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海外疫情侵袭之下,微软的Q4财报竟然出乎意料地稳住了。 7月22日晚间,微软发布2020财年第四财季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第四财季,其实现营收为380.33亿美元,同比增长13%,超出市场预期;净利润则同比下降15%,为112.02亿美元。此外,每股经调整盈利为1.46美元,同比下降15%,不过超出了市场预期。 微软的第四财季对应时间为4月到6月,这一时间段正是海外疫情发展的焦头烂额之际,营收不降反升的确是让人眼前一亮。 同时微软公司Q4净利润下滑似乎也事出有因。据悉,净利润下滑是因为当季微软计入了关闭实体店业务的4.5亿美元相关支出,此外,还关闭Mixer视频游戏直播业务,以及收购软件自动化公司Softmotive、网络安全公司CyberX等诸多创业公司。 整体而言,微软2020年第四财季的经营水平,还是表现出了科技巨头应有的稳健色彩。 不过,受云计算业务Azure销售增长率不及预期的影响,微软盘后股价下跌了超2%,报于207.01美元,最新市值为16058亿美元。 但说句实话,受益于“疫情红利”,自今年4月份以来,微软股价一路震荡上行,已累涨逾32%。 这也变相说明了,撇开云计算业务Azure增速放缓这一点,比起那些动辄就营收净利大降的公司,微软算的上摆脱了疫情的冲击。 1、另类的“疫情红利” 将目光聚焦到各部门的营收之上,就会发现微软是居家停摆赢家所言不虚。 增长表现最为亮眼的则是“智慧云”部门。2020年第四财季,该部门实现营收134亿美元,同比增长17%,高于市场预期的131亿美元。 这一部门包含Azure、服务器产品、企业和云服务等业务,其中,微软包含MicrosoftAzure、Office365和其他云服务在内的商业云业务,今年的年收入首次超过500亿美元。不过,微软Azure云计算业务收入仅增长了47%(首次销售增幅低于50%),并未公布其具体营收数据,而这也导致其盘后股价下滑。 其次是“更多个人计算”部门。疫情停摆期间,企业远程办公迫使PC市场和生产力软件需求大增。而受这一市场需求提振,微软当季“更多个人计算”部门当季营收129亿美元,同比增长14%,亦超出市场预期。 该部门包括了Windows业务、Xbox游戏主机以及Surface等硬件业务。其中,第四财季,Windows消费者授权业务营收增长了34%;而受全球大规模居家影响,Xbox游戏内容和服务业务营收增长了65%;而Surface营收则增长了28% 最后则是“生产力和业务流程”业务部门,该部门营收为118亿美元,同比增长6%,但低于市场预期。该部门包含商用Office产品、linkedIn、Dynamics产品和云服务。其中,商用Office产品营收下滑明显,跌幅达34%;而linkedIn营收同比增长10%。Dynamics365营收同比增长38%。 不过,相较于商用Office产品营收下滑,以Office365为主的云办公业务却是呈增长的状态——Office365商业营收同比增长19%。对于这两者的落差,微软解释称: “商用Office产品营收下滑,主要是由于客户持续从多年的本地协议转向云服务,以及软件许可(主要是中小企业)的放缓”。 从上述部门营收表现来看,可知,新冠疫情并没有严重冲击到微软业绩,反而是进一步提振了微软的云服务、Windows和生产力业务需求。 换言之,全球大规模性停摆对于微软来说,算得上一种另类的疫情红利——在家就可以“躺赢”了。 而鉴于摆脱疫情的影响,整个2020财年,微软的营收、净利润、每股收益均呈增长的状态——2020年财年,其实现总营收为1430.15亿美元,同比增长14%;净利润为442.81亿美元同比增长13%;每股摊薄收益为5.76美元,同比增长14%。 当然了,如果说微软没有受到一丝丝冲击,那也是不可能的。 据路透社报道,微软决定在全球范围内裁员数千人,主要涉及到海外地区的营销和销售团队。目前微软在全球拥有12万员工,其中19%是营销和销售团队员工。此前微软已经决定关闭实体零售店业务,并计入4.5亿美元的支出,而这一环节也导致其Q4净利润同比下滑15%。 2、“云上”空间究竟有多大? 说起微软,就不得谈谈其所处的云计算市场了。 据Gartner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3058亿美元,并预计2020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4114亿美元。而再根据2016年至2020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16.99%推算,全球云计算市场将在几年后突破万亿美元规模。 未来云计算的市场空间用“星辰大海”来形容也不为过。 而需要指出的是,在云计算市场大爆发之前,微软也早已搭上了这一辆前景可期的“车”了。 2014年2月,微软CEO纳德拉上任之初便定下了“云为先”大战略.一方面,通过云实现各产品之间的数据共享与联通,构建出了一个更加高效的生态体系。另一方面,通过以Azure为核心的云服务,为企业级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的综合解决方案,快速高效的拓展B端市场。 同时,在这一场追击战中,微软也露出紧追不舍的势头。 2019第三季度,全球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7%至275亿美元,但AWS市场份额微弱下滑0.4个百分点,为32.6%,而微软Azure份额则上升2.4个百分点,为16.9%。 (图片来源:东吴证券) 而据高盛调查,相比AWS,微软Azure更受大型公司青睐。虽然Azure未公布公有云营收规模,但2019财年每季度均保持70%以上高增长。2019年10月,美国国防部向微软授予价值高达100亿美元的JEDI技术合同。 在这个背景之下,微软云相关业务营收提升明显。2016财年,以Windows为核心的更多个人计算业务实现营收404.6亿美元,大幅领先其他两个业务板块。而在此之后,伴随着公司以云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以Azure为核心的智能云业务已成为公司的核心驱动部门。 (图片来源:国盛证券) 但在云业务上,微软的想象空间绝对不止于此。 云办公上,以Office365和Dynamics365为主的云办公服务相比传统办公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2020年第四财季中,其Office365商业营收同比增长19%,而Dynamics365营收则同比增长38%。 云平台上,B端优质大订单不断。在2019年,该公司接连收到美国国防部100亿、毕马威50亿大订单,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深入,公司在B端还将收获更多更优质的大订单,前景明朗且确定。 云游戏上,微软也占尽了先机。该公司基于强大的云计算基础建设和技术实力,丰富的游戏内容、庞大的用户群体和良好的游戏生态,相比其他竞争对手,其早已在整个云游戏的发展上占尽先机。而随着云游戏给游戏行业带来巨大的革新,未来前景也十分广阔。 综上所述,基于全球云计算的光明前景,微软可能再度成为一家“老树开新花”式的成长股。而此次能够在疫情的冲击下稳住不倒,也算是进一步尝到了云业务的红利。 不过,由于新冠疫情对美股大公司盈利的影响尚未完全体现出来,微软能否在下一个财季稳住,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7月23日,每日优鲜宣布完成新一轮4.95亿美元融资。此轮融资也是生鲜到家行业目前的最大规模融资。 观点地产新媒体获悉,本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领投,工银国际、腾讯、阿布达比资本集团、苏州常熟政府产业基金、Tiger Global、高盛资产管理旗下基金及其他数家机构联合出资,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每日优鲜合伙人兼CFO王珺表示,本轮所融资金将投入到公司智慧连锁技术和产地供应链能力的打造,以此为核心能力推动商业模式的持续进化。 天眼查数据显示,此轮融资后,每日优鲜的估值超30亿美元。截止目前,每日优鲜已经经历了8次融资。2018年9月,每日优鲜完成4.5亿美元融资,由高盛、腾讯领投。 每日优鲜创始人兼CEO徐正认为,未来五年,线上生鲜超市行业将进入快速成长阶段,用户覆盖会从早期人群向主流人群普及,用户渗透会从补充购买渠道向主要购买渠道升级,线上生鲜超市将成为主流人群的主要购买渠道。行业格局正在从百亿级别短跑的小组赛到千亿级别长跑的淘汰赛,上游供应链生态和数字化连锁,将成为最终的胜负手。
7月22日,路透援引消息人士报道称,平安集团旗下陆金所寻求最早在今年赴美上市。报道称,陆金所已经聘请了美国银行、高盛、汇丰、摩根大通等投行负责上市工作。目前,这些银行拒绝置评。 对此消息,陆金所方面称:“对该传闻没有评论。” 陆金所是平安集团旗下最大的金融科技独角兽,是一个综合性线上财富管理与个人借款科技平台。截至2019年末,中国平安持有陆金所40.61%的股份。 中国平安2018年年报显示,陆金所在2018年完成了C轮融资,并引入多家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投后估值为394亿美元。平安集团旗下已经上市的平安好医生(01833.HK)和金融壹账通(OCFT.US)当前市值分别约为184.7亿美元、93.36亿美元。陆金所2018年的估值水平,大于平安好医生和金融壹账通当前市值之和,上市前景可观。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陆金所动作不断。 4月初,陆金所控股宣布冀光恒出任联席董事长、党委书记兼执委会主任,全面负责陆金所的经营管理及战略转型发展。同月,中国平安获得消费金融牌照,平安消金注册资本50亿元,在千丝万缕的股权关系背后,平安消金承担着陆金所P2P业务转型的重任。 陆金所在2019年宣布推出P2P业务,其借贷业务需要一涨消金牌照来承载,如此一来,公司才能实现完全转型。 而这一系列的变动,被外界解读为陆金所上市的前奏。 陆金所IPO并不是新话题。在互金扎堆出海的2017年,陆金所CEO计葵生就曾表示,公司正在准备IPO,具体上市时间需要等待市场条件成熟。但伴随而来的是政策严控下,互金行业的大洗牌。陆金所的上市计划开始搁置。在2018年中国平安的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直言陆金所没有压力着急上市。 根据中国平安2019年年报,陆金所当前有财富管理和个人借贷两大核心业务。 2019年,在财富管理领域,陆金所与300多家机构建立了资产端合作关系,向1250万活跃投资客户提供7000多种产品及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是,陆金所正在发力B端合作。2019年,陆金所B端合作板块资产规模同比增长780.3%至652亿元,而消费金融板块资产规模同比下滑44.7%至1033亿元。陆金所2019年末总体资管规模3468亿元,同比2018年末下降6%。 截至2019年12月末,陆金所平台注册用户数4402万,较年初增长9.1%;客户资产规模为3468.56亿元,较年初下降6.1%。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最近四周美联储的连续缩表并不代表数量型货币政策出现转向。未来,美联储将继续配合财政和基本面需要被动开展扩表。我们预计,美国大概率将在7月底或8月初落地下一轮财政刺激方案;美联储的资产总规模将在经历短暂下行后掉头回升,预计将于8月再度进入扩表模式。 为何最近四周会出现缩表? 近四周美联储缩表的主要原因在于实体流动性支持工具(包括公司债券支持工具、市政流动性便利和中小企业救助贷款)的投放速度不及临时流动性支持工具的回收速度。随着美元流动性回归正常,疫情期间投放的互换及回购资金开始逐步回收(到期不再续作)。而部分扩表项目,尤其是部分实体流动性支持工具尚未充分开展,原因可能有两点: 一是多项流动性工具均为本次新冠疫情的创新产物,过去并无操作先例,政策出台初期多项条款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约束了投放效果。二是此类政策工具部分对应疫情的尾部风险,前期对此类救助工具的需求尚未充分显现。 后续美联储会继续转向扩表吗? 未来,我们推测美联储的资产总规模在经历短暂回调后将出现回升,预计将于8月再度进入扩表模式,年内无需担心美联储持续性缩表。原因如下: 一是从疫情二次复发看,美国经济可能再次承压,仍然需要美联储货币支持。二是从经济指标看,虽然美国近期美国PMI、零售、就业等指标呈现改善,但部分重要指标仍表现不佳,耐用品新订单增速仍在低位徘徊;就业结构仍不理想;两项消费指数于最近一周出现回落。三是从货币政策取向看,7月以来多位美联储官员密集发声表明宽松货币政策将持续;同时,多项工具操作条款的频繁调整也说明美联储具有较强的的投放意愿。四是从财政政策取向看,美国下一轮财政刺激政策可能于7月底或8月初推出,宽松的财政政策需要美联储扩表予以配合、承接。 整体来看,后续美联储的扩表将主要配合财政需要和基本面修复放缓下的违约风险被动开展,主动的流动性投放措施将持续减少。 后续如何开展扩表? 相较疫情期间,美联储后续的扩表结构将出现边际转向,我们预计:国债+MBS购买力度仍将参照计划幅度执行;央行互换等纯粹的流动性投放将持续缩减;公司债券支持工具、市政流动性便利和中小企业救助贷款等直导实体的流动性支持工具投放将增加。综合看,我们预计美联储年内资产规模仍将升至8-8.6万亿美元区间。 风险提示 中美摩擦风险强于预期;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情二次爆发 目 / 录 正 文 美联储连续四周资产总规模收缩 自2月末新冠疫情在海外爆发以来,美联储为提振美国经济及金融市场,资产总规模快速扩张,资产规模于6月10日到达区间峰值72176亿美元,随后连续四周资产规模收缩。截至7月8日,规模已收缩至69694亿美元。 2月26日至6月10日,美联储资产规模扩张约3万亿美元。主要的增量来源于国债+MBS的持有市值变化(含增持和债券估值变化)和央行互换。其中前者贡献增量23620亿美元,主要用于配合财政部的系列财政刺激政策以及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后者贡献4445亿美元,主要用于美元流动性危机期间为国际市场增加美元供给。除此之外,部分实体流动性支持工具增加853亿美元(含公司债券支持工具、市政流动性便利和中小企业救助贷款),贷款工具增加982亿美元(主要为薪酬保护计划支持工具和货币市场流动性支持工具)。 6月10日至7月8日,美联储资产规模连续4周收缩约2482亿。主要的增量项目来源于国债+MBS的增持,规模增加共计1568亿美元,略超6月议息会议中每月1200亿美元的增持计划;主要的缩量项目来源于央行互换和回购投放,分别减少2654亿美元和1673亿美元,主要原因在于随着美元流动性的逐步修复,此类临时性流动性支持工具到期后,市场主体均不再续作。 后续美联储资产规模如何变化? 最近四周资产规模为何收缩? 综合来看,美联储最近4周资产规模收缩的原因主要在于实体流动性支持工具(包括公司债券支持工具、市政流动性便利和中小企业救助贷款)的投放速度不及临时流动性支持工具的回收速度。随着美元流动性回归正常,疫情期间的临时流动性支持项目如期收缩;而部分扩表项目,尤其是部分实体流动性支持工具尚未充分开展。 从缩表项目看,央行互换和回购投放两项临时流动性支持工具大规模收缩(到期不再续作),二者分别供给国际市场及国内市场的美元流动性。目前,回购投放规模已缩至0,央行互换项目存续规模仍有1791亿美元。随着国际市场美元流动性的修复,我们预计,本批货币互换到期后,海外央行均将不再续作,当前剩余的1791亿美元央行互换规模将于未来90天内全部自然到期(未来15天内到期905亿美元,16-90天内到期886亿美元)。 从扩表项目看,国债+MBS增持速度基本符合预期,主要是实体流动性支持工具尚未充分开展导致资产规模出现临时性回调。我们对此类工具尚未开展的原因估计如下:一是多项流动性工具均为本次新冠疫情的创新产物,过去并无操作先例,政策出台初期多项条款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美联储也确实在政策工具推出后,多次对相关条款进行改良处理。二是此类政策工具多数对应疫情的尾部风险。疫情长时间蔓延将使需求端受到持续性影响,企业和地方政府收入面临结构性损伤,最终导致主体财务结构恶化,对救助工具的需求上升。 预计美联储将在8月恢复扩表模式 未来,我们预计美联储的资产总规模在经历短暂回调后将出现回升。美国经济在现阶段仍需要美联储的货币支持,年内无需担心美联储持续性缩表。主要证据如下: 从疫情看,随着疫情二次复发,美国经济可能再次承压,美联储需要给予适当的货币支持。7月以来,谷歌工作场合的出行强度指数再次下降27%;二次复发的区域中,德州、佛罗里达、加州等重灾区域均为美国的经济重镇,目前均已重新进入局部封锁加强状态。根据我们的统计,全美50州中,已有8州由于疫情二次爆发重新加强社交及出行管理措施,此8州在全美GDP中占比约36%;13州暂停进一步开放措施,对应GDP占比15%;仅有29州持续推进复工复产,对应GDP占比不足50%。 从经济看,近期,美国PMI、零售销售、就业等数据出现阶段性好转,但部分重要经济指标仍未表现出明显的复苏,后续仍然需要美联储加以支持。5月耐用品新订单同比增速下行10.5%,相较4月几无改善。虽就业数据好转,但因经济原因被迫从事临时工作的就业比重仍然位于6.6%的高位,企业对长期雇佣较为谨慎说明对经济的前景仍不乐观,失业金初请和续请人数在经历过前期的快速下行后修复速度均有所放缓;ABC news消费者信心指数和高盛连锁店销售指数均在最近一周重新掉头向下。 从货币政策取向看,7月以来多位美联储官员密集发声,表明对于采取更多行动支持经济发展持开放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持续。其中,预计中小企业救助贷款将有较为可观的投放量,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表态将继续对这一工具的操作条款进行调整改良,使该项工具拥有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另外,如上文所述,美联储也曾多次对其他实体流动性支持工具的操作条款进行调整,这说明美联储对于此类工具仍然具有较强的的投放意愿。 从财政政策取向看,我们预计美国下一轮财政刺激政策将于7月底或8月初推出,宽松的财政政策需要美联储扩表予以配合。从时间安排看,国会7月的休假期将于7月20日结束,但随后众议院和参议院又将分别于8月1日和8月10日进入休会阶段直至9月。因此,在不安排额外投票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法案要两院投票尽快通过,最有可能的时间点位于8月初附近。此前众议院曾先后推动总规模3万亿美元的《英雄法案》和1.5万亿美元的《美国投资法案》,但均未获得参议院的支持。近期,特朗普政府表示正在酝酿一项总规模超1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却同样迟迟未能出台。主要原因在于,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存在较大分歧导致财政刺激计划推进受阻。然而,两党对于“美国急需下一轮财政刺激”具有基本共识。7月8日,两党也曾配合出台延长薪资报酬计划有效期的相关法案以解燃眉之急。在此背景下,我们预计美国仍将在8月初出台下一步刺激计划,总规模大概率超过1万亿美元。对此,美联储也将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予以配合。综上,我们预计美联储将在8月再度回归扩表模式,后续美联储的扩表将主要配合财政需要和基本面修复放缓下的违约风险被动开展。 未来的扩表怎么开展? 如上文所述,我们预计美联储将于8月再度进入扩表模式。但是,相较疫情期间,美联储的扩表结构将出现边际转向:国债+MBS购买力度仍将参照计划幅度执行;央行互换等纯粹的流动性投放规模将继续缩减;公司债券支持工具、市政流动性便利和中小企业救助贷款等直导实体的流动性支持工具投放将增加,后续美联储的扩表将主要配合财政需要和基本面修复放缓下的违约风险被动开展。 国债+MBS方面,美联储曾于6月议息会议后给出明确的增持指示,将以每月约1200亿美元的速度持续增持,用于维持证券市场平稳运行,从而促进货币政策有效地传递到更广泛的金融环境。6月会后至今,美联储的行动表现也基本符合承诺的增持规模。后续,美国大概率将出台下一轮财政刺激计划,为保障财政资金供给,我们预计美联储仍将按照计划幅度继续增持相关债券类资产。截至报告日,美联储已发布公告将在下月继续增持800亿美元国债与476亿美元的MBS。 实体流动性支持工具中,我们认为公司债券支持工具、市政流动性便利和中小企业救助贷款均将在未来有序开展。公司债券支持工具方面,目前联储表内规模仅426亿美元,距离7500亿美元的额度上限仍有近94%的额度空间,我们预计未来美联储将推进开展该项工具的使用。美国高收益企业债利差自6月5日的区间低点再度上行,其中CDX利差上升92BP,美银期权调整利差上升64BP。如果未来利差上升趋势持续,该项工具可能投入使用。 市政流动性工具方面,目前联储表内规模仅161亿美元,距离5000亿美元的额度上限仍有近97%的额度空间。我们预计在各州政府逐渐升级的财务压力下,该项工具将逐步展开投放使用。疫情影响下,高企的失业率影响了居民消费,也使得美国各州政府在销售和所得税等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上遭受损失。根据全国城市联盟和美国市长会议4月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96%的城市预计将出现预算短缺。受财政收入下滑、支出压力加剧的影响,5、6月市政债券的首次违约数达到近年新高。 中小企业救助贷款方面,目前联储表内规模仅375亿美元,距离6000亿美元的额度上限仍有近94%的额度空间。我们预计该项工具将逐步展开投放使用。随着疫情对需求的持续性损害,美国企业仍然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今年1-6月,美国CHAPTER 11破产申请的企业家数达到3604家,同比上升26%;二季度,谷歌破产搜索指数呈现快速上升趋势。随着中小企业救助贷款融资条款的持续优化(美联储曾于4、6月两次调整优化,包括下调最低贷款额、上调最长贷款期限等),预计未来该项目的资产投放量将上升。 综合来看,伴随上述资产投放,我们预计美联储年底总资产规模将升至8-8.6万亿美元区间。 风险提示 中美摩擦风险强于预期;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情二次爆发。
讯7月20日,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鹏汽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宣布小鹏汽车完成C+轮近5亿美元融资,主要投资方为Aspex、Coatue、高瓴资本和红杉中国。 对此,一位互联网汽车行业观察人士向记者表示:“新能源车的制造和产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去,从融资情况来看,蔚来汽车属于行业领跑阶段,包括小鹏汽车在内的其他几家头部品牌尚在跟进,其余的比较难。” 天眼查融资信息显示,目前,小鹏汽车已有多轮融资。2019年11月,小鹏汽车宣布C轮融资4亿美元,引入小米战略投资开拓IoT和智能汽车领域;2018年8月,小鹏汽车正式宣布完成签约总额40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并获得春华资本、晨兴资本以及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的联合领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原股东全部退出,由广东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100%持股。 就小鹏汽车运营层面来说,2019年,小鹏汽车依靠其第一款量产车型小鹏G3实现销量达1.67万辆,完成其2019年目标的41.52%。彼时,小鹏汽车方面曾回应记者称,2018年的整个行业发展速度拔高了其预期,2019年7月新能源行业补贴退坡后的变化,比想象的来得猛烈。 2020年4月27日,小鹏汽车的第二款量产轿跑车型P7上市,小鹏汽车的产品主打价格区间在15万~30万量级,P7的补贴后售价为22.99万~34.99万元。沟通中有接近小鹏汽车人士表示,小鹏汽车当前确实需要一款类似于P7的性能车来巩固品牌定位,7月17日,小鹏汽车在北京、上海、广东肇庆、四川成都四地同步举办小鹏P7全国交付仪式,对于P7的市场表现,目前仍需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此次小鹏汽车融资后,业内分析多认为,或将用在P7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上。
7月16日,作为半导体行业风向标的全球最大晶圆厂台积电发布二季度业绩,释放不少积极信号。统计显示,截至7月17日晚,申万半导体板块中24家行业公司发布2020年中报业绩信息(包括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其中15家预喜。受益于半导体产业国产替代持续推进以及5G、高性能计算产品强劲需求,半导体材料和封测厂商业绩普遍亮眼,而半导体设计类公司则表现分化,部分公司受疫情影响大。 □ 台积电上调全年收入指引 制造产能满载 台积电二季度净利润为40.4亿美元,毛利率达53%,超出此前所给指引区间上限。公司产能利用率持续高位,公司表示,虽然受疫情影响,消费者需求疲软,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下滑,但这种负面影响正在收窄,且5G手机的渗透率高于预期。受益于5G以及高性能计算,公司预期2020年整个半导体市场(除内存)将同比持平或略有增长,全球晶圆代工行业则将有中高双位数的增长水平。 台积电预计,2020年第三季度收入在112亿美元至115亿美元之间,毛利率在50%至52%之间,公司未对四季度情况进行预测,但表示下半年的增长将高于上半年,并上调全年收入增长指引,从15%至17%提高到逾20%。 同时,台积电表示,芯片先进工艺制程需求强烈,在此前已经上调的全年资本开支水平(150亿美元至160亿美元)基础上,再次上调至160亿美元至170亿美元。台积电表示,公司5nm工艺已经开始量产,预计全年收入贡献达8%,公司计划在2021年实现3nm风险量产,2022年下半年正式量产。 中金公司表示,国内晶圆代工厂在2020年二季度产能利用率也满载,收入端环比持续增长。中芯国际此前预测2020年第二季度收入环比增长3%至5%,毛利率介于26%至28%的范围内,主要系公司产能、产量增加带来的规模效应及产品组合的优化。 港股华虹半导体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业绩低于预期,其二季度随着无锡产能利用率爬升,业绩将有所好转,预计二季度收入达到2.2亿美元,环比提升,毛利率在22%至24%之间。 同时,中金公司也提示,国内半导体上市公司市盈率处于历史估值最高水位,且7月22日科创板多家半导体公司大量股份解禁,需要警惕估值过高及解禁压力带来的股价回调风险。 国产替代逐步兑现 材料、设备需求旺 业内人士认为,半导体制造高产能利用率对产业链上下游均有提振。受益于国内制造项目产能扩张以及技术推进过程中的国产替代机会,半导体材料、设备等上游均有明显受益。 材料方面,江丰电子(300666)填补了国内超高纯溅射靶材制造的空白,是中芯国际、台积电等制造公司的供应商,公司此前还表示5nm技术节点靶材样品正在客户端验证中。7月14日,江丰电子上修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5.3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3.76%,预计实现净利润3723.38万元至4137.09万元,同比增长170%至200%,远超此前预计的50%至80%增速。 雅克科技(002409)通过系列并购切入电子材料领域,主要包括半导体前驱体材料/旋涂绝缘介质(SOD)、电子特气、半导体材料输送系统(LDS)、光刻胶和球形硅微粉等业务种类,客户包括SK海力士、三星电子、台积电、英特尔等,在中芯国际、华虹宏力、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等国内客户开拓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雅克科技预计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99.30%至129.20%,可达到2亿元至2.3亿元。 设备方面,国内主要半导体设备公司尚未公布中报业绩信息。不过,台积电宣布上调资本开支水平,中芯国际上市募资500亿元左右,均可能带动半导体设备采购量继续上升。一般来说,先进制程生产线投资的80%都将用于购买半导体设备。 据SEMI统计,北美半导体设备制造商5月出货金额为23.46亿美元,环比上升2.9%,同比增长13.6%,1-5月累计出货115.60亿美元,同比增长21%,而去年同期同比下滑24%,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景气度持续向上。 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支出也有望正向增长,据SEMI统计,中国大陆的半导体设备支出将同比增长5%,今年有望超过120亿美元,并在2021年同比增长22%,达到150亿美元。 封测订单饱满 设计表现分化 与代工环节的高稼动产能情况基本一致,作为半导体代工制造的下游的封测厂商订单同样饱满。 国内第二大封测厂商通富微电(002156)7月14日晚发布业绩预告称,上半年,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一定影响,但公司通过精细化组织,国产替代效应逐步显现,客户订单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公司大客户利用制程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公司整体销售较去年同期增长,盈利能力稳步提升,预计上半年较去年同期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亿元至1.3亿元,去年同期亏损7764.05万元。 申万宏源指出,通富微电景气度提高,与其大客户AMD密切相关。AMD有90%以上的CPU芯片由公司封测,伴随AMD销量提升,公司盈利状况有望进一步好转。 国内第三大封测厂华天科技(002185)7月13日晚业绩预告显示,受益于国产替代加速,上半年集成电路市场景气度较2019年同期大幅提升,公司订单饱满,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3亿元至2.9亿元,同比增长168.66%至238.74%。 不过,作为半导体制造上游的芯片设计公司业绩表现分化。受益于5G手机渗透率提升及国产替代推进,射频行业龙头公司的卓胜微(300782)业绩亮眼,公司7月9日晚发布公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3.44亿至3.59亿元,同比增长125.09%至134.91%。 紫光国微(002049)日前上调了中报业绩预测,从预计净利润增长40%至70%,上调至预计净利润增长85%至115%,公司表示,特种集成电路业务保持快速增长,持续贡献稳定利润,因此报告期经营业绩好于前次预测。 但北京君正(300223)等公司因产品下游销售受到疫情较大影响,业绩出现明显下滑。北京君正7月15日晚业绩预告显示,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61.11万元至1405.29万元,同比下滑92.94%至61.98%,主要原因是公司收购的北京矽成在中国和海外的市场先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在汽车电子市场,客户工厂停工、市场需求下降等导致出现较多的订单取消或延期情况。 北京君正还提示称,由于欧美市场是北京矽成在汽车电子领域的重要市场,尽管部分地区陆续开始谨慎复工,但仍无法确定北京矽成2020年度经营情况受疫情的影响程度,如汽车电子市场无法得到快速回暖,北京矽成将面临无法完成业绩承诺的风险。
7月17日丨腾讯(0700.HK)涨逾2%,报524港元,总市值为50069亿港元。 市场调研机构Sensor Tower数据显示,《王者荣耀》上月收入达到1.93亿美元,同比大增50.4%,超越《PUBG Mobile》(内地版本《和平精英》)登顶榜首。同样为腾讯旗下的《PUBG Mobile》则退居亚军,全球收入达到1.6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 腾讯6月在中国推出的《荒野乱斗》也带动上月收入急涨。《荒野乱斗》同时为6月App Store下载量第二高手游,为970万次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