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木然 腾讯和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两大支柱企业,就像一阴一阳,将长期共存下去,他们生态体系庞大,影响无处不在,两者的关系不仅决定了中国互联网的生态格局,也决定了中国经济和商业的大格局! 1 首先,在很多中小企业还在垂死挣扎的今天,为何这两大巨头的效益却如日中天? 一语道破天机,因为他们都属于大平台企业! 为什么平台企业可以如此强大?我们再拿另外一个巨头苹果为例,看看它凭什么成为市值万亿的企业。 虽然苹果是一家产品型公司,但是它的本质是一家平台型企业。 从硬件上来讲,苹果手机和电脑是全球200多家工厂共同生产出来的,他们先把各种器件生产出来,而苹果只不过把他们组装起来; 从软件上来讲,苹果系统里的各种APP,也是全球各地的开发者设计出来的,然后再上传到苹果的系统,再让苹果用户使用。 苹果公司的本质,并不是一个高科技企业,而是一个大平台!苹果最大的资产是它的品牌和设计,然后所有环节(包括生产和开发)都是采用分包的形式分摊出去。 腾讯和阿里巴巴也是一样的发展逻辑,腾讯依托巨大的流量,阿里巴巴则依托巨大的商业操作系统,他们都各自培育和扶植了一大批企业和无数个体,然后形成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正在从“公司+公司”,变成“平台+个体”。大平台在崛起,同时无数个体在平台上执行任务。 这非常符合社会发展的逻辑,未来的企业只有一个出路,就是平台化。把“做事”往“做局”方面去升级,然后努力实现自己的“平台化”战略,才是企业做强做大的最好出路。 也许有人会说,只有大公司才能平台化,而实际上,平台化不只是大公司的方向,而是所有公司的必然方向。其实即使是一个小公司来说,也必须完成平台化的升级,比如一家小而美的广告公司,如何实现这个过程呢? 首先,可以公司名义去接单,然后再分包给个人。而公司在业内的口碑和公信力,决定了它获取订单的能力,公司可以用信用为担保去接到订单,然后再将订单分包给个人,这才是未来公司要做的事。 因此,未来公司最大的资产,是他的品牌和公信度。当公司做到一定程度,可以孵化各种小而美的个人或品牌,这就是未来小企业的做大做强的方式。 2 公司的平台化,能不能在中国文明中找到依据呢? 大家想想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龙。 中国人的图腾为什么是龙呢? 龙其实就是一个聚合体,它有鱼的鳞,牛的头,蛇的身,鹰的爪,鹿的角。在中国古代,各个部落之间是分散而凌乱的,每个部落的图腾都是不同的动物,比如鱼、牛、蛇、鹰这些,后来部落实现了大一统,这时用什么作为图腾呢?那就取每个部落图腾的最大特点,比如鹰的爪子,牛的头,鱼的鳞片,最终综合成了龙。 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协同和聚合的基因,中国人对“和”的理解是极其深刻到位的。 如果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去剖析,就会有个非常有趣的发现:公司的股份化,是西方给世界的贡献。公司的平台化,则是中国给世界的贡献。 股份化的本质,是把公司拆分,在股票交易市场上交易,被很多人公开持有。 平台化的本质,是把很多分散的公司统一联合起来,各尽其才,各取所需,成为一个聚合体。 股份化是合久必分,平台化是分久必合。 如果再上升一个高度,中国最大的平台就是“一带一路”,恰恰也是我们提倡的“人类命运同体”。 平台化,是一场社会组织的变革,就好像未来的战争一样,所有部门均需要能各自为战、化整为零,要求大家既要有单兵作战能力,又要有协同作战能力。 公开化、共享化、协同化,才是公司发展的大势所趋。打开公司的边界,让品牌共营、渠道共享、流量互通,这是时代得大势所趋。 3 下面我们再看看,同样是平台型企业,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曾有人说:马化腾是水,低调沉潜,入木三分;马云是火,高举高打,气势如虹。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明,只不过水和火的区别不仅体现在这两个人的身上,还体现在两大公司的区别上。 腾讯的本质是靠流量滋生企业和个体,这些流量就像水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争,所到之处就像涓涓细流,往往能够保持对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是它会通过链接的方式,把大家连在一切,和而不同,共同成长。 阿里的本质是靠运作塑造企业和个体,它谋求的是建立一个全球性商业“操作系统”,因此它就像一团火,不断的把外物拿来熔炉再塑造,成为这个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它的每一项业务推进都是一个再融化和再造的过程。 阿里的这套“操作系统”,是一个能够全球商品的生产,交易,流通的系统,它需要简化掉很多环节,跳过很多传统阻碍,取代陈旧的资源,同时搭建更多先进又便捷的路径,比如支付/物流/金融支持等等。 腾讯扩张的驱动力在于连接。它不谋求控制对方,喜欢相敬如宾的感觉,它想建立一片商业生态,就像一篇森林一样,里面有大树也有小草,还有各种花儿,所以大家只需成为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比如腾讯投了京东后,京东还是那个京东,美团还是那个美团,唯品会也还是那个唯品会。 而阿里扩张的驱动力在于生长。它为了生长所以需要不断的吸收营养。还记得之前美团的王兴评马云吗?当年美团并不想向阿里彻底掌控,美团还是想走自己的路线,有自己的规化,最终美团与阿里决裂,并投向了腾讯的怀抱,只有腾讯才能满足美团的独立性。 再看看被阿里收入囊中的其它企业吧,口碑、高德,优酷、UC等等这些企业都已经被回炉重造,成为阿里操作系统的一部分。 为什么有这种区别呢?因为腾讯靠是流量产生价值,它只需让大家完成社交的动作己可,而阿里必须靠“交易”才能产生价值,这是一种深度的互动,如果没有一致性和协同性,是很难保证交易的效率。 所以阿里的商业操作系统,需要在自己的平台产生交易形成闭环。这是它生长的原则,无论是投资高德、还是投资微博、陌陌,都必须符合它的潜在逻辑。 腾讯做的是一片繁荣的商业生态;阿里做的是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 腾讯就像一个怀有大爱的绅士;阿里就像一个优秀的霸道总裁。 腾讯的原则是:相见不如怀念,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阿里的原则是:轰轰烈烈爱一场,山盟海誓,不成功则成仁。 这就是两大公司的根本区别。 这两大商业态势就像一根绳的两股力量,也像太极里的一阴一阳,交织成了中国商业的格局,并将在未来长期共存下去。 其实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两大公司的性质上,也体现在当今世界另外两大力量的区别上: 中国和美国,就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发展力量。 中国文明的核心逻辑是“和而不同”,我们尊重每一个国家的独立性,提倡互帮互助,力所能及的帮助别的国家发展,比如一带一路。同时又能做到互不干涉,共生共荣。 美国发展的核心逻辑是要把其它国家纳入自己的体系种去,他总是试图按照自己意愿帮全球建立一个大运作系统,然后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按部就班。 这就是推动全球进步的两大重要力量,当然这也是一种矛盾,但是哲学上说:矛盾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当然,读懂这些矛盾不是根本目的,我们要的是看透矛盾本质的能力,以及驾驭各种矛盾的能力,这就是一个人的格局。 水木然
作者丨岳家琛 5月14日晚间,世茂房地产发布自愿性公告称,红杉资本和腾讯控股已于近期完成对世茂服务的投资,所涉金额分别为1.3亿美元和1.1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9.22亿元和8.09亿元。 公告表示,上述投资完成后,腾讯将利用线上线下融合的平台优势以及助力商业新生态的能力,帮助世茂服务加速数字化升级。 “现在互联网巨头都在不断寻找互联网+的市场。投资世茂服务,这也说明腾讯对于房地产存量市场的关注。”知名地产分析师严跃进对此表示。 截至5月15日收盘,世茂房地产股价上涨4.26%。 此前多次涉足房产领域 事实上,这并非腾讯首次涉及房产领域。今年3月,贝壳找房证实,该公司去年11月已完成D+轮融资,参与方包括软银、腾讯等,总融资额超过24亿美元。 而在此前,腾讯还参与了链家的B轮、C轮融资,长租公寓自如B轮融资等。 除股权投资外,在此前,腾讯与房企也有业务方面的合作。 2018年6月,腾讯曾与碧桂园服务签署“共建人工智能社区”合作协议,并在“云平台服务”和“云监控服务”两个领域启动联合研发项目。 碧桂园服务CIO袁鸿凯曾表示:“腾讯的人工智能技术广泛的应用到了碧桂园社区的安防领域,通过一键巡逻,可以调取小区内的所有监控,并同一时间抓拍各种场景的图片,放在腾讯云的人工智能平台上进行深入的分析。” 此外,2018年12月,腾讯与宝龙地产举行发布会,双方将在资源技术、商业经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领域达成深度合作,并联合发布“纽扣计划”,充分发挥宝龙的商业资源与腾讯的技术数据能力。 腾讯副总裁邱跃鹏彼时表示,双方将共同建设更丰富的新商业综合体,从增强用户黏性、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优化消费体验等方面探索新商业升级路径,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 2019年11月,腾讯位置服务与宝龙商业集团还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腾讯位置服务将从项目选址、筹建、招商、资管运营和引流获客等维度,为宝龙商业战略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共同打造数字化商圈。 “对于腾讯来讲,腾讯一直是像连接器一样,赋能到各个行业的每一个节点当中去。把腾讯的产品技术、内容,以及整个服务向传统行业去连接。”腾讯区域业务集群总经理易海燕表示。 “不论是新建市场,还是在巨大的存量市场,房地产业的数字化、智慧化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易海燕说。 “看好物业作为重要的线下场景” 作为科技公司龙头,腾讯本次为何会选择投资物业服务? “我们看好物业作为重要的线下场景,未来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腾讯投资董事总经理夏尧对此表示。 “同时,腾讯将以长期技术积累、C2B独特优势和完备的企业服务能力,助力企业加速进行数字化升级,在产业互联网赛道共同创造更大价值。”夏尧说。 夏尧还表示:“数字化转型将成为各行各业新趋势,这不仅是长期需求,更是亟待落地的方向。尤其在疫情后,线上线下的进一步融合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将是大势所趋。” 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北区副总裁、北京区域总经理姜洋在去年3月中国智慧地产高峰论坛上称,腾讯早已开始布局整个地产行业。 “我们希望做到需求来源于用户,最后服务于用户。从整个产业的应用场景出发,去帮助用户达到一些数字化升级的目标。”姜洋表示。 上述自愿性公告称,上述投资完成后,腾讯将利用线上线下融合的平台优势以及助力商业新生态的能力,帮助世茂服务加速数字化升级。 世茂集团副总裁、世茂服务总裁叶明杰称:“世茂服务始终致力于企业管理经营数字化转型,并创新构建了线上平台与线下空间相融合的社区多元生活服务新模式。” “此次战略引入的顶级投资人及其丰富的生态资源,将协同加速世茂服务数字化升级与多元服务生态的构建。”叶明杰说道。 投资公告指出,基础物业服务市场规模今年有望超7000亿,与增值服务市场叠加后,其规模可达万亿级别。物业管理目前正处于企业间整合的初级阶段,行业集中度正在快速提升,Top 20企业的市场份额有望从目前的约15%提升至50%以上,中国将有望产生千亿规模的物管公司。 世茂服务或明年赴港上市,去年物业收入27亿 近年来,多家物业服务先后公司赴港上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物业服务上市公司已达22家。其中仅2019年,就有滨江服务、奥园健康、和泓服务、蓝光嘉宝服务、保利物业、时代邻里等8家物业公司登陆港交所。 “集团内的物业和酒店资产会在未来两三年内分拆上市,物业应该会更快一些。”在3月31日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世茂房地产董事局副主席、总裁许世坛这样表示。 4月21日,世茂房地产发布公告,宣布计划分拆物业管理业务于港交所独立上市。据此前媒体报道,世茂服务或于2021年登陆港交所,拟筹集资金5亿至6亿美元。截至目前,世茂服务尚未递交招股书。 世茂服务成立于2005年,为世茂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主要管理范围涵盖住宅、商办、产业园、特色小镇、会所、城市公共建筑等。2019年8月,世茂物业更名为世茂服务。 截至2019年底,世茂服务在全国60余座城市拥有500多个签约管理项目,涉及签约管理面积1.2亿平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母公司世茂房地产的收并购也使得世茂服务大幅扩张。年初,世茂房地产宣布收购福晟集团部分资产。 得益于此,世茂服务于今年3月将福晟物业51%股权收入旗下,涉及90多个项目,签约面积超过1500万平米。这之前,世茂服务还完成对南京海峡物业、广州粤泰物业的100%控股。 快速扩张也使得世茂物业管理收入大增。2019年报显示,世茂房地产物业管理收入及其他由2018年的16.07亿元增加68.1%至2019年的27.01亿元。 在2019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世茂房地产表示,物业板块2020年的目标是管理规模做到2亿平方米、第三方占比从1%增加到21%。即使受到疫情影响,营收也能达到50亿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第127届广交会将于6月15日-24日在网上举办,这是63年来广交会首次搬上云端。如今,距离首届网上广交会仅剩下一个月的准备时间。 5月14日,广交会官网发布第三份广交会网上举办参展指引,针对广受关注的直播等内容作出具体解释。 就在同一天,腾讯云副总裁、腾讯文旅副总裁曾佳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腾讯作为第127届广交会技术服务商,在筹备期非常短暂而紧急的情况下,正在尽快推动广交会线下核心能力全部实现线上化。 在她看来,疫情之下,会展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在加速变革中。未来会展行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双轮驱动是大势所趋。 不过,曾佳欣强调,以网上广交会为代表的2B(面向企业行业)类展会直播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2C(面向消费者)直播带货,会展类直播存在的价值是搭建一个可信任、有背书的一站式采买平台。 谨慎而开放的直播服务 在4月10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曾表示,网上广交会将呈现三大互动板块——建立线上展示对接平台、设立跨境电商专区、提供直播营销服务,使展示对接、洽谈、交易融为一体,并推动2.5万家广交会参展企业全部上线展示,为每一家参展企业单独设立10×24小时全天候网上直播间。 腾讯作为广交会指定技术服务商,正试图将广交会这一传统实体会展在云端重现。 曾佳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技术层面上配合广交会,供采对接和产品展示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领域。“目前大家看到的这些能在5G时代铺设的技术,我们都会尽可能在广交会平台上去做展示,包括3D、VR等。” 线上展示还意味着直播能力,包括会议直播能力、活动直播能力以及一对一直播能力。如何解决直播过程中的合规和风险问题?这正是腾讯为广交会提供线上服务的重点与难点。 曾佳欣强调,不同于2C嘉年华式的会展服务,2B会展场景并非完全开放,对私密性要求非常严格。这种情况下,提供的服务需要是谨慎而开放的。 鉴于此,腾讯对广交会直播场景进行了特殊设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本届广交会的直播场景将分为公开和非公开两种类型。 公开直播就是通过厂家和多方确认的相关信息进行确认,类似于直播大厅。非公开直播则是双方一对一交流的场景,相对私密地展示厂商真实可靠的供应链和服务能力,即针对某一种产品,展示方和采购方在双方愿意的情况下发起一对一的直播沟通。 针对非公开对接场景,为进一步保障参展商的产品安全,腾讯还将对私密性进行严格的三层分级设置,同时加强对采购方的身份背书和认证。 “在参展商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求双方要确认可靠、能够进行权限的放开及浏览。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参展商展示他们的优势,把产品很好地推广出去,但另一方面,我们一定要保证他们的产品安全。”曾佳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据她透露,腾讯将发布云会展品牌,除广交会项目外,还陆续接到了9-11月部分展会线上线下融合的业务需求。“我们非常希望在秋交会以及未来的其他展会上,线上也能够继续提供补充服务。” 解决信任问题是关键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不完全统计,云展会在中国整体展会展览上将形成规模效应,有望在2020年突破万亿规模。 据了解,云展会包括线上助展、供采对接、智慧场馆、产业互联等方面,作为一个线上的会展,需要解决更多的是线下的问题。 不少外贸企业对此感受颇深。线上广交会的消息传出后,来自外贸行业的张龙一直忧心忡忡,他忧的是自己干了几十年外贸企业,加工生产是一把好手,但要搞直播却一筹莫展。为此,他专门跑去看了几场李佳琦疯狂卖货的直播。 但看过之后,张龙认为2B直播和2C直播有着天然的区别。“类似李佳琦的直播,只需要讨好粉丝,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战、促销战,而我们B端直播是要向外商展示产品质量和企业实力。” 义乌商人健翔饰艺总经理王晓红以其亲身经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线上展会仍然难以替代线下优势。直播在很多方面存在短板,新顾客必须在充分熟悉产品的性能、资质、硬件和企业的专业度后才会下单。本质上是因为需要建立信任,信任才是解决线上展会成交率的关键。 曾佳欣也认为,直播有它的优势,但也只能是一种对线下的补充。2B类的展会存在价值还是搭建一个可信任的、有背书的、实现一站式采买的平台,让供采双方通过这个平台获取信息,再来看成交机会,这正是B2B的特点。 但她表示,腾讯云服务本次网上广交会,并非把客户的架构过程搭建在云平台,而是把云会展能力服务输出给广交会官网,并帮助其做数字化升级。未来会展行业的线上能力将成为会展不可或缺的补充,它能够在展前提供便利性的服务支持,少跑腿、多办事、电子化。 关于参展商如何与采购商建立信任关系,曾佳欣建议,可以利用展后时间。“其实采购商采购产品的周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只有在一站式服务看完后才会很有信心,所以展后的服务也非常重要:供采双方的沟通交流跟踪、提供相关的材料支持,这一系列的东西如果能够线上化,也会为下订单的采购商提供大量的信心和帮助。” 王晓红也建议,不能过分倚重线上直播,但在当前形势下应想更多办法挖掘直播的潜力。例如,广交会直播面向的是来自全球各地的采购商和买家,应事先针对目标消费者所在国的工作日时间,提前敲定直播时间。 “我们现在的经验是,安排不同的同事针对不同国家的采购商排值班表,需要分别按照美国、欧洲的时区排直播计划。”在王晓红看来,尽量多站在采购商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是与其建立信任的一种方式。
腾讯和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两大支柱企业,就像一阴一阳,将长期共存下去,他们生态体系庞大,影响无处不在,两者的关系不仅决定了中国互联网的生态格局,也决定了中国经济和商业的大格局! 1 首先,在很多中小企业还在垂死挣扎的今天,为何这两大巨头的效益却如日中天? 一语道破天机,因为他们都属于大平台企业! 为什么平台企业可以如此强大?我们再拿另外一个巨头苹果为例,看看它凭什么成为市值万亿的企业。 虽然苹果是一家产品型公司,但是它的本质是一家平台型企业。 从硬件上来讲,苹果手机和电脑是全球200多家工厂共同生产出来的,他们先把各种器件生产出来,而苹果只不过把他们组装起来; 从软件上来讲,苹果系统里的各种APP,也是全球各地的开发者设计出来的,然后再上传到苹果的系统,再让苹果用户使用。 苹果公司的本质,并不是一个高科技企业,而是一个大平台!苹果最大的资产是它的品牌和设计,然后所有环节(包括生产和开发)都是采用分包的形式分摊出去。 腾讯和阿里巴巴也是一样的发展逻辑,腾讯依托巨大的流量,阿里巴巴则依托巨大的商业操作系统,他们都各自培育和扶植了一大批企业和无数个体,然后形成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正在从“公司+公司”,变成“平台+个体”。大平台在崛起,同时无数个体在平台上执行任务。 这非常符合社会发展的逻辑,未来的企业只有一个出路,就是平台化。把“做事”往“做局”方面去升级,然后努力实现自己的“平台化”战略,才是企业做强做大的最好出路。 也许有人会说,只有大公司才能平台化,而实际上,平台化不只是大公司的方向,而是所有公司的必然方向。其实即使是一个小公司来说,也必须完成平台化的升级,比如一家小而美的广告公司,如何实现这个过程呢? 首先,可以公司名义去接单,然后再分包给个人。而公司在业内的口碑和公信力,决定了它获取订单的能力,公司可以用信用为担保去接到订单,然后再将订单分包给个人,这才是未来公司要做的事。 因此,未来公司最大的资产,是他的品牌和公信度。当公司做到一定程度,可以孵化各种小而美的个人或品牌,这就是未来小企业的做大做强的方式。 2 公司的平台化,能不能在中国文明中找到依据呢? 大家想想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龙。 中国人的图腾为什么是龙呢? 龙其实就是一个聚合体,它有鱼的鳞,牛的头,蛇的身,鹰的爪,鹿的角。在中国古代,各个部落之间是分散而凌乱的,每个部落的图腾都是不同的动物,比如鱼、牛、蛇、鹰这些,后来部落实现了大一统,这时用什么作为图腾呢?那就取每个部落图腾的最大特点,比如鹰的爪子,牛的头,鱼的鳞片,最终综合成了龙。 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协同和聚合的基因,中国人对“和”的理解是极其深刻到位的。 如果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去剖析,就会有个非常有趣的发现:公司的股份化,是西方给世界的贡献。公司的平台化,则是中国给世界的贡献。 股份化的本质,是把公司拆分,在股票交易市场上交易,被很多人公开持有。 平台化的本质,是把很多分散的公司统一联合起来,各尽其才,各取所需,成为一个聚合体。 股份化是合久必分,平台化是分久必合。 如果再上升一个高度,中国最大的平台就是“一带一路”,恰恰也是我们提倡的“人类命运同体”。 平台化,是一场社会组织的变革,就好像未来的战争一样,所有部门均需要能各自为战、化整为零,要求大家既要有单兵作战能力,又要有协同作战能力。 公开化、共享化、协同化,才是公司发展的大势所趋。打开公司的边界,让品牌共营、渠道共享、流量互通,这是时代得大势所趋。 3 下面我们再看看,同样是平台型企业,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曾有人说:马化腾是水,低调沉潜,入木三分;马云是火,高举高打,气势如虹。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明,只不过水和火的区别不仅体现在这两个人的身上,还体现在两大公司的区别上。 腾讯的本质是靠流量滋生企业和个体,这些流量就像水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争,所到之处就像涓涓细流,往往能够保持对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是它会通过链接的方式,把大家连在一切,和而不同,共同成长。 阿里的本质是靠运作塑造企业和个体,它谋求的是建立一个全球性商业“操作系统”,因此它就像一团火,不断的把外物拿来熔炉再塑造,成为这个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它的每一项业务推进都是一个再融化和再造的过程。 阿里的这套“操作系统”,是一个能够全球商品的生产,交易,流通的系统,它需要简化掉很多环节,跳过很多传统阻碍,取代陈旧的资源,同时搭建更多先进又便捷的路径,比如支付/物流/金融支持等等。 腾讯扩张的驱动力在于连接。它不谋求控制对方,喜欢相敬如宾的感觉,它想建立一片商业生态,就像一篇森林一样,里面有大树也有小草,还有各种花儿,所以大家只需成为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比如腾讯投了京东后,京东还是那个京东,美团还是那个美团,唯品会也还是那个唯品会。 而阿里扩张的驱动力在于生长。它为了生长所以需要不断的吸收营养。还记得之前美团的王兴评马云吗?当年美团并不想向阿里彻底掌控,美团还是想走自己的路线,有自己的规化,最终美团与阿里决裂,并投向了腾讯的怀抱,只有腾讯才能满足美团的独立性。 再看看被阿里收入囊中的其它企业吧,口碑、高德,优酷、UC等等这些企业都已经被回炉重造,成为阿里操作系统的一部分。 为什么有这种区别呢?因为腾讯靠是流量产生价值,它只需让大家完成社交的动作己可,而阿里必须靠“交易”才能产生价值,这是一种深度的互动,如果没有一致性和协同性,是很难保证交易的效率。 所以阿里的商业操作系统,需要在自己的平台产生交易形成闭环。这是它生长的原则,无论是投资高德、还是投资微博、陌陌,都必须符合它的潜在逻辑。 腾讯做的是一片繁荣的商业生态;阿里做的是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 腾讯就像一个怀有大爱的绅士;阿里就像一个优秀的霸道总裁。 腾讯的原则是:相见不如怀念,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阿里的原则是:轰轰烈烈爱一场,山盟海誓,不成功则成仁。 这就是两大公司的根本区别。 这两大商业态势就像一根绳的两股力量,也像太极里的一阴一阳,交织成了中国商业的格局,并将在未来长期共存下去。 其实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两大公司的性质上,也体现在当今世界另外两大力量的区别上: 中国和美国,就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发展力量。 中国文明的核心逻辑是“和而不同”,我们尊重每一个国家的独立性,提倡互帮互助,力所能及的帮助别的国家发展,比如一带一路。同时又能做到互不干涉,共生共荣。 美国发展的核心逻辑是要把其它国家纳入自己的体系种去,他总是试图按照自己意愿帮全球建立一个大运作系统,然后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按部就班。 这就是推动全球进步的两大重要力量,当然这也是一种矛盾,但是哲学上说:矛盾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当然,读懂这些矛盾不是根本目的,我们要的是看透矛盾本质的能力,以及驾驭各种矛盾的能力,这就是一个人的格局。 水木然
4月28日,腾讯云与深圳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燃气)达成战略合作,助力深圳燃气加速智慧能源建设和智慧管网的业务创新,推进深圳燃气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双方的联手,对能源领域乃至“新基建”中融合基础设施建设都有极强的示范意义。 根据国家发改委明确的“新基建”范围,智慧能源基础设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家总资产超过232亿元的能源企业,深圳燃气拥有管道天然气用户超过379万户,瓶装石油气用户超过144万户,覆盖人口超过1600万人。 近年来,燃气行业传统模式普遍存在作业效率低、现场管控弱、运营成本高等难题,为了解决以上痛点,深圳燃气与腾讯云的合作将基于腾讯在社交平台、企业微信平台等方面的产品和技术优势,提升其连接和办公效率,同时通过搭建混合云平台,加速深圳燃气基础平台信息化管理水平,从根本上实现降本增效。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云和深圳燃气将基于云化和服务化的技术架构,共同打造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不断推进大数据分析等联合解决方案应用落地,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双方业务快速发展。 腾讯云总裁邱跃鹏表示,智慧能源是新基建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作为行业转型升级的数字化助手,腾讯云希望携手深圳燃气打造能源互联网的转型标杆,助力行业实现降本增效。 深圳燃气李真董事长表示,深圳燃气于2019年提出“十四五”规划三大转型战略,以“立足大湾区、优化布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战略主线,推动公司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型,从单一的城市燃气供应向清洁能源综合运营转型,从产业集团向产业投资控股集团转型,成为国内一流的清洁能源产业投资控股集团。
3月以来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新基建”从政府部署到产业落实不断提速,目前已经形成了强劲的风口。 4月26日,政府相关部门下发通知,点名中国移动、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京东云、华为云、网宿科技要对互联网电视业务相关的内容分发网络(CDN)进行IPv6改造。 在“新基建”提速的背景下,作为CDN行业老牌巨头,网宿科技被点将合情合理。不过,从网宿科技的最新一季度财报来看,这位老牌巨头似乎正在掉队…… 衰退已成定局 4月25日,网宿科技披露一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一季度实现营收15.7亿元,同比下降5.7%,营收已经连续下滑4个季度。 当然,相比起利润降幅而言,其营收降幅只能算是开胃菜。一季度网宿科技的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至5845万元,降幅高达35.8%。 35.8%的降幅不算小,但是比起2019Q4夸张的-538.2%,网宿科技扣非净利润降幅明显收窄,也算是踩住了刹车,没有朝悬崖一路狂奔。但考虑到自2018Q4开始的负增长仍旧在持续,哪怕再乐观的投资者,也很难继续再心存侥幸。 从网宿科技4月23日公布的2019年年报来看,其2019年营收同比下降5.2%至60.1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184.7%,亏损5.92亿元。 2014年之后,网宿科技就开始走下坡路,营收利润增速不断放缓。2019年营收进入负增长阶段,扣非净利润也出现了有史以来的首次亏损,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衰退之中。 而这种强大的衰退惯性,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扭转。 市场竞争失败的苦果 网宿科技配得上衰退的说法,自然是因为拥有辉煌的过往。而终结其辉煌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些互联网巨头。 网宿科技由当时57岁高龄的退休女工陈宝珍,和留美归国学生周艾钧在2000年1月联合创立,两人各出资100万元。 成立之初,网宿科技便涉足当时即便在美国也属新兴行业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时值全球互联网泡沫危机,刚成立的网宿凭借低价策略,很快就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2004年,陈宝珍的美籍华人女婿洪珂加入公司并担任首席技术官。2005年,在IDC服务的基础上,他很快带领公司顺利研发出CDN技术,并且不断升级,之后网宿科技开始全面进军CDN市场。 随着2008年之后中国互联网的加速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爆发,CDN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作为CDN行业早期先行者,网宿科技吃到了不少红利。 2012年,时任网宿科技副总裁的刘洪涛对媒体表示,网宿科技CDN服务的流量和销售额都占据国内整个互联网行业70%的市场份额。 2014年网宿科技股价飙升至141元,陈宝珍身价高达50多亿,当时被戏称为“中国老太版巴菲特”。 但在2015年之后,网宿科技迎来了阿里、腾讯这些互联网巨头连绵不绝的“降价打击”,市场份额被一步步蚕食。 2015年2月阿里云CDN服务降价,相当于网宿科技的三分之一,腾讯降价25%。在2016年网宿科技市场份额依然保持在43.5%,远高于阿里云的8.7%和腾讯云的4.1%。但是这也表明阿里云和腾讯云已经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2017年3月和11月,阿里云宣布分别降价35%和25%,腾讯云也跟进降价44%。到2018年阿里云的市场份额上升到30.6%,腾讯云上升到10.4%,而网宿科技则下降到了28.4%。阿里云的市场份额正式超过了网宿科技。 就像电商行业里容不下垂直电商,云计算市场中可能也容不下独立的CDN垂直玩家。曾经凭低价优势和时代红利崛起的网宿科技,在阿里、腾讯用“钞能力”发动的价格战中,已经被打崩了。现实是残酷的,市场竞争失败的结局,只可能是被市场淘汰。 高管加速逃离 网宿科技被市场淘汰,似乎是一种宿命,是必然结果。 创立至今,网宿科技规模在不断扩大,高管却在不断流失,始终维持着一种怪异的流动性。 高管层的混乱和动荡,使得网宿科技一直都缺乏足够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样的组织可以打顺风仗,却很难战胜逆境。 网宿科技目前的董事长兼首席运营官刘成彦2001年加入公司,在2001年和2003年以1元/股的价格,先后两次从两位原来股东手中合计购买了20%的股份。 2005年10月,周艾钧将所有的股份全部转让,陈宝珍再用220万元购买22%股份。本次转让后,陈宝珍出资额达620万元,占比62%;刘成彦出资额为380万元,占比38%,两位创始人之一周艾钧彻底退出,而周艾钧的退出只是一个开头。 2007年网宿科技引入外部资本,并且陈宝珍、刘成彦分别把13.115%、8.04%的股权转让给公司9个核心员工,2008年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2009年成功登陆创业板,当时陈宝珍持股34.86%,刘成彦持股21.366%,两人在上市之前签订签署了《一致行动人协议》。 但是在2013年之后,两位公司实控人不断“逢高减持”,截至2018年,陈宝珍累计5轮减持套现13.88亿元。陈宝珍和刘成彦在2018年也不再续签 《一致行动人协议》。 经过连续不断的减持,到2019年陈宝珍直接持股降低至15.54%,刘成彦持股比例降低至10.53%。 网宿科技2019年6月6日发布公告,宣布陈宝珍、刘成彦与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投集团”)签署《股份转让框架协议》。根据框架协议,陈宝珍拟向广投集团转让10.37%的股份,转让后持股5.9%,刘成彦拟向广投转让1.63%的股份,转让后持股8.9%。 若交易完成,广投集团将持股12%,成为网宿科技实控人,陈宝珍、刘彦成二人合计套现35亿元。可惜这场交易无疾而终,最终陈宝珍、刘彦成未能完成抽身离场。 大买卖没有做成,但是77岁高龄的陈宝珍,减持套现的步伐依旧坚定不移。2020年一季度财报显示,陈宝珍的直接持股比例进一步降低至14.96%。 除了高层不断减持,网宿科技的中层也在不断逃离,其员工持股激励对象累计辞职达69人。 新基建带来新生? 网宿科技从刚上市的几年里,市值一路攀升,但是在2016-2017年到达高峰之后,市值开始一路下滑,过去的大客户BAT如今都成为了网宿科技的最大竞争对手。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金山云、京东云等云计算厂商都成为网宿科技的主要竞争对手,并且有后发先至的趋势。 这一次的新基建大潮,给云基础服务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新市场红利,也给网宿科技带来了新的机遇。 但相比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这些巨头来说,网宿科技在平台的资金等综合实力方面不如巨头,在技术方面也没有优势,甚至有些技术领域已经落后于几大巨头。而海外的亚马逊云、微软云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国内的云计算市场,这个看似一片蓝海的领域实则已是一片竞争激烈的红海。 网宿科技要借助新基建这次机遇实现翻盘,看来也并非易事。 刘旷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