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认清大趋势对于通胀或通缩的判断至关重要,不能只看单月或单季经济数据变化作为判断依据。毕竟在全球结构性问题空前突出的背景下,今后全球经济步入衰退的概率较大,经济增速下台阶,需求被压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近来对于通胀或通缩的争议颇大,甚至有观点认为将面临滞胀。虽然我不太认可会出现通胀,但也没有断然否定出现通胀的可能性。因为未来经济总是存在不确定性,是否会出现通胀或通缩,无非就是一个概率判断问题。但从全球各国的经验数据看,经济增速低的发达国家,在货币政策刺激下发生通胀的概率却很低,也就是说,通胀从某种意义上看,它并不仅仅是货币(供给)现象,更是一种经济(需求)现象。基于以往经验,我提出的一些猜想供讨论,未作实证分析。 通胀并不是货币超发的唯一表现方式 通胀直观理解为物价的变化,反映了宏观经济体中总供求关系的变化。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超过需求将引发通胀,故弗里德曼认为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疫情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都在大肆投放货币,中国的M2增速也超过了11%,由此来推理,通胀必将出现。 但是,就国内而言,5月份PPI为-3.1%,CPI则从2月份的5.4%降低到了2.4%。对此,有人认为通胀将在今后会出现,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货币超发效应会体现在物价上涨上。那么,如果经济迟迟不复苏呢?因此,通胀发生还是有前提的。 如我之前文章的观点,货币超发不仅影响物价,还会影响金融资产价格。根据费雪方程式,MV=PQ,扩展为MV=P1Q1+P2Q2+…+F1Q1+F2Q2+…其中P为某种商品价格,F为某类金融产品价格。如美国在这次疫情之后,4月份CPI环比负增长,但股市却出现了技术性牛市。 因此,影响物价的因素很多,货币只是其中一个因素。2018年我们专门写了一篇报告《通胀如何看,通胀影响谁》,认为影响通胀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1、工业原料价格:根据细分产业链的成本驱动因素,影响通胀的上游原料主要有:原油、煤炭、水泥、钢铁、有色金属。原油的影响力与领先性最强,钢铁和有色的可一定程度相互替代。2、农业供给:受季节性影响,若猪肉和蔬菜在淡旺季的价格环比明显异于往年同期水平,往往是价格拐点的信号。3、政策影响:受环保限产及供给侧改革影响,2015年后PPI波动较大,如需求面好转,则对价格上升有更强的弹性。4、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速较高时,M2增长/GDP增长应保持在一定水平附近,若超过这一水平,说明货币超发,PPI随之上升,反之亦然。5、产出缺口:当产出缺口为正值时,代表当下需求过大,超过长期产出水平,带来通胀压力;反之则带来紧缩压力。 可见,影响通胀的因素很多,远不止货币流量这一种因素。如日本长期以来的货币扩张规模都很大,且实行负利率,但通胀率却始终很低,在日本,通胀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货币流向或可解释通胀率较低的原因 这轮疫情实际上是让经济停摆,它不同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毕竟次贷危机只是金融危机,日常社会和经济活动不受影响,只要货币供给增加,经济就能恢复正常。但疫情导致人们日常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受阻,即便美联储释放无限量流动性,美国财政部大幅度补贴企业和居民部门,都不能让实体经济恢复活力。 4月份美国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上升至33%,为有数据记录以来的历史高位,储蓄率的飙升,源于政府的一次性现金补助和失业救济金发放,如推出的CARES法案,对失业人口的补贴幅度甚至比他们未失业前的收入还高,抵消并超过原有的工薪收入,同时,由于服务业遭受疫情打击最大,相应消费的减少,使得储蓄相应增加。 那么因消费减少而增加的收入又去哪里了呢?从Yodlee披露的数据来看,美国政府针对疫情推出收入补贴法案,以允许人们在由于冠状病毒而被迫经济停工期间继续支付账单,而消费者反过来又用大量的钱在股市进行投机。年收入在35,000至75,000美元之间的人们在收到收入补贴后,股票交易量比前一周增加了90%;年收入在100,000美元至150,000美元之间的美国人的交易量增加了82%;而收入超过150,000美元的美国人的交易频率则增加了约50%。 美国股市三月份暴跌,三大股指跌幅超过30%,进入所谓技术性熊市,四月份大幅反弹,涨幅超过40%,进入所谓技术性牛市,属于很典型的资金驱动型市场。 再看看中国股市,我国今年前五月A股市场的新开户个数与去年同期几乎持平,为644万个。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开户数还能与行情较好的去年上半年几乎持平,说明个人投资意愿还是比较强。此外,前5个月公募基金募集资金规模超过8000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超过5500亿元。 因此,在这轮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次贷危机的疫情,中国及欧美股市的跌幅却远小于次贷危机时股市的跌幅,纳指还创了历史新高。 从居民部门的负债看,美国居民的储蓄率创历史新高,而中国居民的杠杆率增速则出现了下降。如今年前5个月新增住户贷款额比去年同期下降14%,1-4月份房地产销售额同比下降18.6%。当然,房地产的销售额的下降,与疫情关联度比较大,但居民新增房贷规模自2016年达到最高额后,这些年一直没有再创新高,也说明房地产的周期已经从上行趋势转为下行趋势了。 而且,住户部门的短期贷款增速也在回落,说明居民加杠杆的意愿下降,与消费增速下滑一致。但同时又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奢侈品消费增速大幅上升。根据阿里拍卖提供的数据,2020中国3月奢侈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00%,月环比增长超50%,与全球奢侈品行业销售额萎缩近三成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LVMH首席财务官表示,从3月中下旬起,LVMH旗下品牌在中国的大多数门店销售出现同比增长,4月份势头更猛,有些品牌甚至超过了50%。 这是否意味着,尽管央行大放水,但货币的流向却没有大比例地流到实体或中低端的消费品领域,却大比例地流向了资本市场,或者流向高端消费品领域。从居民收入分层结构看,流向高收入组的规模要明显超过中低收入组的规模,即水往“高处”流。 因此,资金流向的结构可以表明,推动PPI和CPI各项权重上行的资金比重并不高,故通胀的概率就会比较低,甚至不排除出现通缩的可能,如果经济难以复苏的话。实际上,在疫情爆发之前,全球经济已经出现了减速趋势,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一趋势,难道仅仅通过刺激政策就可以抵消疫情的影响,甚至扭转经济颓势? 从货币流向的长期趋势看,也不支持通胀率上升的逻辑。例如,2016-2019年,我国高收入组的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29%,中等收入组累计增长19%,而CPI主要反映的是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价格指数,这部分群体的收入增速过去几年明显放缓,这次疫情将更使得他们的收入增速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通缩压力加大,通胀从何谈起? 发达经济体和制造业大国是否都不会出现高通胀 从过往的数据看,发达经济体(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很少出现高通胀的案例,甚至还面临通缩的压力。例如,美国在过去50年里,除了70年代到80年代初出现过高通胀之外,绝大多数年份的CPI都在3%以下。 日本、德国等发达经济体的CPI也都很低,而且都非常稳定。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发达国家之间的汇率非常稳定的原因,如果这些国家的CPI很不稳定,且差距较大,那么,彼此的汇率就不可能稳定了。 发达经济体低通胀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经济相对平稳,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利用自身国际化货币的地位,通过进出口贸易和移民政策来平抑物价和服务价格。例如,美国长期存在贸易逆差,通过扩大进口来保持国内商品价格的稳定,它甚至还指责中国输出通缩,导致美国失业率上升。 第二,贫富差距扩大,导致总需求不足。货币代表供给,经济代表需求,货币的供给存在扭曲,导致欧美中产阶级数量减少。从需求角度看,当产出缺口为正值时,代表当下需求过大,超过长期产出水平,带来通胀压力;反之,当产出缺口为负值时,代表需求小于长期供给,带来紧缩压力。文献研究表明,欧美的产出缺口对通胀有较好的领先性。 第三,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除了贫富差距扩大之外,还有长期和平格局使得全球产能维持较高水平,以及人口老龄化导致需求不足。应该说,如今是人类历史上产能最大的时代,也是人类寿命最长的时代,由此也使得产能过剩问题长期化。 中国虽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但经过过去40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虽然不是强国,全球十大工业强国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瑞典、韩国、加拿大、意大利、瑞士。这些国家那么多年来几乎就没有出现过高通胀。制造业大国或强国都具有巨大产能和核心技术优势,本币的国际化也是一种竞争优势,两者似乎都支持不会出现高通胀的逻辑。 相比之下,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虽然也有一定的制造业规模,但制造业的体量还是太小,而且巴西、俄罗斯都属于资源大国,资源价格的波动大会导致其经济波动大,故出现高通胀的频率就相对高,与此相对应的是,汇率贬值幅度也很大。 我猜想,GDP增速、通胀和汇率的波动存在一定相关性,如中国在2010年之前十年,这三项指标的波动幅度要大于2010年之后十年;而在2000年之前的十年,更大于2000年之后的十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行,通胀和汇率的波动幅度也随之下降。 如今,疫情还是全球肆虐,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国家,面临的产能过剩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在前不久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为帮扶涉及近2亿人就业的外贸企业纾困发展,在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同时,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这意味着国内的商品供给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需求则不增反降(就业和开工不足压力下居民收入减少)。 总之,认清大趋势对于通胀或通缩的判断至关重要,不能只看单月或单季经济数据变化作为判断依据。毕竟在全球结构性问题空前突出的背景下,今后全球经济步入衰退的概率较大,经济增速下台阶,需求被压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当前A股市场在美股市场连续暴涨的情况下,已开始逐步打破底部震荡的走势,开始筑底回升,业绩优良的股票率先走出牛市走势,指数向3000点发起冲击,6月份实现开门红,预期后市还会维持震荡回升的态势,逐步收复3000点失地。 6月11日周四沪深两市三大股指开盘出现一定震荡,随后快速反弹,在新能源汽车板块大涨的带领之下,沪指沪深两市出现了较好反弹,市场的赚钱效应也有所提升,总体氛围不错,两市个股涨多跌少。新能源汽车板块无疑是周四最抢眼的板块,特斯拉股价突破1000美元,带动了全球投资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投资热情,6月10日新能源汽车龙头特斯拉盘中暴涨9%,一度突破1000美元的股价,市值突破18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1.3万亿,不仅超过了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且超过了全球市值最高的丰田汽车,这完全颠覆了很多人的想象,也意味着汽车领域再次出现颠覆,与苹果手机颠覆传统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手机类似,在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也逐步颠覆了传统汽车的格局。新能源汽车现在各国都迎来了较好的政策支持,我国新基建七大领域中的第二条就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基建,通过大力建设充电桩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铺平道路。特斯拉产业链迎来较好的长期布局时机,A股市场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最新市值已超1.8万亿元,这将给投资者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是大势所趋,我一直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的表现,新能源汽车大发展既受到政策的支持,也是在传统燃油汽车逐步式微的情况下消费者的一个新选择。电动车相対于传统燃油汽车具有环保、节能的优点,使用费也较低,主要劣势是售价较高、锂电池续航里程受到一定限制,但现在随着锂电池技术的发展,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董事长创始人表示正在研发100万英里续航里程的新型电池,如果研发成功,无疑将颠覆整个锂电池行业及电动汽车的发展,解决续航里程的问题。现在特斯拉等龙头电动车已可实现400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已逐渐占据优势,充电的成本比使用燃油有较大优势,节约了不少成本。今年受到疫情冲击,我国各地消费出现较大幅度下降,通过放开新能源汽车牌照刺激消费是很多地方正在采取的措施,北京放出2万个新能源汽车牌照给无车家庭购买和使用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案例。根据工信部的表态,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要占到汽车总体销量的25%,按照现在我国一年2800万辆的销量计算,25%即为700万辆。但事实上现在年销量仅有100多万辆,因此未来五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还有几倍的增长空间,这无疑会带动整个行业板块的发展,特别是对锂电池板块形成较大利好,锂电池龙头及相关细分行业龙头都将受益,锂电池板块受益程度高于下游整车厂,这一点值得大家关注。特斯拉股价创历史新高,和低点相比已经涨了三倍,这无疑带动了全球投资者对于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投资热情,当然从估值上来看特斯拉刚刚实现盈利,传统估值方法认为估值泡沫很大,但科技类公司往往能用另类估值方法来进行估值,它是否昂贵实际上取决于未来的成长,能不能得到市场的验证,及未来能否释放出业绩。 北京时间6月11日凌晨2点,美联储FOMC委员会公布最新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的区间不变,符合市场预期。美联储决议声明表示将维持利率在当前水平,直到美联储确信经济已经度过最近的危机,并走上实现最大就业和价格稳定目标的轨道。美联储表示将至少按当前速度购买美国国债和MBS。声明还指出,新冠疫情带来很大风险,承诺使用所有工具以支撑美国经济,美联储点阵图显示,美联储预计将维持利率在当前水平直到2022年年底。这次议息会议没有调整利率是在意料之中,根据5月27日美联储发布的褐皮书,疫情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混乱局面,大部分辖区经济活动急剧下降,整体经济活动也下降,就业继续减少,经济前景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多数企业对经济复苏的潜在速度持悲观态度,虽然最近公布的5月份非农就业数据远超预期,带动市场大反弹,但美联储对经济前景依然比较谨慎。在负利率方面,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回应,称不会考虑负利率,美联储将保持联邦基准利率在接近零的超低水平,直至确信经济已经受住新冠疫情考验,他预计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美国经济二季度可能收缩20-30%,但长期来看,有望避免类似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经济萎缩。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次疫情的冲击是短暂的,等到疫情得到控制后,经济面会逐步复苏,因此可避免陷入长期衰退,这也能解释疫情依然在扩散,美国经济出现大幅下跌时,美股却大幅上涨逼近前期高点,科技龙头股不断创新高,带领纳斯达克指数突破10000点,再创历史新高的原因。 隔夜美股盘中还出现诡异的现象,几个中概股轮番上演熔断潮,不是涨到熔断就是跌到熔断,令人大跌眼镜,这反映出中概股受到一部分资金的炒作,股价波动较大。这可能与近期美国走势强劲,纳指创出新高,市场整体交易活跃有关,很多中概股流通盘较小,因此一旦有资金炒作,股价很容易出现暴涨,相应的,有资金砸盘时也很容易出现暴跌。另外,中概股回归案例越来越多,继阿里、京东之后,今天网易也回归港股,这对中概股而言是重大的好消息。今天网易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上市后股价出现较好表现,一周后6月18日京东也将在香港实现二次上市,现在中概股出现回归潮,一方面是美国方面监管趋严,另一方面是港交所进行的新政改革扫清了中概股回归通道的障碍。中概股在香港二次上市对该公司无疑是有利的,一方面增加了该公司的融资资金量,从而有更多资金投资发展新业务,另一方面,回归也会增加投资者对该公司的关注度,提高公司估值。将来中概股回归A股也是一个重要的选择,A股优势在于对互联网企业的估值明显高于港股,现在A股对注册地的改革也逐步推进,这为中概股回归扫清了障碍,可能吸引优秀的中概股企业回归A股市场,为A股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标的。 当前A股市场在美股市场连续暴涨的情况下,已开始逐步打破底部震荡的走势,开始筑底回升,业绩优良的股票率先走出牛市走势,指数向3000点发起冲击,6月份实现开门红,预期后市还会维持震荡回升的态势,逐步收复3000点失地。由于疫情的冲击,今年A股出现两次大跌,砸出两次黄金坑,A股市场最终会顽强地爬出黄金坑,继续延续慢牛长牛走势,等到海外疫情出现拐点,经济面出现确认回升的态势后,A股市场也将展开10年慢牛行情。
债券市场的波动传导到了理财市场,近日,有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了负收益。 看一下目前市场上出现波动的产品,主要是固收类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近期债市的动荡是此类产品收益率下跌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理财产品估值方法的改变也使得波动有了直观体现。 事实上,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中,产品净值出现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在打破刚兑的背景下,投资者需改变以往对银行理财“保本、刚兑”的观念,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 理财产品现浮亏原因为何 受债券市场大幅震荡影响,银行净值型理财收益出现明显波动。 以招商银行代销的旗下理财子公司“季季开1号”固收类理财产品为例,该产品100%主投固收类资产,不参与股市,通过票息收益积累。这个产品成立于4月17日,成立初期净值平稳增长;然而自5月下旬以来,单位净值连连下跌,截至6月3日已跌破本金,跌至0.9997,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为-4.42%。 另一款类似产品“季季开2号”近日也出现明显下跌。该产品成立于5月13日,截至6月3日,单位净值跌至0.9996,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为-0.63%。 不只是上述产品,最近一个多月,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收益率均出现了负数,部分还引得投资者投诉。比如平安银行的“平安财富-98天成长1号(净值型)人民币理财”,截至6月8日,该产品近一个月的年化收益率为-7.18%。在某投诉平台上,购买此产品的大多投资者的疑惑在于,为何标明了低风险理财,却还出现下跌。 看一下出现负收益的理财产品,不难发现,这些产品主要是净值型理财,且投向主要为固收类。比如前文提到的“季季开1号”,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其中投向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比例不低于60%;再如“平安财富-98天成长1号(净值型)人民币理财”,投向银行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上述产品出现负收益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 一是从金融市场上看,主要是受债市调整影响。自5月以来,不同于此前的节节攀升,债市出现巨震,10年期、5年期国债收益率一路上升,短端利率调整更甚,进而影响理财产品收益的表现。 江浙某城商行资管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一般而言,理财投资债权类产品主要有两种收益,一是积累票息收益,再者就是通过买卖债券获得的收益,即所谓的资本利得。目前债券型理财出现负收益的情况属于短期波动,这是因为近段时间,债市短端调整过于快速,票息收入未能及时弥补损失,导致配置短久期债的产品出现负收益。 另一方面的原因,则体现在“净值”上,即是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估值方法上。过去,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债券多数采用的是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而现在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可使用摊余成本法的产品受限,绝大部分产品须采用市价法来估值。 法询金融监管研究院副院长周毅钦对记者表示,从投资者的角度讲,按照成本法计算,因为是将收益摊余到每一天,净值波动小,投资者心理体验好,但并未真实反映债券市场价格波动,可能会给投资者造成损失;按照市价法计算,则实时反映了投资组合的变现价值。 由此,在债券市场波动较小的情况下,摊余成本法和市价法之间的净值差别并不明显;而一旦债券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两种估值方法之间的净值差别就会发生分化,这也就导致了目前理财产品出现负收益的情况较多。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前文所提及的-4.42%、-7.18%等的收益率是按照年化的口径计算的,因而看起来下跌幅度较大。周毅钦称,这相当于把一个月的下跌放大到整个年度的下跌,即把绝对数值放大了12倍,折合成年化数据是-4.42%,实际上期间内的绝对净值仅下跌了-0.34%。 事实上,纵观同业,受债市影响出现负收益的不仅仅是银行理财,债券型基金也是如此。近段时间以来,债基收益率不断下行。据统计,今年前4个月,市场中有95%左右的债券型基金出现上涨,而进入5月以来,涨势扭转,截至6月11日,Wind数据显示,3299只债券型开放式基金中,有2888只基金的近一个月的总回报率为负,占比约87.5%。 告诉你一个真相:买理财产品“保本”意识需变 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的背后也反映了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持续推进。以往银行理财给投资者的印象是“保本、刚兑”,但在目前打破刚兑的背景下,理财收益率出现波动属于正常现象,投资者需改变以前的观念。 资管新规明确要求,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如果经认定存在刚性兑付行为的,将按照存款类金融机构和非存款类持牌金融机构进行相应惩处。 前述资管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以前银行发行的保本理财也好、非保本理财也好,基本都实现了刚性兑付。但在资管新规实施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趋势就是要转成非保本的浮动收益型净值型产品,真正体现投资收益的高低与风险大小挂钩。 这就使得投资者在购买前,无法预知实际收益率,需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审慎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教育是关键,这也是银行在净值化转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即如何让投资者转换持续已久的惯性思维,接受新的产品、培养新的投资习惯。”上述负责人称。 周毅钦也提及,如果投资者想要追求相较于银行存款略高的收益,必须不得不开始适应相应的风险。即使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投资者也要改变“低头闭眼”买理财的方式,而是“抬头睁眼”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辨析风险,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 目前,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正有序推进,普益标准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约为24.4万亿元,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约12.54万亿,净值型产品余额占比已由此前的15%左右提高到了51.40%。从各类型银行净值化转型进程来看,截至一季度末,全国性银行、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净值化转型比例分别已达到52.45%、50.69%和35.71%。 随着净值化转型的推进,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以配置固收类资产为主的“保底保收益”运营模式将发生改变。为了增厚收益,银行将提高自身投研究能力,布局多资产投资,如提升权益类资产配置规模等模式进行动态资产配置。
近日,趣店发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和以往大赚特赚的趣店不同的是,这一次趣店出现了首次单季度的亏损。 根据财报数据,趣店2020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为9.579亿元人民币,和去年同期的20.969亿元人民币相比缩水54.3%;净亏损为4.87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净利润为9.5亿元人民币。而在此前趣店曾宣布,将会在30个月内回收5亿美元的股票。 再有,趣店CEO罗敏曾放言,趣店不到千亿美金市值,他将不会再领薪水以及奖金。但如今的趣店,却被质疑下一步是不是就要退市了。 趣店滑铁卢 作为“最会赚钱的互金公司”之一的趣店,在2019年的年收入达到88.4亿元人民币,紧跟在乐信以及360金融之后,同时其2019年净利润达到32.6亿元人民币,赚钱能力可见一斑。 然而在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里,趣店却狠狠的跌了一个跟头。 财报数据显示,在2020年第一季度里趣店实现总营收为9.579亿元人民币,和去年同期的20.969亿元人民币相比缩水54.3%,低于彭博一致预期的12亿元人民币;净亏损为4.87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净利润为9.5亿元人民币,彭博一致预期亏损为8.03亿元人民币。 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趣店净亏损为9.075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9.743亿元人民币,彭博一致预期亏损为7.74亿元人民币。 趣店的表现可以说令投资者大失所望,在趣店发布财报之后,股价出现连续下跌。截止至5月29日,趣店的股价下跌6.92%至1.480美元,市值为3.76亿美元。和趣店巅峰时期的市值117亿美元相比,近乎跌去九成。 而在2019年第四季度,趣店早已出现疲态。在2019年第四季度趣店的收入为19.3亿元人民币,环比下降25.4%;净利润为1.3亿元人民币,环比下降87.7%,同比减少83.3%。 “最会赚钱的互金公司”之一趣店经历上市以来头一次的滑铁卢,而在趣店营收出现下滑、由盈转亏的背后,是其各项业务双双不振所导致的。 全线溃败 3月19日中金公司发布的研报里,认为受到疫情影响的原因,行业将会出现新增贷款需求下降、机构资金不确定性以及催收难度加大等经营挑战,将趣店的目标价下调至1.6美元,给予“中性”评级。 而趣店CEO罗敏在财报里表明,由于疫情加速了宏观经济和信贷周期的下降趋势,致使第一季度的违约率上升约为20%。鉴于市场的逆风,趣店将会维持保守的去杠杆化策略,所以趣店的贷款簿业务的交易量比上一季度减少约53%。 而在趣店的保守策略之下,其各方面业绩出现下滑现象。 在2020年第一季度中,趣店未偿还借款者的数量达到570万,和2019年12月31日的610万相比下降7.1%。 同时延续了保守策略的趣店,对比上一季度,贷款业务交易量为44亿元人民币,环比下滑52.8%;开放平台服务交易总额为26亿元人民币,环比下降68.0%。 而交易量的下降,也导致贷款余额出现减少。趣店的未偿还贷款总额同比下滑32.0%至153亿元人民币,开放平台服务的未偿还贷款总额下降15.6%,至132亿元人民币。 在一连串数据出现下滑的影响之下,趣店的主业务贷款便利化收入和其他收入同比下滑34.4%至4.224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6.444亿元人民币。交易服务费和其他收入甚至出现负收入,为-15.04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同期则为15.87亿元人民币。 除了这两项业务之外,趣店其他的收入也一蹶不振。 2020年第一季度,趣店的融资收入为6.2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8.4%;销售收入出现大幅下降,为1710万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1.370亿元人民币;受到前者影响,销售佣金收入比去年同比下降75.2%,仅有3370万元人民币。 在最新财报数据中,趣店的各项业务可以说是节节退败。而在趣店的营收出现缩水的时候,其在成本支出方面却是犹如泄洪。 趣店人财两空 在趣店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中,尽管有些支出出现减少的现象,但是总体上趣店的支出依然是一座高山。 财报数据显示,趣店的总运营成本和支出同比增长了109.6%,达到20.066亿元人民币。 当中,趣店的收入成本同比下降63.3%,为9560万元人民币;这主要是因为对大白汽车业务和借贷业务资产负债表部分相关的融资成本减少的原因。 销售和市场推广费用同比减少26.4%至5880万元人民币,同样是来自于对大白汽车业务的断臂导致。 总务和行政支出同比下降7.7%,为7660万元人民币;研发费用同比下降13.8%,为5470万元人民币。 根据相关信息,趣店截止至2019年12月31日,共有947名员工,和2017年末相比减少600人。还有趣店高层管理人员也频频出现动荡,2019年上半年,趣店的运营及金融市场副总裁楼丽丽离职;2020年3月18日,趣店CFO杨家康卸任。 可以看出趣店在研发费用上面的减少,是伴随着人才出走而来的,这并不是好信号。 而在趣店以上的成本出现缩减的时候,其应收账款和其他资产拨备同比增加183.9%至11.08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3.904亿元人民币。趣店解释为主要是由于逾期未偿还表内未偿本金应收款项比2019年同期有所增长,还有损失率估算的增长。 而现在“人财两空”的趣店,却在财报里表示,将会持续输血跨境奢侈品电商平台万里目。但是万里目,能让趣店再狂奔万里的可能性却太小。 嗷嗷待哺万里目 在经历了多次求生之后的趣店,选择了发力跨境奢侈品电商这一条路。 在今年3月份上线的万里目上,趣店可谓是砸下了重金。微信里连续的广告投放,赵薇、黄晓明、雷佳音等重磅明星的代言,都可以看出趣店对于万里目的期望。 在财报中,趣店CEO罗敏认为,“3月下旬,我们推出了豪华电子商务平台万里目,提供面向消费者的各种高端产品。我们对中国巨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需求和增长潜力持积极看法。” 但是万里目的推进却并没有罗敏所想的那么顺利,打出了百亿补贴的万里目却频频遭遇假货的困扰,在多个平台上被消费者质疑商品的真伪。 而且在疫情的影响,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将会减弱。根据贝恩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2020年奢侈品市场规模将会减少15%-35%,全年预计损失600-700亿欧元。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奢侈品市场的销售额下滑25%-30%。 面对整体大势的萎靡,趣店想要继续加持万里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根据财报数据,趣店第一季度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5.16亿元人民币,受限制现金为5.40亿元人民币,经营活动提供现金净额为5.22亿元人民币。 而且趣店在财报中预计其第二季度的表现,也并不会有太大的好转。对于现在从赚钱到亏钱的趣店而言,如何重振各项业务,以及如何调节不断攀升的成本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最会赚钱的互金公司”趣店,是常青藤还是昙花,接下来的道路选择是关键一棋。 刘旷L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5月29日周五A股市场出现了震荡回升的态势,特别是科技股出现较大幅度反弹,带动了创业板指数的回升,消费板块继续强势表现,前期建议大家重点关注的食品饮料,特别是乳业股及白酒板块在周五的表现都比较突出,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政策利好的刺激,新能源汽车板块也出现了较好的表现。周五市场个股涨多跌少,市场赚钱效应有所改善。近期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让很多投资者担心A股市场的表现可能会受到汇率贬值较大的压制,但实际上能看到,这两个交易日A股市场并未出现大跌,以震荡为主,市场的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市场的赚钱效应也一直存在,当然市场的分化还是比较明显。消费股依然是市场的主题,针对消费股我提出了白酒、医药、食品饮料三剑客,这是我一直以来给大家重点推荐的三个方向的消费股,主要原因是这三个方向是成长性最好、现有业绩最好、最有品牌价值的三个方向。从2016年我提出白龙马到现在消费白马股已经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并且股价也涨了好几倍,呈现出非常好的赚钱效应。 如何抓住消费股的机会?估值高是一个重大的障碍。消费白马股具有品牌价值,股权具有稀缺性,得到越来越多资金的认可,面临一个重要问题:股价上去之后估值较高,不具备太大的估值优势,很多人一直不敢配置。之前我专门讲过如何破解高估值的难题,为什么高估值的股票越长越高,而低估值的股票却越跌越多?例如银行地产估值很低,但是股价却不涨,而消费股估值很高,却一直在上涨。还有一个典型的现象是百元股越来越多,百元股明显跑赢低价股,低价股越来越低,高价股越来越高。出现这种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股投资者已经开始逐步转向基本面选股,基本面好的、业绩增长确定的股票越来越受资金的欢迎,使得资金向优势股票集中,因此这些白马股的股价越来越高,且越来越多的白龙马成为高价股、百元股。反之,低价股、低估值的股票则由于资金的流出而不断的下跌。当然低价股分成两类,一类是股本比较大的,例如银行股,因为股本巨大导致价格低;另一类的低价股是由于业绩差,支撑不了高股价,股价不断下跌变成低价股。对于因为股本大而形成的低价股,应该不会大跌,因为估值已经很低了,但对于后者,即因为业绩差而出现的低价股,则一定要小心,有可能出现退市的风险,一元面值退市就是一个利器,一旦股价低于一元达到20个交易日就要强制退市。目前已经有多只股票出现面值退市的现象,两元以下的股票现在已经超过了100只,将来会更多。这其实是对过去三十年A股市场的股票进行分层以及市场自身的选择,一元面值退市相当于一个清理垃圾股的过程。所以大家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价值投资?就是因为只有坚持价值投资,做好公司的股东,才能真正的分享好公司上涨的机会,而差的股票则会不断被市场淘汰,这一点将来会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两会胜利闭幕之后的市场走势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两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虽然今年不设经济增长目标,但并不意味着今年刺激经济的手段会减少,反而会增加。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提出要增加1万亿的财政赤字,特别发行1万亿的特别国债来刺激经济。今年不仅会发展新基建来刺激东部的经济,而且会加大传统基建投资来进行西部大开发,因为新基建主要是在科技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而西部地区需要传统基建来提振。两会期间金融委发布了11条改革措施,其中关于资本市场的是两条:创业板推行注册制、推动新三板转板,允许公募基金投资于新三板,为新三板引入源头活水。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向外界表明,虽然经济受到了一些冲击,但我们改革的决心没有改变,对外开放的决心没有改变,我国资本市场将来也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成为国际性市场。针对一些行业也出台了一些利好政策,例如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暂时延迟两年,对于新能源汽车给予更多的支持,加快新充电桩的建设。在5G方面加大投入,推动5G商用化。消费方面,则是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刺激消费。这些都是两会释放出来的积极政策信号,从历史统计来看,近十五年来,两会后一个月市场表现十次出现上涨,即两会之后的市场表现往往涨多跌少。 近十五年的数据显示,两会后一个月上证综指平均收益率为3.99%,收益率的中位数达到5.07%,即15年中有2/3收益为正。现在A股市场已经完成了探底的过程,进入到筑底反弹阶段,虽然反弹的过程一波三折,但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且市场的重心也会不断上移,因此大家要对后市的走势有信心。但分化还是行情的主要特点,市场的风格应该还是偏向于大盘蓝筹,特别是消费白马股还会继续表现。从历史统计来看,两会之后的市场风格往往也以蓝筹股、白马股为主。总而言之,业绩为王,抓住业绩好的公司,选择好行业、好公司,才能真正抓住市场机会。可能好公司不一定能找到好的价格,因为现在很难指望已创新高的消费白马股再跌回、再给一次购买机会,但回调是肯定会出现的,一旦消费白马股出现回调的机会,大家就可以果断进行抄底配置,这是没有问题的。 市场分化是现在行情的一个主要特征,最近上证指数调整编制方法,更好的反应市场的涨跌也是一个热议的话题。过去十年,有很多个股都获得了很好的涨幅,特别是白马股,创业板指数、中小板指数也都有了较大涨幅,但上证指数过去十年基本原地踏步,还在3000点之下,一方面是由于上证指数编制存在一些偏差,另一方面确实也是由于错失了BATJ等科技股、互联网股。因此经济过去十年已经大幅增长,我国占全球GDP的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4%提升到现在16%,但上证指数成分股中新经济的企业占比太少,仍然以传统的金融地产、石油石化为主,导致上证指数不能很好的代表经济转型的变化。好在现在逐步推行注册制,在科创板、创业板上会有更多的新经济企业上市,相信未来十年A股市场将会迎来更多的投资机会,这些新兴的企业也会有一批成长为龙头企业。未来十年我认为最大的投资机会仍然是在资本市场,坚持价值投资,做好公司的股东,是抓住A股市场机会最重要的前提。 (本文作者介绍: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自动播放 play 余永定警示产业链外迁:必须充分考虑地缘政治因素,中国要早做准备 向前 向后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全球产业链发展的三大因素 “全球化”概念大概是1982年出现的,“全球产业链”概念大致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的。全球化、全球产业链的发展,跟新产品的出现、新技术的发展和地缘政治的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一,新产品的出现。过去我国制造重型机械,整个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都在一个狭小地域中完成,谈不上全球化,也没有全球产业链。集成电路等新产品的出现给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带来了可能性。 第二,新技术的发展。一国在国际化进程中发挥比较优势与新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雁行模式”是一种关于产业结构在国际间尤其是在西太平洋地区国家间传递的学说,在这种模式下,日本、中国、韩国发展不同产业,形成垂直分工。新技术的发展,加上运输成本与通讯成本下降、贸易自由化、金融一体化等因素,使全球产业链的产生成为可能。 第三,地缘政治的变化。冷战结束之后,中美地缘政治关系发生改变,中美经贸关系出现了某种特定的平衡模式。就像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所形容的,“中美国”概念出现。 全球产业链进入调整期 全球化进程并未结束,仍将发展,但会经历潮起潮落。现在全球化进程进入了一个调整期,全球产业链的调整也随之而来。 从(美国)国内政治角度来看,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全世界有产者联合起来了,而非无产者联合起来了。全球化进程中的生产者,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生产者,处于劣势地位,这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工会原本可以与资本家进行博弈,维护劳工权益,但在第三世界的劳动者进入市场参加生产后,工会“讨价还价”的能力下降了。因此,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阶级矛盾愈加尖锐。而正如老话“外交是国内政治的继续”,国内政治矛盾的尖锐化必然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对全球化的态度发生改变。目前这一阶段,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出现逆转、全球产业链出现一定调整等态势都已不可避免。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中国的崛起引起了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问题,美国势必打压中国。事实上,中国实力越是接近美国,美国打压中国的力度就会越强。由此,班农等人提出,“要把中国从全球产业链中踢出去”。目前来看,美国统治集团打压中国的理念已经根深蒂固。美国的生产者、资本家有各自的利益,政客是否能实现生产者与资本家的各自利益尚不确定,但仅就美国政客而言,其抑制中国发展的势头不可避免。 从产业链自身的技术性角度来看,产业链越长、越细,越能提高生产效率,但与此同时风险也大大增加。理论上,应该可以通过研究确定产业链的最优强度,即在受制于一系列条件的情况下,如何形成产出和风险的最优组合,实现效率最大化。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理论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全球产业链链条较长,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所有环节停止运作。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严重冲击,实际上就是全球产业链本身的技术性问题,并不涉及“脱钩”等问题。曾有外国学者指出,近年来全球的橡胶手套都在一个地区生产,这非常危险,因为一旦这个产地出了问题,全球的外科手术都将无法进行。这位外国学者建议,需对全球产业链结构进行调整,不应将全球产业链伸得过长。这位外国学者的言论并未在当时引起广泛注意,但目前来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 减少生产一个产品的细化环节,就可以减少该产品出现问题的概率。因为如果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的概率相同,那么生产环节越多,整个产品出事的概率就越大。所以,必须优化全球产业链的结构,达到一定平衡。 中国仍需警惕美国的打压政策 特朗普政府是一届无赖政府,为了选票不择手段。蓬佩奥曾在一次讲话中说出“we lie, we cheat, we steal”的言论,足以说明问题。对此,中国仍需保持高度警惕。虽然这种无赖和危险不是美国的常态,但由于中美之间实力差距不断缩小,即使在特朗普政府之后又出现了比较文明、讲理的美国政府,其仍然不会放弃打压中国的政策,无非是方式方法可能会有所变化。中美之间的竞争与矛盾将会长期存在,直至“修昔底德陷阱”问题得到解决。因此,中国不能心存侥幸、抱有幻想,要尽量争取最好的结果。 另一方面,中美经济合作已经进行了40多年,双方都进行了大量投资。我不太同意将中美关系形容为“夫妻关系”这种说法,但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你已经共同生活了40年,财产其实都分不清楚了,所以“离婚”成本很高,双方的脱钩成本很高,不仅对中国如此,对美国特别是其商界、经济金融界更是如此。这种情况给中国提供了调整的时间。 总而言之,美国商界、金融界的许多人都是中国可以争取的朋友,他们大部分人是不想同中国脱钩的,中国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但是我有一点没有信心,美国政治家的这些妄想症是否会向美国企业家的利润最大化意愿屈服。 研究产业链应把握形势、细化角度 第一,要对全球化逆转的趋势形成清晰判断。正如潮起潮落斗转星移,全球化过程不会终结,但必然存在高潮和低谷。现在是潮落的阶段,中国应该做好相应准备。 第二,研究产业链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地缘政治因素。我最担心的是,特朗普政府宁可自伤一千也要杀敌一百。一个理性政府不应该这么做,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不能假定这是个理性的政府。对于美国特朗普政府的非理性行径,中方可以学习华为的对策,极早准备“备胎”,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一般企业,应使其自行确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并自行决定去留,产业链上的参与者应视自身情况进行调整或转移。应该让市场发挥更大的调配作用,没有必要过多强求,这样可以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形成最为自然的结果。但对于5G等非常重要的产业链,一定要确保产业链完整通畅,不能因美国破坏而中断。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企业,应该倾全国之力加以支持。 第三,我国尤其需要加强基础学科研究。我国的技术力量储备不够强大,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差得很远。我们一度批判“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但我认为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时,我国应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产业政策。但目前我国产业政策存在问题,亟需改进,应向先进经验学习。 第四,我国产业链研究的主要缺陷是不够具体化。对于产业链的调整,应尽量让产业链的终端靠近国际市场,把更多的产业环节放在国内,同时发展中日韩、中国—东盟、中国—东欧等区域性产业链。但上述建议都是非常原则性的,未来的产业链研究应更为具体化,与实际联系更为密切。 汽车、飞机、半导体、集成电路、精密机床等不同产业链具有极为不同的特性,因此要加强所谓“解剖一个麻雀”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产业链之间的差异性,找到每一个产业链的核心症结,探究产业链结构调整、转移的规律,实现每个产业链的可持续。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博导、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5月29日周五A股市场出现了震荡回升的态势,特别是科技股出现较大幅度反弹,带动了创业板指数的回升,消费板块继续强势表现,前期建议大家重点关注的食品饮料,特别是乳业股及白酒板块在周五的表现都比较突出,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政策利好的刺激,新能源汽车板块也出现了较好的表现。周五市场个股涨多跌少,市场赚钱效应有所改善。近期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让很多投资者担心A股市场的表现可能会受到汇率贬值较大的压制,但实际上能看到,这两个交易日A股市场并未出现大跌,以震荡为主,市场的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市场的赚钱效应也一直存在,当然市场的分化还是比较明显。消费股依然是市场的主题,针对消费股我提出了白酒、医药、食品饮料三剑客,这是我一直以来给大家重点推荐的三个方向的消费股,主要原因是这三个方向是成长性最好、现有业绩最好、最有品牌价值的三个方向。从2016年我提出白龙马到现在消费白马股已经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并且股价也涨了好几倍,呈现出非常好的赚钱效应。 如何抓住消费股的机会?估值高是一个重大的障碍。消费白马股具有品牌价值,股权具有稀缺性,得到越来越多资金的认可,面临一个重要问题:股价上去之后估值较高,不具备太大的估值优势,很多人一直不敢配置。之前我专门讲过如何破解高估值的难题,为什么高估值的股票越长越高,而低估值的股票却越跌越多?例如银行地产估值很低,但是股价却不涨,而消费股估值很高,却一直在上涨。还有一个典型的现象是百元股越来越多,百元股明显跑赢低价股,低价股越来越低,高价股越来越高。出现这种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股投资者已经开始逐步转向基本面选股,基本面好的、业绩增长确定的股票越来越受资金的欢迎,使得资金向优势股票集中,因此这些白马股的股价越来越高,且越来越多的白龙马成为高价股、百元股。反之,低价股、低估值的股票则由于资金的流出而不断的下跌。当然低价股分成两类,一类是股本比较大的,例如银行股,因为股本巨大导致价格低;另一类的低价股是由于业绩差,支撑不了高股价,股价不断下跌变成低价股。对于因为股本大而形成的低价股,应该不会大跌,因为估值已经很低了,但对于后者,即因为业绩差而出现的低价股,则一定要小心,有可能出现退市的风险,一元面值退市就是一个利器,一旦股价低于一元达到20个交易日就要强制退市。目前已经有多只股票出现面值退市的现象,两元以下的股票现在已经超过了100只,将来会更多。这其实是对过去三十年A股市场的股票进行分层以及市场自身的选择,一元面值退市相当于一个清理垃圾股的过程。所以大家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价值投资?就是因为只有坚持价值投资,做好公司的股东,才能真正的分享好公司上涨的机会,而差的股票则会不断被市场淘汰,这一点将来会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两会胜利闭幕之后的市场走势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两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虽然今年不设经济增长目标,但并不意味着今年刺激经济的手段会减少,反而会增加。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提出要增加1万亿的财政赤字,特别发行1万亿的特别国债来刺激经济。今年不仅会发展新基建来刺激东部的经济,而且会加大传统基建投资来进行西部大开发,因为新基建主要是在科技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而西部地区需要传统基建来提振。两会期间金融委发布了11条改革措施,其中关于资本市场的是两条:创业板推行注册制、推动新三板转板,允许公募基金投资于新三板,为新三板引入源头活水。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向外界表明,虽然经济受到了一些冲击,但我们改革的决心没有改变,对外开放的决心没有改变,我国资本市场将来也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成为国际性市场。针对一些行业也出台了一些利好政策,例如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暂时延迟两年,对于新能源汽车给予更多的支持,加快新充电桩的建设。在5G方面加大投入,推动5G商用化。消费方面,则是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刺激消费。这些都是两会释放出来的积极政策信号,从历史统计来看,近十五年来,两会后一个月市场表现十次出现上涨,即两会之后的市场表现往往涨多跌少。 近十五年的数据显示,两会后一个月上证综指平均收益率为3.99%,收益率的中位数达到5.07%,即15年中有2/3收益为正。现在A股市场已经完成了探底的过程,进入到筑底反弹阶段,虽然反弹的过程一波三折,但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且市场的重心也会不断上移,因此大家要对后市的走势有信心。但分化还是行情的主要特点,市场的风格应该还是偏向于大盘蓝筹,特别是消费白马股还会继续表现。从历史统计来看,两会之后的市场风格往往也以蓝筹股、白马股为主。总而言之,业绩为王,抓住业绩好的公司,选择好行业、好公司,才能真正抓住市场机会。可能好公司不一定能找到好的价格,因为现在很难指望已创新高的消费白马股再跌回、再给一次购买机会,但回调是肯定会出现的,一旦消费白马股出现回调的机会,大家就可以果断进行抄底配置,这是没有问题的。 市场分化是现在行情的一个主要特征,最近上证指数调整编制方法,更好的反应市场的涨跌也是一个热议的话题。过去十年,有很多个股都获得了很好的涨幅,特别是白马股,创业板指数、中小板指数也都有了较大涨幅,但上证指数过去十年基本原地踏步,还在3000点之下,一方面是由于上证指数编制存在一些偏差,另一方面确实也是由于错失了BATJ等科技股、互联网股。因此经济过去十年已经大幅增长,我国占全球GDP的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4%提升到现在16%,但上证指数成分股中新经济的企业占比太少,仍然以传统的金融地产、石油石化为主,导致上证指数不能很好的代表经济转型的变化。好在现在逐步推行注册制,在科创板、创业板上会有更多的新经济企业上市,相信未来十年A股市场将会迎来更多的投资机会,这些新兴的企业也会有一批成长为龙头企业。未来十年我认为最大的投资机会仍然是在资本市场,坚持价值投资,做好公司的股东,是抓住A股市场机会最重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