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晚间,豫光金铅(600531)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豫光集团)拟引进投资者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根据公告,豫光集团拟2020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开展审计、评估等工作,通过产权交易场所公开交易,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引进1名投资者进行混改,投资者应以现金出资;增资扩股完成后,投资者将取得豫光集团56.5%的股权,将会导致豫光集团控制权发生变化。 此前,豫光集团持有豫光金铅29.61%股权,豫光集团由济源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全资持有。按照公司计划,混改完成后豫光集团持股比例将下降至12.88%,变为第二大股东;引入投资者持股比例为16.73%,成为第一大股东。根据去年三季报,公司股东还有济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6.89%,以及中国黄金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3.29%。 值得注意的是,豫光集团持有的部分股份正处于质押状态。2020年11月5日,豫光金铅公告称,豫光集团持有公司的1亿股股份质押给国泰君安,2021年8月3日质押到期,质押融资资金将用于自身生产经营。 据悉,豫光金铅主要从事电解铅、白银、黄金等有色金属及贵金属产品的冶炼及进出口贸易。2020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27.52亿元,同比略减3.87%;归母净利润2.43亿元,同比大增205.61%。公司称,净利润增长主要原因是主产品铜、金、银价格上涨,毛利增加;融资费用减少以及汇兑损失减少。
1月27日晚间,*ST九有(600462)公告称,预计2020年度经营业绩将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约2103万元。2019年同期公司亏损3360万元。 不过,*ST九有业绩预盈主要由于非经常性损益事项所致,影响金额约6480万元,主要是公司受赠亳州纵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90%股权价值为6397万元,扣非后仍亏损约4377万元。 对于主营业务的影响,*ST九有表示,公司优化资产及业务结构,同时努力探索新运营模式,拓宽与腾讯公司在活动执行、节目制作、电商等业务的合作。但是,受股权激励、各种费用上升等影响,扣非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约1164万元。 企查查显示,亳州纵翔成立于2020年9月25日,注册资本8500万元,从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去年底企业法定代表人由原来的张东旗变更为肖自然,而肖自然目前因关联企业失信被限制高消费。 2020年12月10日,*ST九有曾公告称,亳州纵翔唯一股东张东旗拟将其合法持有的亳州纵翔90%股权无偿转让给公司。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公司持有亳州纵翔90%的股权,认缴出资7650万元,实缴出资6408万元;张东旗持有亳州纵翔10%的股权,认缴出资850万元,实缴出资712万元。此外,公司与亳州纵翔开展直播、秀场运营及建立直播网红孵化等业务。 这项无偿捐赠引发了监管关注,上交所下发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赠予股份的商业合理性,张东旗、亳州纵翔与上市公司及控股股东是否存在关联关系,以及充分提示目前经营风险。 对此,*ST九有回复称,亳州纵翔拥有安徽阜阳泰睿国际建材家居广场商业楼物业(包含179套房地产,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具有充足的业务场地资源,成立以来尚未开展正式经营活动,希望通过引入运营团队的方式开展短视频直播及直播网红孵化等业务。张东旗认为,赠予公司股权,其一基于对公司直播、秀场业务资源及运营经验的认可,希望以此促进合作;其二基于对亳州纵翔未来运营收益的预期。 公司还表示,张东旗于1994年在河北省军区停薪留职后,赴泰国从事旅游产业开发及运营至今,张东旗、亳州纵翔与上市公司及控股股东不存在关联关系或其他利益往来。 *ST九有目前经营风险重重。据公司披露,公司控股股东盛鑫元持有公司约1亿股股份,已全部被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司法冻结,被杭州、大连、深圳等地的公安分局轮候冻结,这部分股份还因质押事项而面临司法执行,公司控制权面临变更风险。 此外,*ST九有2020年第三季度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135%,高于同行业水平;且公司已经连续两个会计年度净资产为负,虽然业绩预告称2020年末净资产为正,但公司仍面临经营困局。
涵盖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国防科工、机械制造等行业领域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截至2020年12月31日,深市共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523家,占深市上市公司总数的22%,占A股国有控股公司的44%;总市值9.4万亿元,占深市总市值的27%,涵盖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国防科工、机械制造等行业领域。2020年是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开局之年。深交所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一直全力支持国资国企改革,持续优化监管服务,激发国有资本运营活力,助力国企做强做优做大,努力使深市多层次资本市场成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前沿阵地和重要力量。 精心设计精准服务 落实国企改革要求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出台,赋予了资本市场新的使命与责任。深交所以三年行动方案为纲领,以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为目标,紧扣监管与服务职责,聚焦深市市场特色,从构建长效机制、拓展培育深度、健全基础制度、推动质量变革、深化对接服务五个方面研究制定16项具体工作安排,进一步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系统性、协同性、针对性。截至2020年底,深交所已与70余家央企集团建立多元化对接机制,与23家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年走访央企及下属企业110家次,举办培育工程31次。深交所发挥专业性、定制化、全链条的服务优势,为重点企业量身定做包括提供政策咨询、开展项目路演、推动产品发行、举办专题培训、组织论坛活动等专项服务方案。同时,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新增广西、广州等服务基地,通过“本部+中心+基地”的方式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和在地化工作窗口,持续完善并延伸服务链条,助力国资国企深化改革。 引入增量盘活存量 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 深交所积极助力优质国企通过改制上市、再融资等筹集中长期发展资金,持续推动国企灵活运用各类债券、资产支持证券产品,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推进产权、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 IPO方面,2020年,8家国有控股公司在深交所首发上市,募集资金36.2亿元,其中既有地铁设计、特发服务等从事基础建设、物业管理等传统行业的企业,也有派瑞股份、铜牛信息等从事半导体、计算机应用等新兴行业的企业。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顺利实施,有力推动了符合条件的优质混改企业上市发展。 再融资方面,得益于新政落地,2020年市场再融资需求集中释放,深市国企共实施36单再融资,融资金额879.9亿元,同比大幅上升111.8%和294.8%。其中,国信证券、国海证券等4家证券公司通过非公发及配股共募集282亿元,充实公司资本金;本钢板材、华菱钢铁通过发行可转债共募集108亿元,用于产品提质增效与改善资本结构。 固定收益产品方面,2020年国有企业发行人在深市合计发行固收产品499只,融资金额约58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36%。国有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债券市场融资便捷性,灵活适配资金需求。比如,广西建工集团发行交易所市场首单战疫专项公司债券,用于疫情防控后备应急医院建设;徐工租赁发行交易所市场首单短期限、可滚动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深交所通过举办基础设施公募REITs座谈会等支持推动国资国企抓住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政策机遇,进一步盘活企业资产、拓宽融资渠道。 调整结构优化布局 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深交所大力支持以产业整合为重点的市场化并购重组,持续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过战略性并购、产业整合等,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为国企改革注入新动力。 上市公司收购方面,2020年国资共取得35家深市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主要涵盖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资本布局进一步优化。如华润集团收购迪瑞医疗,延伸集团医疗产业链布局;珠海国资收购通裕重工,整合风电产业链优势企业;青岛国资收购万马股份,做大电缆和充电桩相关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国资收购也积极配套定增安排,如中国城乡在接受碧水源股份表决权委托的同时,拟认购公司37亿元定增股份,为上市公司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重大资产重组方面,2020年深市国企共实施23单重组,涉及金额2437亿元,数量及金额占深市整体比例分别为29.5%和70.0%,为近五年最高,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经营发展提档加速。如一汽轿车置出亏损业务并收购一汽解放,由乘用车业务向商用车业务转型;中航西飞通过资产置换剥离非主业资产,实现对大中型军民用飞机整机制造资产的专业化整合;中国铁物重组*ST夏利,实现转型发展。 分拆上市方面,2020年深市共有8家国有企业披露分拆子公司在境内上市的方案或提示性公告,占深市总数的19.5%,分拆标的主要为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如广电运通分拆财政IT服务业务、铜陵有色分拆“双百企业”铜冠铜箔等。符合公司长期战略规划的分拆安排有利于国有上市公司实现业务聚焦、优化资源布局,对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治理强化激励 激发内生驱动力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重在公司治理。深交所稳妥推动国有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用好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工具,加快转换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发提高国有企业质量的内生动力。 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上市公司已经成为混改的主要载体,2020年深市国企稳步推进深化混改,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TCL科技收购中环股份的母公司中环集团100%股权,在半导体产业链上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布局。再如山大华特、达安基因、辰安科技、启迪环境等由高校控股的深市公司贯彻落实校企改革总体要求,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方面,股权激励是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助推器”,国有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人才需求日益攀升。2020年,深市国企共实施35单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同比上升34.6%,为近五年最高,激励股数占总股本比例平均达1.9%,高于全市场平均水平。如京东方A以近20亿元自有资金回购股份用于实施股权激励,涵盖近3000名核心技术、管理团队骨干,研发人员占比超六成,充分调动核心骨干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各项改革将进入快速推进、实质突破的新阶段。下一步,深交所将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三年行动计划时间表、路线图,因势利导、精准施策,积极助推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国有上市公司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上市公司群体整体质量全面提升。
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全年维持高景气度,也带动了封测企业业绩的增长。1月26日晚间,国内封测企业华天科技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公司2020年实现净利润6.5亿元至7.5亿元,同比增长126.64%至161.51%。 关于业绩增长的原因,华天科技方面表示:“受益于国产替代加速,2020年集成电路市场景气度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公司订单饱满。” 行业景气度高企 公司订单饱满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总产量为2613亿块,同比增长16.2%,比2019年7.2%的同比增幅大幅提升。 “国内集成电路行业维持高景气度,主要受四方面因素影响。”财富书坊创始人、财经作家周锡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华为禁令阻断了全球芯片供应链的完整性,国产替代步伐加速;二是5G、物联网、车联网以及诸多海量设备的巨大需求,催生了芯片市场的繁荣;三是蔓延全球的疫情影响了芯片产能,导致芯片产能供给不足;四是疫情全球化导致居家办公成为常态,加剧了对相关设备的需求。” 集成电路行业的加快发展,也推进了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封测行业的发展。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2011年-2019年,封测市场规模从649亿元增至235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17.45%。2020年前三季度,封测市场销售额为1711.0亿元,同比增长6.5%。 需求的增长使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尤其是晶圆代工、下游封测领域都面临供不应求的态势,封测企业的订单也迎来爆发式增长。华天科技相关负责人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目前订单非常饱满,各个基地的封测产线满载,产能利用率较高。” “随着国产替代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内封测市场将持续升温,产业机遇巨大。”金融科技专家、阿里MVP马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到2026年,预计国内集成电路封装产业的市场份额将突破4000亿元,2020年-2026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10%左右。 持续加码主业 增强规模优势 华天科技一直坚持“内生增长+外延式并购”的发展战略。在国内,公司拥有天水、西安、昆山、南京四大封测基地。2018年,公司花费23.48亿元收购马来西亚封测公司Unisem,进军射频芯片封装领域。2019年,华天科技在全球封测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增至4.4%,排名全球第六、国内第三。 近年来,华天科技紧跟市场需求,在昆山基地和南京基地相继布局先进封装生产线。其中,南京基地总投资80亿元,项目分三期建设,主要进行存储器、MEMS、人工智能等集成电路产品的封装测试,涵盖引线框架类、基板类、晶圆级全系列集成电路封装产品。一期项目已于2020年7月18日正式投产,达产后预计FC系列和BGA基板系列年产能可达39亿只,可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 2021年1月6日,总投资20亿元的昆山高可靠性车用晶圆级先进封装生产线项目也正式投产。项目达产后,预计每年将新增传感器高可靠性晶圆级集成电路先进封装能力36万片,新增年产值10亿元。 华天科技还于近日推出51亿元的定增预案,拟进一步扩大封测产能。马超告诉记者:“在国内外对芯片的海量需求以及国产替代进一步加速的背景下,国内封测企业扩大产能在意料之中。” 在此次定增募资拟投项目中,“集成电路多芯片封装扩大规模项目”的实施地为天水厂区,计划总投资11.58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MCM(MCP)系列封测年产能18亿只。“高密度系统级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扩大规模项目”的实施地为西安厂区,计划总投资11.5亿元,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形成年产SiP系列年产能15亿只。“TSV及FC集成电路封测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地为昆山厂区,计划总投资13.25亿元,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形成晶圆级集成电路封测年产能48万片、FC系列年产能6亿只。“存储及射频类集成电路封测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地为南京厂区,计划总投资15.06亿元,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形成BGA、LGA系列年产能13亿只。 信达证券在研报中评价称,“封测行业是规模效益明显的行业,华天科技通过此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集成电路先进封装测试领域的工艺和技术水平,扩大先进封装测试产能,有助于巩固和提升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促进公司持续快速发展。”
曾经的“影视借壳第一股”*ST长城正逐步走向退市边缘。 1月27日,*ST长城以0.48元/股的跌停价收盘。自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1月27日,公司股票已连续19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低于1元。依据深交所规定,上市公司股价如果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深交所将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以当日收盘价0.48元/股推算,公司股价在下一个交易日显然已无法回升至1元上方,退市已板上钉钉。 借壳5年后市值缩水超98% *ST长城前身为江苏宏宝。2014年,江苏宏宝以全部资产和负债作为置出资产,与长城集团等交易方拥有的长城影视100%股份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重组完成后,公司股票简称变更为“长城影视”,主营业务由五金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转变为电视剧的投资、制作与发行及其衍生业务。 顶着“影视借壳第一股”的光环,公司在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频获机构投资者调研。2015年,*ST长城借壳完成后,股价最高达31.41元/股,市值超过165亿元。 但好景不长,借壳两年后的2017年,公司影视剧制作、广告营销业务疲软,两大业务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2017年上半年,公司影视剧制作业务仅实现收入536万元,较上年同期的7400多万元下降明显;当期公司实现广告业务收入2.5亿元,较2016年同期相比缩减一半。 2018年度及2019年度,公司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为负值。2019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还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自2020年6月22日起,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长城影视”变更为“*ST长城”。 2020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在去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440.13万元。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公司负债合计18.59亿元,资产总计12.27亿元。 天眼查App显示,*ST长城目前面临众多司法风险与经营风险,公司已被法院列为限制高消费企业,成为最高人民法院公示的失信企业。 2020年底,公司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公司积极应对遇到的暂时性困难和挑战,始终坚持回归主业。为了加紧保壳,公司努力提高自身偿债能力,成立了催收小组,加快对应收账款的催收效率。 截至目前,公司尚未就2020年全年业绩情况做出披露,能否扭亏为盈尚未可知。但以2021年1月27日的收盘价0.48元/股计算,公司目前的市值仅2.52亿元,相较巅峰时期的165亿元市值已缩水超98%。 股价低迷面值退市已无悬念 2020年12月31日,*ST长城股价首次跌破1元。在此后的18个交易日里,公司股价从未回到过1元上方。 1月14日晚间,公司首次发布《关于公司股票可能因股价低于1元将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向投资者提示称,公司股票已连续1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存在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此后每个交易日收盘后,公司均会作出相关终止上市交易的风险提示。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0日,公司现有股东4.01万户,公司第二大股东宏宝集团持有公司股份3554万股。 “没关系的,反正跌只能让它跌,已经没办法了,只能这样了。”宏宝集团董事长朱剑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把企业做好才是正道理。公司目前五金、汽车零配件业务都经营得不错。” 根据深交所规定,公司股价如果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将触发“面值退市”机制,被终止上市交易。 对此,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智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终止上市,这是证券市场对公司价值的否定性评价。对公司来说,意味着之后不能在二级市场进行融资了,至于直接的融资渠道,比如银行贷款,由于不是上市公司的身份,也会受到相应限制。” “对投资者来说,公司退市并不等于公司清算,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仍然是有效的,只是流通性受到影响。”在采访中,王智斌对记者表示。 多元化退市加速市场优胜劣汰 2020年12月底,沪深交易所发布退市新规,全面修订了财务指标类、交易指标类、规范类、重大违法类退市标准。此次出台的被称为A股市场“史上最严”的退市新规自实施以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股票踩上退市红线。 1月13日,*ST天夏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已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格均低于1元面值,公司股票自2021年1月14日开市起停牌,股票可能面临被终止上市的风险。1月21日,东方金钰进入退市整理期,成为2021年A股市场退市第一股。1月25日晚,*ST航通对外宣布称,公司主动退市方案已获股东大会审议高票通过,成为自退市新规实施以来主动退市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新的退市机制,有利于资本市场‘新鲜血液’的自由流通。过去借壳较为普遍,不利于引导市场长期价值投资方向,会导致一些垃圾公司沦为炒壳对象。”第三方研究机构、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存在可持续经营问题、公司治理体系又存在巨大缺陷的公司,如果触发退市条件,就应该退就退。从长期来看,退市机制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会起到很大作用。” “加速退市,也是注册制发行下的一个必然要求。”况玉清在采访中表示,“全面实施注册制后,企业上市的门槛和条件等都有所放宽,壳资源的价值已大打折扣,加速对壳资源的清理与注册制发行是相辅相成的。”
高管辞职、业绩暴雷、股价闪崩,二三四五坐不住了,27日晚打出“回购牌”救急。 1月27日晚,二三四五公告称,拟使用2.5亿元至5亿元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部分社会公众股份,用于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回购价格不超过3.28元/股,回购比例为1.33%至2.66%。 为何突然要回购股份?这或与公司2020年业绩暴雷、股价闪崩有关。1月24日晚,二三四五披露2020年业绩预告,预计亏损8.06亿元至9.98亿元。2019年公司尚盈利7.59亿元。该公告一出,二三四五股价便闪崩,1月25日开盘即跌停,报收1.95元/股;1月26日再次开盘跌停,报收1.76元/股;1月27日跌停开盘后有所反弹,收盘跌6.82%。三天累计跌幅为25%。 二三四五2020年度业绩由盈转亏,主要源于巨额资产减值。公司称,拟计提资产减值12.41亿元至13.93亿元,其中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1.96亿元至13.48亿元。这一巨额商誉减值源于公司7年前收购的资产,2014年公司作价26.5亿元收购上海二三四五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二三四五科技”),溢价率高达20倍,形成商誉24亿元。二三四五科技顺利完成“2014年至2016年实现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5亿元、2亿元、2.5亿元”的业绩承诺,让二三四五的净利润也得以快速增长,从2014年的1.18亿元增至2018年的13.67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2019年,二三四五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下滑迹象,分别为24.41亿元、7.5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5.33%、44.48%,不过公司在当年并未计提商誉减值准备。针对本次商誉减值,深交所迅速发出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2020年度计提大额减值的依据、是否合理,2019年商誉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分等。 业绩暴雷前夕,公司高管陆续辞职。2021年1月19日,公司收到公司董事房振武的辞职报告,辞职后,房振武将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1月12日公司收到副总经理罗绘女士的书面辞职申请,罗绘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其所担任的公司副总经理职务,辞职后将继续在公司任职。 更让投资者侧目的是,在业绩暴雷前,二三四五的股东已经减持套现。据公告,公司重要股东浙富控股于2020年8月21日至2020年10月29日期间通过大宗交易及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减持6711.11万股,占公司目前最新总股本1.17%。
1月27日晚间,豫光金铅公告称,接到控股股东豫光集团通知,豫光集团将通过产权交易场所公开交易,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引进1名投资者进行混改。投资者应以现金出资,将取得豫光集团56.5%的股权。届时,豫光集团控制权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上市公司实控人变更。 作为“愚公故里”河南济源市的国企,豫光金铅主要从事电解铅、白银、黄金等有色金属及贵金属产品的冶炼及进出口贸易,是中国大型电解铅和白银生产企业。2002年7月,成立仅2年时间的豫光金铅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据公司官网显示,豫光金铅目前总资产达112亿元,占地2000余亩,拥有员工3600人,已跻身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财富500强之列。公司生产的“豫光”牌白银被用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专用银。 业绩表现上,豫光金铅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7.52亿元,同比下降3.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3亿元,同比增长205.61%。就利润大幅增长的缘由,公司解释称,因主产品铜、金、银价格上涨,带动公司毛利增加;同时,报告期内,公司的融资费用和汇兑损失均减少。 此次抛出“绣球”前,豫光集团已进行过一轮调整。去年12月1日,豫光金铅公告称,豫光集团于2020年11月27日收到通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委会因对济源国有企业产权结构进行调整,决定将豫光集团无偿划转至济源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下称“国资运营公司”)。该股权划转事项工商变更完成后,豫光集团的股东由济源市人民政府变更为国资运营公司。 公告显示,国资运营公司为济源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全资子公司,主要业务为资本管理、股权投资、企业资产重组并购及融资;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其控制的核心企业有15家,业务范围涵盖物业管理、市政工程施工,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服务等。 豫光集团目前持有豫光金铅29.61%的股权,公司实控人为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委会。豫光金铅表示,本次混改为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部署及要求,深化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国资国企改革。因此次股权变动为公司控股股东层面,对上市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