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华慈善楷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分会会长、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获得者、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副会长、山西药茶产业联盟理事长…,这一系列荣誉的获得者就是振东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东集团”)董事长李安平。从1993年白手起家,李安平创业至今已有27载。 振东健康产业集团是山西省最早进入全国500强的非资源型民营企业,2019年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中排名第52位。这样的成就是如何铸成的呢? “第一桶金”——加油站 “我从17岁开始就在商业局上班,之后到洗衣机厂分厂当厂长,1993年开始创业。”谈起创业经历,振东集团董事长李安平向记者感慨道:“改革开放初期,工厂没有改制,工人的工资低,厂长的工资也只有12元。我当时创业是想让大家提高工资水平,而加油站则成为创业的第一个选择。” 加油站成为李安平的第一桶金。从1993年到2000年,7年时间,李安平建成了几十家加油站,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石油销售企业“掌舵人”。不过,因为一些原因,李安平开始考虑投资其它产业。 “当时转让加油站我们获得了1亿元,之后我们开始找投资项目,跑各种大学、院校、科研机构,大概跑了100多个地方。”李安平向记者谈道:“选择项目首先想到的是必须匹配山西省的人才、资源,所以第一个投资项目选择了炼油厂。在跑炼油厂期间,我还接触了山西省长治市当地的一家药企——山西金晶药业有限公司,而这就是振东集团的前身。” 据介绍,在医药行业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规定必须在2002年前完成GMP认证,这也导致当时在医药行业里流行一种言论“搞GMP认证是找死,不搞GMP认证是等死”。 “主要是因为GMP认证投资太大,那时候企业都很小,我去考察时发现药厂其实就是个农村的小四合院,只有二十来个人的企业,而通过认证需要几千万元,对于这种小企业来说,做GMP认证投资金额太大,但没有钱做认证就不能继续经营。到了2002年底不做认证的话,药企就会被取缔,生产经营许可证也会被收走。”考虑到长治市当地有着丰沛的中药材资源,李安平接手了这家小药厂并且进行了GMP认证。 “中国最早的药材市场在长治市,这说明那一带野生的中药材特别多。山西省有这个条件,在全国中药材的野生品种是排行第一的,历史上也有种植的传统。”李安平如是说。 上市十年规模大增 2011年1月7日,振东制药作为山西省第一家医药类企业登陆创业板,公司当年三季报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0.41亿元,同比增长61.51%;净利润为0.88亿元,同比增长32.18%。 十年过去,振东制药的规模有了飞跃式的变化。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突破33.72亿元的大关,同比增长8.16%;净利润为2.07亿元,同比增长45.69%。公司的营收和净利都实现了倍增。 事实上,振东制药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与李安平开展的并购扩张之路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收购的战略很清晰,以中药、肿瘤药、苦参为主。2007年收购以化学药为主的泰盛药业是振东发展史上的一个转型。后来,还收购了北京的康远制药,也是公司的一次大转型。” 收购康远制药之前,用于临床市场的处方药“岩舒牌复方苦参注射液”是振东制药的主打产品。尽管此时振东制药拥有多达110个OTC产品,但缺乏知名度,是振东制药布局OTC零售市场的短板。为此,李安平想通过收购整合成熟的品牌OTC产品,助力振东制药在OTC领域快速推进。 但是,在收购之前,业内并不看好这个项目。“当时很多人都劝我不要收购,怕20多亿元花出去,很可能赔钱。”李安平向记者说:“最后还是收购了,主要是因为我对于钙制剂做了深入研究和了解,认为其有发展性。” 在外界认为是冒险的一次收购,但在李安平看来,这次收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收购前,我们把国际上关于钙制剂方面的文献全部做了笺注,研究了4个月,发现没有一个钙比我们要收购的这个钙更好吸收。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体质差别很大。西方人钙的吸收比中国人多,这就要求我们中国人要比西方人补得要多。” 在李安平看来,国外的钙制剂并不适合中国人,他要生产的是适合中国人的钙。“企业家爱国,就是做好产品,为中国人设计,让中国人健康,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6年,振东制药斥资26.5亿元收购康远制药,旗下朗迪钙也成为振东制药的重磅产品。现如今,朗迪钙已经成为振东制药布局OTC零售市场的王牌产品,2018年、2019年该产品分别突破37亿元、39亿元的销售收入,在OTC市场、临床市场名列首位。不仅如此,朗迪钙还辐射海外市场,目前已布局北美、俄罗斯、东南亚等市场,未来还将深挖欧洲、中东、澳洲等区域。公司预计,朗迪钙的零售市场销售潜力最高有望达到60亿元-80亿元。 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总结企业发展的关键,李安平说:“发展企业最重要的是创新。公司收购药厂后,从2003年开始生产,此后在北京筹建实验室,专注科研创新。” 据李安平介绍,振东制药有三个科研机构,北京药物研究院、长治科技中心、太原工程中心。 除了在国内的三大科研中心,振东制药还积极开展国外的科研项目。李安平向记者介绍:“阿德莱德大学的科技大楼正中心就是我们的实验室,公司一直在搞国际合作。2008年,公司还跟美国卫生科学院肿瘤中心开展了合作研究。除了科研合作,我们还在国外大学培养了很多博士。” “中药要走向世界,首先科研就要走出去。”李安平认为,中国的西医还不认识中药,让西方的西医认识中药,就更难了。“我让西方的西药学家、西医学家研究中药。比如威斯康星大学药学院的院长就是西方人,他就很喜欢研究中药。” 李安平认为,如今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不仅仅是产品创新,观念、思维、模式、目标、方法、行动、销售、面貌、格局各方面都需要创新。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苏 我国的药品招标集采工作已经取得显著进步,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布的《2019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试点地区中选药品价格平均下降59%,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得到了实在利益,这是各省医保部门不懈努力的结果。笔者认为,未来应该让政策更加精准有效,更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仿制药成本优势显著 最近,各省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招标文件陆续出台,笔者发现部分地方文件仍有待完善,一是对于国家颁发的药品批文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将药品分多个层次,但层次划分没有令人信服的依据,造成人为拉入低层次的药品即使质优价低也没有入围机会。二是在药品层次划分规则中过度保护原研药,甚至将专利已经到期的原研药也规定为第一层次。虽然将通过了国家一次性评价的仿制药也列为了第一类,但事实上排除了诸多国内仿制药。三是规定了入选相应层次要求药品覆盖省份数量(比如一些省份规定为15个),规定须获得某种奖项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压一些创新企业,未给予新获批品种公平竞争的机会,没有顾及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需要进一步改进。 原研药在专利期间得到保护是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一点市场是有共识的。据Wind数据显示,近年来,成功开发一款新药(新的化合物),成本平均为12亿美元至25亿美元;开发的成功率仅有10%左右,平均5000至10000个先导化合物才可诞生一个上市新药;研发时间需要10年至15年(从实验室发现到进入市场销售),而专利期一般为20年;投入市场的新药一般只有20%能实现市场销售额相当于或超过研发成本。正是因为研发新药成本大,所以新药上市后,各国都会给予专利保护,允许其具有一定的垄断势力,并以高定价收回成本。专利保护下的巨大红利会反过来促进产业资本改进医药研发路径,促进新药研发。 但是,原研药过了专利保护期,不应再给予优先权,应该让它与仿制药处于同等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竞争。仿制药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平均一款仿制药从研发到上市销售只需要3年至5年,成本一般低于24万美元;在研发难度方面,由于已经获知有效成分和化学结构,开发目标明确,可专注于工艺改进,提升质量,特别是在通过一致性评价之后,其质量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正因为仿制药能以更低的价格提供与原研药同样质量的治疗,不但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也能大幅降低政府的医保支出。 很多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保护仿制药。比如美国、印度等一些国家出台相似生物制剂指南,用于仿制药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以促进仿制药产业质量提高。在人口老龄化、疫情冲击等背景下,我国依靠仿制药降低病患药费、降低医保支出的迫切性非常大。 完善药品集采政策 进口药价格过高是导致卫生费用支出大量流向国外医药巨头的重要原因。因此,改进药品集采政策非常有必要。一是集采文件应将价低质优的仿制药置于优先地位,并打击垄断势力,创造来自竞争的繁荣。近年来,特别是2016年我国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以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正式展开,技术迅猛发展,我国已经在仿制药的安全性、功效性和质量方面都建立了极高的标准;很多药物的活性成分、强度、剂量、给药途径,进入人体内到达靶器官的速度和程度,与对应原研药达到了一致。 由此,认为仿制药质量更低的观念,迫切需要政府通过采购政策、处方政策来改变。采购文件中应该规定同等质量下优先采购仿制药。如果一定要进行质量划分,应该按照药监局批文进行质量划定。显然不宜将原研药排在前面;对于首仿药也不应过度保护。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首仿药只保护180天,此后不再保护,鼓励竞争。规定覆盖省份数、何时集中采购招标入围、曾经获得何种奖项,这些维护垄断的做法不利于鼓励创新。 二是鼓励医院优先采购仿制药,鼓励医生开处方时优先使用仿制药。药品零差价政策、两票制改革、集中采购等措施仍然没有完全解决医院喜欢使用高价药的问题。有必要在所有医院启动通过质优价低仿制药处方以降低每个中国人医疗费用的集体行动,由此提高仿制药的市场准入速度和规模。这些措施将使得仿制药的需求得到大幅增加,同时也是对于仿制药品建立信任的过程,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国内医药产业的发展。 三是出台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的医药产业政策。我国目前已有的药品批准文号总数高达20万个,95%以上为仿制药,过去低水平仿制的惯性还在,由于批号多,行业平均利润率只有5%-10%,远低于国际上50%左右的平均水平。从外包收入占比、原料药占企业产品出口收入比重、研发强度、新药分子开发量、国际市场原研药与仿制药申报量来衡量,我国医药企业还处在具有巨大潜力的阶段。 我国医药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八千家左右,其中将近两成亏损。大量企业进行低端的大宗原料药销售,一些企业由销售大宗原料药向技术含量较高、利润空间较大的仿制药业务转型。这两类企业占到98%以上,只有少数企业走向了创新药研发之路,这样的产业格局显然不能满足我国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要求。因此,政策引导非常有必要:在带量采购中应鼓励研发支出占比高的企业;各省可引导竞争压力大的中小型仿制药企业参与创新药品研发的外包产业;为仿制药龙头企业提供研究开发补助。这不仅有助于实现从原料药到仿制药的产业升级,也有利于摆脱对于国际市场药品的依赖,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提升,形成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最终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4日讯 (记者何潇马先震)今日,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20年药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情况通报(第二期)显示,2020年7月至11月,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对贵州省药品生产企业及医疗机构制剂室开展监督检查,现将检查情况公布。 其中,检查结果第11项显示,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益佰制药”,600594.SH)存在违反GMP行为,遭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约谈。检查类型为飞行检查,检查时间为10月13日。 检查结果第13项显示,贵州三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贵州三力”,603439.SH)存在违反GMP行为,遭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约谈。检查类型为飞行检查,检查时间为10月21日。 经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新型药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创建于1995年6月12日,经过历年不断地发展壮大,在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公司于2000年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于2004年3月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证券代码600594),成为贵州省首家上市的民营企业。 贵州三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集研究、开发、生产、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中药制药企业,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贵州民营企业100强。2020年04月28日,公司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股票简称:贵州三力,股票代码:603439)。
药品集采的大潮下,进口原研药的市场份额正在摊薄。据各大跨国药企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中国区业绩纷纷“变脸”,销售额出现下滑。在辉瑞公布的第三季度财务业绩中,非专利品牌和仿制药部门普强的三季度销售额仅为19.16亿美元,收入同比下降了18%。对此,辉瑞财报中表示,受立普妥和络活喜未进入药品集采的影响,普强中国区业绩出现下滑。另一大制药巨头拜耳的半年报显示,其旗下产品拜唐苹的二季度销售额下降73.8%,公告称原因是中国的带量采购政策,大幅降价无法被由此带来增长的成交量所抵消。此外,包括赛诺菲的波立维(硫酸氢氯吡格雷)、礼来的力比泰(培美曲塞二钠)和阿斯利康的易瑞沙(吉非替尼)销售金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在原研药市场面临集采冲击的同时,跨国药企也在加速变革。辉瑞旗下业务部门辉瑞普强和迈蓝宣布正式合并,于11月16日成立全新医疗健康公司晖致。至此,辉瑞正式剥离了其仿制药业务部门,集中火力到生物制药业务上。医药战略顾问周树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一轮比一轮激烈的带量采购中,各家药企的应对策略也带来了整个行业的变革,但是进口原研药国产替代,尤其过专利期原研药大幅降价已不可逆转。“中标死、出局生”出现反转辉瑞的立普妥(阿托伐他汀)为他汀类血脂调节药,15年累计销量超过1000亿美元,创造了全球药品销售的神话,被业内誉为“立普妥时代”。另一款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也是大名鼎鼎,自从1990年问世以来,络活喜是世界处方量最大的治疗高血压的品牌药物之一。2019年国家药品集采启动之初,辉瑞这两款明星品种立普妥和络活喜因降价幅度不到位,而未能进入集采之列。当时有业内人士判断,辉瑞应该对集采以外的市场相当自信,凭借其强大的营销能力,或许能在院外市场另辟蹊径。从辉瑞2020年中报来看,失标的确并没有让普强业绩出现跳水,而且受立普妥和络活喜的销售强劲推动,普强中国收入反而增长了17%。在跨国药企对集采大幅度砍价一筹莫展之际,普强失标后的业绩增长在当时也引发了一场大讨论,甚至在一些药企和业内人士当中形成了一种药品集采“中标死、出局生”的想法和猜测。之后在今年8月,第三批药品集采上海开标时,辉瑞、默沙东、诺华、阿斯利康、礼来等多家跨国药企的26个原研药品种并未选择主动降价,意味着放弃集采市场。不过,今年三季度国内药品销售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辉瑞的业绩表现证明“出局生”的说法似乎并不那么靠谱。另据阿斯利康披露,其未中标品种倍林达、可定和洛赛克的销量也在新兴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周树认为,随着药品集采进入常态化,国产替代逐步推进,跨国药企进口原研药的销售额还将进一步稀释,原研过专利期药大幅降价更是不用说。但转战零售市场后到底能给企业自身带来多大的销量,仍面临种种不确定性。被摊薄的蛋糕依然诱人国家和省级药品集采已经常态化,进口原研药将失去在公立医院市场的霸主地位,集采和一致性评价在一定程度加速了国产仿制药对专利过期原研药的替代。赛诺菲在第三季度业绩公告中称,波利维、安博维和亚莫利三款产品受药品集采影响,销售额分别下降64.1%、37.8%和44.4%。而赛诺菲中国市场第三季度整体收入,也同比下降8.9%,为7.75亿美元。进口原研药的品牌高溢价优势已经难以维系,日渐被同质价优的仿制药瓜分市场。根据第三批集采结果,外资药企仅有三家入围,分别是辉瑞、卫材、优时比,而拜耳、阿斯利康、礼来、葛兰素史克(GSK)、中美施贵宝、默沙东、诺华、西安杨森等药企纷纷出局。虽然进口原研替代已成大势所趋,但药品集采中的公立医院仍是国内最大的市场,对于跨国药企而言,面对中国医药市场需求的巨大体量,被摊薄的蛋糕依然诱人。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化学药销售额已经迈进了万亿时代。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中国公立机构终端化学药销售规模逐年递增,但增速有放缓趋势。2018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终端化学药销售额为10325亿元,同比增长7.36%。2019年我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总销售额17955亿,同比增长4.8%,其中,公立医院终端市场份额高达66.6%,公立基层医疗终端份额占据10%。仅仅以城市公立医院销售情况来看,2019年,该领域药品销售额就已经高达8739亿,占全国药品市场48.7%。而其中,化药市场重点领域又无疑聚焦于肿瘤、消化及代谢、心脑血管、血液和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领域。今年1月的第二轮国家药品集采中,原研药和仿制药竞争就已十分激烈,全部33个品种中,原研药企参与的有24个品种,甚至出现了原研药报价低于仿制药的现象。在33个品种中,外资原研药平均降幅为82%,仿制药平均降幅为51%。比如,拜耳的拜唐苹和两家国内企业的仿制药共同角逐,结果拜唐苹阿卡波糖片报出了全球新低价,降幅超过90%,直接让对手华东医药淘汰出局。虽然,拜耳集团的2020半年报显示,拜唐苹的二季度销售额下降73.8%,公告称原因是中国的带量采购政策,大幅降价无法被由此带来增长的成交量所抵消。但是拜耳处方药全球总裁Stefan Oelrich在11月8日的第三季度财报会上表示,中国市场仍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因此不久就会实现正向增长。今年下半年以来,拜耳在中国市场上动作频频,先是与华领医药就其首创糖尿病治疗药物dorzagliatin在中国达成商业合作协议,又宣布投资超过5000万欧元启动处方药北京工厂产能提升项目。面对明年下一波集采,周树表示,跨国药企将逐渐在集采中形成分水岭,一边是对集采仍持观望态度,寄希望于大力拓展公立医院外市场;一边是主动降价,不惜以行业最低价保住阵地,为未来新产品上市提前占领渠道。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9日讯(记者 何潇 马先震) 12月4日,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安徽省中药饮片(含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省本级日常监督检查信息通告(10月-11月)显示,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润三九”,000999.SZ)、精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精华制药”,002349.SZ)旗下企业因在检查中均存在缺陷项目,遭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告诫,并责令限期整改。 检查结果显示,安徽华润金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厂外车间)在“双随机一公开”飞行检查中基本符合GMP要求,但存在主要缺陷1项、一般缺陷3项,遭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告诫,并责令限期整改。检查时间为10月22日至10月23日,检查人员为王璞,程世云,赵轩。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企业负责人为张箭,质量负责人为秦海军,生产负责人为刘娟娟。 此外,保和堂(亳州)制药有限公司在“双随机一公开”飞行检查中基本符合GMP要求,但存在主要缺陷1项、一般缺陷3项,遭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告诫,并责令限期整改。检查时间为10月26日至10月27日,检查人员为张亚中,戴芙蓉,庄琦,樊亚军。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企业负责人为杨小军,质量负责人为彭瑞潭,生产负责人为孟伟。 经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安徽华润金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7月18日,注册资本1.66亿元。该公司大股东为华润三九,持股比例为99.46%。 华润三九是大型国有控股医药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医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健康服务。2000年3月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000999,2008年正式进入华润集团。公司产品覆盖领域广,产品线丰富。自我诊疗业务覆盖了感冒、皮肤、胃肠、止咳、骨科、儿科等近10个品类,处方药业务品种覆盖了肿瘤、心脑血管、消化系统、骨科、儿科等治疗领域。 保和堂(亳州)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2月19日,注册资本2.36亿元。该公司大股东为精华制药,持股比例为51%。 精华制药由原南通中诚制药有限公司(南通中药厂)变更、重组南通制药总厂(南通制药厂、南通制药二厂)优质资源,并吸收民营资本南通综艺投资有限公司以及自然人投资设立。2010年2月,公司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证券代号:002349。公司已有六十多年的制药历史,开业以来一直是中国政府主导型的制药企业。如今,作为一家综合性的现代化GMP制药有限公司,正成为国家在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和西药与中成药制剂生产销售和研发方面的主力企业,并涉足生物医药领域。 GMP全称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S,中文含义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或“良好作业规范”、“优良制造标准”。GMP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
又一家同股不同权“考生”亮相科创板考场,这是一家来自四川的医药企业。12月2日晚间,上交所受理四川汇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汇宇制药”)科创板上市申请,公司拟募资19.07亿元。记者注意到,汇宇制药选择了同股不同权的第2套上市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该公司成为继优刻得、精进电动之后,第3家选择该套上市标准的企业,而此前京东数科则选用了市值门槛不低于100亿元的同股不同权第1套标准。汇宇制药的到来进一步增强了科创板的包容性、多样化。据招股书申报稿显示,汇宇制药是一家研发驱动型的综合制药企业,主要从事抗肿瘤和注射剂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同时在国内及国外开展经营业务,于2014年首次通过英国GMP认证和中国GMP认证,2015年7月全资子公司英国海玥取得欧盟药品放行资质认证,同年公司的抗肿瘤注射剂盐酸伊立替康注射液在欧盟实现销售。高效的国际化注册体系进一步增强了汇宇制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据悉,公司在英国已经获得10个药品的上市许可,海外自主和授权批件(公司在该等批件中的身份为药品受托生产企业,并作为批件申请档案及相关知识产权的所有人)总数超过100个,覆盖30多个国家。在此背景下,公司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多西他赛注射液均为同品种首家视同通过仿制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产品,其中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已在“4+7”带量采购及联盟地区带量采购中中选;公司为注射用阿扎胞苷产品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国内两家首仿企业之一,公司注射用阿扎胞已于2020年8月中选国家第三批药品集中采购。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多西他赛注射液、唑来膦酸注射液等品种已经实现大规模销售并成为公司主要利润来源。汇宇制药研发管线储备品种也较为丰富,且逐渐从高端仿制药向创新药延伸。公司在研项目总共57个,其中原料药18个,抗肿瘤注射剂17个,其余项目还包括肿瘤辅助用药、造影剂项目等,上述研发项目中包含创新药项目6个。本次公司拟募资19.07亿元,投向汇宇欧盟标准注射剂产业化基地(二期)项目、汇宇创新药物研究院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值得一提的是,汇宇制药于今年5月设置了特别表决权。根据特别表决权设置安排,本次发行前,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丁兆直接持有公司1.14亿股股份,其中8046.68万股为特别表决权股份,另3360万股为普通股份;其余股东所持股份均为普通股份。除公司章程约定的特别事项外,公司股东对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的事项行使表决权时,每一特别表决权股份的表决权数量为5票,而每一普通股份的表决权数量为1票。丁兆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以及对需要股东大会决议的事项具有绝对控制权。本次发行前,丁兆及其实际控制的内江衡策、内江盛煜合计持有公司36.80%的股份,通过设置特别表决权持有公司66.63%的表决权,丁兆为公司实际控制人。通过特别表决权进一步巩固控制权同时,汇宇制药也让众多看好公司的投资人搭乘了IPO“末班车”。招股书显示,最近一年,汇宇制药新增的股东为长兴茂达、上海西蒂、江苏疌泉高特佳、株洲国投创盈、株洲国鑫瑞盈、成都云鑫成、成都雲来了、成都鼎力天任、财通创新、王建明,这些股东的持股比例在0.28%至5.2%不等。截至12月2日,科创板受理的同股不同权企业共有4家,其中优刻得已于今年1月20日上市;精进电动今年6月23日获受理,因财报更新而中止审核;京东数科9月11日进入科创板“考场”,已回复首轮问询。
汇宇制药科创板上市申请近日获得受理。公司本次拟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合计约19.07亿元,主要用于汇宇欧盟标准注射剂产业化基地(二期)项目、汇宇创新药物研究院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研发驱动汇宇制药是一家研发驱动型的综合制药企业,主要从事抗肿瘤和注射剂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于2014年首次通过英国GMP认证和中国GMP认证,2015年7月全资子公司英国海玥取得欧盟药品放行资质认证。同年,公司的抗肿瘤注射剂盐酸伊立替康注射液在欧盟实现销售。选择的上市标准方面,招股说明书显示,发行人存在差异表决权安排,选择适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二十四条第(二)项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98.38万元、5432.01万元、70707.62万元和58564.89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8471.84万元、2200.46万元、17694.45万元和16214.6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58.34%、72.07%、7.87%和5.62%。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合并报表未分配利润为4390.38万元,母公司财务报表未分配利润为17819.45万元。随着公司盈利能力的逐步增强,公司已消除未分配利润为负的情形,不会影响公司未来持续盈利能力。汇宇制药指出,强大的药品研发能力是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基础,也是未来发展壮大的核心条件。公司以丁兆等研发骨干为核心,通过多年发展和培养,建立起了专业的研发团队。公司在抗肿瘤注射剂领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扩充产能公司本次拟发行不超过6360万股,发行后流通股股数占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实际发行新股数量由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根据实际情况与本次发行的保荐机构(主承销商)协商确定。本次全部为新股发行,公司原股东不公开发售股份。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合计约19.07亿元,主要用于汇宇欧盟标准注射剂产业化基地(二期)项目、汇宇创新药物研究院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公司表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围绕主营业务开展,是从公司战略角度出发,对现有业务的产能扩展、研发实力增强和配套体系完善。“汇宇欧盟标准注射剂产业化基地(二期)项目”将有效提升公司注射剂产品的生产能力,以响应快速增长的行业和客户需求;“汇宇创新药物研究院建设项目”可以大幅提升公司研发的软硬件实力,加快公司产品研发进度,增强公司未来竞争能力;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将改善公司现金管理水平,优化资金使用效率,改善资产结构,保障公司主营业务的顺利开展。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关键技术主要是公司现有核心技术,以及在现有核心技术基础上的延伸、拓展或升级。项目实施不会导致公司主营业务发生变化。招股说明书显示,本次发行后,公司净资产总额与每股净资产都将大幅提高。鉴于项目资金投入的阶段性,短期内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将会大幅下降,净资产收益率会有所降低。随着项目的陆续投产,公司营业收入与利润水平将大幅增长,盈利能力和净资产收益率随之会有很大提高。提示风险公司表示,在药品价格下降、核心技术失密、原材料供应等层面存在风险。报告期内,公司在售产品中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收入占比较高,2019年度及2020年1-6月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销售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92.77%和91.88%。公司表示,如果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受到竞争产品冲击、遭受重大的政策影响或由于产品质量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使公司无法保持该产品的销量、定价水平,且公司目前其他在售产品收入不能快速增长或无法适时推出替代性的新产品,则上述主导产品的收入下降将对公司未来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国家药价谈判、医保目录调整、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等政策的相继出台,部分药品的终端招标采购价格逐渐下降,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公司表示,目前在售产品未来可能面临销售价格下降的风险,从而对公司产品销售和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经过多年的研发,公司在药物研发、药品生产等环节积累了大量技术和商业秘密,形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为保护核心技术、维持竞争优势,公司已建立了保密制度,并为相关技术积极申请专利保护。如核心技术泄露或被非法使用,均可能对公司经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原材料供应方面,公司核心产品之一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的主要原材料培美曲塞二钠原料药采购自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三家子公司重庆凯林制药有限公司、重庆医工院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山西振东泰盛制药有限公司。报告期内,公司对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三家子公司培美曲塞二钠原料药的采购占比较高。公司与该供应商合作关系稳定。同时,公司保留较高水平的安全库存。公司表示,如果该供应商无法按合同约定供货或者供货数量、质量不能满足公司需求,可能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