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1月18日,明发集团(国际)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846.HK,以下简称“明发集团”)停牌4年后正式复牌。 开盘报1.76港元/股,较2016年4月1日停牌日收盘价1.89港元/股,跌6.87%;总市值约107亿港元,缩水8亿港元。 此后,明发集团继续下跌。9时40分,明发集团报0.91港元/股,较开盘价1.76港元/股,跌幅扩大至48.29%;总市值进一步缩水52亿元,仅为55亿港元。 往前股价数据显示,明发集团股价最高值为2015年4月17日的3.05港元/股。 此前,在上市7年后,明发集团因审计问题被迫停牌。此后的四年间至今,明发集团为达成复牌条件而奔波。 去年7月,明发集团高层“换血”。“黄氏四兄弟”退居幕后,“职业经理人”钟小明获任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停牌这四年,明发集团业绩不甚理想。2019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2%至11亿,合约销售额降三成至113.14亿元,土地储备减少4.9%至2130万平方米。 2020年中期,明发集团营收76.92亿,净利润8.47亿元,同比增长86.75%、88.38%。同期,销售额仅43.2亿元,同比降18.8%。 停牌与退市风波后,创始团队“出局” 明发集团的停牌期始于2016年4月1日,当日它被暂停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买卖。 根据当时的公告,停牌缘由为核数师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明发集团2015年年度报告出具了“不发表意见”,核数师对明发集团的三项出售事项真实性存疑。 同时在2015年年报审核过程中,核数师发现部分现金付款和收款情况解释不明。 涉及的三个出售事项分别为:2014年明发集团以6.63亿元代价出售天津一家附属公司51%的股权;以1.89亿元向控股股东及其关系密切家庭成员出售8个物业单位;以及向一名分包商出售若干物业的使用权,涉及42组物业,总代价6.44亿元。 另外,明发集团2015年在现金付款和收款上分别有约9亿元和5.4亿元款项没有合法的书面证明。 为此,核数师要求对交易真确性及商业实质性进行独立调查。但截至2015年业绩报告发布,明发集团并未展开调查,随后将明发集团拖入了停牌的泥淖。 彼时,港交所给出的复牌条件,除了要求明发集团处理过往的财务问题之外,还对明发集团的企业管理和任职人员提出了诸多要求。 为了达成复牌条件,明发集团开启了长达4年的“长跑”。除了接连公布数份财报之外,明发集团还成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 明发集团还在努力抹去家族式印记,去年4月,黄焕明、黄丽水辞任其在明发集团担任的所有职务。 同年7月,黄庆祝辞任执行董事兼集团首席执行官,黄连春辞任执行董事、集团首席运营官兼执行副总裁。 与此同时,“职业经理人”钟小明获任明发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至此,“黄氏四兄弟” 齐齐退居幕后。 任命公告显示,钟小明,现年53岁,在内地房地产行业拥有超过20年经验。2015年至2019年期间,曾任中冶置业(福建)有限公司总经理。 家族式企业,昔日厦门地产首富 明发集团是典型的家族企业,1994年作为家族老二的黄焕明与老三黄庆祝,共同成立了明发集团。之后,老大黄丽水与老四黄连春相继加入。 其中,黄焕明占股55%为明发集团的实际控股人,其余三兄弟各占股15%。四人分工也各有相同,黄焕明负责集团财务、投资等宏观战略业务,黄庆祝负责厦门总部的业务,黄连春负责南京总部的业务,黄丽水则专攻设计等技术方面。 作为最早一批房企里的一员,明发集团业务以城市运营为核心,以商业地产、住宅地产、酒店经营为支柱产业,并涉及工业、商贸、投资等多元领域。 创业初期,明发集团先后在厦门、南京等地投资开发了明发国际新城、明发海景苑、明丽山庄、明发滨江新城等知名楼盘。 2002年,明发集团转战商业地产,首个项目明发商业广场让其名声大噪,也由此走出厦门全国布局。 2007年,明发集团宣布启动上市计划。2009年11月,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继宝龙地产、禹洲地产之后在香港上市的第三家厦门民营房企。 2010年,明发集团将总部迁往上海,以加速扩张开启全国化布局。 到了2013年,明发集团在业绩会上称,集团的土地储备已超过1000万平米,足够支持开发5-6年。 这时,明发集团的资产总值也由2009年上市时的18.96亿元增至2013年的353.71亿元,涨幅高达1765%。 同年,黄焕明家族以79亿元的财富排名全国第47位,成为《2013胡润房地产富豪榜》中厦门唯一上榜的地产富豪。 2013年业绩突降,去年销售额排名行业163 激进扩张之下总会存在隐患,上市次年开始,明发集团业绩便起伏不定,多项核心业绩指标出现下滑。 2010年、2012年明发集团经营收入两连降,同比变化分别为-18.29%、-0.97%;销售毛利率也由2010年的40.83%降至2012年的31.84%,下降了8.99个百分点。 转折出现在2013年,明发集团净利润仅为13.99亿元同比下降20.71%,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净利润下滑。 同期,明发集团的销售毛利率由2009年的41.62%降至2013年的35.12%,销售净利率由2009年的26.74%降至2013年的21.95%。 到了2015年,明发集团营业收入跌至30.4亿元,仅约为2013年营业收入的一半;净利润巨幅缩减至3.19亿元,同比下降54.29%。 报告期内,销售毛利率仅为12.30%,销售净利率仅为0.29%,均为2009年上市以来的最低值。 正是2015年涉及到的三个出售事项等事宜,让明发集团陷入停牌危机。2016年4月1日,明发集团当日被暂停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买卖。 停牌这四年,明发集团净利润不断缩水,由2016年的11.69亿元,降至2019年的9.52亿元,降幅为18.56%。 营业收入呈上升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至2019年末,营收126.1亿元,同比增速仅8.75%。 同时,明发集团的毛利增长也由2016年的29.47%降至2019年的20.35%,销售净利率则由2016年的23.07%下降至2019年的8.97%。 此外,2019年明发集团销售额113.1亿,较2018年163.59亿元同比下降30.8%。 最新一期财报显示,2020年中期明发集团营收76.92亿元,同比增长86.75%;净利润为8.47亿元,同比增长88.38%。 明发集团称,收益上升系报告期内,交付总建筑面积由2019年同期的54.74万平方米,增加至2020年上半年的93万平方米所致。 同期,明发集团总资产753.55亿元,同比下降2.32%;负责总额578.12亿元,较2019年末减2.08%。 销售业绩方面,2020年上半年,明发集团实现销售额43.2亿元,同比下降18.8%。 据第三方机构克而瑞发布的《2020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200排行榜》,2020年明发集团销售额106.6亿元,行业排名第163名。
图片来源:网络 1月10月晚间,据多家媒体报道,李刚将加入复星系旗下的复地集团,任执行总裁。李刚原为高力地产集团董事长,此前离职消息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1月11日,搜狐财经致电复地集团官方网站披露的总部电话,接线人员向搜狐财经证实了这一消息。 复地集团是复星集团创始成员企业,也是复星地产旗下最大规模的开发平台。1992年,开始房地产开发业务。2011年,从港交所退市。2018年,复星重组上市公司豫园股份,注入复地资产,复地集团曲线“回A”。 据第三房机构克而瑞数据显示,2011年退市至今,其销售额最佳成绩仅为2017年的379.1亿元。2019年,复地集团销售额跌出两百亿,行业排名也由最佳时的33名降至102名。 18年老将“招入麾下”,任执行总裁 与众多知名职业经理人一样,李刚本人也有着优秀的教育背景和行业经验。 李刚是清华土木本科,哈工大房地产硕士。2002年至2010年间,先后辗转中海地产上海公司、宁波公司,主要负责投资分析、可行研究、市场判断、土地储备等工作。 2010年,李刚加盟龙湖集团杭州公司,辅佐龙湖杭州总裁袁春;2013年,升任龙湖上海运营副总,负责全部项目的管理;2015年至2016年间,再升龙湖大连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经营管理;2017年,李刚调任龙湖苏州城市总经理。 之后的2017年底至2019年6月,李刚出任旭辉集团南京事业部总经理。主导南京事业部两年间,李刚为旭辉搭建了南京事业部的大运营体系,并开辟了徐州市场。 从旭辉离开之后,李刚加盟江苏本土企业高力集团(即高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任旗下地产集团董事长一职。 高力集团虽早在1995年就成立,定位为城市综合产业运营商。但长期以来,高力集团的重点并不在地产领域,而是集中在汽车和家居市场。 不过,在2018年初,高力集团制定的《2018年—2022年五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将高力地产作为集团未来五年的主导产业、核心效益增长点。 入职高力地产之后,李刚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要将高力地产培养为客户信赖、行业尊重的成长型企业。 但好景不长,仅上任1年零4个月后,李刚辞任。彼时,有报道称,“李刚的离开或许是因为老板太想做出成绩,但当下的行情并不能撑起老板的野心。” 李刚的离开还带来了“蝴蝶效应”,在其离开的一个月后,高力地产总裁刘敬杰、设计总柳健、助理总裁吴庆、助理总裁夏阳等被传“批量”离职。 此前据媒体报道称,高力集团官网“管理团队”板块中,高力地产一栏显示空白。而如今再查询,“管理团队”板块已完全消失在其官网上。 图片来源:高力集团官方网站 从教育背景和行业经验来看,拥有18年工龄的李刚擅长管理的升级与组织的革新。而这些品质,或真是当下的复地集团所需要的。 H股退市后曲线回A,重组豫园股份 复地集团是复星集团创始成员企业,也是复星系地产业务板块旗下最大规模的开发平台。其官方网站显示,自1992年开始房地产开发业务,项目已覆盖全国16座城市,已形成住宅、健康养老、商业办公等多元化、全产品线的开发与运营业务。 时至今日,当市场讨论起复星系的地产业务,也始终绕不开这家曾在2004年成为第二家在港上市(股票代码:02337.HK)的内陆房企。 2006年至2010年间,复地集团进入杭州、西安、成都、长春等市场。其中,其于2010年承建的上海世博民企馆接待人次超过200万。 但成功上市不代表着可以高枕无忧,作为H股在港交所上市的内地注册的公司,复地集团在海外融资的能力非常有限。且受制于关联交易的规定,母公司复星国际(HK:00656)无法为其注入资产。 在这期间,复地集团股价低位徘徊,2008年一度低于每股1港元。业务表现也较为一般,直到上市的第六年,才首次突破百亿销售规模。 2011年初,复地集团宣布私有化计划。同年5月13日,复星国际22亿港元实现了对复地的私有化。至此,2011年,复地集团正式退市。 彼时,在相关公告中,复星国际曾这样表示,“将复地私有化以后,复地可凭藉复星更强的财政实力,加上其在国内和离岸银行及资本市场融资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从而拥有更优厚的条件来发展更具规模的房地产项目。” 复地集团在其官方网站披露的公司介绍中,将2011年定位为“开启发展新里程”的一年。此后六年间,复地集团进入长沙、三亚、宁波等市场,拓展至全国数十个城市的布局和深耕。 变化不止于此,2018年始复地集团的命运又迎来重大转折。彼时,复星系为扶植地产业务“曲线”上市,重组旗下上市公司豫园股份(股票代码:600655.SH)。 具体而言,豫园股份以239.77亿元作价,向浙江复星、复地投资管理等16名对象发行股份收购复星旗下及黄浦区国资委商业地产资源,开发项目涵盖商业、住宅、办公等业态。复地集团大部分房地产项目被注入豫园股份。 至2018年7月完成资产交割后,复地集团持有豫园股份 49.26%股权,并将豫园股份纳入合并范围。 珠宝时尚贡献47%营收,短期借款三年半翻20倍 就盈利情况来看,据复地集团披露的相关数据,2017年至2019年,其营收200亿元、293亿元、45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31.42%;对应净利润20.52亿元、47.62亿元、40.26亿元,2019年同比下滑15.46%。 2020年上半年,复地集团营收222.71亿元,同比增长5.88%;净利润22.56亿元,同比降幅扩大至20.37%。 上述期间,复地集团净资产收益率起伏不定,总体呈下滑趋势,由2017年的11.2%降至2020年中期的7.57%。 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细究其主营构成,其虽所属行业为房地产行业,但与地产主业并不相关的珠宝时尚业务,为其贡献了近47%的营收。 2016年时,复地集团前三大收入来源为:房地产销售为11.43亿元、物业管理为0.46亿元、物业出租为0.33亿元,营收占比92.32%、3.7%、2.6%。 2017年至2019年间,复地集团珠宝时尚营收由5.8亿元,增至204.58亿元,营收占比由2.61%升至45.06%。 度假村业务2018年首次披露的营收为4.26亿元,营收占比1.45%;次年营收翻2.2倍至9.48亿元,营收占比2.09%。 截止2020年中期,复地集团前三大收入来源分别为:珠宝时尚业务为103.85亿元、物业开发与销售为97.67亿元、物业经营管路与租赁营收为8.8亿元,营收占比46.63%、43.86%、3.94%。 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虽然地产业务已不再是第一大收入来源,但复地集团身上还是保留有当下之房企一些共同的特征,如“高负债”。 2017年至2020年中期,复地集团总负债由656.18增至1232.19亿元,三年半翻1.8倍数。其中,流动负债占比由60.3%增至65.46%。 上述期间,复地集团资产负债率由75.41%微降71.26%。但三年半的时间里,复地集团短期借款由2.73亿元增至55.28亿元,翻了20.24倍。 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而与“高负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复地集团近年来不甚理想的销售业绩。 据第三方机构克而瑞披露的数据,2013年至今,复地集团最高销售额为2017年的379.1亿元,该成绩位列当年房企排名第51名。 2018年和2019年,复地集团销售额两连降,同比降幅2.08%、46.2%。2019年销售额199.7亿元,遗憾跌出两百亿,掉出房企Top100。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前11月,复地集团销售额210.6亿元,已超2019年全年,行业排名第90名。 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回首这10年,昔日与复地集团体量相当的兄弟房企如碧桂园、龙湖、融创等,早已跨越千亿,不可同日而语。 6年5次换帅,或困于“蜂巢化”战略 复地集团缘何在一线房企中掉队了?据媒体报道,2011-2016年不到6年的时间里,复地集团已经历了5次换帅。 在李刚之前,复地集团的前任执行总裁是陈雪明。后者2014年加盟复地集团,从南京复地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路升任集团执行总裁。 2018年年初至2019年7月,陈雪明全面负责复地集团开发业务的经营管理。上任不到两年,其选择辞职,复地方面并未披露相关原因。 而自从2013年开始,复星集团基于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提出“产城一体”的组合模块方案——“蜂巢城市”,复地集团的业务发展开始服务于“蜂巢城市”战略的实施。 此后,2014年被定位为“复星地产板块战略成型、对外布局”的元年,也是“蜂巢城市”投资和实践的元年。 而在2018年,复星集团重组豫园股份之时,还成立了“复地产业发展集团”,以“蜂巢城市”理念,打造“蜂巢城市智造家”和“幸福场景营造家”。 不过,发展了7年的“蜂巢城市”成品较少。据复地集团官方网站,目前复地的产业蜂巢覆盖全国26个城市,打造了数十个蜂巢产品,核心打造的是金融蜂巢、健康蜂巢、文化蜂巢、旅游蜂巢、智慧蜂巢五大蜂巢产品。 而从组织架构来说,复地集团归属于复星集团旗下的复星地产板块。与其并行的,还有星浩、星豫、星泓、星颐、星景、BFC、星堡、策源、浙商建业等多家开发运营企业。 虽然上述平台形成了大金融、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大物贸等不同投资主题的方阵,但其在资源开发与经营理念方面难免有所交叉。 近年来,复星集团持续加码医药、保险等领域的投资布局。2020年复星集团又转向收购金徽酒、策源股份,增资化妆品公司等。反观地产业务,在整个复星体系中则“备受冷落”。
1月11日,有消息称,旭辉集团武汉区域总经理周青已提出离职申请,接下来将加入上坤地产担任执行总裁。 上坤地产近期人事变动频繁。1月8日,媒体报道称,上坤集团副总裁佟文艳近日已经提出辞职。此外,近期加盟上坤的地产职业经理人还有泰禾集团总裁助理吕彬。据悉,吕彬加入上坤后将担任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 根据克而瑞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榜单,上坤2020全年全口径销售金额为265.1亿元,排名第97位,较上年的91位略降6名。 “上坤擅长用职业经理人的专业化解决经营问题。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为上坤带来了头部房企的宽广视野,形成了公司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链。”上坤地产回复搜狐财经表示。 引入旭辉武汉总经理周青任执行总裁 1月11日,有消息称,旭辉集团武汉区域总经理周青接下来将加入上坤地产担任执行总裁。 “武汉区域总经理周青离职的消息属实,系个人职业发展原因提出的离职申请。”旭辉集团一位人士1月11日回复搜狐财经表示。 资料显示,周青的职业生涯始于万科。2004年毕业后即加入万科集团。周青于2011年7月加入旭辉集团,执掌旭辉江苏区域营销。 2015年,周青出任武汉事业部总经理,从武汉单盘到进入武汉TOP10,让旭辉集团在武汉的局面实现扭转,2019年初升任旭辉集团助理总裁。 对于周青加入上坤地产的消息,上坤人士亦表示,消息属实。 上坤地产为何挖来周青担任执行总裁?“周青入职上坤后主要负责运营、产品、营销等大生产版块,随着周青的加入,上坤能进一步提升运营质量及精益管理能力。”上坤表示。 “周青曾强调,任何一个品牌的推广,一定是建立在高品质的、优秀的项目的基础上,是以高品质产品提供给客户。这与上坤匠造宜居产品的理念不谋而合。”上坤地产表示。 第三方数据显示2020销售额较上年降6亿 上坤地产成立于2020年,在地产行业是一家比较年轻的公司。2010年,上坤地产在上海开发首个项目,截至目前,上坤地产的重心仍在长三角区域。 截至2020年7月底,上坤拥有总土地储备约410万平方米。其中,70%位于长三角经济区。 2017至2020年前4个月,上坤的物业销售收益分别有约100%、100%、76.6%及97.4%来自于上海的物业项目。 2020年,上坤开启上市之路,并于当年11月17日登陆港交所。招股书显示,上坤过往三年分别实现营收12.01亿元、68.47亿元和75.35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50.5%。 资料显示,上坤地产2020年4月底实现营业收入11.49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1.52亿元基本持平。 从销售额来看,2019年上坤集团实现全口径销售额271.8亿元,在克而瑞榜单上排名第91,同比增长18.4%。彼时,上坤地产董事长朱静提出,希望在未来的3-5年内,能够保持50%的复合增长率。 然而,2020年,根据克而瑞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榜单,上坤全年全口径销售金额为265.1亿元,排名第97,业绩不涨反降。 副总裁辞职,尚未知后续去向 除了挖来旭辉集团武汉区域总经理周青外,近期媒体报道称,上坤集团副总裁佟文艳已经提出辞职,或将于春节前后正式离职。 官网显示,佟文艳于2018年11月加入上坤地产,2020年3月获委任副总裁,负责集团的品牌发展、销售及营销管理以及客户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佟文艳此前亦曾供职于旭辉。入职上坤前,佟文艳曾任职多家上市房地产公司,其中包括绿地控股、旭辉、泰禾。 入职旭辉后,佟文艳担任旭辉上海区域总经理助理兼营销总监,2017年旭辉集团业绩首破千亿,佟文艳负责营销工作的上海区域贡献了100亿左右,是当时旭辉业绩的贡献大户。 佟文艳在业内以“铁娘子”形象闻名,在上坤集团欲赴港IPO之际,佟文艳选择了加盟上坤。 搜狐财经查询上坤地产官网发现,在团队介绍页面,佟文艳仍在副总裁之列。不过上坤一位内部人士表示,佟文艳已经提出离职的消息属实,目前尚不知道后续去向。 “周青与佟文艳并非接替关系,两个人的人事变动只是时间上比较巧而已。”上坤上述人士表示。 至于佟文艳的离职是否与业绩有关?目前尚未知晓。 原泰禾总裁助理亦将加入上坤 为了加速扩张,上市以来,上坤地产四处“招兵买马”,寻求良将。 “伴随着上市和规模的扩张,上坤加速对人才进行梳理,搭建逐步合理的人才结构并不断优化。”上坤地产表示,“2020年以来,上坤积极引入了大量职业经理人,包括多位职能中心的高管和区域总经理。目前,公司聚集了一批高量级的职业经理人,内部核心管理团队大多拥有top30房企任职经验。” 另据搜狐财经了解,近期加盟上坤的地产职业经理人还有泰禾集团总裁助理吕彬。吕彬加入上坤后将担任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 资料显示,吕彬是旭辉集团第一届管培生,2008年加入旭辉,2013年加盟万科。 2013到2018年,吕彬先后在苏南万科,徐州万科工作,负责营销管理等业务,17年负责徐州万科时,销售回款突破100亿,市场占有率23%。 2019年,吕彬担任万科上海区域集团第三管理中心合伙人,负责营销工作,全年回款超800亿。2020年出任泰禾集团总裁助理。 “上坤的高管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平均拥有逾15年经验,且不乏万科、碧桂园、中海、龙湖、新城、旭辉、泰禾等从业经历。这些人才为上坤在发力全国化、IPO等环节均有助力。”上坤地产表示。
海花岛实景图,图片来源:海花岛旅游度假区官方微信公众号 2021年才刚开始,恒大集团就很“忙”。 1月5日,恒大集团在湖南、江西、重庆等多地分公司推出“0元抢商铺,10年返祖”优惠政策。 1月6日,中国恒大(HK:03333)2020年销售业绩出炉。全年总销售额7232.5亿元,并官宣2021年销售目标为7500亿元,有息负债目标将再下降1500亿元。 在这期间,恒大集团继续重整旅游架构,将酒店资产从地产板块腾挪到旅游板块。 1月7日,恒大集团控股企业恒大地产(即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再将双鸭山恒大酒店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至恒大旅游管理(即恒大旅游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 本次接盘的恒大旅游管理同为恒大集团下属控股企业,与恒大旅游集团为兄弟公司。 年初至今的7天里,恒大地产旗下已有4家酒店股转至恒大旅游管理。若从去年12月中旬算起,20天里,恒大地产共出手19家子公司予恒大旅游管理,涉及酒店17家。 恒大旅游管理接盘17家酒店 从时间线来看,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恒大地产就开始陆续退出酒店业务。 在近20天时间内,恒大地产将旗下19家酒店、餐饮及公寓管理公司腾挪至恒大旅游管理。其中,有17家酒店,另外两家分别为餐饮管理公司和公寓管理公司。 企查查APP显示,恒大地产成立于1996年6月,是恒大集团的地产业务主体。据恒大集团官方网站,目前恒大地产在全国280多个城市拥有870多个项目,服务1200多万业主。 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恒大地产营收3022.3亿元、4365.52亿元、4264.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2.16%;对应的净利润391.9亿元、658.7亿元、387.71亿元,2019年同比下降2.31%。 2020年中期,恒大地产营收3367.1亿元,同比增长17.66%;净利润188.08亿元,同比减少31.21%。 恒大地产2017年至2020年中期财务指标,图片来源:企查查APP 通过这20天内的股权转让,这17家酒店大股东已由“恒大地产”变更为“恒大旅游管理”。这些资产也从恒大集团的地产板块,腾挪到了旅游板块。 本次接盘的恒大旅游管理,并不是外界所熟知的恒大旅游集团(即恒大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恒大旅游管理成立于2018年3月28日,注册资本100亿元。前身为儋州恒大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于2019年6月更名,为恒大集团下属控股企业,与恒大旅游集团为兄弟公关。 恒大旅游管理主要为运营管理平台,目前该平台对外投资的24家企业中,有13家为酒店及餐饮企业。 恒大旅游集团2020年销售额破1000亿 旅游板块是恒大集团五大类业务之一,其余四大类业务分别为民生地产、健康养生、新能源汽车、及包括保险在内的其他业务。 其中,恒大旅游集团是恒大集团旗下旅游业务的实施主体,囊括文化旅游、健康与农业三大产业,代表产品主要包括恒大童世界、恒大水世界、中国海南海花岛、恒大养生谷以及恒大高科农业等。 工商注册信息显示,恒大旅游集团前身是恒大海花岛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 之后在2015年11月,恒大集团宣布将投资1600亿打造人工旅游岛海南海花岛,涵盖国际会议中心、别墅酒店、影视基地、运动健身中心等28大业态。目前,海花岛已正式开业并试运营。 2016年11月,恒大旅游集团发生工商变更,控股股东由恒大地产集团变为恒大集团,成为恒大集团的一级业务板块。 紧接着的12月,恒大集团公布“童世界”计划与“水世界”计划,与迪士尼、环球影城等主题公园错位发展,进军旅游主题公园领域。 此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恒大旅游集团就宣布在江苏、贵州、湖南、河南等地签下了6个童世界项目,并预计总投资愈3000亿。 中国恒大2016年年报显示,截止期末,恒大旅游集团在建项目仅有海花岛和启东恒大海上威尼斯两个,全年实现合约销售额174.7亿元。 进入2017年,在当年2月举行的中层工作会议上,恒大集团将旅游板块全年销售额目标定位800亿元,较2016年已实现销售额翻了4.5倍。 2017年上半年,恒大旅游集团合约销售139.9亿元。截止12月末,布局文旅项目由年初的2个增至11个,总旅游用地面积为4307万平方米。 2018年之后,恒大文旅开始布局全国,在长沙、开封、太仓、句容等多地的文旅项目也相继面世。 最新的中国恒大2020年中期报告显示,截止6月30日,恒大旅游集团已经完成布局15个童世界项目,预计2022年陆续实现开业;未来3年,将在全国布局20-30个恒大水世界项目。 图片来源:中国恒大2020年中期报告 去年12月18日,恒大旅游集团还曾发布海报称,2020年销售额已突破1000亿元。 最近一次涉及旅游集团的业务调整是在去年10月,彼时,恒大集团将旗下的酒店集团被并入到旅游集团中。 一位接近恒大旅游集团的内部人士告诉搜狐财经,将恒大地产旗下的酒店资产划到旅游板块,有利于业务资产结构的优化和后续运营发展。 “上述股转并没有对资产与负债情况产生改变,但将地产板块的资产划入旅游板块,将增强后者的实力。如果以后旅游板块上市的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恒大集团负债率。”另一位业内人士则认为,恒大集团或意在增强其旅游板块的整体资产,为长远发展谋划。 值得一提的是,在融资“三道红线”监管之下,恒大集团“降负债”任务越发紧迫。 恒大集团昨日发布的2020年销售业绩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末,恒大集团有息负债余额7165亿元,与2020年3月开始宣布实施“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策略时相比,9个月实现有息负债下降1578亿元。 恒大集团还表示,2021年其有息负债将降1500亿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阿里拍卖网显示,锦州银行将有两笔合计9600万股股权2月5日被拍卖。其中,锦程国际物流集团持有9000万股,起拍价为3.47亿元;剩余600万股由大连长兴岛绿城发展有限公司持有,起拍价为2314万元,两笔拍卖的股权单价约合3.86元/股。 图片截取自阿里拍卖网 图片截取自阿里拍卖网 标的物评估报告显示,以2020年6月30日为基准测算,此次拍卖的股权评估价为5.51元/股。据此计算,上述两笔股权均是以7折的价格进行拍卖。 图片截取自阿里拍卖网 实际上,锦程国际物流集团此前已经拍卖过一次锦州银行股权。京东拍卖网显示,2020年12月29日,锦程国际物流集团6350.76万股锦州银行股权作价1.85亿元流拍。 同样是以2020年6月30日为基准,但当时的股权评估单价仅为4.04元/股,这也意味着二月份即将拍卖的这两笔股权价值已较去年末上涨了36%。 拍卖股权均系锦联控股所有,曾为民营企业500强 锦州银行2020年半年显示,锦程物流是锦州银行的第五大内资股股东,持有锦州银行2.14亿股内资股,其中有1.5亿股处于质押状态,股权质押比例为70.26%。长兴岛绿城持有锦州银行3317.9万股内资股。 图片截取自锦州银行2020年半年报 从股权关系上看,锦程物流与长兴岛绿城均隶属于锦联控股集团旗下,锦程物流99.82%股权由锦联控股集团直接持有,长兴岛绿城99.76%由锦联控股集团通过锦联资产间接持有。 锦联控股集团成立于1990年,是一家集国际物流服务、供应链服务园区经营、供应链资产管理于一体的跨国和跨地区经营的企业集团,曾连续七年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企查查显示,锦联控股有2条失信记录、13条限制高消费记录和5条被执行人记录,被执行总金额高达12亿元。锦联控股集团实际控制人李东军曾于2010年至2018年担任过锦州银行非执行董事。 通过对锦联控股集团历史裁判文书梳理发现,该企业涉及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共有23起,申诉人包括农行、建行、工行、锦州银行等12家银行,涉及本金合计约25.96亿元。 财务危机后首次实现盈利,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5.76% 锦州银行于2015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当时锦州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了3129亿元,是辽宁省境内规模第二大的城商行。上市后的两年,锦州银行的资产规模平均增速更是达到了40%左右。 财报显示,2013年-2017年,锦州银行的营收由39.22亿元增长了3.8倍,净利润也由13.55亿元增长到了90.9亿元,增长了近6倍。 然而进入2019年,锦州银行两次延迟披露财报。5月,会计师事务所安永辞任锦州银行审计师,锦州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导致的危机终于爆发。 从2019年8月31日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锦州银行的经营业绩较前几年急转直下。2018年末,锦州银行资产减值损失为236.84亿元,净亏损高达45.38亿元。 资产质量方面,2017年末,锦州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1.04%,但2018年底,不良贷款利率大幅增至4.99%,在2019年半年报中,这一数值继续增至6.88%,不良贷款余额近300亿元。 锦州银行问题爆发后,监管部门积极介入并协调。2019年7月,工行、信达和长城等机构出资60亿元战略入股锦州银行,此后董事会也进行了大换血。 2020年上半年,锦州银行终于扭转了连续两年的亏损状况。半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锦州银行实现净利润4.13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8.68亿元。 图片截取自锦州银行2020年半年报 报告期内,锦州银行实现营收64.44亿元,同比下降52.4%。其中利息净收入为60.53亿元,同比下降48.9%。对此,锦州银行在财报中解释称,是由于“根据资产处置框架协议,对拟处置资产在报告期内的利息收入不再确认”等原因导致的。 图片截取自锦州银行2020年半年报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0年6月末,锦州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4%,同比下降了5.76%;拨备覆盖率243.73%,同比增加128.72%。两项重要指标较去年同期有明显改善。截至报告期末,锦州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80.0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78.77%。 图片截取自锦州银行2020年半年报 值得注意的是,半年报显示,锦州银行前十大单一借款人借款总额为437.58亿元,前十大借款人贷款总额占该行资本净额的比重已达到70%,超过了50%的监管要求。此外,锦州银行最大单一借款人额度为64.12亿元,占该行资本净额的10.26%,也超过了10%的监管红线。 截至2020年6月末,锦州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5%、6.94%、9.06%,与监管要求的7.5%、8.5%和10.5%也存在一定差距。 2020年9月30日,锦州银行向成方汇达及辽宁金控定向增发了合计62亿股内资股,定向增发的募集资金净额(扣除相关费用后)约为120.9亿元,将全部用于用于补充该行的核心一级资本。
“规模是一定要的,规模决定了江湖地位。”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在一次媒体会上曾这样表示。 如今,禹洲集团终于如愿以偿。根据1月7日晚间禹洲集团发布的2020年12月份未经审核营运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禹洲集团及其附属公司、联属公司累计实现销售金额1049.67亿元,销售面积626.46万平方米。 这意味着,禹洲首次获得了“千亿俱乐部”的入场券。在此前的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表示,2020年禹洲将向着千亿目标迈进。按此计算,禹洲集团完成了全年目标。 为了地产江湖,禹洲集团可谓“不惜一切”。如今站在千亿销售额之上,禹洲面临着众高管离职、债务陡增、利润率下滑等一系列挑战。 未来,禹洲将向何处去? 市值154亿,仅相当于两个月销售额 2021年1月8日,这是禹洲地产公布全年1049.67亿销售额,跻身“千亿俱乐部”。然而,市场并未给予积极回应。 今日,房地产板块迎来普涨,但禹洲集团却下跌0.73%。根据目前股价计算,禹洲集团总市值154.3亿港元,仅相当于其两个月销售额。数据显示,禹洲11月和12月两个月合计销售额163.52亿元人民币。 将时间拉长,禹洲集团近三年股价跌幅达56%。市值由三年前的351亿港元,跌去近200亿港元。 过去三年,也恰是禹洲销售额猛增的三年。2018、2019、2020年,禹洲的销售额分别是560亿、751亿、1049亿。然而,市场却对禹洲集团“用脚投票”。而相比之下,同样规模快速扩张,并在2020年跻身千亿的龙光集团,过去三年股价涨幅约为68%。 其中原因在于,禹洲集团为了追求千亿销售额,放弃利润增长。在股吧,一些投资者批评禹洲集团“只要面子、不要里子”。 2020年上半年,禹洲集团在实现营业收入140.06亿元,同比增长20.36%,归母净利润仅有10.19亿元,同比减少37.81%。 与此同时,禹洲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3.39%和11.07%,同比分别下降3.6个百分点、5.32个百分点。 这看起来并不符合禹洲领导层一直强调的“追求利润”的原则。 2017年,禹洲集团提出“区域深耕,全国领先”的发展战略,并明确三年后实现千亿销售额。但与此同时,禹洲董事局主席林龙安在2017年全年业绩发布会上亦表态:“我们更看重的是盈利。” 2020年春天召开的业绩会上,林龙安再度强调,禹洲不过分追求规模,而追求有盈利的增长。 但事实上,规模和质量仍然成为一个单选题,而禹洲选择了前者。 在冲击千亿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已影响到了禹洲集团的财务状况。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增收不增利等顽疾,未来均成为对禹洲集团的挑战。 利息支出为净利润的1.7倍 2017年,禹洲集团按下3年冲击千亿销售规模的启动键。在今年严峻的市场背景下,不少房企主动调低经营目标,而禹洲仍坚定冲击千亿。 为了拼尽全力完成既定销售目标、继续追求规模上的扩张,禹洲选择了牺牲利润,让本就不高的利润率雪上加霜。 追求规模进程中,禹洲集团的销售规模增速不可谓不快,从2016年的232亿元,到2020年的1049亿元,四年时间内增长了352%,但盈利能力却几乎始终处于下降状态。 2016-2019年期间,禹洲毛利率分别为36.27%、35.4%、30.72%、26.21%,并在2020中期进一步降至23.39%。 负债方面,截至2020年中期,禹洲集团负责总额高达1367.47亿元,资产负债率81.52%,同比猛增175.64%。 2019年,禹洲总借贷规模达到556.69亿元,当年资本化利息支出41.57亿元,超过当年36.0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2020年前6个月,禹洲资本化利息支出17.92亿元,同比增长15.76%,为归母净利润的1.7倍。 与此同时,穆迪、标普下调了禹洲集团评级。标普认为,禹洲集团的去杠杆化前景仍不明朗,未来收入增长可能会放缓,预计未来12个月内不会得到恢复或改善。 自2016年发起扩张后,禹洲集团的投资活动现金流量逐年暴增。2016-2019年,该项指标分别为-79.54亿元、-101.57亿元、-15.88亿元、-189.44亿元。同期,禹洲集团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分别为63.15亿元、73.14亿元、98.79亿元和253亿元。 拿地投入超营收,少数股东权益猛增 禹洲于1994年创立于厦门,从2004年起,禹洲开始版图扩张,在上海、合肥等地相继落子,完成了从“区域型房企”向“全国性房企”的转变。2009年,禹洲地产在港交所上市。 2016年,禹洲集团将公司总部从厦门搬迁至上海。随后开启了从232亿销售额向千亿的竞逐。 2018年,禹洲集团通过招拍挂、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入手30块土地,新进入北京、重庆、佛山等9个城市。2019年,禹洲集团的拿地投入,再一次超过了当年的公司营业收入232.4亿元。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禹洲集团的拿地投入分别为80.52亿元、244.4亿元。 相应的,禹洲集团的土地储备从2015年的856万平方米,增长至2019年的2012万平方米,相当于此前的2.35倍。 从2017年到2019年,禹洲的平均拿地成本分别为5697元、4812元和6074元,而2020年上半年则为6642元每平方米。 禹洲通过收并购获取了大量土地,其中最引发关注的是2020年7月接手李嘉诚的“地王”项目。通过参股、合作开发等模式大举扩张后,禹洲集团的少数股东权益增速显得十分醒目。 财务数据显示,禹洲少数股东权益占比从五年前的5.88%逐步攀升至2019年的20.21%。 2020年上半年,禹洲集团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总权益比重为25.91%。 2015年,其少数股东权益为6亿元,至2019年该项指标达到了58亿元,增长近9.67倍。同期,禹洲集团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权益规模从96亿元增长至229亿元,增长仅2.38倍。 人事变动频繁,高管任职1至2年即跳槽 伴随着一路激进扩张,禹洲集团的人事变动可谓频繁。不少高管任职1至2年便跳槽。 近期,业内消息称,禹洲集团执行总裁许珂将于2021年2月份离职,对此,禹洲表示尚未掌握相关消息。 许珂加入禹洲集团的时间是在2018年。彼时,其主要负责禹洲的投资运营和营销,担任副总裁。而后,许珂又升任为禹洲集团执行总裁。在此之前,他在万科、阳光城、泰禾等房企工作。 许珂任职期间,禹洲集团的销售增长表现不俗。根据禹洲集团财务报告显示,2018年和2019年,禹洲集团实现销售额分别为560.03亿元和751.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9%、34%。 近三年来,禹洲高管团队经历了高频度地调整。 2019年年末,原招商蛇口华南区域负责人萧睿加盟禹洲,负责投资工作。外界猜测,许珂离职后,萧睿大概率为接棒者。如果传言为真,萧睿将成为又一个入职不满两年即担任执行总裁的禹洲高管。 此外2019年7月,禹洲集团原财务总监黄展鸿宣布离职。黄展鸿曾于禹洲地产担任财务总监兼公司秘书,负责境内外公司债发行、公司收购、集团审计、中期评阅,引入重要战略股东、帮助公司获取国际有名分析师覆盖研究所报告。 黄展鸿2018年1月加入禹洲地产。2019年7月7日,禹洲地产发公告称,黄展鸿因寻求其他商机而请辞公司首席财务官及公司秘书等职务,其与禹洲地产董事会并无意见分歧。
图片来源:网络 继2020年末拟筹建长三角发展集团(以下简称“长三角集团”)和金融集团之后,中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股票代码:2772.HK,以下简称“中梁控股”)又有架构调整。 1月7日,有市场消息称,中梁控股欲筹建京津冀发展集团(以下简称“京津冀集团”),副总裁马飞兼任后者驻场COO。 对此,中梁控股方面向搜狐财经证实了这一消息,“京津冀集团尚在筹备阶段,未来仍将属于上市体系内,重点是深耕核心都市圈内的二线城市。” 中梁控股1993年成立于温州,2016年将总部迁往上海。此后仅三年时间,中梁控股跑进行业前20,实现销售额从百亿元到千亿元的跨越。2019年7月,登陆港交所。 与其他房企不同,中梁控股架构调整较为频繁。仅2020年,中梁控股3月新成立上市平台下属的控股集团,8月揭牌成立粤港澳发展集团,11月又宣布将筹建长三角集团和金融集团。 在一位资深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外部融资环境收紧、三四线城市红利逐步消失,曾经以三四线城市为主的中梁正面临着增长乏力的问题。 “中梁控股需要成立这样的下属子集团,把各自版图和权责划分得更加明确。在业务上仍然以地产为主营业务,但可结合区域实际开拓新领域,以刺激全盘业务的增长。”他说道。 拟筹建京津冀集团,副总裁马飞兼任驻场COO 虽尚在筹建中,但京津冀集团已显露初步的人事架构。 中梁控股副总裁马飞,将兼任京津冀集团驻场COO,对重大业务的模式模版及产品策略进行赋能支持;汤磊任京津冀集团执行总裁,分管相关范围内的业务拓展及开发经营。 具体到筹建细节,中梁控股将成立“京津冀集团筹建PMO办公室”,由汤磊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相关工作的推进。待京津冀集团正式成立后,再按照子集团权责,进行相应的调整。 此外,京津冀集团还将根据业务特点及商业模式等实施多层合伙人制度。 中梁控股方面回复搜狐财经称,筹建京津冀集团是客观事实,但过多细节暂还无法透露,“还是属于上市体系内,重点是深耕核心都市圈内的二线城市。” 温州起家的中梁控股,长期聚焦二三四线市场,在长三角、中西部、环渤海、海峡两岸及珠三角五大经济区23个省份及直辖市的142个城市进行业务布局。 2019年全年,中梁控股斥资764亿元,共拿地139宗。其中超80%的金额,被用于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的土地购买。同年,长三角和中西部分别为中梁控股贡献了59%和23.5%的销售业绩。 在中梁控股年报披露的其所投资的二线城市名单中,地处京津翼地区的,仅有天津一个城市。 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中梁控股在二线城市分别实现销售额537.12亿元、297.37亿元。具体到天津市,当期销售额贡献比仅为0.2%、0.4% 公开报道则显示,2017年,彼时还未上市的中梁控股曾组建京津冀事业部。 但2018年12月,在港交所首次提交IPO申请书一个月之后,中梁控股发布内部通知,整体裁撤京津冀事业部,原区域项目也全部划归其他区域。 彼时裁撤共涉及近500人被调整,还引发了近100多人进行整体诉讼维权。 巧合的是,裁撤京津冀事业部之时,也正是中梁控股蓄力辐射环渤海、中西部、海峡西岸、珠三角等非长三角经济区之际。 裁撤京津冀事业部之后,2019年初,中梁控股又马不停蹄地调整组织架构。 彼时,中梁控股将原先的12个区域集团进行收缩合并,最终调整为南方、北方、西部、山东、浙江、江苏和中部等7个区域集团。 与之相伴随的,在建立7大区域集团后之后,原先各个大区的人员编制也被进一步的收缩。 2019年末,上市仅6个月后,中梁控股将集团总部人数由近580多人精简到400多人,通过人员调整的方式,再次优化组织架构。 这一年,中梁控股不仅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还顺利迈入千亿房企阵营,行业排名窜升至第19名成为房企20强。 增设长三角集团,三大经济圈被补齐 进入2020年,千亿之后的中梁控股并未停止其调整的脚步。 随着7大区域集团的业务不断扩大,为了让组织架构能够匹配业绩增长。2020年3月,中梁控股在上市公司体制内新成立了控股集团。 2020年8月,中梁控股粤港澳发展集团(以下简称“粤港澳集团”)揭牌成立。11月,中梁控股又在内部发布公告,宣布成立长三角集团和金融集团。 12月末,中梁控股长三角集团的人事任命结果传出。与京津冀集团定调类似,长三角集团也有中梁控股高层领导驻场。 其中,中梁控股执行董事,联席执行总裁陈红亮,兼任长三角集团执行董事及驻场COO,进行组织建设等方面工作。 中梁控股地产业务之联席总裁及执行董事李和栗,兼任长三角集团首席董事及驻场CPO,对投资、产品等业务进行把关和赋能支持。 曾为旭辉上海区域副总裁,熟悉长三角地区业务的谢志刚,被任命为执行总裁,全面负责长三角集团日常经营工作。 另有媒体报道称,控股集团成立后主要负责顶层设计和架构搭建,并不做具体的业务。 具体而言,控股集团下或将包含地产发展板块、现代服务业板块(以物业服务为主),这已是中梁控股较为成熟的业务板块。 而去年8月新揭牌的粤港澳集团,以及官宣拟筹建的长三角集团、金融集团,乃至京津冀集团,或也将纳入控股集团的组织架构中。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搜狐财经,与其他房企不同,中梁奉行“先人后事”,看重组织的力量。 “与总部集权不同,这样的组织架构在得以统筹各子集团业务的同时,也保证了子集团的独立,减少了决策的时间,也有利于区域集团规模做大。”他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中梁控股相关区域集团的筹建,还对内部资源进行了整合。 据媒体报道,今年8月揭牌成立粤港澳集团,由此前的南方区域集团更名而来。 未来,粤港澳集团在业务上仍然以地产为主营业务,但也会开拓新领域探索新产品,如结合区域实际,参与城市更新项目等,以最大效能地激发区域活力,促业绩增长。 “此前虽有划定相关的区域集团,但难免会出现打架的情况。双方各凭本事,或多或少的会介入彼此的区域,凭借手中资源和能力去做一些项目。”这位业内人士认为,在对组织框架进行调整和升级后,相关板块的划分和权责更加明确了,更有利于业务开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长三角集团、京津冀集团在筹建中,连同已揭牌的粤港澳集团,中梁控股在中国活跃度最高的三大经济圈的业务布局也将形成。 2020年销售额1688亿元,超额完成目标 中梁控股成立于1993年,实控人系现年49岁的温州人首富杨剑,持股比例为81.28%。2015年,中梁控股走出江浙启动全国布局战略。次年,将总部从温州迁至上海。 2016年至2019年,中梁控股分别实现销售额190亿元、649亿元、1015亿元、15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0.22%,迈入千亿房企阵营,行业排名也从第83名窜升至第19名。 上述期间,中梁控股营收由29.25亿元增至566.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68.53%,净利润由-2.7亿元增至62.56亿元。2019年底,中梁控股登陆港交所。 2020年上半年,中梁控股营业收入237.6亿元,同比增15.6%;合约销售金额677亿元,同比增6.3%;期内净利润22.1亿元,同比增16.4%,逆势环境下仍实现增长。 刚过去的2020年,是中梁控股自2016年搬至上海开启全国化的“一五战略”收官之年。1月4日中梁控股发布的销售数据显示,2020年其销售额1688亿再创新高,并超额完成全年1600亿元的销售目标。 中梁控股方面告诉搜狐财经,2021年是其“二五战略”开局之年。“公司中长期目标为保持有质量的增长,维持在TOP20中的较高水平。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坚持‘深耕外拓提升城市能级’的投资布局策略。” 而在前述资深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随着三四线城市楼市由热转冷,实现千亿规模之后的中梁控股,未来或将进一步将业务布局向二线城市倾斜。 中梁控股2020年半年报则显示,2020年上半年,其开始实施“转二线强三线”的投资策略。当期土地投资中,二线城市占比高达64%,三线城市占比27%。 2019年时,三线城市为中梁控股贡献了52.6%的销售业绩,二线城市贡献了35.2%;2020年上半年,三线城市销售额贡献比已稍降至45.2%,二线城市则升至43.9%。 “应对千亿后的增长瓶颈,中梁控股要找到‘第二增长曲线’。适当的在区域内部做一些调整,也是必要的。”这位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