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支架成为首个采购品种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我国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正式启动,冠脉支架被确定为首个采购品种,采购结果有望于2021年1月正式执行。 目前,国家组织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已有多地展开报量。北京市医保局发布通知,要求报送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冠脉支架类)集中采购历史采购数据和一年采购需求数据,上报采购需求量的80%将作为约定采购量。宁夏回族自治区医保局、湖北省医保局通知要求,全区2019年全部冠脉支架使用量超过500个的公立、军队医疗机构,其他公立、军队医疗机构和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自愿参加填报,各单位填报的采购需求不应少于本单位填报的2019载药合金冠脉支架历史采购总量,山西省报量范围更是扩大至此前年使用量超过100个的公立、军队医疗机构,有关权威人士表示,国家组织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是对既往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制度的重大改革,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以比较低廉的价格用上质量优异的耗材产品。“经过两年工作,药品集中采购已经进入常态化,高值医用耗材领域价格高和集中采购改革明显滞后,如果高值医用耗材不加以改革和突破,就不能整体改造医药领域生态。” “冠脉支架体量大,全民充满期待,中央也高度重视,以冠脉支架破题高值医用耗材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上述人士表示,从高值耗材用量来看,冠脉支架用量较大,且竞争充分。 该人士透露,经过前期数据分析,目前国内自主品牌心脏支架的市场占有率已近七成。此外,在与国内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座谈时,专家普遍认为,国内自主品牌产品的质量已达到或接近国外品牌水平,具备了与国外进口品牌同场竞争的条件。因此,作为我国国采首个品种也较为合适。 资料显示,全国医用耗材市场规模3200亿元,其中高值耗材1500亿元。从冠脉支架来看,2009年到2019年,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快速发展,每年的病例数从23万例发展到超过100万例,年增长速度10%-20%。目前,每台手术支架使用数量约1.5枚,与国外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由此推算,2019年全国使用冠脉支架约150万枚,费用约150亿元,占到全国高值耗材总费用的十分之一。 上述人士介绍,此次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按照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组织形式和总体思路开展。 一是国家组织。就是国家拟定基本政策、范围和要求,组织全国各省形成联盟。二是联盟采购。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公立医疗机构为集中采购主体,组成采购联盟,采购联盟各成员委派代表组成联合采购办公室,集合需求和力量,提高谈判议价能力。 三是平台操作。就是联盟地区委托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及其耗材采购平台,承担具体集中采购工作,提高集中采购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从招采规则来看,上述人士透露,此次耗材带量采购规则与药品国采相似,按照总需求量的一定比例进行带量采购,从规则设计中将最大限度减少“招而不采、采而不用”现象出现。 企业选定方式,将先进行价格排序,即企业按注册证申报并报价,对所有报价进行由低到高排序;第二步确定入围,即价格排序靠前的若干注册证入围;第三步按相关规则确定拟中选。 中央召开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推动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同时,要加快扩大集采范围,着力破解医用耗材标准不一、分类不清等问题,扎实做好心脏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工作。 此次国采企业也普遍愿意参与,前述人士表示,国家医保局和天津市医保局多次组织召开心脏支架生产企业座谈会和政策沟通会,参会企业代表均表示,对国家推进招采制度改革的决心、三次药品国采取得的成效以及带量采购常态化的新形势已经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一些国外进口品牌企业表示,高度重视本次国家组织的带量采购,积极配合联采办工作,及时向企业全球总部申请更大降幅的投标价格。国内自主品牌企业也表示,将守住产品质量底线,拿出最新产品参与投标,确保中选后的产品供应保障。 事实上,2019年以来,江苏、山西作为试点省份率先开展冠脉支架的带量采购。“抱团砍价”下,山西省中选产品最高降幅69.12%,最低降幅40.2%,平均降幅达52.98%。而江苏省采购支架中选品种价格平均降幅为51.01%,最大降幅达66.07%。日前,蓝帆医疗在互动平台表示,从公司中标山西省份的经验来看,在渠道价值体系的重塑上,预期销售费用和市场费用会有一定的降低。国家带量采购的本质是压缩中间流通环节,对于生产厂家来说不仅会降低市场和销售费用,同时也会促进头部企业的进一步成长。整体来看预期较为乐观,公司也正在积极准备国家冠脉支架的集中采购。 在此背景下,多位业内人士预测认为,此次国家带量采购后,我国冠心病患者手术耗材费用将直线下降。一方面谈判力度将比试点省份再上一个台阶,另一方面,从执行面来讲,此次采购后,全国范围内将全面执行降价后的支架价格,受益面广泛。
9月16日,国内一次性医用耗材生产厂商拱东医疗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正式登陆A股资本市场。N拱东以37.98元/股开盘,涨幅达20%。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告称,N拱东今日上午交易出现异常波动,交易所决定9时30分临时停牌至10时00分起恢复交易。截至记者发稿,N拱东成交价格为45.58元/股,涨幅44.01%,换手率0.47%。 市场前景广阔 扩产助力扩大市场份额 在我国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医疗卫生健康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医用耗材作为医疗卫生健康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彰显。 根据医械汇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0版)》显示,高值医用耗材市场将保持持续增长,但受集中采购、进口替代等因素影响,增速将逐年趋缓,2019年高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约为1254亿元。相比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因应用广泛,同时受益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需求的增长,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9年低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为770亿元,同比增长20.12%。 广药集团旗下某家医疗器械智库医疗健康研究员杨雳告诉记者:“低值医用耗材是相对于血管介入类、骨科植入类、眼科耗材等高值医用材料而言的低价值医用材料,如棉签、纱布、手套、输液管等一次性用品。根据众成医械研究院数据,受疫情影响,2020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超过7500亿元,其中低值医用耗材占比约在12%,增速接近20%。从细分领域看,注射穿刺类、医用卫生耗材、医用高分子材料、医技耗材、医用消毒类占比靠前。” 拱东医疗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一次性医用耗材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及科研检测中的各个方面,临床实践及科研检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又对一次性医用耗材的功能、特性、规格等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能否为患者、医院和科研机构等提供全面的、覆盖各领域的一次性医用耗材制品就成为公司占领市场,与客户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 记者了解道,目前,拱东医疗已经形成真空采血系统、实验检测类耗材、体液采集类耗材、医用护理类耗材、药品包装材料及其他产品共6大类、40多个品种,超2000种规格的全面产品体系,建设了覆盖临床诊断和护理、科研检测、药品包装等诸多领域的一次性医用耗材产品线。并通过对不同生产线上通用设备与专用设备之间的柔性调度、管理,可以对订单做到快速响应以及多样化生产,具备以有限的资源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能力。 “产能不足已成为制约公司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拱东医疗相关负责人坦言,“截至2019年底,公司医用耗材及包材产品产能已饱和,无法满足公司销量的进一步增长,而且目前场地已基本实现最大化利用,后续通过技改提升产能的空间十分有限。随着公司对医用耗材及包材研发和销售力度的加大,公司迫切需要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大幅度提升产能,以抓住医用耗材市场快速增长的机遇,推动公司业务的持续快速增长。” 根据招股书数据,2017年至2019年,拱东医疗医用耗材及包材产能分别为6200吨、7000吨和7500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05.64%、106.59%和122.40%;真空采血管的产能分别为4.5亿支、5亿支和5亿支,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7.11%、101.20%和104.60%。 此次拱东医疗将借助上市这一契机,依托下游产品良好的市场前景,利用募集资金实施扩产计划。公司拟通过新建“年产10000吨医用耗材及包材产能扩建项目”和“年产6.2亿支真空采血管产能扩建项目”,逐步完善一次性医用耗材的生产工艺,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的生产能力和自动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下游客户需求,不断提高公司在细分行业的市场份额,扩大公司在行业内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市场竞争激烈 研发助力企业创新 我国医用耗材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充分竞争市场。“受益于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本土低值医用耗材已基本占据国内市场。”杨雳说道。但随着贸易全球化的深入,国外医用耗材产品全面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竞争主体数量不断增加。 据悉,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拱东医疗不断拓展产品线的深度和广度,目前已成为国内一次性医用耗材生产企业中产品种类较齐全、规模较大的企业,产品覆盖了境内绝大部分省市,并销往北美洲、亚洲、南美洲、非洲、欧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招股书显示,拱东医疗2017年、2018年、2019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31亿元、4.83亿元和5.53亿元。此外,受益于2020年二季度相关防疫抗疫产品境外销售订单及销售收入的显著增加,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37亿元,实现净利润8953.88万元,实现扣非净利润8464.03万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33.70%、85.51%和84.71%。 杨雳告诉记者:“从发展趋势看,一方面,随着贸易争端、东南亚等市场相对更低的劳动力产生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国内低值医用耗材外销将逐渐放缓,内需拉动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增长模式。另一方面,带量采购从高值耗材向低值耗材蔓延之势初步显现,2020年7月底,太原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对太原-晋中-忻州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项目组织谈判采购,包括普通输液器、一次性使用注射器等低值耗材,这无疑将最终提升行业集中度。” “因此面对相对饱和的国内市场,低值医用耗材生产企业要么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向高端低值医用耗材或高值医用耗材发展。要么拓展产业链条,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抵御单一业务可能带来的风险。”杨雳补充道。 拱东医疗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与用户反馈,持续进行工艺技术改进及新产品研发,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和生产效率。公司核心技术属于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 截至目前,公司已获得国内授权专利41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此外,公司还取得了20项国内医疗器械备案/注册证书,其中第I类医疗器械备案12项,第Ⅱ类医疗器械注册证8项。 招股书显示,拱东医疗拟将募投资金中的9758.06万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公司拟通过新建研发中心场地,购置CNC加工中心(高速铣)、EROWA自动加工系统、坐标磨床、测量仪和配套模具等一系列先进的研发试验设备,搭建良好的研发平台。同时,公司还将大力引进一批行业内高端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扩充研发团队规模,提升公司整体研发实力,增强公司产品创新和定制服务能力。 本次上市是拱东医疗迈入新征程的里程碑,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拱东医疗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未来将在巩固、提升既有竞争优势的同时,继续深化市场拓展,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
在市场扎根,形成品牌影响力,还须练就“独门绝技”,即核心竞争力。相比炙手可热的高值医用耗材,复杂多样、集中度不高的低值医用耗材如何在细分领域出奇制胜?施慧勇敏锐地将目光瞄向定制化。 在施慧勇看来,低值医用耗材应该走高精尖、精细化之路,才能全方位满足临床实践及科研检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对一次性医用耗材的各种要求。 “走进许多三甲医院,随处可见拱东产品的身影。从无到有的征程中,我们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强化技术和产品定制服务。”今天,在战“疫”中考出硬实力的拱东医疗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公司董事长施慧勇在上市前夕分享了深耕低值医用耗材领域35年背后的专注与坚持。 施慧勇从“中国模具之乡”台州黄岩出发,以精细化的工艺、高品质的产品,带领拱东医疗一路乘风破浪驶向国际市场。目前,公司产品销售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疫情防控期间,拱东医疗再次凭借定制化的服务、高效的应急响应,擦亮中国制造的“名片”。 用品质打响品牌 1985年,刚刚创业的施慧勇来到上海寻找商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血液中心需要一批血袋里用的塑料配件。“你能不能做?”一家血液中心的负责人用怀疑的眼神打量着初出茅庐的施慧勇。施慧勇凭借此前在塑料制品厂积累的技术经验,判断这个活并不难:“能做!”由此赚到第一桶金。这一年,施慧勇才19岁。 正是这第一笔订单,让施慧勇对经营公司产生了一个信念:产品至上,质量为王。“我们就是要做出好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施慧勇将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金字招牌”,一路助力拱东医疗将低值医用耗材产品打入国内外医疗服务市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拱东医疗不断拓展产品线的深度和广度,形成真空采血系统、实验检测类耗材、体液采集类耗材、医用护理类耗材、药品包装材料及其他产品共六大类40多个品种,超2000种规格的全面产品体系,建成覆盖临床诊断和护理、科研检测、药品包装等领域的一次性医用耗材产品线。 随着公司发展壮大,施慧勇更加重视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近年来,公司多个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锐器收集桶等产品获得美国FDA510(K)许可。凭借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公司获得境内外客户的认可,产品覆盖绝大部分省份,并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有个优点,就是不断地改进,喜欢钻研新技术、新工艺,所以能将产品越做越好,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坚持35年专注做一件事,施慧勇坦言,精益求精的过程乐趣无穷。 靠信任赢得客户 产品的广度、技术的深度、品牌的亮度,让拱东医疗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经受住了考验,更以硬实力进一步赢得国际客户的信任,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拱东医疗境内外销售份额各占50%左右,其中北美洲客户约占境外市场的45%。今年3月以来,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对境外客户经营活动及部分产品需求造成一定影响。如何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谙熟经营之道的施慧勇采取了主动作战的策略。 据介绍,疫情发生后,公司积极做好与客户、供应商的沟通工作,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保障生产所需原材料供应;结合国内外防疫抗疫产品需求,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保障产品能够按期交付;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于二季度及时推出医用隔离面罩、病毒采样管等防疫抗疫新产品,增加收入来源。 得益于灵活战“疫”的优异表现,拱东医疗二季度相关防疫抗疫产品的境外销售订单及实现的销售收入显著增加,上半年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财务数据显示,1至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7亿元,净利润8953.8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3.70%和85.51%。 “医用耗材不同于日用品,不是说换就能换的。医疗机构选用一批医用耗材产品后,需要经过实验室测试、临床测试、最终认证,这个过程周期较长。因此,一旦认可一款医用耗材,一般不会轻易更换。”施慧勇称,医用耗材产品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凭借产品质量、品牌声誉形成的客户信任往往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以定制深耕市场 在市场扎根,形成品牌影响力,还须练就“独门绝技”,即核心竞争力。相比炙手可热的高值医用耗材,复杂多样、集中度不高的低值医用耗材如何在细分领域出奇制胜?施慧勇敏锐地将目光瞄向定制化。 在施慧勇看来,低值医用耗材应该走高精尖、精细化之路,才能全方位满足临床实践及科研检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对一次性医用耗材的各种要求。 施慧勇介绍,公司始终坚持用客户定制和通标通用“两条腿”走路,尤其重视定制类客户的开发和维护。同时,公司具备较强的模具研发制作能力,积累了丰富的模具研发制作经验,依靠领先的模具和耗材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公司有条件主动向下游客户特别是国际知名厂商提供先进的产品设计方案,开发具有良好性价比的产品。 拱东医疗在积极主动参与下游客户定制产品的开发,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公司的持续发展赢得主动和优势,有效提升盈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公司本次IPO募投项目之一的年产10000吨医用耗材及包材产能扩建项目,除了有效提升公司产能,更是提高定制化生产能力。 “定制化产品对模具设计与制作、生产的灵活性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因此,毛利率水平比标准化、通用的医用耗材产品要高。”施慧勇表示,年产10000吨医用耗材及包材产能扩建项目通过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生产的灵活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定制化产品多种类、小批量的生产特点,进一步提高定制化产品生产服务能力和销售毛利,从而提高产品的整体毛利率水平。定制化生产服务能力的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是公司增强客户黏性、保持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必不可少的“硬本领”。
在市场扎根,形成品牌影响力,还须练就“独门绝技”,即核心竞争力。相比炙手可热的高值医用耗材,复杂多样、集中度不高的低值医用耗材如何在细分领域出奇制胜?施慧勇敏锐地将目光瞄向定制化。 在施慧勇看来,低值医用耗材应该走高精尖、精细化之路,才能全方位满足临床实践及科研检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对一次性医用耗材的各种要求。 ⊙记者祁豆豆○编辑邱江 “走进许多三甲医院,随处可见拱东产品的身影。从无到有的征程中,我们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强化技术和产品定制服务。”今天,在战“疫”中考出硬实力的拱东医疗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公司董事长施慧勇在上市前夕分享了深耕低值医用耗材领域35年背后的专注与坚持。 施慧勇从“中国模具之乡”台州黄岩出发,以精细化的工艺、高品质的产品,带领拱东医疗一路乘风破浪驶向国际市场。目前,公司产品销售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疫情防控期间,拱东医疗再次凭借定制化的服务、高效的应急响应,擦亮中国制造的“名片”。 用品质打响品牌 1985年,刚刚创业的施慧勇来到上海寻找商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血液中心需要一批血袋里用的塑料配件。“你能不能做?”一家血液中心的负责人用怀疑的眼神打量着初出茅庐的施慧勇。施慧勇凭借此前在塑料制品厂积累的技术经验,判断这个活并不难:“能做!”由此赚到第一桶金。这一年,施慧勇才19岁。 正是这第一笔订单,让施慧勇对经营公司产生了一个信念:产品至上,质量为王。“我们就是要做出好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施慧勇将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金字招牌”,一路助力拱东医疗将低值医用耗材产品打入国内外医疗服务市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拱东医疗不断拓展产品线的深度和广度,形成真空采血系统、实验检测类耗材、体液采集类耗材、医用护理类耗材、药品包装材料及其他产品共六大类40多个品种,超2000种规格的全面产品体系,建成覆盖临床诊断和护理、科研检测、药品包装等领域的一次性医用耗材产品线。 随着公司发展壮大,施慧勇更加重视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近年来,公司多个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锐器收集桶等产品获得美国FDA510(K)许可。凭借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公司获得境内外客户的认可,产品覆盖绝大部分省份,并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有个优点,就是不断地改进,喜欢钻研新技术、新工艺,所以能将产品越做越好,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坚持35年专注做一件事,施慧勇坦言,精益求精的过程乐趣无穷。 靠信任赢得客户 产品的广度、技术的深度、品牌的亮度,让拱东医疗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经受住了考验,更以硬实力进一步赢得国际客户的信任,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拱东医疗境内外销售份额各占50%左右,其中北美洲客户约占境外市场的45%。今年3月以来,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对境外客户经营活动及部分产品需求造成一定影响。如何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谙熟经营之道的施慧勇采取了主动作战的策略。 据介绍,疫情发生后,公司积极做好与客户、供应商的沟通工作,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保障生产所需原材料供应;结合国内外防疫抗疫产品需求,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保障产品能够按期交付;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于二季度及时推出医用隔离面罩、病毒采样管等防疫抗疫新产品,增加收入来源。 得益于灵活战“疫”的优异表现,拱东医疗二季度相关防疫抗疫产品的境外销售订单及实现的销售收入显著增加,上半年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财务数据显示,1至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7亿元,净利润8953.8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3.70%和85.51%。 “医用耗材不同于日用品,不是说换就能换的。医疗机构选用一批医用耗材产品后,需要经过实验室测试、临床测试、最终认证,这个过程周期较长。因此,一旦认可一款医用耗材,一般不会轻易更换。”施慧勇称,医用耗材产品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凭借产品质量、品牌声誉形成的客户信任往往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以定制深耕市场 在市场扎根,形成品牌影响力,还须练就“独门绝技”,即核心竞争力。相比炙手可热的高值医用耗材,复杂多样、集中度不高的低值医用耗材如何在细分领域出奇制胜?施慧勇敏锐地将目光瞄向定制化。 在施慧勇看来,低值医用耗材应该走高精尖、精细化之路,才能全方位满足临床实践及科研检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对一次性医用耗材的各种要求。 施慧勇介绍,公司始终坚持用客户定制和通标通用“两条腿”走路,尤其重视定制类客户的开发和维护。同时,公司具备较强的模具研发制作能力,积累了丰富的模具研发制作经验,依靠领先的模具和耗材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公司有条件主动向下游客户特别是国际知名厂商提供先进的产品设计方案,开发具有良好性价比的产品。 拱东医疗在积极主动参与下游客户定制产品的开发,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公司的持续发展赢得主动和优势,有效提升盈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公司本次IPO募投项目之一的年产10000吨医用耗材及包材产能扩建项目,除了有效提升公司产能,更是提高定制化生产能力。 “定制化产品对模具设计与制作、生产的灵活性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因此,毛利率水平比标准化、通用的医用耗材产品要高。”施慧勇表示,年产10000吨医用耗材及包材产能扩建项目通过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生产的灵活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定制化产品多种类、小批量的生产特点,进一步提高定制化产品生产服务能力和销售毛利,从而提高产品的整体毛利率水平。定制化生产服务能力的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是公司增强客户黏性、保持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必不可少的“硬本领”。
大博医疗公告,公司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不超过1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骨科植入性耗材产线扩建项目、口腔种植体生产线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近日,辽宁省医保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耗材全省统一采购清单和价格有关工作的通知》,自9月1日零时起,全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统一医用耗材采购清单和采购价格。 为进一步保障医疗卫生机构临床需求,有序推进医用耗材的综合治理,此前,全省各市组成5个议价单元以不同形式组织开展医用耗材同城同价工作。其中沈阳市、鞍山市、抚顺市、丹东市、阜新市、铁岭市、朝阳市为一个单元,大连市为一个单元,本溪市为一个单元,锦州市、盘锦市、葫芦岛市为一个单元,营口市、辽阳市为一个单元。在各市医用耗材同城同价结果的基础上,省医保局将全省5个议价单元的议价结果汇总、比对、去重,形成新的《辽宁省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阳光采购产品清单》,对全省5个议价单元产生的同企业同产品(以流水号区分)的不同价格直接就低调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统一采购清单和采购价格。 通知明确,严禁医用耗材生产(经营)企业借同城同价之机变相涨价;严禁医疗卫生机构再次填报全省统一清单和价格工作中未中选产品;严格实行省际间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价格联动。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均须通过辽宁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平台采购医用耗材,杜绝网下采购。在推进同城同价的过程中,个别医用耗材生产(经营)企业通过在不同议价单元之间放弃低价、确认高价或者以停止供货要挟医疗卫生机构修改原议定价格等行为变相涨价,对于类似行为一经查实,将把相关生产(经营)企业纳入辽宁省医药购销诚信不良记录,2年内不得参加辽宁省内的医用耗材采购、配送活动。 9月1日起,所有参与辽宁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的相关生产(经营)企业的医用耗材产品,均承诺以全国各省最低价在辽宁挂网采购。相关生产(经营)企业应在本企业医用耗材产品通过招标、谈判等方式,在全国其他省级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产生并执行新的价格60日内,应向辽宁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报备调整价格。
在全球疫情蔓延影响下,医疗耗材行业企业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而随着国内疫情在第二季度得到有效控制,一些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给出了超预期的表现。 近日,大博医疗发布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73亿元,同比增长23.8%;实现归属净利润2.64亿元,同比增长27.38%。 8月31日,大博医疗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今年二季度以来,公司业务恢复较快,目前公司在全国30多个省市建立了销售办事机构,建立了多个区域性营销配送网点,可以更快的响应临床需求。 疫情下的国产替代机会 近年来,国产骨科植入耗材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与进口品牌企业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有报道指出在疫情影响下,今年上半年骨科高耗材的进口头部企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而在此背景下,业内人士认为,国内耗材企业的进口替代和产业集中度都将继续提高。 公开信息显示,大博医疗是国内骨科植入耗材细分龙头之一,公司主要产品主要包括创伤类骨科植入耗材、脊柱类骨科植入耗材、微创外科类产品及神经外科类植入耗材等。 数据显示,公司自2017年以来,营收和净利润都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4.42%,净利润同比增长25.57%。 尽管今年一季度业绩受到疫情影响,但随着二季度业绩增长恢复,公司实现了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 从细分产品看,公司骨科业务增长较快,微创外科业务略有下滑。今年上半年创伤类产品收入4.54亿元,同比增长31.36%;脊柱类产品收入1.31亿,同比增长15.63%,微创外科类产品收入3735万元,同比下降5.31%。神经外科类产品收入1521万元,同比下降4.82%;手术器械收入1238万元,同比下降9.86%。 医药行业营销专家史立臣对记者表示,短期看,疫情给国产高耗材生产企业提高进口替代带来了一定契机。对比进口品牌,国内企业起步较晚,但受益于国家政策驱动下,近年来获得较快发展,随着资本的进入和企业持续研发投入,进口替代和集中度将持续提高成为趋势。 持续加大研发多领域布局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大博医疗已经位于国产骨科创伤“第一位”,同时又是脊柱的国内第一梯队公司,此外,公司在关节、运动医学、牙科等大骨科领域也有布局,公司在骨科细分领域产品组合丰富,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据悉,大博医疗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丰富和完善骨科产品线。今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5544.24万元,较上年增长30.71%。 据介绍,公司立足骨科,积极布局高值耗材领域,对现有产品研发升级并持续研发新产品。截至目前,公司共有39个批次的注册证在申请中,涵盖了创伤、脊柱等领域。报告期新增取得二类及三类注册证共5个。 截至目前,公司已取得专利证书的专利252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公司持有国内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70个,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2个,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凭证271个。 华西医药分析认为,随着老龄化加速以及政策驱动,国内骨科产业将进一步集中,而中国大骨科行业仍处于高速发展期,龙头企业有望在未来竞争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