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华北制药发布公告,鉴于公司2019年年度权益分派已实施完毕,现就本次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的发行价格及发行数量进行相应调整,本次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的股份发行价由原7.28元/股调整为7.25元/股。发行价格调整后,本次向华药集团发行股份数量由8457.57万股调整为8492.56万股。 此前,华北制药公告称,拟向公司股东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华药集团持有的华北制药集团爱诺有限公司51%股权、华北制药集团动物保健品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及华药集团持有的华北牌系列商标资产;同时,公司拟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7月30日,益佰制药发布了2020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73亿元,同比下降8.45%;归母净利润为1.21亿元,同比增长18.3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17亿元,同比增长15.75%;每股收益0.153元/股。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3元(含税)。半年报显示,益佰制药自2004年3月上市以来,已经现金分红13次,累计已实施现金分红为5.94亿元。 7月30日,益佰制药股价盘中一度涨停,收盘7.88元/股,上涨9.6%。今年以来股价上涨超过50%。 益佰制药表示,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变动的背离,在于公司销售毛利率持续增长,存货周转率持续下降。近三期半年报,销售毛利率分别为73.35%、75.61%、77.89%持续增长,存货周转率分别为1.45次、1.06次、0.76次持续下降。同时,上半年营业成本3.3亿,同比下降17%,也高于营业收入8.5%的下降速度。其间费用率为66.5%,较去年下降1%。因受疫情影响,本期研发进度趋缓,研发投入减少,公司本期研发投入为6058.7万,同比下降17%。 公开资料显示,益佰制药是一家集新型药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医药工业板块为公司的主要业绩贡献的来源。主要产品布局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这三个中国死亡率最高的病种,尤其以抗肿瘤药为核心。 益佰制药独家品种洛铂为第三代铂类化合物,是原研药,一类新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洛铂常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癌症晚期的化学治疗,铂类产品是至今为止我国所有医院普遍采用的癌症治疗药物。 公司表示将继续对洛铂-白蛋白制剂提升安全性、目的是能使得洛铂注射液具有针对肿瘤的靶向性,进而增加产品的用药范围和依从性。而作为洛铂的生产方——益佰制药控股子公司海南长安制药,上半年营收超4亿元,实现净利润5500多万元。下半年,益佰制药还将推进白芍配方颗粒等124个品种进入临床研究准备工作,严格按照GMP等相关要求进行生产,将进一步拓展公司的业务领域。
7月27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与日本盐野义制药株式会社全资拥有的附属公司盐野义制药(香港)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同意在上海及香港两地分别成立名为“平安盐野义有限公司”及“平安盐野义(香港)有限公司”两家合资公司。 中国平安表示,此次成立合资公司可加强中国的健康及医疗服务水平,与中国平安的医疗健康生态圈战略一致。 平安盐野义有限公司注册地位于上海,总投资29.4亿元。其中,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人寿拟出资14.4亿元,股权占比49%;盐野义(香港)拟出资15亿元,股权占比51%。该合资协议将上报至中国银保监会。 平安盐野义(香港)有限公司注册地位于香港,总投资3.6亿港元。中国平安的间接附属公司Tutum Japan Healthcare Limited拟出资1.76亿港元,股权占比49%;盐野义(香港)拟出资1.84亿港元,股权占比51%。两项交易均通过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有限公司进行。 盐野义制药将在两家合资公司建立药物研发中心。盐野义制药专注于传染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拥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及强大的药物研发能力。结合盐野义制药的优势及中国平安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分析科技,双方将成立研发平台,高效地制造高增值的创新药物和医疗健康服务,并为客户提供量身订造的解决方案。 为加强药物生产及质量控制,盐野义制药将在合资公司导入其生产及品控方面的技术及经验,融合中国平安的人工智能科技,打造一个崭新的生产和质量监控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及分析,在确保药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双方将可通过平安健康互联网向中国客户供应新药、仿制药、非处方药等各类医药品。按用户规模计,平安好医生APP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移动医疗健康应用程序。截至2019年底,其注册用户数达3.152亿、日均咨询量达72.9万人次,并拥有庞大的专业医疗网络,当中包括超过3000家合作医院及逾9.4万家合作药店。凭借平安健康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的自有医疗团队及自主研发的AI(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提供端对端服务,包括7×24小时在线咨询、处方、转诊、挂号、第二诊疗意见和送药等全流程服务。
今年以来,高瓴资本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布局颇受关注。7月8日,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正药业”)发布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停牌公告。7月20日晚间,海正药业发布公告称,拟向HPPC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券及支付现金购买的方式持有标的资产,以非公开发行股份及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方式募集配套资金,其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15亿元。 一位接近高瓴资本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公告中重组的交易标的(瀚晖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瀚晖制药”)近些年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瓴资本在战略、销售等方向的长期赋能。预计在此次交易完成后,高瓴资本也将从过往对瀚晖制药的赋能,延续到对海正药业的长期投资。 采用创新方式完成股权调整 海正药业发布的最新公告称,经初步预估,瀚晖制药100%股权的预估值初步确定为88.50亿元至91.50亿元之间,标的资产(即标的公司49%股权)的预估交易价格为43.37亿元至44.84亿元。其中,拟以现金方式支付15亿元,剩余交易价格(即标的资产交易对价减去上市公司以现金方式向HPPC支付的交易对价15亿元)的65%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支付,剩余交易价格的35%以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方式支付。 记者查阅发现,HPPC为高瓴资本旗下的控股基金。HPPC目前的唯一股东是Sapphire,而Sapphire的间接控股股东为SAP-IIIHoldingsL.P.,同时,SAP-IIIHoldingsL.P.的有限合伙人为高瓴资本管理的基金。此外,此次重组的方式也较为新颖,采用“股权+现金+定向可转债”的方式进行。 “如果采用发行股份的方式来收购瀚晖制药,有可能稀释股东股权;如果采用上市现金收购方式,将对上市公司造成较大的现金压力。”一位接近高瓴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此次“股权+现金+定向可转债”的交易模式,是在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及接受程度的基础上采用的方式,既保证了上市公司国资控股地位,加强了上市公司对瀚晖制药的控制权,也将有效引入高瓴参与其长久发展。同时,进一步推进员工持股计划落地、理顺公司治理架构。 据了解,在2012年5月份,海正药业、海正杭州公司和辉瑞制药设立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正辉瑞”),2017年HPPC从辉瑞手中买下海正辉瑞49%的股权并持股至今,2018年海正辉瑞更名瀚晖制药。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瀚晖制药实现营业收入39.78亿元、38.19亿元和42.9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4.89亿元、5.29亿元和5.41亿;同时,在海正药业主要控股参股的18家公司中,瀚晖制药是其中最为盈利的参股公司。 医药领域长期布局 事实上,年内,高瓴在医药领域的布局动作频频。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年内上市公司宣布资产重组或挂牌上市与高瓴资本有关的事项就多达数起。 比如,今年3月份,华兰生物引入战略投资者,高瓴资本出资超12亿元参与;高瓴资本又出资超13亿港元增持微创医疗;在港交所宣布挂牌的泰格医药,高瓴资本在多次加仓后位列该公司第九大股东。此外,在港交所挂牌的康基医疗,引入高瓴、贝莱德、橡树资本等7家作为基石投资者。5月份至6月份,挂牌上市的海吉亚、甘李药业也有高瓴资本不同程度的参与。 为何高瓴资本在医药领域大举驰入?另有接近高瓴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高瓴资本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布局早在前几年就已开始,只不过从赋能到公司上市,其时间周期不太一致,只是一些项目在今年集中出现。 高瓴资本合伙人易诺青也曾表示,公司对生物医药的投资,并不会直接去运营产业平台,而是通过吸引高端人才,并作为创业合伙人对旗下公司进行运营;在生物医药投资、研究型医疗产业转化等方面,有着专业运营优势、产业资本投资优势,致力于打造“医产研”一体化的医疗服务和科技创新平台。
海正药业又开始筹划一起大动作,此次股权交易涉及到高瓴资本。 近日,海正药业发布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停牌公告,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券及支付现金向HPPCHoldingSARL(以下简称“HPPC”)购买瀚晖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瀚晖制药”)49%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目前,瀚晖制药由海正药业、海正杭州(海正药业全资子公司)和HPPC分别持股46%、5%、49%,此次交易完成后,海正药业将持有瀚晖制药100%股权。 上市公司称控股权不会发生变化 而在此次交易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HPPC由高瓴资本旗下的基金控股,这就意味着,高瓴资本将通过此次重组交易间接入股海正药业,也就使得此次交易方案极具看点。 海正药业年报中显示,2019年,瀚晖制药共实现营业收入42.99亿元,归母净利润5.41亿元。“假设说按照20倍市盈率对瀚晖制药定价的话,海正药业购买瀚晖剩余49%股权的对价将达到53.4亿元,如果采用全部发行股份方式来收购瀚晖剩余股权,那么海正集团可能失去对合并后公司的控制权。”浙江省并购联合会副秘书长、白沙泉并购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汉聪向记者分析道。 目前,海正药业控股股东海正集团持有上市公司股份为33.22%。根据海正药业公告,重组预案将在不超过10个交易日的停牌期限届满前披露,在此神秘面纱揭开前,市场对于该方案的讨论热度极高。7月15日收盘后,记者以投资者名义致电海正药业公开电话,当提及交易方式对上市公司控股权影响时,该证券部人士回应称:“我们控股权不会发生变化的。” 而高瓴资本入局后是否会介入海正药业的经营管理,也是个未知数。陈汉聪向记者表示:“高瓴资本在医疗方面经过多年布局,已经积累了许多研发公司以及医药销售渠道资源。在收购瀚晖制药49%股权这项交易中,未来高瓴资本很有可能通过所持可转换公司债券继续持有海正药业的股份,保持对公司的影响,同时提升海正药业的管理能力与盈利能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收购瀚晖制药之际,国资计划加码对海正药业控股股东海正集团的持股。据海正药业9日发布的公告显示,长安信托公司拟将其持有的海正集团39.864%股权转让给台州市椒江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区国资公司”),区国资公司对海正集团的持股比例将由40%增至79.864%。 “这意味着国资对海正集团的控制权进一步加强,国有资本能够加强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和参与度,有利于上市公司控股权的稳定以及下一步公司资产、业务的整合、战略方向的改变,”陈汉聪向记者表示。 全盘控股瀚晖制药有望增厚业绩 事实上,海正药业正调整战略开始大刀阔斧改革。究其原因,近年来公司的经营效益并不乐观。自2015年起,海正药业已连续5年扣非净利润为亏损;2019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虽然实现扭亏,但扣非净利润亏损同比扩大。对此,海正药业在此前的年报中也坦然承认了公司存在研发投入较高但研发产出效率低等问题。 对于海正药业存在的问题,陈汉聪向记者分析称:“海正药业要实现真正扭亏,最重要的是将现阶段不必要的固定资产建设以及研发砍掉,留下优质资产,聚焦原料药、制剂、生物药三大板块,发挥自己的技术与产品优势。” 海正药业的一系列动作展现出了公司“去疴除弊”的决心。2019年,公司处置了一些连年亏损的非核心业务资产及闲置资产,包括转让海正博锐控股权、转让闲置房产、引进太盟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等。 海正药业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0.7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9307.27万元;同时,2019年全年,瀚晖制药实现营业收入42.99亿元,归母净利润5.41亿元。由此来看,子公司瀚晖制药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全盘控股瀚晖制药可能是上市公司增厚业绩最快的方式,”至于“瘦身”之后的“优化”,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钱向劲向记者指出,“海正药业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的方式,已逐渐聚焦主业。未来公司整装上阵,若能在盈利能力优秀的资产上进一步聚焦,将使公司打开更多的成长空间。” 陈汉聪也向记者表示:“瀚晖制药属于海正药业的优质资产,公司产品线丰富,作为稀缺、规范的CSO平台,价值将逐步体现。全盘控股瀚晖制药,能够使公司专注于核心资产与业务,优化公司的业务结构,同时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7月6日晚间,华森制药公告,2020年7月3日,公司参股设立的成都奥睿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睿药业”)已完成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并取得了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发的《营业执照》。 据了解,华森制药于2020年6月12日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杨胜勇先生签订了《关于共同对外投资设立创新药研发公司之投资协议书》,双方共同出资4520万元(其中华森制药将以现金1000万元及知识产权【靶向细胞Necroptosis的小分子抑制剂的创新药物研发】项目科技成果20%权益,合计作价1704万元,占比37.70%)设立奥睿药业,进行肿瘤、免疫1类创新药物开发等业务。 华森制药表示,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创新工作,全力推进研发创新战略。一方面着力强化公司内部研发能力的建设,引进研发人才、配置研发设施、打造研发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对接社会各界优质资源(特别是创新药资源),加大合作研发力度。内外结合、内外兼顾,全面提升公司研发创新水平。 公司认为,本次奥睿药业的成立标志着公司创新药研发工作进入具体项目阶段,奥睿药业将以靶向细胞Necroptosis的小分子抑制剂的创新药物研发项目为起点,通过3到5年时间围绕国际前沿靶点逐步形成至少2个IND阶段项目3个PCC阶段项目的研发管线。
通常而言,在医药研发领域在患者首批入组之时就会带来股价波动,而在获批落地之时,更是会因为对于未来商业化的期盼而带来新一轮估值的提升。 格隆汇注意到,最近频发多重利好消息之下,三生制药(1520.HK)于今日开盘10.06港元,盘中触及10.28港元,涨幅达到4.68%。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三生制药的PE(TTM)为24倍,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图表一:三生制药(1530.HK)股价走势 数据来源:WIND,格隆汇整理 数据截止7月2日 三生制药的利好消息,一方面来自于其子公司分拆过会。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三生制药的子公司三生国健科创板上市注册已经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上市之日指日可待。 另一方面,三生制药的核心产品频出利好消息,在国产替代的潮流下更加具有体系化竞争的优势。2020年6月19日,三生制药(1530.HK)宣布注射用伊尼妥单抗(商品名:赛普汀®)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和化疗联合治疗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7月1日,赛普汀®已分别在北京、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江苏、安徽、山东和浙江神速开出首张处方,成为我国首个获批的自主研发抗HER2单抗。 此外,6月28日抗IL-4Rα单抗临床试验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湿疹)获得FDA批准,并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7月2日,抗PD-1单抗(609A)在美国进行的临床I期试验已经完成所有患者入组。 值得注意的是,三生制药也在高瓴资本的医药创新药赛道的布局名单之中。众所周知,高瓴资本在国内医药投资领域眼光独到,今年更是几只投资的医药新股让其挣得盆满钵满。那么,在投资中,能否抄高瓴资本的作业,跟着大拿关注这只医药界的创新药老将呢? 日益增加的乳腺癌患者与过度的进口产品依赖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非浸润性乳腺癌和浸润性乳腺癌,遗传基因、长期饮酒等因素为乳腺癌发生的高危因素。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5年数据统计,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 在众多的乳腺癌患者中,约25%的患者表现为HER2阳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抗HER2单抗药物市场从2014年的约14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约32亿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23.9%。随着乳腺癌新药的加速上市,更多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的可及性提高,抗HER2单抗药物市场未来将快速发展,预计在2023年达到约94亿元的市场规模,2018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23.9%,并由2023年以约 5.3%的复合年增长率继续增长至 2030 年的约 136 亿元。 图二:中国抗HER2单抗药物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格隆汇整理 现有研究表明,抗HER2单抗作为IgG1抗体,可参与免疫系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能够参与多种免疫的特征使其的应用具备定向性、高特异性、安全性和低风险的特点。因而抗HER2单抗能成为HER2阳性的乳腺癌的有效治疗手段。 与此同时,在伊尼妥单抗临床 III 期数据也显示该药物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延长,进展风险显著降低;肿瘤客观缓解率显著提高,临床获益率显著提高;未出现超敏反应和心脏毒性等严重不良事件,具备可预见、可耐受和可控制的安全性。 从国产替代到布局未来 乳腺癌作为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的癌症,靶向药物已经成为治疗肿瘤的新兴方式。然而,靶向治疗效果好但价格昂贵。目前,国内有数家企业都在布局抗HER2单抗领域,但仅三生国健已获批,有望领头代表国产替代药物在该领域冲击国外药企的垄断地位。 在国产替代的这条路上,三生制药的布局并不止于此。 特应性皮炎(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一部分患者具有遗传过敏素质,伴发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儿童发病率高,世界范围内>10%,成人也很常见。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显示,特应性皮炎(湿疹)影响1800万-2500万美国人,大约30万成人亟需治疗药物。在中国,20年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也在逐步上升。我国约有超过230万青少年受到特应性皮炎的困扰,儿童患者也达到200万-300万。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特应性皮炎在中国的发病率也逐步上升。 6月28日,三生制药公布,其自主研发的抗白介素4受体alpha(IL-4Ra)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代号:611)于近日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批准,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湿疹)患者。公司将尽快开展该产品在美国的临床试验入组。另外,该产品在国内的临床试验申请亦于近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受理。 总体来看,伴随着三生制药的研发产品接连开花结果,配合其成熟的生产以及商业化能力,未来也将在众多药企中脱颖而出。 从研发进程上来看,根据公司年报数据显示,三生制药共计拥有32个在研项目,其中22项作为新药开发,涵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其他疾病等领域。其中,仅在最热门的肿瘤领域就已经涵盖HER2、CD20、PD-1、VEGF、EGFR等空间较大的热门靶点。未来三年内也预计将拥有2款新药以及14项上市申请提交,迎来研发收获期。 从生产和商业化能力上来看,目前三生制药共计拥有5个生产基地,产能排在国内大分子制药公司中第一。销售团队在医院覆盖率高,拥有庞大的销售几分销网络,这也为公司后续更多重磅在研产品商业化铺平道路。 小结 从自主研发的注射用伊尼妥单抗从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到在北京、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江苏、安徽、山东和浙江开出首张处方,仅仅历时12天。在这神速的背后,体现的就是在如今药企体系化竞争的时代下三生制药的竞争优势。 一方面,面对患者“吃不起药”的局面,三生制药凭借自主研发,正在用国产替代,让创新药触手可及。无论是单看近期传来研发利好的注射用伊尼妥单抗、IL-4Ra,还是全面细看公司的研发布局,每个研发布局都是超前的技术,未来也将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引擎。 另一方面,能够处方落地迅速,离不开强大的生产与商业化能力。作为老牌药企,要想在医改进入深水区之际,突出重围破茧成蝶,生产与商业化能力必不可少。相比起其他Biotech公司生产还需要外包机构,商业化还在规划,三生制药已经拥有强大的自建产能。而已经拥有多款重磅产品销售的经验和全国渠道网络,未来也将为公司以后的在研产品商业化铺平道路。 从公司估值上来看,公司的PE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相较于同期医药板块溢价较高而言,安全垫相对较厚,成长空间较大,值得在后疫情时代之下持续关注与期待。 图表三:公司PE BAND 数据来源:WIND,格隆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