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的重要性及其面对的困境,已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和社会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 7月2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携手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举办了普惠金融生态建设与数字化发展线上圆桌会,并发布旗舰报告《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下称《报告》)。 《报告》首次推出亚洲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指标,对27个亚洲样本国家普惠金融生态体系进行客观评估,总结了中国、日本、韩国、印度、蒙古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的生动案例,并提出包括构建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利用好“一带一路”等区域和全球化倡议协同发展等政策建议。 与会嘉宾指出,普惠金融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扶持中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提升社会福祉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背景下,普惠金融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数字普惠金融更在及时、精准提供无接触金融服务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在发表主旨演讲时预计,后疫情时代,用户会更加认同无接触式金融服务,金融数字化转型可能会进一步加速。为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各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支付体系、征信系统、反洗钱系统和金融服务技术标准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要重视解决“数字鸿沟”问题,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小微企业困境成为亚洲各国关注焦点 由于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不同,亚洲各国的普惠金融发展程度也呈现显著差异。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FAS(金融服务可得性调查)提供的有限数据,《报告》获取了亚洲十国中部分国家的两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指标:首先,中小企业拥有贷款账户的比例,代表着一国中小企业所获金融服务的广度;其次,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GDP比重,体现了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深度;此外,采用世界经济论坛(WEF)对各国中小企业融资效果的满意度数据作为金融服务需求方的满意度指标。 《报告》显示,在亚洲十国样本企业信贷情况中,柬埔寨、沙特缺少FAS的中小企业信贷广度与深度数据,仅有满意度数据;韩国、马来西亚、中国仅有中小企业信贷深度数据和满意度数据;日本仅有信贷广度数据和满意度数据。从中小企业信贷深度来看,现有数据表明,韩国、中国、马来西亚表现较好。 “发展普惠金融,促进金融资源公平有效配置,则成为各方化解小微企业困境,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共识,在亚洲甚至全球,这一问题的解决无疑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和底蕴。”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理事长、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 小微企业往往是社会就业和税收的重要贡献者,也是社会创新的主要力量。但在田国立看来,小微企业又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普遍存在缺信息、缺信用、缺资金,面对风险较为脆弱等问题,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易产生排斥性问题,所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始终成为全球性难题。 周小川表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一样,中国的小微企业一直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这一方面源于小微企业自身经营风险高、竞争力不强和资信不足的普遍特征,另一方面则与包括营商环境、金融基础设施在内的整个金融生态密切相关。 周小川称,多年来中国通过持续的制度变革推动普惠金融生态改善,花大力气改革农村信用社,增强服务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大中小型金融机构都参与进来的多元化、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同时,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之下,亚洲范围内各国的民间合作越来越频繁,互联互通正在增强。 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会上介绍,疫情期间,作为纺织业大国的孟加拉国,已有超过150万没有银行账户的纺织工人用本地版“支付宝”bKash实现远程开户,超过150万的纺织工人首次用手机领到了政府津贴。当地政府还推出了免费健康险、在线发工资和助学金等一系列零接触数字服务。 《报告》建议,在亚洲普惠金融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和低教育水平人群的金融服务覆盖,提高正规金融机构对个人储蓄和贷款服务的可获得性。在中小企业贷款服务方面,应进一步提升中低收入国家贷款服务的覆盖广度和深度,助力中小企业做深、做实。 金融科技让经济末梢得到雨露滋润 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传统模式的颠覆式改变已是大势所趋。 “过去,大银行普遍把精力放在大企业身上,一方面做大企业贷款有规模效应,边际成本低而收益高;另一方面,方法上以建立正面清单为主,企业提交资料,银行审核,通过批贷。而小微企业融资的特点是‘短、小、频、急、散’,靠一笔一笔审批的正面清单很难适应效率性、专业性要求,再加上小微企业风险相对较高,不愿做、不会做、不敢做就成了大银行在面对小微企业时的真实状态。”田国立指出,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转型可能和内生动力,通过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和云计算,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产生了业务模式和流程的裂变效应。 疫情更是加速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井贤栋认为,疫情加速了数字化浪潮的到来,数字技术红利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无论在生活服务,还是在商业运营、数字公共服务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田国立表示,未来,普惠金融将继续深化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应用,着力数据资产的经营和信用转化,推动平台场景和生态建设,进一步体现银行的科技属性和社会属性。通过根植并融合大众市场,深耕草根经济,让经济底层和末梢能够得到金融服务的雨露滋润,以金融化方式整合社会资源,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发展,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金融服务实现了创新与融合,亚洲各国逐步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但消费者在享受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便利和优惠的同时,也暴露在本金损失、数据泄露、虚假宣传、欺诈、洗钱等风险当中。 对于上述问题,《报告》提出,亚洲各国在运用数字普惠金融新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亟须采取有效的手段从源头防范金融科技滥用,构建健康、安全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为此,监管当局可主动利用“监管沙箱”对新技术对金融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进行模拟实验;加强从业机构行为规范和责任能力建设,通过信息披露、风险提示等手段,提高普惠金融全流程的透明度;强化对信息科技风险、数字鸿沟和业务外包风险的管控,对科技企业等外包服务机构建立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和持续监测制度;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完善数字和隐私保护法律框架,加强对消费者金融知识宣传。
近日,上海银保监局发布了《2019年上海市普惠金融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报告》全面回顾了2019年上海地区推动普惠金融业务的总体情况。2019年,上海金融业以守初心、担使命、补短板为出发点,结合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特色,大力发展小微金融、科技金融和民生金融,持续打造大都市型的普惠金融体系。《报告》显示,2019年上海市普惠金融工作在六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持续增量扩面降本提质。截至2019年末,上海银行业银行类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351.68亿元,其中单户授信1000万以下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3859.16亿元,同比增长25.96%,不良率0.9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沪中资银行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6.68%,较年初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64%,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二是科技金融持续发力支持科创中心建设。2019年,上海科技金融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土壤得到进一步培育。截至2019年末,上海银行业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近2800亿元,同比增长15.88%;不良率0.74%,低于各项贷款不良平均水平。其中投贷联动金额55.63亿元,同比增长42.26%。科技金融专业化经营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及效能得到提升;科创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创新产品层出不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得到有益探索,科技金融服务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丰富。 三是民生金融框架初具雏形。2019年,上海开展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养老、家政、托幼等社区家庭服务试点工作,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创新金融工具服务民生,改善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加大弱势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资源配置,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上海银行业从制度建设、产品设计和组织架构完善等方面提高民生行业信贷服务水平,上海保险业通过推动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涉老责任险和意外险产品提升责任险服务水平。同时,银行保险机构通过创新产品服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满足企业“走出去”和贫困人口金融服务需求。 四是普惠融资渠道得到多元化扩展。上海辖区已发展起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以及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典当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新型机构在内的功能完备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供给体系。传统和新型、大型和小型、线上和线下金融组织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组织机构分业经营、相互协作的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融资租赁、典当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迅速发展。不同机构之间的协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实现综合化、一体化服务以降低普惠金融服务风险。 五是普惠金融服务政策支持体系更加健全。2019年,上海市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普惠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货币政策精准发力,发挥定向降准对于普惠金融的精准滴灌,加大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支持;不断优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持续分类实施“两增两控”目标考核,督导银行改进内部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各项普惠金融专项财政资金、中小企业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和考核激励机制,搭建银税合作平台,引导金融资源优先和集中投向最需要融资支持的小微、民营、科创、三农、养老等薄弱领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同时,加强信贷、产业、财税、投资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差别税率、先税后补等财税政策工具,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六是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断得到重视。上海金融管理部门在加大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力度、培育公众金融风险意识、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普惠金融宣传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长期以来,上海金融业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策略,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一方面抓金融机构的发展理念转变、绩效考核改进、组织体系建设、现代科技运用和普惠金融专业化水平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搭建银税互动、银担合作、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等平台,出台普惠信贷奖励与风险补偿等政策,破解普惠金融发展中“征信难、增信难”问题,改善普惠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6月12日,狮桥集团举办“建设银行、建信信托携手狮桥‘大平台’,开启普惠金融新征途”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公布了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建行”)下属子公司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信信托”)、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与狮桥签署包括100亿元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的战略合作协议,着重于商用车普惠金融和服务的生态建设,建信信托对狮桥的两轮投资之后,将持有狮桥集团32%的股权。 「狮桥集团」是商用车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其以商用车金融、物流货运、二手车、车后服务为切口布局商用车“买、用、养、转”全生命周期,服务于司机、车主、经销商、金融机构、物流公司等多个环节。 狮桥集团成立于2012年4月,最开始运营融资租赁管理业务。2014年狮桥集团成为百世快递的承运商,拓展快递快运服务业务。2016年狮桥集团为承租人提供在线的融资租赁服务,逐步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后期加入百度的Apollo计划,发展干线自动驾驶的解决方案。截止2019年底,狮桥平台已提供530亿元的普惠金融服务,每年提供超过50亿元的货运服务需求,参与超过10亿元的二手车交易。结合多个业务板块的发展后,狮桥集团利用公司统一的CRM和TDH数据中台将各渠道的任何车辆信息进行自动调用,提供交叉销售的服务场景。 普惠金融是狮桥目前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狮桥底层的基础资产主要为商用车普惠金融资产,其中99%为个体车主,1%为小微企业,中西部贫困地区占总人数规模的68%。这一行业特性也是吸引建行建信信托与狮桥达成普惠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两者均希望更多的布局在小微用户群体。 狮桥平台现服务用户包括数十家整车厂商、超过2万家经销商、30余万司机和超过30家金融机构。2019年,狮桥集团二手车交易成交额超过10亿人民币,整车的物流达到64亿人民币,全年GMV达到300亿人民币。 截至2019年8月,其已获得贝恩资本、百度、阳光保险、招商局等机构投资。此轮建信信托融资将促进狮桥集团与中国建设银行的客户、资金、金融产品等优势进行结合并拓展普惠金融业务。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孙庆文表示,建信将协调建行行内资源,在物流金融、ETC、保险等业务方面给狮桥注入动力。 本轮合作达成之后,狮桥集团计划继续将业务下沉并着重于商用车购车融资、物流货运、油路保胎、二手车交易等业务建设。
2020年6月3日上午,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同志主持召开党委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安排。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同志及各位党委成员参加会议。 会议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湖北、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审议,看望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议,以及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等作出重要部署,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金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会议强调,人民银行系统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两会”精神、抓好《政府工作报告》落实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是全面深入做好学习传达和贯彻落实工作,精准领会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按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涉及人民银行的各项任务。二是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综合运用和创新货币信贷工具,支持扩内需、助复产、保就业,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近期要首先把普惠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购买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两项支持政策落实好,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三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加强金融领域重大风险防控,对各类不稳定因素高度警惕、认真研判、快速应对,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四是坚决支持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坚定不移地维护“一国两制”,坚定不移地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维护香港经济金融稳定繁荣。五是坚决落实“两个维护”,驰而不息加强全系统作风建设,始终保持人民银行系统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完)
文 |浙商证券(行情601878,诊股)首席经济学家 李超 执业证书编号:S1230520030002 全文约1400字,阅读需要4分钟左右 内容摘要 >> 当前经济没有回到合理区间的次生风险就是就业和信用风险 PMI连续三月站上枯荣线证明我国经济正在持续修复,但整体而言供给修复速度快于需求,经济尚未回到5-6%的合理增长区间。在地产政策维持定力的情况下,内需的修复仍将呈现稳步回升态势,难以一蹴而就。抗疫物资出口加速及中国生产能力填补全球供给缺口的因素带动出口提振,但外需下行的压力预计仍将对我国出口数据形成拖累。需求未充分修复之前,企业面临订单不足、现金流紧张的压力,由此带来调查失业率上升和债务违约的次生风险,需要政策给予一定的支持。 >> 保障就业防范信用风险的关键是保障中小微企业融资 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之一,保就业意味着需要保住企业实体。而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在受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恢复的餐饮、旅游、教育培训等服务业,以及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制造业相关上下游产业链领域,企业利润不足,继续运营的资金压力较大,容易出现信用违约风险。央行一系列文件中强调,对于普惠小微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应延尽延,同时缓解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年内还本付息资金压力。通过“扩量”、“降息”、“延期”、“直达基层”等组合政策保障中小微企业融资,防范企业违约风险,为保实体保就业护航。 >> 人行创新工具,直接购买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保障信用创造 《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明确,自今年6月1日起,人民银行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央行直接购买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同时向银行投放再贷款,再贷款预计将逐季发放,期限为1年,这部分资金量属于央行对银行的资金投放,有利于保障进一步的信用创造,同时也激发了地方法人银行投放中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另外,央行强调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购买上述贷款后,委托放贷银行管理,购买部分的贷款利息由放贷银行收取,坏账损失也由放贷银行承担,央行并非为此贷款背书,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 >> 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减轻企业压力,有效保障市场主体不出现资金链断裂 《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要求对于2020年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贷款本金及利息,银行可进行延期还本付息,最长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并免收罚息。此举将大大缓解普惠小微企业的短期资金压力,有效保障市场主体不出现资金链断裂,防止出现大规模的信用收缩风险。普惠小微企业在疫情中首当其冲,其现金流往往较为脆弱,而经济回暖过程中,普惠小微企业又是感受更为滞后的毛细血管,央行再次延长还本付息能够有效缓解其短期资金压力,切实帮助普惠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出现大规模不良的压力。 >> 利好股市和信用债市场 疫情冲击经济的次生风险仍存,此前经济潜在风险对市场存在一定扰动,本次央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直面经济次生风险,落实六保的政策目标,有利于信用创造带动信用扩张,也将提振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我们认为,央行的信用贷款支持新规将利好股市和信用债市场,从情绪上收窄信用利差。同时,在房住不炒背景下,M2社融增速走高将形成一定流动性冗余,冗余资金流入股市概率较高,考虑逆周期政策催化、外部风险冲击扰动有限、企业盈利逐步修复,我们认为,未来两个季度股市将有较好表现。 风险提示 逆周期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人民银行再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另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进一步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持续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政策的针对性和含金量。 人民银行方面指出,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普遍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还本付息压力,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出台了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的政策,最长可延期至2020年6月30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2021年3月31日,其中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也就是说,今年年内到期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均可以享受一次延期还本付息。只要普惠小微企业在申请延期的同时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银行即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本息进行延期,做到“应延尽延”。之前已经享受过展期政策的贷款也可以享受这一政策。预计延期政策可覆盖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本金约7万亿元。 为了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人民银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提供4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激励资金约为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的1%,预计可以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约3.7万亿元,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压力。 对于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人民银行方面指出,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银行发放贷款时,一般要求抵押担保,目前,中小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的占比只有8%左右。为缓解小微企业缺乏抵押担保物的痛点,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人民银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提供40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合同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惠资金支持。 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主要面向经营状况较好的地方法人银行。最近一个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为1至5级的地方法人银行可申请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对于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于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新发放的期限不少于6个月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人民银行通过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按地方法人银行实际发放信用贷款本金的40%提供优惠资金,期限1年。支持计划惠及的普惠小微企业要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预计信用贷款支持可带动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约1万亿元,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谈到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时,人民银行方面表示,与之前的再贷款再贴现等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相比,此次新创设的普惠小微企业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具有更为显著的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等特点。 一是市场化。人民银行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行为进行激励,但不直接给企业提供资金,也不承担信用风险。二是普惠性。只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办理贷款延期或发放信用贷款,就可以享受人民银行提供的支持。三是直达性。人民银行创新的这两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普惠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直接联系,保证了精准调控。
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连续三年提交提案聚焦养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关于养老的提案是“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促进我国普惠性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 袁亚非认为,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进步,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总量不足、供需错配、活力不足等问题。建议通过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促进我国普惠性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袁亚非建议,深入开展“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迅速总结参与城市的政策经验,尽快形成支持社会资本可持续发展普惠养老的新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供给总量迅速扩大。 “比如借鉴国外成熟运营的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模式经验,加快推广和完善共有产权养老房政策,以平衡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长期回收和短期投资的矛盾。”袁亚非表示,进一步推动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如长护险)等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既可为养老企业提供中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也能为老人提供长期稳定的收益,提高居民养老服务消费能力。 袁亚非建议,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重点发展城区普惠养老,提高民办机构服务质量,减少供需错配。对于民办普惠养老机构尤其是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设施和专业化养老机构的选址难题,地方政府应加大协调和支持力度,帮助民办养老机构协调引入医疗卫生、健康管理等资源,补齐资源短板,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吸引力。 袁亚非认为,要进一步推动养老机构市场化改革,激发养老服务行业活力。积极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公建民营、改制转企、混合所有等形式参与公立机构改革;积极鼓励民办机构公司化注册、企业化运营,允许民办非营利性机构转为营利性机构;在确保普惠养老“准公益性”的前提下,允许民办机构设定市场化的服务价格,以合理的利润和投资回报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普惠养老产业。 相关专题:聚焦202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