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要点 近期,“美联储大放水必将导致美元趋势走弱”、“美元已进入8~10年下行周期”等论调频现。我们从3个视角全面论证、提示看空美元的逻辑“陷阱”,供市场参考。 美联储“大放水”,必将导致美元趋势走弱?历史经验并不支持这一逻辑 美联储“大放水”与美元指数走弱之间,从历史经验来看,并没有明显相关关系。5月以来,美元指数持续回落、并于12月中旬跌破90,部分市场观点将美元走弱归因于美联储大放水。但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一逻辑并不成立。以2008-2014年为例,美联储资产规模扩张了4倍、远超其他央行,同期美元指数上涨11.7%。 3月至今,美元指数的走势,与美联储的“放水”节奏也无明显关系。3月至5月,美联储快速向市场注入了3万亿美元流动性,但同时美元指数由97升至100以上。相反,6月以来,美联储扩表节奏显著放缓,欧、日央行扩表开始加速,节奏远超美联储。结果来看,美元指数自高位回落,欧元、日元汇率双双大涨。 美元进入8~10年下行周期?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视角来看,这一判断为时尚早 短周期来看,美欧经济偏离程度对美元指数走势影响最大;美元指数5月以来的走弱,与美国疫情总体控制差于欧洲、持续拖累经济预期有关。5月以来,美国疫情总体防控较差,先后出现2轮疫情大反弹;而欧洲方面,仅在9月后疫情出现二次反弹,且疫情的严峻程度弱于美国。较差的疫情防控,持续拖累美国经济的修复预期。5月至今,美元指数与美德新增死亡病例之差的走势基本完全相反。 长周期来看,美元周期轮回与全球产业变局紧密相关;逆全球化思潮下,认定美元趋势走弱为时尚早。1970年至今,美元共经历3轮大周期。美元周期轮回背后,是制造业从美国逐步向日欧、亚洲四小龙及中国转移;美元走强阶段,均对应制造业转移陷入瓶颈。2008年以来,美元持续走强缘于美国拥抱逆全球化、拖累全球制造业转移。伴随着逆全球化思潮越发盛行,认定全球制造业转移加速为时尚早。 美元中短期走势,核心影响因素是什么?疫情控制、宏观形势 疫情的发展,对经济预期的影响较大;随着获得更多疫苗支持、有望更早控制住疫情,美国经济预期趋于加快修复。12月以来,辉瑞、莫德纳等产商的疫苗先后入市。美国预定的疫苗最多,且获得辉瑞、莫德纳等优先供应承诺;欧洲虽然也预定了较多疫苗,但订单多分布研发进度相对落后的厂商。伴随疫苗供应充足及率先开启疫苗接种,美国控制住疫情的时间有望早于欧洲,支撑经济预期更快修复。 从美国经济及政策的演绎路径视角来看,也不支持美元指数持续大幅走弱。一方面,美国库存周期已经重启,经济修复开始加快;刷新历史记录的财政刺激力度,也显著缓解了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遭受的冲击,使经济具备更大复苏弹性。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复苏加快,美国刺激政策可能更快退出;由于还有大量的财政刺激资金未使用,政策退出对美国经济影响十分有限。最新数据来看,9月以来,美欧经济领先指标之差已止跌反弹,10Y美债与德债收益率之差开始加速走扩。 风险提示:疫苗效果不及预期。 报告正文 周度专题:美元看空“陷阱” 事件:12月17日,美元指数跌破90。 资料来源:Wind 一问:美联储“大放水”,必将导致美元趋势走弱? 美联储“大放水”与美元指数走弱之间,从历史经验来看,并没有明显相关关系。美元指数自5月下旬起由高位回落,12月17日进一步跌破90、刷新2018年4月以来新低。美元指数的持续下跌,引发市场广泛讨论。部分市场观点提出,“美元指数走弱主因美联储‘大放水’”。但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一逻辑并不成立。以2008年至2014年为例,美联储先后实施了3轮QE、1轮OT,资产规模扩张了4倍(由9000多亿美元大幅扩张至4.5万亿美元),远超其他主流央行;同期,美元指数由77左右上行至86,涨幅高达11.7%。 3月至今,美元指数的走势,与美联储的“放水”节奏也无明显关系。3月至5月,美联储为托底经济、维稳市场,向市场快速注入了3万多亿美元的流动性,但同时美元指数由97升至100以上。6月以来,美联储扩表节奏显著放缓,资产规模维持在7.2万亿美元左右;欧、日央行扩表开始加速,资产规模分别由6、5.9万亿美元扩张至8.1、6.7万亿美元。结果来看,美元指数自高位回落,而欧元兑美元汇率由1.14大幅升值10%至1.225,美元兑日元汇率由107.65持续下挫3.7%至103.65。 二问:美元指数已进入8~10年的下行周期? 短周期来看,美欧经济偏离程度对美元指数走势影响最大;美元指数5月以来的走弱,与美国疫情总体控制差于欧洲等、持续拖累经济预期有关。5月下旬以来,美元走弱、欧元走强背后,与美欧疫情的演绎路径不同有关。由于疫情防控较差,美国先后在6月至7月以及9月至今,出现2轮疫情大反弹。而欧洲仅在9月后出现疫情二次爆发,且疫情严峻程度弱于美国。较差的疫情防控,使市场对美国经济的修复预期持续弱于欧洲。数据显示,6月以来,美元指数与美德新增死亡病例之差的走势基本完全相反。 ①德国经济在欧元区经济中占比最大,最具有代表性;同时,德国疫情与欧元区疫情变化方向基本一致。 长周期来看,美元指数周期轮回背后,与全球产业变局紧密相关。大历史观来看,美元指数反映的是美国与非美经济表现的相对强弱程度。1970年至今,美元指数先后经历了3轮大周期。大历史观来看,美元指数周期轮回背后,与全球的产业变局紧密相关。其中,美元指数3轮大周期中的走弱阶段,分别对应制造业从美国向日欧、日欧向亚洲“四小龙”、以及亚洲“四小龙”向中国加速转移。相反,美元指数3轮大周期中的走强阶段,均对应制造业转移陷入瓶颈②。 ②关于美元指数与全球产业变局关系的详细分析,请参考我们2019年全球宏观展望报告《逃不开的周期轮回》。 逆全球化思潮下,认定美元指数将趋势走弱为时尚早。对比美元指数3轮大周期中的走强阶段,不难发现,最新一轮的趋势走强(2008年至今)已持续了12年时间,远超前2轮的6.4年、9.6年。这背后,与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密切相关。具体而言,作为过去60年全球化的最大“推手”,美国自2008年起开始转向拥抱逆全球化,频频推行各类贸易保护政策,并主动引导产业资本回流本土。受此影响,全球产业转移持续陷入瓶颈。在美国国内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割裂持续加剧及越来越多民众支持逆全球化背景下,认定全球产业转移将开始加速、带动美元趋势走弱显然为时尚早。 三问:美元中短期走势,核心影响因素是什么? 疫情的发展,对经济预期的影响较大;随着获得更多疫苗支持、有望更早控制住疫情,美国经济预期趋加快修复。12月以来,辉瑞、莫德纳等疫苗厂商的疫苗已先后入市。从主要疫苗厂商的产能及订单分布情况来看,美国预定的疫苗量最大,且获得了辉瑞、莫德纳等厂商的优先供应承诺。而欧洲方面,虽然也预定了较多疫苗,但订单多分布在阿斯利康、强生等研发进度相对落后的厂商。随着率先开启疫苗接种,美国可能在2021年1季度前后完成对高危人群的疫苗覆盖,2季度接近全民免疫目标。相比美国,欧洲完成高危人群等接种的时间可能相对较晚。 更大力度的财政刺激政策支持下,美国经济复苏的弹性空间,远远超过了欧洲等。疫情爆发后,美国先后实施了4轮财政刺激,合计刺激规模接近2.6万亿美元。从财政刺激规模占2019年的财政支出比重来看,美国超过了德国、意大利、法国等一众欧洲国家。同时,由于财政刺激政策包括了直接向居民提供大额现金支票及失业金补贴等,美国居民收入水平在疫情后“不降反升”,远远好于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居民收入表现。更大力度的财政刺激支持、更好的居民资产负债表状况,使美国经济的复苏弹性空间,远远超过欧洲等。 从最新经济数据来看,美国库存周期已经重启,经济修复开始加快。前期因生产与需求错位,美国批发、零售及制造业库存纷纷快速回落,拖累整体库存降至历史极低水平。9月以来,随着主要经济大州疫情控制相对较好、持续推进复工复产,美国库存增速止跌反弹,库存领先指标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大幅抬升。伴随库存周期重启,美国经济修复开始加快,工业生产等持续向好。 随着经济复苏加快,美国刺激政策可能更快退出;因为还有大量财政刺激资金未使用,政策退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有限。回溯历史,历次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后,财政刺激政策往往率先退出;与此同时,就业恢复或接近衰退前水平时,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一般开始退潮(2008年前不再降息,2008年后退出QE)。随着有望更早控制住疫情,以及经济复苏加快、具备更大弹性空间等,美国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时点可能早于欧洲。财政刺激政策方面,虽然已近退出,但由于美国政府还有大量的刺激资金未使用,政策退出对经济的影响十分有限。 综合来看,美国疫情发展及宏观形势的演绎路径,均不支持美元指数持续大幅走弱。前期美国疫情控制较差、持续拖累经济预期等背景下,美弱、欧强格局形成,带动美元指数不断走弱。但展望未来,随着美国有望在疫苗支持下、更早控制住疫情,以及更强的财政刺激力度带来更大的复苏弹性空间、刺激政策退出时点可能更早等,美弱、欧强格局将有所改变。从最新数据来看,美欧经济领先指标之差已止跌反弹,10Y美债与德债收益率之差也开始加速走扩。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 1)不同于选前民调预测的“惨败”,特朗普在此次大选中获得了7400多万张选票,高居历史第二。从不同选民的投票结果来看,美国中下层民众,包括中低收入群体及非裔、拉丁裔、亚裔等少数族裔群体,对特朗普的支持率均刷新历史新高。 2)特朗普强大的选民基础下,过去4年,共和党逐渐与特朗普高度绑定。虽然国会选举前和特朗普一样、不被看好,但结果来看,共和党在众议院的席位增加了14席,大超预期;参议院中,共和党率先拿到50席,表现远好于重金参选的民主党。 3)“特朗普主义”代表了反传统建制派的思想,包括反全球化、反非法移民,及支持通过极端的贸易保护措施等、直接打压其他国家。特朗普和共和党表现远超预期背后,是“特朗普主义”获得超过7000万民众支持,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大割裂。 4)美国社会大割裂、越来越多的民众拥抱“特朗普主义”,与国内贫富差距的两极化紧密相关。1980年以来,美国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基尼系数由40%大幅增长至49%。贫富差距的两极化,使美国社会阶层固化、代际流动性大幅下降。 5)产业发展失衡、过度自由化、金融环境持续趋松等,共同导致了美国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一方面,美国制造业发展陷入停滞后,越来越多的中下层民众被迫从事收入水平更低的中低端服务业。同时,新自由主义思潮下的频繁减税,及金融环境持续趋松、带动金融资产价格大涨等,使富人更富、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问题。 6)从公布的执政纲领来看,拜登支持对富人加税、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主张增加医疗、教育支出,以及提高最低工资、增加绿色基建投入等。拜登的这些政策主张,若能落地,将通过多个渠道有效缓解美国的贫富差距。 7)拜登的加税、加强金融监管、增加医疗及教育支出等主张,均需获得国会的投票批准、才能落地。但从新一届国会情况来看,因共和党在参议院选举中领先,国会大概率继续分裂。同时,与特朗普高度绑定的共和党,已全面转向支持减税、放松金融监管,以及减少医疗及教育支出等。 8)随着贫富差距难以缓解,美国社会割裂将继续加剧,“特朗普主义”继续盛行。对于拜登及民主党而言,为获得更多政治利益,必须全力拉拢投票率长期高企的、越发保守的中下层民众。在加税、加强金融监管等内政主张较难落地背景下,拜登或在外政上大做文章,在外交、贸易等领域持强硬立场,对他国“不符合”美国利益的行为实施打击。 重点关注:当周申请失业金人数及美国11月耐用品订单 研究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未离开美元看空“陷阱” 对外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0日 报告发布机构:开源证券研究所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5日讯今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434,较前一交易日下调73个基点。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0年12月15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5434元,1欧元对人民币7.9468元,100日元对人民币6.2896元,1港元对人民币0.84410元,1英镑对人民币8.7204元,1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4.9296元,1新西兰元对人民币4.6345元,1新加坡元对人民币4.9034元,1瑞士法郎对人民币7.3780元,1加拿大元对人民币5.1280元,人民币1元对0.61977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11.2580俄罗斯卢布,人民币1元对2.2957南非兰特,人民币1元对166.96韩元,人民币1元对0.56137阿联酋迪拉姆,人民币1元对0.57331沙特里亚尔,人民币1元对44.5529匈牙利福林,人民币1元对0.55829波兰兹罗提,人民币1元对0.9364丹麦克朗,人民币1元对1.2838瑞典克朗,人民币1元对1.3346挪威克朗,人民币1元对1.19967土耳其里拉,人民币1元对3.0926墨西哥比索,人民币1元对4.5976泰铢。 前一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361。
2019年底至2020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由6.9762上升至6.5249,升值了6.5%。同期内,人民币对CFETS篮子汇率指数由91.39上升至94.84,升值了3.8%。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5月底至12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了8.5%,如此之快的升值幅度是历史上较为罕见的。2021年1月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了6.5,进入了6.4的区间。目前已经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望在2021年升破6.0。 要对202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做预测,首先需要理解,202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显著升值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原因之一,是美元指数显著下行。2019年底至2020年底,美元指数由96.73下降至89.61,下跌了7.4%。同期内,美元对欧元、日元与英镑分别贬值了8.9%、5.0%与3.0%。2020年5月底至12月底,美元指数贬值了9.0%。不难看出,202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仍低于美元指数贬值幅度以及欧元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换言之,2020年与其说人民币很强劲,不如说美元自身很疲弱。 原因之二,是由于疫情冲击的时点差异、反控疫情的力度差异等因素,导致中美经济增长差在2020年第二季度显著拉大,进而导致中美利差显著拉大。2020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中国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6.8%、3.2%与4.9%,美国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0.6%、-9.0%与-2.6%。中美季度GDP同比增速之差由2020年第一季度的-7.4%显著反弹至2020年第二季度的12.2%。增长差的差异自然会加剧利差。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差由2020年初的130个基点左右迅速扩大至2020年中的250个基点左右,此后持续维持在230~250个基点。如此之阔的利差自然会吸引大量短期资本流入中国套利,尤其是无风险的政府债券市场。2020年流入中国主权债市场的外国资金超过了1万亿人民币。 原因之三,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显著加快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力度。2019年下半年,中国政府取消了QFII与RQFII的投资额度限制。近年来,中国股指与债券指数被相继纳入全球最重要的股票与债券指数。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冲击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期间,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均表现得相对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全球金融市场震荡期间,中国金融市场表现出难得的“避风港”特征。尤其是在债券市场上,在全球债券市场的负利率格局由于疫情冲击而进一步加深后,中国债券市场的正收益率吸引力凸显。换言之,金融市场的加快开放,以及资产价格表现更加强劲,也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显著升值的原因。 原因之四,是出口表现与经常账户顺差规模双双超出市场预期。按照美元计算的中国出口额同比增速由2020年1~2月的-17.2%飙升至2020年11月的21.1%。 关于出口增速飙升的原因,一是全球疫情肆虐使得中国医疗设备行业与远程办公行业的出口达到历史性峰值; 二是受疫情冲击错位影响,从2020年第二季度起,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上的重要地位短期内不降反升; 三是从2020年下半年起,全球需求有所反弹。货物贸易顺差的上升,加上疫情冲击导致的服务贸易逆差的下降,使得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在2020年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分别达到1102亿与922亿美元,创下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的新高。 202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会破6吗?这要看2020年推动人民币的主要因素在2021年是会持续发挥作用,还是会衰减甚至反转。 从美元指数来看,美元指数可能已经由牛转熊,并步入了下行的长周期,但2021年美元指数表现未必会太弱。毕竟,美元指数衡量的是美国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货币相对强弱程度。一方面,即使在疫情冲击下,美国经济增速也并不弱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另一方面,考虑到近期美国民主党获得了参议院多数席位,那么在2021年,预计拜登政府将会采取更加强力的疫情防控措施、更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与相对更加审慎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2021年美国经济表现可能继续强于欧元区、英国、日本等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笔者认为,2021年美元指数的波动区间可能在84~92左右,中枢水平在88上下。美元指数跌破80的概率很低。 到2020年第三季度,中美GDP季度同比增速之差已经由第二季度的12.2%收缩至7.5%,预计未来中美增长差将会相继收缩。近期,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有所回落,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21年1月6日重返1%以上,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差已经由250个基点回落至210个基点左右。笔者认为,2021年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大致稳定在3.0%~3.5%,而经济反弹与通胀率上行将会使得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至1.5%以上。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美利差将会继续温和收缩。 从资产价格相对表现来看,2021年我更看好中国股市。这是因为,2020年下半年美国股市显著反弹,再创历史新高。目前美国股市估值处于历史极高水平。因此,它会对各种负面冲击非常敏感,尤其是货币政策边际调整。而拜登上台以及民主党控制两院,蕴含的货币政策调整概率要高于共和党控制参议院。但问题在于,从历史经验来看,如果美国股市大幅下跌,那么美国非但不会面临资本大量外流,可能还会面临资本大举流入以及美元指数反弹。而一旦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北上资金”也大概率会加快撤出,而非大量涌入。 从出口表现来看,尽管全球需求可能继续复苏,但随着疫情的稳定,特别是疫苗的大规模推广,中国在医疗设备与远程办公设备方面的出口增速可能会回落。其他新兴市场的复工复产也将降低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上的短期不可替代性。此外,在经过一段时滞之后,人民币有效汇率的较快升值也会对出口增速造成负面影响。笔者认为,2021年中国出口增速将会好于2020年上半年,但大概率会弱于2020年下半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202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破6的概率很小,更有可能围绕6.2~6.6的区间上下波动,中枢水平在6.4左右。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6.1是1994年人民币汇改以来至今这26年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最高点(也是2015年“8·11”汇改之前的汇率水平),一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特定情形下突破6.1,那么再突破6.0也就并非难事了。虽然这是小概率事件,但货币当局对此应该有所心理准备。
1月4日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发布一封解释信声明,美国国家银行和联邦储蓄协会可以成为区块链稳定币的运行节点,并将关联的稳定币用于“许可的支付活动”,认为区块链稳定币网络可以作为“更便宜、更快捷、更高效”的支付方式来减轻跨境交易的成本,因此授权银行在汇款期间利用区块链及其稳定币与法定货币之间来回转换,如果银行选择的话,也可以自己发行稳定币(比如,摩根大通银行就提出要推出自己的美元稳定币JPMcoin等)。 有人认为,这是加密行业和公有链的巨大胜利,银行可以将公有链视同为类似SWIFT、Fedwire一样的金融基础设施,将稳定币(如USDC等)视为新的电子储值物,并帮助美国在拥抱公有链和稳定币方面处于领导地位,推动基于美元的数字稳定币成为支付结算的主流媒介,进一步增强美元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2021年将成为公有链和稳定币进入大众市场的关键之年,一个新时代的大门在悄然打开,游戏开始了。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OCC这一举动哪? 首先,OCC这一声明所指的稳定币,不是任意的稳定币,而是指经过监管部门审查通过并接受其持续监管的稳定币。目前这种稳定币主要包括USDC、GUSD、PAX等。未经过监管部门审查通过的稳定币,如USDT,尽管很早就开始实际运行并且目前市场影响力也很大,但尚未通过监管部门审查过关,所以不在此范围内。更重要的是,OCC所指的稳定币,指的是单纯与美元等值挂钩的稳定币(实际上就是美元的“网络代币”),而不是与其他国家货币等值挂钩的稳定币,也不是与包括美元在内的一篮子货币结构性挂钩的超主权稳定币(尽管美元可能拥有最大的货币篮子系数,但仍不同于美元)。同时,这更不包括完全属于网络内生(需要“挖矿”产生)的虚拟加密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币等,因为这跟美元美元任何关联,不会对增强美元的国际地位产生助推作用。 由此,OCC所说的公有区块链,并非像比特币、以太坊那样的去中心、非许可的开源区块链,而是属于许可链,要求参与者必须符合所有的法律规定,包括适用的用户实名、反洗钱、反恐怖输送以及消费者保护等法律法规。OCC这一声明并不代表无许可公有链的胜利。 其次,OCC的这一举动,一方面反映出美国监管部门对支持区块链、稳定币创新探索的支持,积极争取在区块链、稳定币支付结算方面抢占领先地位,并增强美元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表明其必须将稳定币纳入严格监管的态度。货币金融的创新必须在宏观审慎监管和依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 再次,OCC的这一举动,在美国实施没有问题,但如果要推动美元稳定币进行跨境支付结算,其实还需要国际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共同遵守的国际规则。否则,即使在美国允许美元与稳定币自由兑换,并不代表其他国家也允许这种稳定币与本国货币自由兑换,这势必产生很多问题。同时,美国可以推出美元稳定币运行体系,其他国家也可以推出诸如欧元稳定币、人民币稳定币、日元稳定币等等不同的运行体系,由此可能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最后不同货币稳定币的国际影响力,依然取决于这种货币发行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当然,还会受到不同稳定币运行体系自身效率和安全性的影响。从世界整体利益最大化角度,多种跨境支付清算体系并存,难免存在巨大投资和系统运维成本,并不是合理选择。这种跨境支付清算体系实际上属于一种金融基础设施,在系统运行和管理规则上,其实是越集中越统一越好。 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启示: 货币与货币表现形态及运行方式需要分开把握。 随着比特币的横空出世和不断发展,“数字货币”的概念不断升温,网络内生的去中心化数字加密货币、与单一法定货币等值挂钩的网络稳定币、与一揽子法定货币结构性挂钩的超主权网络稳定币、法定货币数字化的央行数字货币等不断涌现,引发世界范围内关于货币本质、货币起源、货币功能、货币表现方式与运行方式、货币政策与货币管控等方面非常激烈的争论。 但实际上,这些争论很大程度上模糊了货币与货币表现形态及运行方式的区别,将其混为一谈了。 货币实际上是为满足社会财富交换交易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发挥着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核心功能。其发展经历了自然实物货币(最受社会群体追崇的物品,如特殊的贝壳、骨头、羽毛等)、规制化金属货币(按照一定规制制造的金币、铜币、银币等)、金属本位制纸币(金属货币日常流通等代币)、脱离实物纯粹的信用货币等发展阶段。 现在,世界各国的货币都已进入信用货币阶段,实现了货币从实物货币到信用货币的历史性跨越。那么,为什么货币必然要从实物货币转化为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信用”到底是谁的信用? 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货币越来越重要,但又经常因为货币投放过多或供应不足而产生严重问题,如何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充分发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作用,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经济社会问题。 经过金属本位制下纸币流通的实践,人们逐步发现,货币其实并非必须选择社会上特殊的实物来充当,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纯粹的价值单位或价值符号,而且理论上讲,要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就需要保证一国货币总量能够与该国主权范围内、法律可以保护的可交易财富的总规模相对应,并随同社会财富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可调性。由此,以来充当货币的黄金、白银等自然实物,必须从货币舞台中退出,回归其社会财富的本源,其价值也需要用新的货币加以标识(价格)。而货币则必须从社会财富中脱离出来,成为纯粹的财富价值的表征物、对应物,货币本身可以不再具有物理价值,但其之所以能够被社会所接受,是因为货币总量是建立在一个国家所有可交易财富的价值基础上,是受到国家主权和法律保护,得到国家信用支撑的,所以,这种非实物货币被叫做信用货币,也被叫做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 由此,一种货币如果得不到主权和法律保护的财富作对应,其币值稳定就难以得到保障,也就难以成为真正的信用货币。在国家主权依然存在,世界尚未实现一体化治理情况下,要重新使用黄金或其他任何实物作为货币,或者比照黄金原理打造总量和阶段性供应量严格锁定的去中心加密货币,都是一种货币倒退,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是,即使是信用货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也在不断改变,经历了从现金货币(表现形态包括物理的纸币和硬币,运行方式表现为直接的现金收付)、存款货币(表现形态为银行存款,运行方式表现为通过存款凭证存取现金或银行纸质类转账清算)、电子货币(表现形态为支付机构存款,运行方式表现为电子载体和信息化记帐清算)、数字货币(表现形态更加数字化,运行方式更加网络化、智能化)等等。由此可见,货币的本质不会变,但其表现形态化运行方式可以不会改变,以促进其不断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严密合规风控、维护货币金融稳定。 基于上述判断可以明确: 比特币一类网络内生加密数字货币违反了货币发展的逻辑,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流通货币,而只能成为一种新型资产(虚拟资产),可以进行投资炒作,但其价格可能剧烈波动,风险非常大; 与一篮子法定货币结构性挂钩的超主权稳定币,听起来很美好,但在世界尚未实施一体化治理情况下很难落地,基本属于空想; 与单一法定货币等值挂钩的网络稳定币,实际上就是一种新型代币,只要能够满足监管要求,是完全可以存在的,但它不可能颠覆或取代法定货币,而只能改变货币的表现形态与运行方式; 法定货币去现金数字化依然是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路径却可能有集权式与分权式不同的选择。实际上,在央行及监管部门统一监管下,由不同社会组织自主推动的,与单一法定货币等值挂钩的网络稳定币,就是法定货币数字化分权模式的表现。从OCC这一声明看,美国可能优先选择分权模式,并可能通过其全球性商业组织的世界网络推动其数字货币的国际应用。另外一种则是直接由中央银行主导推出央行数字货币运行体系,如中国央行统一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开发和运行,就是法定货币数字化集权模式的表现。集权模式可能减少社会重复投入,并集中力量提高开发与推广效率。 当然,法定货币数字化在国内容易实现,而要将数字货币运行体系运用到跨境支付清算上,则需要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协调配合,并不是一厢情愿的,即使是美元数字稳定币也是如此。
CF40研究部潘潘 7个月升值近10%,开年首个工作日升破6.5,两日一度上涨超千点。 人民币站上两年半新高之际,我们关注高汇率对经济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人民币升值配合美元弱周期,汇率改革是否迎来了适宜的时间窗口? 在专家看来,评估汇率对经济的影响,不能仅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而要看人民币对各种货币的加权平均汇率。按此计算,人民币其实升值的并不多。人民币升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大。预计2021年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压力将有所减弱或出现一定震荡,同时,人民币汇率改革将进入相对适宜的时期,人民币进一步扩大波动限制区间的条件或将更加成熟。 人民币升值对实体经济影响小于“想象”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银证券(行情601696,诊股)总裁助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目前来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包括出口的影响都是比较小的。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升值仍然较为“温和”;另一方面,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部分也是因为出口表现强劲,出口结汇较多,这是正常的市场反应,并不会对出口形成明显打压。 徐高指出,评估汇率对经济的影响,不能仅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而要看人民币对各种货币的加权平均汇率。按照这个汇率来算,人民币其实升值的并不多。 “现在大家可能关注比较多的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近期升值比较多,这背后更多是因为美元贬值幅度较大。但是如果看人民币对一篮子里面的其他货币,比如说人民币对欧元,就看不到太强的升值走势。”他说。 CF40研究部主任、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徐奇渊也认为,从篮子汇率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小于双边汇率升值幅度带来的影响。 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6日16:30官方收盘时间,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报6.4615,较上日上涨25个基点,续创2018年6月中旬以来新高。自5月底以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累计涨近10%,同期人民币对欧元则呈现小幅下跌。 如果看CFETS一篮子人民币汇率指数,1月5日为95左右,与2020年3月下旬、2020年4月下旬的水平相当或稍弱,并且低于2018年6月中旬的水平。 徐奇渊预计,2021年人民币汇率可能在前半段升值预期较强,后半段升值压力减退或者出现一定的震荡。这主要是因为欧美经济前半段将受到冬季疫情的严重冲击,甚至部分国家可能面临双底衰退(例如英国、德国),后半段则可能得益于疫苗普及带来的提振,全年经济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中国经济则可能呈现为前高后低,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趋势形成反差。 出口方面也是如此,预计中国出口在2021年前半段将较为乐观。随着疫苗得到一定普及,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生产能力、经济活动将在下半年有显著的恢复,供需缺口将得到有效补偿。中国在全球的出口份额将逐渐回落到疫情之前正常的历史水平附近。但是全球贸易的总体体量,可能将难以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再加上2020年后期较高的基数效应,这意味着中国出口增速在2021年后期将面临一定压力。人民币汇率作为价格效应,只要波动幅度不是巨大的,那么其所发挥的作用就相对有限。 企业减小汇兑损失不能依赖汇率政策 从现有数据来看,尽管人民币升值并未对出口竞争力造成明显负面影响。但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在人民币升值期间还是出现了一定的汇兑损失。这一现象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有企业呼吁,央行应该进行汇率干预。 对此,徐奇渊指出,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仍然处于比较正常的区间。央行的汇率政策着眼于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等目标,而不是部分企业的财务损益。 他认为,对于企业而言,汇率和商品价格一样,都是随行就市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当自有一套管理办法来应对价格波动的风险。从长远来看,可以增加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国际化来避免汇率风险,但这最终依然要靠微观企业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 “对于原材料、产成品的价格波动,企业肯定会有一套管理办法来应对价格波动的风险。汇率风险实际上也是一样,企业可以通过外汇衍生品的操作来实现套期保值。”他说,“企业需要对套期保值的操作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把套期保值作为投资工具,要明确套期保值锁定风险的功能定位。” 徐奇渊表示,政策层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推动外汇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在健全监管体系的条件下,更多放开外汇市场准入,增加外汇市场、尤其是衍生品交易的流动性,为企业提供成本更低的套期保值手段。这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汇率制度改革,为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充分弹性创造条件。 徐高表示,未来汇率波动将成为常态,企业要主动适应,更多运用金融工具有效对冲汇率风险。对监管层来讲,汇率弹性增强是汇改的成果之一,得之不易,走回头路是不恰当的。应该继续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但是也不宜让汇率过度波动,在汇率波动明显开始冲击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时,应采取临时性措施予以平抑,比如调节逆周期因子。 徐高解释称,评价汇率是否波动过度的标准不是具体的汇率升贬幅度,而是汇率波动对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会否带来较大冲击。比如在人民币升值时期,可能要看其会否对出口带来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人民币贬值时期,可能就要看我国外汇储备有没有因此而大量流失。 下半年汇改条件或更加成熟 一般认为,在人民币升值时期推进汇率改革可能是相对较好的选择。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元走弱周期是汇率改革成功的重要外部条件。近9个月来,美元指数从103高位一路跌破90,市场普遍认为美元已经进入弱周期。有观点认为,本轮美元弱周期或将持续近9年。2020年,人民币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今年会是推动人民币汇率改革,实现人民币汇率清洁浮动的好时机吗? 徐高强调,汇率改革需要与金融市场改革和实体经济改革相匹配,切忌单兵突进。相比于贬值,政策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空间更大,能力更强,但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任,现在让汇率实现清洁浮动的时机还不成熟。 徐奇渊表示,目前美联储仍处于宽松阶段,美元指数也处于弱周期之中。暂时看来,人民币对美元有较强升值压力,下半年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有所减退,人民币进一步扩大波动限制区间的条件或将更加成熟。 对此,他解释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时机,最好是选择既没有明显升值预期、也没有明显贬值预期的双向波动时机,这时候人民币汇率基本处于均衡水平附近。当然,这样的时机比较难找到。那么退而求其次,选择略有一些升值预期的时期,好于升值压力较大或者有贬值压力的时期。 不过,他也提到,如果单独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本身,可能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是如果从全局来看,人民币汇率改革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除了退出逆周期调节因子、发展成熟的外汇衍生品市场等措施之外,利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也都需要与汇改相匹配。其中,利率与汇率的波动息息相关,而我国利率市场化也尚在推进过程当中。另外,资本账户不完全自由可兑换,也使得人民币汇率是在有限的参与者、有限的交易量之下形成的。从这些角度来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可能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最近全球的金融市场,似乎全都在上涨,A股连续的暴涨,沪深300已经超过了2008年的高点,距离历史最高点也就一步之遥,估计很快将彻底结束股市10年不涨的诟病,创出新高。但是你以为股市大涨就能赚到钱了吗?恐怕未必!在复盘的时候发现,绝大多数个股竟然是下跌的。也就是说,很多炒个股的人,是赚了指数没赚钱。 再看商品方面,黄金原油都在上涨,布伦特原油已经悄无声息的涨到了54美元,纽约原油也过了50,而纽约黄金前两天又回到了1950美元上方,黄金这波是从1767美元开始反弹的,也就是说反弹了近180美元,幅度差不多10%了,很多人都觉得黄金的牛市又开始了,不过老齐并不这么看,长期来看,黄金跟美债收益率基本负相关,比如美债收益率从2018年10月开始下跌,到2020年8月截止,刚好完美的构成了这波黄金的牛市。而如今美债收益率,持续走高,特别是1月5号以后,还有一轮急速上升。所以我们看到黄金这两天又跌了下来。有人不明白这是为什么,逻辑也很简单,就是因为黄金只是避险资产,大家实在没得买的时候才会去买黄金对冲一下,而一旦有资产的收益能力提升,那么黄金的意义也就没那么大了,美国长期国债就是这么一个有信用度,且又相当安全的资产,一旦他的收益率上升,那么大家买黄金的必要性就降低了。 有很多经济学家都瞎解释,说什么黄金跟美元负相关,美元涨黄金跌,未来美元还要跌,所以黄金就看涨,其实这是不对的,黄金并不是美元的对手盘,黄金是所有货币的对手盘,当所有货币出现危机,没有东西可以信赖的时候,黄金才被需要。一旦世界恢复平静,大家互相信赖之后,是会优先选择货币,选择可以生息的资产。而且从全球的趋势来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产力越来越高效,需要信用的地方越来越多,所以货币仍然是主流,无论发多少美元,世界也不可能再回到金本位的状态,那样会引发强烈的通缩。所以黄金是不能用来长期投资的,长期投资黄金,压根就是一个十分低级的错误。 之前在9月的时候,老齐在星·球粉丝群里,就旗帜鲜明的告诉大家黄金可以止盈了,我们主要投资的是黄金ETF基金,当时的时候,ETF的价格还有4块钱以上,现在即便反弹了也才只有3.9元,所以还是那句话,之前没止盈的,赶紧抓紧再一次的机会。2020年,又是美股活久见,又是新冠病毒疫情,让大家的精神高度紧张,肯定是恐慌过度了,所以黄金才走出了这样一波大的行情,2021年,世界秩序将逐渐恢复,大家也将从过度恐慌中逐渐平静下来,所以对于黄金的需求将逐渐降低。不用考虑美元持续贬值的事,美元贬值人民币在升值,而我们用人民币投资黄金,本身汇率损耗就很大。所以其实意义已经不大了。其实我们不妨看一下就知道了,10月以后,美元依旧在贬值,从94点跌到了89点,造成了铜铝锌锡这些工业金属和原油都在涨价,但是黄金没涨,10月以后黄金依然在下跌。所以这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黄金我们看得懂,所以能够给你建议,还有很多我们根本无法理解的,比如比特币,比特币周四大涨了11%一下突破了4万美元大关,过去一年中涨了3倍,而过去1个月就翻了一倍,整个加密货币市场,市值也突破了1万亿美元。这时候很多机构又开始跳出来看多了,比如摩根大通开始说,比特币会涨到14.6万美元一枚,所以依然可以长期投资,对于比特币这事,老齐的态度始终明确,我们就是个吃瓜看戏的角色,因为根本不了解,所以也绝对不会投资。你在上面赚钱了,我保证不眼红,还给你鼓掌,大哥真牛。但如果你赔钱了,也别赖社会。这东西赌的成分非常的大。从理论上来说,跟赌博开大小差不太多。你觉得今天手气好,一路开大就能赚钱,那你就这么干,自己对结果负责就行。但老齐要提醒一点,比特币的波动实在是太大了,波动越大的资产,大家越是赚不到钱,即便未来他能上涨,真的涨到14万美元,你也很难赚到钱。因为这就是人性,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存款和国债,每个人都能赚钱,为啥,因为没波动,房子大家也赚钱了,有点波动,但是你看不到也感受不到,股票你就很难赚钱了,但其实股票也一直在涨,就是他一波动,你就慌得一笔了,最后7赔2平1赚,而像期货和外汇,这些波动更大的东西,基本上9赔1赚就不错了,比特币比这些波动都大,所以最后真正赚钱的,恐怕连一成都没有。这个大家要想明白。 我们还是要强调,经过连续两年的大涨,2021年的市场又如此火爆,但我们自己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一年最重要的就是防守,现在已经很少有资产是便宜的了,所以平衡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