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 项 1-11月财政收入同比-5.3%,前值-5.5%;1-11月财政支出同比0.7%,前值-0.6%;1-11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6.7%,前值4.1%;1-11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25.8%,前值24.7%。 主要观点 一、收入增速为何转负? 收入增速转负的主因仍在于非税收入的高基数。若扣除去年同期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抬高基数等因素后,11月全国收入增长6%左右。 税收收入仍在改善,但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两大主要税种在内增速多有回落,反映经济复苏斜率有所放缓。分税种看,土地和地产相关税种整体仍高增,但除耕地占用税外,同比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外贸相关税种同比增速也普遍回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背景下,个人所得税连续第三个月提升。 二、年底财政会“突击花钱”吗? 我们预计今年一般公共预算出现2014年以来首次短支,主要是今年支出“有保有压”倾向明显,大幅压减城乡社区支出是主动行为,对应年底“突击花钱”的动机不强。假设其他支出项目整体完成预算目标,城乡社区完成全年预算的80%,将导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短支5000亿(拖累约2个百分点)。 对11月支出进行拉动拆分,风格由10月基建类支出拉动为主到本月较为平衡,并无明显“突击花钱”迹象:教育、卫生健康、社保就业分别贡献3.4、3.3、1.7个百分点的正向拉动,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三项合计的基建类支出拉动由上月的6.5个百分点回落至2.8个百分点。此外,落后序时进度较多的科学技术、节能环保支出本月均为负拉动,并无加速完成预算目标迹象。 三、政府性基金收支为何同比双升? 11月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和百城成交土地总价出现背离,原因可能在于部分前期土地出让金仍在缴纳。往后看,虽有“三道红线”施压房企融资端,但11月土地供应量创下年内新高,年底土地成交或仍有韧性。 11月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高增,主要是前期发行的专项债形成支出,以及去年10月没有新增专项债发行带来的低基数。11月广义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2.1%,较上月增长7.6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的高增,12月广义财政支出的力度将主要取决于一般公共预算的支出强度。 四、2021年财政政策展望 回顾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府债券和减税降费规模两方面。我们预计明年政府债券规模仍较大,财政政策整体退坡力度有限,主要是特别国债不再发行和减税降费规模下降。 政府债券方面,经济仍需做好对冲下行准备,预计赤字率按3.3%~3.5%安排,对应国债和地方一般债规模与今年大致持平。为维持一定的投资强度,同时优先保障地方在建项目、防止“半拉子”工程,预计地方专项债规模不降(约3.7~4万亿)。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预计特别国债明年不再发行。减税降费方面,预计明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由今年的超2.5万亿降至约5000亿。财政政策整体退坡力度或将有限背景下,提示关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变化和专项债投向结构变化的影响。 风险提示: 年底支出强度超预期,土地出让收入超预期,政府债发行超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收入增速为何转负? 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7%,较上月下降5.7个百分点,今年6月以来首次转负。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5.3%,已与预算增幅持平,降幅较1-10月收窄0.2个百分点。从收入节奏看,1-11月已完成全年预算收入目标94%,超去年同期1个百分点,全年预算目标料可顺利完成。 收入增速转负的主因仍在于非税收入的高基数。11月非税收入同比下降42.4%,较上月回升2.7个百分点,当月负向拉动财政收入11.6个百分点,拖累幅度为历史最大,主要是去年特定国有金融机构上缴利润较高,叠加今年减税降费超2.5万亿背景下,涉企收费压降(1-11月全国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教育费附加等专项收入分别下降3.9%、1.3%)。若扣除去年同期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抬高基数等因素后,11月全国收入增长6%左右。 税收收入仍在改善,但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两大主要税种在内增速多有回落,反映经济复苏斜率有所放缓。11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2.2%,增幅较上月扩大1个百分点,为连续第四个月提升,当月正向拉动财政收入8.9个百分点,年内仅次于10月。分税种看:增值税同比增长8.2%,较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0.7%,较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土地和地产相关税种整体仍高增,但除耕地占用税外,同比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外贸相关税种同比增速也普遍回落,其中关税(-13.1%)、外贸企业出口退税(-37.3%)同比增速较上月下降较多。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背景下,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26.7%,较上月增长3.1个百分点,为连续第三个月提升。 二 年底财政会“突击花钱”吗? 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5.9%,较上月下降3.1个百分点。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0.7%,累计增幅实现转正。从支出节奏看,1-11月已完成全年预算支出目标83.9%,仍落后去年4个百分点。由于2015年以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未短支,若假设今年预算支出增速目标(3.8%)仍可完成,则12月支出增速需达到23.4%,明显高于近10年同期平均水平。 年底会不会“突击花钱”?我们预计今年一般公共预算出现2014年以来首次短支,主要是今年支出“有保有压”倾向明显,大幅压减城乡社区支出是主动行为,对应年底“突击花钱”的动机不强。今年各级政府重点保障以社保就业、卫生健康为代表的民生领域支出(1-11月分别增长9.8%、9.4%),大力压降非急需、非刚性的一般公共服务和城乡社区支出(1-11月分别下降3.2%、24%),导致1-11月城乡社区仅完成预算的66%。假设其他支出项目整体完成预算目标,城乡社区完成全年预算的80%,将导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短支5000亿(拖累约2个百分点)。 对11月支出进行拉动拆分,风格由10月基建类支出拉动为主到本月较为平衡,并无明显“突击花钱”迹象:教育、卫生健康、社保就业分别贡献3.4、3.3、1.7个百分点的正向拉动,而城乡社区贡献的正向拉动由上月的7.4个百分点回落至2.2个百分点,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三项合计的基建类支出拉动由上月的6.5个百分点回落至2.8个百分点。此外,落后序时进度较多的科学技术、节能环保支出本月均为负拉动,并无加速完成预算目标迹象。 三 政府性基金收支为何同比双升? 11月政府性基金收支同比双升:11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7.3%,较上月增长21.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增长32%,较上月增长20.1个百分点。1-11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7%,增幅较1-10月扩大2.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增长12.9%,增幅较1-10月扩大2.8个百分点。11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5.5%,较上月增长28个百分点。1-11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5.8%,增幅较1-10月扩大1.1个百分点。 11月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和百城成交土地总价出现背离,原因可能在于部分前期土地出让金仍在缴纳。受上月土地供应量减少影响,11月百城土地成交总价同比下滑了11个百分点,今年3月以来首次为负,而土地出让金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出现高增,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按规定,土地出让金可以在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六十天内完成全部支付,9月、10月百城土地出让总价均为双位数增长(17%,12.3%),其中部分土地出让金滞后到11月完成缴纳。往后看,虽有“三道红线”施压房企融资端,但11月土地供应量创下年内新高,年底土地成交或仍有韧性。 11月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高增,主要是前期发行的专项债形成支出,以及去年10月没有新增专项债发行带来的低基数。11月广义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2.1%,较上月增长7.6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的高增,12月广义财政支出的力度将主要取决于一般公共预算的支出强度。 四 2021年财政政策展望 回顾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府债券和减税降费规模两方面。政府债券方面,赤字率按3.6%以上安排,国债2.78万亿、地方一般债9800亿,地方专项债3.75万亿,特别国债1万亿。其中,新增赤字1万亿和1万亿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减税降费方面,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1-10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22301.61亿,其中新增减税7461.12亿,新增降费14840.49亿(其中企业社保费新增降费14335.45亿)。 我们预计明年政府债券规模仍较大,财政政策整体退坡力度不大,主要是特别国债不再发行和减税降费规模下降。政府债券方面,经济仍需做好对冲下行准备,预计赤字率按3.3%~3.5%安排,对应国债和地方一般债规模与今年大致持平。为维持一定的投资强度,同时优先保障地方在建项目、防止“半拉子”工程,预计地方专项债规模不降(约3.7~4万亿)。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预计特别国债明年不再发行。减税降费方面,今年继续执行去年出台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政策带来的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上半年已到期;多项企业社保降费措施预计全年新增降费约1.5万亿,年底也将到期;预计明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由今年的超2.5万亿降至约5000亿。 财政政策整体退坡力度或将有限背景下,提示关注两点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一是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结构变化: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大幅向以社保就业、卫生健康为代表的民生领域倾斜,作为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的城乡社区支出遭各级财政压减、1-11月大幅负增(-24%)。由于基建中公共设施管理业权重近40%,具体内容与城乡社区支出的重叠度较高,城乡社区支出的压减可能是今年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速下行较多的原因。若明年城乡社区支出压减幅度有所缓和,则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可能反弹,带动基建有所上行。 二是专项债投向结构的变化:从项目阶段看,今年专项债以支持存量项目为主,估算用于新开工不到4成(6成以上用于在建项目),预计明年专项债投向在建项目为主的格局将延续,意味着基建增速视经济情况灵活调整的能力更强。从项目投向看,今年明确标明投向的专项债中,投向基建领域的占比近8成(76.3%),较去年(23%)提升明显,预计明年专项债投向基建为主的格局明年将延续,但基建占比可能会有所降低:今年土储专项债全年无发行,但7月底棚改专项债恢复以来已发行3900亿,约占同期新增专项债30%,对专项债资金构成了明显分流。明年投向符合条件在建项目的棚改专项债料可继续发行,同时土储专项债也可能恢复发行,或将导致全年专项债投向基建比例有所下降。
作者: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研究员冯柏 【数据】 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预期增长6.8%,前值增长6.9%。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6%,预期增长2.6%,1-10月增长1.8%。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预期增长5.6%,前值增长4.3%。 【点评】 工业生产: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增速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这一增速也创下了2019年4月以来的当月增速新高。本月工业生产的加快,带动前11个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2.3%,涨幅比前10个月提高0.5个百分点。虽然工业生产超出市场预期,但与景气指数趋势一致,本月生产PMI达到54.7%,创下2012年5月以来新高(2017年9月同为54.7%)。工业生产的结构特征较为亮眼,本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比上月大幅加快4.5个百分点;服务业进一步恢复,本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随着疫情后期经济逐渐复苏,市场主体经营状况逐渐改善,前10个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实现转正,对企业扩大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投资: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2.6%,较前10个月提高0.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0.2%,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下降3.5%,降幅较前值收窄1.8个百分点,收窄幅度有所加快,主要由于近期出口较快增长带动了制造业投资修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长12.8%,较前值加快2.8个百分点。但也要看到目前制造业累计增速仍位于负增长区间,转正还需时日。基础设施建设(不含电力)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涨幅较前值提高0.3个百分点,近期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中长期信贷明显改善,加上政府债券资金逐渐落地,对基建投资形成了支撑,促进基建投资进一步加速。但也要看到地方财政收支缺口扩大,或对基建投资形成一定掣肘。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6.8%,涨幅较前值提高0.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对投资加快的较大贡献。施工和销售均较为旺盛,带动房地产投资继续加快。前11个月,房屋施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长3.2%,涨幅较前值扩大0.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长1.3%,涨幅较前值扩大1.3个百分点,反映出居民购房需求延续旺盛趋势。但也要看到,“三道红线”等调控政策逐渐发挥效果,房地产企业融资约束增长,本年购置土地面积已经累计下降5.2%,降幅较前10个月扩大1.9个百分点。 消费: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虽然市场销售持续回暖,但消费涨幅明显不及预期,反映出有效需求仍然偏弱。“双十一”促销带动消费增长,化妆品、金银珠宝等消费分别同比增长32.3%和24.8%,创下年内新高。线上消费带动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1.5%,涨幅较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受购房需求旺盛影响,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消费分别同比增长7.1%和5.1%,涨幅较前月分别扩大2.9个和2.4个百分点。在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刺激下,汽车消费延续了较快增长,本月增长11.8%,连续第五个月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水平。但同时也要看到,服务类消费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餐饮收入继上月同比正增长后,本月又下降0.6%,扩大消费需求仍然是下阶段经济复苏的关键。 ——综合来看,本月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生产继续加快,需求处于上升通道,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进入冬季,防控疫情反弹压力有所增加,经济复苏过程中也还存在不少挑战。下阶段,要按照12月11日政治局会议要求,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宏观政策要继续加强对内需恢复的支持力度,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施策,促进有效需求提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财政政策要继续保持积极的政策基调,继续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为市场主体减负,加大对就业、居民收入等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要延续稳健中性的政策基调,通过“MLF+逆回购”的组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岁末年初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继续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结构性支持力度,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趋降,助力、引导金融机构完成向实体经济让利的全年目标。宏观政策要加大对风险防范和化解的考量,针对近期出现的宏观杠杆率上升,实体部门债务负担加重,部分企业资金流紧张、信用状况变差等情况,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事件 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7.0%,前值6.9%; 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2.6%,1-10月增1.8%; 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6.8%,1-10月增6.3%; 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前值增4.3%; 11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21.1%,前值11.4%;进口(以美元计)同比4.5%,前值4.7%; 11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3.6%,前值13.7%;M2同比增10.7%,前值10.5%; 11月CPI同比-0.5%,前值0.5%;11月PPI同比-1.5%,前值-2.1%。 解读 一、核心观点:经济持续复苏,但不宜盲目乐观 1、疫后中国经济复苏的主逻辑 过去一年经济复苏的主逻辑: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发力,基建和房地产投资起到逆周期调节作用;海外供需缺口拉大,出口超预期高增。 展望未来,随着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减弱,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将面临放缓压力;更应关注经济内生动力的修复,消费仍受就业和居民收入抑制恢复缓慢,就业形势严峻,小微企业经营仍难。我们判断,2020年5月是政策顶,2021年1季度前后是经济顶,回归潜在增长率。 1)基建投资的快速反弹难以持续,将在近期见顶回落。基建投资是典型的逆周期对冲力量;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基建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大幅下降,叠加地方财政压力大,挤压基建支出空间。1-10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5.5%。 2)房地产短期看金融,随着5-6月以来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边际收紧,未来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均面临回落压力。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10.9%,较上月下滑1.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当月同比分别为12.0%和18.6%,较上月下降3.2和5.3个百分点。 3)出口面临下行压力,但仍有韧性。8月以来出口当月增速始终保持9%以上的高增长,主要是疫情相关的防疫物资、居家办公激增,中国生产替代效应、以及下半年来欧美需求恢复。明年随着疫苗大面积使用、欧美疫情逐步缓解,“疫情受益型”出口将放缓,但欧美需求端修复料将加快,海外供需缺口难以快速收窄,出口仍有韧性。 4)就业形势严峻,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下降,抑制消费。小微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主力。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较去年同期少增180万人,累计同比-14.1%;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2%,较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 2、当前宏观形势 1)工业生产加快,服务业逐步复苏。国内疫情防控得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经济自3月以来持续恢复。11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长7.0%,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在近几年同期中均属高位。11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恢复至近两年来高位水平。11月制造业PMI为52.1%,服务业PMI为56.4%,连续九个月高于荣枯线。 2)三驾马车中,出口保持高增,房地产和基建略有回落,制造业投资修复明显,消费加快恢复但仍低迷。11月出口金额(以美元计)同比增长21.1%,连续4个月保持9%以上的高增速;基建投资当月同比5.9%,较上月下滑1.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10.9%,较上月下滑1.8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12.5%,较上月上升8.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2019年全年增速8.0%。 3、建议 货币政策谈收紧为时尚早,宜保持观察。精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不要人为制造经济的大起大落。结构层面,流动性精准投向基建和实体经济,尤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民企、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果比货币政策好,应继续发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双循环”的核心是对内扩大内需、对外提升产业链安全,关键是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这是这些年我们在公共政策领域的三大建言和呼吁,但进展不同,新基建已经从学术讨论走向国家战略,城市群逐渐走向社会共识但尚未完全落实到公共政策,而全面放开生育则面临巨大的学术分歧和社会争议。 二、工业生产恢复至正常水平 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41个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612种产品中有439种产品同比增长。 1)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高位运行,电气机械、汽车继续快速增长。11月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4%、10.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4、3.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连续5个月保持10%以上增长。电气机械、汽车、金属制品和通用设备分别增长18.0%、11.1%、13.8%和10.2%,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和微型电子计算机同比分别增长31.7%、99.0%和25.4%。 2)海外疫情反复,中国出口超预期,促进相关行业生产。11月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较上月上升5.4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恢复,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1-11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2.6%,较1-10月上升0.8个百分点。分投资主体看,1-11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0.2%,较1-10月上升0.9个百分点,增速年内首度转正;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5.6%,较1-10月上升0.7个百分点。 1-11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8%,较1-10月加快2.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中,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1-11月投资分别增长12.8%、10.0%。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3%、20.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2%、17.5%。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1.2%,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6.1%、13.9%。 四、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维持高增长,但边际放缓 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当月同比分别为12.0%和18.6%,维持正增长,但分别较上月下滑3.2和5.3个百分点,边际放缓。房企通过降价促销、以价换量等政策加快销售回款,11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当月同比增长17.2%,其中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定金及预收款当月同比增长8.9%、20.0%和14.6%。 11月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10.9%,较上月下滑1.8个百分点;1-11月累计同比6.8%。土地市场整体量跌价升,土地购置面积当月同比增速为-15.6%,土地成交价款当月同比增长22.8%。施工方面,房企加快施工拉动建安投资,11月新开工和施工面积同比分别增长4.1%和11.9%,较上月上升0.6和13.8个百分点。 五、资金效应退却,基建投资有所回落 11月基建投资(含水电燃气)当月同比5.9%,较上月下滑1.4个百分点;1-11月累计同比3.3%。分行业看,电热燃水仍是主要支撑,水利环境设施投资边际改善。1-11月电热燃水投资累计同比17.5%;交运仓储投资累计同比2.0%,与上月相近;水利环境设施投资累计同比-0.3%,较1-10月上升0.9个百分点。交运仓储中,1-11月铁路和道路累计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2.0%和2.2%,分别较上月下滑1.2和0.5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恢复,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大幅下降,基建投资将见顶回落。1)截至10月底地方政府债券和已下达专项债额度已基本发行完毕,剩余尚未下达的专项额度特定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因此后续基建投资中资金到位效应将消退。2)专项债对投向项目有较严格要求,优质基建项目储备不足,可能导致资金未被完全利用。3)1-10月国家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累计同比分别为-5.5%和-0.6%,财政收支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5.1%。 六、制造业投资修复明显 11月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12.5%,较上月上升8.8个百分点;1-11月累计同比-3.5%。中下游尤其是出口相关行业投资增速较高,11月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金属制品、专用设备、运输设备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当月投资增速分别为14.5%、19.2%、13.8%、26.4%、76.0%、12.6%、13.2%、19.1%和36.4%。 企业盈利、出口和地产投资带动制造业投资快速修复。5月工业企业当月利润总额同比转正以来,工业企业利润持续修复,10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0.4%,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增强;出口和地产投资的持续高景气度修复企业预期,提振制造业投资。 七、消费仍然低迷,就业形势严峻 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去年同期3个百分点;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4.2%。分消费类型看,双十一促销带动商品零售增速加快恢复,餐饮消费增速由正转负。11月商品零售同比增长5.8%,较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餐饮消费同比下降0.6%。升级类消费品增长较快,华为、苹果等新品发布推迟带动手机销售增长,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43.6%、32.3%、24.8%,较上月上升35.5、14.0和8.1个百分点。必需品消费保持高位运行,粮油食品、饮料和烟酒消费同比分别为7.7%、21.6%和11.4%。汽车消费维持高增速,同比11.8%。装修需求持续释放,支撑地产产业链下游消费,建筑装潢材料同比分别为7.1%,较上月上升2.9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严峻和居民收入下滑制约消费反弹,重视稳就业。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较去年同期少增180万人,累计同比-14.1%;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2%,较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较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增长0.6%,较去年同期下降5.5个百分点。 八、出口增速再创新高,外需持续回暖 11月中国出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21.1%,较上月上升9.7个百分点,再创新高。主因外需回升、海外疫情形势严峻、出口替代效应持续、以及汇率变动。11月全球综合PMI为53.1%,美、欧制造业PMI为57.5%和53.8%,均在荣枯线以上,外需持续恢复。海运需求旺盛印证外需回升,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处于2002年以来高位。11月出口金额的平均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6.71,较去年同期下降5.1%。 分产品看,主要出口产品出口增速均显著上升。11月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七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分别为21.1%、25.0%和24.8%,分别较上月上升16.9、12.1和7.1个百分点。其中,纺织纱线、塑料制品和医疗仪器及器械等防疫物资11月出口同比分别为21.0%、112.9%和38.2%,分别较上月上升6.1、15.0和8.2个百分点。家具、玩具等居家用品11月出口同比分别为41.9%和49.9%,较上月上升9.6和27.5个百分点,与圣诞节提前囤货有关。分地区看,对美、欧等经济体出口显著上升,11月对美国、欧盟出口同比分别为46.1%和8.6%,分别较上月上升23.6和15.7个百分点,对美出口金额达到数据历史以来最高点。 11月中国进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4.5%,较上月下滑0.2个百分点。除高新技术产品外进口均较上月有所下滑,大宗商品进口同比为负。11月农产品、机电产品和大宗商品进口金额同比分别为11.2%、10.7%和-10.1%,较上月下滑11.1、1.9和2.1个百分点。其中,占大宗商品比重较大的原油11月进口金额同比-34.4%、量价齐跌,大幅拖累大宗商品进口;铁矿砂和铜材进口金额同比分别为43.4%和31.1%。11月中国大豆进口金额增长21.3%,较上月下滑22.7个百分点。 九、信用扩张放缓 11月社融增速13.6%,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信用扩张周期迎来下行拐点。11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13万亿元,同比多增1406亿元。存量社融规模283.25万亿元,同比增速13.6%,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 从社融结构看,政府债券、信贷延续多增,但边际减弱。信用违约风险冲击下企业债券融资明显回落,监管加强、非标压降节奏加快,构成主要拖累。11月新增政府债券融资4000亿元,同比多增2284亿元,仍是社融主要支撑;新增人民币贷款1.53万亿元,同比多增1676亿元;表外融资减少2044亿元,同比多减981亿元;新增企业债券融资862亿元,同比、环比分别少增2468亿元、少增1660亿元;新增股票融资771亿元,同比多增247亿元。 从信贷结构看,企业和居民杠杆基本平稳。出口高增、制造业投资继续恢复、地产基建保持韧性,带动实体投融资需求回升,企业中长期贷款仍是主要支撑;短期与中长期居民贷款均延续多增。11月新增企业贷款7812亿元,同比多增1018亿元;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分别少增909亿元、多增1681亿元、微增180亿元;新增居民贷款7534亿元,同比多增703亿元。 11月M2同比增速10.7%,环比提升0.2个百分点。年末财政投放节奏加快,信贷投放节奏平稳,共同支撑M2增速小幅提升。从结构来看,1)企业存款增加8483亿元,同比少增173亿元。居民存款增加6334亿元,同比多增3868亿元。2)财政存款减少1857亿元,环比大幅多减1万亿元,年末财政投放节奏明显加快。M1同比增速10.0%,环比提升0.9个百分点,M2-M1剪刀差收窄至0.7%,为2018年3月以来最低。交易性需求持续恢复,实体经济活跃度继续上升。 十、猪周期下行拖累CPI由涨转跌,经济周期上升拉动PPI缓慢回升 11月CPI同比-0.5%,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环比-0.6%,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猪周期下行拖累CPI由涨转跌。食品价格同比-2.0%,较上月下滑4.2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主因食品供给端改善。其中,受猪肉生产恢复、供给改善影响,猪肉价格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扩大9.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是拖累CPI下行的主要因素。非食品中,衣着、居住和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下降0.3%、0.6%和3.9%,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上涨1.5%和1.0%。 11月PPI同比-1.5%,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0.5%。出口和投资恢复带动金属相关行业价格上涨。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4.1%,较上个月上升1.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2.0%,较上个月上升1.7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同比下降16.3%,降幅收窄2.2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下降3.0%,降幅收窄3.0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降2.9%,降幅收窄2.6个百分点。 十一、制造业PMI全面改善,非制造业PMI稳步回升 11月制造业PMI为52.1%,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九个月高于荣枯线。 1)供需关系改善,外需持续回暖。11月生产指数为54.7%,较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3.9%,较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1.5%,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高于荣枯线。 2)小型企业恢复基础不牢,仍需政策纾困。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3.0%、52.0%和50.1%,较上月上升0.4、1.4和0.7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1.8%和50.5%,分别较上月上升0.1和0.8个百分点,供需两端有所恢复。但恢复基础不牢,资金紧张的小型企业占比为42.3%,仍需政策纾困。 11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4%,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九个月高于荣枯线。 1)建筑业高景气。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5%,连续八个月处于59%以上,维持高景气。建筑业生产活动有所加快,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4.0%,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54.4%,较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反映建筑业企业为满足生产需要,用工需求有所增加。 2)服务业稳步恢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稳步恢复。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金融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明显增长;房地产、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临界点以下,景气度有所回落。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9日讯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0年11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一、CPI环比和同比均下降 11月份,随着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进“六稳”“六保”工作,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继续回落。从环比看,CPI下降0.6%。其中,食品价格下降2.4%,影响CPI下降约0.53个百分点。食品中,随着生猪生产不断恢复,猪肉价格继续下降6.5%,降幅收窄0.5个百分点;鲜菜和鸡蛋供应充足,价格分别下降5.7%和1.6%。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1%,影响CPI下降约0.09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旅游淡季出行减少,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下降15.6%、4.4%和3.4%;冬装新品上市,服装价格上涨0.4%。 从同比看,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CPI下降0.5%。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2.2%转为下降2.0%,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是带动CPI由涨转降的主要原因。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扩大9.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鸡蛋、鸡肉和鸭肉价格分别下降19.1%、17.8%和10.8%,降幅均有扩大;鲜菜价格上涨8.6%,涨幅回落8.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3.6%,涨幅扩大3.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1%,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非食品中,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3.9%,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17.9%和19.6%;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5%;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1.0%。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继续保持稳定,同比上涨0.5%,涨幅已连续5个月相同。据测算,在11月份0.5%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新涨价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 二、PPI环比由平转涨,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11月份,工业生产稳定恢复,市场需求持续回暖,工业品价格继续回升。从环比看,PPI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5%。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1%。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24个,比上月增加12个,上涨面达六成。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2.2%,化学纤维制造业价格上涨1.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1.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0.9%。供暖需求季节性增加,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分别上涨2.8%和2.2%。金属相关行业价格由降转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1%。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纺织业价格分别上涨0.7%、0.5%和0.5%,涨幅均有所扩大。 从同比看,PPI下降1.5%,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8%,降幅收窄0.9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8%,降幅扩大0.3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价格涨幅扩大的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4.1%,扩大1.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2.0%,扩大1.7个百分点。价格降幅收窄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29.8%,收窄0.6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16.3%,收窄2.2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3.0%,收窄3.0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9%,收窄2.6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11月份1.5%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新涨价影响约为-1.5个百分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9日讯 今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数据。2020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其中,城市下降0.4%,农村下降0.8%;食品价格下降2.0%,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下降1.0%,服务价格上涨0.3%。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1—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7%。 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6%。其中,城市下降0.6%,农村下降0.6%;食品价格下降2.4%,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下降0.8%,服务价格下降0.4%。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11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0.7%,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约0.24个百分点。食品中,蛋类价格下降17.1%,影响CPI下降约0.11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7.3%,影响CPI下降约0.5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2.5%,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8.6%,影响CPI上涨约0.20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3.6%,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1.0%,影响CPI上涨约0.02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三涨一平三降。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上涨2.5%、1.5%和1.0%;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交通和通信、居住、衣着价格分别下降3.9%、0.6%和0.3%。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11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下降1.6%,影响CPI下降约0.52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下降5.7%,影响CPI下降约0.15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4.7%,影响CPI下降约0.3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6.5%,影响CPI下降约0.29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下降1.9%,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1.4%,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一涨三平三降。其中,衣着价格上涨0.3%;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价格均持平;教育文化和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下降0.8%、0.6%和0.3%。 2020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 环比涨跌幅 (%) 同比涨跌幅 (%) 1—11月 同比涨跌幅(%) 居民消费价格 -0.6 -0.5 2.7 其中:城市 -0.6 -0.4 2.5 农村 -0.6 -0.8 3.3 其中:食品 -2.4 -2.0 11.5 非食品 -0.1 -0.1 0.4 其中:消费品 -0.8 -1.0 3.9 服务 -0.4 0.3 0.6 其中:不包括食品和能源 -0.1 0.5 0.9 其中:不包括鲜菜和鲜果 -0.5 -0.8 2.9 按类别分 一、食品烟酒 -1.6 -0.7 9.0 粮 食 0.1 1.4 1.2 食 用 油 0.2 3.1 5.4 鲜 菜 -5.7 8.6 7.2 畜 肉 类 -4.7 -7.3 43.1 其中:猪 肉 -6.5 -12.5 56.7 牛 肉 0.1 4.2 15.4 羊 肉 0.0 2.2 8.9 水 产 品 -1.9 1.0 3.1 蛋 类 -1.4 -17.1 -9.3 奶 类 0.5 1.5 1.0 鲜 果 0.0 3.6 -12.4 烟 草 0.1 0.7 0.8 酒 类 0.3 1.4 2.2 二、衣着 0.3 -0.3 -0.2 服 装 0.4 -0.3 -0.1 衣着加工服务费 0.1 1.6 2.2 鞋 类 0.2 -0.5 -0.8 三、居住 0.0 -0.6 -0.4 租赁房房租 -0.2 -0.9 -0.5 水电燃料 0.3 -0.9 -0.7 四、生活用品及服务 0.0 0.0 0.0 家用器具 -0.2 -1.6 -1.8 家庭服务 0.1 2.5 2.7 五、交通和通信 -0.3 -3.9 -3.5 交通工具 0.1 -2.2 -2.2 交通工具用燃料 -0.3 -17.6 -13.8 交通工具使用和维修 0.2 1.2 1.4 通信工具 1.1 0.0 -2.1 通信服务 0.0 -0.1 -0.4 邮递服务 -0.1 -0.6 -0.6 六、教育文化和娱乐 -0.8 1.0 1.3 教育服务 0.0 1.9 2.2 旅 游 -4.4 0.0 1.3 七、医疗保健 0.0 1.5 1.9 中 药 0.2 2.1 2.5 西 药 0.0 -0.9 0.6 医疗服务 0.0 2.2 2.4 八、其他用品和服务 -0.6 2.5 4.5
银保监会11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98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6%,较上季末增加0.02个百分点。利润同比下降,降幅收窄,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5万亿元,同比下降8.3%,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05%。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80%,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5.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086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79.9%,较上季末下降2.52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53%,较上季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44%,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67%,较上季末上升0.07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4.41%,较上季末上升0.20个百分点。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健。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38.67%,较上季末下降3.79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58.63%,较上季末上升0.44个百分点;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1.80%,较上季末下降0.11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5.46%,较上季末上升0.86个百分点。(欧阳剑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