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A股市场全天高开回落,指数分化,创业板指一度跌超3%,主要受宁德时代等权重股拖累,两市个股逾3600股上涨,涨幅超9%个股逾140只。板块上,在全球经济复苏逻辑下,受各类资产价格大涨刺激,A股有色、油服等顺周期板块全线大涨,疫苗股大幅跳水。整体看,市场题材活跃,小市值低价股反弹,机构抱团股重挫。 隔夜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道指跌0.38%,标普500指数跌0.44%,纳指跌0.72%。大麻股连续两日下挫,Sundial Growers跌逾15%,Tilray跌逾14%。中概股多数下跌,斗鱼跌超7%,蔚来、小鹏汽车跌超5%,拼多多、百度跌超3%。爱奇艺低开高走收涨逾2%。 今日券商晨会上,中泰证券认为,春节期间的大宗商品上涨是美国超预期的1.9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催化下的持续演绎,当然还有一些偶发事件的推动(如美国严寒天气带来的油价跳涨)。更重要的是,“传统需求和新兴需求”共振上行,以及流动性的整体充裕将支持这一行情的持续,尤其是上半年,将面临更多的是上行风险,目前仍是做多的窗口期。 山西证券表示,中长期来看,目前A股依然处于结构型牛市,长期震荡向上格局不改,建议可对主线标的的投资周期拉长,坚定持有主线题材优质标的。 粤开证券认为,节前市场仅有抱团股上涨的“二八分化”现象有所改变,这对于提升市场情绪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依旧看好后续春季行情逐级展开。 中泰证券:如何看待春节期间大宗商品的“涨价”? 春节期间,布伦特原油价格突破60美元/桶,为疫情以来的新高;LME铜突破8000美元/吨,录得13年以来的新高。加之港股资源股表现强势,市场对大宗品的讨论也极具升温。 如何看待春节期间的“涨价”?其实,春节期间的价格上涨在2月初已经初现端倪,最直接的催化便是“超预期”的美国1.9万亿财政刺激政策:这使得市场再一次修正对经济复苏的预期——油、铜等大宗品这一波上涨便起始于此。 新兴需求持续高歌猛进,对大宗品的拉动也越发明显——“无新能源无有色大宗”的说法,并不十分夸张。未来新能源汽车及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将对铜、铝等新增需求贡献度将达到40%左右,占了近半壁江山。尤其是铜,供应紧俏是常态。 粤开证券:风险消化后,依旧看好春季行情逐级展开 牛年首日指数高开低走,主要还是在于指数在突破之后面临一定震荡整固的需求。沪深300指数早盘创出历史新高,领先于其他主要A股指数,而创业板在此前的行情中持续引领沪深指数上行,估值中枢上移,相对高位面临一定震荡整固的需求。 上证指数方面,在突破3700点之后,尽管短期存在一定震荡整固的需求,但突破平台阻力位之后,市场向上的空间已经打开,后续依旧有望向15年8月份的平台高点4000点区域迈进。 顺周期板块强势领涨成为今天盘面中的重要亮点,从春节期间商品价格表现来看,有色金属价格上涨明显,截止2月17日,LME3个月锡、锌、铜价格较节前分别上涨5.94%、3.99%、1.53%,涨价对相关板块形成提振。从中长期逻辑来看,在全球经济复苏预期形成共振以及补库存周期开启等因素刺激下,利好顺周期板块持续发力。 山西证券:科技医药题材估值有所降低,短期内可逢低介入 市场方面,昨日受春节期间国外股市大涨情绪影响,两市大幅高开,随后出现下探,截至收盘,沪指涨幅收窄至0.55%,深成指和创业板下跌,前期涨幅较大的医药和消费板块跌幅居前,低估值传统行业板块补涨,节前提示的涨幅较大板块的短期调整风险昨日出现。 板块方面,昨日主线板块如休闲服务、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板块出现调整,投资者不必恐慌,可继续坚定持有主线板块内优质标的等待轮动上涨机会。春节国内观影需求旺盛,档期影片供给充沛,与节前预测一致,刷新春节档全国电影票房纪录,相较2019年增长32.47%,优质公司将迎来触底反弹,建议投资者关注影视板块中期反弹机会。 此外,昨日光伏板块反弹持续,在板块中长期增长确定性强和机构关注度高的背景下,可继续关注相关板块业绩高增长龙头标的较好时机。拥有长期逻辑的科技医药题材中期或有超额收益,前期提到的盈利预期和盈利确定性上升后的新一轮投资机会作为推荐原因,目前由于业绩兑现,板块估值有所降低,短期内可逢低介入。 A股前瞻
事件 中国1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3%,前值51.9%;官方非制造业PMI为52.4%,前值55.7%。 正文 一、流动性拐点:不急转弯,慢转弯,“弯”还是要转的! 1月PMI数据再次验证我们的判断: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通胀预期抬头,结构性资产价格泡沫化,我们可能正站在流动性的拐点上;2020年5月是政策顶,2021年一季度前后是经济顶。这些变化将对今年的经济增长、股市、房市、债市等产生系统性影响。 1、通胀预期抬头,目前整体温和。 1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7.1%和57.2%,均创近几年较高水平。当前物价上涨主要是大宗商品带动工业品价格环比上涨,与 供需缺口较大、全球低利率、全球经济复苏共振等有关 。其中,布伦特原油均价环比9.3%,南华工业品指数环比4.3%,南华动力煤价格指数环比2.1%。 2020年3月-2020年底经济持续恢复,通胀处于低位,货币金融环境宽松。2020年底以来,原油、铜、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环比大涨,通胀预期抬头,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信用政策结构性收紧。同时,猪周期向下拖累CPI,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尚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 2、结构性资产价格泡沫化,是检验真茅假茅的时候了。 近期上海、深圳、杭州、东莞等局部热点城市房价异动。我们曾提出“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成为业内广为流传的标准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这一轮房价上涨的热点城市主要是人口流入的都市圈,这一波上涨很大程度上源于2020年初以来的货币金融宽松,流动性过剩。近期上海、深圳、杭州等出台了限购、限贷、限离等政策,有没有效果?治标还是治本?怎么说呢,就一句话,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根本是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未来的关键是“分化”。不说了,参考畅销专著《房地产周期》《全球房地产》。 过去两年流动性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周期产能出清、股市“抱团”等共同推升估值。2020年4-12月,上证综指、沪深300累计涨幅分别达到27%、42%,2021年1月多个交易日沪深两市成交金额超万亿元,A股市场抱团白马股为代表的核心资产。所谓的机构抱团龙头,不过是我们在2017年就提出的“新周期”:随着市场自发出清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叠加,行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强者恒强的时代正在到来。 未来随着流动性拐点出现,是检验真茅假茅的时候了。 3、中国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经济周期从复苏逐步转入滞涨。 我们此前判断,2020年5月是政策顶,2021年1季度前后经济顶,随后回归潜在增长率。国内疫情防控得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经济自2020年3月以来持续恢复,但是货币政策自2020年5月以来逐步正常化,2020年底由于通胀预期抬头以及上海、深圳等局部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结构性信用政策收紧,其滞后于影响开始显现。 1月综合PMI、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指数分别为52.8%、51.3%和52.4%,较上月下滑2.3、0.6和3.3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 制造业 生产和新订单扩张力度减弱。1月制造业生产、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53.5%、52.3%和50.2%,较上月回落0.7、1.3和1.1个百分点。 服务业、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放缓,房地产和基建将放缓。1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1%,较上月下降3.7个百分点。受局部聚集性疫情等影响,住宿、餐饮等集聚性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仍位于收缩区间。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0%,较上个月下滑0.7个百分点,受低温天气、春节临近、房地产调控以及地方财政吃紧等影响。 2021年,经济环比韧性较强,但面临全球疫情严重、小微企业困难、就业压力大等挑战。全球复苏共振,库存回补,出口、消费、制造业投资和补库存可能会部分对冲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链条的下滑。 4、货币政策转向“稳货币+紧信用”:不急转弯,慢转弯! 2020年初至4月,“宽货币+宽信用”。货币政策处于超宽松时期,央行大幅降准降息,宽货币带动信贷、企业债大幅增长。2020年5-11月,“稳货币+宽信用”,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流动性“不缺不溢”,宽财政取代宽货币,政府债券放量成为支持信用扩张的主力。2020年底以来,“稳货币+紧信用”,逆周期政策逐步退出,流动性维持紧平衡,量缩价平,社融、M2增速逐步回落。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市场一度误解认为“不急转弯”就是不转弯,现在来看,“不急转弯”实际上是“慢转弯”,“弯”还是要转的!逆周期是宏观调控政策的本义,不然货币政策就是单向的了,那叫“放水政策”。 近期上海等局部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股市火热、金融机构杠杆率抬升,货币政策再次边际收紧,可以理解为央行对前期的宽松状态“纠偏”,对加杠杆行为的敲打,对通胀预期和资产价格的抑制,对金融风险的防范。 2020年底以来,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从房地产融资、地方债、影子银行等三大方向开始结构性收紧金融信用政策,以防范金融风险:1)加强房地产宏观审慎管理,落实三条红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2)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隐性债务风险。3)治理金融乱象,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推动影子银行健康规范发展。 这一点,相比欧美央行无下限放水,近期中国货币政策还是有操守的。过去几十年,全球性货币超发、低利率,没有引发普遍的严重通胀,主要导致了股市、房市等资产价格大涨,进而导致社会财富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进而导致民粹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泛滥。过去几十年全球范围的“低利率、低通胀、高泡沫、高债务”不仅是经济金融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治理和收入分配问题,“消费降级与消费升级并存”“穷人通缩,富人通胀”。近几十年货币超发,并未引发严重的实体通胀,主要是资产通胀,但本质都是货币现象,这一度导致了货币政策的误判。近年开始强调金融稳定、双支柱、宏观审慎等等,就是把资产通胀纳入货币金融政策的目标范围。资产通胀比实体通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更强,这是更大的课题,这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新的巨大挑战。 5、我们可能正站在流动性的周期性拐点上。 经济周期是有自身运行规律的。2021年1季度前后,随着经济复苏的顶部区间正在到来,通胀预期抬头,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信用政策结构性收紧,我们正在迎来广义流动性的周期性拐点。 我们在2021年初提出“我们可能正站在流动性的拐点上”,引发市场广泛讨论,既有“谈流动性拐点为时尚早”“流动性拐点并未出现”等反对观点,也有“货币政策应适度转向”“货币政策边际收紧”“流动性边际收敛”等赞同的观点。 但近期M2、社融回落,央行逆回购“地量”操作,银行间市场利率快速上行,股票债券市场调整,验证“流动性拐点”正在到来。一般来说,股债双涨是预期货币放松,股债双调是反应货币收紧。股债同向一般不可持续,最终会分化。 我们认为今年的主要矛盾是由于通胀预期抬头、结构性资产价格泡沫化和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带来的“流动性拐点”的幅度、分层及其影响,虽然市场还存在较大争议和迷茫,但这终将是反对者和赞同者共同的宿命。 由于美欧在疫情控制、经济复苏周期等方面与中国不同步,全球流动性拐点可能滞后于中国流动性拐点出现。 6、如果要给这轮牛市起一个名字,我觉得是“改革牛”,准确的说是由于注册制改革、鼓励创新、加大对外开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落地攻坚带来的改革红利牛市,而2014-2015年的“改革牛”是改革预期带来的。 我们维持“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的长期判断。在中国经济最低谷、市场流行“洗洗睡”“离场论”的悲观言论之际,我们旗帜鲜明地发出最强音,提出“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将开启新周期”“很多股票都很便宜”,2019年初提出“否极泰来”。现在,终于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对中国经济改革转型前景的长期乐观,尤其是前几年观点悲观的学者和投资人开始转向。 7、如果你做正确的事,运气就在你这边。 建议货币政策宜保持稳健中性。精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不要人为制造经济的大起大落。结构层面,流动性精准投向基建和实体经济,尤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民企、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果比货币政策好,应继续发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七大改革为突破口,开启新周期、新格局: 1)大力推进“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包括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科技领域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营商环境、服务业开放、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制度领域的基础设施。 2)加快推进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人地挂钩,要素流动。 3)尽快全面放开生育,中国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已日趋严峻,实在不行先放开三胎。 4)打通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双循环”,加强科技自立自强,用资本市场的钱支持科技创新的大国重器和“卡脖子”技术攻坚。 5)大规模减税降费,从碎片化、特惠式减税转向一揽子、普惠式减税,全面降低企业所得税、制造业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企业和居民的获得感。 6)以中美贸易摩擦为契机,大力推进对内对外开放。 7)确立新的长期立国战略——新战略,中国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新的立国战略(“新战略”),即在看清未来几十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趋势的基础上,争取一种对我长远有利的策略,类似1978年后中国的韬光养晦,二战前英国的大陆均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前的孤立主义。 二、供需两端扩张力度减弱: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 1月制造业PMI为51.3%,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但连续十个月高于荣枯线。其中, 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3.5%和52.3%,较上月回落0.7和1.3个百分点,但仍处于临界点以上。供需两端扩张力度减弱,主要受局部聚集性疫情影响,河北、吉林、黑龙江等疫情严重地区,有企业反映生产、采购、运输困难。需求端下滑更为严重,供需差值扩大,从12月0.6个百分点升至1.2个百分点。 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2%,较上月回落1.1百分点,连续五个月高于荣枯线。外需景气度略有回落,主因圣诞期间外需透支以及全球疫情拖累。欧美制造业持续改善,1月美国Markit制造业PMI为59.1%,较上个月高位上升2.0个百分点;欧元区制造业PMI为54.7%,德国制造业PMI为57.0%。 从行业情况看,农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6.0%,行业增长较快;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行业两个指数均位于临界点以下,产需有所回落。 三、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胀预期抬头 1月制造业PMI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7.1和57.2,较上月回落0.9和1.7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近几年来较高水平。分行业情况看,农副食品加工、石油加工、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上游行业的两个价格指数均高于70.0%,价格上涨明显。 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与供需缺口大、全球低利率、全球经济复苏共振等有关。其中,受供暖季煤炭需求增加影响,南华焦煤和南华动力煤价格指数环比分别为6.7%和2.1%;此外,布伦特原油均价环比9.3%,南华工业品指数环比4.3%,南华螺纹钢环比5.6%,LME铜环比2.8%。 出厂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指数差值继续扩大,1月差值为-9.9个百分点,较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上游企业受益比中下游更明显,整体盈利仍有压力。 四、小型企业恢复:基础不牢固 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2.1%、51.4%和49.4%,较上月变化-0.6、-1.3和0.6个百分点。近半年,大中企业始终处于景气扩张区间,小型企业恢复基础不牢。1月小型企业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49.4%和45.4%,较上月变化0.9和-2.9个百分点;经营预期减弱,1月小型企业生产经营预期指数为49.7%,较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 小企业恢复状况不稳定,仍需政策纾困。今年以来,助企纾困以及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逐步落地见效,包括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以及信贷支持计划等。截至9月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累计对189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本金和91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利息实施了延期,共涉及4.7万亿元到期贷款本息。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速超过30%。 五、建筑业、服务业恢复放缓:房地产和基建将放缓 12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4%,高位回落3.3个百分点,连续十一个月高于荣枯线。 其中,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0%,较上个月下滑0.7个百分点,但连续十个月处于59%以上,维持高景气。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下滑,跟低温天气、春节临近、房地产调控以及地方财政吃紧有关。需求和业务预期均有所下降,建筑业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1.2%和53.6%,较上月下滑4.6和9.9个百分点。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1%,较上月下滑3.7个百分点。服务业景气度回落与局部聚集性疫情有关。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6.2%和49.1%,较上月下降2.0和6.3个百分点,生活性服务业下滑明显,重回收缩区间。其中,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居民服务等接触式、聚集性消费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大幅回落至临界点以下。此外,道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临界点以下。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一、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但步伐有所放缓。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2.1%和51.4%,比上月回落0.6和1.3个百分点,但均高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9.4%,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仍低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均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53.5%,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扩张力度弱于上月。 新订单指数为52.3%,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增长有所放缓。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9.0%,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收窄。 从业人员指数为48.4%,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有所下降。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8.8%,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较上月放慢。 表1 中国制造业PMI及构成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PMI 生产 新订单 原材料 库存 从业人员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20年1月 50.0 51.3 51.4 47.1 47.5 49.9 2020年2月 35.7 27.8 29.3 33.9 31.8 32.1 2020年3月 52.0 54.1 52.0 49.0 50.9 48.2 2020年4月 50.8 53.7 50.2 48.2 50.2 50.1 2020年5月 50.6 53.2 50.9 47.3 49.4 50.5 2020年6月 50.9 53.9 51.4 47.6 49.1 50.5 2020年7月 51.1 54.0 51.7 47.9 49.3 50.4 2020年8月 51.0 53.5 52.0 47.3 49.4 50.4 2020年9月 51.5 54.0 52.8 48.5 49.6 50.7 2020年10月 51.4 53.9 52.8 48.0 49.3 50.6 2020年11月 52.1 54.7 53.9 48.6 49.5 50.1 2020年12月 51.9 54.2 53.6 48.6 49.6 49.9 2021年1月 51.3 53.5 52.3 49.0 48.4 48.8 表2 中国制造业PMI其他相关指标情况(经季节调整) 单位:% 新出口 订单 进口 采购量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 出厂 价格 产成品 库存 在手 订单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 2020年1月 48.7 49.0 51.6 53.8 49.0 46.0 46.3 57.9 2020年2月 28.7 31.9 29.3 51.4 44.3 46.1 35.6 41.8 2020年3月 46.4 48.4 52.7 45.5 43.8 49.1 46.3 54.4 2020年4月 33.5 43.9 52.0 42.5 42.2 49.3 43.6 54.0 2020年5月 35.3 45.3 50.8 51.6 48.7 47.3 44.1 57.9 2020年6月 42.6 47.0 51.8 56.8 52.4 46.8 44.8 57.5 2020年7月 48.4 49.1 52.4 58.1 52.2 47.6 45.6 57.8 2020年8月 49.1 49.0 51.7 58.3 53.2 47.1 46.0 58.6 2020年9月 50.8 50.4 53.6 58.5 52.5 48.4 46.1 58.7 2020年10月 51.0 50.8 53.1 58.8 53.2 44.9 47.2 59.3 2020年11月 51.5 50.9 53.7 62.6 56.5 45.7 46.7 60.1 2020年12月 51.3 50.4 53.2 68.0 58.9 46.2 47.1 59.8 2021年1月 50.2 49.8 52.0 67.1 57.2 49.0 47.3 57.9 二、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4%,较上月回落3.3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非制造业保持恢复态势,但势头有所放缓。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0%,低于上月0.7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1%,低于上月3.7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航空运输、道路运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 新订单指数为48.7%,比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减弱。分行业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1.2%,比上月回落4.6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48.3%,比上月下降2.9个百分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4.5%,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继续上涨。分行业看,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60.0%,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3.5%,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51.4%,虽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涨幅有所收窄。分行业看,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2.9%,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1.1%,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7.8%,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用工景气度回落。分行业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2.8%,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6.9%,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5.1%,比上月回落5.5个百分点,仍位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多数非制造业企业对行业发展保持信心。分行业看,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3.6%,比上月回落9.9个百分点;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5.3%,比上月回落4.8个百分点。 表3 中国非制造业主要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商务活动 新订单 投入品 价格 销售价格 从业人员 业务活动 预期 2020年1月 54.1 50.6 53.3 50.5 48.6 59.6 2020年2月 29.6 26.5 49.3 43.9 37.9 40.0 2020年3月 52.3 49.2 49.4 46.1 47.7 57.3 2020年4月 53.2 52.1 49.0 45.4 48.6 60.1 2020年5月 53.6 52.6 52.0 48.6 48.5 63.9 2020年6月 54.4 52.7 52.9 49.5 48.7 60.3 2020年7月 54.2 51.5 53.0 50.1 48.1 62.2 2020年8月 55.2 52.3 51.9 50.1 48.3 62.1 2020年9月 55.9 54.0 50.6 48.9 49.1 63.0 2020年10月 56.2 53.0 50.9 49.4 49.4 62.9 2020年11月 56.4 52.8 52.7 51.0 48.9 61.2 2020年12月 55.7 51.9 54.3 52.3 48.7 60.6 2021年1月 52.4 48.7 54.5 51.4 47.8 55.1 表4 中国非制造业其他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新出口订单 在手订单 存货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20年1月 48.4 43.6 47.2 52.1 2020年2月 26.8 35.2 39.3 28.3 2020年3月 38.6 43.0 46.1 46.4 2020年4月 35.5 43.4 47.0 51.0 2020年5月 41.3 44.3 47.8 52.9 2020年6月 43.3 44.8 48.0 52.1 2020年7月 44.5 44.9 48.1 51.9 2020年8月 45.1 44.6 48.5 52.4 2020年9月 49.1 46.3 48.5 52.2 2020年10月 47.0 44.9 48.7 52.3 2020年11月 49.0 45.2 48.8 51.8 2020年12月 47.5 44.7 47.0 51.2 2021年1月 48.0 44.0 47.4 49.8 三、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1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8%,比上月回落2.3个百分点,表明近期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保持扩张,但扩张力度有所减弱。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领域,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综合PMI产出指数是PMI指标体系中反映当期全行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产出变化情况的综合指数。PMI高于50%时,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扩张;低于50%,则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3000家调查样本;非制造业的43个行业大类,4200家调查样本。 3.调查方法 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或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或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1)分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3个分类指数。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商务活动、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存货、投入品价格、销售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等10个分类指数。分类指数采用扩散指数计算方法,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由于非制造业没有合成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 (2)制造业PMI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PMI是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制造业PMI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3)综合PMI产出指数的计算方法。综合PMI产出指数由制造业生产指数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加权求和而成,权数分别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占GDP的比重。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指数均为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1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保持在扩张区间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2021年1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2021年1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近期我国多地接连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暂时受到一定影响,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应对、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继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景气度总体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1.3%、52.4%和52.8%,比上月回落0.6、3.3和2.3个百分点,均继续保持在荣枯线以上。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小幅降低 1月份,制造业PMI降至51.3%,但连续7个月位于51.0%及以上区间。春节前后是我国制造业传统淡季,加之近期局部聚集性疫情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制造业总体扩张势头有所放缓。本月主要特点: 一是大中型企业景气度总体稳定,小型企业景气度回升。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2.1%和51.4%,虽低于上月0.6和1.3个百分点,但均位于景气区间,其中大型企业PMI连续8个月位于52.0%及以上,对支撑制造业稳步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型企业PMI为49.4%,虽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但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景气度仍偏弱。 二是产需两端扩张力度弱于上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3.5%和52.3%,较上月回落0.7和1.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从行业情况看,农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6.0%,行业增长较快;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行业两个指数均位于临界点以下,产需有所回落。从地区情况看,本月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受疫情影响较为明显,有调查企业反映近期生产、采购、运输等活动面临一些困难。 三是进出口景气度有所回落。前期圣诞季海外需求集中释放,叠加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等因素,部分企业外贸订单有所减少,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0.2%和49.8%,低于上月1.1和0.6个百分点。虽然制造业进出口景气水平总体有所回落,但农副食品加工、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等行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均位于51.0%以上,反映出这些行业的外贸业务比上月有所增加。 四是价格指数继续高位运行。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7.1%和57.2%,虽低于上月0.9和1.7个百分点,但持续位于较高运行水平。从行业情况看,农副食品加工、石油加工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上游行业的两个价格指数均高于70.0%,表明相关行业原材料采购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上涨明显。 五是假日效应带动消费品行业回暖。消费品行业PMI为52.3%,高于上月1.8个百分点,行业增长加快。从产需情况看,消费品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制造业总体,分别为54.1%和55.2%,比上月上升1.5和4.3个百分点,显示出随着春节假日临近,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消费品行业市场需求释放明显,企业生产活动较为活跃。 调查结果还显示,本月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有较大幅度回落。有调查企业反映,疫情影响员工正常到岗,加之部分人员提前返乡,企业用工缺口加大;同时,有些地区物流放缓,部分企业产品外销与原材料购进活动受到影响。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回落 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4%,低于上月3.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恢复有所放缓。 服务业景气度下降。受局部聚集性疫情等影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上月3.7个百分点,为51.1%,尽管服务业仍保持恢复态势,但景气水平有所回落。本月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6.2%和49.1%,低于上月2.0和6.3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仍保持较高景气水平,生活性服务业景气度则回落至收缩区间。从行业大类看,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3个月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持续较快增长。调查结果显示,本月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居民服务等接触式、聚集性消费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幅度较为明显,均位于收缩区间。另外,近期一些地区物流放缓,加之商务往来和居民出行减少,道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临界点以下,行业活跃度有所下降。从市场需求看,新订单指数为48.3%,低于上月2.9个百分点,服务业市场需求有所减弱。从价格指数看,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3.5%,高于上月0.4个百分点,服务业企业经营成本压力加大。 建筑业高位回落。受冬季低温天气及春节假日临近等因素影响,建筑业进入施工淡季,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60.0%和51.2%,低于上月0.7和4.6个百分点,建筑业生产活动和市场需求扩张放缓。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3.6%,低于上月9.9个百分点,认为未来3个月内业务活动减少的企业比重有所上升。 三、综合PMI产出指数扩张放缓 1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8%,低于上月2.3个百分点,表明近期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保持扩张,但扩张力度有所减弱。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3.5%和52.4%。
本报北京1月31日讯(记者熊丽)1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1月份,企业景气度总体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1.3%、52.4%和52.8%,比上月回落0.6个、3.3个和2.3个百分点,均继续保持在荣枯线以上。 1月份,制造业PMI降至51.3%,但连续11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连续7个月位于51.0%及以上区间。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春节前后是我国制造业传统淡季,加之近期局部聚集性疫情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制造业总体扩张势头有所放缓。 “1月份PMI指数继续下降,但仍保持在荣枯线以上,表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恢复态势。从历史走势看,大多数年份1月份PMI指数均较上个月下降,可能与岁末年初的季节性特点相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 1月份,制造业产需两端扩张力度弱于上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3.5%和52.3%,较上月回落0.7个和1.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从地区情况看,本月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受疫情影响较为明显,有企业反映近期生产、采购、运输等活动面临困难。 1月份,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2.1%和51.4%,虽低于上月0.6个和1.3个百分点,但均位于景气区间,其中大型企业PMI连续8个月位于52.0%及以上,对支撑制造业稳步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型企业PMI为49.4%,虽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但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景气度仍偏弱。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企业成本面临较快上升的问题。”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文韬表示。1月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7.1%和57.2%,虽低于上月0.9个和1.7个百分点,但持续位于较高运行水平。 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4%,低于上月3.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恢复有所放缓。 受局部聚集性疫情等影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上月3.7个百分点,为51.1%。赵庆河表示,尽管服务业仍保持恢复态势,但景气水平有所回落。本月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6.2%和49.1%,低于上月2.0个和6.3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仍保持较高景气水平,生活性服务业景气度则回落至收缩区间。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武威表示,当前我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够较好控制疫情的蔓延,疫情对服务消费相关行业的影响是短暂的,服务消费相关行业有望在节后回升。 1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8%,低于上月2.3个百分点。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3.5%和52.4%。 文韬表示,随着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不断推进,经济平稳上升趋势较好。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由于春节假期和防疫措施将继续对制造业、服务业活动构成抑制,预计2月份制造业和服务业PMI指数将进一步回落。3月份、4月份以后,国内经济活动回暖步伐有望逐步加快。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下一阶段,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加大精准支持力度,促进制造业和小型企业加快复苏。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同期,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2.4%和52.8%,比上月回落3.3个和2.3个百分点,均继续保持在荣枯线以上。 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近期我国多地接连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暂时受到一定影响,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应对、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继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景气度总体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研究员文韬认为,我国PMI连续7个月位于51%及以上,显示在局部疫情反弹的情况下,经济仍保持较快上升势头。分项指数变化显示,1月份市场供需增速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好水平,其中消费品行业发展势头较好。大中小型企业均保持稳定运行,市场对后市预期较为乐观。 季节等因素致PMI小幅降低 今年1月份,制造业PMI降至51.3%。对此,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PMI下降符合预期,有季节性波动的原因,也存在疫情影响因素。”随着春节临近以及气温变冷,生产活动逐渐放缓,PMI指数呈下降特征,属于正常的季节性波动。除了季节性因素,1月份PMI指数下降还受近期疫情局部散发的影响,其中服务业受到的影响较大。 分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2.1%和51.4%,虽分别比上月低0.6个和1.3个百分点,但均位于景气区间,其中大型企业PMI连续8个月位于52.0%及以上,对支撑制造业稳步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型企业PMI为49.4%,虽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但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景气度仍偏弱。 从分类指数来看,1月份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3.5%和52.3%,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但较上月分别回落0.7个和1.3个百分点,产需两端扩张力度弱于上月。从进出口来看,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0.2%和49.8%,分别比上月低1.1个、0.6个百分点,进出口景气度有所回落。 金融业运行向好也是1月份PMI指数的一个鲜明特点。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武威表示,金融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3个月稳定在65%以上,新订单指数较上月也有所上升,表明金融相关活动运行稳定向好,有利于支撑非制造业继续向好发展。同时,继续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仍将是2021年金融政策的重中之重,企业融资环境有望持续改善。 此外,1月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7.1%和57.2%,分别比上月低0.9个和1.7个百分点,但持续位于较高运行水平。文韬表示,这反映出当前企业成本面临较快上升问题。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占比达50.7%,连续9个月上升。且购进价格指数高于出厂价格指数近10个百分点,原材料价格增速明显高于出厂价格。物流成本也有所上升,反映物流成本高的企业占比较上月上升5.3个百分点至36.7%。结合来看,企业成本压力加大。 服务业景气度下降拉低非制造业PMI 今年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4%,较上月低3.3个百分点。武威表示,从指数水平看,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仍保持在52%以上,表明非制造业整体稳定恢复态势并未改变。一些主要行业指数变化显示,非制造业具备继续趋稳运行的基础。 专家普遍认为,服务业景气度显著回落是主要影响因素。唐建伟表示,非制造业PMI中,服务业PMI降幅大于建筑业PMI降幅。1月份,服务业PMI为51.1%,比上个月显著下降3.7个百分点,是影响非制造业PMI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受冬季低温天气及春节假日临近等因素影响,建筑业PMI季节性回调,下降0.7个百分点至60%,仍然保持在较高扩张水平。 分行业来看,赵庆河表示,1月份,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居民服务等接触式、聚集性消费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幅度较为明显,均位于收缩区间。另外,近期一些地区物流放缓,加之商务往来和居民出行减少,道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临界点以下,行业活跃度有所下降。 “疫情局部散发对服务业的影响需要持续关注。”唐建伟表示,服务业受局部疫情影响较为明显,导致服务业PMI连续两个月累计降幅达到4.6个百分点。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疫情发展趋势及其对服务业的影响,服务业恢复将是2021年经济继续复苏的关键。 制造业仍将保持上升势头 今年1月份PMI虽有所下滑,但无碍经济延续上升势头和制造业稳定复苏态势,市场对后市也持有较为乐观预期。1月份,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7.9%,较上月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9.0%,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9.0%,较上月上升2.8个百分点。综合来看,企业对后市信心较好,相应增加了存货储备,以备后市生产销售。 文韬认为,随着疫情趋于缓解,受影响地区制造业或将迅速回升,各地提倡“就地过年”也有利于企业组织生产节奏,预计春节后企业生产有望加快上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市场需求也有较大上升空间,就业人数或较快回升。长期来看,随着新发展格局的不断构建和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经济将保持平稳上升趋势。 谈及下一步政策取向,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加大精准支持力度,巩固复苏基础,进一步促进制造业和小型企业加快复苏,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人员流动等安排,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提升就业质量。 武威表示,在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宏观调控政策应坚定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特别是要聚焦需求侧改革,重点是稳步推进最终消费增长,在稳定存量消费的同时积极开拓消费增量,进一步增强消费稳增长的动力。
阎岳 1月25日,通达信化纤指数盘中创出了3508点的历史新高,收于3405.3点,与上一交易日持平。2019年12月31日,该指数收于1617.82点,按此计算,在不到13个月的时间里,化纤指数上涨了110.49%。化纤指数乘风破浪一路高歌的动力来自哪里呢? 同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卓创资讯发布的1月中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间接地回应了这个问题。 1月中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显示,当期涤纶长丝吨价为6121.9元,去年12月中旬,涤纶长丝吨价为5775元。也就是说,从去年12月中旬到今年1月中旬,涤纶长丝每吨上涨346.9元,吨价涨幅超过了6%。而去年9月中旬,涤纶长丝吨价为5408.3元,现价较其上涨了13.19%。 化纤行业从去年9月份开始复苏,境内外纺织服装、抗疫等需求强劲,从而推动上游化纤价格上扬,涨幅前三的品种是粘胶短纤、氨纶和涤纶长丝。涤纶长丝的用途很广,在衣料、装饰材料、工业、口罩等各个领域都有应用。 2020年,我国纺织服装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3.58万亿元,增长6.2%,其中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1.07万亿元,增长30.4%。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介绍,2020年3月份至去年年底,全国海关共验放出口主要疫情防控物资价值4385亿元,其中口罩出口2242亿只,价值3400亿元,相当于为中国以外的全球每个人提供了近40个口罩。 去年12月份,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62.01亿美元,环比增长6.55%,其中纺织品环比增长2.09%,服装环比增长10.84%。对于化纤行业的后续走势,机构均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仍将保持这种动力。 受益于行业的整体回暖,上市公司业绩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1月9日,新凤鸣发布业绩预告称,2020年四季度以来,随着下游需求回暖,石油价格企稳,公司产品盈利空间逐渐修复,加上新产能投产,公司四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28.55%到56.65%。 1月16日,华峰化学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20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变动幅度为8.61%至35.76%。 行业景气度的整体提升,使得目前化纤企业产销两旺,基本无库存。业界预计,受“宅经济”及抗疫、海外市场需求的带动,相关上市公司业绩仍有继续乘风破浪的动力。 (编辑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