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 项 11月PCE物价指数同比1.1%,前值1.2%,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1.4%,前值1.4%。 主要观点 一、与CPI相比,PCE物价指数的分项和权重有哪些特殊性? 第一,CPI分项按照商品和服务的用途来分类,PCE物价指数的分项是按照商品和服务的类型来划分的。第二,CPI的权重是固定,PCE的权重逐季变化。 二、如何推算PCE物价指数的分项及权重占比? BEA不公布PCE物价指数的分项和权重,我们可通过计算个人消费支出的各分项支出占比来近似得到其权重。PCE物价指数的分项结构及权重解析如下: 从两大类看,服务的权重占比远远超过商品,商品权重33.8%,服务权重66.2%。商品中,非耐用品权重超过耐用品。耐用品权重12.2%,非耐用品权重21.6%。非耐用品主要包括食品及饮料(8%)、服装和鞋(2.6%)、汽油及其他能源品(1.7%)。耐用品主要包括机动车及零部件(4.1%)、娱乐商品及交通工具(3.7%)、家具和家用设备(2.8%)。服务中,居住及水电气(19.4%)和医疗保健服务(16.5%)权重最大,其他还包括金融服务和保险(8.4%)、食品服务和住宿(5.7%)、娱乐服务(2.7%)等。 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个人消费权重为88.6%,所以,去掉食品和能源的核心PCE物价指数不仅没有失去其代表性(占比仍然接近90%),而且更能够反映经济中长期的价格变化趋势(食品和能源短期波动较大)。 三、PCE物价指数权重的历史变化有何特点? 第一,商品权重不断降低,服务权重占比不断上升,1959年至今,商品权重从54.8%下降至33.8%,服务权重则从45.2%升至66.2%。服务的权重在1970年超过了商品。第二,商品权重的下降有90%由非耐用品权重的下降贡献。1959年以来,非耐用品权重下降了19.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和饮料、服装与鞋、汽油及其他能源品分别下降了11.8、5.4和3.2个百分点。第三,服务权重占比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医疗保健服务、金融服务和保险、居住及水电气。1959年至今,医疗保健服务的权重占比从1.7%升至16.5%;金融服务和保险的权重从3.7%上升至8.4%;居住及水电气的权重从16.6%上升至19.4%。第四,NPISHs最终服务消费支出的权重从1.5%提高至3.4%,侧面反映出美国的非营利性机构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在不断增大。 四、11月PCE物价指数点评: 同比来看,商品价格同比下降0.4%,拖累PCE同比约0.15个百分点。商品价格下降主要受到非耐用品的拖累:汽油及其他能源品价格下跌19.3%,拖累PCE同比约0.33个百分点;服装和鞋的价格下跌5.3%,拖累PCE同比约0.14个百分点。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9%,拉动PCE同比约1.24个百分点。房价和房租价格的上涨推动居住和水电气价格同比上涨2.4%,拉动PCE同比约0.47个百分点;医院和门诊服务价格上涨推动医疗保健价格上涨2.5%,拉动PCE同比约0.41个百分点。 环比来看,商品价格环比由跌转平。耐用品中,家具和家用设备、娱乐商品及交通工具的价格分别上涨0.6%和0.7%,拉动PCE环比上涨0.02和0.03个百分点;其他耐用品(珠宝、医疗设备和手机)价格下跌2.3%,拖累PCE环比0.04个百分点。非耐用品中,服装和鞋价格上涨1%,拉动PCE环比0.03个百分点。服务价格环比由涨转平。金融服务和保险价格下跌0.9%,拖累PCE环比0.07个百分点;居住和水电气价格、食品服务和住宿价格分别上涨0.1%、0.3%,拉动PCE环比上涨0.03和0.02个百分点。 风险提示:美国财政刺激超预期,疫情发展超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解析美国PCE物价指数的“权重密码” (一)PCE物价指数的分项及权重有何特殊性? PCE物价指数的分项及权重与我们一般所熟知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分项及权重,主要有两点不同: 第一,CPI分项一般按照商品和服务的用途来分类,而PCE物价指数的分项按照商品和服务的类型来划分。CPI的分项是按照COICOP划分的,COICOP意为“按用途对个人消费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来自SNA体系。从一级大类看,COICOP有15个大类,与CPI有关是前13个大类。各国在编制CPI时,根据实际消费情况,一般会将COICOP的前13个大类进行合并,比如中国和美国的CPI一级分项都是8个大类。而PCE物价指数是依据美国“国民收入与产品账户”中的个人消费支出统计方法来分类的,该方法将所有项目分为商品和服务两大类,商品分为耐用品和非耐用品;服务大类中,又根据不同的服务类型来细分。 第二,CPI的权重是固定的,而PCE的权重逐季变化的。CPI基于拉氏指数计算得到,权重固定,定期更新。比如中国的CPI权重是“五年一大调,一年一小调”,美国的CPI是两年更新一次权重。但是PCE物价指数是基于链式费雪指数计算的,权重不断变化,每个季度调整一次。 (二)如何推算PCE物价指数的分项及权重占比? 因为PCE的权重是每季度不断调整的,所以BEA不公布PCE的具体分项和权重,但PCE的权重可以通过计算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的各细分项的支出占比来近似得到。我们根据2020年第3季度的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来近似计算PCE物价指数的权重,其分项结构和权重如下: 从两大类看,服务的权重占比远远超过商品。商品权重占比为33.8%,服务权重占比为66.2%。 在商品大类中,非耐用品权重超过耐用品。耐用品权重为12.2%,非耐用品权重为21.6%。非耐用品中,主要有:食品及饮料(8%)、服装和鞋(2.6%)、汽油及其他能源品(1.7%)。耐用品中,主要有:机动车及零部件(4.1%)、娱乐商品及交通工具(3.7%)、家具和家用设备(2.8%)。 在整个服务大类(66.2%)中,家庭服务消费占绝对部分(62.8%),NPISHs(为家庭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最终服务消费支出仅占很小一部分(3.4%)。家庭服务消费主要包括:居住及水电气支出(19.4%)、医疗保健服务(16.5%)、金融服务和保险(8.4%)、食品服务和住宿(5.7%)、娱乐服务(2.7%)、交通服务(2.5%),通信服务(1.9%)、教育服务(1.7%)则被包括在其他服务中。 从核心和非核心个人消费支出来看,去掉食品和能源的权重为88.6%,食品和能源的权重为11.4%,其中,食品权重为8%,能源权重为3.5%。所以,去掉食品和能源的核心PCE物价指数不仅没有失去其代表性(权重仍然接近90%),而且更能够反映经济中长期的价格变化趋势(食品和能源短期波动较大)。 (三)PCE物价指数权重的历史变化有何特点? 以1959年以来的数据观察PCE物价指数的权重变化,权重的变化也体现了美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 第一,商品的权重不断降低,服务的权重占比不断上升。1959年至今,商品权重从54.8%下降至33.8%,降幅达21个百分点;服务权重则从45.2%升至66.2%。服务的权重在1970年超过了商品。 第二,商品权重下降有90%由非耐用品权重的下降贡献,其中食品和饮料的权重降幅最大;各项耐用品的权重变化不大。1959年以来,非耐用品权重下降了19.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和饮料、服装与鞋、汽油及其他能源品分别下降了11.8、5.4和3.2个百分点。 第三,服务权重占比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医疗保健服务、金融服务和保险、居住及水电气。1959年至今,医疗保健服务的权重占比从1.7%升至16.5%,提高了11.8个百分点;金融服务和保险的权重从3.7%上升至8.4%,提高了4.7个百分点;居住及水电气的权重从16.6%上升至19.4%,提高了2.8个百分点。其余的服务项权重变化很小。 第四,NPISHs最终服务消费支出的权重提高,侧面反映出美国的非营利性机构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在不断增大。NPISHs最终服务消费支出的计算方法是产出减去销售收入,可以理解NPISHs为家庭提供的“免费”服务。1959年至今,NPISHs最终服务消费支出的权重从1.5%提高至3.4%,这些组织主要为家庭提供健康服务、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和宗教服务。 二 11月PCE数据点评 (一)PCE物价指数同比走弱、环比持平 同比来看,11月美国PCE价格指数同比1.1%,前值1.2%,核心PCE指数同比1.4%,前值1.4%。 商品价格同比下降0.4%,拖累PCE同比约0.15个百分点。商品价格下降主要受到非耐用品的拖累,非耐用价格同比下降1.1%,非耐用品中,受国际原油价格同比大幅下跌的影响,汽油及其他能源品价格下跌19.3%,拖累PCE同比约0.33个百分点。服装和鞋的价格下跌5.3%,拖累PCE同比约0.14个百分点。 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9%,拉动PCE同比约1.24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中,居住和水电气价格、医疗保健服务价格同比涨幅较大,是PCE同比的主要拉动项。房价和房租价格的上涨推动居住和水电气价格同比上涨2.4%,拉动PCE同比约0.47个百分点;医院和门诊服务价格上涨推动医疗保健价格上涨2.5%,拉动PCE同比约0.41个百分点。 环比来看,11月美国PCE价格指数和核心PCE价格指数均与上月持平,环比走势均弱于历史季节性。 商品价格环比由跌转平,主要来自家具和家用设备、娱乐商品及交通工具、服装和鞋的价格上涨的拉动。耐用品中,家具和家用设备、娱乐商品及交通工具的价格分别上涨0.6%和0.7%,拉动PCE环比上涨0.02和0.03个百分点;其他耐用品价格下跌2.3%,拖累PCE环比0.04个百分点,主要跌幅来自珠宝价格、医疗设备价格和手机价格。非耐用品中,服装和鞋的价格上涨1%,拉动PCE环比0.03个百分点。 服务价格环比由涨转平,主要原因是金融服务和保险价格环比走跌。金融服务和保险价格下跌0.9%,拖累PCE环比0.07个百分点;居住和水电气价格、食品服务和住宿价格分别上涨0.1%、0.3%,拉动PCE环比0.03和0.02个百分点。 (二)经营收入和政府社会福利拖累个人总收入环比下降 11月,美国个人总收入(收入和支出数据均为季调折年数)约为19.49万亿,环比下降1.1%;可支配收入约为17.28万亿,环比下降1.2%。 11月个人总收入环比下降主要来自经营性收入和政府社会福利的减少,两者拖累个人收入下降1.4个百分点。非农场的经营性收入下降,反映了薪酬保护计划(PPP)贷款对企业收入的支撑在削弱;农场的经营性收入下降,反映了PPP和食品援助计划对农场提供的援助在减弱。政府社会福利收入减少,主要是因为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向工人发放的“工资损失补偿金”在减少。 雇员报酬和财产性收入分别拉动个人总收入环比上涨0.3和0.1个百分点。雇员报酬收入环比增长0.4%,主要原因是服务业的工资薪金上涨;财产性收入环比增长或与资本市场和房市表现较好有关。 (三)商品消费支出拖累个人消费支出环比下降 11月美国个人消费支出14.57万亿,环比下降0.4%。商品消费支出下降1%,服务消费支出下降0.2%。 商品消费中,服装和鞋类、机动车和零部件(主要是新汽车的购买消费较少)的消费支出降幅较大,分别下降3.6%、3.9%,但食品和饮料的消费支出环比增长0.8%,部分对冲了前两者的支出降幅。服务消费中,食品服务和住宿、家庭水电气开支降幅较大,分别环比减少3.8%、6.5%,医疗保健和娱乐消费支出环比分别增长0.9%、1.8%。
(2020年12月15日) 国家统计局 11月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着力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工业服务业继续回升,投资消费不断改善,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一、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 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速比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03%。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1月份,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股份制企业增长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私营企业增长6.8%。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制造业增长7.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11月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4%、10.8%,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4、3.8个百分点。 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124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8.2%。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2.1%,连续9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为年内高点。 二、服务业进一步恢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11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比10月份上升0.6个百分点。1-11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7%,降幅比1-10月份收窄0.9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11月份,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6.5%、3.6%,均比10月份上升1.8个百分点。11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比10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金融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1%,连续5个月位于61.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1-10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3%,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3.0%。 三、市场销售持续回暖,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 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14亿元,同比增长5.0%,比10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31%。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415亿元,同比下降4.8%,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1个百分点。11月份,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4072亿元,同比增长4.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442亿元,增长5.6%。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4980亿元,同比下降0.6%;商品零售34534亿元,增长5.8%,连续5个月正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11月份,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43.6%、32.3%、24.8%。网上零售持续增加。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05374亿元,同比增长11.5%,比1-10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 四、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回升,民间投资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6%,比1-10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11月份环比增长2.8%。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0%,比1-10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下降3.5%,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8%,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08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1-10月份为同比持平;商品房销售额148969亿元,增长7.2%,比1-10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2%,比1-10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0.7%,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5%,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0.2%,增速年内首次转正。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8%,比1-10月份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2.8%、10.0%。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3%、20.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2%、17.5%。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1.2%,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6.1%、13.9%。 五、货物进出口增长较快,贸易结构不断改善 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0919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出口17995亿元,增长14.9%;进口12924亿元,下降0.8%。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071亿元。1-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90439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出口161291亿元,增长3.7%;进口129148亿元,下降0.5%。贸易结构调整优化。1-11月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5.4%,占出口额的59.3%,发挥了出口支柱作用。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4%,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 六、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下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1-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10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下降;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下降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10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11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9小时。 七、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收窄 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10月份为上涨0.5%;环比下降0.6%。1-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比1-10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分类别看,11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0.7%,衣着下降0.3%,居住下降0.6%,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3.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0%,医疗保健上涨1.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5%。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下降12.5%,粮食上涨1.4%,鲜果上涨3.6%,鲜菜上涨8.6%。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5%,涨幅与10月份持平。 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5%,降幅比10月份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6%,降幅比10月份收窄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1-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0%、2.5%。 总的来看,11月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六稳”“六保”任务落实取得新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受疫情反弹影响,世界经济恢复艰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国内经济恢复进程中新老问题交织,结构性矛盾凸显,推动经济持续回升仍面临不少挑战。下阶段,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扩大有效需求,着力畅通经济循环,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附注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均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3)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的影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修订,2020年月度增速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5)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6)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7)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8)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表 2020年1-11月份主要指标数据 指 标 11月 1-11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7.0 … 2.3 (一)分经济类型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 5.9 … 1.8 其中:股份制企业 … 6.8 … 2.6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8.3 … 1.7 其中:私营企业 … 6.8 … 3.2 (二)分三大门类 采矿业 … 2.0 … 0.0 制造业 … 7.7 … 2.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5.4 … 1.5 (三)主要行业增加值 纺织业 … 6.5 … 0.2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9.2 … 2.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7.7 … 2.3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9.6 … 6.3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0.2 … 4.4 汽车制造业 … 11.1 … 6.3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2.6 … -1.4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18.0 … 8.1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9.3 … 7.2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5.1 … 1.6 (四)主要产品产量 发电量(亿千瓦时) 6419 6.8 66824 2.0 生铁 (万吨) 7201 4.7 81290 4.2 原煤(万吨) 34727 1.5 348173 0.4 粗钢 (万吨) 8766 8.0 96116 5.5 钢材 (万吨) 11734 10.8 120203 7.0 水泥 (万吨) 24330 7.7 216317 1.2 原油加工量(万吨) 5835 3.2 61441 3.1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549 6.1 5632 4.6 焦炭(万吨) 4046 4.5 43170 -0.2 硫酸(折100%) (万吨) 725 0.6 7531 -2.5 烧碱(折100%) (万吨) 337 16.4 3286 4.9 乙烯 (万吨) 198 11.6 1952 3.3 化学纤维 (万吨) 574 5.1 5563 1.2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8351 7.4 86243 1.3 微型计算机设备 (万台) 3934 25.4 33478 10.1 集成电路 (亿块) 252 19.6 2339 15.9 汽车 (万辆) 278.3 8.1 2178.4 -2.7 其中:轿车 (万辆) 106.3 7.4 824.4 -10.1 (五)产品销售率(%) 98.3 0.2 (百分点) 97.8 -0.3 (百分点) (六)出口交货值(亿元) 12205 9.1 110052 -1.2 二、服务业生产指数 … 8.0 … -0.7 三、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亿元) … … 499560 2.6 其中:民间投资 … … 278088 0.2 分产业 第一产业 … … 12259 18.2 第二产业 … … 144081 -0.7 第三产业 … … 343220 3.5 四、房地产开发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 … 129492 6.8 其中:住宅 … … 95837 7.4 办公楼 … … 5788 4.2 商业营业用房 … … 11886 -1.9 (二)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 … 902425 3.2 其中:住宅 … … 637903 4.0 办公楼 … … 36308 -1.3 商业营业用房 … … 91406 -8.1 (三)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 … 201085 -2.0 其中:住宅 … … 147344 -2.7 办公楼 … … 5842 -8.0 商业营业用房 … … 16219 -5.3 (四)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 … 59173 -7.3 其中:住宅 … … 42655 -5.8 办公楼 … … 1899 -19.4 商业营业用房 … … 5774 -22.8 (五)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 … 150834 1.3 其中:住宅 … … 133307 1.9 办公楼 … … 2771 -12.8 商业营业用房 … … 7730 -11.1 (六)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 … 148969 7.2 其中:住宅 … … 133247 9.5 办公楼 … … 4071 -10.7 商业营业用房 … … 8257 -13.7 (七)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 (亿元) … … 171099 6.6 其中:国内贷款 … … 24256 5.4 利用外资 … … 154 -4.7 自筹资金 … … 56666 7.9 定金及预收款 … … 57384 5.3 个人按揭贷款 … … 26983 10.6 土地购置面积(万平方米) … … 20591 -5.2 商品房待售面积(万平方米) … … 49287 0.1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9514 5.0 351415 -4.8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 15190 8.3 127124 -2.8 (一)按经营地分 城镇 34072 4.9 304413 -4.9 乡村 5442 5.6 47002 -4.3 (二)按消费类型分 餐饮收入 4980 -0.6 34578 -18.6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 860 1.8 7267 -15.9 商品零售 34534 5.8 316837 -3.0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 14330 8.7 119856 -1.9 粮油、食品类 1361 7.7 13772 10.1 饮料类 218 21.6 2081 13.7 烟酒类 380 11.4 3460 3.5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1497 4.6 10849 -7.9 化妆品类 511 32.3 3076 9.5 金银珠宝类 258 24.8 2091 -6.6 日用品类 710 8.1 5870 7.4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1048 5.1 7565 -5.5 中西药品类 503 12.8 4797 7.3 文化办公用品类 424 11.2 3104 5.4 家具类 168 -2.2 1409 -7.9 通讯器材类 823 43.6 5007 12.0 石油及制品类 1532 -11.0 15323 -15.6 汽车类 4017 11.8 34531 -2.8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188 7.1 1526 -4.8 六、进出口(亿元) 进出口总额 30919 7.8 290439 1.8 出口额 17995 14.9 161291 3.7 进口额 12924 -0.8 129148 -0.5 七、居民消费价格 … -0.5 … 2.7 食品烟酒 … -0.7 … 9.0 衣着 … -0.3 … -0.2 居住 … -0.6 … -0.4 生活用品及服务 … 0.0 … 0.0 交通和通信 … -3.9 … -3.5 教育文化和娱乐 … 1.0 … 1.3 医疗保健 … 1.5 … 1.9 其他用品和服务 … 2.5 … 4.5 八、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 -1.5 … -2.0 生产资料 … -1.8 … -2.9 采掘 … -3.6 … -5.7 原材料 … -4.2 … -5.9 加工 … -0.8 … -1.4 生活资料 … -0.8 … 0.5 食品 … 0.1 … 3.1 衣着 … -1.8 … -1.0 一般日用品 … -0.5 … -0.3 耐用消费品 … -1.8 … -1.8 九、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 -1.6 … -2.5 注: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2.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 3.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图
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99560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78088亿元,增长0.2%,1-10月份为下降0.7%。从环比速度看,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8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2259亿元,同比增长18.2%,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44081亿元,下降0.7%,降幅收窄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343220亿元,增长3.5%,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下降0.8%,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4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下降9.2%,降幅扩大0.8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下降3.5%,降幅收窄1.8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7.5%,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0%,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0%,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2%,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3.1%,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1.8%,降幅收窄0.7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3.5%,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下降0.7%,降幅收窄1.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投资分别增长4.2%和4.1%,增速分别提高0.2和0.4个百分点。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同比增长2.3%,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港澳台商企业投资增长4.5%,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外商企业投资增长11.2%,增速与1—10月份持平。 2020年1—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指 标 同比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2.6 其中:国有控股 5.6 其中:民间投资 0.2 按构成分 建筑安装工程 3.2 设备工器具购置 -8.0 其他费用 7.8 分产业 第一产业 18.2 第二产业 -0.7 第三产业 3.5 分行业 农林牧渔业 18.0 采矿业 -9.2 制造业 -3.5 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 -1.8 食品制造业 -1.0 纺织业 -8.0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3.9 医药制造业 27.3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9 金属制品业 -9.6 通用设备制造业 -10.0 专用设备制造业 -5.5 汽车制造业 -15.1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0.0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0.4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4.5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7.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 其中:铁路运输业 2.0 道路运输业 2.2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3 其中:水利管理业 3.1 公共设施管理业 -1.8 教育 13.9 卫生和社会工作 23.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6 分注册类型 其中:内资企业 2.3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4.5 外商投资企业 11.2 注:此表中速度均为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 附注 1.指标解释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国有控股: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企业全部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国有绝对控股。 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的国有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国有协议控股。 投资双方各占50%,且未明确由谁绝对控股的企业,若其中一方为国有经济成分的,一律按国有控股处理。 行政和事业单位的投资项目都属于国有控股。 登记注册类型: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依据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类型,按照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调整的通知》(国统字〔2011〕86号)执行。划分个体经营登记注册类型是依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规定,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个体经营”登记注册类型分类及代码的通知》(国统办字〔1999〕2号)执行。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基层统计单位均要填报登记注册类型。登记注册类型由从事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企业或个体经营单位填报。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按登记注册类型填报,未登记的,按投资者的登记注册类型或有关文件的规定填报。 其中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包括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外商投资企业。 2.统计范围 计划总投资 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及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3.调查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 6.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程序,对2019年11月份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0年11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年 度 月 份 环比增速(%) 2019年 11月 0.38 12月 0.39 2020年 1月 -5.70 2月 -22.98 3月 5.25 4月 4.81 5月 4.53 6月 4.19 7月 3.74 8月 3.47 9月 3.12 10月 2.93 11月 2.80 7.同比增速说明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9492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95837亿元,增长7.4%,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 1—11月份,东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68488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26012亿元,增长3.6%,增速提高1.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29746亿元,增长8.3%,增速持平;东北地区投资5245亿元,增长6.2%,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 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024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37903万平方米,增长4.0%。房屋新开工面积201085万平方米,下降2.0%,降幅收窄0.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47344万平方米,下降2.7%。房屋竣工面积59173万平方米,下降7.3%,降幅收窄1.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竣工面积42655万平方米,下降5.8%。 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059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2%,降幅比1—10月份扩大1.9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13890亿元,增长16.1%,增速提高1.3个百分点。 二、商品房销售和待售情况 1—11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508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增速比1—10月份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9%,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12.8%,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下降11.1%。商品房销售额148969亿元,增长7.2%,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9.5%,办公楼销售额下降10.7%,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下降13.7%。 1—11月份,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614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3%,增速比1—10月份提高1.3个百分点;销售额82568亿元,增长12.6%,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41021万平方米,下降3.3%,降幅收窄1.7个百分点;销售额29898亿元,下降1.4%,降幅收窄1.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42026万平方米,增长1.9%,增速提高0.9个百分点;销售额31267亿元,增长4.4%,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6319万平方米,下降7.5%,降幅收窄1.3个百分点;销售额5236亿元,下降3.2%,降幅收窄1.6个百分点。 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49287万平方米,比10月末减少20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减少201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减少34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增加12万平方米。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情况 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71099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比1—10月份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24256亿元,增长5.4%;利用外资154亿元,下降4.7%;自筹资金56666亿元,增长7.9%;定金及预收款57384亿元,增长5.3%;个人按揭贷款26983亿元,增长10.6%。 四、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 11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为100.55,比10月份提高0.05点。 附注 1.指标解释 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完成投资:指报告期内完成的全部用于房屋建设工程、土地开发工程的投资额以及公益性建筑和土地购置费等的投资。该指标是累计数据。 商品房销售面积:指报告期内出售新建商品房屋的合同总面积(即双方签署的正式买卖合同中所确认的建筑面积)。该指标是累计数据。 商品房销售额:指报告期内出售新建商品房屋的合同总价款(即双方签署的正式买卖合同中所确认的合同总价)。该指标与商品房销售面积同口径,也是累计数据。 商品房待售面积:指报告期末已竣工的可供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中,尚未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包括以前年度竣工和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但不包括报告期已竣工的拆迁还建、统建代建、公共配套建筑、房地产公司自用及周转房等不可销售或出租的房屋面积。 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报告期内实际可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各种货币资金及来源渠道。具体细分为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和其他资金。该指标是累计数据。 房屋施工面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报告期内施工的全部房屋建筑面积。包括本期新开工的面积、上期跨入本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积、上期停缓建在本期恢复施工的房屋面积、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以及本期施工后又停缓建的房屋面积。多层建筑物的施工面积指各层建筑面积之和。 房屋新开工面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报告期内新开工建设的房屋面积,以单位工程为核算对象。不包括在上期开工跨入报告期继续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和上期停缓建而在本期复工的建筑面积。房屋的开工以房屋正式开始破土刨槽(地基处理或打永久桩)的日期为准。房屋新开工面积指整栋房屋的全部建筑面积,不能分割计算。 房屋竣工面积:指报告期内房屋建筑按照设计要求已全部完工,达到住人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或达到竣工验收标准,可正式移交使用的各栋房屋建筑面积的总和。 土地购置面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本年内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面积。 土地成交价款:指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活动的最终金额。在土地一级市场,是指土地最后的划拨款、“招拍挂”价格和出让价;在土地二级市场是指土地转让、出租、抵押等最后确定的合同价格。土地成交价款与土地购置面积同口径,可以计算土地的平均购置价格。 2.统计范围 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法人单位。 3.调查方式 按月(1月份除外)进行全面调查。 4.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要说明 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遵循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以景气循环理论与景气循环分析方法为依据,运用时间序列、多元统计、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为基准指标,选取了房地产投资、资金、面积、销售有关指标,剔除季节因素的影响,包含了随机因素,采用增长率循环方法编制而成,每月根据新加入的数据对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国房景气指数选择2012年为基年,将其增长水平定为100。通常情况下,国房景气指数100点是最合适的景气水平,95至105点之间为适度景气水平,95以下为较低景气水平,105以上为偏高景气水平。 5.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11月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着力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工业服务业继续回升,投资消费不断改善,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一、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 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速比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03%。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1月份,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股份制企业增长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私营企业增长6.8%。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制造业增长7.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11月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4%、10.8%,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4、3.8个百分点。 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124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8.2%。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2.1%,连续9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为年内高点。 二、服务业进一步恢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11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比10月份上升0.6个百分点。1-11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7%,降幅比1-10月份收窄0.9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11月份,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6.5%、3.6%,均比10月份上升1.8个百分点。11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比10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金融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1%,连续5个月位于61.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1-10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3%,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3.0%。 三、市场销售持续回暖,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 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14亿元,同比增长5.0%,比10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31%。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415亿元,同比下降4.8%,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1个百分点。11月份,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4072亿元,同比增长4.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442亿元,增长5.6%。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4980亿元,同比下降0.6%;商品零售34534亿元,增长5.8%,连续5个月正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11月份,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43.6%、32.3%、24.8%。网上零售持续增加。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05374亿元,同比增长11.5%,比1-10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 四、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回升,民间投资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6%,比1-10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11月份环比增长2.8%。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0%,比1-10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下降3.5%,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8%,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08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1-10月份为同比持平;商品房销售额148969亿元,增长7.2%,比1-10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2%,比1-10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0.7%,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5%,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0.2%,增速年内首次转正。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8%,比1-10月份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2.8%、10.0%。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3%、20.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2%、17.5%。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1.2%,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6.1%、13.9%。 五、货物进出口增长较快,贸易结构不断改善 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0919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出口17995亿元,增长14.9%;进口12924亿元,下降0.8%。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071亿元。1-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90439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出口161291亿元,增长3.7%;进口129148亿元,下降0.5%。贸易结构调整优化。1-11月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5.4%,占出口额的59.3%,发挥了出口支柱作用。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4%,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 六、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下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1-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10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下降;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下降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10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11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9小时。 七、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收窄 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10月份为上涨0.5%;环比下降0.6%。1-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比1-10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分类别看,11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0.7%,衣着下降0.3%,居住下降0.6%,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3.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0%,医疗保健上涨1.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5%。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下降12.5%,粮食上涨1.4%,鲜果上涨3.6%,鲜菜上涨8.6%。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5%,涨幅与10月份持平。 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5%,降幅比10月份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6%,降幅比10月份收窄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1-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0%、2.5%。 总的来看,11月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六稳”“六保”任务落实取得新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受疫情反弹影响,世界经济恢复艰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国内经济恢复进程中新老问题交织,结构性矛盾凸显,推动经济持续回升仍面临不少挑战。下阶段,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扩大有效需求,着力畅通经济循环,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附注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均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3)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的影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修订,2020年月度增速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5)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6)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7)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8)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疫情的反复叠加春节因素,让1月PMI略微下滑。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PMI数据显示,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1.3%、52.4%和52.8%,比上月回落0.6个、3.3个和2.3个百分点。“三项PMI指数连续两个月下降,除了季节性因素以外,还受到近期疫情局部散发的影响。”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春节前后是我国制造业传统淡季,加之近期局部聚集性疫情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制造业总体扩张势头有所放缓。万家基金则认为,这是在制造业连续扩张至超高景气之后的正常回调,也是在疫情的干扰下,可预期的阶段性动能减弱。不过,PMI的下滑并没有影响其表现,当前,PMI已连续11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且连续7个月位于51%以上。“历次经济复苏过程中,PMI都会经历阶段性回落,在全球疫苗接种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预计经济复苏的大方向未变,上半年经济环比动能不会有明显减弱。”万家基金研报显示。产需疲弱1月,制造业产需两端扩张力度均弱于上月。数据显示,制造业生产指数为53.5 %,比上个月下降0.7个百分点,过去两个月累计下降1.5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2.3%,比上个月下降1.3个百分点,过去两个月累计下降1.6个百分点,内需订单回落幅度偏大。生产和需求两端指数都下降,表明当前经济动能出现放缓。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订单指数回落幅度大于生产指数的回落幅度,扭转了这两项指标差值连续7个月缩小的趋势,表明在经济复苏中,生产的韧性略好于需求的韧性,因此后续提振市场有效需求或将成为政策的主要重点。一个新情况在于,国内疫情反复,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本月以来,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受疫情影响较为明显,企业的生产、采购、运输面临一定的困难,同时,冬季低温天气也客观的造成了生产节奏的放缓。从高频数据来看,1月以来高炉开工率下降、全国粗钢和铁金粉产量减少,工业生产有所放缓。从行业来看,纺织、化工行业指数下降明显,有色、计算机及电子设备等行业扩张势头保持较好。从进出口来看,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0.2%、49.8%,低于上个月1.1、0.6个百分点,进出口景气度有所回落,显示圣诞节过后外需有所减弱。不过,随着疫苗逐步普及,预计海外疫情将有所好转,外需仍将为我国的出口提供一定的支撑。产成品则出现库存上升、价格下跌的情况。1月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9.0,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9,回升2.8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上升较多,在新订单和生产均放缓时,显示短期动能确实有所放缓。从业人员指数为48.4,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春节临近,就业有所回落。“总体来看,制造业生产指数下降、新订单指数回落,产需两端扩张势头不同程度放缓,进出口景气度有所回落。”刘学智表示。警惕价格上涨值得注意的是,价格类指数处于高位,工业生产供需两端价格上涨势头较强。刘学智预计,PPI将持续回升,或将实现同比正增长。当前,价格上涨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数据显示,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67.1%。出厂价格指数57.2%,尽管环比均有所下降,但仍处在较高的扩张区间,供需两端价格上涨势头较强。比如,近期上游输入初级产品价格快速上涨,CRB综合指数上升到456点以上,同比涨幅在12%左右;国际原油价格明显回升,布伦特原油、OPEC一揽子原油价格达到55美元/桶左右,WTI原油价格在52美元/桶左右,同比降幅收窄。1月农副食品价格,石油加工煤炭及其他染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高于70%。“在国内流通领域主要生产资料中,1月初以来60%的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煤炭价格综合指数、柯桥纺织价格指数、南华工业品指数上升。随着供需两端价格类指数上升,预计PPI同比将很快回升到正增长。”刘学智表示。包括价格因素,受各因素影响,不同规模企业表现也各不相同。1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降至51.5,为2020年7月以来最低,但仍处于荣枯线上;官方PMI中,小型企业PMI为49.4%,虽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但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景气度仍偏弱。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2.1%和51.4%,虽低于上月0.6个和1.3个百分点,但均位于景气区间,其中大型企业PMI连续8个月位于52.0%及以上,对支撑制造业稳步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学智表示,三大类企业采购经理指数涨跌互现,需要关注未来走势。复苏方向未变PMI中,非制造业PMI则受局部聚集性疫情等影响,普遍下滑。在刘学智看来,服务业PMI显著下降是影响非制造业PMI下降的主要原因。“尽管服务业仍保持恢复态势,但景气水平有所回落。本月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6.2%和49.1%,低于上月2.0个和6.3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仍保持较高景气水平,生活性服务业景气度则回落至收缩区间。”赵庆河表示。当前,服务业PMI连续两个月下降且降幅较大,受局部疫情的影响较为明显,生活性服务业景气度降幅较大且回落至收缩区间。同时,受低温天气以及春节假期临近等因素影响,建筑业也进入施工淡季,商务活动指数小幅回落0.7个百分点至60.0%,并且业务活动预期也降至53.6%,认为短期内业务减少的企业比例有所上升。在刘学智看来,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疫情发展趋势及其对服务业的影响,服务业的恢复将是2021年经济复苏的关键。“整体来看,本月PMI数据偏弱,这是在经济连续扩张至超高景气之后的正常回调,也是在疫情的干扰下,可预期的阶段性动能减弱。在全球疫苗接种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经济复苏的大方向未变,上半年经济环比动能不会有明显减弱。社融目前只是小幅回落,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有限,后期关注社融回落的斜率。”万家基金研报显示。展望后市,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就地过年”对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将更为重要。“就地过年”有利于强化春节期间的生产能力,春节前后的工业生产活跃程度有望超出历史同期水平,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将有出色表现,叠加PPI仍在快速修复,上游工业企业盈利水平或迎来大幅度改善。
事 项 1-11月财政收入同比-5.3%,前值-5.5%;1-11月财政支出同比0.7%,前值-0.6%;1-11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6.7%,前值4.1%;1-11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25.8%,前值24.7%。 主要观点 一、收入增速为何转负? 收入增速转负的主因仍在于非税收入的高基数。若扣除去年同期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抬高基数等因素后,11月全国收入增长6%左右。 税收收入仍在改善,但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两大主要税种在内增速多有回落,反映经济复苏斜率有所放缓。分税种看,土地和地产相关税种整体仍高增,但除耕地占用税外,同比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外贸相关税种同比增速也普遍回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背景下,个人所得税连续第三个月提升。 二、年底财政会“突击花钱”吗? 我们预计今年一般公共预算出现2014年以来首次短支,主要是今年支出“有保有压”倾向明显,大幅压减城乡社区支出是主动行为,对应年底“突击花钱”的动机不强。假设其他支出项目整体完成预算目标,城乡社区完成全年预算的80%,将导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短支5000亿(拖累约2个百分点)。 对11月支出进行拉动拆分,风格由10月基建类支出拉动为主到本月较为平衡,并无明显“突击花钱”迹象:教育、卫生健康、社保就业分别贡献3.4、3.3、1.7个百分点的正向拉动,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三项合计的基建类支出拉动由上月的6.5个百分点回落至2.8个百分点。此外,落后序时进度较多的科学技术、节能环保支出本月均为负拉动,并无加速完成预算目标迹象。 三、政府性基金收支为何同比双升? 11月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和百城成交土地总价出现背离,原因可能在于部分前期土地出让金仍在缴纳。往后看,虽有“三道红线”施压房企融资端,但11月土地供应量创下年内新高,年底土地成交或仍有韧性。 11月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高增,主要是前期发行的专项债形成支出,以及去年10月没有新增专项债发行带来的低基数。11月广义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2.1%,较上月增长7.6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的高增,12月广义财政支出的力度将主要取决于一般公共预算的支出强度。 四、2021年财政政策展望 回顾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府债券和减税降费规模两方面。我们预计明年政府债券规模仍较大,财政政策整体退坡力度有限,主要是特别国债不再发行和减税降费规模下降。 政府债券方面,经济仍需做好对冲下行准备,预计赤字率按3.3%~3.5%安排,对应国债和地方一般债规模与今年大致持平。为维持一定的投资强度,同时优先保障地方在建项目、防止“半拉子”工程,预计地方专项债规模不降(约3.7~4万亿)。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预计特别国债明年不再发行。减税降费方面,预计明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由今年的超2.5万亿降至约5000亿。财政政策整体退坡力度或将有限背景下,提示关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变化和专项债投向结构变化的影响。 风险提示: 年底支出强度超预期,土地出让收入超预期,政府债发行超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收入增速为何转负? 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7%,较上月下降5.7个百分点,今年6月以来首次转负。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5.3%,已与预算增幅持平,降幅较1-10月收窄0.2个百分点。从收入节奏看,1-11月已完成全年预算收入目标94%,超去年同期1个百分点,全年预算目标料可顺利完成。 收入增速转负的主因仍在于非税收入的高基数。11月非税收入同比下降42.4%,较上月回升2.7个百分点,当月负向拉动财政收入11.6个百分点,拖累幅度为历史最大,主要是去年特定国有金融机构上缴利润较高,叠加今年减税降费超2.5万亿背景下,涉企收费压降(1-11月全国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教育费附加等专项收入分别下降3.9%、1.3%)。若扣除去年同期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抬高基数等因素后,11月全国收入增长6%左右。 税收收入仍在改善,但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两大主要税种在内增速多有回落,反映经济复苏斜率有所放缓。11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2.2%,增幅较上月扩大1个百分点,为连续第四个月提升,当月正向拉动财政收入8.9个百分点,年内仅次于10月。分税种看:增值税同比增长8.2%,较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0.7%,较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土地和地产相关税种整体仍高增,但除耕地占用税外,同比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外贸相关税种同比增速也普遍回落,其中关税(-13.1%)、外贸企业出口退税(-37.3%)同比增速较上月下降较多。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背景下,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26.7%,较上月增长3.1个百分点,为连续第三个月提升。 二 年底财政会“突击花钱”吗? 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5.9%,较上月下降3.1个百分点。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0.7%,累计增幅实现转正。从支出节奏看,1-11月已完成全年预算支出目标83.9%,仍落后去年4个百分点。由于2015年以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未短支,若假设今年预算支出增速目标(3.8%)仍可完成,则12月支出增速需达到23.4%,明显高于近10年同期平均水平。 年底会不会“突击花钱”?我们预计今年一般公共预算出现2014年以来首次短支,主要是今年支出“有保有压”倾向明显,大幅压减城乡社区支出是主动行为,对应年底“突击花钱”的动机不强。今年各级政府重点保障以社保就业、卫生健康为代表的民生领域支出(1-11月分别增长9.8%、9.4%),大力压降非急需、非刚性的一般公共服务和城乡社区支出(1-11月分别下降3.2%、24%),导致1-11月城乡社区仅完成预算的66%。假设其他支出项目整体完成预算目标,城乡社区完成全年预算的80%,将导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短支5000亿(拖累约2个百分点)。 对11月支出进行拉动拆分,风格由10月基建类支出拉动为主到本月较为平衡,并无明显“突击花钱”迹象:教育、卫生健康、社保就业分别贡献3.4、3.3、1.7个百分点的正向拉动,而城乡社区贡献的正向拉动由上月的7.4个百分点回落至2.2个百分点,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三项合计的基建类支出拉动由上月的6.5个百分点回落至2.8个百分点。此外,落后序时进度较多的科学技术、节能环保支出本月均为负拉动,并无加速完成预算目标迹象。 三 政府性基金收支为何同比双升? 11月政府性基金收支同比双升:11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7.3%,较上月增长21.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增长32%,较上月增长20.1个百分点。1-11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7%,增幅较1-10月扩大2.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增长12.9%,增幅较1-10月扩大2.8个百分点。11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5.5%,较上月增长28个百分点。1-11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5.8%,增幅较1-10月扩大1.1个百分点。 11月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和百城成交土地总价出现背离,原因可能在于部分前期土地出让金仍在缴纳。受上月土地供应量减少影响,11月百城土地成交总价同比下滑了11个百分点,今年3月以来首次为负,而土地出让金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出现高增,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按规定,土地出让金可以在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六十天内完成全部支付,9月、10月百城土地出让总价均为双位数增长(17%,12.3%),其中部分土地出让金滞后到11月完成缴纳。往后看,虽有“三道红线”施压房企融资端,但11月土地供应量创下年内新高,年底土地成交或仍有韧性。 11月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高增,主要是前期发行的专项债形成支出,以及去年10月没有新增专项债发行带来的低基数。11月广义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2.1%,较上月增长7.6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的高增,12月广义财政支出的力度将主要取决于一般公共预算的支出强度。 四 2021年财政政策展望 回顾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府债券和减税降费规模两方面。政府债券方面,赤字率按3.6%以上安排,国债2.78万亿、地方一般债9800亿,地方专项债3.75万亿,特别国债1万亿。其中,新增赤字1万亿和1万亿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减税降费方面,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1-10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22301.61亿,其中新增减税7461.12亿,新增降费14840.49亿(其中企业社保费新增降费14335.45亿)。 我们预计明年政府债券规模仍较大,财政政策整体退坡力度不大,主要是特别国债不再发行和减税降费规模下降。政府债券方面,经济仍需做好对冲下行准备,预计赤字率按3.3%~3.5%安排,对应国债和地方一般债规模与今年大致持平。为维持一定的投资强度,同时优先保障地方在建项目、防止“半拉子”工程,预计地方专项债规模不降(约3.7~4万亿)。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预计特别国债明年不再发行。减税降费方面,今年继续执行去年出台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政策带来的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上半年已到期;多项企业社保降费措施预计全年新增降费约1.5万亿,年底也将到期;预计明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由今年的超2.5万亿降至约5000亿。 财政政策整体退坡力度或将有限背景下,提示关注两点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一是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结构变化: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大幅向以社保就业、卫生健康为代表的民生领域倾斜,作为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的城乡社区支出遭各级财政压减、1-11月大幅负增(-24%)。由于基建中公共设施管理业权重近40%,具体内容与城乡社区支出的重叠度较高,城乡社区支出的压减可能是今年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速下行较多的原因。若明年城乡社区支出压减幅度有所缓和,则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可能反弹,带动基建有所上行。 二是专项债投向结构的变化:从项目阶段看,今年专项债以支持存量项目为主,估算用于新开工不到4成(6成以上用于在建项目),预计明年专项债投向在建项目为主的格局将延续,意味着基建增速视经济情况灵活调整的能力更强。从项目投向看,今年明确标明投向的专项债中,投向基建领域的占比近8成(76.3%),较去年(23%)提升明显,预计明年专项债投向基建为主的格局明年将延续,但基建占比可能会有所降低:今年土储专项债全年无发行,但7月底棚改专项债恢复以来已发行3900亿,约占同期新增专项债30%,对专项债资金构成了明显分流。明年投向符合条件在建项目的棚改专项债料可继续发行,同时土储专项债也可能恢复发行,或将导致全年专项债投向基建比例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