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晚间,上市公司海航创新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了《关于公司经营正常的公告》,近期公司A股、B股股价出现了较大波动,公司管理层对公司股价异常波动表示高度关注,并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公司股价的下跌。 海航创新在公告中说明了公司目前运营正常,基本面良好,经营活动有序开展,公司资产安全,人员稳定。受疫情影响,公司一季度营收出现大幅下降,但随着疫情平稳缓和,景区内各运营主体及项目的恢复运营,景区旅游资源的良好整合,预计公司业务二季度将逐步企稳。 公告称,公司拥有九龙山旅游度假区的土地综合开发权益,拥有已回储待出让开发、已整理待规划回储的土地项目资产,在满足当地政府规划、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要求下,文旅综合、度假公寓等项目开发权益将继续为公司实现收益。 公司在2019年度经历了历史发展的最特殊阶段,受历史遗留问题、股东关系影响,导致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因此受到拖累。面临公司最近两年连续出现亏损,公司表示,已及时将相关情况向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进行汇报,争取取得支持,尽早平稳进行应对。根据公告内容,公司管理层也正抓紧推进以下措施解决问题: (一)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在公司业务、股东关系和解、发展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二)针对性加大公司债权、存量房产清理,拓宽融资通道,增强资金保障能力,保障公司现金流。 (三)以和谈、和解为主导方向,积极推进公司短线交易案、四方协议等核心诉讼案件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四)继续推动降本增效,加强成本费用管理,努力提升运营质量,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体系与风险防范机制,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随着公司正积极、逐步解决诉讼及股权纠纷的历史遗留问题,公司管理层也表示,不怕应对危机和挑战,有信心做好各项生产运营,为游客提供更多高品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为运营单位及投资者创造价值回报。随着国内疫情平稳结束,国内旅游行业整体态势的持续向好,公司将继续深耕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多高品质旅游产品和服务。坐拥区位优势明显、优质景区资源的海航创新,未来实现新的突破值得期待。(编辑 李波)
2020年全国两会开幕前夕,《证券日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行情000988,诊股)董事长马新强。据马新强介绍,今年他的提案中,首先关注的是支持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马新强建议,国家发改委尽快批复《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国家有关部委和湖北省、武汉市共同建立推进武汉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领导机制,并在项目规划、政策措施等方面向武汉给予倾斜,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研发平台,加快打造武汉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金字招牌”,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其核心是打造创新平台集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高地,对提升新兴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具有显著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武汉市2019年已经申请建设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方案已上报国家发改委。 关键时期,亟需国家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马新强表示,在尽快批复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同时,建议国家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并完善体制机制,真正将武汉打造成为国家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和核心支撑之一。 马新强认为,武汉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科研基地,具有基础扎实的产业体系、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不断增强的创新实力和良好的创新环境,建设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具有扎实的基础和创新改革政策优势。 近年来,武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已经形成了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武汉2018年创新能力评估指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排名第7位,综合创新能力排在北京、深圳、上海之后位居第4位,已建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50多个,位居全国前列。 华工科技作为位于武汉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一直致力于“为智能制造提供关键产品和解决方案”,一直十分重视创新发展,产品、技术及管理创新是驱动华工科技成长发展的重要力量。“疫情期间,在人员、交通、物流阻断的情况下,华工科技仍然做到订单高质量准时交付,这正是长期以来以创新为驱动,培育产品与技术核心竞争力的结果。”马新强说。 近年来,华工科技研发投入占经营收入比例逐年递增,2017年至2019年公司研发投入额分别为2.11亿元、2.98亿元、3.33亿元,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70%、5.70%、6.10%。2019年度累计完成专利申请237件,软件著作权登记88件,制订行业标准8项,实现知识产权质与量双提升。 今年5月9日,华工科技又成立了中央研究院,旨在整合高端技术资源,优化创新架构、流程,完善创新机制与管理,保障前沿创新成果高效落地。“只有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摆脱同质化竞争,并在面临危机时在产业链上下游竞争中占据优势。”马新强说。 作为全球光模块产品核心供应商,华工科技旗下华工正源早在1月28日就开始启动防疫、复工两手抓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精益生产进行深度现场改善和工艺改善,生产效率和品质进一步提高,持续释放5G光模块、数据中心高速率光模块产能,带动前端100余家上游供应商开足马力保供应,在公司光模块生产车间,产品马不停蹄交付到全球主流通信设备商手中。目前,华工正源光模块日产能已超过去年最高水平,一季度订单大幅增长。 “雷神山、火神山两大医院附近基站,用的都是我们的5G光模块。”马新强介绍,凭借在光通信领域多年的沉淀积累,早在4G时代,华工正源便开始进行前瞻性布局,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于2018年9月获得国内5G首单,此后陆续推出了业内领先的数据中心用400G全系列产品解决方案、应用于5G的25G全系列产品解决方案及业内首款5G可调彩光模块,公司还加入了面向未来数据中心的800G Pluggable MSA工作组。目前,数据中心用光模块也已恢复发货至北美客户。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5% 我国创新指数居世界第十四位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1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9%;国际高被引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9.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估显示,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十四位,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 王志刚介绍,过去一年科技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在支撑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突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加强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建设。通过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加强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科技重大专项持续攻关,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集成电路实现14纳米工艺产业化,5G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全面推进。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载体,169个高新区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10以上。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1万家。 科技创新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成效明显,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1.15万家企业,新增18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入推进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生态建设加快推进。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打通了科技、金融、产业和成果转化的通道。通过破除“四唯”倾向,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不断完善,2019年全国技术交易额达到2.2万亿元,超过2019年度全社会研发支出总额。 科技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中国与主要国家进一步加强创新合作对话,围绕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生命健康等深化研发合作。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4项行动。把港澳地区打造成科技开放合作的枢纽,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推动澳门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对外连通的重要窗口和通道。(记者 赵永新)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刘杨
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1%、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7.4%、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5.7%……翻开江西一季度经济发展“成绩单”,尽管受疫情影响,但一些关键指标仍保持较快增长,展现出韧性与后劲。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机遇,江西着力向转型升级要活力,向创新创造要动力,向全域开放要潜力,勾勒出一幅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向转型升级要活力 走进江西爱驰亿维科技有限公司,可以看到两个汽车工厂,一个是现实版的,一个是云端数字化的“孪生工厂”。 公司智能制造经理谭虎生说,目前公司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80%,通过“孪生工厂”对实体车间进行模拟运行,实现柔性设计和生产,一条流水线可生产6款不同车型。去年底第一款汽车上市,目前已拿到欧洲市场700台订单。 依旧是汽车制造,“玩法”变了,市场格局就大了。近年来,江西着力引导占工业比重约七成的传统产业实施技改,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截至2019年底,全省企业上云数1.6万家,两化融合增速居全国第二。 一个个工业生产新场景在江西呈现:基于“5G+VR”技术,江铜集团城门山铜矿远程遥控矿用大车的精度可达厘米级;通过智能制造,江西铜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铜箔厚度只有4.5微米;运用移动物联网,鹰潭毅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退火镀锡设备可实现远程实时数据传输、故障预警及诊断…… 传统产业发新枝,新兴产业露头角。江西紧盯电子信息、航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短短几年,南昌VR产业聚集上百家企业,上饶引进1000多家大数据企业,抚州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350亿元。 “世界VR产业大会”“中国算力峰会”“移动物联网博览会”……一系列新经济峰会在江西扎堆,VR、物联网、大数据等成为江西经济“新名片”。2019年,全省数字经济总量达7600亿元,根据规划,三年后将达1.5万亿元以上。 有活力,才有更好免疫力。疫情之下,一批江西企业逆势发展:生产5G天线的摩比通讯技术(吉安)有限公司订单同比增长30%;生产5G芯片的江西迅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产值同比增长146.8%……今年一季度,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1%。 向创新创造要动力 2019年营收16.97亿元,今年一季度营收4.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61%、15.12%……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做对了什么? “创新,创新,还是创新!”公司董事长蔡报贵说。与销售业绩同样抢眼的是创新成绩:2019年新增7项专利,累计拥有30项专利;全年研发1000余种新样品;自主研发配套自动化新设备数十台套。 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江西持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向外借力,搭建重大创新平台—— 去年10月签约后,不到7个月时间,一个汇聚国内顶尖稀土研究力量的科研创新平台——中国科学院稀土研究院在赣南落地。 面对科技、人才资源禀赋不足的短板,江西主动对接大院大所、知名高校,与中科院共建中科院稀土研究院、中科院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等,一大批“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落户江西。 向内挖潜,持续加大科研投入—— 自2015年起,江西省财政连续6年大幅增加省级科技专项资金,2019年全省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比2014年提高近1倍,全省研发投入总量达310.7亿元,增长21.5%,增速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 畅通渠道,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移转化—— 江西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近年来全省高校4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南昌大学江风益团队矢志19年研发出硅基蓝光LED技术,围绕这一“世界级”技术,南昌大学和南昌市合作在他所在的实验室成立高技术企业,实验室和企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的“中试”问题,目前当地已形成原材料、芯片、封装、应用的LED全产业链。 向全域开放要潜力 5月13日,首趟“深赣欧”班列从深圳盐田港发出,运抵赣州国际港二次转关后,开往德国杜伊斯堡。 曾经,赣南老区货运从沿海“借港出海”;如今,沿海货物转从赣南走向海外,赣州国际港成为全国铁海联运外贸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内陆港。 这是江西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依靠毗邻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闽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江西坚持“不以江西为世界,而以世界谋江西”,聚焦打造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开放之门越开越大,“朋友圈”越来越广,开放挖潜成效凸显。 走进江西立讯智造有限公司,17条生产线开足马力,一片繁忙景象。凭借海外高端订单,短短几年这家从沿海迁到吉安的企业成长为江西最大的加工贸易企业,年产值达300亿元。 从大批量承接沿海电子信息企业转移,到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成为驱动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今年前四个月,江西外贸进出口总值1224.7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居全国第二。 今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此前,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也相继获批。 向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向东对接长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向西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向北对接京津冀地区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开放通道……随着一系列试验区在江西叠加,一个全域开放的江西正在呈现。 “在江西设立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是我国深化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革命老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张和平说。
本报记者 李万晨曦 2020年全国两会开幕前夕,《证券日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据马新强介绍,今年他的提案中,首先关注的是支持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马新强建议,国家发改委尽快批复《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国家有关部委和湖北省、武汉市共同建立推进武汉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领导机制,并在项目规划、政策措施等方面向武汉给予倾斜,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研发平台,加快打造武汉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金字招牌”,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其核心是打造创新平台集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高地,对提升新兴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具有显著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武汉市2019年已经申请建设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方案已上报国家发改委。 关键时期,亟需国家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马新强表示,在尽快批复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同时,建议国家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并完善体制机制,真正将武汉打造成为国家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和核心支撑之一。 马新强认为,武汉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科研基地,具有基础扎实的产业体系、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不断增强的创新实力和良好的创新环境,建设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具有扎实的基础和创新改革政策优势。 近年来,武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已经形成了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武汉2018年创新能力评估指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排名第7位,综合创新能力排在北京、深圳、上海之后位居第4位,已建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50多个,位居全国前列。 华工科技作为位于武汉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一直致力于“为智能制造提供关键产品和解决方案”,一直十分重视创新发展,产品、技术及管理创新是驱动华工科技成长发展的重要力量。“疫情期间,在人员、交通、物流阻断的情况下,华工科技仍然做到订单高质量准时交付,这正是长期以来以创新为驱动,培育产品与技术核心竞争力的结果。”马新强说。 近年来,华工科技研发投入占经营收入比例逐年递增,2017年至2019年公司研发投入额分别为2.11亿元、2.98亿元、3.33亿元,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70%、5.70%、6.10%。2019年度累计完成专利申请237件,软件著作权登记88件,制订行业标准8项,实现知识产权质与量双提升。 今年5月9日,华工科技又成立了中央研究院,旨在整合高端技术资源,优化创新架构、流程,完善创新机制与管理,保障前沿创新成果高效落地。“只有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摆脱同质化竞争,并在面临危机时在产业链上下游竞争中占据优势。”马新强说。 作为全球光模块产品核心供应商,华工科技旗下华工正源早在1月28日就开始启动防疫、复工两手抓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精益生产进行深度现场改善和工艺改善,生产效率和品质进一步提高,持续释放5G光模块、数据中心高速率光模块产能,带动前端100余家上游供应商开足马力保供应,在公司光模块生产车间,产品马不停蹄交付到全球主流通信设备商手中。目前,华工正源光模块日产能已超过去年最高水平,一季度订单大幅增长。 “雷神山、火神山两大医院附近基站,用的都是我们的5G光模块。”马新强介绍,凭借在光通信领域多年的沉淀积累,早在4G时代,华工正源便开始进行前瞻性布局,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于2018年9月获得国内5G首单,此后陆续推出了业内领先的数据中心用400G全系列产品解决方案、应用于5G的25G全系列产品解决方案及业内首款5G可调彩光模块,公司还加入了面向未来数据中心的800GPluggableMSA工作组。目前,数据中心用光模块也已恢复发货至北美客户。
20所高等院校、120家科研机构、57个博士后流动站、1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44名“两院”院士……作为教育大省江苏省的省会,南京市近年来持续关注高校科技资源和城市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在容纳了全市70%教育资源的南京市鼓楼区,以高校为“核心”的城市“硅巷”初显雏形,成为激活老城区的一股创新“浪潮”。 据介绍,南京的现代高教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位于南京市中心的南京工业大学校区,百年前的1915年,这里就曾是同济医工学堂机师科的校园,培育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初代工业“匠人”。这片承载了悠久历史文化和独特创新内涵的校园,目前由南京工业大学与南京市鼓楼区、万谷集团三方合作,共建体量面积70000平方米的城市“硅巷”,打造一片融合现代产业园、创业孵化区、人才公寓、餐饮服务、生活体验为一体的高品质、智能化、个性化生活工作区,让具有历史余韵的老城区城市肌理重获新生。 据南京市鼓楼区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洪礼来介绍,打造城市硅巷是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区域创新载体提档升级的关键举措和主城老城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作为南京市高校云集、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鼓楼区将有效利用区域内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居环境,以校地融合、产城一体为基础,建成万谷、金川、南财等城市硅巷超20万平方米,让区域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洪礼来表示,该区将持续加快提升硅巷周边环境品质,着力完善社区、教育、医疗、文化、休闲等公共服务,注入更多硅巷元素,更好满足科创精英对大都市、主城区、高品质工作生活配套的需求,打造南京主城区的靓丽“名片”。 据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介绍,该区域建成后,将进一步推进“学校所能”和“社会所需”的无缝对接。“作为工业类高校,南京工业大学将继续发掘虹桥校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挥建工学科优势,以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建筑产业现代化等为主导产业,打造具有产教融合、校地融合、创新驱动、复合经营等特质的高校‘硅巷’,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创新能量和建工智慧。”(完)
(原标题:创业板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达15% 改革新政将进一步激发创新支持功能-证券日报网) 近日,市场的目光聚焦在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这次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创业板的定位,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研发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技术提升和知识增长的主要源泉,研发是上市公司创造竞争优势、实现对领先企业追赶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帮助其获得竞争优势并增加公司价值的重要途径。”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交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自创业板设立以来,平均研发强度(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左右,不仅远高于2.2%的全社会平均研发水平,也明显高于深市3%左右的整体水平。在创新驱动下,高成长性特色十分明显。而在近3年,创业板例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复合增长率达15%,持续加大创新投入。《证券日报》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剔除未公布2019年年报的公司后,近3年以来,有14家创业板公司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超过100%,94家超过50%。从行业来看,创业板中计算机、电子和医药生物行业研发支出金额位列前三,2019年上述三行业的研发支出分别为164.93亿元、124.44亿元和112.01亿元,近3年研发支出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1.1%、22.78%和25.99%。从研发强度来看,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研发强度超10%的公司数量分别有148家、160家和181家。从研发支出来看,近3年研发支出超过1亿元的公司分别有141家、182家和221家,均呈现逐年递增。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伴随着经济结构转型,企业发展也需要从低成本优势转型为创新驱动。研发投入力度与公司的创新能力成正比,公司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越强,未来的业绩越有保障。在新一轮信息化、数字化产业变革的时期,上市公司重视研发投入,也是基于产业软转型大背景下的发展战略,积蓄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本次创业板改革后,将进一步激发创业板支持创新的功能。深交所表示,疫情期间表现亮眼的新产业新业态,有望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也将为这类公司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刘哲认为,本次创业板改革主要是基础制度规则的变化,注册制实施后将激活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活力,用市场化的力量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营造一个市场化、法治化的市场环境,更好地发挥创业板支持创业创新企业的功能,将定位拓展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各行业企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发展,与科创板形成互补,错位发展。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后发现,研发投入金额较高且稳定增长的公司,业绩一般也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潘向东表示,研发活动本质上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一项风险投资,最终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才是关键,并不是投入越高越好,要看研发最终的实际产出,因此,需要理性看待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避税等行为误导投资者,研发对上市公司股价最终要看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