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产业又迎政策支持。2月1日,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以服务体系、体制机制、要素支持、业态模式、适老环境为重点,结合创新驱动、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要求开展探索,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提出要推动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互联网+老年健康服务”,要支持大型互联网企业导入养老服务和老年健康服务,支持优质养老机构互联网平台化发展,更好地发挥信息科技赋能作用。 “互联网+养老服务”已成为近年来的热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养老”本质上就是养老这个产业链数字化的过程,就是把一些养老服务线上化。更广泛地说,还包括用大数据来匹配需求,优化整个产业链的供需关系,包括实现养老居家和上门服务,都可以用数字化的技术来匹配。 相关技术和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也成为此次发布的《通知》重点关注的问题。《通知》提出,我国将明确养老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结合地方产业基础,推动养老产业链延链补链工程,发展壮大养老产业集群,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具体而言,将支持健康养老产业园区化发展,支持企业开发康复辅具、食品药品、服装服饰、养老照护、智慧健康养老以及护理照料、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老年用品和服务,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促进用品制造提质升级。大力扶持养老优势企业,推动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在盘和林看来,养老产业集群化是对企业的一种激励,这意味着这个产业是有利润有市场有空间的。“随着我们进入老年社会,整个老年的服务和需求不断升级,这块市场应该会被启动。” 盘和林指出,养老市场有很强的特殊性,产业链条不同于常规的商业。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加强整个新基建的建设。“整个数字化技术不达到一定水平的话,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基建,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本前提。此外,要鼓励一些应用场景,就是我们常说的新模式新业态,鼓励在养老领域里试点开展。”他建议,可以用多种优惠政策来吸引相关产业,包括给予补贴。此外,对这一类新模式新业态要有顶层设计,以及足够包容审慎的监管态度。
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为京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划下重点”,其中,社区居家养老成为了未来五年政策引导、市场倾斜的主要方向。就此,在1月25日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小组讨论中,如何补齐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存在的短板也成为了与会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面对当前市场中仍然存在的社区服务设施利用率低、适老化改造无法充分对接需求、服务人才短缺等问题,委员们各抒己见,为下阶段北京如何让居家银发族“老有所养”出谋划策。 北京商报 如何提高服务设施利用率? 建立连锁体系集成服务 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北京的养老照料中心、养老服务驿站网络建设已初现规模,截至去年底,本市已建成这两类服务设施约1300个。然而,总量快速扩容的同时,如何解决部分站点利用率低、闲置的问题,却也成为了北京居家养老服务业的一项重要课题。 “近年来,北京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加速健全,一批精品驿站陆续问世,然而,在热火朝天建设的背后,也仍然存在设施利用率低的现象。”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一级巡视员宋慰祖坦言,当前,还有一些养老驿站“形式大于内容”,各方虽然下大力气、按相关标准为驿站找空间、建设施、购买服务,却“重建设、轻运营”,在实际服务过程中,人手不足、有硬件缺软件等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对此,民建北京市委秘书长王虹也提出:“当前,本市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性供需矛盾仍然突出。无论是在社区-街(乡镇)-区-市四个层级,还是都市圈层面,都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体来说,王虹表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区层面养老资源难以获得,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小、散、杂,老人参与社区生活缺乏基本制度安排等方面。 就此,去年底,北京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出台的《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管理办法(试行)》就曾提出,本市要建立驿站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服务驿站在民政部门备案后,连续三个月以上未开展服务,或者在北京市社会福利服务管理平台上连续三个月以上没有服务流量数据的,将及时终止运营委托协议,更换驿站运营方。 而宋慰祖还建议,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从“我提供,你使用”向“你需求,我服务”的思路转变,依托规模化的养老机构,建立连锁式的养老驿站服务体系,建立规模化的老年餐饮、助浴理发等服务,支持其与社区医院合作,开展家庭护理、医养结合等服务,以此破解社区养老驿站规模小、市场化服务体系难建立的问题。 适老化改造供需难对路? 引导AI等前沿科技入局 作为居家养老的有力支撑,适老化改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不过,作为养老领域的新生行业,适老化改造也面临着不少“成长的烦恼”,比如:缺乏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适销不对路等。 具体来说,北京市政协委员、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吕仕杰也提出,在一些住宅小区的公建部分,免费安装的扶手、报警器给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但仍有待改进的部分。以紧急报警拉绳为例,老年人遇到突发状况时位置有很多不确定性,固定的报警绳和相对有限的长度在突发状况下作用受限。 对此,吕仕杰提出,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智能化技术、AI的作用,做好老年人安全防护和警报。引入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如睡眠监测护理床垫、新型摔倒报警地毯等。借助这类产品,让家属实时了解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心跳、呼吸、血压变化,为老年人健康管理创造更好的硬件环境。 宋慰祖则表示,或可尝试构建大北京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和线下社区咨询平台,将与养老服务相关的资源进行汇集,分级分类提供可查询、可咨询、可联系、可服务的互联网线上线下的公共服务平台,破解当前适老化改造等养老服务供需难对接问题。让老年人能准确、全面地了解、查找到其需要的养老服务和可选择的产品,服务企业则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条件,获取最大的收益,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 服务人才短缺难题待解? 专业院校建设“加速跑” 一线养老服务岗位的用工难题,一直困扰着整个养老服务行业。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养老护理人员年流失率为40%左右。不少养老企业负责人都反映,养老护理员来源不足、招聘困难,难以留住应届生及专业人才等已成行业顽疾。 而民进北京市委也在提案中提出,当前,京津冀地区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少,人才培养规模小,老年专业“看好但不看座”,招生难成为常态。而且,三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大纲,课程与教材缺乏规范性。尽管政府加大了对现有从业人员的短期培训力度,但培训数量与规模有限。 对此,上述提案建议,要加速推进养老服务专业院校建设,支持社会资本、企业与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依据养老发展的需要建成若干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学校。重点面向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护理人员和家庭照护者等在职从业人员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同时,扩大养老服务专业招生规模,制定有关老年服务专业学生的优惠政策,让学生享受相关补贴,为养老服务专业学生设立专项助学金、奖学金。 民进北京市委强调,要健全养老服务人才的在职培训制度,借助有行业特色的高等学校、专科学校、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建立一批养老服务专业的培训基地,开展养老护理人员职前、职中与职后培训,促进养老服务教学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支持将条件较好的社会办养老机构挂牌成为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培训次数和人数,逐步推进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的制度化、常态化。 为打破地区、院校之间的壁垒,实现人才更充分的流动,王虹还表示,要进一步破除异地养老障碍,实现设施布局、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协同发展。民进北京市委也表示,应尽快研究制定多地统一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鼓励各地区选派骨干教师到相关高校进修学习。
北京商报做(记者 蒋梦惟 杨卉)1月4日晚间,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获悉,2021年1月起,持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的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将恢复发放到护理补贴账户,重度失能老年人可以到相关服务单位购买照护服务或照护用品。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专款专用,并将逐步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妥善衔接。他强调,下一步,市民政局将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失能护理补贴服务单位。具体来看,针对一些老人和家属提出的希望继续使用护理补贴去超市购物的需求,李红兵表示,政策资金有政府属性,对于资金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需专款专用,护理补贴是政策性资金,需要按政策支持方向进行投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是以服务给付的方式解决失能老年人的照护困难,而不是以现金方式解决失能老年人的经济困难。针对失能老年人,主要是通过给予专业的养老服务或提供必需的照护用品,缓解家庭照护的困难。此外,失能护理补贴要逐步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妥善衔接、渐进整合、统筹落实。"李红兵称。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有些老年人和家属认为发放到养老券账户、护理补贴账户的钱如果年底用不完,会被政府划走的说法,市民政局予以了澄清。据悉,养老助残卡中设置了3个不同类型的账户,分别是金融账户,老人可自由使用;养老券账户,不可取现,可到超市等1万多家养老服务商户使用;失能护理补贴账户,不可取现,可到更为聚焦的失能护理补贴服务单位使用。同时,2021年1月1日前发放到原养老服务补贴(养老券)账户的补贴资金,继续按原渠道使用,不会调整,余额不过期,不清零。当享受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的老人去世后,护理补贴账户中的余额资金成为老人的遗产,家属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可以继承。根据《北京市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津贴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是发放给重度失能或持有相应残疾证的老年人,用于补贴因生活自理能力缺失而产生的长期照护服务支出。受疫情影响,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执行封闭式管理,居家上门服务也受到影响。自2019年3月起,持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的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暂发放到原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养老券)账户。市民政局表示,由于本市已相对稳定处于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同时还需做好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与石景山区试点的长期护理保险的衔接。因此从2021年1月起,持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的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将依文件要求恢复发放到护理补贴账户。此外,北京商报记者还了解到,下一步,市民政局将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失能护理补贴服务单位,明年有望引入更多的电商线上平台增加服务供给多元性和支付便捷性。在中国老龄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看来,居家养老中最需要大力关注的一环,就是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这部分老年人生活难以自理,急需社会和政府的兜底帮扶。同时,相关部门还需逐步提高补贴领取的灵活性和便利度,将补贴深入到特殊老年群体生活的多个层面,保障这部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党俊武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全面促进消费”提出一系列新目标、新部署。中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其中4亿多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世界最大。“十四五”期间,促进消费将从何处着力?对居民生活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将带来哪些市场机遇?我们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为您进行解析。 ——编 者 从医疗保健、教育培训到旅游、餐饮、家政,服务作为一种商品,正走进越来越多普通家庭,在消费中的占比也日渐走高。 疫情下,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能体育蓬勃发展,深度保洁、汽车保养等传统服务也纷纷“触网”,更让消费者体验到服务的不可或缺。 许多观点认为,未来消费最大的空间正是在服务领域。那么,对服务趋势如何看?消费怎样才能进一步释放潜力? “服务消费真比想象的多” 您家日常消费啥情况?实物、服务,哪类消费多? “应该还是吃的、用的占大头。实物消费肯定多,起码得有60%至70%。”说这话的是张海洋,他的回答和本报采访的许多人对家庭消费的感受相似。 张海洋,35岁,生活在山东济南,有一个五口之家,夫妇二人全职工作,孩子上幼儿园,父母帮忙照看,一辆车,一套房,每月还房贷——这样的家庭在城市颇有些代表性。 具体来看看一个月的实际花销呢? 张海洋细列了账单。实物消费这块:采购食品、买衣服玩具、汽车加油、水电燃气等等,加起来将近3000元;服务消费这块:家人朋友聚餐、文娱休闲、小孩上幼儿园、父母的保险、全家的医疗,再加上物业、交通……细数起来,项目更多,而且一加总,比3000元只多不少,反而占了多数。 “真比我想象的多。主要是服务消费不像实物消费,买了看不见东西,老以为没花多少钱,这一算下来还真不少。”张海洋说。但他有一点感受很明显,现在生活条件上去了,有些钱是舍得花了。比方说,近些年家里支出涨得最快的,就是家人朋友聚餐、带小孩看电影、逛游乐园,都是花钱买放松、娱乐、休闲;而小孩教育、父母健康,则是有了条件就必须得花。 类目多、增速快,实际上,服务消费早就悄然占据了中国居民消费的“半壁江山”。有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均服务业消费支出接近1万元,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9%。 细看分项,增势同样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2862元,增长7.0%;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13元,增长12.9%;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902元,增长12.9%。 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提升,这也是居民消费的客观规律。“当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物质方面的需求满足程度不断提高,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就日益增长。服务消费主要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增速和占比持续提高。”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说。 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仍突出 去年8月,“90后”江波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业,将目光锁定在养老行业。“我们目前主要的业务,就是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养老规划方案。现在养老需求越来越大,但许多老年人对社会上的养老院并不了解,我们的工作就是提供咨询服务上的便利。” 江波和同伴们都是养老行业出身,正是过去的工作经历,让他们对市场需求有所洞察。虽然开业时间不长,但客户不少,公司已经可以盈利。未来,他们还计划将业务进一步拓展到与老年群体相关的旅游度假和家政服务,包括居家养老护理和适老化改造等。“养老现在是朝阳行业,好多大公司都在做,我们对未来很看好。”江波说。 从养老育幼、健康护理到文化旅游、教育培训,近年来,这些领域市场热度逐渐走高,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参与。而从消费端来看,未来消费增长最大的看点也在于此。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近日在一场论坛上表示,中国消费增长的最大空间在服务领域。 张海洋对家庭未来消费做了估计,“过几年孩子大了,报课外兴趣班、辅导班,都是不小的花费,父母年纪大了,医药健康费用肯定也少不了”。要说有什么担心,就是现在市场上“选择还是有点少,要么价格太贵,要么不太规范”。 随着服务消费需求走高,其发展短板也逐步显露。在赵萍看来,当前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也成为目前制约服务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导致的。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正从工业化中后期进入到工业化后期阶段,服务业的规模和占比持续提高,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较,发展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开放较晚,需要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实现大发展。”赵萍说。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认为,我国服务消费领域存在法律法规滞后、服务网点布局不合理、部分业态短缺、个别领域准入条件不合理、证照办理流程繁琐、监管不够合理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服务消费的发展。 放宽准入,加快“触网” 未来服务消费如何再挖潜? “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 赵萍认为,当前服务消费相关的主要领域是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以及生活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意味着将进一步放开服务业投资,为企业到服务消费领域投资提供更多机会,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为外资进入服务业创造更多机会。 “特别是针对当前需求比较旺盛的领域,如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要有针对性地加快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赵萍说。 一方面放宽准入“大门”,另一方面则是适应形势融合发展。 国家发改委披露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线上经济快速发展,但相对于实物消费,服务消费网上销售仍是“短板”,占比不到20%。 不过,为应对疫情影响,医疗、体育、教育等服务消费纷纷“触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线上服务消费开始加码反哺线下服务消费,将线上流量引至线下;也使消费者的生活更加网络化、数字化,倒逼本地服务生活领域的供给端加速转型,进而推动线下服务在经营方式和业态上不断创新发展。”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 据介绍,国家发改委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出台促进服务消费的新举措,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数字智慧文旅、在线教育培训、智能体育等服务消费新模式,引导传统服务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对消费者而言,收入是另一个关键词。“很多服务消费属于非必需消费,收入弹性较大。也就是说,收入水平越高,服务消费的需求越强烈。”赵萍认为,需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稳步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全社会的服务消费能力。
作者 | 尼莫 来源 | 新股 提供IPO领域专业资讯,关注新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严重,养老问题受到了社会中更多人的关注,“互联网+“的出现为养老服务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青鸟软通作为”互联网+养老“的先锋,引领着这一细分领域不断向前开拓。据消息,青鸟软通与中德证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已于2020年12月28日在青岛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 政府助力公司养老板块不断增长 青鸟软通是一家以软件开发与和养老服务“双主业“模式运作的高新技术企业。养老服务是公司的业务增长点,今年来养老板块的收入比重不断提升,非养老板块的收入随着公司收入结构的调整在不断降低。公司养老板块的收入从2018年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4.02%逐步提升至2020上半年的68.43%。 公司在2017-2019年不断盈利,且归母净利润连续提升。三年的营收分别为1.41亿元、1.56亿元、1.5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48.39万元、1822.03万元、1970.62万元,同比增长130.91%、35.13%、8.16%。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业绩有所下滑,但毛利率水平提高,为39.17%,高于软件信息服务业平均水平37.14%。 青鸟软通的养老服务分为线上与线下。线上通过互联网嵌入平台,提供一切养老服务的咨询与管理。线下通过与政府合作,打造微型养老院和日间照料中心。相比于传统养老院,微型养老院靠近社区,将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结合,以嵌入式的方式,解决了社区及附近老人群体的就餐与医疗,更加人性化。日间照料中心除了生活照料与医疗外,还会举行各种活动,丰富老人与儿童的精神生活,尤其是空巢老人。 养老服务在政府的带领下,可实现轻资产与低成本的优势。一有政府主导建设线上云平台;二有“公建民营“模式,政府提供全部或大部分的资金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或机构,由企业进行运营;三有政府提供服务费用,青鸟软通养老板块的收入中有一部分便是政府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购买服务所得。 其次,政府的补奖政策也能给予青鸟软通许多补助,比如建设补助与运营补助。可见,在养老服务方面与政府的合作使得青鸟软通在成本端有了很大的优势,大幅提高了公司收益。 人口老龄化加剧 即是挑战也是机遇 国内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给社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机遇,这使得养老服务行业在未来十年,乃至三十年都将是一个不会衰落的行业,互联网与云平台的发展更是给了这一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潜力。 资料来源:国家社科基金、鲸准研究院 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养老消费与养老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的测算,2050年中国老年市场和养老产业规模将会增至48.52万亿元和21.95万亿元,与2015年的1.87万亿元和4900亿元比较,年增长率分别达9.74%和11.48%。而养老服务行业是养老产业的重中之重。 老年市场约10%的增速说明了养老服务行业未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其中一方面也来自老年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快乐老年“或许会成为下一代老年人的新追求,这将会使老年人口消费能力发生重大转变,有可能成为一股强劲的消费力量。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存在不足,许多地区仍停留在“在家养老“的阶段,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服务和适老化设施不足。在供给端,入住率的不断下降说明了有一部分人并不满意养老机构的配套设施与服务。 小结 面对老龄化,国家正加快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养老服务市场的建设,青鸟软通走在建设队伍的最前列,创新与坚实服务质量仍是未来发展的难点。
国新办昨天(29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民政部等部门解 读《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我国养老服务领域监管领域第一份全国性指导意见,对于加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养老服务统一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意见》要求从质量安全、从业人员、涉及资金、运营秩序、突发事件应对等五个方面加强监管,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对养老服务机构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管,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资金、管设施,牢牢守住质量和安全底线。 民政部副部长 高晓兵:《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具体的监管举措,比如在养老机构的公共场所,例如出入口、接待大厅、楼道、食堂、活动区域等要求安装视频监控;对养老服务机构存在安全隐患的,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监管方面,《意见》要求落实监管责任,明确各方职责任务,构建政府主导、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大监管格局。在监管方式上,要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行业监管、综合监管的协调配合机制。 在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方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养老机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探索实施养老机构食堂“明厨亮灶”,逐步实现养老机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在居家上门服务、社区养老设施等领域将出台一批国家标准,同时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相互兼容。 另外针对个别养老服务人员身上存在的欺老虐老行为,民政部表示,下一步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教育和法治教育,提升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加强监督惩戒力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发现问题,依法予以打击。 除了养老问题,方便老年人出行七部门出手了。日前,交通运输部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领域便利老年人出行服务的政策措施,确保“智能时代”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便利。 《通知》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地区,除汽车客运站、客运码头、民用运输机场和出入境口岸等特殊场所外,老年人一般不用查验“健康码”。确需查验“健康码”的,应优化亲友代办、工作人员代查等服务;具备条件的地区,在客运场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无“健康码”通道。 为了便利老年人乘坐公共交通,各地客运场站推进移动支付、电子客票、扫码乘车的同时,保留现金、纸质票据、凭证和证件的使用;加快推进地级及以上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和便捷应用,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社会保障卡增加交通出行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进老年人凭身份证、老年卡、社保卡等证件乘坐城市公共交通。 各地客运场站及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要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在人流密集的客运场站,具备条件的要为老年人设立优先购票窗口、专用等候区域或绿色通道。 (编辑 赵汗青)
原标题 养老FOF数量规模双增 助力养老金长期资产配置 : 经过两年的投资运作,养老FOF目前总规模已突破500亿元。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17日,四季度以来新增7只养老FOF,新增规模68亿元。至此,全市场养老FOF数量已达102只,总规模达527亿元。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看来,养老FOF开启了基金业服务个人养老金的大时代。 具体来看,102只养老FOF中,有47只为目标日期养老基金,规模为120亿元,较去年末的61亿元增长近50%;55只目标风险养老基金规模为416亿元,较去年末的189亿元增长超120%。 就保值增值效果来看,截至2020年12月17日,全市场已经开展投资运作一年以上的64只养老目标基金中,近一年平均收益率超20%,八成以上跑赢基准。其中,华夏养老2045三年持有混合A近一年收益率超40%,紧随其后的是工银养老2050五年持有混合和汇添富养老2040五年持有混合,近一年收益率也均超35%。 就回撤幅度来看,投资运作满一年的养老FOF,近一年平均最大回撤7.9%,相较全市场混合基金平均最大回撤幅度14.29%,表现相对稳健。 在钟蓉萨看来,养老FOF具备四个核心特征,决定了它能够精准匹配老百姓的养老需求,是适合大众的养老理财工具:一是长期性,鼓励长期持有、长期投资、长期考核;二是以资产配置为核心,通过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降低组合波动;三是重视发挥权益投资对资产增值的作用;四是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年龄、预期寿命、风险承受能力等适当性因素,将合适的产品设计给适合的投资者。 就养老FOF和普通FOF的区别,北京某养老FOF基金经理表示,两者投资范围区别不大,主要区别是在成立年限、规模等方面设置不同的基金池。养老FOF更多承接居民养老资金、长期理财资金投资需求,定位明确;普通FOF尚处于摸索期,到底是追求相对排名还是绝对收益,目前未有定论。 钟蓉萨表示,对于养老FOF来讲,母基金层面要注重资产配置结构的稳定、投资纪律的执行和风险管理的控制水平,子基金层面要保证底层资产的优质和稳定性。销售机构也要不断积累经验,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