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调降关税对RCE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将带来促进作用。其主要的逻辑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于国内产能有限或生产水平不高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优势国家的产品将进一步成为替代选择,虽然这将带来国内同类产品的竞争;二是对于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剔除它国税收壁垒将更利于出口端的表现;三是对于国内不能生产的材料或急需品的进口,关税的下降将利于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需要;四是全球范围来看,单边主义、非税收壁垒等因素造成全球贸易发展步履维艰,RCEP的出现有利于提振全球经贸信心,树立自由贸易的标杆。 关税对产业端的影响主要取决于RCEP成员国进出口关税下调周期和幅度以及各成员国设立的一定限制条款。RCEP成员国各自设立关税承诺表,从当前税率降至0%的周期是0-20年不等。此外,成员国设有限制条款,比如日本,部分关税仅适用于ASEAN、澳大利亚、新西兰,因此短期来看,关税因素对产业的影响并不会显著体现。长期而言,对我国而言,当下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原料、机电等行业还是会获得更直接的利好,运输设备、仪器仪表也将有较大发展潜力,而矿产品、贱金属、化工等行业将带来其他成员国的竞争。 总的来看,关税降低并不足以直接导致产业发生转移,因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众多,包括成本、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效率等。但RCEP是一个全面的区域自贸协定,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一揽子措施,这些措施极有可能在产业转移中发挥更大的推动力,尤其是投资准入条款相关规定,会进一步凸显出东盟的比较优势。 结合各国人口结构、城市化、人均GDP等指标来看,可以判断我国部分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存在合理性,从行业端来看,由于产业聚集效应的形成,电气设备、计算机光学用品、化学化工等行业也具有向东南亚转移的动机。 以下为正文的内容: 一、RCEP的关税减让成果 历经8年、31轮正式谈判,RCEP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一项成果,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受到单边主义、逆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区域贸易成为全球各大经济体的一致选择。据统计,2019年RCEP的15个成员国总人口达22.7亿,GDP达26万亿美元,出口总额达5.2万亿美元,均占全球总量约30%,是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自贸区。我国与RCEP成员国贸易约占我国贸易总额的30%,来自RCEP成员的实际直接投资占我实际吸引外资总额比重超过10%,协议的签订将为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此前RCEP成员国之前已构建了多对自由贸易伙伴关系,RCEP将如何超越其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带来更大的增量效果?首先,通过矩阵的形式对RCEP参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进行展示,整体来看,RCEP成员国在协议签订之前早已形成了自由贸易网络,本次协议最突出的特点是间接达成了中国、日本、韩国的自由贸易协议,从而达成了“东亚闭环”。其次,日本在FTA的步调上一直落后于韩国,在RCEP协议中,日本对中国条款仍然很保守,而对ASEAN、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待遇明显超过中国。即便如此,日本作为我国在RCEP成员国中最大的贸易对象,在此之前只有日本还没有和中国签署过自由贸易协定,关税的下调将直接对中日进出口贸易产生促进作用。 我们从RCEP对各经济体间关税的变化来理解其对贸易的影响。根据WTO统计,过去柬埔寨对货物贸易采取的平均关税税率超过10%,中国、泰国、越南分别为9.8%、9.6%和9.5%。这意味着关税壁垒的削减仍是新兴经济体构建自由贸易网络的重要领域。就具体产品而言,泰国、越南、中国、柬埔寨等国采取的农产品平均关税税率均超过了15%,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在非农产品领域,柬埔寨平均关税税率相对较高,其次是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而在贸易自由化方面,新加坡、文莱两国的零关税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国家。 RCEP的降税模式包括“协定生效立即降为零”、“部分降税”、“例外产品”等,各成员国以“协定生效立即降为零”和“10年内降为零”为主,在“加速关税承诺”条款中,RCEP允许两个或两个以上缔约方基于共识加速降税。整体而言,协定成员将总体渐进实现90%以上税目的零关税。为理解RCEP成员国对我国出口商品采取的关税政策变化,根据HS分类的20个行业,我们抽样选取关税目录中某一个商品作为代表,并通过B/A(before/after)对比来观察RCEP协议之前和签订之后将会发生的变化,签订协议之后的税率我们选取第10年的承诺税率。整体来看,RCEP协议的签订将带来明显的关税下降,澳大利亚、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韩国、新西兰、老挝、菲律宾、老挝、缅甸等国家承诺10年之后相关行业的关税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根据蒋葳(2020)的测算,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自贸协定将会给各国或地区带来积极的影响,在关税降低50%之后,中国的GDP增加了0.044%。我们认为此次RCEP零关税目标的设定,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产业结构带来机会。具体到产业层面,预计当下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原料、机电等行业将获得更直接的利好,而长期来看,随着我国产业升级转型,运输设备、仪器仪表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RCEP成员国中经济体量差异巨大,劳动力、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直接约束各国经济增长和市场潜力,因而我国对RCEP成员国的出口未来大概率会保持“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我国对RCEP成员国整体呈贸易逆差,进口依赖度高于出口依赖度,凸显了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分工。2019年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五国的出口占比接近对RCEP成员国出口的70%,分别为1432亿美元、1110亿美元、980亿美元、550亿美元和525亿美元。从韩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越南等五国进口占RCEP成员国进口的80%左右,分别为1735亿美元、1715亿美元、1196亿美元、716亿美元和640亿美元。我国与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之间呈现贸易逆差。 我国与RCEP成员国的重点产业贸易差额实际反映了国际产业分工和经济体之间出口竞争力,根据RCEP的降税条款,将有利于我国在顺差行业优势扩大、逆差行业劣势亦扩大。从行业来看,我国在纺织制品、机电制品等领域具有相对竞争力,2019年顺差额分别为508亿美元和74亿美元。而矿产品、贱金属、化工制品、塑料制品、光学医疗器械、运输设备等领域都是贸易逆差,尤其是矿产品逆差超过1200亿美元,其次贱金属逆差为600亿美元。 总的来看,调降关税将对RCEP成员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促进作用,其主要的逻辑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于国内产能有限或生产水平不高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优势国家的产品将进一步成为替代选择,虽然这将带来国内同类产品的竞争;二是对于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剔除它国税收壁垒将更利于出口端的表现;三是对于国内不能生产的材料(如特殊零部件)或急需品的进口,关税的下降将利于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需要;四是全球范围来看,单边主义、非税收壁垒等因素造成全球贸易发展步履维艰,RCEP的出现有利于提振全球经贸信心,树立自由贸易的标杆。 关税对产业端的影响主要取决于RCEP成员国进出口关税下调周期和幅度以及各成员国设立的一定限制条款。RCEP成员国各自设立关税承诺表,从当前税率降至0%的周期是0-20年不等。此外,成员国设有限制条款,比如日本,部分关税仅适用于ASEAN、澳大利亚、新西兰,因此短期来看,关税因素对产业的影响并不会显著体现。长期而言,对我国而言,当下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原料、机电等行业还是会获得更直接的利好,运输设备、仪器仪表也将有较大发展潜力,而矿产品、贱金属、化工等行业将带来其他成员国的竞争。 二、RCEP对产业链重构的影响 当前RCEP成员国之间已形成较完善的机电产品产业链,由于各国已形成上下游的比较优势,协议的签订会进一步加速技术、服务、资本等要素流动,使得比较优势进一步放大。我国的出口优势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在电子产业链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全球制造中心,我国发挥“中转站”的功能,二是随着我国在营商环境上的投入,生产效率已经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劳动力优势。从出口产品来看,我国对RCEP前五大出口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机电制品,包括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机械器具及零件等,其次是纺织制品、贱金属和化工制品等。 而RCEP其他成员国的比较优势又如何呢?从我国主要进口国来源来看,韩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越南等五国的进口产品差异显著,韩国、日本在机电制品领域占有强势地位,其次马来西亚和越南也成为电子行业跨国公司偏爱的布局地点。而澳大利亚主要的优势则是矿产品,2019年我国从澳大利亚矿产品进口占从澳总进口的70%左右。 从产业链转移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最有可能发生转移的目的地是东盟,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RCEP下关税降低的政策将极大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东盟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上存在比较优势,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较大吸引力;二是,RCEP关于投资准入的条款涉及投资促进、投资保护、投资便利化与自由化等四方面,极大便利跨国投资的发生;三是,我国过剩产能和“借道出口”的产业近几年已有迁往东南亚趋势,易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2019年受中美贸易战影响,东盟替代美国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数据显示,我国与东盟进出口额达6420亿美元,同比增长8.6%,占总贸易额的14.05%。中国与东盟贸易额排前三位的经济体是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而增速前三位经济体是柬埔寨(增长 27.7%)、缅甸(增长 22.8%)、马来西亚(增长 14.2%)。投资方面,从我国对各国的直接投资流量显示,近10年来我国对印度尼西亚的直接投资稳步上升,2018年投资额超过18亿美元,累计投资达121亿美元。近5年对马来西亚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2018年投资约17亿美元,累计投资超74亿美元,对老挝、越南、泰国等国的投资也增长明显,累计投资额分别为72亿美元、66亿美元、58亿美元。 从2005年到2019年,东盟吸引外商投资的原因已逐步发生变化,2005年东盟主要是凭借廉价的生产要素和相对宽松的投资限制吸引外商投资,而到2019年,部分产业链的完善及自由贸易的市场环境发挥更多吸引力,而RCEP的签订极大程度上将进一步放大东盟的优势。以泰国为例, 2005年外商主要投资行业为机动车辆、电气设备、化学品和化工产品、橡胶和塑料制品、计算机电子及光学产品等行业,投资额分别为1109.5百万美元、709百万美元、411.8百万美元、314.1百万美元。而到2019年,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电气设备、计算机电子及光学产品、化学品和化工产品、食品饮料、其他机械设备等行业,投资额分别为1194.9百万美元、920.5百万美元、757.5百万美元、366.5百万美元。 总的来看,关税降低并不足以直接导致产业发生转移,因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众多,包括成本、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效率等。但RCEP是一个全面的区域自贸协定,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一揽子措施,这些措施极有可能在产业转移中发挥更大的推动力,尤其是投资准入条款相关规定,会进一步凸显出东盟的比较优势。 根据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老挝的贸易、直接投资等数据以及结合东盟各国人口结构、城市化、人均GDP等指标,可以判断我国部分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存在合理性,第一,除新加坡、文莱等国人均GDP相对较高外,老挝、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人均GDP仍然较为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成本也较低,从0-14人口和粗出生率来看,老挝、印尼、越南仍然具有较大的人口红利;第二,城市人口比重来看,老挝、越南城市化程度低,其土地、资源的成本也会相对较低;第三,对“借道”东南亚出口的国内企业而言,随着美国和东南亚各国的监管升级,转运操作不断减少,将不得不面临直接转移的选择。从行业端来看,由于产业聚集效应的形成,电气设备、计算机光学用品、化学化工等行业也具有向东南亚转移的动机。
图片来源:微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11月8日讯(姚进)国家外汇管理局7日公布的最新外汇储备规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280亿美元,较9月末下降146亿美元,降幅为0.46%。10月,我国外汇市场运行保持平稳,市场交易理性有序。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国际金融市场上,受新冠肺炎疫情、货币及财政政策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上涨,主要国家资产价格有所下跌。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有所下降。 “真实贸易和跨境资本流动对10月外汇储备规模形成小幅贡献。”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海外经济缓慢复苏,外需改善带动我国出口改善。资本市场虽有所波动,但跨境资金整体呈现流入态势。贸易和跨境资本流入对10月外汇储备规模形成小幅贡献,但估值损失抵消后仍形成损失,故10月外汇储备规模小幅回落。 “虽然10月外汇储备规模环比回落,但仍较年初上升201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连续6个月位于3.1万亿美元之上,总体保持平稳。”温彬说,我国宏观调控、外汇管理等政策审时度势,面对近期人民币升值走势,下调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至0,并逐渐淡出“逆周期调节因子”的使用,引导市场预期,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促进跨境资本流动基本平衡,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提供了保障。 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707亿美元,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7%,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其中,三季度经常账户顺差942亿美元,在国内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推动下,跨境资金的双向流动更加活跃。 具体来看,货物贸易顺差增长。2020年三季度,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1554亿美元,同比增长27%。 服务贸易逆差收窄。2020年三季度,服务贸易逆差404亿美元,同比收窄44%。其中,旅行逆差286亿美元,同比收窄50%;运输逆差114亿美元,同比收窄32%。 直接投资持续净流入,证券市场双向资金流动更加活跃。2020年三季度,直接投资顺差239亿美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332亿美元,来华直接投资571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均有所增长。证券市场方面,三季度,境外投资境内证券逾700亿美元,我国对外证券投资逾300亿美元。
“在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对布鲁马迪纽进行全面赔偿的同时,第三季度,我们在稳定产量方面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北部系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这是公司去风险进程中迈出的重要步伐。”淡水河谷首席执行官柏安铎(Eduardo Bartolomeo)向记者说道。 近日,公司发布的三季报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淡水河谷实现净利润29.08亿美元,较第二季度的9.95亿美元增加了19.13亿美元。其中,淡水河谷北部系统创下5690万吨的单季产量纪录,南部系统和东南系统各运营区整体均有提升,尤其是伊塔比拉(Itabira)综合矿区和廷博佩巴(Timbopeba)矿区(该矿区于6月份恢复运营后持续运营了整个季度),法赞当(Fazendão)矿区亦于7月份恢复运营。 2020年第三季度,形式上经调整后的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达到62.24亿美 元,较第二季度增加了26.38亿美元,为2013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高值。本季度,淡水河谷所有业务的EBITDA均有增长,其中铁矿石实际价格上涨26%以及铁矿石销量增长20%是业绩提升的主要驱动力。若布鲁马迪纽相关费用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捐款总计1.29亿美元不纳入计算,第三季度经调整后EBITDA为60.95亿美元。 三季报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黑色金属业务EBITDA为58.56亿美元,较第二季度增长了23.54亿美元。在中国强劲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淡水河谷铁矿石粉矿的实际价格达到112.1美元/吨,较第二季度增长了23.2美元/吨,公司表示,该上涨主要系62%品位铁矿石参考价格指数上涨、远期价格曲线走高所导致。
“十四五”期间,我国可能出现资本和金融账户项目顺差弥补经常账户逆差的局面,这其中,国际证券投资持续净流入将扮演重要角色。 疫情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的许多特征发生了变化,比如,外需强劲恢复、消费增长乏力等。国际收支领域的变化尤为明显,这些变化的方向总体是良性的,包括经常项目顺差大幅改善,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新的变化等。现在很难说这些变化是长期趋势还是短期冲击。总的看,“十四五”期间的国际收支,重新回到此前格局的可能性更大。 一、“十三五”前四年我国的国际收支格局 “十三五”前四年,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出经常项目顺差收窄,资本和金融账户由逆差转为顺差,误差遗漏项高居不下的特征。稳定外汇储备规模重新成为政策目标后,2017年起,非储备金融资产也实现了顺差。 (一)经常账户顺差收窄 在货物贸易顺差收窄及服务贸易逆差扩大双重压力下,近年来,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回落,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尤其明显,2018年经常账户顺差曾骤降至255亿美元。 ——货物贸易:货物贸易顺差自2015年高点的5762亿美元已逐步回落至近两年的4000亿美元上下,入世后顺差的扩张趋势不复存在。 ——服务贸易:服务贸易逆差扩大趋势不改,自2015年的2183亿美元逐步上升至近三年的2500亿~3000亿美元。分项看,服务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旅行支出,例如2019年服务贸易逆差2611亿美元,当年旅行支出高达2546亿美元。 ——初次收入及二次收入:“十三五”前四年,初次收入年均逆差约400亿美元,二次收入年均逆差约35亿美元,收支差额不大。 (二)资本和金融账户由逆差转为顺差 “十三五”前四年,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收支的突出特征是FDI(外国直接投资)增长放缓,证券投资转为顺差。自2017年起,非储备金融资产由逆差转为顺差。 ——FDI增长显著放缓:2010~2013年间,我国直接投资每年净引入资金约2000亿美元,目前已逐步下滑至“十三五”前四年期间年均340亿美元的规模,显著放缓。 ——证券投资转顺差:2015~2016年证券投资每年净流出资金约600亿美元,而近三年均录得顺差,2018年资金净流入甚至达到1069亿美元,成为重要的顺差来源。 ——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国际收支金额仍不大,“十三五”期间年均逆差约34亿美元。 ——其他投资逆差收窄:2014~2016年间,其他投资逆差约年均3500亿美元,而2017~2019年年均逆差约150亿美元,资金外流得到遏制。从结构上看,逆差收窄主要由于贷款及贸易信贷的净资金流出收窄并转为净资金流入,未来继续改善余地不大。 ——储备资产流失结束:2015年及2016年储备资产分别流失3429亿美元及4437亿美元。自2017年起,储备资产结束迅速流失趋势,但增长乏力。2017年及2018年储备资产分别增加915亿美元和189亿美元,而2019年流失193亿美元。 (三)净误差与遗漏居高不下 2015年“8·11”汇改后,净误差与遗漏项的不明资金流出由此前的约600亿美元快速上升至每年2000亿美元左右。2017~2019年间,我国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与非储备金融资产账户每年都实现了顺差,然而净误差与遗漏项居高不下,蚕食了大部分资金流入。该项具体构成,一直没有权威解释。 二、疫情以来国际收支变化 今年一季度,我国处于疫情暴发期,经常项目逆差337亿美元,非储备金融资产逆差139美元,储备资产减少251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项不明资金流入226亿美元。进入二季度,由于抗疫物资出口、中外疫情复工复产时间差等因素,我国经常账户顺差扩大至1102亿美元,非储备金融资产逆差153亿美元,储备资产增加191亿美元,但净误差与遗漏项进一步扩大至757亿美元。 (一)经常账户顺差强劲反弹 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断崖式下降,服务贸易逆差由于境外旅游减少而出现收窄,仍难以对冲货物贸易顺差降幅,整体经常项目出现逆差337亿美元。二季度由于复产较早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扩大,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收窄,经常账户顺差急速扩大至1102亿美元,出现了“十三五”期间季度最大规模顺差。 ——货物贸易: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断崖式下跌至231亿美元。二季度由于国内外复苏节奏差异,货物贸易顺差扩大至“十三五”期间季度最高的1613亿美元。 ——服务贸易:由于国外疫情原因出国旅行支出压缩,一季度服务贸易逆差收窄至470亿美元,二季度进一步收窄至295亿美元,也是“十三五”期间季度最好水平。 ——初次收入及二次收入:疫情期间波动变化不大。 (二)资本和金融账户出现新的变化 一季度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111亿美元,其中FDI小幅流入163亿美元,证券投资资金流出532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资金流出46亿美元,其他投资资金流入277亿美元,以上非储备金融资产总体小幅逆差139亿美元,储备资产消耗251亿美元。 二季度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345亿美元,其中FDI仅小幅流入47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资金流出45亿美元,其他投资项又出现大幅资金净流出580亿美元,在证券投资资金大幅流入424亿美元予以补充的情况下,非储备金融资产仍小幅逆差153亿美元,储备资产仅小幅增加191亿美元。 ——直接投资:一季度我国FDI小幅流入163亿美元,二季度小幅流入47亿美元,增长乏力。 ——证券投资:一季度我国证券投资逆差532亿美元,其中,疫中全球资产价格暴跌情况下,资产方向向外净投资515亿美元;二季度证券投资顺差424亿美元,其中负债方向净引入外资660亿美元,为“十三五”期间季度最高水平,有力缩窄了二季度非储备金融资产总体逆差规模。 ——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差额变化不大,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小幅逆差46亿美元和45亿美元。 ——其他投资:一季度其他投资顺差277亿美元。二季度转为大幅流出资金580亿美元,其中,贫穷国家及疫情影响严重国家偿贷能力下降影响下,二季度资产方向向外投资净流出619亿美元;避险情绪冲击下,负债方向引入资金仅39亿美元。 ——储备资产:货物贸易顺差断崖式下跌情况下,为平衡国际收支储备资产消耗251亿美元,二季度储备资产反弹,小幅增加191亿美元。 (三)净误差与遗漏居高不下 3月末汇率突破7.1,美元荒环境中人民币短暂低估,一季度净误差与遗漏不明资金流入226亿美元。二季度汇率升破6.8,多空预期变化,净误差与遗漏不明流出反弹至757亿美元。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证券投资资金流入向好的情况下,蚕食大部分顺差,使得二季度储备资产实际增长仅191亿美元。 三、“十四五”国际收支回到此前格局可能性较大 一是经常账户顺差扩张难以持续。不管是明年底还是后年,全球疫情得到彻底控制之后,我国出国旅行会出现报复性反弹,服务贸易逆差可能重新大规模出现。方向上看,从单一国家获得大量货物贸易顺差也不具有持续性。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的经常项目收支格局,很可能与“十三五”前四年类似。 二是净误差与遗漏难以迅速缩减。巨大的误差遗漏项至今没有得到合理解释。人民币汇率出现长期升值预期,进而减少资本统计口径外流的说法也没有说服力。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的净误差与遗漏不会有效缩减。 三是FDI净流入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目前无法预计疫后发达经济体FDI流出出现显著增长,也难以推论中国在其中的份额有新的提升。当然,就中国的FDI流出而言,未来较大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收缩。净流入的格局依然将延续。 四是证券投资有望大幅增长。着眼于经济基本面、人民币汇率、中外利差、国内金融对外开放四大因素,国际证券投资有望持续大规模流入。这是国际收支大项中最为关注的净流入方面。 综合以上方面,“十四五”期间,我国可能出现资本和金融账户项目顺差弥补经常账户逆差的局面,这其中,国际证券投资持续净流入将扮演重要角色。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FDI长期持续大规模流入,其负面影响主要在实体经济领域,包括依存度上升,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缓慢,资源环境领域成本高昂等。国际证券投资大量涌入的负面影响则主要在虚拟经济方面,成为国际证券投资流入大国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未来在跨境资本流动、人民币汇率稳定、市场监管、金融创新兼容等方面,会不断遇到新的矛盾和挑战。将更多外资流入引导进入债权,尤其是信用债领域,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贸易、产业实体经济领域,一段时期内、某种程度上,中美向脱钩方向发展在所难免。而虚拟经济领域某种程度的挂钩,具有对冲、延缓实体经济脱钩趋势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承担一定风险,是值得的。
欢迎关注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ID:wow36krchuhai ),及时获取前沿资讯、了解全球新趋势。文末扫码关注并加入出海社群,遇见全球商业伙伴。 中国企业全球化 App Annie 显示9月中国厂商出海收入榜:FunPlus、莉莉丝、腾讯位列前三。记者获悉,App Annie本月厂商出海收入榜中,FunPlus 及莉莉丝继续蝉联冠亚军宝座,腾讯排名第三。FunPlus 旗下三款 SLG 稳居应用出海收入榜前15,其中末世废土题材 SLG《State of Survival》上线不到一年半,为 FunPlus 贡献近半数收入(三季度)。莉莉丝本月维持第二的排名,旗下《万国觉醒》上线次日即冲入中国大陆 iOS 游戏收入总榜第6名。 IDC:三季度联想出货量全球第一。据凤凰网科技报道,IDC 周一发布了全球 PC 市场统计报告。报告显示,许多国家迎来了第二波疫情,保持商业和在线教育的连续性依旧是每个经济体的重中之重,这推动了传统 PC 市场实现了两位数百分比增长。IDC 称,第三季度全球 PC 出货量为8130万台,同比增长14.6%。联想集团继续以23.7%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一位,出货量为1927万台。惠普、戴尔、苹果、宏碁排在二至五位。 东南亚 马来西亚投资机构 FDV 计划收购3家新公司。据 e27 报道,马来西亚投资机构 Frontier Digital Ventures 日前决定从挪威公司 Adevinta 手中分别收购后者旗下的三家子公司,FDV 计划以6700万美元完成此次收购。三家被收购的子公司分别为总部在哥伦比亚的二手房交易平台 Fincariz, 以及 Avita 和 Tayara 两家区块链公司。 现代计划在新加坡开设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据 DealStreetAsia 报道,韩国现代集团计划在新加坡建立一家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同时再投产一条小型的新能源车辆生产线。在中心奠基仪式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表示,到2025年,该生产线的年产能将达到30000辆/年。该项目计划投资2.95亿美元建设。新加坡计划在2040年前完成新能源车对汽油车的替代。 印度 马斯克:特斯拉或将在2021年1月进入印度市场。据网易科技报道,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表示,该公司的在线订单配置功能“可能于2021年1月”在印度上线,此举可能代表着特斯拉开始进入印度汽车市场。多年来,印度的特斯拉粉丝始终在等待该公司在印度建立基地。而因为印度缺乏充电设备,在印度购买从美国进口的特斯拉汽车并不划算。 印度生鲜交易平台 FreshToHome 获得1.3亿美元投资。据 Inc42报道,印度生鲜交易平台 FreshToHome 即将完成1.3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 Investcorp、沙特瑞德风险投资公司、中东石油和谷物公司以及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FreshToHome 创立于2015年,致力于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冷链运输、食品安全与采购等领域,每年销售近10万吨农产品,并拥有120万注册用户。 印度 B2B 农业平台 Ninjacart 获得来自沃尔玛和 Flipkart 的3000万美元投资。据《印度时报》报道,电子商务平台 Flipkart 和沃尔玛共同投资印度果蔬供应平台 Ninjacart,投资金额预计为3000万美元。作为该领域的领头羊,Ninjacart 将帮助 Flipkart 提升其在零售领域的竞争力。在疫情期间,线上零售在印度发展较为迅速,Ninjacart 将提升 Flipkart 的电子零售和跨区域配送能力。 拉美 墨西哥金融科技公司 Konfio 获得3600万美元融资。据 Latamlist 报道,墨西哥金融科技公司 Konfio 日前获得360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为 IDB Invest, 这次融资将帮助 Konfio 扩大向墨西哥中小企业的借贷业务。新冠疫情对墨西哥中小型企业带来巨大影响,很多中小型企业亟需过桥贷款,Konfio 据此业务量有所增长。 其他 软银计划投资印度销售支持服务平台 Mind tickle 1亿美元。据 Inc42报道,软银公司正在与印度一家SaaS 企业 Mindtickle 进行谈判,计划向其注资1000万美元。Minktickle 是一家销售支持服务平台,致力于为企业销售提供指导与帮助,在2019年6月获得4000万融资之后,其估值达2.5亿美元。软银注资之后,其估值预计达10亿美元。 图|Unsplash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码联系36氪出海运营。
欢迎关注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ID:wow36krchuhai ),及时获取前沿资讯、了解全球新趋势。文末扫码关注并加入出海社群,遇见全球商业伙伴。 中国企业全球化 货拉拉进军美国配送市场。据 Tech in Asia 报道,按需配送服务提供商货拉拉将在美国达拉斯拓展市场。货拉拉(Lalamove)2013年成立于香港,致力于为各种类型的中小型企业提供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已在亚洲、北美和拉丁美洲的22 个市场,为700万商户提供服务。 IDC:vivo 泰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第一。记者获悉,国际调研公司 IDC 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泰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430万台,环比增长21.2%,但同比下降8.8%。其中,中国智能手机厂商 vivo 以19.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东南亚 新加坡二手车交易平台 Carro 获得1.5亿美元融资。据 Tech in Asia 报道,新加坡二手车交易平台 Carro 日前获得 1.5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为日本三菱集团继 MS&AD Ventures。Carro 总部位于新加坡,主要提供二手车交易服务以及各类车辆维保及保险服务。 新加坡主权基金 GIC 投资美国智能仓储企业。据 DealStreetAsia 报道,新加坡主权基金 GIC 日前决定向美国智能仓储企业 StorageMart 投资,预计投资完成后,StorageMart 的估值将达到27亿美元。StorageMart 主要经营自助存储业务,是目前最大的民营自助货物仓储公司,StorageMart 目前在3个国家共持有225间库房。 印度 印度果蔬品牌 Gourmet Garden 获得 Pre-A 轮投资。据 Techstory 报道,印度果蔬品牌 Gourmet Garden 日前从 Whiteboard Capital 和 Fund India 获得了一笔未公开数额的 Pre-A 轮投资。Gourmet Garden 通过其自然专利技术培育农产品,在班加罗尔地区拥有1.5万固定用户,用户复购率高达70%。该公司称,资金将用于德里、孟买和钦奈等新市场的拓展。 印度生鲜电商品牌 Fresh ToHome 计划获得1.3亿美元融资。据 ET Tech 报道,印度生鲜电商企业 Fresh ToHome 日前计划获得一笔高达1.3亿美元的融资。潜在投资方包括 Investcorp, Saudi Corporate Venture 以及美国 DFC,FreshToHome 成立于2015年,目前已将主要业务拓展到了阿联酋,受中东疫情影响,来自阿联酋的订单上升了83%。 拉美 巴西食品科技公司 Fazenda Futuro 融资2500万美元,新资金将用于人造肉研发与推广。据 Latamlist 报道,巴西食品科技公司 Fazenda Futuro 已获2500万美元融资用于植物替代肉类的研发与推广,主要投资者包括 BTG Preal、ENfinI Investments 和 Turin MFO 等。目前,该公司在巴西拥有约2000个销售网点,并已于2019年底打入欧洲市场,计划向美国市场进军。该公司将利用此次投资继续研发新产品,扩大商品线,拓展新市场。 非洲 YouTube 设立一亿美元基金帮助尼日利亚内容生产者。据 TECHNOLOGY 报道,YouTube 近日设立一亿美元 Black Voice 基金以支持尼日利亚内容生产者,帮助他们继续保持在 YouTube 中的创作积极性。今年,该基金将重点关注美国、巴西和肯尼亚、尼日利亚和南非的黑人创作者,在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致力于为黑人创作者们提供教育培训和学习社交平台。 中东 沙特阿美与贝莱德等投资者就价值逾100亿美元的交易进行谈判。据新浪财经报道,沙特阿美正在与贝莱德和其他投资者进行谈判,计划以逾100亿美元出售其管道业务的部分股权。消息人士称,该交易仍处于初期阶段,投资者方面尚未做出正式决定。这笔交易将类似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今年和去年签署的基础设施协议。 其他 日本太空清洁公司 Astroscale 在 E 轮融资中筹集5100万美元。据 cnBeta 报道,日本太空清洁公司Astroscale 在 E 轮融资中集资5100万美元,迄今为止,这家公司的总融资规模已达到1.9亿美元。Astroscale 主营业务为太空轨道碎片清除和延长航天器使用寿命提供解决方案,。该公司目前正在研制一种大型无人飞船,以期为现有大型卫星提供补充燃料、维修等在轨服务。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码联系36氪出海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