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正文 事件央行公布2020年11月金融数据:(1)新增人民币贷款14300亿元,市场预期13600亿元,前值6898亿元。(2)社会融资规模21300亿元,市场预期19800亿元,前值14173亿元。(3)M2同比10.7%,市场预期10.6%,前值10.5%;M1同比10.0%,前值9.1%。 点评 1 信贷投放趋缓,但整体不弱 11月份新增信贷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略超市场预期。从历史的信贷数据来看,11月份通常是信贷投放的高峰期。从同比变化来看,居民端和企业端分别同比多增703亿元、1018亿元,银行整体的信贷投放仍然不弱。 具体来看,企业端方面,企业短期信贷增加734亿元,同比少增909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5,887亿元,同比多增1,681亿元,但同比增幅却是3月份以来的最低值。这表明,在国内经济逐步复苏的状态下,制造业的长期信贷需求仍然旺盛,但银行整体的信贷投放节奏也的确在放缓。 居民端方面,受益于双11集中消费的刺激,居民短期贷款同比变化,由上个月的负值转正,同比多增了344亿元。而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5,049亿元,同比多增360亿元,但增幅创6月份以来新低,这与近期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增速放缓相一致。 2 表外非标+企业债发行拖累社融增量 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406亿元,同比增幅趋缓,主要受企业债券发行拖累。因永煤债违约事件的冲击,信用债取消发行频发,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信用债发行甚至一度呈停滞状态,进而使得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多减2468亿元。不过,直接融资方面的股票融资,本月仍同比多增了247亿元。 政府债券方面,虽然10月底地方专项债发行完毕,但来自国债发行贡献,本月政府债券新增4,000亿元,同比仍多增2,284亿元。 非标融资方面,11月份非标融资减少2044亿,同比多减981亿,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融造成了拖累。具体来看,委托贷款减少31亿元,同比少减928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387亿元,同比多减714亿元,主要因地产融资政策收紧叠加信托产品到期高峰。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626亿元,同比多减1196亿元,结合票据融资同比多增可以看出,主要是表外资金在向表内回流。 3 财政存款减少,非银存款增加 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1万亿元,同比多增7933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增加6334亿元,同比多增3868亿元;企业存款增加8483亿元,同比少增173亿元;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8516亿元,同比多增1,537亿元,这与11月份权益市场表现较好下资金回流股市有关。财政存款减少1857亿元,这表明近期财政投放的力度在加大。不过,在本月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不低的情况下,财政存款同比少减了594亿元。 4 M1增速延续上行,社融增速开始回落 11月末,M2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2.5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10%,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个和6.5个百分点。社融同比增速为13.60%,较上个月末减少0.1个百分点。社融增速回落下,M2同比增速仍有所回升,与本月财政支出加大有关。而本月M1增速的明显提升,则侧面表明近期企业补库存或扩大资本开支的预期较强,这会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的复苏。不过,随着社融增速的见顶回落,后续经济复苏的持续性则仍待观察。 风险提示:1)经济恢复不及预期;2)货币政策发生重大改变。
12月9日,央行公布11月金融数据和社会融资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当月社融增量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元。 相比于10月新增信贷社融的季节性回落,11月新增信贷社融规模如期反弹。总体看,11月信贷社融增长整体温和。临近年末,市场资金需求较为旺盛,预计央行将继续通过加大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力度,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跨年资金需求。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虽然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比去年同期仅多增456亿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显示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增强。 分部门看,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增加,企业部门贷款新增781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018亿元;居民部门贷款新增7534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703亿元;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04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减1316亿元。 “从11月新增信贷分部门流向看,说明影子银行治理发挥积极成效,资金空转明显改善,更多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领域。”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港股01988)首席研究员温彬称。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当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和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规模均明显收缩,除受年末信贷额度制约外,也与近期商品房销售边际降温态势相一致。整体看,11月末贷款余额增速连续第二个月小幅放缓,进一步确认本轮信贷扩张拐点已现。 对于明年一季度的新增信贷展望,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港股06178)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明年一季度银行贷款“开门红”有基础,因为信贷需求稳定,目前贷款储备项目也比较充分。 明年春节较晚,预计春节前信贷投放量会比较大,整个一季度新增信贷或呈现前高后低特征。 企业债净融资遇滑坡 M1增速继续保持高位 11月的社融存量规模增速同样环比略微下滑,且从社融增量的结构看分化较大。政府债券净融资依然是支撑当月社融增量的主力,表外融资总规模变动不大。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港股06030)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11月委托贷款的持续好转或与企业流动性储备增加提振委托贷款供给相关;近期信托行业相关监管行动不断,预计信托贷款压降趋势维持;表内票据贴现需求的增长或是未贴现承兑汇票同比少增的原因。 11月企业债净融资规模遭遇“大滑坡”。数据显示,当月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仅862亿元,创下2018年10月以来的单月最低,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增1660亿元和2468亿元。 11月新增贷款环比回升,带动信贷派生能力稳中有升,对广义货币(M2)扩张起到积极作用,当月M2增速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2.5个百分点,M2增速连续8个月保持双位数增长。更重要的是,狭义货币(M1)增速连续数月走高,11月M1同比增长10%,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个和6.5个百分点。 “M1增速维持相对高位主要是经济活力逐步恢复,各类市场主体经营、投资活动趋于活跃所致。”王一峰称。 王青表示,展望未来,12月新增信贷社融规模将略有下降,这将确保年内新增信贷总量控制在20万亿元以内,新增社融达到35万亿元左右,均比上年明显多增。不过,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带动下,年末宽信用将持续处于“退潮期”,压降房地产相关融资、支持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将进一步显现。
在10月出现季节性回落后,11月新增社融大幅反弹了,从1.4万亿提高到2.1万亿,比去年同期多增了1406亿。永煤事件让市场对这个月的社融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但最终的结果似乎比市场想象中的要强一些。 从增速看,存量社融同比增长13.6%,上个月是13.7%,社融增速在今年出现了首次下降,市场一直关注的社融拐点终于出现了。 11月政府债券净融资4000亿元,虽说比10月的政府债券净融资少了931亿,但和去年同期相比,仍然多增2284亿元,对社融数据超预期起到了一些作用。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明年政府债券肯定对社融是拖累的了。今年为了对抗疫情,财政很积极,有3.75万亿新增专项债额度,还有3.6%的赤字率对应的新增3.6万亿的国债+一般债额度,以及1万亿特别国债。明年特别国债肯定没有了,赤字率估计也会压在3%附近,新增专项债额度大概率在3-3.5万亿之间,政府债券新增净融资预计比今年少2万亿左右。 在分析信贷之前,先来看社融的其它几个分项。 企业债券净融资862亿元,2019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都是大幅下降的,同比少了2468亿元,环比也少了1669亿元。 导致企业债券净融资急剧萎缩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就是11月AAA国企债券的违约风波,重创了债券市场对国企刚兑的信仰。即使理财规模在扩张,收益率在下行,对信用债有很强的配置需求,但奈何不过高评级国企债券违约所引发的打破刚兑预期,风险偏好收缩,并向一级市场传导,不少企业推迟甚至是取消发行信用债。 事后在各方维稳信用债市场的努力下,市场情绪开始缓和,违约风波的短期影响逐渐弱化。国务院金稳会召开会议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履行责任,秉持“零容忍”态度。部分地方政府也出来喊话,比如山西、河北和陕西国资委均表态会确保省属国企债券的兑付。违约主体也逐步寻找化解方案。 这些努力取得了成效。信用债净融资规模在经历两周的大幅萎缩后,在12月第一周快回到0了。近期央行投放流动性也平复了市场紧张的情绪,尤其是月底MLF的投放,给了市场一直缺的中长期负债,并改善了市场对资金面的预期,从R007和DR007之间的息差看,流动性分层也得到缓解。此前收益率持续上行的同业存单压力也下降了,出现了20BP左右的降幅。 展望明年,为了怕信用扩张从实体溢出来,未来货币供应会向反映潜在增速的名义GDP增速靠拢,名义的潜在增速差不多在9%附近,2021年的社融增速可能在10%-11%之间,和今年相比低了2-3个百分点左右。加之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到期,期限匹配和净值型的要求,低评级和长久期的债券发行难度增加,再融资压力上升。金融监管对影子银行的高压也会维持,刚兑打破可能会更加常态化,这也会影响到一级市场的信用债发行。 再来看非标。11月非标净融资-2044亿元,虽说比10月的-2138亿元有些缓和,但和去年同期相比,仍然是多减了982亿元,继续拖累社融。 10月信托净融资环比小幅改善的趋势没能延续,11月信托净融资又大幅降到了-1387亿元,它同时也是2018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一方面是信托发行继续受限制,融资类信托压降的压力非常大。融资类信托9月余额是5.9万亿,去年底是5.8万亿,监管希望融资类信托能压降1万亿。 另一方面,在融资类信托压降的时候,信托产品的到期量却持续攀升,从10月的1223亿到11月的1659亿。12月信托到期量更是高达2346亿,可以预计,12月信托净融资规模会继续大幅萎缩。 往更长的时间看,信托贷款增量也很难给力。出口很强势,经济内生性的动力增强,根本就没必要放松对信托的监管,继续为地产和基建输血。因此,政策大概率会继续收紧。 再往大一点说,打破刚兑是趋势的,只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会在打破刚兑和防风险之间做个平衡,稳步推进,步子不会迈得太大,在刚兑打破的进程当中,后续信托产品发行难度预计会进一步增加。 提高主动管理能力,回归本源,做好财富管理,向金融市场转型可以说是信托转型的唯一出路。 再来看信贷数据。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同比多增了456亿元。从量上看并没有很大亮点,亮点仍然是结构,信贷长期化的趋势还在延续。 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5049亿元,同比多增360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5887亿元,同比多增1681亿元。对比来看,居民和企业部门的短期贷款分别新增2486亿元和734亿元,分别同比多增344亿元和少增900亿元。 企业信贷中长期化,和制造业投资需求恢复有关。除了政策引导加大对制造业发放中长期贷款外,内外需稳步复苏,使得不少企业开足马力生产,也满足不了订单需求。11月官方制造业PMI的分项指数显示,当前经济处于主动补库存阶段,企业主动增加资本开支的意愿增强,这也和持续回升的M1同比增速相匹配。 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和10月的4059亿元相比,继续回升。主要是前期地产销售的滞后,因为商品房成交到住房抵押贷款发放,中间是有1-3月的时间差的。10月和11月的地产销售不差,这意味着后面一两个月居民中长期贷款也不会明显缩量。 目前对房企融资的监管还是很紧的,开发商越来越依靠销售回款,房地产销售回款占整个房企资金来源的比例到了50%以上。这么强的居民中长期信贷,能够缓解开发商的燃眉之急,因此也就没有必要担心,地产融资政策收紧后,房地产投资会出现断崖式下跌,至少目前来看是不会的。 10月居民短期贷款只有272亿,11月大幅回升到了2486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也多增了344亿元,主要是靠双“11”的带动。双“11”销售火爆也体现出随着经济的好转,尤其是出口产业链好转对就业的拉动让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逐步修复。 在10月的短暂回落后,11月M2增速回升了0.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0.7%。最主要的原因是,财政资金投放加快,10月财政存款增加了9000亿元,而11月减少了1857亿元。从近期沥青价格的表现来看,基建似乎也有回暖的迹象,12月的财政支出也将进一步发力。 和M2相比,M1同比改善幅度更大,也更值得关注。11月M1同比增长10.0%,连续第二个月出现1个百分点左右的回升。除了房地产销售好转外,我们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内生性恢复的动力增强后,企业开始主动补库存,企业的资本开支意愿也在回升,企业存款逐步活期化。据此可以预计,制造业投资将是下一阶段经济回升的支持力量。 从未来的趋势看,信用的拐点肯定是出现了。这点市场分歧也不大,都知道今年这么高的社融是特殊时点的特殊政策推动的。明年要控杠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小了,货币政策也要回归正常,无论是社融13.6%的增速还是M2 10.7%的增速都是不可持续的。 但不确定的是社融增速的“顶”长什么样。如果社融的顶是“尖顶”,后续社融出现了快速的坠落,那显然要抓紧布局利率债,利空股票。近期的市场表现好像有这种预期,债券市场表现较好(当然也有央行货币宽松稳定金融市场的原因),前期强势的周期股开始明显下跌,但大宗商品的表现无论是铜、油、螺纹钢、焦煤焦炭都还是很强的,只能说明是市场的预期不好了,大家可能觉得社融的顶是“尖顶”。 但我们认为社融的顶有可能是“圆顶”。虽然政策在挤泡沫,加强房地产调控,堵影子银行,财政调节的力度也会减弱,但市场不能低估的是顺周期的力量。无论疫苗能否有效,明年全球经济大概率就是主动补库存周期,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内生恢复的动力有可能会超预期。虽然基建地产弱,但不代表出口、制造业、消费也会跟着弱。 这也许意味着经济对信贷的边际变化也不会那么敏感,执着于过去旧的框架并不可取。如果说社融增速下降对经济的冲击没那么大的话,货币政策对社融下降的容忍度也会提高。 简单来说,就是社融下降后,如果经济基本面受到的影响没那么大,货币不会很快转松。 全球补库存的趋势,意味着制造业投资也不会弱,经济内生的融资需求是恢复的,有内生的融资需求回升的动力做底子,社融也不会因政策退出或收紧就出现明显地、大幅度地收缩。所以,社融有可能是圆顶。 无论如何,这有可能导致社融的拐点向利率的拐点传导效应要比想象中的要长。社融见顶后利率见顶是结果,但前提是投资者得熬过这样一个过程,而难熬的过程也会被拉长。 对投资者而言,更需要关注的是全球补库周期导致政策层对土地-地产-基建产业链(新基建除外)的压制,以及背后摇摇欲坠的刚兑融资结构。
核心观点 11月金融数据仍然在数量和结构上保持较好表现,M1、M2增速也均环比回升,实体经济需求侧继续处于景气区间。但我们也注意到,社融增速在今年以来首次回落,意味着本轮信用扩张大概率已经“触顶”。我们认为后续社融在未来1年时间当中均将保持缓步回落的态势,2021年或回落2个百分点左右。但以“信贷脉冲”衡量,整体“宽信用”对经济正向拉动还将延续到至少明年上半年,信用扩张的边际变化不会影响现阶段的经济复苏节奏。 事项 2020年12月9日,央行发布2020年11月份金融信贷数据。其中,新增信贷1.43万亿(前值6898亿);新增社会融资总额2.13万亿(前值1.42万亿);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3.6%(前值13.7%);M2同比增速10.7%(前值10.5%)。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正文 ▌银行信贷端:结构依然向好,同比继续保持多增。信贷11月净增1.43万亿元,净增量继续保持同比多增(图2),整体的信贷表现依然保持稳健,结构与近期贷款表现相一致,中长期贷款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企业融资层面,整体贷款净增7812亿元,中长期贷款当月净增5049亿元,继续明显好于企业短期贷款及票据贷款的当月表现,同比增速仍处于加速期(图3)。同时票据融资重回正增长,净增804亿元,短期贷款增加734亿元。而在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也同样继续保持主导地位,11月净增5049亿元,同比多增360亿元,而短期居民贷款则净增2486亿元。整体来看,11月银行信贷投放结构仍以中长期信贷为主,边际变化仍然积极,反映信贷需求端仍然相对旺盛,而信贷的良好投放也将继续支撑实体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环比修复。 ▌社融增速:增速如期触顶,回落至13.6%,预计后续将开始缓步回落。11月新增社会融资总额2.13万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3.6%,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为年内首度回落,符合我们的预期。分结构看:人民币信贷层面,银行叠合非银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净增量为1.53万亿,较去年同期多增1667亿元;直接融资层面,受信用风险明显抬升等因素影响,11月净增量环比回落相对明显,11月信用债券净发行862亿元,同比少增2468亿元,境内股票融资771亿元,同比多247亿元;非标融资层面,信托、委托和未贴现承兑汇票均呈现净减少态势,合计减少2044亿元,基本与10月幅度类似,其中信托与表外票据为主要贡献项,但略好于去年同期缩减水平;政府债券方面,11月净增4000亿元,同比继续保持多增;其他融资方面,当月净增2411亿元。整体而言,11月的社融增速如期触顶,而伴随着政府融资同比回落、2021年资管新规的到期压力、近期风险事件上升所带来的信用债净融资相对压力,我们认为在未来至少一年的维度当中,社融增速将开始缓步回落,至2021年末或回落2个百分点左右至11.3%左右水平。 ▌ M2增速小幅回升至10.7%,M1增速升至10%。从货币供给端观察,11月M1增速环比上升0.9个百分点至10%,而M2增速亦回升至10.7%。分析来看,M1增速的继续向好预示实体企业的经营活动仍在逐步加快,四季度经济将进一步受益于内生动能修复所带来的景气向上提振。而针对M2,往后看,我们预计后续财政支出同比增速还将保持较快水平,拉动M2延续11月的修复速率,预计年末将保持在10.8%左右水平。 ▌如何看待信贷扩张的拐点来临?——我们认为尽管社融增速已触及顶部区间,但整体“宽信用”对经济的支持还将延续到至少明年上半年。整体来看,尽管从11月社融数据来观察,本轮信用扩张周期的拐点或已到来,后续社融增速大概率将持续性缓步回落,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的修复趋势已经结束。从“信贷脉冲”角度观察(图8),社融增速的相对变化通常领先GDP工业增加值大约三个季度,这意味着整体“宽信用”所带来的对经济复苏的正向拉动还将延续到至少明年上半年,我们认为在明年上半年以前,我国经济还将受益于本轮政策宽松所带来的滞后效应的提振,维持明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将达19.5%左右的判断不变。 附录图表
事件: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预期1.36万亿,前值6898亿元;新增社融2.13万亿,预期2万亿,前值1.42万亿;M2同比10.7%,预期10.6%,前值10.5%; 核心结论: 1.新增信贷延续同比多增,居民贷款反映消费改善和地产韧性,企业中长贷仍是企业贷款主支撑,票据融资止跌回升。 2.社融同比多增规模明显下降,社融增速12个月以来首降,表内贷款、政府债券和委托贷款是11月社融主支撑。 3.M1、M2双回升,M1-M2负的剪刀差继续收窄。1)M1同比继续走高,M1-M2负的剪刀差收反映地产韧性较强,且企业现金流改善,货币活性更强。2)存款端体现了财政投放增加,部分转化成居民和企业存款的季节规律,M2升高也与财政投放、贷款对存款的创造等因素有关。 4.社融增速下降对实体经济、利率有何影响?社融增速下降意味着信用收紧,但主要是结构性紧,防止经营贷违规进入房地产、或打击票据与结构性存款套利形成的资金空转问题。需要关注,信用虽边际收紧,但我们测算表明与实体经济仍然匹配。鉴于2020年经济活动阶段性停滞、疫情常态化防控仍在,尽管创新货币政策直达企业,但大量新增债务冗余在金融部门或借新还旧,社融对经济的支持不能从创造增加值部门充分体现,由此,本轮社融对经济的领先时间可能被拉长。随着信用流向的变化,对大类资产配置的指向意义也可能发生变化。此外,倾向于认为,本轮利率趋势性见顶回落的时间也有可能被拉长。维持年度报告观点,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水平有望从当前的3.3%左右震荡向上寻顶,配置价值凸显,趋势性下行的拐点应是经济基本面转弱之际,第一次可能是年底或2021年Q1(环比实质转弱),第二次可能是2021年二三季度(经济增速回落至疫情前甚至更低)。 正文如下: 1.新增信贷延续同比多增,居民贷款反映消费改善和地产韧性,企业中长贷仍是企业贷款主支撑,票据融资止跌回升。11月新增信贷1.43万亿,同比多增400亿元,其中居民贷款新增7534亿元,同比多增703亿元;企业贷款新增7812亿元,同比多增1018亿元;非银机构贷款减少1042亿元,同比多减1316亿元。分项看:1)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分别同比多增344和360亿元,反映消费改善、地产仍有韧性。2)企业贷款最大支撑仍来源于企业中长贷。11月企业中长贷新增5887亿元,同比多增1681亿元,占企业贷款比重为75%,反映中长期融资需求仍较旺盛。3)表内票据止跌回升。11月表内票据增加804亿元,此前5个月为减少1000-2000亿元。 2.社融同比多增规模明显下降,社融增速12个月以来首降,表内贷款、政府债券和委托贷款是11月社融主支撑。11月新增社融2.13万亿,同比多增1363亿元、但多增量显著低于此前(3月以来月均1.16万亿,最低4055亿);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至13.6%(去年11月以来首降),剔除政府债券口径的同比增速回落0.15个百分点至12.26%(今年2月以来首降),我们预计拐点已到、后续总体上将趋势下行。1-11月新增社融累计超33万亿,预计全年可达35万亿以上。 11月社融主由表内贷款、政府债券和委托贷款支撑:1)社融口径新增人民币贷款1.53万亿,同比多增1667亿元。与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口径相比多的1000多亿,应是剔除了非银机构减少的那部分,表明信贷对实体支持作用较强。2)11月新增政府债券4000亿元,同比多增2284亿元。1-11月累计新增政府债券7.6万亿,预计12月地方债新增2000亿元用于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国债额度还余3000-4000亿元,对社融仍有支撑,但不及三季度。3)11月委托贷款减少31亿元,同比少减928亿元,对表外融资和社融形成一定支撑。4)需指出的是,11月企业债券融资新增862亿元,同比少增2468亿元,与信用风险事件冲击债市有关。 3.M1、M2双回升,M1-M2负的剪刀差继续收窄。11月M1同比回升0.9个百分点至10%,创2018年2月以来新高;M2同比回升0.2个百分点至10.7%;M1-M2负的剪刀差缩窄0.7个百分点至-0.7%。1)M1同比继续走高,M1-M2负的剪刀差收窄反映地产韧性较强,且企业现金流改善,货币活性更强。2)存款端:居民、企业存款环比增加、政府存款环比减少,与季节规律有关,即财政投放增加,部分转化成居民和企业存款。但季节规律无法解释全部,居民存款和非银存款分别同比多增3868亿元和1537亿元,体现了贷款对存款的创造,也与11月股市行情较好有关。此外,财政存款同比小幅多增594亿元,与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多增相呼应。 4.如何理解社融增速拐头向下? 1)社融增速下降意味着信用收紧,但主要是结构性紧,实体经济端尚未收缩。根据我们前期报告的观点(参见《信用已宽数月,有何特点?明年呢?》、《重塑与重估—2021年宏观经济展望》),中性假设下2021年社融存量增速从13.6%降至10.7%-11.6%,直观看信用环境将显著收紧,但本质看是结构性紧与结构性松并存:一方面,本轮信用收紧,主要对应的是防止经营贷违规进入房地产、或打击票据与结构性存款套利形成的资金空转问题。这类新增信用没有直接服务实体经济活动,需要优先去掉这部分杠杆。另一方面,信用虽边际收紧,但与实体经济仍然匹配。据我们测算,中性假设下今明两年名义GDP增速为2.8%和11.4%,社融增速分别13.6%和11.2%。测算新增社融占当年名义GDP比重,2020年为34%,2021年可能回落至28%,但仍高于2018和2019年的24%和26%,说明2021年信用环境与实体经济仍能大致匹配,金融条件仍有望对经济形成有效支撑。 2)社融存量增速对经济增长的领先性是否稳定?“货币-信用”周期对资产配置的影响逻辑是否发生变化?历史数据显示,社融存量增速大约领先名义GDP增速1-3个季度,前期报告《基于四维度宏观环境的大类资产配置框架》我们也曾分析不同货币、信用环境下大类资产配置规律。鉴于2020年经济活动阶段性停滞、疫情常态化防控仍在,尽管创新货币政策直达企业,但大量新增债务仍冗余在金融部门或借新还旧,社融对经济的支持不能从创造增加值部门充分体现,由此,本轮社融对经济的领先时间可能被拉长。从这个角度,鉴于2020年10月为本轮信用宽松的顶点,但信用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可能会到2021年Q2。此外,随着信用流向的变化,例如以往大部分进入房地产,后续可能加大对制造业、小微企业、绿色金融、科技等领域支持,信用与实体的结构性关系也将发生变化,对大类资产配置的指向意义也可能发生变化。 3)社融见顶领先利率顶的关系是否稳定?历史数据显示,社融存量增速见顶后,利率也有望见顶回落,但领先时间并不稳定,主要受货币政策基调、实体经济情况和金融监管等扰动,综合当前情景,倾向于认为,本轮利率趋势性见顶回落的时间有可能被拉长。维持我们年度报告观点,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水平有望从当前的3.3%左右震荡向上寻顶,配置价值凸显,趋势性下行的拐点应是经济基本面转弱之际,第一次可能是年底或2021年Q1(环比实质转弱),第二次可能是2021年二三季度(经济增速回落至疫情前甚至更低)。 风险提示: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经济回暖不及预期,模型测算有偏差。
作者:诸建芳|吴宇晨(联系人) 核心观点 11月金融数据仍然在数量和结构上保持较好表现,M1、M2增速也均环比回升,实体经济需求侧继续处于景气区间。但我们也注意到,社融增速在今年以来首次回落,意味着本轮信用扩张大概率已经“触顶”。我们认为后续社融在未来1年时间当中均将保持缓步回落的态势,2021年或回落2个百分点左右。但以“信贷脉冲”衡量,整体“宽信用”对经济正向拉动还将延续到至少明年上半年,信用扩张的边际变化不会影响现阶段的经济复苏节奏。 事项 2020年12月9日,央行发布2020年11月份金融信贷数据。其中,新增信贷1.43万亿(前值6898亿);新增社会融资总额2.13万亿(前值1.42万亿);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3.6%(前值13.7%);M2同比增速10.7%(前值10.5%)。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正文 ▌银行信贷端:结构依然向好,同比继续保持多增。信贷11月净增1.43万亿元,净增量继续保持同比多增(图2),整体的信贷表现依然保持稳健,结构与近期贷款表现相一致,中长期贷款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企业融资层面,整体贷款净增7812亿元,中长期贷款当月净增5049亿元,继续明显好于企业短期贷款及票据贷款的当月表现,同比增速仍处于加速期(图3)。同时票据融资重回正增长,净增804亿元,短期贷款增加734亿元。而在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也同样继续保持主导地位,11月净增5049亿元,同比多增360亿元,而短期居民贷款则净增2486亿元。整体来看,11月银行信贷投放结构仍以中长期信贷为主,边际变化仍然积极,反映信贷需求端仍然相对旺盛,而信贷的良好投放也将继续支撑实体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环比修复。 ▌社融增速:增速如期触顶,回落至13.6%,预计后续将开始缓步回落。11月新增社会融资总额2.13万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3.6%,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为年内首度回落,符合我们的预期。分结构看:人民币信贷层面,银行叠合非银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净增量为1.53万亿,较去年同期多增1667亿元;直接融资层面,受信用风险明显抬升等因素影响,11月净增量环比回落相对明显,11月信用债券净发行862亿元,同比少增2468亿元,境内股票融资771亿元,同比多247亿元;非标融资层面,信托、委托和未贴现承兑汇票均呈现净减少态势,合计减少2044亿元,基本与10月幅度类似,其中信托与表外票据为主要贡献项,但略好于去年同期缩减水平;政府债券方面,11月净增4000亿元,同比继续保持多增;其他融资方面,当月净增2411亿元。整体而言,11月的社融增速如期触顶,而伴随着政府融资同比回落、2021年资管新规的到期压力、近期风险事件上升所带来的信用债净融资相对压力,我们认为在未来至少一年的维度当中,社融增速将开始缓步回落,至2021年末或回落2个百分点左右至11.3%左右水平。 ▌M2增速小幅回升至10.7%,M1增速升至10%。从货币供给端观察,11月M1增速环比上升0.9个百分点至10%,而M2增速亦回升至10.7%。分析来看,M1增速的继续向好预示实体企业的经营活动仍在逐步加快,四季度经济将进一步受益于内生动能修复所带来的景气向上提振。而针对M2,往后看,我们预计后续财政支出同比增速还将保持较快水平,拉动M2延续11月的修复速率,预计年末将保持在10.8%左右水平。 ▌如何看待信贷扩张的拐点来临?——我们认为尽管社融增速已触及顶部区间,但整体“宽信用”对经济的支持还将延续到至少明年上半年。整体来看,尽管从11月社融数据来观察,本轮信用扩张周期的拐点或已到来,后续社融增速大概率将持续性缓步回落,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的修复趋势已经结束。从“信贷脉冲”角度观察(图8),社融增速的相对变化通常领先GDP工业增加值大约三个季度,这意味着整体“宽信用”所带来的对经济复苏的正向拉动还将延续到至少明年上半年,我们认为在明年上半年以前,我国经济还将受益于本轮政策宽松所带来的滞后效应的提振,维持明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将达19.5%左右的判断不变。 附录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