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国民果汁”之称的汇源果汁最近可谓风波不断,从当年市值300亿美元,到如今负债115亿,负债率高达82.5%,甚至有面临退市的危险。最近又被先锋集团一纸公告牵出汇源逾期门:还不起400万欠款就拿果汁抵债。 先锋集团董事长、网信集团实际控制人张振新突然去世,先锋集团旗下P2P平台工场微金公布了一份四家借款企业以物抵债的公告。公开信息显示,这四家借款企业均为“国民第一果汁品牌”汇源果汁旗下,而令市场瞠目的是,汇源果汁用来抵债的物品均为汇源果汁系列产品,曾经的国内“果汁王者”何以堕落至此? △图为“先锋系”旗下P2P平台工场微金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消息,对外披露了平台四家借款企业的情况,其中一笔400万的借款,就牵扯到北京汇源。(港股汇源果汁的子公司) 借款的主体,是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汇源正是港股汇源果汁的全资控股子公司。 也许你会认为,连P2P平台一笔400万的贷款都还不起了,这样的企业财务情况,究竟有多糟糕? 初露端倪:连续6年亏损 其实此前汇源果汁的日子已经不好过。 从这几年的财报数据可以看到,汇源已经连续6年亏损,公司市值一路下跌,从当年市值300亿美元跌到只有53亿元,和巅峰时期相差甚远。更加令人头疼的是,公司的负债超过115亿元无力偿还。 而作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素有国民果汁之称的民族品牌企业,居然从2018年起就没有公布财报了?? 截至2017年中报,可以看到企业的总负债高达115亿。(这还是2017年的数据) 此外,汇源果汁还有2支数亿元的债券将于2019年-2020年到期,这意味着,还要背负高昂利息。 母公司的财务情况有多糟糕,一查就一目了然了。 而子公司,不难发现,其债务状况不容乐观。毕竟已经成为失信执行人,俗称“老赖”。 启信宝显示,北京汇源的失信信息已多达61条。 去年,作为上市公司的汇源,因为违规操作向下属子公司贷款超过42亿元,被勒令股票停牌。港交所规定,如果汇源果汁未能在2020年1月31日前达成所有的复牌条件,那港交所上市部将会展开取消其上市地位的程序。 汇源果汁今年还被媒体曝出自年初以来,汇源果汁已有6名以上高管离职,不符合公司提名与薪酬委员会职权范围所规定的提名与薪酬委员会最低人数规定。 徒劳的疯狂自救:卖身天地壹号 汇源果汁为了自救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甚至一度准备卖身天地壹号。 2019年4月26日,汇源果汁发出公告,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北京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与天地壹号饮料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和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订立合作框架协议,两方共建一家潜在合资公司,汇源果汁将为天地壹号提供果汁生产所需原料及代加工生产服务。 合资公司成立后,合资公司将以人民币30亿元向汇源集团受让合资公司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产、股权和渠道,以拓展果汁市场。 正当所有人把希望都寄托在这次合作之上时,2019年7月,汇源果汁突然发布公告称:“公司认为进一步推进协议项下拟进行的交易的条件可能尚未成熟。”也就是说,与天地壹号的合作计划也泡汤了,“36亿卖身”也没能挽救汇源。 跌倒第一步:过度的资本运作 究竟是什么干垮了汇源果汁? 汇源果汁当前出现经营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系统性的,干垮汇源果汁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的资本运作。 从2001年开始,汇源果汁就密集地借助德隆系、统一集团、达能集团的力量进行资本化运作,让自己的估值迅速提升,所以2008年上市不久的汇源果汁就迅速找到了自己资本市场的买家——可口可乐,作为长期打国民品牌的汇源果汁上市不久就卖身国际巨头,当时令所有人不解,然而,这个资本运作却不单单只是商业行为。 可以说,汇源为了提高估值已经倾尽所能。2006年,汇源集团当时以2.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汇源果汁35%的股权,引入法国达能、美国华平基金、荷兰发展银行和香港惠理基金等基石投资者筹划在香港上市,这次融资不仅让汇源果汁估值上涨至6.28亿美元,也在更大程度上助力了汇源在农业投资上的纵横捭阖。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宣布,以每股12.2港元,总计179.2亿港元的价格收购汇源全部已发行股份。按照当时的价格,如果收购成功,创始人朱新礼将进账74亿港元。2009年3月,商务部依据《反垄断法》叫停收购案,将其行政刹车。 这是汇源果汁根本没有料到的,因为汇源集团为了这次收购已经破釜沉舟,将其销售渠道完全裁撤断了后路,员工人数从2007年底的9722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4935人,其中裁掉的大部分都是销售人员,收购被叫停后对汇源来说已经回天无力。 另外从汇源果汁公司的财务报表中也能够看出来一些问题,汇源集团在财务管理方面极其混乱。在负债率这块汇源集团每年都在增加,财务成本过高。纵观2016年的利润只能达到5.35亿元,这样的盈利根本就无法支撑汇源集团庞大的经营成本。 事实上,从2013年开始,汇源就进入了拆东墙补西墙的运营模式,而在其前一年的2012年,汇源借了50亿,还了46亿,暗示着汇源自身的“造血”已经开始出现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8年汇源欠下42.82亿元违规借款,在此之后,出售资产以及对外举债成为其得以生存下来的重要策略,汇源集团已经迫不得已在折旧摊销和变卖厂房,固定资产流失巨大。 在这样的财务状况下,汇源另一方面却仍在扩张。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汇源集团的扩张只是不断投资新的工厂。而大规模投资建厂只是为了扩张而扩张,产能根本跟不上,投资与收益不成正比的,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 老思想跟不上新时代 汇源果汁的产品线同样出了问题,创新不力,原有产品在新品牌出现后一路被围剿,以至于产品在消费者当中呈现老化的趋势。当年大包装的低价模式面对的主要是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但这一定位直接影响到了一线市场的品牌及定价,说白了,缺少高端用户的定位以及定价机制,是其利润率一直无法获得有效提升的一个重要根源。 汇源果汁的创新也是失败的。为了能够在低浓度市场占据一定的地位。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汇源不断推出新品,包括冰糖葫芦汁、百利哇等果汁产品,不过市场对这些新品的反响都比较平淡。 随后,汇源果汁的自救并没有在更新产品上下功夫,而是把所有精力集中到了广告上面,汇源果汁多年形成的央视广告模式,塑造了相对单一的品牌打造计划,却忽略了其他的新兴的用户推广计划,伴随用户市场的多元化以及认知个性化,单一广告模式不但无法有效触达更多的目标用户,而且增大了其广告支出。 汇源果汁广告的主要载体也选择失败,2018年汇源果汁还在押宝央视春晚,除了广告费投入巨大外,转化效果并不明显,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视广告影响力已大不如前,相反巨额的广告费让汇源果汁更加雪上加霜。 汇源在人员管理方面,也暴露出巨大的问题。汇源集团的创始人朱新礼是山东人,因为个人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在招聘员工时过于强调是否山东籍,流失很多人才。朱新礼还以家族管理为依托,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缺乏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将会是致命的。 对于汇源果汁来说,干垮它的是一个系统性、连续的策略失败,究其根本,还是企业思路过于传统,伴随国内各大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企业战略思维必须也伴随升级转型。
还不上1700万欠款,曾经身家百亿的大佬被逼到“绝路” 48年前,还在山上打石头的小镇青年庞庆华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可以成为中国汽车流通领域的领军人物;也不会想到,最终会以让渡全部股份的方式,“退出”倾注了他全部心血、苦心经营16年的庞大集团。 这家曾经的国内最大经销商集团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如今因为还不起1700万的债务,被子公司起诉申请破产重整,市值缩水86%,并披星戴月的从庞大集团变为*ST庞大(601258.SH)。 64岁的庞庆华笑称自己还没想好是否退休,但重整之下,庞庆华虽依旧是庞大集团的党委书记和名誉董事长,庞大集团已不再姓庞。 中国第一代汽车经销商,正经历市场下行和渠道变革的双重阵痛。 从小镇青年到4S店大佬 在河北滦县,庞庆华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在当地年轻人眼里,只有两种工作:一种是在庞大上班,另一种是不在庞大上班。 1971年,只读过7年书,年仅16岁的庞庆华便已参加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山上打石头。为了谋生,在此后的四年里,庞庆华还打过水、修过自行车、修过大车、当过理发员、进过饭店。 此后,庞庆华被调到滦县物资局,担任过冀东物贸董事长兼总经理,直至成立庞大集团,打造了自己的汽车经销商帝国。企业改制后,冀东机电改名为冀东物贸,并实行全员持股,庞庆华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在庞庆华的带领下,冀东物贸犹如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势不可挡。 2008年,冀东物贸正式更名为庞大汽贸集团(简称:庞大集团)。也是在那一年,庞大集团以538亿元的营业额拔得当年中国汽车经销商百强榜头筹,超过第二名十几亿元。 2011年4月28日,庞大集团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通过IPO方式登陆A股市场的汽车经销商集团,市值曾一度超过630亿元。 经过40年的拼搏与奋斗,那个曾在山上打石头的小镇青年也登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2011年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中,庞庆华家族以100亿元的财富位列第109位。 30年来,庞庆华带领着这家从冀东滦县走出来的小企业,历经国营企业改制的坎儿,以卡车业务起步,逐渐在商用车和微车领域扩张,而后又向乘用车方向转型,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跑着。 登陆资本市场之后,庞庆华带领着庞大集团一路狂飙。他认为,处于发展期的企业,就应该“向规模要效益”。 截至2011年12月底,庞大集团在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及蒙古国建有1257家营销网点,分、子公司等分支机构达1525家,其中包括汽车专卖店984家、各类汽车市场273家。 此时的庞大,可谓是风光无两。 大破大立的“象棋”人生 熟悉庞庆华的人都知道,庞庆华以“工作狂”闻名,且从来没有享受过和个人财富相匹配的生活:他精力充沛,每天最多睡六个小时,常常到凌晨还在开会;他爱好下象棋,常有大破大立之行棋,这和他在企业发展中的思路如出一辙。 依靠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统购分销和品牌买断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在一高一低之间,庞庆华始终进出自如。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庞庆华身上充满了不安分的冒险基因。 彼时,业内曾有人担忧,庞大的步子是不是迈得有点快?而这样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 “当你出了内蒙乌海机场之后,沿着机场高速走,你可以发现荒凉的路边上有一排崭新的4S店,大概十四五家,全是庞大的,但这些店里却鲜有顾客光顾。”曾有媒体这样描述庞大集团扩张期的经营场景。 就在那一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1300万辆,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市场,同时,中国汽车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也推动着汽车经销商们高歌猛进。 数据显示,2011年,中升在上市后的一年里,其开店数量翻倍;2012年,广汇也新增了115家4S店达到394家,差不多一年内新增了40%;而庞大是其中走得最快的那一个。截至2012年底,庞大的4S店和经销网点的数量分别达到了754家和1429个。而在这两年之前,这两个数字还只是397家和926个。 实际上,庞庆华早已看到网点快速扩张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并担心当中国车市走低时,大肆扩张会给经销商带来致命打击。 “这种情况曾经在2004年上演过。当时,经销商赚不到钱,很多店干脆改成了饭店,我担心历史悲剧会重演。所以我建议不管商家还是厂家都应该理智地对待中国市场,虚心地、有计划地做好中国市场。”庞庆华曾公开表示。 庞庆华认为,由于乘用车市场井喷,使各厂家加快建厂,经销商也不得不跟上这一步伐。在这种情况下,汽车经销商们面临着巨大的资金、人才和土地等方面的压力。尽管如此,但如果你不第一时间拿下这块市场,竞争对手便会“当仁不让”。 为了不让机会溜走,庞庆华选择抓住它,而快速的扩张也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庞大集团便已出现走“下坡路”的迹象。 “2011年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百强排行榜”显示,庞大集团第一,广汇汽车第二,利星行第三;2012年,庞大集团便已从该榜单榜首位置滑落至第二名,并在营业收入上落后第一名的广汇汽车86.33亿元;2014年,庞大集团滑落至第三名;此后,庞大集团跌出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百强排行榜前三名。 对于汽车经销商而言,快速扩张要经历将新建店变成成熟店的过程,最终转化为营业额的同步提高,而短期亏损则是快速扩张必须要承受的代价,彼时的庞大集团急需一些时间消化扩张带来的后果。 求“钱”若渴的庞大 不可否认,庞庆华是个真正想做事的实业家。而也正因如此,一心想把庞大事业做得再大一些的庞庆华并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 除了不断建店,他甚至把目光瞄向了主机厂。2012年庞大集团登陆A股仅两个月后,就与急于向中国市场出售技术的萨博汽车展开谈判,但最终因美国通用反对收购而宣告失败。 “庞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市场拿到代理权,我对技术和生产不感兴趣。”庞庆华此前在接受中国广播网采访时直言,“庞大集团收购萨博并非是想成为汽车制造商,仅仅是想复制斯巴鲁模式而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运气不太好。 萨博一事令庞大损失不小。为了迎娶萨博汽车这位“美娇娘”,庞大集团已经提前支付了4500万欧元(约合3.7亿元人民币)的“彩礼”,但萨博汽车却宣布破产,庞大集团最终“人财两失”。 “我走过的最大弯路应该就是收购萨博吧。上市后,手里有钱了,在投资方面不够谨慎,这也是我从膨胀到冷静的过程。”对于走过的弯路,庞庆华向媒体坦言。 但对于激进扩张的指责,庞庆华曾声称,如果自己是“保守派”,可能庞大集团就没有今天了,“我们可能还在滦县待着呢”! 快速扩张使庞大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一路走高。公开数据显示,自2011年上市以来,庞大集团只在2011年和2016年实现盈利,总体盈利金额不到10亿元,其余年份都是亏损状态,资产负债率一直在80%的高位,曾一度高达90%。 今年以来,庞大集团共发生20多起债务逾期违约,逾期债务规模合计为27.2亿元。2019上半年年报显示,庞大流动性负债高达260多亿元。 上市八年间,庞大集团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已逐渐消失,日益紧张的资金链使其从云端坠落,并长期处于求“钱”若渴的状态。 庞庆华自始至终认为,庞大集团的这一轮资金链问题主要是由于银行突然抽贷导致。 让渡所有股份 庞庆华:破产重整是好事 众所周知,庞大集团于今年5月中旬发布公告,称由于庞大集团2017年向冀东丰公司借款17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借款到期后,庞大集团因资金紧张,未能偿还。因此,冀东丰公司向法院提出对庞大集团进行重整申请。这一事件被业内认为是压死庞大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紧张的资金链背后,也与庞庆华的战略选择密切相关。与其他经销商选择租赁土地建汽车销售店铺不同,庞庆华的计划是直接买地建店。数据显示,庞大集团旗下80%左右的4S店都是自购土地建店。 庞庆华之所以坚持用自建店的形势来扩充网络,除了落户和利润核销之外,四十年的商业土地产权也让庞庆华看重。他说虽然买土地贵,但是分摊到几十年的产权期内比租赁要便宜很多,而且租赁土地还会面临瑕疵物业问题。 据了解,建造一家4S店的投资成本至少要1000万元,而厂家给4S店的利润通常不会超过7%,这意味着一家4S店每月销售额至少要达到1000万元才能维持正常的收支平衡。以10万元左右的车为例,一个4S店每月至少要卖出100辆车才能保持收支平衡。在车市寒冬下,这一数字对一家4S店来说很有压力。 有分析认为,随着毛利的降低、土地价格的上涨以及汽车市场下行压力的加剧,汽车流通业正在转变为一个长期投资经营的项目,而不像以往,投资一个较好品牌的4S店,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未来可能三年甚至五年收回成本都是正常现象。 如今,ST庞大市值缩水近九成,庞庆华也黯然辞去董事长职位,并让渡其在庞大的全部股份。 “破产重整不是破产清算,重整是好事,是重大利好!”辞去庞大董事长职务后,庞庆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的去留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庞大好起来,有利于各方面的发展。” 有消息称,庞庆华希望能借此机会,卸下重担,安享晚年。但对于是否选择退休这个问题,庞庆华对记者说,他还没有想好。 毫无疑问,汽车经销商的传统业态已经进入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将面临更多的取舍,甚至是断臂求生。
还不上1700万欠款 曾经身家百亿的大佬被逼到“绝路” 48年前,还在山上打石头的小镇青年庞庆华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可以成为中国汽车流通领域的领军人物;也不会想到,最终会以让渡全部股份的方式,“退出”倾注了他全部心血、苦心经营16年的庞大集团。 这家曾经的国内最大经销商集团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如今因为还不起1700万的债务,被子公司起诉申请破产重整,市值缩水86%,并披星戴月的从庞大集团变为*ST庞大(维权)(601258.SH)。 64岁的庞庆华笑称自己还没想好是否退休,但重整之下,庞庆华虽依旧是庞大集团的党委书记和名誉董事长,庞大集团已不再姓庞。 中国第一代汽车经销商,正经历市场下行和渠道变革的双重阵痛。 从小镇青年到4S店大佬 在河北滦县,庞庆华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在当地年轻人眼里,只有两种工作:一种是在庞大上班,另一种是不在庞大上班。 1971年,只读过7年书,年仅16岁的庞庆华便已参加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山上打石头。为了谋生,在此后的四年里,庞庆华还打过水、修过自行车、修过大车、当过理发员、进过饭店。 此后,庞庆华被调到滦县物资局,担任过冀东物贸董事长兼总经理,直至成立庞大集团,打造了自己的汽车经销商帝国。企业改制后,冀东机电改名为冀东物贸,并实行全员持股,庞庆华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在庞庆华的带领下,冀东物贸犹如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势不可挡。 2008年,冀东物贸正式更名为庞大汽贸集团(简称:庞大集团)。也是在那一年,庞大集团以538亿元的营业额拔得当年中国汽车经销商百强榜头筹,超过第二名十几亿元。 2011年4月28日,庞大集团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通过IPO方式登陆A股市场的汽车经销商集团,市值曾一度超过630亿元。 经过40年的拼搏与奋斗,那个曾在山上打石头的小镇青年也登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2011年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中,庞庆华家族以100亿元的财富位列第109位。 30年来,庞庆华带领着这家从冀东滦县走出来的小企业,历经国营企业改制的坎儿,以卡车业务起步,逐渐在商用车和微车领域扩张,而后又向乘用车方向转型,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跑着。 登陆资本市场之后,庞庆华带领着庞大集团一路狂飙。他认为,处于发展期的企业,就应该“向规模要效益”。 截至2011年12月底,庞大集团在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及蒙古国建有1257家营销网点,分、子公司等分支机构达1525家,其中包括汽车专卖店984家、各类汽车市场273家。 此时的庞大,可谓是风光无两。 大破大立的“象棋”人生 熟悉庞庆华的人都知道,庞庆华以“工作狂”闻名,且从来没有享受过和个人财富相匹配的生活:他精力充沛,每天最多睡六个小时,常常到凌晨还在开会;他爱好下象棋,常有大破大立之行棋,这和他在企业发展中的思路如出一辙。 依靠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统购分销和品牌买断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在一高一低之间,庞庆华始终进出自如。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庞庆华身上充满了不安分的冒险基因。 彼时,业内曾有人担忧,庞大的步子是不是迈得有点快?而这样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 “当你出了内蒙乌海机场之后,沿着机场高速走,你可以发现荒凉的路边上有一排崭新的4S店,大概十四五家,全是庞大的,但这些店里却鲜有顾客光顾。”曾有媒体这样描述庞大集团扩张期的经营场景。 就在那一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1300万辆,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市场,同时,中国汽车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也推动着汽车经销商们高歌猛进。 数据显示,2011年,中升在上市后的一年里,其开店数量翻倍;2012年,广汇也新增了115家4S店达到394家,差不多一年内新增了40%;而庞大是其中走得最快的那一个。截至2012年底,庞大的4S店和经销网点的数量分别达到了754家和1429个。而在这两年之前,这两个数字还只是397家和926个。 实际上,庞庆华早已看到网点快速扩张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并担心当中国车市走低时,大肆扩张会给经销商带来致命打击。 “这种情况曾经在2004年上演过。当时,经销商赚不到钱,很多店干脆改成了饭店,我担心历史悲剧会重演。所以我建议不管商家还是厂家都应该理智地对待中国市场,虚心地、有计划地做好中国市场。”庞庆华曾公开表示。 庞庆华认为,由于乘用车市场井喷,使各厂家加快建厂,经销商也不得不跟上这一步伐。在这种情况下,汽车经销商们面临着巨大的资金、人才和土地等方面的压力。尽管如此,但如果你不第一时间拿下这块市场,竞争对手便会“当仁不让”。 为了不让机会溜走,庞庆华选择抓住它,而快速的扩张也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庞大集团便已出现走“下坡路”的迹象。 “2011年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百强排行榜”显示,庞大集团第一,广汇汽车第二,利星行第三;2012年,庞大集团便已从该榜单榜首位置滑落至第二名,并在营业收入上落后第一名的广汇汽车86.33亿元;2014年,庞大集团滑落至第三名;此后,庞大集团跌出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百强排行榜前三名。 对于汽车经销商而言,快速扩张要经历将新建店变成成熟店的过程,最终转化为营业额的同步提高,而短期亏损则是快速扩张必须要承受的代价,彼时的庞大集团急需一些时间消化扩张带来的后果。 求“钱”若渴的庞大 不可否认,庞庆华是个真正想做事的实业家。而也正因如此,一心想把庞大事业做得再大一些的庞庆华并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 除了不断建店,他甚至把目光瞄向了主机厂。2012年庞大集团登陆A股仅两个月后,就与急于向中国市场出售技术的萨博汽车展开谈判,但最终因美国通用反对收购而宣告失败。 “庞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市场拿到代理权,我对技术和生产不感兴趣。”庞庆华此前在接受中国广播网采访时直言,庞大集团收购萨博并非是想成为汽车制造商,仅仅是想复制斯巴鲁模式而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运气不太好。 萨博一事令庞大损失不小。为了迎娶萨博汽车这位“美娇娘”,庞大集团已经提前支付了4500万欧元(约合3.7亿元人民币)的“彩礼”,但萨博汽车却宣布破产,庞大集团最终“人财两失”。 “我走过的最大弯路应该就是收购萨博吧。上市后,手里有钱了,在投资方面不够谨慎,这也是我从膨胀到冷静的过程。”对于走过的弯路,庞庆华向媒体坦言。 但对于激进扩张的指责,庞庆华曾声称,如果自己是“保守派”,可能庞大集团就没有今天了,“我们可能还在滦县待着呢”! 快速扩张使庞大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一路走高。公开数据显示,自2011年上市以来,庞大集团只在2011年和2016年实现盈利,总体盈利金额不到10亿元,其余年份都是亏损状态,资产负债率一直在80%的高位,曾一度高达90%。 今年以来,庞大集团共发生20多起债务逾期违约,逾期债务规模合计为27.2亿元。2019上半年年报显示,庞大流动性负债高达260多亿元。 上市八年间,庞大集团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已逐渐消失,日益紧张的资金链使其从云端坠落,并长期处于求“钱”若渴的状态。 庞庆华自始至终认为,庞大集团的这一轮资金链问题主要是由于银行突然抽贷导致。 让渡所有股份 庞庆华:破产重整是好事 众所周知,庞大集团于今年5月中旬发布公告,称由于庞大集团2017年向冀东丰公司借款17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借款到期后,庞大集团因资金紧张,未能偿还。因此,冀东丰公司向法院提出对庞大集团进行重整申请。这一事件被业内认为是压死庞大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紧张的资金链背后,也与庞庆华的战略选择密切相关。与其他经销商选择租赁土地建汽车销售店铺不同,庞庆华的计划是直接买地建店。数据显示,庞大集团旗下80%左右的4S店都是自购土地建店。 庞庆华之所以坚持用自建店的形势来扩充网络,除了落户和利润核销之外,四十年的商业土地产权也让庞庆华看重。他说虽然买土地贵,但是分摊到几十年的产权期内比租赁要便宜很多,而且租赁土地还会面临瑕疵物业问题。 据了解,建造一家4S店的投资成本至少要1000万元,而厂家给4S店的利润通常不会超过7%,这意味着一家4S店每月销售额至少要达到1000万元才能维持正常的收支平衡。以10万元左右的车为例,一个4S店每月至少要卖出100辆车才能保持收支平衡。在车市寒冬下,这一数字对一家4S店来说很有压力。 有分析认为,随着毛利的降低、土地价格的上涨以及汽车市场下行压力的加剧,汽车流通业正在转变为一个长期投资经营的项目,而不像以往,投资一个较好品牌的4S店,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未来可能三年甚至五年收回成本都是正常现象。 如今,ST庞大市值缩水近九成,庞庆华也黯然辞去董事长职位,并让渡其在庞大的全部股份。 “破产重整不是破产清算,重整是好事,是重大利好!”辞去庞大董事长职务后,庞庆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的去留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庞大好起来,有利于各方面的发展。” 有消息称,庞庆华希望能借此机会,卸下重担,安享晚年。但对于是否选择退休这个问题,庞庆华对记者说,他还没有想好。 毫无疑问,汽车经销商的传统业态已经进入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将面临更多的取舍,甚至是断臂求生。
先锋集团发布张振新救治细节 记者探访网信大厦 员工称在盘点梳理业务(附图) 经济观察网记者姜鑫胡艳明从发布讣告到进一步披露救治细节,张振新以这种方式出现在聚光灯下,其背后是处于特殊时期的先锋集团。 10月8日早间,经济观察网记者来到网信集团的办公地点——位于北京三元桥附近的北京网信大厦,在大厦A座一层设有“金融工场接待处”、登记处及两间洽谈室,门口有保安把守,零星有五六个出借人在商量对策。公司原有前台已经不再开放,员工出入口设置两名保安把守。 在访客登记处,有很多张来访客户登记单,访客需要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网信注册手机号、居住城市、在投金额、逾期金额以及冻结金额等信息。 一位在网信上班的员工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目前正常上班状态,老板去世,内部在按照流程来处理事情,业务暂缓,处理债务,同时对业务进行盘点和重新梳理。 资本市场层面,10月8日早盘,先锋集团旗下上市公司股价悉数走低:弘达金融控股(1822.HK)跌11.11%,报0.024港元;平安证券集团控股(0231.HK)跌7.89%,报0.07港元。而由于自2019年7月8日起先锋支付有限公司已暂时停止营运,中新控股(8207.HK)自2019年7月8日上午9时起暂停交易。 10月5日,网信官微发布了一则张振新去世的讣告,在十一假期惊动一池秋水。两天后,网上出现了质疑张振新死亡真假的声音,10月8日凌晨,先锋控股集团、网信集团通过官方微信公号“网信官微”发文披露了更多有关张振新救治的细节。 先锋集团表示,张振新发病时,其家属并没有跟医院预约,而是第一时间拨打了当地的“救命”热线“999”紧急救助电话,赶来的救护人员在家中实施抢救近一小时后,直接把病人送到切尔西和威斯敏斯特医院急救中心。病人进入急救中心经过抢救后,身体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情况十分危急,此后转去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继续进行抢救,最后经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此前,有社交媒体称,据有先锋系产品投资者调查发现,英国伦敦切尔西和威斯敏斯特医院并未收治过张振新,只收到过预约信息。辟谣的同时,先锋集团还披露了由切尔西和肯辛顿区政府开具的张振新的死亡证明,并表示,“目前正通过英国外交部和中国大使馆领事处办理死亡证明的双认证文件,一经取得,我们会及时予以公布。” 根据网信官微发布的讣告,先锋集团董事长、网信集团实际控制人张振新先生因多脏器衰竭、酒精依赖、急性胰腺炎经抢救无效,于伦敦时间2019年9月18日在英国伦敦切尔西和威斯敏斯特医院去世,享年48周岁。 而就在今年7月23日,张振新还曾给全体员工写了一封内部信,信中称,“集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从7月4日以来,我们的员工和我一样经历了很多个不眠之夜,面对各种声音和质疑,面对困境和危机,我们在努力突围,在对广大投资者感到深深歉意的同时,我们希望用最短时间扭转当下的不利局面。” 今年7月3日,网信集团旗下网贷平台网信普惠突然停止了充值及提现服务。网信普惠在官网发布暂停服务的公告中称,由于存管银行海口联合农商银行将进行系统升级,网贷账户提现服务暂停、网贷大额充值服务暂停以及绑定海口联合农商银行卡的用户也无法进行充值。 7月5日晚间,网信集团对此前市场上流传的“P2P清盘”“高管被派出所拘留”等情况做出了正式回应称,称由于大额企业标的无法及时还款,及部分借款人恶意逃废债等原因,导致集团部分产品出现逾期,并否认了高管被派出所拘留的情况。 自此,网信官微的更新内容便围绕预期项目工作处置为主。就在宣布张振新去世的同一天,网信官微还发布公告称,为持续化解危机,坚持在岗的管理团队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危机管理工作组,并推举集团CEO张利群为组长,共同商议后续工作计划和方案。临时危机管理工作组成立后,首先通知了先锋体系内各子集团公司,不得私自转移财产、变更或注销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网信证券因存在重大风险隐患,被辽宁省证监局派出风险监控现场工作组进行专项检查。 由张振新一手打造的先锋集团始创于2003年,其前身是联合创业担保集团(现名“联合创业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先锋集团控股的公司多达30多家,其中中国信贷(中新控股)、宏达金控、平安证券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上市,中国信贷是先锋集团最为所熟知的企业,2013年11月,中国信贷通过收购先锋汇升投资(香港)有限公司进军互联网支付业务。 只是还未见到黎明,张振新就已经倒下。
一个人事变动与背后的50亿账单 2009—2019年,是中国不动产行业黄金十五年中最波澜壮阔的十年。 如果此时有一个央企大股东突然跟你说,自己入股一家千亿上市房企长达十年,账面市值亏损高达数十亿元,你会作何感想? 让我来猜一猜。 第一,你的直觉是不相信; 第二,确认不是玩笑后,你想知道是谁; 第三,你一定会想,必须有人站出来买单。 如果有这三个想法,你基本还是一个头脑正常的大股东。 就像中国人寿那样。 2019年9月的最后一天,远洋集团(0337.HK)董事会出现了一个微妙的变化。 47岁的赵鹏接替56岁的赵立军,第一次进入远洋董事会。 两位赵先生都是由大股东中国人寿派出,扮演角色都是非执行董事。履职远洋之前,二人都曾担任中国人寿的副总裁。 表面上看,这份被埋没于无数上市公司公告后的董事会改选,平淡无常,毫无新意可言。 但让它变得有异常新闻价值的是,此刻的背景。 我接下来要谈到的一个数字,可以帮助你理解这份看似普通的人事任命背后的含义。中国人寿的复杂态度,很可能就藏在这个数字里。 中国人寿入主远洋集团的大股东之路,开始于2009年,历时十载,前后耗资逾百亿元。 达到具体交易披露条件的行为,大致有三次。 2009年12月24日,耗资58亿港元买入9.34亿新股,占比16.57%,持股成本为6.23港元/股。 18天后,中国人寿通过接盘中化集团持有的远洋股份,最终占比24.08%。但是,持股成本没有披露。 考虑到交易双方都是受国资委监管的央企,如果奉命接盘,央企之间的股权划拨,并不少见,可能并不涉及真金白银的支出。但是,这两笔交易前后时间很接近,为计算方便,我们把这部分股份的持股成本与前次保持一致,同样是6.23港元/股。 中国人寿最后一次大手笔增持,已是近4年之后。2013年11月,中国人寿再次以4.74港元/股,买入远洋6.36亿股,最终持有远洋29.04%。 现在证券工具很发达了,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就能够知道,十年来,中国人寿在远洋身上挣到了多少钱? 计算十年来的投资收益,要充分考虑每次增持的成本与数量,更要考虑上市公司的分红、配股等因素。一般来说,大家都会用后复权口径来复权最近一次股价,借此来计算你的投资回报。 董小姐打开WIND,看到截止2019年9月最后一个交易日,远洋集团的后复权口径的股价是4.501港元。 接下来的事就比较简单了。 结果也非常出乎意料——入股十年,中国人寿在远洋集团的账面市值亏损超过50亿港元。 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董小姐当时就震惊了。 同样都是房企,2015年4月,平安投资碧桂园,2.8港元的成本,最后足足挣了4倍有余。2015年6月,新华保险投资金茂,每股成本是2.73港元,四年内,账面收益也高达140%。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反差这么大的投资成绩单面前,中国人寿自然压力巨大。 据说,更高级别的监管层,已经开始向中国人寿施加压力,他们问了一个非常及时又非常正常的问题:投资近十年了,为何亏损如此巨大? 然后,我们就在远洋的董事会里看到了一场貌似普通的人事改选。 面对大股东有意无意的人事动作,远洋集团的实际当家人李明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求生欲’。 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做了两件事。 每件事,都似乎对应着一个不同寻常的数字,也都在围绕一个关键词:成本。 第一件,532计划。 顾名思义,532计划是指,远洋的员工,原来的薪资被拆分成更小比例的岗位薪资+绩效薪资。岗位薪资当月发,而远洋的绩效薪资,最近开始实行50%当月发,30%季度发,20%年度发。 于是,很多人发现,自己每月到手的绩效薪资打了不小的折扣。 其实,这个计划从去年底就有了动员的苗头。当时,每月绩效薪资比例被提高了,很多人还挺开心的。但谁也没有想到,此中有这么大的深意。 身为主席,李明把降成本的决心也写在了年中报里,首先就是拿行政费用开刀。 在地产同行都在过冬时,远洋的行政费用半年间就增加了3.5亿,确实有点高。如果考虑到它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7%,以及,名义销售额只增加了33%,这个数字的不合理性就更大了。 然而,越不合理,越是好事——李明的532改革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理由。 第二件,自我降薪57%。 对内开刀,自己要先作表率。 李明是远洋集团薪酬最高的董事,个人持股远洋1.86%,2017年,所有薪酬合计达到了3400万元。这个数字放到全行业来看,也是比较高的。 但是,更戏剧性的事发生了。 据2018年年报,李明的2018年度薪酬合计所得,一夜之间腰斩了57%,坠落到1472万元。 远洋的业绩基本面仍在增长,没有任何理由显示,董事局主席应该被如此罚薪。那好像就只有一种可能性了,要为了更大的诉求而自我牺牲。 远洋内部的朋友说,近几年出差,李明刻意低调。只坐经济舱,住酒店的普通大床房,不允许司机以外的人提供接机服务。 他在公司内部呈现一个非常节俭的人设。 但是,对于一个千亿房企的实际掌舵人来说,光节俭肯定是不够的,还应该输出更多的战略决策、竞争意志与股东回报。 远洋集团的净资产已经高达650多亿元,但是,最新市值只有201亿港元。 这样的数字对比,只能传递一个再清晰不过的信号:在投资人看来,远洋不是一个会挣钱的公司。 然而,如果你对远洋多少有一些了解,你一定会为这家公司在内部引入各种新概念而眼花缭乱。 正在进行时的就有4+8,AB岗.... 在李明超过20年的治下,远洋是一家喜欢折腾组织架构、管控理念与人事轮动的公司。有时候,爱折腾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只可惜,这些新名词与动作,看起来并未实质性帮助到远洋集团的业务。 很多人都已经审美疲劳了,更多的人选择了离开。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在特殊的股权结构下,也许老板并不希望这家公司做的特别大,不能太好,也不能不好,1000到1500亿规模最合适。有事没事折腾一下,保持远洋权力结构的平衡。 事实上,远洋内部曾经有一个公开的海鸥3计划,它的核心内容是实现远洋股权关系的多元化。 上述评价未必对李明的初心公平,但是,它确实存在于很多远洋员工的内心,是一个李明必须有所回应的刻不容缓的命题。 最重要的是,十年来安安静静扮演财务投资人的大股东,在这份回报成绩单前,又会怎么想呢? 中国人寿面临的问责压力越大,李明面临的压力也就越大。 也许,用评论中国男足的经典用语很合适:留给远洋的时间不多了。 期待新改善。
海航集团持续“抽血”旗下上市公司,回归主业难落地 近日,有接近海航的知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透露,海航集团大量短期负债将在年底到期,海航控股(600221.SH)为集团提供借款担保,实为“输血”。 目前海航控股对外担保额度中,超过40%是为海航关联公司担保,这一做法与海航集团“回归主业”的口号似乎背道而驰。 对于“输血”质疑,财联社记者通过多种渠道向海航控股方面求证,并发送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海航控股大量担保或波及主业 海航控股作为承载海航集团航空主业的上市公司,一直被业内称为海航集团的“现金奶牛”。9月25日,该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为海航集团提供16.8亿元借款担保。根据公告内容,海航控股此次签署的《担保协议》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最高额保证合同和最高额质押合同。其中,最高额保证合同被担保的最高债权额为16.8亿元;最高额质押合同被担保的最高债权额为6.012亿元,质押标的为海航控股所有的6.012亿元保证金,而两项合同担保的最高债权额合计16.8亿元。 数据显示,海航控股及其控股子公司目前对外担保总额为316.66亿元,占其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46.06%,其中对关联方提供担保139.55亿元(含本次公告担保金额),无逾期担保。 财联社记者统计发现,在各大主要航司中,海航控股对外担保额度明显高于同业公司。其中,中国国航(601111.SH)仅子公司深圳航空就该公司员工的房屋按揭银行借款向有关银行作出担保,金额约为146万元;南方航空(600029.SH)对外担保总额为292.7亿元,占其净资产的比例为38.63%;东方航空(600115.SH)对外担保总额为47.4亿元,占其净资产的比例为7.97%。 “航空公司对现金流要求很高,因此一旦担保过多、出现问题,就可能影响主业。”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 海航集团相关负责人曾对记者表示,集团已经制定了旗下航空公司封闭运营的框架方案,要求不得挪用封闭运营企业资金,以聚焦主业隔离风险,加快恢复封闭运营企业的造血能力。但业内人士认为,从此次担保来看,很难将集团与上市公司之间划清界限。 “封闭运营并不是一个标准术语,要看它的具体约定。担保如果没出问题,就不会让海航控股受损;但出了问题,海航控股就要负连带责任。”沈萌指出。 而令上述接近海航人士担心的,正是海航集团流动性危机是否会拖累上市公司。此前海航控股就曾披露一份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占用资金情况的专项报告,即海航控股关联方海航集团、海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占用海航控股资金56.70亿元和9.00亿元,逾期未还。 频繁关联交易为集团“输血” 海航控股此次为集团担保,并非年内第一次“输血”。今年4月,海航控股曾宣布拟以15.6亿元收购新华航空12.18%股权,不超过33.4亿元购买海航技术60.78%股权,以及以6.96亿元购买海南天羽飞训100%股权,合计交易额约56亿元,构成关联交易。 对此,民航评论员綦琦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一方面,海航控股对于相关资产的收购,在业务方面有所延伸;另一方面,上述举措也将起到为海航集团注资的作用,可以进一步缓解其资金压力,为其输血减负。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海航控股业绩表现来看,并不足以支撑其大手笔“输血”集团。2018年,海航控股出现自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亏损额高达36.48亿元。在大规模节约成本奏效后,2019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扭亏,实现营业收入350.35亿元,同比增长6.36%;净利润5.0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滑8.21%。 “海南航空作为五星级航司,其高质量和高效率管理也在国内航司中名列前茅,不应被集团掏空。”上述接近海航的知情人士表示。綦琦也认为,只要海航集团持续回归主业,不从海航控股“抽血”,在安全保障下,保持服务质量,回归主业后的海航集团仍极具竞争力。 此外,业内人士还指出,今年以来,海航集团处置资产的速度明显放缓,但债务危机尚未消除,在巨大的债务压力下,很难停止从上市公司“抽血”。 据媒体报道,2019年上半年,海航集团亏损35.2亿元,且资产负债率同比不降反升,仍有超过7000亿元债务待偿。其中,短期借款950.71亿元,长期借款2156.01亿元,以及1229.21亿元的应付债券。 据上述接近海航的人士透露,此次担保与短期借款到期有直接关系。此外,海航集团在近期接连减持“海航系”凯撒旅游,套现操作频繁,亦是为还款筹措资金,而海航集团筹措资金的速度能否覆盖债务到期的时间,并不确定。 国信证券在9月份发布的研报中表示,海航集团流动性危机爆发以来,“海航系”上市公司普遍面临估值承压的相关问题。海航控股旗下的12家国内航空公司,均在尝试低成本航司模式,想要通过差异化发展稳定盈利。但在海航集团的反复“抽血”中,航空主业想要减负发展,难度不小。
海航集团持续“抽血”旗下上市公司 回归主业难落地 财联社(北京,记者 李丹昱)讯,近日,有接近海航的知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透露,海航集团大量短期负债将在年底到期,海航控股(600221.SH)为集团提供借款担保,实为“输血”。 目前海航控股对外担保额度中,超过40%是为海航关联公司担保,这一做法与海航集团“回归主业”的口号似乎背道而驰。 对于“输血”质疑,财联社记者通过多种渠道向海航控股方面求证,并发送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海航控股大量担保或波及主业 海航控股作为承载海航集团航空主业的上市公司,一直被业内称为海航集团的“现金奶牛”。9月25日,该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为海航集团提供16.8亿元借款担保。根据公告内容,海航控股此次签署的《担保协议》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最高额保证合同和最高额质押合同。其中,最高额保证合同被担保的最高债权额为16.8亿元;最高额质押合同被担保的最高债权额为6.012亿元,质押标的为海航控股所有的6.012亿元保证金,而两项合同担保的最高债权额合计16.8亿元。 数据显示,海航控股及其控股子公司目前对外担保总额为316.66亿元,占其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46.06%,其中对关联方提供担保139.55亿元(含本次公告担保金额),无逾期担保。 财联社记者统计发现,在各大主要航司中,海航控股对外担保额度明显高于同业公司。其中,中国国航(601111.SH)仅子公司深圳航空就该公司员工的房屋按揭银行借款向有关银行作出担保,金额约为146万元;南方航空(600029.SH)对外担保总额为292.7亿元,占其净资产的比例为38.63%;东方航空(600115.SH)对外担保总额为47.4亿元,占其净资产的比例为7.97%。 “航空公司对现金流要求很高,因此一旦担保过多、出现问题,就可能影响主业。”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 海航集团相关负责人曾对记者表示,集团已经制定了旗下航空公司封闭运营的框架方案,要求不得挪用封闭运营企业资金,以聚焦主业隔离风险,加快恢复封闭运营企业的造血能力。但业内人士认为,从此次担保来看,很难将集团与上市公司之间划清界限。 “封闭运营并不是一个标准术语,要看它的具体约定。担保如果没出问题,就不会让海航控股受损;但出了问题,海航控股就要负连带责任。”沈萌指出。 而令上述接近海航人士担心的,正是海航集团流动性危机是否会拖累上市公司。此前海航控股就曾披露一份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占用资金情况的专项报告,即海航控股关联方海航集团、海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占用海航控股资金56.70亿元和9.00亿元,逾期未还。 频繁关联交易为集团“输血” 海航控股此次为集团担保,并非年内第一次“输血”。今年4月,海航控股曾宣布拟以15.6亿元收购新华航空12.18%股权,不超过33.4亿元购买海航技术60.78%股权,以及以6.96亿元购买海南天羽飞训100%股权,合计交易额约56亿元,构成关联交易。 对此,民航评论员綦琦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一方面,海航控股对于相关资产的收购,在业务方面有所延伸;另一方面,上述举措也将起到为海航集团注资的作用,可以进一步缓解其资金压力,为其输血减负。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海航控股业绩表现来看,并不足以支撑其大手笔“输血”集团。2018年,海航控股出现自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亏损额高达36.48亿元。在大规模节约成本奏效后,2019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扭亏,实现营业收入350.35亿元,同比增长6.36%;净利润5.0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滑8.21%。 “海南航空作为五星级航司,其高质量和高效率管理也在国内航司中名列前茅,不应被集团掏空。”上述接近海航的知情人士表示。綦琦也认为,只要海航集团持续回归主业,不从海航控股“抽血”,在安全保障下,保持服务质量,回归主业后的海航集团仍极具竞争力。 此外,业内人士还指出,今年以来,海航集团处置资产的速度明显放缓,但债务危机尚未消除,在巨大的债务压力下,很难停止从上市公司“抽血”。 据媒体报道,2019年上半年,海航集团亏损35.2亿元,且资产负债率同比不降反升,仍有超过7000亿元债务待偿。其中,短期借款950.71亿元,长期借款2156.01亿元,以及1229.21亿元的应付债券。 据上述接近海航的人士透露,此次担保与短期借款到期有直接关系。此外,海航集团在近期接连减持“海航系”凯撒旅游,套现操作频繁,亦是为还款筹措资金,而海航集团筹措资金的速度能否覆盖债务到期的时间,并不确定。 国信证券在9月份发布的研报中表示,海航集团流动性危机爆发以来,“海航系”上市公司普遍面临估值承压的相关问题。海航控股旗下的12家国内航空公司,均在尝试低成本航司模式,想要通过差异化发展稳定盈利。但在海航集团的反复“抽血”中,航空主业想要减负发展,难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