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周四,沪深两市出现大跌,上证指数暴跌4.5%,超过200只个股跌停。大盘连续三个交易日出现调整,一方面是对之前快速上行的修正,释放了较大获利回吐的压力,另一方面,近期多重利空因素产生共振,共同引发市场暴跌。 综合来看,影响今天市场下跌的因素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此前指数快速拉升,积累了大量获利盘,市场出现调整信号就会引发很多抛盘;二是部分机构减持及政策信号引起投资者担忧;三是外资近期持续流出,获利了结;四是有媒体报道引发白马股总龙头茅台暴跌8%,白马股板块集体杀跌。 从7月1号开始的这轮快牛行情,大盘在短短的10个交易日左右上涨了500点,券商、科技、白酒板块也出现快速攀升,累积大量的获利盘。但近日由于多空分歧加大,涨幅较大板块和个股的跌幅也比较明显,如科技、券商等板块出现了较大幅度调整,特别是股价波动性较大的科技股,在这一轮调整中跌幅明显。 从经济面看,我国今年上半年受到了疫情的冲击,经济出现一定的回落,根据今日上午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国民生产总值45,6614亿,同比下降1.6%。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GDP下降6.8%,二季度的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主要指标出现恢复性增长,经济平稳复苏,二季度单季度增长3.2%,和一季度同比下降6.8%相比出现了快速的回升,远超很多经济学家的预期。因此,预计三四季度GDP同比增长会更快,可能会达到5%至6%以上,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5%,环比恢复速度较快,表明今年全年GDP的增速按季度来算是典型的v型反转,这决定了后市A股市场仍具有一定的上升基础,A股市场全面牛市的格局并不因为短期调整而改变。 从工业生产看,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降幅较一季度收窄7.1%,其中,二季度增长4.4%,一季度下降8.4%,随着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从4月份开始,我国工业生产基本恢复至接近正常状态。从销售看,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2,256亿,同比下降11.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6%,其中二季度下降3.9%,较一季度收窄15.1%。这表明,和工业生产相比,消费行业还没有恢复到正常状态,消费受到了疫情的最大冲击,但网上销售出现了同比增长。上半年全国网上销售额51,501亿,同比增长7.3%,而一季度下降0.8%,因此,在疫情下,网上商品的销售额增速较快。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3,480亿元,增长14.3%,比一季度加快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2%,比一季度提高1.6%,这说明网上产生了1/4的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是经济转型的重要体现。疫情进一步加快了网上销售的发展,电商、外卖、直播带货等成为新特征。 从整体看,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呈现出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当然,消费方面的恢复还有待时日,需要更长时间来恢复到正常水平,下半年我国经济上势必将进一步复苏。但当前仍存在风险,最大的风险是全球疫情依然在蔓延扩散,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将继续发展演变,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国内经济的恢复仍有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出口方面,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增速放缓。 在美股继续收高的情况下,道琼斯指数取得了连续第四个交易日上涨,市场比较关注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进展和财报状况,高盛二季度业绩超预期,营业收入创历史上第二个高记录。美联储褐皮书称7月初美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前景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截至收盘,道琼斯指数上涨0.85%,纳斯达克指数上涨0.59%,标普500指数上涨0.91%,均出现较好表现。一方面原因是由于疫苗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抑制疫情扩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许多州解除了封锁令,消费活动开始恢复,但仍远低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经济前景也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美股的强劲表现受到美联储大量放水带来的推动,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该政策现在正在推高资产的估值,特别是纳斯达克指数,在科技股的带领之下不断创出了历史新高,美国科技股的估值也达到空前的高度,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泡沫化。科技是受疫情冲击最小的板块,因此科技股受影响较小,这进一步推高了投资者对于科技股的配置比例。美股现在高位调整、风险较大,但由于投资者仍然情绪高涨,美股的走势依然非常强劲。市场的涨跌都有自身的规律,美股之所以走势强劲,并且再次回到高点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流动性的推动。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这是对成熟市场而言的。对于A股市场,我认为风险是跌出来的,机会反而是涨出来的,因为A股市场波动较大,投资者心态不成熟,市场上涨时会吸引更多资金,从而为A股市场带来繁荣,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多投资机会,支持实体经济。同时,投资者的钱包鼓了之后,也有更多的资金消费,一旦市场出现大跌,可能会造成很大风险,如股权质押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可能会因此出现被强制平仓的风险,这将会触发系统性的风险。2018年市场表现的比较明显,由于贸易摩擦大跌,很多高比例股权质押的公司面临爆仓的风险,后来紧急成立的纾困基金才化解危机。因此对于A股市场,我认为不应该害怕市场上涨,市场上涨是多赢的结局,市场如果出现持续性下跌,市场信心不足,投资者会对市场完全失望,反而不利于经济转型和发展。有一篇评论文章说的很好,不要害怕股市上涨,实际上繁荣的股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股市不仅是经济的晴雨表,同时也会影响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从总体看,A股市场已经启动了牛市的格局,短期大跌其实并不会改变中期的趋势,当前重要的是抓住市场的好股票,而这轮市场调整也为前期踏空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上车的机会。
7月13日周一,A股市场继续高歌猛进,沪深两市均出现大幅上涨,特别是创业板在科技股大涨的带领之下,涨幅接近2%左右。主板的白龙马股继续上攻,我建议大家重点关注的白酒和食品饮料板块今天再次大涨,茅台、五粮液等白马股继续大幅上行。A股市场周一的表现非常强劲,并未受到周末消息的影响,这再次验证了我的看法,即A股市场已经形成了牛市的走势。虽然有一些利空因素,例如机构减持或严查违规资金入市等等,但这些都不足以改变A股市场上行的趋势。无论是严查场外非法配资平台,还是严查违规资金入市,都是为了A股市场能够走的更健康、更长久,A股市场将会从前期的快牛转向慢牛长牛。实际上也只有在慢牛长牛中,投资者才可以真正赚到收益,快牛往往只能造成大多数人的焦虑。无论是满仓还是空仓,在市场快牛时都会非常焦虑,满仓的担心市场可能随时会大调整,空仓更是担心踏空,后市市场可能有一定震荡,但全面牛市趋势已经形成,大的趋势不会改变,这也是周末我在报告中反复给大家强调的。 A股市场今年上半年走出了局部牛市。我建议大家重点关注的第一个方向即消费,尤其是白酒、医药、食品饮料这消费三剑客均大幅上行,第二个建议方向是提前布局券商股来博弈下半年的全面牛市,第三是关注科技龙头股,这三大方向截止到目前都已经轮番表现。上半年的局部牛市逐步转向下半年的全面牛市,我建议大家提前布局的券商股也已大幅上行,宣告了牛市的确立。 全面牛市启动有基本面的支撑,并不仅仅是资金的推动。从全球来看,我国经济是第一个复苏起来的,且复苏力度很大,二季度预计经济增速可能从一季度-6.8%的增长变为正增长,三四季度将会继续上行,GDP按季度算将回升到5-6%以上,这样的走势正是V型反转。经济面的V型反转必然会给A股市场带来V型反转,因此在脱离3000点以下的底部之后,A股市场开始加速,场外资金入场的意愿也更加强烈。 从资金面来看,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大转移的趋势正在加快,爆款基金频频出现,上半年基金销售就超过了1万亿份,其中70%都是权益类基金,即投资于股票类的基金。截止到目前权益类基金发行量已经突破了8000亿,从历史上来看,该销量可以和2015年大牛市相匹敌。下半年随着行情的启动及越来越多的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大转移,基金销量可能会再次上升,下半年再卖1万亿也是有可能的,这些会给A股市场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过去十年是我国楼市的黄金十年,大量居民储蓄进入楼市寻找机会,楼市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现在随着房价高企及房地产调控,投资者投资楼市的限制越来越多,更多投资者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机会。通过买入基金来进入股市是很多投资者的选择,也已经形成趋势,今年1月3号银保监会发出通知要求银行保险公司多渠道引导居民储蓄进入资本市场,做价值投资、长期投资,也再次发出了重要的政策信号。 从货币政策来看,现在CPI已经回到了2时代,猪肉价格也已经开始有所回落,虽然近期猪肉价格又出现了抬头,但猪周期处于顶部是大的趋势。猪肉价格出现下降使得食品价格上涨对CPI上涨造成的压力大大减轻,这为央行实施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根据央行相关负责人的表态,在应对疫情时,宏观经济的杠杆率阶段性出现上升是被允许的,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宽松态势还会延续一段时间,这会给A股市场的带来更多的流动性,使得A股全面牛市进一步推进。 当然近期我注意到一部分投资者在利益驱动下,受到行情火爆的吸引,开始出现一些加杠杆的行为。一部分投资者通过场内的两融来加杠杆,现在两融余额不断创新高,上一轮2015年大牛市时场内两融最高达到22,000多亿,这一次已经开始上升到15,000亿以上,后市可能还会继续上涨。另外一部分投资者甚至采取场外配资的方式加杠杆,还有一部分投资者通过按揭或其他手段从银行贷款入市,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我一直反对投资者加杠杆,2015年上半年正是由于大量投资者加杠杆,A股市场从牛市变成了疯牛,5月份随着清查场外配资,牛市泡沫被刺破,出现了2015年下半年的三轮大跌。为了防止再次出现杠杆过高导致的风险事件,牛市刚启动监管层就公布了200多家场外非法配资平台的名单,向投资者提示风险,银保监会也要求严查违规资金入市。这些措施都有利于防止催生资产泡沫,让A股市场走出健康牛市。只有慢牛长牛,才能够更有利于金融市场支持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助力,也只有在慢牛长牛的环境下,才能够让更多的投资者分享牛市的收益,而不像2015年一样仅仅是赚过,并没有赚到。2015年年底有人做了全年总结,说当年最悲催的词就是“赚过”,希望这一轮牛市不要再出现类似的感慨。 坚持价值投资,做好公司的股东,才能真正抓住A股市场的机会。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价值投资圈,也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配置好公司,这就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变化。以前很多人说,好公司不一定是好股票,好股票不一定是好公司,那是在以往散户为主的市场里出现的现象,即差的股票在牛市中涨得更多,好股票则反而涨不动。未来投资者的观念一定要转变过来,好公司会涨的更多,好公司就是好股票。 总而言之,现在A股市场已经开启了这轮全面牛市,但全面牛市不等于全部牛市,并非所有的股票都会上涨,只有业绩好、能够持续增长的股票才会有持续上涨的机会。当然和上半年的局部牛市相比,下半年会有更多板块加入到上涨的行列。除了我建议大家重点配置的消费、券商和科技之外,银行、保险、地产等低估值的蓝筹股及有色煤炭、钢铁等周期股也会有阶段性的表现机会,此前被这些板块和个股套住的投资者可以趁这一轮上涨解套,获得一定的反弹收益。但从长期来看,我还是建议大家重点配置消费、券商和科技,我建议的配置比例是5/3/2,即至少一半配置到白酒、医药、食品饮料等消费股上,原因是消费代表中国的比较优势,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未来受益于消费升级和消费总量扩张的品牌消费品具有长远的投资价值。
文/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 主要观点 一、今年的洪涝可能有多严重? 7月4日,水利部将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水利委预报长江中下游干流监利站以下江段水位将全线超警。 今年是否会爆发严重洪灾,7月将是关键时点,重点关注三个指标:1)7月中旬雨带是否会准确上移,如果不上移则可能导致长江中下游出现超长梅雨;2)7月下旬是否可能出现“倒黄梅”,即雨带在短暂上移后再次回到长江中下游形成持续降雨;3)长江干流各重要站水位何时超过警戒水位(当下多数已超警,以为洪涝程度类2016年),何时出现部分重要站水位超过保证线(意味洪涝程度接近1998年)。 毫无疑问的是,洪涝对于所有农业、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至少在7月份还要持续,甚至更严重,洪涝成灾影响基本要大于2016年,不排除形成特大洪水(1998年)的风险。 二、洪涝对通胀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洪涝对通胀的最直接干扰,在于对食品类价格的冲击。对于鲜菜,洪灾会直接影响灾区的蔬菜产量,导致市场供不应求,推动鲜菜价格上涨。 对于猪肉,7月的潜在降水可能进一步重挫猪肉供给,三季度猪肉价格可能上冲至50元/kg的高位,极端情况下年底前都将维持在45元/kg以上。供给端,本身当下5-7月就是出栏同比最低点,洪水冲击雪上加霜,不仅在即期看不到恐慌性出栏,甚至可能出现猪瘟疫情二次小爆发,产能再度折损;需求端,伴随新冠疫情形势的好转,猪肉需求进一步走弱的可能性有限。但同时,当猪价突破50元/kg,消费需求也将受限,因此猪价突破年初高点的可能性也不大。 综合考虑洪水对蔬菜和猪肉价格的冲击,三季度CPI走势或将改变市场单边下行的预期,预计7月份CPI将二次摸高。中性假设7月猪肉均价47/kg,蔬菜价格维持在4.4元/kg左右,则CPI或将上行至3%附近。但需要强调的是,Q3CPI的上行是由供给冲击决定的,而并非以宽松货币政策下需求的恢复为主导,年内要看到需求修复带来的“大通胀”存在一定难度。 三、洪涝对投资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洪涝灾害对投资的影响较弱。从中长期影响看,洪涝灾害并不足以改变当年的投资增速和工业增加值趋势。几次灾情严重年份,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既定趋势未有反转,工业增加值所受影响同样有限。灾后重建需求带动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效应也在近年来明显减弱。 考虑极端情况,即7月长江流域出现持续性降水以致形成特大洪水,那么7月单月基建投资增速有大幅下降可能,或拖累全年基建增速0.5个百分点。但不改变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修复态势。 从短期影响看,洪涝对需求端的干扰强于生产端。需求端,6月以来螺纹钢表观需求环比下行20%,同时长江流域的水泥发货率显著下调,最大幅度高达22%,而京津冀发货率仍高于季节性水平。生产端,历次灾情严重年份,粗钢月产量始终维持稳定,并未受降水干扰。今年全国螺纹钢产量继续维持上行,6月环比增加2%。短期洪涝对需求影响大于生产,将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小幅调整。预计汛期高温降雨仍将对短期的需求产生持续影响,螺纹、水泥价格仍将震荡下行。 风险提示:7-8月降水超预期,非洲猪瘟二次爆发超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今年的洪涝可能有多严重? 7月4日,水利部将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水利委预报长江中下游干流监利站以下江段水位将全线超警。7月将是今年是否爆发严重洪灾的关键点。长江流域是否发生特大洪水,关注三个指标: 1)7月中旬雨带是否会准确上移,如果不上移则可能导致长江中下游出现超长梅雨; 2)7月下旬是否可能出现“倒黄梅”,即雨带在短暂上移后再次回到长江中下游形成持续降雨; 3)长江干流各重要站水位何时超过警戒水位(当下多数已超警,意味洪涝程度类2016年),何时出现部分重要站水位超过保证线(意味洪涝程度接近1998年)。 毫无疑问的是,洪涝对于所有农业、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至少在7月份还要持续,甚至更严重,洪涝成灾影响大概率要大于2016年,不排除形成特大洪水(1998年)的风险。 (一)历史上洪灾冲击有多大? 历史上洪涝灾害的冲击范围可以有多广,经济损失可以有多大?通过受灾面积、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三个指标来衡量,上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多发。21世纪以来,2003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016年洪灾较为严重。伴随经济发展和防灾治水能力的增强,近年大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规模较大,但同时受灾面积、受灾人口都有明显下降。2016年我国受灾面积约944万公顷,受灾人口接近1亿人,但经济损失相对较大,达到3643亿元左右,湖北、安徽两省损失特别严重。 (二)当下我国降雨强度几何? 7月4日,水利部将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6月开始我国全面进入汛期,6月全国平均降雨量为112.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3.5%。并且降雨时间空间分布极为不均,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持续性强降雨过程,遭遇较为极端的暴雨天气。全国共有148条河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长江、太湖、珠江流域西江和北江均发生今年第1号洪水,局部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 对比之下,到底我国当前的降水强度几何?有多大的洪灾风险?通过长江干流水位、长江三峡入库水量、强对流天气、降水量、暴雨预警和受灾面积等指标,和历史上较为严重的洪涝年份进行数据对比,我们认为今年洪涝灾害风险不容小觑,严重程度大概率会甚于2016年: 1、 长江流域重要站水位 6月1日-7月1日8时,长江流域有66个洪水站点超警,其中超保证11个,超历史6个,涉及河流55条,从各主要站水位看,长江干支流6月最高水位距离1998年同期均仍有一段距离。但多数重要站水位已经超过了警戒线,虽然目前仍低于2016年洪峰水位和历史上的特大洪水水位,但多处水位仍在上涨。 2、长江三峡入库水量 对比洪涝灾情严重年份和其他正常年份,可以看到最大的差别还是在7-8月汛期内的水量差别(图6)。6月长江入库水量已较正常年份增加了24%,而根据气象局预测,7月中旬之前长江流域大部地区累计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8成,部分地区偏多1倍以上。按此推算,假如7月降水规模较正常年份增加40%,那么在6月高降水基础上,今年夏季洪灾形式将十分严峻。 3、强对流天气与降水量 入汛以来,我国出现24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与2016年相当(26次),并且全国有75县(市)日降雨量突破历史同期极值,9县(市)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6月全国平均降雨量为112.7毫米,与2016年相当(110.9毫米),较常年偏多13.5%。 4、强对流天气与降水量 6月2日08时至7月2日18时,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暴雨预警31天,共发布预警93期,其中蓝色预警51期,黄色预警42期。连续发布预警日数为2010年有预警记录以来同期最多。 5、受灾面积 至6月底,我国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共造成广西、贵州、湖南、四川、江西等13省(区、市)1216万人次受灾,78人死亡失踪,72.9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8000余间房屋倒塌,9.7万间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257亿元。对比2016年上半年,目前灾情相对较小,受灾人数不及当年同期的一半,直接经济损失也减小了百亿元。 (三)未来如何跟踪评判洪灾风险? 综上分析,未来应该如何跟踪评估今年汛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的风险?7月将是今年是否爆发严重洪灾的关键点。首先,每年7月是我国的季节性降雨高峰。其次,根据气象局预测,7月上旬,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一带的降雨将再度增强,其中大部分地区累计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8成,部分地区偏多1倍以上。7月中旬,主雨带将逐步抬升至黄淮、华北、东北南部地区,北方将进入降雨集中期。大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偏多3~7成,局地偏多1倍以上。 由此来看,长江流域是否发生特大洪水,关注三个指标:1)7月中旬雨带是否会准确上移,如果不上移则可能导致长江中下游出现超长梅雨;2)7月下旬是否可能出现“倒黄梅”,即雨带在短暂上移后再次回到长江中下游形成持续降雨;3)长江干流各重要站水位何时超过警戒水位(当下多数已超警,意味洪涝程度类2016年),何时出现部分重要站水位超过保证线(意味洪涝程度接近1998年)。毫无疑问的是,洪涝对于所有农业、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至少在7月份还要持续,甚至更严重,洪涝成灾影响大概率要大于2016年。 二 洪涝对通胀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洪涝对通胀的最直接干扰,在于对食品类价格的冲击,其中鲜菜和猪肉价格受影响最大。从历史经验来看,7-8月洪灾对通胀的影响将基本贯穿到年底,洪涝年份8-11月份的食品项CPI环比明显高出正常年份。特别是洪涝灾情影响较为严重的2003年,8-11月CPI食品项环比持续高于2%。 (一)蔬菜:维持季节性高位 对于鲜菜,洪灾会直接影响灾区的蔬菜产量,导致市场供不应求,推动鲜菜价格上涨,拉动食品项CPI。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蔬菜的生产周期短,灾情作为供给端冲击,对价格只能推动一时,蔬菜价格虽然上涨,但涨幅有限,大幅偏离季节性高位(4.5元/kg左右)的可能性较小。但若7-8月降水量超预期引发洪灾,蔬菜价格可能长期维持在季节性高位。 (二)猪肉:可能再次冲击50元/公斤 对于猪肉,洪灾的影响则较为复杂,短期和中长期的影响略有不同: 1、短期看,在不利于养殖的情况下,养殖户倾向提前出栏,但在今年不成立,反而可能出现“无猪可出”的状态。往年洪水来袭,养殖户考虑到洪水“场毁猪亡”的风险,往往会安排提前出栏,导致短期供过于求猪价先出现一轮下行。但这一故事在今年可能不成立。一则2019年经历非洲猪瘟的洗礼,生猪产能去化已经高达40%以上,至今非洲猪瘟未能彻底清除,上半年虽然存栏环比翻正,但实际每月环比增幅基本没有超过5%,产能恢复相当有限。二则疫情后猪价下跌,养殖户主动产能去化已经长达2个月左右,继续恐慌性出栏的空间也很有限。2020开年后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下游需求,导致猪肉价格3月以来直线下跌,养殖户也因此一度陷入恐慌性出栏的局面,但这一趋势5月底出现了扭转,也反应生猪产能已经基本压至低位。因此,在供给端,今年即便有洪涝风险,养殖户也没有多少提前出栏的产能,6月生猪价格的直线上行就是先兆。 2、中长期看,洪灾不利于生猪养殖,容易加重疫病的传播,本轮猪周期修复需要更长的时间。汛期高温高湿,饲养条件恶化,畜禽抵抗力下降,特别是洪灾导致各种污物和传染源随水流动,甚至直接污染水源,导致疫病加剧传播,都是在历次洪灾中被证明的。当下来看,南方6月的持续降水已经对生猪产能造成巨大损伤,其中又以四川、两广地区最为严重,据部分专家反馈,四川生猪普遍损失10%左右。而长江干流流域生猪产能占全国产能的45%左右,长江干支流+珠江流域的生猪产能占全国产能75%左右。 综上分析,7月的潜在降水可能进一步重挫猪肉供给,三季度猪肉价格可能上冲至50元/kg的高位,极端情况下年底前都将维持在45元/kg以上。供给端,对应生猪存栏同比去年8-10月遭遇非洲猪瘟重挫,本身当下5-7月就是出栏同比最低点。同时洪水冲击雪上加霜,不仅在即期看不到恐慌性出栏,甚至可能由于暴雨的持续,导致猪瘟疫情二次小爆发,生猪产能再度折损;需求端,新冠疫情以来消费需求持续疲软,但未来伴随新冠疫情形势的好转,猪肉需求进一步走弱的可能性有限。但同时,结合去年底经验,当猪价突破50元/kg的高位,消费需求也将受限,因此猪价突破年初高点的可能性也不大。 (三)CPI测算:预计7月二次摸高 综合考虑洪水对蔬菜和猪肉价格的冲击,三季度CPI走势或将改变市场单边下行的预期,预计7月份CPI将二次摸高。中性假设7月猪肉均价47/kg,蔬菜价格维持在4.4元/kg左右,则CPI或将上行至3%附近。极端假设下,若7月份洪涝灾情严峻,非洲猪瘟疫情不受控,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不排除CPI再次破3的可能性。 但需要明确的是,按目前的测算,三季度CPI的上行是由供给冲击决定的,而并非以宽松货币政策下需求的恢复为主导,在供给冲击过后,受翘尾因素的带动(从7月的2.9%逐步回落到0%),年内CPI还将回到下行通道,直到2021年方完全扭转。并且此次疫情中,低收入群体所受的冲击更大,修复也更慢,年内要看到需求修复带来的“大通胀”存在一定难度。从消费数据看,限额以上去掉石油(受油价影响较大) 5 月同比增速为5.56%,去年3-12 月月度同比均值为4.3%,已经修复到高于2019年均值的位置。对于限额以下,考虑到餐饮受疫情影响冲击较大,即使去掉餐饮 5 月同比增速也仅为2.65%,对比去年3-12月月度同比均值为10.5%,限额以下的商品消费依然偏弱。这个格局可能会持续半年以上。从物价数据看,价格韧性中可选消费>;必选消费,服务>;消费品>;食品,包括当前当前居民住宅房租相较房价的超跌,均反映低收入群体消费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 三 洪涝对投资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洪涝灾害对投资的影响较弱,远不及其对于通胀的扰动,背后反映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冲击更甚于工业生产。 首先从中长期影响看,洪涝灾害并不足以改变全年的投资增速和工业增加值趋势。需求端,几次灾情严重年份,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既定趋势未有反转,不论是在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还是制造业上的结论均一致。生产端,工业增加值所受影响同样有限。此外,虽然历史上,为了进行灾后重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往往会在洪涝年份出现高增长,但伴随我国防灾治水能力的提升,这一效应在近年来明显减弱。并且市政投资占总基建投资的比重已经从2003年的32%下降至2017年的11%,影响非常有限。 考虑极端情况,即7月长江流域出现持续性降水以致形成特大洪水,那么7月单月基建投资增速可能面临较大调整,或拖累全年基建增速0.5个百分点,但不改变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修复态势。一则历史上2016年单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速,7月曾从20%降到了10%(但这也是历史上各大洪灾年份中基建投资唯一明显受影响月份)。二则全国的基建投资分省分布上,长江中下游流域省市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在30%左右,今年各省交通基础设施类年度投资安排中,华东省份增量占比靠前(另一部分来自云贵川地区)。 再从短期看灾情扰动,洪涝对需求端的干扰强于生产端。背后原因是暴雨将直接影响建筑施工,特别是对土方开挖工程、基坑施工工程、脚手架工程影响较大。而工业生产虽然也会因暴雨出现原材料运输问题,但生产基本在室内完成且其额度机械化,因此所受影响较小。 目前来看,需求端,螺纹钢表观需求进入6月后受暴雨影响环比下行20%。同时长江流域(华中、华南、华东)的水泥发货率6月显著下调,尤其是华东地区下行幅度最大高达22%,而京津冀、东北地区的发货率仍维持在高于季节性水平,环比基本持平。同样的,建材成交数据同样显示受强降水影响,华东、南方地区成交量较前期也出现了显著下移。 生产端,受洪涝灾害影响相对较小。历次灾情严重年份,粗钢月产量始终维持稳定,并未受降水干扰。今年全国螺纹钢产量继续维持上行,6月环比增加2%。长江、珠江流域受灾省份的钢厂也基本维持正常生产,两广、江西、湖南的螺纹产量高于季节性。短期洪涝对需求影响大于生产,将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小幅调整。6月全国水泥价格环比下跌1.9%,螺纹钢现货价格环比下跌1%。预计汛期高温降雨仍将对短期的需求产生持续影响,螺纹、水泥价格仍将震荡下行。
当然A股市场长期走出牛市主要是由内部因素决定的,海外市场的情况只能改变A股市场上涨的节奏,因此不必过于担忧。坚持价值投资,做好公司的股东,才能拥抱这轮A股市场全面牛市的机会。 7月8日周三A股市场盘中出现了一定震荡,但随后两市继续上攻,牛市氛围不减。与前几个交易日券商股连续涨停,出现逼空式上涨,带领指数高歌猛进不同,今天A股市场出现了一定的震荡和分化,市场回归正常的牛市状态。券商板块也再次引领大盘回升,这显示出投资者对于后市的信心依然较强。市场成交量依然保持在高位,昨日大盘成交量达到了17,000亿,创五年新高,仅次于2015年牛市最鼎盛时的成交量,这显示出两市的交投非常活跃,投资者入场意愿强烈,国内的机构加仓、外资流入、散户资金的入场、新基金的建仓等等都是A股市场增量资金的来源。我从5月份开始预言下半年A股市场将从局部牛市转向全面牛市,现在已得到完美验证。当时我建议大家提前布局券商股,券商股正是这轮发动牛市行情一个最佳板块,牛市买券商成为很多投资者的共识,因为牛市开启时券商股往往不会缺席,这次再次得到完美的验证。 昨天上证指数盘中突破3400点整数关口,这也是一周内突破的第五个整数关口,从3000点一路回升到3400点,可以说市场的牛市特征尽显。去年12月10号我提前发布了2020年十大预言,现在来看绝大部分已得到验证,包括宽松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场外资金大量入市及美股见顶结束十年牛市等。最后一条待验证的是关于A股的预测,我当时在第十条中写到:A股今年会站稳3000点,向上拓展20%的空间。现在来看,离十大预言完全实现已经不远,我当时提出十大预言时疫情影响还未出现,今年A股虽然两度遭到疫情冲击出现大幅下挫,一度跌到2600多点,是这几年的市场底部,但A股都顽强地从黄金坑中爬出,特别是科技股大幅上行带领了创业板指数在今年实现了接近40%的涨幅。上证指数也即将实现我的十大预言的目标,在3000点之上上涨20%左右。2019年1月3号我在大盘处于这几年的底部2440点时提出2019年十大预言,明确指出随着利空因素的逐步消化,A股市场将收复3000点,而2019年年底大盘刚好收在3050点,完全实现了2019年十大预言,期待2020年十大预言今年也能全部实现。 我建议大家重点关注的消费、券商和科技这三大方向今年也是轮番表现。上半年直到现在,白酒、医药、食品饮料这消费三剑客轮番上涨,龙头股不断创新高,带来了很强的赚钱效应,提前走出了牛市。5G、新能源汽车、芯片半导体等科技龙头股今年也大幅回升,券商股则在近期走出逼空行情。这三大方向也是我长期看好的方向,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涨幅,估值上也不便宜,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会认识到这些经济转型受益板块的长期机会,特别是消费白马股的股权价值将越来越值钱,这些消费白马股是值得用于长期持有养老的品种,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现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这一轮A股市场从局部牛市转向全面牛市不仅仅是资金面的推动,实际上有深刻的经济面支撑。现在统计局还未公布二季度经济数据,但根据公布的4-6月份的相关经济数据来推断,二季度我国经济有望收复一季度的失地,从6.8%的GDP下降回到正增长,至少是回到0左右,这就是一个深V的反转。如果下半年GDP继续回升到5-6%,今年全年GDP就是逐季回升。GDP的回升预示着上市公司的盈利也是逐季回升,下半年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盈利同比都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这将是A股市场走强的经济面基础。 从资金面来看,支持这轮全面牛市的动力更足。今年以来由于实体经济受到疫情冲击,民间投资出现了明显下降,央行采取了偏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宽流动性为经济面提供了较多的增量资金。由于实体经济并没有太多的投资机会,加上楼市采取严格的限购限贷措施防止大量资金再次流入楼市炒房,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大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今年的基金销售异常火爆。以往基金销售火爆是牛市见顶的特征,而今年基金销售火爆反而是牛市启动的一个动力。今年基金销售火爆是由于居民储蓄大转移产生的,与2015年5000点、2007年6000点时全民炒股的背景不同,因此爆款基金出现所带来的信号意义也完全不同,5000点和6000点时基金销售出现爆款是牛市见顶的信号,此次基金出现爆款则是牛市启动的原因。 当然最近A股市场快速回升,大盘短期内一周涨了接近500点,也让很多投资者感到非常焦虑和担忧,担心市场快速上涨,大盘会从慢牛变成快牛甚至疯牛,我认为不必过于担心。牛市往往都需要快牛来启动,吸引场外资金入场,如2014年11月大盘开启快速上涨的一段行情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入市。我把牛市开启阶段出现的逼空式上涨当作市场发出的强烈信号,即“牛出没,注意”,提醒大家牛市来了。等到第一波快速入场的资金买完,市场将从快速上涨阶段进入震荡回升阶段,市场可能出现反复震荡,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识到牛市来临,市场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这将给市场的后期走势带来不断的推动。因此我认为无论是从经济基本面,还是市场估值处于历史的底部,以及从居民储蓄大转移的投资需求等方面,都可以看出A股市场这轮牛市仍然属于健康牛。从长期来看,A股开启的这轮牛市是慢牛长牛,持续时间可能超出大家的预期,因此没有把握好这轮牛市或踏空的投资者也不必过于焦虑,快涨后必然出现一定的震荡,随后就是慢牛长牛,只要坚持价值投资,做好公司的股东,抓住绩优股的机会,未来仍然有很多投资机会可以把握。 股市有一句谚语:牛市总是在绝望中产生,在犹豫中上涨,在疯狂中灭亡。上半年受到疫情冲击A股市场出现暴跌,就是这样绝望的环境产生了这轮牛市;5月份后市场的多空分歧加大,特别是最近市场快涨时看空和看多的人都数量众多,在这种犹豫中市场不断上涨;等到将来出现大量的资金蜂拥而入及加杠杆的行为大量出现,市场有可能走向疯狂的阶段,那时就要小心。现在仅仅是开启了这轮牛市,还远远不到谈见顶的时候,因此大家还是可以去深入挖掘一些优质的公司进行配置。从投资风险来看,我认为上半年A股市场主要的风险其实来自于外部,现在海外疫情仍在快速扩散,特别是美国疫情反弹形势严峻,德州法官考虑再次出台居家令。美股目前也处于高位,估值泡沫非常明显,美股这一轮快速上升主要是源于美联储大量放水催生的估值泡沫,因此美股在后期受到经济面拖累出现下跌的可能性仍然很大,这可能拖累A股市场的牛市进程。当然A股市场长期走出牛市主要是由内部因素决定的,海外市场的情况只能改变A股市场上涨的节奏,因此不必过于担忧。坚持价值投资,做好公司的股东,才能拥抱这轮A股市场全面牛市的机会。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美国白宫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21日表示,特朗普政府正在为迎接美国秋季可能出现的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做准备。在CNN《国情咨文》节目中,主持人杰克·塔普尔问纳瓦罗是否存在出现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时,他回答:“当然。”纳瓦罗还透露,由于秋季可能出现新一轮疫情,政府正在尽一切可能补充库存。但他同时强调:“你要为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我并不是说它一定会发生,但你当然要做好准备。”据悉,纳瓦罗此番言论与负责特朗普政府新冠肺炎应对工作的副总统迈克·彭斯却是背道而驰,后者则是淡化了公共卫生专家关于可能出现第二波疫情的警告。上周,彭斯在《华尔街日报》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对媒体大加指责,称媒体煽动民众对第二波疫情出现的恐慌。他写道:“近日,媒体纷纷敲响了‘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的警钟,但这种恐慌被夸大了。”
全球一日增加14万病例 世卫组织每日疫情报告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19日10时(北京时间16时),中国以外新冠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142414例,达到8300500例;中国以外死亡病例较前一日增加5151例,达到446041例。 全球范围内,新冠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142451例,达到8385440例;死亡病例较前一日增加5151例,达到450686例。 新冠疫苗研发难度大 当地时间19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目前全球没有任何针对冠状病毒的疫苗,如果新冠疫苗研发成功,将会成为首个冠状病毒疫苗,可见研发难度之大。谭德塞同时强调,新冠疫苗应确保安全,并向所有需要的人群提供。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疫苗研发不应跳过任何一个步骤,没有捷径,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加速研发,这几个月已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合作。 北京采取的大规模应对措施体现了灵敏性和遏制病毒的能力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 当地时间6月19日,世卫组织召开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由于一些国家未能控制疫情,其可能会经历第二个高峰,如果将疾病传播程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续才有可能出现所谓的第二波疫情,也许是在秋天或是今年晚些时候。所以既有可能在第一波疫情中出现第二个高峰,也有可能出现第二波疫情。 迈克尔·瑞安同时强调,出现聚集性病例并不意味着第二波疫情,世卫组织真正想看到的是灵敏性,以及可以运用数据调查、检测并采取身体及社交措施的能力,从而以最小的社会代价来遏制感染。迈克尔·瑞安指出,北京此次应对疫情就是很好的例子,采取了大规模应对措施,以防疫情失控,如迅速发现、调查和遏制聚集性传播。一波疫情结束前会出现一些病例,然后可能出现超级传播等疫情扩大事件,要避免此类可能再次导致社区传播的事件。要重视聚集性疫情,以防第二个高峰和重回社区传播模式。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表示,在全球很多地方,新冠肺炎大流行仍在加速,即使看到一些国家成功遏制病毒传播,每个国家也都必须做好准备。(央视新闻)
摘要 【李迅雷: 当经济持续下行——通胀渐成奢望】总之,认清大趋势对于通胀或通缩的判断至关重要,不能只看单月或单季经济数据变化作为判断依据。毕竟在全球结构性问题空前突出的背景下,今后全球经济步入衰退的概率较大,经济增速下台阶,需求被压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近来对于通胀或通缩的争议颇大,甚至有观点认为将面临滞胀。虽然我不太认可会出现通胀,但也没有断然否定出现通胀的可能性。因为未来经济总是存在不确定性,是否会出现通胀或通缩,无非就是一个概率判断问题。但从全球各国的经验数据看,经济增速低的发达国家,在货币政策刺激下发生通胀的概率却很低,也就是说,通胀从某种意义上看,它并不仅仅是货币(供给)现象,更是一种经济(需求)现象。基于以往经验,我提出的一些猜想供讨论,未作实证分析。 通胀并不是货币超发的唯一表现方式 通胀直观理解为物价的变化,反映了宏观经济体中总供求关系的变化。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超过需求将引发通胀,故弗里德曼认为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疫情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都在大肆投放货币,中国的M2增速也超过了11%,由此来推理,通胀必将出现。 但是,就国内而言,5月份PPI为-3.1%,CPI则从2月份的5.4%降低到了2.4%。对此,有人认为通胀将在今后会出现,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货币超发效应会体现在物价上涨上。那么,如果经济迟迟不复苏呢?因此,通胀发生还是有前提的。 如我之前文章的观点,货币超发不仅影响物价,还会影响金融资产价格。根据费雪方程式,MV=PQ,扩展为MV=P1Q1+P2Q2+…+F1Q1+F2Q2+…其中P为某种商品价格,F为某类金融产品价格。如美国在这次疫情之后,4月份CPI环比负增长,但股市却出现了技术性牛市。 因此,影响物价的因素很多,货币只是其中一个因素。2018年我们专门写了一篇报告《通胀如何看,通胀影响谁》,认为影响通胀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1、工业原料价格:根据细分产业链的成本驱动因素,影响通胀的上游原料主要有:原油、煤炭、水泥、钢铁、有色金属。原油的影响力与领先性最强,钢铁和有色的可一定程度相互替代。 2、农业供给:受季节性影响,若猪肉和蔬菜在淡旺季的价格环比明显异于往年同期水平,往往是价格拐点的信号。 3、政策影响:受环保限产及供给侧改革影响,2015年后PPI波动较大,如需求面好转,则对价格上升有更强的弹性。 4、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速较高时,M2增长/GDP增长应保持在一定水平附近,若超过这一水平,说明货币超发,PPI随之上升,反之亦然。 5、产出缺口:当产出缺口为正值时,代表当下需求过大,超过长期产出水平,带来通胀压力;反之则带来紧缩压力。 可见,影响通胀的因素很多,远不止货币流量这一种因素。如日本长期以来的货币扩张规模都很大,且实行负利率,但通胀率却始终很低,在日本,通胀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货币流向或可解释通胀率较低的原因 这轮疫情实际上是让经济停摆,它不同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毕竟次贷危机只是金融危机,日常社会和经济活动不受影响,只要货币供给增加,经济就能恢复正常。但疫情导致人们日常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受阻,即便美联储释放无限量流动性,美国财政部大幅度补贴企业和居民部门,都不能让实体经济恢复活力。 4月份美国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上升至33%,为有数据记录以来的历史高位,储蓄率的飙升,源于政府的一次性现金补助和失业救济金发放,如推出的CARES法案,对失业人口的补贴幅度甚至比他们未失业前的收入还高,抵消并超过原有的工薪收入,同时,由于服务业遭受疫情打击最大,相应消费的减少,使得储蓄相应增加。 那么因消费减少而增加的收入又去哪里了呢?从Yodlee披露的数据来看,美国政府针对疫情推出收入补贴法案,以允许人们在由于冠状病毒而被迫经济停工期间继续支付账单,而消费者反过来又用大量的钱在股市进行投机。年收入在35,000至75,000美元之间的人们在收到收入补贴后,股票交易量比前一周增加了90%;年收入在100,000美元至150,000美元之间的美国人的交易量增加了82%;而收入超过150,000美元的美国人的交易频率则增加了约50%。 美国股市三月份暴跌,三大股指跌幅超过30%,进入所谓技术性熊市,四月份大幅反弹,涨幅超过40%,进入所谓技术性牛市,属于很典型的资金驱动型市场。 再看看中国股市,我国今年前五月A股市场的新开户个数与去年同期几乎持平,为644万个。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开户数还能与行情较好的去年上半年几乎持平,说明个人投资意愿还是比较强。此外,前5个月公募基金募集资金规模超过8000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超过5500亿元。 因此,在这轮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次贷危机的疫情,中国及欧美股市的跌幅却远小于次贷危机时股市的跌幅,纳指还创了历史新高。 从居民部门的负债看,美国居民的储蓄率创历史新高,而中国居民的杠杆率增速则出现了下降。如今年前5个月新增住户贷款额比去年同期下降14%,1-4月份房地产销售额同比下降18.6%。当然,房地产的销售额的下降,与疫情关联度比较大,但居民新增房贷规模自2016年达到最高额后,这些年一直没有再创新高,也说明房地产的周期已经从上行趋势转为下行趋势了。 而且,住户部门的短期贷款增速也在回落,说明居民加杠杆的意愿下降,与消费增速下滑一致。但同时又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奢侈品消费增速大幅上升。根据阿里拍卖提供的数据,2020中国3月奢侈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00%,月环比增长超50%,与全球奢侈品行业销售额萎缩近三成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LVMH首席财务官表示,从3月中下旬起,LVMH旗下品牌在中国的大多数门店销售出现同比增长,4月份势头更猛,有些品牌甚至超过了50%。 这是否意味着,尽管央行大放水,但货币的流向却没有大比例地流到实体或中低端的消费品领域,却大比例地流向了资本市场,或者流向高端消费品领域。从居民收入分层结构看,流向高收入组的规模要明显超过中低收入组的规模,即水往“高处”流。 因此,资金流向的结构可以表明,推动PPI和CPI各项权重上行的资金比重并不高,故通胀的概率就会比较低,甚至不排除出现通缩的可能,如果经济难以复苏的话。实际上,在疫情爆发之前,全球经济已经出现了减速趋势,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一趋势,难道仅仅通过刺激政策就可以抵消疫情的影响,甚至扭转经济颓势? 从货币流向的长期趋势看,也不支持通胀率上升的逻辑。例如,2016-2019年,我国高收入组的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29%,中等收入组累计增长19%,而CPI主要反映的是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价格指数,这部分群体的收入增速过去几年明显放缓,这次疫情将更使得他们的收入增速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通缩压力加大,通胀从何谈起? 发达经济体和制造业大国 是否都不会出现高通胀 从过往的数据看,发达经济体(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很少出现高通胀的案例,甚至还面临通缩的压力。例如,美国在过去50年里,除了70年代到80年代初出现过高通胀之外,绝大多数年份的CPI都在3%以下。 日本、德国等发达经济体的CPI也都很低,而且都非常稳定。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发达国家之间的汇率非常稳定的原因,如果这些国家的CPI很不稳定,且差距较大,那么,彼此的汇率就不可能稳定了。 发达经济体低通胀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经济相对平稳,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利用自身国际化货币的地位,通过进出口贸易和移民政策来平抑物价和服务价格。例如,美国长期存在贸易逆差,通过扩大进口来保持国内商品价格的稳定,它甚至还指责中国输出通缩,导致美国失业率上升。 第二,贫富差距扩大,导致总需求不足。货币代表供给,经济代表需求,货币的供给存在扭曲,导致欧美中产阶级数量减少。从需求角度看,当产出缺口为正值时,代表当下需求过大,超过长期产出水平,带来通胀压力;反之,当产出缺口为负值时,代表需求小于长期供给,带来紧缩压力。文献研究表明,欧美的产出缺口对通胀有较好的领先性。 第三,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除了贫富差距扩大之外,还有长期和平格局使得全球产能维持较高水平,以及人口老龄化导致需求不足。应该说,如今是人类历史上产能最大的时代,也是人类寿命最长的时代,由此也使得产能过剩问题长期化。 中国虽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但经过过去40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虽然不是强国,全球十大工业强国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瑞典、韩国、加拿大、意大利、瑞士。这些国家那么多年来几乎就没有出现过高通胀。制造业大国或强国都具有巨大产能和核心技术优势,本币的国际化也是一种竞争优势,两者似乎都支持不会出现高通胀的逻辑。 相比之下,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虽然也有一定的制造业规模,但制造业的体量还是太小,而且巴西、俄罗斯都属于资源大国,资源价格的波动大会导致其经济波动大,故出现高通胀的频率就相对高,与此相对应的是,汇率贬值幅度也很大。 我猜想,GDP增速、通胀和汇率的波动存在一定相关性,如中国在2010年之前十年,这三项指标的波动幅度要大于2010年之后十年;而在2000年之前的十年,更大于2000年之后的十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行,通胀和汇率的波动幅度也随之下降。 如今,疫情还是全球肆虐,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国家,面临的产能过剩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在前不久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为帮扶涉及近2亿人就业的外贸企业纾困发展,在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同时,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这意味着国内的商品供给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需求则不增反降(就业和开工不足压力下居民收入减少)。 总之,认清大趋势对于通胀或通缩的判断至关重要,不能只看单月或单季经济数据变化作为判断依据。毕竟在全球结构性问题空前突出的背景下,今后全球经济步入衰退的概率较大,经济增速下台阶,需求被压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