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用卡用户的反馈情况来看,持卡人期待透支利率下调。 信用卡透支利率“松绑”政策自去年年底推出后,至今已“满月”。各家银行信用卡透支利率是否出现新变化?新政实施对互联网消费信贷市场影响如何?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在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支行网点后发现,各家银行目前尚未按照新规执行调整后的信用卡利率政策,仍在执行原来的利率规定,即按照日息万分之五计收透支利息,换算成年利率高达18.25%。 从信用卡用户的反馈情况来看,持卡人期待透支利率下调。部分持卡人向记者吐槽称,“部分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仅展示较低的日利率,殊不知背后隐藏着高额年利息的风险。” 日利率万分之五 银行透支利率“照旧” 信用卡的盈利模式是“利息+手续费”。持卡人刷卡后,在免息期内还款无需支付任何利息(最长约50多天);超过免息还款期限且未全额还款的用户,需要承担透支利息。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的信用卡利率并未“打折”,仍在执行原来的利率规定,如果持卡人未能按时全额还款,将按日息万分之五计收透支利息。 多数银行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暂时没有接到通知,目前还未有调整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的计划。有相关银行工作人员甚至表示,“并不清楚有这项规定。” “也许通知还没下发到我们支行这一层。”一家城商行支行信用卡部门负责人表示。 另一家城商行的个贷经理提醒记者称,对于消费者来说,在申请、使用信用卡时,尤其要注意了解信用卡计结息规则、账单日期、违约金收取方式等信用卡相关信息。“我们鼓励用卡人合理用卡,理性透支消费。用卡人要避免逾期,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 央行此前明确要求,发卡机构应通过本机构官方网站等渠道充分披露信用卡透支利率并及时更新,应在信用卡协议中以显著方式提示信用卡透支利率和计结息方式,确保持卡人充分知悉并确认接受。披露信用卡透支利率时,应以明显方式展示年化利率,不得仅展示日利率、日还款额等。 但《证券日报》记者在查阅多家银行官网展示的信用卡合约后,并未发现新增“与持卡人协商确定”等相关内容,默认的透支利率仍为日利率万分之五。部分银行甚至未及时更新信用卡透支利率。 各家银行透支利率为何迟迟没有调整?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信用卡是相对成熟的信贷业务,各家银行可能存在既有业务的路径依赖,利率调整也不例外,因为可能涉及资金成本、内部转移定价等一系列问题。信用卡市场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利率降低有助于增加市场份额,但也需考虑成本、收益和风控等问题。 小花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各家银行还处于观望状态。但不论如何,对用户实施信用分层,开展差异化的风控手段及精细化运营是一项系统化的大工程,并非一蹴而就。预计商业银行将加速“修炼内功”的步伐,加大拓展外部消费场景,为今后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打下坚实根基。 对于透支利率的“松绑”,多数持卡人表示,期待透支利率下调。但也有部分持卡人表示,不清楚有这项规定。 “平日经常使用信用卡,多年来没有逾期还款经历,也没听说信用卡透支利率政策调整了。”在一家软件公司工作的李先生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家住海淀区的一位市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使用信用卡,一方面是看中其相对较高的透支额度;另一方面是可以享受多种优惠以及积分兑换礼品。“目前更加关心银行信用卡的透支利率何时下调,希望以后可以享受更多利率优惠。” 苏筱芮对记者表示,对于资质优良的头部用户而言,可以避免“一刀切”式利率定价,享受更低廉的信用产品;对于资质不足的尾部用户而言,可以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渠道享受信用产品,减少遭遇“高利贷”“套路贷”的风险。 只有日息无年息 低息诱导遭用户诟病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简称《通知》)的下发,对互联网消费信贷市场产生的影响也颇受关注。《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致电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服后发现,目前市场上主要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比如蚂蚁集团的花呗、借呗,京东数科的白条、金条等,这些产品的信用分期或借贷利率水平大多为日化0.02%-0.05%。 京东金融的客服对记者介绍称,白条最长免息期为40天左右,如到期未还款,在未分期的情况下,将产生一定比例的违约金(0.015%/日起);如果是最低还款,剩余未还款的金额通常按日利率0.05%收取利息。 也有部分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的信贷产品并没有直接向用户展示年利率,而是只提供看起来数额更小的日利率。以苏宁金融的“任性贷”为例,在产品页面只展示了最低日息,“一千元一天利息最低0.2元”。但按此日息计算,年利率已高达7%左右。” 《证券日报》记者致电苏宁金融客服,询问如何查看利率信息。客服表示,“需要用户先申请额度,申请成功后才能看到利率是多少。由于每个客户的资质不同,具体的利率还是以系统审核为准。” 按照蚂蚁集团的招股书,借呗日利率可低至约0.02%,大部分贷款的日利率为0.04%左右。《证券日报》记者近日在开通借呗查询利率后发现,页面显示的日利率为0.04%,但如果换算成年利率则高达14.6%。 一位经常使用花呗的用户向记者抱怨称:“虽然花呗正常还款的话是不收取利息的,但花呗设立了有还款日期的限制,尽管提供的日利率看似只有0.05%,但最后所支付的利息却非常惊人。” 陶金表示,信用卡透支利率放开,对消费金融公司而言并不是利好消息。信用卡利率调整,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的直接冲击并不大,但互联网消费金融受到越来越强的监管,会导致实际业务收缩。 苏筱芮分析称,影响金融消费者选择信用支付产品的因素很多,包括利率、场景、期限、额度等。互联网巨头目前的应对方式有两类:一是资金端寻求更多、更稳定的资金来源,例如在网络小贷新规出台后联合贷款模式受限,蚂蚁开始考虑通过旗下网商银行拓展更多资金来源;二是从用户端切入需求,为用户打造更自主、更便捷的功能产品,例如花呗、借呗等可以自主调整额度、设置消费提醒、调整付款顺序。
“这事靠谱吗?”2月1日晚上,姚先生问记者。 上海市民姚先生告诉记者,招商银行信用卡营销部门人士向他电话推销,称其信用良好,最高可给30万元的额度,可以提现,不管是否流向楼市、股市等资金用途,只收取少量分期费。 “我近期也常接到银行信用卡营销部门的电话,推销现金贷分期产品。信用卡的功能已经满足了我的生活所需,不过,有时候对方会暗示:‘需要现金吗?信用卡提现后,可以用在信用卡正常功能覆盖不到的地方’。”一位资深信用卡从业人士对记者称。 2月2日,记者进行了实测,在招商银行手机APP“信用卡”中找到一款名为“e招贷”的产品。“只能用于消费,不过可以提现,银行无法审查具体资金用途。”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经理对记者称。 “信用卡中心的现金贷分期产品利率较高,多在15%以上,比小微企业经营贷款、个人按揭贷款的利率要高得多。对于个人来说,申请大额、利率较高的信用贷动机存疑,可能是急需,也可能是要做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上述信用卡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监管也一直严禁个人信用贷款违规流入股市、楼市。 个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乱象不断 姚先生说,有自称是招商银行信用卡营销中心人士通过电话告诉他,可以申请30万元无抵押信用贷款,月分期费率为0.25%,提现后不追查资金用途。 记者通过电话联络对方,听到的系统提示音为“欢迎致电招商银行信用卡营销服务热线,如您需要联系信用卡客服,请致电4008205555。”随后,记者拨打4008205555,转人工服务后,由客户经理接听。 客户经理证实了这款“e招贷”产品,不过,她表示,“该信用贷款主要是依据信用卡持卡人的资质来申请,最高额度为20万元,月息也没有0.25%那么低。优质客户可享受利率折扣,资质稍差的客户利率稍高。如果该产品信息和之前营销中心提供的信息有差异,以我们为准。” 记者打开招商银行APP后,找到“e招贷”,产品介绍显示,“e招贷”是招行信用卡中心为符合条件的持卡人提供的信用卡现金分期业务。申请人的理财、存款等行为将会有助于贷款资格获取及贷款金额的提升。 “之前信用卡的现金贷分期不太多见,近年来才兴起,从形式上看,表现为两种:依据信用卡额度进行提现,转到借记卡上,可以称为现金贷。另外一种是客户在信用卡额度的基础上,允许申请另外一种信贷产品,提现、分期。”一位银行人士告诉记者。 上述产品条款还显示,若申请时选择了“随时还款”的方式,则不享受免息还款期待遇,无论是否使用或使用多少,都会从申请日开始计息,日利率不超过0.05%,按月出账单并计收复利,不额外收取手续费;若在申请“e招贷”时选择“分期还款”的方式,申请成功后,需支付一定手续费,手续费分期收取。 记者进行了实测,发现自己可申请的额度为10万元,若分12期还款,每个月每期费率为0.75%,年化手续费在16%以上。 该产品资金用途可选“装修贷款、旅游消费、家具家电、助学进修、购车消费、婚庆服务、医疗服务、百货服务”等,不过,招商银行信用卡客户经理表示,客户申请后,可以将贷款直接转到储蓄卡上,进行提现,银行无法检查资金用途。 “严禁个人信用贷款违规流入股市、楼市以及其他投资性领域,是近年来监管不断强调和审查的内容。但因为利益驱动,多数银行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大多数城市,首套房按揭贷款利率在5%左右,而信用卡分期贷款的年化利率大多在15%以上,银行有动力营销。 “银行贷款违规流入楼市、股市原因多样:楼市、股市的投机需求始终存在;部分贷款中介推波助澜,甚至协助材料造假;部分银行从业人员合规意识淡薄且存在侥幸心理,也有部分人员因业绩指标的完成存在困难而采取诱导话术;银行内控存在漏洞,在事前审核、事中监测等方面还不够到位。”消费金融领域资深专家苏筱芮对记者表示。 多次明文禁止却屡禁不止 今年1月29日,上海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管理工作的通知》称,切实加强信贷资金用途管理。高度重视信贷资金用途管控,强化用途警示。禁止发放无用途、虚假用途、用途存疑的贷款。防止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等信贷资金违规挪用于房地产领域。对确认用途违规的行为,应及时采取实质性管控措施。 “对2020年6月以来发放的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以及个人住房贷款进行全面自查,并于2021年2月28日前向上海银保监局报送自查和整改报告。报告应包括组织开展情况、检查内容、发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等;整改方案应包括时间表、责任部门、责任人员、整改措施及目标等。发现违规问题的,应从机制上查找问题,并立即进行整改,对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上海银保监局称。 1月30日,北京银保监局也发出类似通知,要求辖区内各行对2020年下半年以来新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合规性开展全面自查,重点排查是否存在由于授信审批不审慎、受托支付管理不到位、贷后管理不尽职等情形导致消费贷、经营贷资金被违规用于支付购房款等问题,并要求银行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加强内部问责处理。 另外,记者注意到,去年下半年以来,监管和多家银行信用卡中心都加强了风控提示,多次发布公告称,将进一步明确信用卡资金用途。例如,2020年8月11日,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称,个人信用卡仅限持卡人本人日常消费使用,信用卡资金不能用于生产经营、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套现等非消费领域,包括购房、投资、理财、股票、其他权益性投资及其他禁止性领域等;6月29日,银保监会消保局发布《关于合理使用信用卡的消费提示》称,有消费者将信用卡借款违规用于房地产、证券、基金、理财等非消费领域,放大资金杠杆,易导致个人或家庭财务不可持续,并会承担相应后果,也致使金融机构风险累积。 记者不完全统计,最近一年,监管针对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市、股市等限制性领域,贷后资金管控不审慎的处罚有多起。就在近期,1月19日,工商银行衢州分行因“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市,信贷资金被挪用、违规流入股市或证券账户”被罚款95万元;福建永安农商行因“个人住房贷款管理不审慎、银行信贷资金违规入股市”被处罚200万元等。 “一方面,银行业需要加大对内部人员队伍的整肃,加强对金融产品营销宣传的相关规范,提升从业人员合规意识;另一方面,需要监管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畅通投诉、举报等渠道,利用监管科技对机构的违规动作早发现、早处置。”苏筱芮表示。 对于持卡人,苏筱芮提醒称,勿轻信销售人员的诱导话术,使用信用卡相关产品需依规提供消费凭证,盲目借贷既可能使自身的债务压力不堪重负,也可能使个人征信报告“变花”,需树立“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良好消费观念。
记者获悉,二十六度数科(广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十六度数科”)宣布完成千万元级天使轮融资,由创新工场投资,资金主要用于引进人才、开发信用卡和零售信贷智能业务中台产品。 二十六度数科成立于2020年初,以大数据智能算法为核心,为商业银行提供收入增长和经营能力升级服务。 具体来说,二十六度数科围绕“贷前、贷中、贷后风控运营闭环”的理念,研发了信用卡和零售信贷业务的数字化营销中台、风险管理中台、数据中台,以“信贷工厂”和“数字工厂”双核驱动,采用金融云、分布式、微服务、大数据等技术,研发了业务双中台,提供信用卡、零售信贷全生命周期系统支持,通过数字化决策引擎实现全线上、自动化处理,以最大程度提升决策有效性和运营效率,帮助商业银行向智能化零售金融转型。 该公司核心团队成员或有20多年的银行从业经验,或来自腾讯、网易等国内知名公司核心业务部门。公司创始人纪正拥有17年信用卡从业经验,在广发银行任职期间,曾带领团队开发国内第一代自动化决策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系统。作为广州银行信用卡中心初创团队成员,纪正把信用卡科技团队从1人发展到300多人,带领团队自主开发了信用卡营销销售系统、信用卡风险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平台等。 二十六度数科称,他们已为广西北部湾银行、齐鲁银行、长沙银行、大连银行等国内数家头部城市商业银行提供系统支持、产品运营和风险管理等服务,帮助合作银行实现了“业务数十倍增长”,并为合作银行培养了营销管理、风险管理、数据分析等关键岗位人才。 谈及具体案例,二十六度数科告诉36氪,他们曾在75天内为华南地区的一家商业银行实现业务中台和信贷审批管理平台双中台落地,完成大额分期产品从“进件”到“审批”的全流程一体化线上服务,当天放款时效达80%以上,项目上线当月放款突破4000万元。 针对本次投资,创新工场投资总监申文超表示,传统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相比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行,区域性银行还需要在人才、技术和风控能力上提高竞争力。“二十六度数科在这个赛道上有丰富经验,对零售业务和风险洞察深刻,也有业内最顶尖的技术团队和最好用的业务系统,能深度赋能区域性银行向零售业务转型,对外输出业务经验、技术系统和风控能力。” —————— 我是36氪作者王艺瑾,业务交流请邮件wangyijin@36kr.com,请备注公司+姓名+职务+来意。
信用卡市场再次迎来变局。2020年末,央行发文《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放开信用卡定价限制。2016年,信用卡透支利率从统一定价改为区间管理,在12.6%-18%之间波动。四年之后,央行彻底放开利率限制。仅就放松利率而言,影响看似有限,但此次放松发生在一个颇为微妙的时间点,一个小幅变动,足以对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被捆住手脚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一个月内,你频频接到同一家银行的客服电话,恭喜你获得了分期资格。你恰好有借钱需求,但觉得信用卡分期利率偏高,你想,既然这家银行愿意给你贷款,不如去申请利率更低的消费贷款,结果却被秒拒,说你不符合贷款申请条件。消费贷秒拒后,你还是能不断接到信用卡分期营销电话。此时的你非常纳闷,同属一家银行,同属贷款产品,为何一个热情洋溢、求着你贷款,一个却高冷回绝,不想做你的业务呢?原因无他,银行消费贷定价一直存在空白地带,你可能恰好处于这个地带。以大行为例,消费信贷部门惯常做白名单客群,一贯谨慎,只愿意做5%以内利率能覆盖风险的客群;信用卡门槛低,普惠性强,利率定价却存在下限管理,最低12.6%,如果你恰好卡在5%-12%之间,那不好意思,这家银行无法为你服务。大行不做,小行来做。在之前的行业格局中,这个空间主要留给了股份制银行和其他中小银行,某种程度上确保了行业良性竞争。但良性竞争,也意味着竞争不充分,用户体验不到位。事实上,中小银行的消费贷产品虽然在定价上能够覆盖6%-12%的客群,但也仅仅是定价上覆盖。理论上看,几十家银行的消费贷产品,总有一家适合你,但实践中,用户不可能一一尝试碰运气,结果就是大量的用户无法在这个利率区间享受到银行贷款服务,实在需要钱时,不得不接受利率较高的信用卡分期。退一步讲,即便用户能够在这个区间享受贷款服务,但消费贷产品难以融入场景,在支付便捷性上与信用卡差距很大,有时候,用户基于场景的大额消费,依旧不得不选择利率较高的信用卡分期产品。站在用户的角度,迫切需求一款自由定价、具有强场景支付属性的信贷产品。信用卡兼具支付和信贷属性,却因定价限制被捆住了手脚。生态恶化有市场空白的地方,就有产品创新。借助第三方支付工具,蚂蚁花呗、苏宁任性付、美团月付等信贷产品渐次崛起,自由定价、融入场景、具有强支付属性,充分地契合了市场需求。与此同时,一大批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将消费贷产品与银行二类户绑定,化身具有借贷属性的二类借记卡,引导用户与第三方支付工具绑定,成功实现了消费贷款的支付工具化,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信用卡的功能。面对第三方的持续侵蚀,信用卡因定价区间限制,在竞争上变得很别扭。高定价与优质持卡人具有相斥性,发卡行无法从优质持卡人身上赚取利息收入,导致客群贡献结构失衡:劣质客户贡献不良,负贡献;优质用户主要贡献佣金收入,盈亏平衡;能接受高息分期的次级客群成为利润贡献的主体。优质用户并非利润贡献用户,导致优质用户难以享受优质服务,也难言受到重视,持卡人明确拒绝后仍会屡屡接到营销电话就是一个例证。事实上,为了把优质持卡人变成分期用户,发卡行不惜轰炸式电话营销,持卡人要么投降,要么加速逃离。优质持卡人加速逃离后,反过来拉低发卡行优质用户占比,长此以往,持卡人生态会越来越差。2017年,借助与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合作,当年新增发卡1.23亿张,创历史新高,后续快速缩水。其中一方面是发卡行主动放慢速度,以应对不良的快速攀升;另一方面,信用卡生态的恶化、优质持卡人的注销退出也不容忽视。再次站上C位不过,一旦信用卡定价区间被放开,整个逻辑也会发生逆转:信用卡定价灵活、嵌入场景、用户基础庞大,有望成为银行体系中最具战斗力的消费贷产品。逻辑上看,信用卡会首先在银行内部成为消费贷款的劲敌。基于当前的用户结构,银行持卡人客群远大于消费贷客群,当信用卡透支利率可以自由下探时,理论上已足以把消费贷覆盖的优质客群囊括在内。当然,银行可以通过用户分层的方式来协调信用卡中心与个人金融部的竞争,但这种协调只在内部生效,无法阻挡他行信用卡对本行消费贷的侵袭。与其便宜其他银行,还不如放手本行信用卡部门自由定价,从结果上看,信用卡产品具有一统银行内部消费贷业务线的潜力和可能性。更激烈的竞争,将发生在银行之间。当前的信用卡市场格局,大行发力、小行无视,基本是全国性银行的天下。2019年末,全行业信用卡贷款余额7.59万亿元,其中建行、工行、招行等15家全国性银行(见下图)合计为6.98万亿元,占比92%,区域性银行的信用卡布局,几乎可忽略不计。信用卡出现了显著的“头部集聚”现象。相比其他银行产品,信用卡品牌属性强,且在运营层面与消费场景连接紧密,全国性银行具有相对优势,区域性银行普遍较弱。过去几年,区域银行主要靠助贷、联合贷款发力零售转型,随着监管趋紧,联合贷款模式受限,房贷集中度控制升级,又难以搭上信用卡的快车道,必然导致区域银行面临越来越大的转型压力。就银行业零售转型而言,信用卡即将站上C位。鉴于不同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不均衡性,信用卡重要性的凸显会加剧银行的分化,整体上看,信用卡业务较为强势的银行在零售业务上有望取得更大的进步。多数银行,抓不住机会改变不会自然发生。对于信用卡业务,银行业仍普遍存在戒心,如担心持卡人的不良问题、共债问题等,发掘存量用户价值依旧是当前的行业共识。但面对新机遇,总会有敢于打破共识的机构,扛起信用卡变革的大旗。这一轮信用卡变革的驱动力,在内不在外。如果还是依靠流量平台快速获客,那就走偏了。第一步要从战略层面重新梳理信用卡与消费贷的关系,某种意义上也是重新梳理信用卡中心与个人金融部的职责定位,确立信用卡的主导地位,降低内部掣肘。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信用卡本就强势的银行,相对还有可能成功;但就大多数银行而言,信用卡中心根本不足以与个人金融部抗衡,很难想象这些银行能够在短期内确立信用卡的主导地位。问题是,机遇窗口一旦开启,根本不会留给发卡行太多时间。机会只留给敢于抓住机会的人,多数银行,抓不住这个机会。【公告】苏宁金融研究院系苏宁金融旗下大型研究智库,聚焦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领域,长期专注行业研判、业务发展、金融科技转型等领域研究,对外提供业务转型咨询&培训、用户体验提升咨询、研究报告定制、投资理财&商业保险方案定制、商业推广、业务合作咨询等服务,相关需求请发送邮件至sncfzx@suning.com,感谢您的支持!
“这些天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信用卡机构透支利率将会下降多少。”一位金融科技平台运营总监周燃(化名)向记者直言。尽管目前不少信用卡机构尚未出台具体的透支利率调整方案,但他们早已严阵以待。 究其原因,央行允许信用卡透支利率由发卡机构与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以及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后,市场普遍预期部分信用卡机构或将调低透支利率,从而吸引不少信用记录良好的优质借款人,分流花呗、白条等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业务量。 所谓信用卡透支利率,主要指持卡人在刷卡消费后,未能在30-50天免息期内按时偿还信用卡账单所承担的“逾期还款”利率。目前,多数银行信用卡机构都是按0.05%/天作为透支利率(折合年化利率约为18.25%),也有极少信用卡机构在此基础上打了8-9折。 “若不少信用卡机构打算调低透支利率,对我们助贷业务的冲击着实不小。”一家从事助贷业务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负责人也向记者直言。他们的助贷产品对应的日利率差不多在0.035%-0.05%之间,其实与银行信用卡机构此前设定的透支利率区间相差不多。这意味着他们若跟随信用卡机构降低透支利率而调低助贷产品利率,可能导致他们陷入无利可图的窘境,反之则将流失不少用户。 因此他们正双管齐下,一是对按期还款的优质借款人调低消费贷款利率同时给予30-50天免息期,尽可能留住客户资源;二是与场景方加强合作,包括推出贷款购物价格优惠等措施,从而吸引消费者优先使用他们的助贷产品。 记者多方了解到,尽管众多金融科技平台已采取多项措施应对来自信用卡的新竞争压力,但他们私下担心自己正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究其原因,由于此前小贷公司(助贷资金提供方)要求助贷产品年化利率不得超过4倍LPR(15.4%),导致相关产品利率缺乏“弹性”,助贷机构不得不“婉拒”不少借款人的贷款申请。 “受产品利率不得超过4倍LPR(15.4%)影响,我们也不大敢对部分信用评级略低的客群提供贷款服务,导致他们流向信用卡套现业务。”周燃向记者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就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适用范围问题对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批复,明确了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等七类地方金融组织(受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监管)属于金融机构,不适用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即最高年化利率不超过4倍LPR,15.4%)。 “这的确让我们吃了定心丸,可以将消费金融业务扩展到更多类型客群。”周燃坦言。但他希望正在拟定的《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也能对此进行确认,从而进一步明确助贷机构资金提供方(包括小贷公司、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信托公司等)与信用卡机构的产品利率“市场化”程度处于同一起跑线,从而令市场竞争更加“公允”。 “担忧”透支利率下调导致客户流失 周燃向记者透露,随着近年信用卡机构客群下沉,目前信用卡客群与他们的相似度很高。若信用卡机构大幅下调透支利率,很可能带走他们大量借款人客户。 “目前我们正在了解各家信用卡机构收取透支利率的客户占比,但多家信用卡机构将此视为机密信息,但我们知道这个占比并不低。”他告诉记者。上周起他们内保部专门组建了一个工作团队,负责了解各家信用卡机构的透支利率客群特征与比重,以及他们的透支利率调整方案。 他直言,他们内部也做过压力测试,若信用卡机构将透支利率调低3-5个百分点,向分期业务利率靠拢,则将对他们助贷业务构成极大冲击。具体而言,银行可以通过较低的吸存成本,将个人消费贷款或信用卡分期业务利率压低至年化10%-12%,但助贷机构资金提供方(小贷公司、信托公司或持牌消费金融)的资金获取成本要比银行高出约3%-4%,因此若助贷机构跟随信用卡机构调低助贷产品利率3-5个百分点,那么整个助贷业务在扣除坏账、运营开支与资金获取等成本后,几乎无利可图。 “所幸的是,目前我们得到的市场反馈是,多家信用卡机构不是一味下调透支利率,而是根据客户分层设定差异化透支利率,比如对优质客群下调透支利率,反之则调高透支利率。” 上述从事助贷业务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对此,他们已迅速行动,对按时还款且信用记录良好的优质借款人调降贷款利率。 为了将利率优惠覆盖到更多借款人群体,他所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还引入多项客户数据维度,作为优化消费贷款产品风险定价的依据。比如在客户申请贷款时,他们会通过客户授权,了解他们是否购买大额寿险,是否给家人投保足额养老险,是否按时偿还住房按揭贷款等,作为评估他能否按时还款的新依据,从而给予更优惠的产品贷款。 他承认,他们一度担心这些措施未必能取得预期效果。究其原因,由于他门一度将贷款利率上限设定在4倍LPR(15.4%),导致风控部门只能对一些信用评级较低的借款人“说不”,流失了不少业务量。 此外,他还发现4倍LPR利率上限令消费贷款产品利率缺乏足够的弹性,导致很多基于特定场景的新型消费贷款产品难以落地,错失相应业务发展机会。 “所幸的是,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明确助贷产品资金提供方(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属于金融机构,无需遵循民间利率上限——4倍LPR,令我们与信用卡机构透支利率趋同,也让我们有机会拓宽客户范畴与推进新业务落地,从容应对市场竞争。”这位从事助贷业务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负责人表示。 透支利率市场化+数字信用卡双重夹击 记者多方了解到,在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明确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7类地方金融组织属于金融机构,无需遵循民间利率上限——4倍LPR(15.4%)后,不少金融科技平台面对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的竞争,更加胸有成竹。 “至少,目前我们助贷产品资金提供方(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的贷款利率几乎与信用卡透支利率处于同一起跑线,同样遵循24%、36%两档贷款利率法律保护上限监管。”一家助贷平台业务总监告诉记者。因此他们开始关注信用卡的套现业务利率变化,作为评估其透支利率调整的重要风向标。 记者获悉,当前多家信用卡机构的套现业务年化利率略高于18%。因此不少金融科技平台的助贷产品利率打算“盯住”信用卡套现业务利率,从而令双方在同一贷款利率环境下,比拼场景、渠道、贷款投放效率、客户粘性与风控能力等方面强弱。 “此前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在产品利率相同的环境下,借款人更看重贷款投放效率与速度。”他告诉记者。因此他所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一面着手进一步优化贷款决策流程,力争做到“秒批”与“最快速度放款”,一面则与各个消费场景方加强合作,通过提出贷款购物价格优惠等活动,吸引广大消费者优先使用他们的消费金融产品。 甚至部分金融科技平台在场景方贷款产品投放顺序安排方面“下功夫”——要求场景方优先向用户展示他们的消费金融产品,因为他们认为此举可以省去不少用户寻找贷款产品的烦恼,从而带来更多的业务流量。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当前信用卡给消费金融平台(以及助贷平台)带来更大竞争压力,不仅仅是透支利率市场化,还有数字信用卡的兴起。 数字信用卡与实体卡的最大差别,是前者没有实体卡,但其功能与花呗、白条等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以及助贷产品)相差无几——只需用户在合作场景“绑卡”,同样能享受到快捷、便利的透支消费额度。 “因此在数字信用卡面世与透支利率市场化的双重夹击下,用户对各类消费金融产品更趋于货比三家。”周燃分析说。因此消费金融平台与助贷类金融科技机构要赢得用户青睐与更大市场份额,必须做好两项工作,一是面对同等信用评级的借款人,他们需凭借更多用户数据维度分析与智能化风控系统,比信用卡机构给予更高的授信额度与更低贷款利率,二是与场景方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进一步缩短贷款审批与放款时间同时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消费优惠,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的眼球。 (编辑:文静)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于近期下发。新规明确,信用卡透支利率由发卡机构与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管理。这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关心,信用卡透支利率全面“松绑”,是否意味着将加剧银行竞争,导致信用卡透支利率“断崖式”下降?对此,专家认为,无底线的“价格战”并不会出现。 信用卡透支利率,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信用卡持卡人在免息期内没能全额还款,超过免息期后,银行对持卡人要收取一定的利息,透支利率就是对这部分利息的定价。 近年来,对信用卡透支利率的管理由固定利率向浮动利率发展,在《通知》下发之前,央行给银行限定了信用卡透支利率的上下限,上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下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的0.7倍,这一区间相当于年化利率12.6%至18%。 为何要全面放开信用卡透支利率?央行在《通知》中表示,这是为了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此,专家表示,《通知》的出发点在于进一步推动信用卡业务市场化。早在2016年,央行已给予银行在信用卡溢缴款利率、免息还款期、最低还款额等方面的自主确定权。当前在银行卡清算领域加速开放的政策背景下,透支利率市场化相当于信用卡业务市场化的最后一步。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管理并不意味着透支利率会很快跌破原来的下限,而是银行定价可能会更加差异化。放开上下限之后,预计监管部门仍将通过自律机制等方式,引导银行保持良好的竞争秩序,银行也不会打无底线的“价格战”。 “不用担心信用卡透支利率恶性杀跌。”信用卡资深专家董峥分析称,银行的资金并不是免费的,都存在成本。因此,发卡银行即使按照市场化透支利率来定价,也绕不开资金成本的因素。即使银行之间有竞争,最终也会逐渐形成行业公认的定价范围标准。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7.66亿张,环比增长1.29%。但随着消费金融机构、各类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加入竞争,银行信用卡产品的竞争力有所下降。 业内人士认为,在给予银行更多自主定价权后,将有利于发卡银行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增强银行信用卡产品竞争力。董希淼认为,透支频率和金额高、信用良好的金融消费者将获得更优惠的透支利率。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显示,为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1年1月1日起,信用卡透支利率由发卡机构与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即上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下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的0.7倍)。 另外,《通知》还明确,发卡机构应通过本机构官方网站等渠道充分披露信用卡透支利率并及时更新,应在信用卡协议中以显著方式提示信用卡透支利率和计结息方式,确保持卡人充分知悉并确认接受。披露信用卡透支利率时应以明显方式展示年化利率,不得仅展示日利率、日还款额等。 业内资深专家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央行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近年来,信用卡市场逐渐成熟,风险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当前推进信用卡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基本成熟。预计信用卡透支利率大概率下行,但不会出现恶性价格竞争。 利率市场化改革再迈一步 自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率先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我国信用卡行业已经走过三十多年,取得了长足发展。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7.66亿张,全国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5张;银行卡卡均授信额度2.43万元,授信使用率为41.78%;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计10906.63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7%。 据了解,信用卡免息还款期最长为60天,多数银行信用卡免息期在50天左右。在免息期内持卡人无须就待还金额支付利息,当持卡人无法全额还款出现逾期后,才会产生利息,即从消费当天开始按日计息按月复利。 2016年之前,信用卡透支利率一直采用日息万分之五的利率标准。2016年4月15日,央行发布《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实行透支利率上限、下限区间管理,上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下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的0.7倍,即万分之三点五。 从实践来看,上述政策并未得到充分落实,也不能明显拉开银行对于信用卡透支利率的定价。据报道,目前,在21家主流银行中,9家银行按日息万分之五计收取透支利息,剩余12家银行均曾下调透支利率,最低达到万分之三点五。 “信用卡利率实行区间管理成为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三十多年来,管理规则的首次重大变革,一定程度上为信用卡业务松绑,并为信用卡的个性化经营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卡行中,落实这项政策的积极性并不高,多数银行信用卡透支利率依旧采用日息万分之五的标准。”信用卡资深专家董峥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放开信用卡透支利率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在消费金融领域,信用卡竞争力或将重振。 信用卡透支利率可能降低 对于信用卡持卡人而言,更为关注新政实施后,信用卡透支利率将呈现何种走势。 “未来信用卡透支利率有一定下行空间,预计多数银行信用卡利率将维持在年利率10%至18%之间。”在被问及透支利率是否将大幅下降时,董峥认为,概率较低。透支利率市场化定价后,银行也要考虑资金成本,最终会逐渐形成行业公认的定价范围标准。 未来,信用卡透支利率将更加差异化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一方面,不同银行会根据信贷资源、发展目标、市场策略等采取不同的透支利率,中小银行或将通过较低利率吸引客户;另一方面,透支频率和金额高、信用良好的客户,或将获得更优惠的透支利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认为,政策调整后,信用卡透支利率向上、向下均可突破,分别可以吸引更为优质或信用风险相对较高的客户,定价将进一步分化。另外,一些风控能力较强的银行更有能力实行客群差异化定价,而另一些银行只能被迫转向低价竞争策略。 考验银行差异化定价能力 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参与机构众多,其中银行信用卡业务被视为“主力军”。但随着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以及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持续入场,银行信用卡面临竞争压力。 “由于信用卡在政策合规、交易场景、业务流程等诸多方面缺乏竞争优势,多年来,信用卡业务在与其他信用消费产品的竞争中处于下风。透支利率可以灵活定价后,有助于信用卡业务重新获得市场主流地位。”董峥介绍说。 董希淼表示,灵活的定价策略有助于银行加大信用卡产品创新,增强信用卡对年轻客户群体的吸引力。同时,市场竞争将更激烈。银行将根据自身资金成本、风险偏好等进行合理定价。 对于在信用卡行业中不占优势的中小银行而言,这或许是一次打“翻身仗”的机会,但同时也考验着各家银行的差异化定价能力。对不同持卡人进行精准画像并提供差异化服务,将成为消费金融市场的大趋势。 据董峥介绍,国内发行信用卡的商业银行超过百家,但排名前十几位的发卡银行,信用卡业务规模占据超过98%的市场份额,中小银行发展空间有限。中小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制定有利于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经营策略,参与差异化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