宝龙地产总市值为214亿港元,与千亿市值依然相距甚远。 2021已开启,这将是宝龙地产《新五年战略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千亿负债”与“双百双千”之间,宝龙地产才刚刚开始答题。
2月9日晚,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资生堂集团发布了《2020会计年度合并决算速报》。 《速报》显示,2020年财年,资生堂业务所有地区都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扩大的影响,因此,以当地货币为标准,销售额比上一年度减少17.8%,剔除业务收购等所造成的影响等之后,按实值计算,销售额比上一年度减少18.8%。换算为日元后,2020年,资生堂全球的销售额为920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94.13亿元,比上一年度减少18.6%, 营业利润上,资生堂通过积极控费,确保了盈利,2020年的营业利润为150亿日元,同比减少了86.9%。 在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方面,资生堂开始由盈转亏,2020年,除出现亏损外,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出现了11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55亿元)的亏损。资生堂表示,支付有关地区停业期间的员工工资、店铺及工场维持费用,加上计入了新冠疫情造成的特别损失是主要原因。 2020年,中国抗疫全球一枝独秀,中国区业务也成为资生堂仅有的增长业务。2020年,中国区继续坐稳全球第二大收入来源、海外(非日本本土)第一大收入来源的“宝座”,中国区的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19.1%进一步上升至2020年的25.6%。在金额上,按人民币计价,中国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1%,换算为日元后,同比增长9%,为2358亿日元。但由于市场投资的加强,中国区的营业利润比上一年减少了37.1%,为184亿日元。 资生堂表示,旗下“SHISEIDO资生堂”、“ClédePeauBeauté肌肤之钥”、“IPSA茵芙莎”、“NARS娜斯”等高端品牌在中国区的实体店数量在2020年进一步增加,且电商份额进一步扩大。2020年“双11”期间,资生堂品牌创下了上一年度2倍以上的销售额。2020年在中国业务中,电商领域的销售额占比已超过40%。
信息时报讯12月25日,中国红牛在其官网发布了今年的销售业绩。截至12月24日,中国红牛2020年销售额完成228.15亿元,同比增长约5亿元,已超过年初设定的销售目标。25年来,“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累计销售额突破2000亿元。 “25年来,‘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累计销售额突破2000亿元。25年坚持包装/装潢不变,零售价不变,配方和口味不变。“中国红牛现象”折射了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和国人消费生活水平的提升。”红牛在公告中提到。 据了解,红牛此次并未发布各个版块的具体销售业绩,但根据其此前发布的公告,2020年上半年,华彬快消品运营的五个品牌销售额143.26亿元。功能饮料板块合计销售额141.09亿元,其中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完成销售额133.93亿元,战马能量型维生素饮料完成销售额7.16亿元,果倍爽、唯他可可和芙丝水三个新品销售额合计约2.2亿元。 红牛方面表示,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饮料行业整体销售额出现12%左右的下滑,华彬快消品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大。3月中旬以来,消费市场才持续逐月回暖,华彬快消品克服困难,在终端加大投入,努力追赶全年的销售进度,可以说形势很不寻常,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根据公告,中国红牛拥有60万核心终端、400多万销售网点,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近15000个,全产业链涉及就业已达数百万人。2020年中国红牛加大了终端投入,通过激励一线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辅以科技工具,加大终端拜访质量和效率。核心终端目标将有望提高到100万家,从而促进终端动销,保障整个销售体系对400万个终端的服务的积极性和掌控力。
12月24日,新希望地产官方海报显示,其年度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跨入千亿阵营。 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到,今年前11月,新希望地产实现全口径销售额900.9亿元,但据相关数据显示,其操盘销售额仅为490.8亿元。 另外,2015-2019年,新希望地产的全口径销售分别为73.66亿元、145.3亿元、141.5亿元、303.1亿元、735.9亿元。
2020年,对房地产行业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新冠疫情、三道红线、房住不炒,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房地产市场,中国奥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883.HK,以下简称“奥园”)坚持“一业为主,纵向发展”战略,逆势实现1540亿元的整体销售业绩,其中房地产板块合约销售额约1330亿元,非房板块业绩约210亿元。与此同时,过去一年,奥园响应“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凭借在复合地产领域多年累积的丰厚经验,以“构筑健康生活”为理念,积极开拓多元消费市场,投入新竞争赛道,在夯实内功的同时亦坚持长期主义,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属于奥园的确定性答案。千亿之上 逆势增长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节奏,令原本就充满挑战的行业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第三方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45家典型房企中,有4家千亿房企2020年的全口径销售额为负增长,而奥园则实现了高质量的稳步增长。1月4日,奥园发布业绩公告显示,2020年全年实现房地产板块合约销售额约1330亿元,逆势圆满完成全年目标,继续稳居行业30强。2016年到2019年,奥园的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6%。如今,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奥园亦坚持主业是基础、是持续发展的根本盘。维持充裕的土地储备是保障企业业绩持续增长的底层支撑所在。2020年,奥园继续发挥收并购传统拿地优势,同时加快城市更新项目的转化,多渠道拿地增厚土地储备。中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奥园新增项目44个,新增可开发建筑面积约695万平方米(收并购项目占63%),新增可售货值约人民币832亿元,平均土地成本为每平方米人民币3812元,保持了合理的土地成本及稳定的利润率,具有较强的抗波动能力。下半年,奥园先后落子湖北襄阳、广西南宁和柳州、东莞清溪镇、福建漳州等多个城市,策略性补充土储,为可持续、高质量、全面发展备足“弹药”。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大湾区的"土著"企业,奥园在广州已深耕24年,成功打造了26个项目。2020年以来,奥园亦持续加大在广州大本营的布局,通过公开招拍挂和城市更新等渠道,斥资超百亿补仓广州。此外,2020年末,奥园·云和公馆、中新誉府两大全新项目重磅亮相,赢得市场高度认可,进一步巩固广州市场。作为区别于其他房企的一大特色,奥园收并购经验丰富。2020年4月,公司购入A股上市平台京汉股份(已更名为“奥园美谷”)附带投票权股份约29.99%股份,成为后者实际控制人。奥园美谷共计持有18个项目,现有已确权的总可售建筑面积约123.7万平方米;年内,奥园还以收购形式进入成都主城区,通过较低成本增加了于成都市场的土地储备。凭借城市更新领域的优势,过去一年,奥园亦多次布局旧改项目。仅截至2020年上半年,奥园就持有超过50个城市更新项目,40多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可售货值约6587亿元,其中大湾区占比高达95%。截至2020年6月30日,奥园拥有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约4874万平方米,权益占比78%,总货值约人民币5015亿元,计入城市更新项目后的总货值约人民币11602亿元,满足未来四至五年的发展。一主多业 做大做强坚持一业为主的同时,奥园在非房板块亦取得佳绩,全年实现销售额约210亿元。从实际来看成效显著,尤其是在美丽健康产业方面,奥园的步伐十分坚定。2019年,奥园投资上百亿元在奉贤打造奥园上海东方美谷项目,力图将这里打造成健康美丽产业综合体。2020年11月11日,京汉股份正式变更名称为“奥园美谷”,并确定未来战略——围绕“世界一流的美丽产业科技商、材料商、服务商”的战略方向,以绿色纤维新材料为基础,联动控股股东中国奥园的产业布局,力争成为国内“美丽健康产业第一股”。12月8日,由奥园美谷投资建设的绿色纤维新材料生产线在湖北襄阳投料试车成功,进入试生产阶段。此外,奥园美谷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作为控制权变更后的首季度成绩单,公司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前三季度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融资成本等多项财务指标出现转折性改善。短短半年时间,奥园美谷已快速落地战略调整、组织变革、管理赋能等一系列提质增效举措。“美丽事业”之外,2020年,奥园旗下物业平台奥园健康相继以2.48亿元、3700万元、8700万元收购了乐生活80%的权益、宁波宏建65%股权、及北京博安物业全部权益,持续扩大物管版图,希望“成为国内领先健康生活服务集团”。2020上半年,奥园健康实现总收入5.47亿元,同比增长39.5%,毛利2.2亿元增长41.53%,净利润1.12亿元,同比上升23.99%,毛利率和净利率都处于较高水平。此外,奥园健康亦瞄准了我国万亿级康养需求驱动的蓝海市场。2020年1月,依托于自有楼盘物业小区和商业广场,奥园健康旗下社区嵌入型康养品牌“奥悦之家”番奥店和萝岗店同时开启试营业,走出了康养布局的第一步,为新型医疗康养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同年,奥园健康还整合相关资源开发了位于广东省的英德巧克力王国、古兜温泉小镇、安徽许村古镇等旅居线路,配套以护理服务和适老化居住空间,在满足旅游需求的同时,为老年人提供异地居住新体验。文旅业务方面,12月31日,亚洲最大巧克力文化展示基地奥园英德巧克力王国在广东省英德市盛大开园,预示着奥园在打造新时尚旅居度假体验目的地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中国奥园,到奥园健康、奥园美谷,近几年,奥园在一业为主、纵向发展战略上硕果累累,持续做大做强。用郭梓文的话来说,“一业为主,纵向发展”将是奥园不变的指南针。夯实内功 实现规模与效益均好尽管手握优异的成绩单,但奥园仍清醒地认识到,全球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面对“不确定性”,奥园要权衡规模与效益,夯实内功,向可持续、高质量、全面发展稳步迈进。为此,奥园一方面坚持审慎的财务策略,一方面继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强产品的溢价能力。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中国奥园录得毛利润82.8亿元,同比增长18%,毛利润率29.3%,维持稳定水平。核心净利润28.3亿元,同比增长14%,核心净利润率10%,毛利和核心净利润保持双位数增长的同时,毛利率和净利率也处于行业中上游水平。财务方面,一向低调但稳健运营的奥园三道红线仅触线一条。根据奥园半年报数据,除剔除预售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以上市合并口径轻微超标,为80.85%,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均在红线以内,分别为79.8%和1.5。2020年10月底,奥园获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将其企业信贷评级由“BB-”调升为“BB”,评级展望为“稳定”。惠誉指出,奥园有着良好的财务纪律,综合杠杆率可控,同时还指出,截至2020年6月底,奥园已售未结的合同销售保持健康的毛利润率,将支持未来两年的盈利表现。而早在2020年4、5月,奥园也分别获标普及穆迪重新确认信贷评级及“正面”评级展望。产品力方面,在奥园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奥园执行董事、营运总裁马军曾介绍说,奥园已于2019年引入标杆房企产品团队,并制定了三年产品战略,建立区域设计中台,打造奥园“A+”产品力体系。2020年以来,奥园旗下广州奥园誉湖湾、成都奥园云璟、重庆奥园翡翠天辰等项目共荣获30余项国内外大奖,其中包括法国DNA、意大利IIDA、伦敦杰出地产大奖、英国SBID、新加坡SIDA、美国MUSE Design设计大奖、世界人居金奖、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金盘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2020年底,作为中国奥园集团高端产品线云峯系的华南首作,奥园·云和公馆也已正式亮相广州市场,位于增城中新板块的中新誉府项目也于2020年末登陆广州东。不平凡的2020年已经过去。展望2021年,郭梓文在新年贺词中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国家继续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的一年,同时也是奥园创立的第25个年头。在这一阶段,奥园要走得更稳、行得更远、登得更高。面对未来,奥园已经有了更为清晰的发展方向。郭梓文强调,“一业为主,纵向发展”是奥园不变的指南针,“构筑健康生活”是不变的出发点,“世界500强”是不变的目的地。(文/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