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着眼于经营模式的创新,迭代升级基础设施,推动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不断进化。中小银行兼并重组要妥善处理历史旧账,要遵循市场化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等。 展望未来,新发展格局将为中小银行带来两大结构性机遇,一是将为中小银行带来大量对公业务机会;二是中小银行零售业务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同时,数字化转型将成为中小银行发展必经之路,资本补充和公司治理升级将帮助头部中小银行提质增效。 补足金融科技短板 中国证券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小银行今年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目前应对的情况如何? 丁安华:目前我国中小银行数量为4000多家,总资产规模接近80万亿元,占到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的近三分之一。中小银行一直是支持地方经济,特别是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主要金融机构。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造成明显冲击,加之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局限性,中小银行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是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冲击明显,而它们正是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商超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运物流等领域的中小微企业面临营收下滑甚至亏损等困境。今年我们对小微企业做过两次问卷调查,接近四分之一的受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虽然进入三季度情况有所改善,但小微企业的经营压力仍存。受此影响,中小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较大。 二是为了应对疫情,央行降息,商业银行的息差明显收窄,对盈利增长构成压力。中小银行业务和产品单一、非息收入占比小,营业收入过于依赖息差收入,其收入和盈利的波动比大中型银行更加显著。此外,在小微贷款方面,相关要求国有大行增速达到40%,贷款利率要求更加普惠,对中小银行形成明显的竞争压力,倒逼中小银行进一步下调小微业务的定价水平,加之存款成本高企,中小银行的息差降幅明显高于大型银行。 除了疫情因素的影响,中小银行还面临着其他方面压力。比如,资管新规过渡期内存量理财业务处理手段有限、压降难度较大;监管部门严格规范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中小银行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等。 尽管如此,我国的中小银行从整体来看还是较好应对了疫情带来的挑战。首先,在宽信用的环境下,中小银行的资产增速明显回升,以量补价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息差下行的影响。其次,实体经济的复苏特别是由于出口制造业表现强劲,有效缓解了信用风险持续爆发的压力。而且,疫情催生了非接触式金融的市场需求,加速了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更重要的是,财政今年安排了两千亿元的地方专项债额度,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这些都将有效地缓解中小银行的经营压力。 中国证券报:在提高差异化竞争方面,中小银行应如何更有效地发力? 丁安华:一是应把属地优势转化为客群优势。中小银行拥有的最大优势就是长期耕耘于地方的属地优势,对本地客户的认知和理解要比大型银行更加深入。如何凭借这种贴身的服务优势,设计更加灵活的贷款条件和维系稳固的客户关系,最终转化为客群优势,是值得中小银行认真思考的问题。过去十年,不少中小银行采取激进的跨区域扩张策略,事实证明并不是一条成功之道。 二是把客群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大型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具有普适性,对地方产业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而中小银行对当地产业长期跟踪,深耕当地客户,能够基于客户需求开发出更加有针对性的产品。而且中小银行的决策链条较短、决策效率较高,能够更快速地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当然,客群优势能否转化为产品优势,最终依赖于银行自身的产品创设能力,包括个性化产品的开发能力,以及产品迭代更新能力。 三是补足金融科技的短板。科技正在改变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数字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共同的转型方向。随着金融科技的突飞猛进,银行的服务场景、业务切入、渠道变现均开启了数字化、线上化转型,而互联网平台的异业冲击更是加速了银行变革的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必须跟上行业转型的步伐,补足金融科技的短板,才能保证在未来的竞争中不掉队。 兼并重组要遵循市场化原则 中国证券报:对于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丁安华:资本不足确实是制约中小银行发展的一个瓶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小银行主要股东的资本补充能力不足。中小银行现有股东的注资能力跟不上规模扩张的速度。为了扩大资本补充途径,部分中小银行引入了大量不规范不合格的社会资本,甚至出现虚假注资、循环注资等行为,使得公司治理、关联交易和利益冲突问题日益凸显。 其次,中小银行的资本融资渠道受限。迄今为止,A股上市的中小银行有22家,在4000多家上市公司当中占比很小。绝大多数中小银行在资本市场上无法利用定增、配股、优先股、可转债等资本补充工具,只能依赖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或者在场外进行增资扩股和引入新的投资者。对于场外融资渠道而言,由于监管对银行股东的资质要求日渐增高,股权比例也有限制,同时上市银行在二级市场的估值普遍低于净资产,银行股权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高,进一步制约了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能力。 再次,中小银行的资本内生能力不足。部分中小银行的不良率偏高,而拨备覆盖率相应偏低,有些银行甚至触及了监管红线。中小银行一方面要消耗拨备来处置不良贷款,另一方面要大幅计提拨备来维持拨备覆盖率,对利润造成较大损耗,资本内生能力明显不足。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有两种流行的观点,一是放宽各类社会资本准入的门槛,二是支持更多的中小银行上市补充资本。但从可持续性的角度看,都是权宜之计。解决资本充足问题,还是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反其道而行。我认为,银行体系特别是中小银行必须要收缩资产负债表,从而一方面减小对资本金不断增加甚至永无止境的胃口,另一方面缓解金融体系的风险不断向银行业集中的趋势。任何银行,如果不能实现资本内生,而要持续依赖外部融资,不论是引入新的股东还是通过资本市场集资,都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证券报: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大潮中,中小银行存在哪些瓶颈?如何在突围中抓住数字化发展新契机? 丁安华:首先,要着眼于经营模式的创新。数字化时代,客户的金融需求和各类消费与经营场景高度融合,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金融服务的“即用即走”。所以银行传统的“坐商”模式已经过时,必须充分融入到客户的消费场景或者经营场景当中。顺应消费线上化和经营线上化的趋势,根据自身的专长和特点,找到重点突破方向,而不是四面出击。 其次,要迭代升级基础设施。提升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数据安全性等领域的技术能力。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以业务系统上“云”的方式,打通数据融合应用的通道。当然,云服务能力的建设也要量力而行。有足够实力的中小银行可以自建云平台,而基础不足的中小银行可以探索采购第三方金融云服务。在此基础上,完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数据规范共享和高效应用。 最后,推动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不断进化。数字化时代要求中小银行在组织结构上打破内部竖井和业务边界,建立更加融合畅通的管理架构,从内部拆除系统、数据、组织和业务的壁垒,集中力量打造跨条线、跨客群的融合价值链。同时,数字化转型本身就是文化的蝶变。文化作为制度的润滑剂,可以潜移默化地解决很多制度和人覆盖不到的问题。因此,构建更加灵活敏捷、开放融合和包容合作的企业文化,这是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一环。 中国证券报:近期部分中小银行出现加速兼并重组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应规避哪些盲区和风险? 丁安华:今年以来,中小银行的兼并重组工作明显加速,山西、四川、河南、陕西、江苏等地的中小银行的合并重组动作不断。政策上,需要注意一些普遍性倾向。 一是要妥善处理历史旧账。被重组的中小银行往往都有大量的历史坏账,坏账的处置是决定兼并重组能否成功的重要问题。特别要注意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对历史形成坏账的处理机制,避免出现责任无人承担、坏账无人追讨、新官不理旧账的现象。对于被收购银行遗留的风险资产,要明确责任主体,妥善化解,不良资产处置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合理消化吸收风险。 二是要遵循市场化为主的原则。中小银行的兼并重组往往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地方政府通常既充当监管角色,又是大股东,对并购价格、交易方式有重大影响,可能导致兼并重组偏离市场化的原则。过多的行政干预会给并购市场带来扭曲的作用,令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应秉持市场化原则,减少政府过度干预,保证兼并重组顺利实施。 三是进一步完善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不少中小银行存在股权关系混乱、股东出资不实、利益输送等历史遗留问题。因此在中小银行合并重组过程中,首先要厘清股权结构,核实股东身份和出资金额,杜绝大股东通过隐性关联交易向自身输送利益,冲击中小银行机构的合规管理。兼并重组与银行治理要同步完善,严格按照监管部门对公司治理的相关要求,及时清理不合格股东,健全“董监高”制度,形成完整高效的公司治理和经营体系。 四是注重协同效应和文化融合。并购重组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并的协同效应和综合效率的提升。大量的失败案例,可以归结于效率低下和文化融合的失败。首先,重组涉及广泛的业务调整和岗位分流,可能冲击员工队伍的士气和凝聚力;其次,重组也可能导致现有客户流失,需要妥善应对;最后,重组通常伴随实际控制人的变更,不同的运营理念可能导致摩擦成本上升,抵消协调效应带来的成本节约。 零售业务存较大增长空间 中国证券报:在国内新发展格局中,未来中小银行发展将会呈现怎样的趋势? 丁安华:中国正致力于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展望未来,一方面是经济增速趋势性下行,市场利率水平随之走低;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未来中小银行需要把握机遇,勇于探索和创新。 一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两大结构性机遇。新发展格局强调科技创新,要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实现产业升级和供应链完善都需要相应的金融支持,这就为中小银行带来大量对公业务机会。同时,新发展格局将扩大内需作为基本立足点,内生增长模式将拉动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小银行的零售业务存在巨大增长空间。 二是数字化转型将成为中小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商业银行的场景建设、客户经营、风险评估及流程管理等带来了新机遇。中小银行要把数字化转型与自身的地缘优势相结合,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三是资本补充和公司治理升级将帮助头部中小银行提质增效。随着监管日益完善和进一步严格,发展较好的中小银行通过资本补充,进一步改进公司治理和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在补充资本的同时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机制,从而形成健康可持续的经营发展模式。 四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推动中小银行防范化解风险。预计不少发展水平低、实力较差的银行将会进行大规模的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从而提升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12月16日晚间,棒杰股份披露重组草案,拟以重大资产置换的方式,实现从服装到人工智能(AI)的跨越。今年以来,人工智能领域迎来龙头上市浪潮:“AI四小龙”中的依图科技、云从科技近期申请科创板上市已获受理。与“AI四小龙”纷纷启动IPO相比,华付信息选择以重组方式登陆A股市场,并有望成为A股人工智能行业重组第一例。 此次草案详细披露了华付信息的商业模式,后者被定义为属于“技术算法+应用场景”双驱动,与市场关注度较高的“AI四小龙”有所差异。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或许是AI技术商业化的另一种尝试。 资产置换+股份转让“两步走” 重组草案显示,棒杰股份拟以除库存股外的全部资产及负债作为置出资产,与张欢、黄军文等人持有的华付信息51%股权进行资产置换,置出资产最终由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陶建伟及陶士青、金韫之共同指定的主体承接。 根据收益法评估,华付信息100%股权评估值为14.91亿元,此次拟置入的华付信息51%股权对应估值为7.61亿元,在此基础上,该部分置入资产的交易价格为7.6亿元。上述资产置换后,陶建伟等拟以8240.78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7.94%)和8000万元现金作为支付对价,承接上述置出资产。其中,陶建伟与金韫之合计向张欢转让上市公司5.36%的股权。 交易完成后,棒杰股份将剥离目前无缝服装相关业务,置入华付信息51%股权,成为一家基于软件技术及AI算法的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 公司表示,此次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由于陶建伟仍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因此,此次交易不构成重组上市。同时,为了保持上市公司控制权稳定,陶建伟及其一致行动人陶士青承诺在重组完成后36个月内增持不低于6%的股权,而张欢承诺,重组完成后36个月内不主动增持,且并不谋求控制权,黄军文、娄德成等小股东承诺重组完成后36个月放弃所持股份的表决权。 财务数据方面,华付信息2018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3356.96万元、4699.96万元、3400.51万元。业绩承诺方承诺,华付信息在2020年、2021年、2022年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6700万元、9300万元、1.22亿元。若置入资产过户无法在2020年完成,业绩承诺方还将承诺2023年实现的净利润不低于1.39亿元。 走出另一种AI技术商业模式 与此前发布的预案相比,棒杰股份此次披露的重组草案,将华付信息的经营情况、技术水平等一系列核心信息和盘托出,也解释了为何部分AI赛道头部公司仍亏损,而华付信息却实现盈利。 公告显示,华付信息致力于将自研AI技术应用到特定场景中,属于“技术算法+应用场景”双驱动型公司。在技术方面,公告披露,华付信息被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评定为居民身份网络认证人脸比对引擎接口规范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其自研的人脸识别算法搭配软件及智能硬件通过了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的检测认证,在万分之一误报下的准确率超过99.9%。 在应用领域,华付信息将计算机视觉算法能力融入到行业场景中,形成包含智慧出行、智慧机场、智慧金融及智慧教育等多个行业解决方案。例如,深圳宝安机场推出的易安检快速通关系统背后技术提供商就是华付信息。 在业内人士看来,现在不少龙头公司有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可如何将技术产业化、商业化,仍是一道难题。华付信息显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诸多项目落地说明其对多个领域的客户需求理解到位。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此前曾对媒体表示,AI的快速爆发期发生在五六年前,现在正处于“死亡之谷”的泡沫期,不带来真实价值的AI公司将被淘汰出局。AI公司如何实现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是很多行业内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棒杰股份表示,交易完成后,公司将继续聚焦下游应用场景,在部分垂直领域稳固现有的先发优势,提供能够解决用户痛点的行业解决方案。同时,保持并稳步增强在应用层中的竞争力,并逐步向技术层、基础层进行技术拓展,提升上市公司的技术水平及竞争实力。
12月14日上午,在上交所内,随着一声清脆的锣鸣,科兴制药正式登陆科创板,代码为688136,开盘时冲高至44.36元,较发行价涨幅98.66%。这家成立于1997年的药企,经过23年的发展与积淀,在生物药方面卓有成就,目前的四大拳头产品中有两项位列行业前三。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目前在研生物药项目8项,其中2项拟按照生物制品创新药申报。销售方面,公司在报告期内招兵买马,形成了较强的商业化能力。本次募资,公司将投向现有产品及在研产品所属的科技创新领域,夯实生物药发展战略。公司ROE和毛利率较高科兴制药前身成立于1997年,坐落于济南市章丘区,于2019年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公司控股股东为深圳科益医药控股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均为邓学勤。科兴制药是一家主要从事重组蛋白药物和微生态制剂的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专注于抗病毒、血液、肿瘤与免疫、退行性疾病等治疗领域的药物研发,并围绕上述治疗领域拥有一定中药及化学药技术沉淀。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重组蛋白药物和微生态制剂药物。报告期内,即2017、2018、2019,公司营收分别6.16亿元、8.91亿元、11.9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939.16万元、9416.37万元、1.6亿元。2017-2019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长率高达39.05%,净利润亦大幅攀升。作为一家制药公司,公司的ROE和毛利率数据很亮眼。报告期内,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7.98%、19.04%、22.95%;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9.02%、81.11%和81.53%。上述两项数据均处于较高水平,展现了较强的盈利能力。两拳头产品市占率居行业前三从1997年开始创办到2020年上市,科兴制药在23年的历程中稳步构建起自己的产品线、研发线。就产品来说,公司有四大产品,分别为重组蛋白药物“重组人促红素”“重组人干扰素α1b”“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微生态制剂药物“酪酸梭菌二联活菌”。重组人促红素和重组人干扰素α1b是公司营收主力军,2019分别实现营收5.59亿元、3.53亿元,分别占营收的46.99%和29.65%。公司上述两款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较强。干扰素是细胞经病毒感染刺激后释放出来的一种细胞因子,作为广谱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起到抗病毒作用。公司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产品“赛若金”是国家一类新药,于2003年在非典中立下战功,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一至七版指引中的推荐用药,今年2月曾驰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根据米内网统计的数据结果显示,在国内短效重组人干扰素注射剂市场中,公司产品赛若金2017年、2018年、2019年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1.45%、23.95%和26.29%,排名第二。重组人促红素市场被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公司产品“依普定”2017年、2018年、2019年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36%、11.27%、12.51%,排名第三。另外,依普定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出口优势明显,已经实现了20多个国家的市场准入和销售。公司的微生态制剂产品是常乐康,也是国家一类新药,是老幼孕产妇均可使用的益生菌。8项生物药项目在研公司研发能力较强,拥有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微生态活菌等三大技术方向,并成功构建了“菌种技术平台”“重组蛋白产业化技术平台”“微生态制剂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平台”“重组蛋白分泌表述技术平台”“长效重组蛋白技术平台”。目前,公司在研生物药项目8项,其中拟按照生物制品创新药申报的研发项目2项。2017年至2019年,公司3年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达1.21亿,有效地支撑了公司产品研发需求。公司已经组建了较强的研发团队,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有员工1303人,研发人员为169人,占员工比例12.97%。公司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员工有626人,占员工比例为48.04%。公司拥有各类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除了产品、研发能力强,公司还有把产品迅速商业化的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加强了营销团队建设,组建了一支专业型的销售队伍,销售人员从205人上升至490人。覆盖的各类终端数量从7000余家增长至1.5万余家。随着海外市场的发展,科兴制药持续大力发展国际市场,积极抢滩国际生物制药领域,已通过巴西、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准入并实现销售。聚焦生物药发展战略公司通过此次IPO,募集资金将投向药物生产基地改扩建项目、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升级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四个项目。公司表示,本次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向现有产品及在研产品所属的科技创新领域。值得注意的,科兴制药将聚焦生物药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2019年第四季度以来,科兴制药提出,逐步缩减化学药研发投入,着力聚焦具有优势技术沉淀的生物药主航道,持续加大生物药研发创新投入力度。公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2929.19万元,其中生物药研发投入占比已达85.21%。与化学药相比,生物药具有更高功效及安全性,且副作用及毒性较小。由于其具有结构多样性,能够与靶标选择性结合及与蛋白质及其他分子进行更好的相互作用,生物药可用于治疗多种缺乏可用疗法的医学病症。此外,中国生物药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具有强劲的增长潜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8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达2622亿元,预计至2023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641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6%。展望未来,公司将秉承“精益制药、精益用药、守护健康”的发展使命,聚焦于生物药发展战略,并将在研发、产业化、商业化、人才及组织管理等方面持续推进,保障生物药发展战略落地,服务广大患者。
据央视财经报道,标普全球市场情报统计显示,截至10月4日,美国今年申请破产的较大规模企业达504家,超过2010年以来,任何可比时期的破产申请数量。申请破产企业中,消费、工业和能源企业占了大头。此外,截至8月底的数据显示,今年申请破产的、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数量达到了46个。美国破产法是美国最古老的法律之一。如果企业申请第11章破产重组,法院则会要求申请企业在其监督下继续保持运营,并制定企业重组方案,根本目的在于拯救企业。美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企业都经历了破产法第11章的起死回生,例如通用汽车。不过,实现重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行业巨头的费用可能超过千万美元,整个破产重组过程耗时从六个月到数年不等。根据美国司法部的数据,只有10%-12%的企业能够在成功重组后解除破产,回到正轨,大部分企业最终还是以清算告终。
吉翔股份公告,此前,上市公司拟向中建鸿舜等105名中天引控股东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其持有的中天引控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由于本次重组历时较长,外部市场环境发生一定变化,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压力加大,交易双方始终无法就本次重组方案的调整达成一致,公司认为现阶段继续推进本次交易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与风险。公司与重组相关方审慎研究与磋商,决定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随着备受瞩目的山西省属国企新一轮战略性重组尘埃落定,山西国资版图和“家底儿”也正式亮相。 10月13日下午,山西省国资运营公司召开山西省属国企改革重组通报会。从通报会传递的信息看,山西新一轮省属企业战略重组已基本收官。其中,山西煤企从7家集中为2家,7大煤炭国企并立的局面成为历史。在燃气领域,国新能源集团、山西燃气集团和山西国际能源集团气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重组组建华新燃气集团,新的“巨头”出现。 此外,备受关注的阳煤集团重组事宜也正式揭晓: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由原阳煤集团更名设立,整合重组省属企业相关新材料优质资产,正式向石墨烯等新材料领域转型发展。 山西省国资运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保民表示,下一步,山西将重点在降本挖潜、提质增效上发力,切实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他呼吁金融机构增强对山西国企改革的信心,加大金融支持国企改革力度,为山西国企深化改革献计献策,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新一轮重组基本收官 据山西省国资运营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贠钊介绍,今年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采取更名重组、整合新设、联合重组、吸收合并、分立设立、调整充实等方式,集中实施14大板块的改革重组,将省属企业数量从28家调整至23家,煤炭企业数量从7家调整至2家,新兴产业企业大幅增加,省属国有资本布局不断优化,国有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贠钊表示,这一轮战略重组,从4月份成立华远国际陆港集团起,到9月底成立晋能控股集团止,历时6个月,涉改资产2.6万亿元,占省属企业资产总额的79%;涉改一级企业20户,占改革前省属企业户数的71%;涉改人员86万人,占省属企业在岗职工人数的91%;涉改产业涵盖焦煤、动力煤、钢铁、化工、信创、新材料、水务、物流、文旅、体育、燃气、农业、建筑、资管等14个领域,形成了神农科技集团、云时代集团、华舰体育控股集团、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晋通资产管理公司、山西航产集团、山西文旅集团等一批专业化的集团。 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推进下,山西省属国企主要经济指标正在加快恢复向好。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山西省属国企资产总额3.3万亿元,净资产8636.6亿元。山西省属国企主要经济指标降幅已连续4个月收窄,9月当月实现利润40.3亿元,同比增长13.7%,今年以来首次实现月度利润正增长,并且创下历史单月新高。 煤炭行业集中度提升 “历史上,山西省属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不活,核心竞争力不足,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贠钊表示,从根本上破解难题,唯有实施专业化战略重组,通过省属国有资本的进退流转,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力、市场调控力、价格话语权、资本回报率高、综合实力强的一流能源企业。 在此背景下,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煤企整合已势在必行。 贠钊介绍,9月底,山西将同煤集团、晋煤集团、晋能集团3家煤企联合重组,新设成立晋能控股集团。同煤集团更名为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晋能集团更名为晋能控股电力集团,晋煤集团更名为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3家企业成为晋能控股集团二级子公司。 “重组后的晋能控股集团资产总额达到1.11万亿元,煤炭产能约4亿吨,电力装机容量3814.71万千瓦,煤机装备制造资产规模368.65亿元,定位为全国第二大、全球第三大煤炭企业。”贠钊说,此举意在破解省属煤企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困局,破解煤电价格矛盾、利益互为掣肘难题,破解煤机装备制造产业市场内部化、同质化严重、无序竞争格局。 在此之前,山西焦煤集团与山煤集团于4月间亦进行了合并重组。重组后,山西焦煤集团资产总额4416.4亿元,煤炭产能约2亿吨,定位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炼焦煤和焦化企业。 贠钊说,新组建的焦煤集团将积极推进省内外优质焦煤资源战略重组,在业内进一步增强话语权和定价权。今年前三季度,新焦煤集团实现利润44亿元,位居山西省属国企首位,重组成效已经开始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备受关注的阳煤集团重组框架也在会议上正式揭晓。 据介绍,9月,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由原阳煤集团更名设立,整合重组省属企业相关新材料优质资产,保留阳泉煤业上市公司及部分煤矿资产,资产总额约1013亿元,煤炭产能2860万吨,职工人数约3.5万人。 “10月10日,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与山东如意集团合作建设的中国阳泉时尚科创产业城、与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山西碳烯科技石墨烯项目正式开工奠基,标志着华阳新材料迈出了转型发展的坚实步伐。”贠钊介绍,新签约的两个项目中,前者总投资100亿元,是目前全国唯一从煤炭原料做到终端产品的新材料全产业链项目;后者的产成品氧化石墨烯,可制造石墨烯气凝胶,这是目前公开报道的世界上最轻的固体。 随着焦煤集团、晋能控股集团重组框架出炉和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筹建,山西煤炭企业的格局从曾经的“七雄并立”变为“两大巨头”。 在此轮整合中,山西还将国新能源集团、山西燃气集团和山西国际能源集团气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三家企业重组组建华新燃气集团。 据介绍,重组后,华新燃气集团资产总额820亿元,煤成气抽采量35亿立方,燃气管网长度约6300余公里,管网输气能力300亿立方米,职工约3.5万人,拥有蓝焰控股、国新能源两家上市公司,成为省内上游煤成气资源最多、抽采能力最强,中游管网占比最高、储气调峰能力最优,下游市场份额最大、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全产业链省级燃气集团,形成集“勘探开发、资源储运、综合利用、装备制造及科技创新”四大业务板块于一身,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下一步改革如何布局 2020年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启动之年,国企混改、重组整合、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将进入快速推进、实质进展的新阶段。下一步,山西国资国企改革还将有哪些计划? 郭保民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在降本挖潜、提质增效上发力,切实增强企业竞争力。将扎实推动省属企业经营发展稳增长,引导省属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积极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同时全面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省属企业在深化内部改革、混改、“六定”改革、资本运作、精细管理等方面发力攻坚,力争取得新的明显成效。 会议上,郭保民还呼吁金融机构增强对山西国企改革的信心。 “新一轮改革重组,省属企业有的更名、有的合并、有的分离、有的新设、有的转型,有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有的债权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不论如何变化,省属企业承载金融债务的责任和理念不会变,按期偿还到期债务的承诺不会变,重组之后的资产负债率不会提高。”郭保民表示,山西省属企业已建立了强大的资金池、有良好的融资信誉,呼吁金融机构增强对山西国企改革的信心,加大金融支持国企改革力度,同时为山西国企深化改革献计献策,提供综合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