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别绿瘦健康3个月后,棒杰股份拿出了一份颇有新意的方案,用“重组资产置换+股份转让”两步走的方式,实现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的跨越。 棒杰股份9月2日披露重组预案,拟以除库存股外的全部资产及负债作为置出资产,与张欢、黄军文等20人持有的华付信息51%股权进行资产置换,置出资产最终由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陶建伟及其一致行动人陶士青、金韫之共同指定的主体承接。 资产置换实施后,陶建伟、陶士青、金韫之将合计持有的8240.784万股上市公司股份,以协议转让、大宗交易等法律法规允许的方式转让给张欢等共计15名股份受让方,占交易前上市公司总股本(含回购股份)的17.94%,转让价格为9.18元/股。 公告显示,华付信息是一家基于软件技术及AI算法的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产品类别包括软件技术服务、软件产品(含算法SDK及AI系统)、系统集成(含智能终端)、IT开发服务等。 交易完成后,棒杰股份将剥离目前无缝服装相关业务,置入华付信息51%股权,主营业务变为基于软件技术及AI算法的行业解决方案。 公司表示,此次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由于实际控制人陶建伟及其一致行动人交易后仍持有上市公司23.4%股权,其仍被认定为上市公司实控人。因此,此次交易不构成重组上市。 与以往重组方案相比,棒杰股份该交易设计的视角有一定的新颖之处。首先,公司采用资产置换的方式对主营业务进行调整,既将现有传统业务置出,又装入了较有发展前景的资产,用一次交易实现“一买一卖”两个步骤;其次,由于采用资产置换方式,而不是常见的发行股份收购资产,降低了方案复杂程度,也不会摊薄公众股东股比收益;再次,华付信息股东在出让51%股权后,还将持股上市公司,从而使得标的资产未来业绩承诺更有保障。 “协议转让上市公司17.94%的设计颇有看点,这样,标的资产的股东方不会拿了钱就走,而是和上市公司绑定多年,重组后遗症等问题就得以解决。”有投行人士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张欢、黄军文、娄德成、汤红4名自然人给出了业绩承诺:华付信息2020年度至2022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6700万元、9300万元、12200万元。若需要补偿,张欢等人将先以此次协议受让的股份进行补偿,不足部分继续以现金补偿。 从传统行业迈入AI算法领域,棒杰股份此次交易应该颇受市场关注。但是,方案披露当日,公司股价却开盘大跌,不久便躺在跌停板上,并延续到收盘。 是市场不看好此次交易吗?记者发现,过去几个月,棒杰股份股价已经有了一波上涨,涨幅一度接近翻倍。 回溯公告,公司前期股价上涨似乎源自市场对重组的预期。5月18日,棒杰股份曾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绿瘦健康。按照彼时计划,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发生变更,即可能触发借壳。 然而,5月30日,棒杰股份宣布终止该重组,并表示“继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该消息披露后,棒杰股份股价一度跌停,但由于市场预期其或继续展开重组,公司股价触底后很快反弹,走出一波强势上涨行情。 “当初终止的是一个借壳方案,市场胃口被吊了起来,希望公司做更大重组,结果现在的方案体量不大,也不构成借壳,可能有些低于预期。”有市场人士表示。
继7月份山东四大省属国企官宣重组,翻开山东国资在能源、交通领域的整合篇章后,日前,山东省属企业在文旅、医养领域的“合并同类项”也揭开序幕。 8月25日下午,山东省属企业文化旅游、医养健康资产重组整合工作推进会在济南召开,正式宣布山东省国欣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欣文旅”)、山东国欣颐养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欣颐养”)成立。记者了解到,此次山东省属国企文旅、医养资产重组,涉及10户山东省属企业,意在打造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东特色的国内一流文化旅游集团、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医养健康领域龙头企业。 先委托管理后资产注入 与此前山东国资板块通过企业重组整合的方式不同,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此次山东省属文化旅游、医养健康的资产重组,采取的是先委托管理、后资产注入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将有关山东省属企业的非主业优质文旅、医养资产,按评估价注入国欣文旅、国欣颐养两大集团公司。 据了解,此次国欣文旅重组,是在鲁商集团全资子公司山东文旅集团基础上,重组鲁商集团、山东黄金、鲁信集团、山东能源、山东高速、山东国惠等6户省属企业的相关资产,鲁商集团将是其最大股东;国欣颐养重组则是在山东能源集团全资子公司山东颐养集团基础上,重组山钢集团、山东黄金、山东能源、山东国投、山东国惠、水发集团、山东地矿等7户省属企业的多个子公司,山东能源将是其最大股东。当天的会议上,有关省属企业主要负责人分别与国欣文旅、国欣颐养主要负责人签订了资产委托管理协议。 山东省国资委企业改革处副处长李俊卿介绍,山东省此次在文旅、医养领域的资产整合,与之前高速集团和齐鲁交通、山东能源和兖矿集团的同业联合重组不同,这次是把分散在各省属企业的相关产业板块以市场化方式,审计评估,作价入股,让优质产业向核心主业聚集,向新兴产业聚集。通过市场化重组,既实现了有关省属企业的非主业退出,又有利于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推动山东省属文化旅游、医养健康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在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竞争中赢得优势。 记者查询天眼查APP信息看到,8月24日,山东文旅集团和山东颐养集团就已正式更名为国欣文旅和国欣颐养。8月26日,两大集团的官网也已正式更名。 据了解,山东文旅集团和山东颐养集团是2018年11月30日挂牌成立的,其中,山东文旅集团由鲁商集团整合山东银座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精品酒店、景区旅游以及旗下文化传媒、乡村振兴和文旅投资五大业务板块组建而成。此次变更为国欣文旅,则由原来鲁商集团的单一产业公司,变为整合6户山东省属企业的文旅资产集团,整体资产规模将更高。 山东颐养集团成立时全面承接了山东能源集团医养健康板块,拥有70余家各类医院及医疗机构,产业涵盖医疗服务、医养结合、医疗器械、医养置业、医药配送等多个领域。去年11月,山东颐养集团举行了重组改制上市启动会。新组建的国欣颐养,则将重组7户山东省属企业的医养健康产业,营收规模可期。 山东持续清理非主业资产 近两年,山东省资本重组整合的步伐明显加速。 去年以来,山东先后开展了全省机场、港口资源的整合。今年7月份以来,山东陆续启动了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山东高速与齐鲁交通集团的联合重组以及国泰租赁有限公司等5户一级企业的重组。此次又继续在文化旅游和医养健康领域,以“清理非主业资产与合并同类项”同时进行的方式进行整合重组。 山东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通过强强联合主业相近的企业,山东正积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在今年3月17日召开的山东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上,山东省就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加快向“十强”产业、优势企业、核心主业“集结”,力争用3年时间,将省属国企数量整合重组压减三成以上,资产效益提高三成以上。 8月14日,山东省国资委官方微信公众号曾发布了山东省属企业2020年上半年改革进展情况,其中提到,非主业业务资产清理整合要在2022年7月完成清理整合。据悉,其中山东省2020年计划清理整合97户,今年上半年已完成45户。 重组整合只是起步,实现1+1大于2的协同发展目标,仍需诸多努力。此前,山东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斌表示,要在完成资产重组的基础上,切实在“融合”上下功夫,尽快形成协同化、一体化效应,实现企业发展提挡提速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力争把重组后的企业变成紧紧攥在一起的“拳头”。
谈到重组上市,也就是市场常讲的借壳上市,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信息披露后那一根根上行的红K线。但又免不了暗暗担心借壳之后上市公司到底如何,会不会预期落空,一地鸡毛。 多年来,A股市场关于借壳的讨论不绝如缕,其制度安排也与市场的发展交织前行、共同演进变迁。2011年的重组办法首次界定了借壳上市这一概念。此后相关规范也屡有调整。近年来印象比较深的,可能就是2016年的规则收紧和2019年重组新规的再度松绑。一张一弛之间,其背后是市场化向纵深发展的一道轨迹。这方面很值得做些实证分析。 市场化的第一个方面就是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些年来,重组上市推动了不少优质资产在资本市场快速实现证券化。相较于IPO,借壳从筹划到完成通常都在一年以内,提高了效率,帮不少公司抓住了发展的关键期。其中有的是行业龙头,有的是创新翘楚,借壳后的公司质量相较IPO企业也毫不逊色。当年化纤龙头恒力石化借壳*ST橡塑,主业从化纤延伸至石油炼化、石化及聚酯化纤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和抗风险能力都迈上了新台阶。绿地控股借壳金丰投资,同步实现国企混改,进一步夯实了地产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备受关注的三六零借壳江南嘉捷,成为了互联网龙头企业回归的样本。2016年前后,正是我国物流行业加速竞争、快速成长的洗牌期,圆通、韵达、申通、顺丰等标杆快递公司扎堆借壳,顺利抓住了行业发展的关键期,成为资本市场助力公司乃至行业发展升级的一个缩影。 资源配置功能的另一面,是帮助了不少经营不佳的公司成功脱离困境。既然借的是“壳”,原公司往往早已亏空了底子、失掉了主业,徘徊在市场“出清”的边缘。相形之下,借壳植入的标的资产需要符合IPO标准,企业资产质地、经营基础都得以夯实,企业价值也随之提升。上海临港借壳的*ST自仪此前业务基本停滞,借壳当年就实现利润2.39亿元,为公司带来了新的生机。还有中航资本借壳*ST北亚时,上市公司已经暂停上市多年,濒临退市的边缘,借壳当年公司即实现扭亏为盈,此后业绩稳步上涨,2019年净利润超过30亿元,借壳后利润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2.94%。从这个意义上说,借壳上市为资本市场“开源”“换血”,用市场化的方式支持了上市公司转型升级。 从面上整体情况来分析,也有相应的印证。2012年至2019年,两市有130余单重组上市交易。八成公司借壳前1年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近半数连续2年扣非后净利润为负。借壳后首年,这其中大多数公司都实现了业绩“飞跃”,净利润在1亿至5亿元,中位数达2.51亿元,较借壳前的涨幅超22倍。拉长观察时间,重组上市对主业改善的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以借壳后3年计,近八成公司盈利,五成公司扣非净利润的中位数达到1亿元至5亿元。 当然,重组上市这些年运行下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市场关注也不少。最直观的就是两极分化。前面说到,有不少公司借壳后质量提升,但也不乏反面例子。拿两市2012年至2016年间重组上市的百余家公司为样本,观察其3-5年间的业绩变化情况,有22家公司出现了大幅亏损甚至退市,占比超17%,近一成公司亏损超过10亿元,看下来也有点让人心惊。有两类情况常为市场所诟病。一类是“养壳”,拿到控制权后,想的不是如何搞好主业,而是大肆购买一些表面光鲜的资产,目标是“做业绩”“做股价”,到头来还是水落石出,现出原形。还有一类是“倒壳”,实控人走马灯地换,想赚的是“壳”溢价,公司成了纯粹的资本工具。 前面提到的有些公司,表面看是借壳成效不佳,实则还往往伴随着治理混乱甚至恶性违规。统计显示,两市130余家借壳公司中,有两成公司借壳后曾被出具非标年审意见,有超半数借壳公司被实施过监管措施或纪律处分,比例高于两市的平均水平。这其中,被公开谴责的也为数不少,大多都涉及资金占用、违规担保、财务造假等重大违规问题。这些公司最终的命运,往往是借壳之后仍沦为壳公司,不少又走向了退市之途。数据显示,有16家公司被实施风险警示,占比超一成;5家公司已经退市,平均上市时间不到5年。 为什么本来比较好的市场化机制,实践下来还是有不少公司走了样?微观层面上可能有两层原因。一是交易各方当初就动机不纯。借壳置入标的资产质量不够过硬,还希望用高业绩承诺支撑股价和估值,待到颓势初显,就手段频出盲目并购,甚至掏空公司后弃船走人,留下个烂摊子,已经退市的保千里就是如此。另一方面就是新进实控人对资本市场守法合规意识不强,对经营上市公司准备不足。与IPO不同,借壳资产上市前未经过辅导,规范运作的基础可能先天不足,部分公司实控人缺乏制度制约,加上对公开市场意识不强,甚至公司内部“一言堂”导致内控制度难以落地,为后续可能的恶性违规埋下了隐患。这些问题,都要通过加强市场教育和日常监管,持续关注重组上市公司的经营治理情况来防范。 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市场本身还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重组上市出现的种种问题,需要在这个背景下来认识和理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资本市场IPO供需失衡,企业的上市地位成为稀缺资源。重组上市作为借道上市的便捷路径,在快速上市可实现高估值的利益驱动下,也就出现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情况。在制度上,曾经有过的选择是收紧重组上市的认定条件和许可标准,但这也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一种可想见的情况是,更高的硬性标准下,够得着的公司自然付得起成本,质量更过关、主业更扎实。不够条件的公司为了闯关,可能干脆铤而走险甩个膀子肆意妄为,上市后也无心主业。两极分化的情况也就自然出现了。 从根本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回到市场化的方向上来。制度的演进要与市场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有什么样的市场就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去年,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为核心的多项基础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的估值体系、投资者市场预期也随之渐变。相应的,2019年10月,重组上市制度再度松绑,在认定借壳的具体指标、累计年限及配套融资上,都做出了更加市场化的选择。制度出来后,可以观察到,没有出现有些人所担心的“一窝蜂”式的借壳,也没有出现普遍性的过度炒作,市场对待重组上市也更加理性。实际上,大家所熟知的“壳”溢价也降了下来,市场所谓的“壳费”,即上市地位的牌照价格,较以前已大大降低。这些反映出来的,就是市场的力量。 可以期待的是,在相对成熟的市场机制下,重组上市能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真正具有产业整合意义的交易会越来越多。而这,大概就是市场化的意义所在。
“未来我国的钢铁行业还将继续向消除无序及同质化竞争、做大规模做强做优的方向发展。”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宝武重组太钢,意味着行业整合又向前跨进一步。未来一两年,中国宝武还将继续牵头国内钢铁行业的重组整合。” 钢铁行业重组又现大动作。太钢不锈8月21日午间公告,当日上午,持有公司控股股东太钢集团100%股权的山西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与由国务院国资委全资拥有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宝武)签署《股权无偿划转协议》,山西国资运营公司将向中国宝武无偿划转其持有的太钢集团51%股权。 本次划转完成后,中国宝武将通过太钢集团间接控制太钢不锈62.70%的股份,太钢不锈实际控制人将由山西省国资委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至此,中国宝武向实现“亿吨宝武”战略和“全球钢铁业引领者”的目标又迈进一步。 “可以预料,钢铁、煤炭行业重组仍是今后两年的重头戏。”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在钢铁行业重组中,中国宝武作为国资委选定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在未来一两年还将继续牵头行业重组。” 迈向“亿吨宝武” 8月21日,山西省政府与中国宝武在太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日,山西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与中国宝武签署太钢集团股权划转协议,推进太钢集团与中国宝武的联合重组。 中国宝武由原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联合重组而成,于2016年12月1日揭牌成立,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2019年,中国宝武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实现钢产量9546万吨,营业总收入5522亿元,利润总额345.3亿元。 太钢集团是全球不锈钢行业领军企业,具备年产1294万吨钢(其中450万吨为不锈钢)的生产能力,生产不锈钢、碳钢和复合板材三大系列产品。太钢集团2019年资产总额1284.7亿元,实现粗钢产量1086万吨,营业收入797亿元,利润总额35.13亿元。 中国宝武官网显示,钢铁产业是中国宝武资产密集沉淀的领域,是集团承担国家产业责任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宝武从产业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的首选对象。中国宝武的钢铁业板块主要包括碳钢和不锈钢两大系列,由宝钢股份、马钢集团、八一钢铁、韶关钢铁、鄂城钢铁、宝钢德盛、宁波宝新组成。 发展战略方面,中国宝武以“亿吨宝武”为目标,通过联合重组、产业基金等方式,实现总量规模的扩张,以此提高公司的行业话语权和综合竞争力,提升行业集中度,从根本上解决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问题,构建高质量发展的钢铁生态圈。 中国宝武表示,本次重组后,中国宝武将加快实现“亿吨宝武”战略和“全球钢铁业引领者”的愿景目标。太钢集团力争5年内建设成为中国宝武不锈钢产业一体化运营的旗舰平台公司、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全产业链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宝武于今年6月底间接入主西藏矿业。由于西藏矿业的铬铁矿是冶炼不锈钢的重要原料,在助力太钢发展不锈钢产业方面,中国宝武具备一定资源配置优势。 宝武牵头钢铁行业重组 “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钢铁行业普遍是前三名公司占全国产量的60%,中国的这一比例目前只有30%多,行业集中度还不够。因此,未来我国的钢铁行业还将继续向消除无序及同质化竞争、做大规模做强做优的方向发展。”李锦认为,“宝武重组太钢,意味着行业整合又向前跨进一步。未来一两年,中国宝武还将继续牵头国内钢铁行业的重组整合。” 近年来,中国宝武在钢铁行业的重组动作频频。2019年9月,中国宝武与马钢集团实施联合重组。马钢拥有独具特色的“轮轴+板带+长材”产品结构,是全球最大的火车车轮生产基地。“本次宝武通过无偿划转重组太钢,是对去年马钢重组模式的复制。”李锦表示。 下一步,中国的钢铁行业还有哪些整合空间?李锦认为:“未来,中国钢铁行业或将出现‘三足鼎立’的格局:东北地区以鞍钢为主;华北地区是河钢和首钢,业内认为这两家公司具有重组意义,但在具体实施上还有一些问题和矛盾有待消除,未来能否推进仍是未知数;中国宝武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继收购山西的太钢集团后,接下来不排除重组重庆、山东等地区的钢铁企业的可能性。” “当然,行业资源未必都能进入‘三大巨头’的版图。”李锦补充道,中国钢铁产业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占比较大,随着中国宝武重组步伐的加快,首钢、河钢和鞍钢的重组机会将越来越少,这种压力或加速东北和华北地区的钢铁企业重组进程。
8月21日,太钢集团旗下A股上市公司太钢不锈发布公告称,山西国资运营公司将向中国宝武无偿划转持有的公司控股股东太钢集团51%股权。划转完成后,中国宝武将间接控制公司62.70%股份,实现对太钢不锈的控制,太钢不锈实控人将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 据公告,当日上午,持有太钢集团100%股权的山西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与由国资委旗下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山西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股权无偿划转协议》。 至此,中国宝武正式合并太钢集团。这几年,钢铁业一直在加速兼并重组,“在全面完成了压缩过剩产能后,钢铁产业进入供给侧改革的第二阶段,就是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上海钢联资讯总监徐向春向记者表示,作为钢铁行业的领头羊和优势企业,中国宝武近几年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组活动。今年再次重组太钢,产能规模超过亿吨,成为全球第一大钢铁集团,这标志着中国钢铁业兼并重组进入快车道。 兰格钢铁分析师王国清向记者表示,宝武联合重组太钢后,可提升钢铁产业集中度1.1个百分点,至37.7%,但距6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十四五”时期将是钢铁行业推进兼并重组的重要时间窗口,大型企业将继续战略布局,不断通过兼并重组、产品结构调整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和培育竞争力,实现企业在行业梯队中的占位。 太钢集团重组早有预期? 作为太钢不锈的控股股东太钢集团,其之于山西乃至全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集团的转型发展自然而然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2018年4月份,太钢不锈对外宣布拟向鑫海科技等收购临沂鑫海新材料控股权,而鑫海科技与鑫海新材料主营均为不锈钢生产原料的主要来源——镍铁合金,其中鑫海科技为太钢不锈第二大供应商,这也是上市公司自2008年完成太钢集团核心资产整合十年后,再启重磅资产收购。 不过正当这桩收购全力推进之时,太钢集团、宝武钢铁与山东鑫海科技于2019年11月份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表示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进三方在不锈钢原料及制造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的2019年10月份,太钢集团与宝武钢铁刚刚签订一份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山西建立合资公司,在不锈钢、镍铬资源及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从最初两方再到之后的“特殊”三方合作,一直备受外界关注。 而太钢不锈于2020年6月21日发布公告宣布终止收购临沂鑫海新材料控股权,公告中提及的终止此次重大资产重组的原因为:交易各方对交易的估值以及资产范围存在较大分歧,并综合考虑标的公司与上市公司双方的合作现状,以及交易对方对镍电业务的后续安排,公司决定终止此次重大资产重组。 值得注意的是,在太钢不锈宣布终止与临沂鑫海新材料资产重组之前不久,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与中国宝武董事长陈德荣刚于2020年6月初就深化合作进行深入交流。 楼阳生强调,“中国宝武是钢铁行业的引领者,加强与山西的战略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希望中国宝武充分发挥产业、资本、技术等方面优势,把山西作为战略布局的战略支点,积极参与山西转型发展,加强在国资国企改革和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等领域的合作,携手开创央地合作新篇章。山西将为中国宝武在晋投资兴业提供良好环境、给予全力支持”。 上述交流引发了市场关于太钢集团和中国宝武合并的猜想。 “宝武合并太钢,既代表了产业发展趋势,也为其他企业进行重组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徐向春表示,中国宝武的一系列重组活动,既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又把自身的技术管理优势,移植复制到其他企业,并在原料采购和产品市场划分形成协同优势,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全国钢铁企业大重组 2016年以前,钢铁行业长期面临着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以致于2015年,行业发展进入“严冬期”,全行业进入亏损状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6年2月份,国务院下发《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标志着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开始,其中重要的两个举措就是:减量化兼并重组及提高产业集中度。 随后,全国范围内展开钢铁企业大并购。首先,国资委于2016年8月份最后一个星期通过了宝武重组方案,并于9月初上报国务院。合并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宝钢将扮演整合者的角色,吸收合并武钢,武钢整体并入宝钢。新成立的集团命名为“宝武钢铁集团”。 2019年6月2日,马钢股份发布公告称,中国宝武与安徽省国资委签署股权无偿划转协议,安徽省国资委将向中国宝武无偿划转其持有的马钢集团51%股权,本次划转完成后,安徽省国资委所持马钢集团股权比例降至49%,中国宝武则将以51%持股比例成为马钢集团新任控股股东。 2019年11月8日,首钢集团宣告拟将其所持的首钢股份约7.9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15%)无偿划转至中国宝武。2019年12月11日,宝钢股份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宝武拟通过无偿划转方式,将持有的公司约4.87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19%)划转给首钢集团。 钢铁企业的高度集中已是大势所趋,所以本次太钢集团联合中国宝武重组也不算意外。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宝武实现钢产量9546万吨,营业总收入5522亿元,利润总额345.3亿元,经营规模和盈利水平位居全球第一。太钢集团则具备年产1294万吨钢(其中450万吨不锈钢)的生产能力,2019年,实现粗钢产量1086万吨,营业收入797亿元,利润总额35.13亿元。本次资产重组完成后,宝武钢铁产能将达亿吨,可谓名副其实的钢铁航母。接下来这艘巨型钢铁航母将带领中国钢铁行业驶向何处值得期待。 “未来几年,宝武以及其它的优势钢铁企业,还将推进更多的兼并重组活动,向前10家市场集中度达60%的目标迈进。”徐向春认为,中国是钢铁第一大国,但是企业众多,产业集中度分散,目前前10家钢厂集中度不足37%,这造成了市场竞争过于激烈,钢厂不能把精力放在提高产品质量和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上,却忙于价格竞争,行业利润偏低。
近日,山西多家城商行先后发布通知称,计划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关于参与合并重组的议案,透露出山西银行业最新改革动向。 对于中小行而言,兼并重组是化解风险处置的一种市场化路径。今年以来,除了山西银行业外,各地城商行、农商行合并重组现象频现,要么是资质较优的银行参股并购其他银行,要么是省内多家机构合而为一,形成更大的区域型银行。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中小行合并重组的加速主要是受监管导向影响。此前,监管层曾提及支持部分省份对辖内的城商行采取联合重组等方式,深化改革,化解风险。而在此轮兼并重组中,有银行业人士对记者称,规模较小、资质较弱的城农商行可能是合并重点,如中西部地区的部分银行,有着更强的风险处置诉求。 山西多家银行拟合并重组 8月8日至8月10日,山西4家城商行,晋城银行、晋中银行、长治银行和阳泉市商业银行,先后发布了临时股东大会通知,会议议题主要与合并重组相关。比如,晋中银行和晋城银行称会议要审议关于参与合并重组的议案,长治银行和阳泉市商业银行则提到要审议关于参与新设合并的议案。 根据上述通知,4家银行会议召开时间集中在8月24日、8月25日和8月26日,出席人员主要包括各行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层成员等。还需一提的是,晋中银行的审议议案还包括“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并提请股东大会授权其办理合并重组事宜”。 据悉,4家城商行均由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从资产规模来看,晋城银行处于领先地位。该行于2005年12月31日核准开业,截至2019年末,资产总额达862.13亿元;负债总额为778.55亿元,其中各项存款余额为553.2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411.37亿元;2019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0.94亿元,实现拨备前利润19.59亿元,净利润5.88亿元。 晋中银行则是于2007年8月挂牌成立,截至2019年末,该行资产总额达711.4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95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98亿元,实收资本31亿元;另外,截至目前,晋中银行分别在太原、晋城、大同设立了三家分行,在晋中城区及县域共设有41家支行,全行营业网点有48个。 相较之下,长治银行和阳泉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较小。截至2019年9月末,长治银行的资产总额为419.47亿元;截至2018年末,阳泉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为457.81亿元。 对于山西城商行的合并,此前市场已有传闻,如今上述通知透露出最新动向。“从合并对象上来看,这种区域性中小银行的重组,有助于处置风险和集中资源,做大做强区域性银行,以增强银行竞争力。”华东地区某城商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而4家银行不良贷款率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面临着较为迫切的风险处置诉求。据中国货币网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阳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57%,较2017年增加了1.54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9月末,长治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28%,较2018年末上升了0.25个百分点。不良率贷款率超过2%的还有晋城银行,截至2019年9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2.14%,较2018年末明显增加;相比之下,晋中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低,截至2019年末为1.9%,较此前有所下降。 中小行加速“抱团” 一直以来,国内中小银行众多,由于自身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管理与经营能力方面相对有限,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影响之下,部分中小银行受冲击明显,银行资产负债表恶化,经营稳健性受威胁。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表示,通过市场化、法治化兼并重组是化解目前中小银行潜在金融风险、提升经营效率的手段之一,有助于降低行业风险、增强银行竞争力,提振市场对中小银行发展信心。另外,中小银行的重组无疑将进一步加剧行业分化。 事实上,除了山西的城商行外,今年已有多个地区的银行选择抱团取暖,相比往年显著增多。比如,7月末监管批复同意陕西榆林榆阳农商行、陕西横山农商行以新设合并方式,发起设立陕西榆林农商行,并承继前两者的债权、债务;7月28日,江苏银保监局批准徐州淮海农商行、徐州铜山农商行、徐州彭城农商行三家农商行新设合并,筹建徐州农商行;此前四川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凉山州商业银行也公告拟通过新设合并方式共同组建一家商业银行。 还有银行直接参股中小行,比如常熟银行拟入股镇江农商行;广东台山农商行获批参股广东阳春农商行;河北涿州农商行、河北高碑店农商行获保定银保监分局同意受让河北定州农商行股权等。 前述城商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从现有区域银行合并重组案例来看,主要有两大方向,一种是几家经营状况不太好的银行合并组建成一个较大的区域性银行,如地市级的城商行组建成省一级的城商行等,这种通常是通过政府支持、资源集中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种则是头部优质的中小行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来控股或参股一些中小行,并向其输出人才、管理经验。 “今年银行业合并重组的加速离不开监管的鼓励。”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对记者说。 此前,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曾在4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中小银行在疫情期间受到明显冲击,今年将会大力推进中小银行的改革重组工作。 银保监会城市银行部副主任刘荣在7月16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提及,在城商行的改革方面,支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积极推动深化城商行改革和化解风险。支持部分省份对辖内的城商行采取联合重组等方式,深化改革,化解风险等。 “预计未来中小银行合并趋势将更加明显,这也将利于中小行规范股权治理,同时充分暴露存量问题,对现有不良资产处置也有一定帮助。”廖志明称。 “顺势而合”并非易事 对于中小行而言,合并重组并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银行需探索不同的模式,且双方在合并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 首当其冲的就是股权问题。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分析师郭妍芳对表示,中小行的股权关系往往较为分散且复杂,有的还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相对应得,涉及的利益关系众多,要理清这个关系,需耗费较长时间和较大精力。 另外则是资源配置问题。郭妍芳提到,多家银行合并,人员怎么安排、业务资源如何投放、网点怎么分配等都需要考虑,比如原来在属地有两家分支行,合并重组后,如何归置才能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周茂华还对记者称,这一过程同时面临着公司治理挑战。若中小行重组后人员与管理不能有效整合,就难以实现股权结构优化、降低潜在风险、提升经营效率等目标,只是虚增规模,可能出现“1+1<2”情况。 此前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也强调,在中小行合并过程中,警惕简单“拉郎配”风险。王信称,一些地方政府在缺乏足够财力的情况下,为了处置风险,简单化地“并大堆”,搞“拉郎配”,试图借助好的农信社来解决差的农信社的风险,这样做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破坏金融机构体系的完整性,立足本土、小而精的农信社受到打击,出现越来越多大型农村金融机构,转而追求大项目、大客户和跨区经营,不利于农信社下沉重心进行更好的“三农”和小微金融服务。 另外,周茂华还对记者说道,中小行合并重组也将为监管带来压力。我国中小银行数量众多,面对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增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未来跨区域中小银行兼并重组案例可能增加,这就需要跨区域监管部门进行创新、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