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报价显示,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涨破6.43,续刷2018年6月以来新高。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一、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但步伐有所放缓。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2.1%和51.4%,比上月回落0.6和1.3个百分点,但均高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9.4%,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仍低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均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53.5%,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扩张力度弱于上月。 新订单指数为52.3%,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增长有所放缓。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9.0%,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收窄。 从业人员指数为48.4%,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有所下降。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8.8%,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较上月放慢。 表1 中国制造业PMI及构成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PMI 生产 新订单 原材料 库存 从业人员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20年1月 50.0 51.3 51.4 47.1 47.5 49.9 2020年2月 35.7 27.8 29.3 33.9 31.8 32.1 2020年3月 52.0 54.1 52.0 49.0 50.9 48.2 2020年4月 50.8 53.7 50.2 48.2 50.2 50.1 2020年5月 50.6 53.2 50.9 47.3 49.4 50.5 2020年6月 50.9 53.9 51.4 47.6 49.1 50.5 2020年7月 51.1 54.0 51.7 47.9 49.3 50.4 2020年8月 51.0 53.5 52.0 47.3 49.4 50.4 2020年9月 51.5 54.0 52.8 48.5 49.6 50.7 2020年10月 51.4 53.9 52.8 48.0 49.3 50.6 2020年11月 52.1 54.7 53.9 48.6 49.5 50.1 2020年12月 51.9 54.2 53.6 48.6 49.6 49.9 2021年1月 51.3 53.5 52.3 49.0 48.4 48.8 表2 中国制造业PMI其他相关指标情况(经季节调整) 单位:% 新出口 订单 进口 采购量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 出厂 价格 产成品 库存 在手 订单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 2020年1月 48.7 49.0 51.6 53.8 49.0 46.0 46.3 57.9 2020年2月 28.7 31.9 29.3 51.4 44.3 46.1 35.6 41.8 2020年3月 46.4 48.4 52.7 45.5 43.8 49.1 46.3 54.4 2020年4月 33.5 43.9 52.0 42.5 42.2 49.3 43.6 54.0 2020年5月 35.3 45.3 50.8 51.6 48.7 47.3 44.1 57.9 2020年6月 42.6 47.0 51.8 56.8 52.4 46.8 44.8 57.5 2020年7月 48.4 49.1 52.4 58.1 52.2 47.6 45.6 57.8 2020年8月 49.1 49.0 51.7 58.3 53.2 47.1 46.0 58.6 2020年9月 50.8 50.4 53.6 58.5 52.5 48.4 46.1 58.7 2020年10月 51.0 50.8 53.1 58.8 53.2 44.9 47.2 59.3 2020年11月 51.5 50.9 53.7 62.6 56.5 45.7 46.7 60.1 2020年12月 51.3 50.4 53.2 68.0 58.9 46.2 47.1 59.8 2021年1月 50.2 49.8 52.0 67.1 57.2 49.0 47.3 57.9 二、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4%,较上月回落3.3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非制造业保持恢复态势,但势头有所放缓。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0%,低于上月0.7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1%,低于上月3.7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航空运输、道路运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 新订单指数为48.7%,比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减弱。分行业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1.2%,比上月回落4.6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48.3%,比上月下降2.9个百分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4.5%,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继续上涨。分行业看,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60.0%,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3.5%,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51.4%,虽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涨幅有所收窄。分行业看,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2.9%,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1.1%,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7.8%,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用工景气度回落。分行业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2.8%,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6.9%,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5.1%,比上月回落5.5个百分点,仍位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多数非制造业企业对行业发展保持信心。分行业看,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3.6%,比上月回落9.9个百分点;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5.3%,比上月回落4.8个百分点。 表3 中国非制造业主要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商务活动 新订单 投入品 价格 销售价格 从业人员 业务活动 预期 2020年1月 54.1 50.6 53.3 50.5 48.6 59.6 2020年2月 29.6 26.5 49.3 43.9 37.9 40.0 2020年3月 52.3 49.2 49.4 46.1 47.7 57.3 2020年4月 53.2 52.1 49.0 45.4 48.6 60.1 2020年5月 53.6 52.6 52.0 48.6 48.5 63.9 2020年6月 54.4 52.7 52.9 49.5 48.7 60.3 2020年7月 54.2 51.5 53.0 50.1 48.1 62.2 2020年8月 55.2 52.3 51.9 50.1 48.3 62.1 2020年9月 55.9 54.0 50.6 48.9 49.1 63.0 2020年10月 56.2 53.0 50.9 49.4 49.4 62.9 2020年11月 56.4 52.8 52.7 51.0 48.9 61.2 2020年12月 55.7 51.9 54.3 52.3 48.7 60.6 2021年1月 52.4 48.7 54.5 51.4 47.8 55.1 表4 中国非制造业其他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新出口订单 在手订单 存货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20年1月 48.4 43.6 47.2 52.1 2020年2月 26.8 35.2 39.3 28.3 2020年3月 38.6 43.0 46.1 46.4 2020年4月 35.5 43.4 47.0 51.0 2020年5月 41.3 44.3 47.8 52.9 2020年6月 43.3 44.8 48.0 52.1 2020年7月 44.5 44.9 48.1 51.9 2020年8月 45.1 44.6 48.5 52.4 2020年9月 49.1 46.3 48.5 52.2 2020年10月 47.0 44.9 48.7 52.3 2020年11月 49.0 45.2 48.8 51.8 2020年12月 47.5 44.7 47.0 51.2 2021年1月 48.0 44.0 47.4 49.8 三、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1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8%,比上月回落2.3个百分点,表明近期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保持扩张,但扩张力度有所减弱。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领域,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综合PMI产出指数是PMI指标体系中反映当期全行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产出变化情况的综合指数。PMI高于50%时,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扩张;低于50%,则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3000家调查样本;非制造业的43个行业大类,4200家调查样本。 3.调查方法 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或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或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1)分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3个分类指数。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商务活动、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存货、投入品价格、销售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等10个分类指数。分类指数采用扩散指数计算方法,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由于非制造业没有合成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 (2)制造业PMI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PMI是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制造业PMI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3)综合PMI产出指数的计算方法。综合PMI产出指数由制造业生产指数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加权求和而成,权数分别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占GDP的比重。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指数均为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1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保持在扩张区间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2021年1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2021年1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近期我国多地接连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暂时受到一定影响,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应对、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继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景气度总体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1.3%、52.4%和52.8%,比上月回落0.6、3.3和2.3个百分点,均继续保持在荣枯线以上。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小幅降低 1月份,制造业PMI降至51.3%,但连续7个月位于51.0%及以上区间。春节前后是我国制造业传统淡季,加之近期局部聚集性疫情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制造业总体扩张势头有所放缓。本月主要特点: 一是大中型企业景气度总体稳定,小型企业景气度回升。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2.1%和51.4%,虽低于上月0.6和1.3个百分点,但均位于景气区间,其中大型企业PMI连续8个月位于52.0%及以上,对支撑制造业稳步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型企业PMI为49.4%,虽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但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景气度仍偏弱。 二是产需两端扩张力度弱于上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3.5%和52.3%,较上月回落0.7和1.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从行业情况看,农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6.0%,行业增长较快;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行业两个指数均位于临界点以下,产需有所回落。从地区情况看,本月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受疫情影响较为明显,有调查企业反映近期生产、采购、运输等活动面临一些困难。 三是进出口景气度有所回落。前期圣诞季海外需求集中释放,叠加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等因素,部分企业外贸订单有所减少,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0.2%和49.8%,低于上月1.1和0.6个百分点。虽然制造业进出口景气水平总体有所回落,但农副食品加工、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等行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均位于51.0%以上,反映出这些行业的外贸业务比上月有所增加。 四是价格指数继续高位运行。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7.1%和57.2%,虽低于上月0.9和1.7个百分点,但持续位于较高运行水平。从行业情况看,农副食品加工、石油加工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上游行业的两个价格指数均高于70.0%,表明相关行业原材料采购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上涨明显。 五是假日效应带动消费品行业回暖。消费品行业PMI为52.3%,高于上月1.8个百分点,行业增长加快。从产需情况看,消费品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制造业总体,分别为54.1%和55.2%,比上月上升1.5和4.3个百分点,显示出随着春节假日临近,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消费品行业市场需求释放明显,企业生产活动较为活跃。 调查结果还显示,本月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有较大幅度回落。有调查企业反映,疫情影响员工正常到岗,加之部分人员提前返乡,企业用工缺口加大;同时,有些地区物流放缓,部分企业产品外销与原材料购进活动受到影响。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回落 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4%,低于上月3.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恢复有所放缓。 服务业景气度下降。受局部聚集性疫情等影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上月3.7个百分点,为51.1%,尽管服务业仍保持恢复态势,但景气水平有所回落。本月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6.2%和49.1%,低于上月2.0和6.3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仍保持较高景气水平,生活性服务业景气度则回落至收缩区间。从行业大类看,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3个月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持续较快增长。调查结果显示,本月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居民服务等接触式、聚集性消费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幅度较为明显,均位于收缩区间。另外,近期一些地区物流放缓,加之商务往来和居民出行减少,道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临界点以下,行业活跃度有所下降。从市场需求看,新订单指数为48.3%,低于上月2.9个百分点,服务业市场需求有所减弱。从价格指数看,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3.5%,高于上月0.4个百分点,服务业企业经营成本压力加大。 建筑业高位回落。受冬季低温天气及春节假日临近等因素影响,建筑业进入施工淡季,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60.0%和51.2%,低于上月0.7和4.6个百分点,建筑业生产活动和市场需求扩张放缓。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3.6%,低于上月9.9个百分点,认为未来3个月内业务活动减少的企业比重有所上升。 三、综合PMI产出指数扩张放缓 1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8%,低于上月2.3个百分点,表明近期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保持扩张,但扩张力度有所减弱。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3.5%和52.4%。
“外汇期货要来了?”、“新品种天然气期货咋样啊?”、“居然还有航运衍生品”、“资管产品也要大变革!”。昨日,期货日报记者的朋友圈、微信群被接连不断的讨论刷屏。 1月30日,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其中不少内容都提及期货市场。 1月30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公布。到2025年,上海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显著成果,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功能全面升级,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标杆。 关于期货市场,《纲要》提出,推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展人民币外汇期货试点;研究推进成品油、天然气等期货产品上市;优化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形成机制,更好发挥金融市场定价基准作用;大力发展大宗商品基金;支持发展航运衍生品业务,构建衍生品交易、结算和信息平台;进一步发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作用,研究推进成品油、天然气等期货产品上市。 未来5年、15年的上海会是什么样子?未来5年、15年上海的期货市场又是什么样子? 上海“十四五”规划喊期货市场“领任务” 我们来具体看看这次给期货市场立的各个“小目标”。 《纲要》在第三部分提出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提升城市服务辐射能级。以巩固和提升经济综合实力、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市场主体竞争力为途径,提高对资金、数据、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影响力,加快建设能级更高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更好服务形成新发展格局。 在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方面包含支持外汇市场创新,提高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比重。推进银行间利率、外汇等基础衍生品市场发展,提高交易便利度。构建系列化的期货品种体系,丰富机构投资者种类。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产品体系和服务功能。增强“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支持“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基准价格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使用,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推动上海期货交易所探索建立场内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优化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形成机制,更好发挥金融市场定价基准作用。 在把握机遇加快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提到,按照实需原则和风险中性原则,推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展人民币外汇期货试点。研究探索国债期货作为特定品种对外开放,为持有境内人民币资产的境外投资者提供更便利的风险对冲支持。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产管理中心方面提出,加强资产管理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管理人中管理人(MOM)、基金中基金(FOF)等产品研发,大力发展大宗商品基金,在中证张江自主创新50指数基础上推出ETF产品。在着力推进航运服务业发展上,《纲要》提到支持发展航运衍生品业务,构建衍生品交易、结算和信息平台。 稳步推进能源市场体系建设部分提出,进一步发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作用,研究推进成品油、天然气等期货产品上市。支持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在临港新片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油气定价中心,探索开展国际保税低硫燃料油现货交易。 利率、外汇及能源衍生品发展备受关注 在行业人士看来,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拓展了中国商品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范围和深度,也会引导中国金融期货,尤其是外汇期货快速发展,为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贡献更多的力量。 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程小勇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实际上是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显著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纲要性文件,对于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一方面继续拓展中国商品市场发展的深度,从服务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迈进;另一方面推动中国期货市场从传统的商品期货向金融期货快速发展的新契机。 “从当前中国期货市场来看,商品期货无论是在品种数量,产业覆盖来看,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企业的风险对冲需求。例如钢材、煤炭和化工品期货在全球来看,都形成中国特色和中国价格,但是中国期货市场在国际黄金、国际成品油、国际天然气定价方面并没有太多话语权,而随着上期能源原油期货推出,原油市场逐渐形成中国价格,发出中国声音。”程小勇介绍。《纲要》提出增强“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支持“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基准价格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使用,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对于中国争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金融期货来看,目前中金所涉及的品种只有国债和股指,外汇期货还是空白。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人民币汇率期货推出也迫在眉睫。程小勇提到,当前中国进出口企业对冲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主要银行的远期产品,或者海外交易所或投行的场外人民币衍生品,企业对中国推出中国特色的人民币汇率期货翘首以待。另外,互换产品,外汇期货期权等产品依旧匮乏。 在能源衍生品建设方面,东海研究所高级能化分析师李婉莹介绍,实际上,自上海原油上市以来,全球油市中的“中国声音”越来越响亮。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能源交易平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已经成立,目前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充分利用国际化的能源交易平台,开展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石油等能源产品的现货和中远期交易,市场对相应的能源期货品种上市具有极高期待。 “上海能源交易中心的原油期货成立以来成绩斐然,未来天然气,汽柴油等能化期货品种的上市,将构建丰富完善的能化产品体系,为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能源产品定价中心添砖加瓦。”李婉莹表示,另外,上海作为全球化大都市,能够帮助期货品种吸引更多的境内外交易者,进一步深化与国际机构的合作交流,提升我国能源期货价格影响力。 此外,李婉莹介绍,《纲要》还提及,上海将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聚焦重点领域,深入推进结构优化调整,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着力推动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预计将受到更多关注与使用,到2025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7%左右。在成品油方面,《纲要》中强调上海将形成南北互济的油品供应体系,航油形成“两厂三库+浦虹机场联络管”供应格局,汽柴油供应形成包括上海石化、赛科两大炼厂,金闵一线二线、白沪两大成品油管道、X个成品油库和码头等在内的“2+2+X”供应体系。“因此,上海天然气市场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推进天然气期货上市也能够帮助相关企业运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不断发展。而成品油期货也完全具备上市基础,进而更好的发挥期货品种价格发现功能,实现期现联动。”她说。
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速由负转正 新业态保持快速增长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辛佳解读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 2020年,随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我国文化产业逐季稳步恢复,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由负转正,企业生产经营明显改善;“互联网+文化”保持快速增长,文化新业态发展态势向好。 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速实现由负转正。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8514亿元,比上年增长2.2%,与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下降13.9%、6.2%、0.6%相比,全年实现正增长。在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营业收入增速超过两位数,分别增长18.0%、11.1%;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内容创作生产、文化投资运营3个行业持续稳步复苏,分别增长5.1%、4.7%、2.8%;文化装备生产由前三季度下降3.4%转为增长1.1%;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3个行业分别下降30.2%、11.8%和6.9%,但降幅明显收窄。 “互联网+文化”新业态保持快速增长。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细分行业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1]实现营业收入31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加快6.6、3.9和0.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1.9%,比上年提高9.0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5个行业小类的营业收入增速均超过20%。 各区域文化企业经营状况普遍趋于好转。东部、中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由前三季度下降0.4%、1.5%转为增长2.3%、1.4%;西部地区增长4.1%,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仍处于下降区间,但降幅收窄7.3个百分点。 2021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文化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文化产业规模将继续扩大,文化市场复苏态势将不断巩固。 注: [1]新业态特征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是: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互联网搜索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其他文化艺术业,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游戏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增值电信文化服务,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
据对全国6.0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2020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851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6),比上年增长2.2%[1](前三季度下降0.6%);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2]实现营业收入31425亿元,增长22.1%。 分行业类别看,在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9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创意设计服务15645亿元,增长11.1%;文化消费终端生产18808亿元,增长5.1%;内容创作生产23275亿元,增长4.7%;文化投资运营451亿元,增长2.8%;文化装备生产5893亿元,增长1.1%;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3个行业分别下降30.2%、11.8%和6.9%。 分产业类型看,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37378亿元,比上年下降0.9%,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2.9个百分点;文化批发和零售业15173亿元,下降4.5%,降幅收窄5.5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45964亿元,增长7.5%,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 分领域看,文化核心领域[3]营业收入60295亿元,比上年增长3.8%,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2.3个百分点;文化相关领域38220亿元,下降0.1%,降幅收窄3.7个百分点。 分区域看,西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9044亿元,比上年增长4.1%,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73943亿元和14656亿元,增速分别由前三季度下降0.4%、1.5%转为增长2.3%、1.4%;东北地区872亿元,下降8.6%,降幅收窄7.3个百分点。 注: [1] 为名义增长,未扣除价格因素。 [2] 新业态特征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是: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互联网搜索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其他文化艺术业,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游戏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增值电信文化服务,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 [3] 文化核心领域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6个行业,文化相关领域包括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3个行业。 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 绝对额 (亿元) 比上年增长(%) 所占比重 (%) 全年 前三季度 总 计 98514 2.2 -0.6 100.0 按行业类别分 新闻信息服务 9382 18.0 17.0 9.5 内容创作生产 23275 4.7 4.1 23.6 创意设计服务 15645 11.1 9.0 15.9 文化传播渠道 10428 -11.8 -16.5 10.6 文化投资运营 451 2.8 0.2 0.5 文化娱乐休闲服务 1115 -30.2 -39.9 1.1 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 13519 -6.9 -9.5 13.7 文化装备生产 5893 1.1 -3.4 6.0 文化消费终端生产 18808 5.1 0.8 19.1 按产业类型分 文化制造业 37378 -0.9 -3.8 37.9 文化批发和零售业 15173 -4.5 -10.0 15.4 文化服务业 45964 7.5 6.0 46.7 按领域分 文化核心领域 60295 3.8 1.5 61.2 文化相关领域 38220 -0.1 -3.8 38.8 按区域分 东部地区 73943 2.3 -0.4 75.1 中部地区 14656 1.4 -1.5 14.9 西部地区 9044 4.1 0.9 9.2 东北地区 872 -8.6 -15.9 0.9 注: 1.表中速度均为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 2.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注 1、指标解释 文化及相关产业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规定文化及相关产业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9个大类。 营业收入指“主营业务收入”及“其他业务收入”之和。 2、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范围为《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所规定行业范围内,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或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企业,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 3、调查方法 每季度进行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认定,根据国家统计联网直报平台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全面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汇总。 4、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gz/tzgb/201804/t20180423_1595390.html。 5、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6、2020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上年同期数与之前公布的2019年数据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一)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发生增减变化。2020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以上标准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而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使得规上企业数量发生变化。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调查企业数量为6.0万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704家。按照可比口径,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为96362亿元。(二)加强统计执法,对统计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规模以上要求的企业及填报的不实数据进行了清理,对相关基数依规进行了修正。
近日,几则“全国多地个人住房贷款收紧”的消息引发关注。具体情况如何?经济日报记者选择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重点城市了解情况,发现目前除广州市部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出现上涨外,其他三地房贷利率暂无变化,但已有部分银行表示,今年贷款额度与往年相比较为紧张,可能会出现“排队等放款”情况。 具体来看,工农中建四大行在广州地区首套房贷利率已调整为LPR+55个基点,二套房贷利率为LPR+75个基点,即首套房贷利率为5.2%,二套房贷利率为5.4%,此前分别为5.05%、5.25%。 除了四大行,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针对广州地区作出调整,其中,浦发银行在广州地区的首套房贷利率已调整为LPR+60个基点,二套房贷利率为LPR+80个基点,即分别为5.25%和5.45%,均较此前上涨30个基点。 相比之下,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房贷利率则无明显变化。北京地区多家商业银行、房地产中介机构负责人均对记者表示,最近受传闻影响,前来询问房贷政策的客户明显增多,但目前没有接到政策变动的通知。 “北京地区各家商业银行的首套房贷利率仍为5.2%,二套房贷利率仍为5.7%,但已没有折扣。”链家、我爱我家多位经纪人表示,从贷款额度上看,目前北京地区各家商业银行也暂未出现“排队等放款”现象,审贷、批贷的速度也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2019年银行内部还有利率折扣的余地,但2020年下半年后,受政策收紧影响,各家银行在系统操作上没办法给出折扣,目前也仍然没有折扣。”某国有大行相关负责人说。 尽管利率未变,但在上海地区已有部分商业银行的房贷额度出现紧张情况。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放款周期已由此前的两周左右延长至一个月左右,甚至更长。究其原因,这与近期监管层严查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有关。据了解,为了减少购房者的首付款支出,有些中介机构会联合商业银行,帮助购房者从银行贷出一笔个人消费贷款,用于充当部分首付款,这无形中造成信贷资金变相流入房地产市场。 正因此,规范房地产信贷业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一直备受监管层关注,也成为近年来的重点工作之一。2020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曾一度被市场解读为个人住房贷款收紧的信号。 具体来看,《通知》要求,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中资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其房地产贷款余额占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比例应满足央行、银保监会确定的管理要求,即不得高于央行、银保监会确定的相应上限。 光大证券研究所曾粗略测算2020年上半年多家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在第一档中资大型银行中,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超标,在第二档中资中型银行中,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超标。 尽管政策对超过上限的金融机构设置了过渡期并建立了区域差别化调节机制,但部分银行仍面临一定的调降压力。“对于超出管理要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要求其合理选择业务调整方式、按年度合理分布业务调整规模;针对个别调降压力较大的银行,可以通过延长过渡期等方式差异化处理,确保政策平稳实施。”央行相关负责人说。 (经济日报记者 郭子源 实习生 马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