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国企改革以来,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2020年12月19日,天津医药集团举行混改签约仪式,意味着天津医药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实质突破,这一重大成果备受外界关注。 国企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国企混改可以提高国企效率,带动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同时可以为民营企业带来发展空间和机遇。天津医药集团作为一家国有大型综合性制药集团,在医药科研、生产、商业销售方面具有强大实力,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格局,连续多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经过多年的发展,天药集团也迫切希望通过改革促进进一步的发展,释放新活力。 国企在资本和品牌号召力方面独具优势,但是在搞活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上,国企仍与世界一流企业存在差距。而民企在机制、体制方面灵活,创新能力强,通过国企民企混改,可以发挥国企的资源优势和民企的体制灵活优势,从而激发企业活力,提升竞争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指出,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对国有资本不再绝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监管制度。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还发布多项指导政策积极鼓励、推进国企混改,此次天津医药集团成功签约混改,是天津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求下的重大成果。 2020年底,国企混改潮起,多家国企拉开了混改大幕。天津市密集推出近30个国企混改项目,主要涉及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建筑施工、商贸旅游、投融资服务、公共服务、金融、医药等行业和领域。成功签约的天津医药集团混改项目,可以说是其中规模最大的混改项目之一,未来或将成为医药行业内国企民企融合共赢发展的典型案例。
财经网生活讯 近日,财经网生活由BoF获悉,Vans、Supreme、Timberland和The North Face的母公司VF Corp宣布,计划于今年4月起重组欧洲大陆的业务,将该集团品牌运营中心从中国香港迁至上海,其亚洲供应中心迁至新加坡,并计划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增设一个区域服务中心。 有评论认为,此举反映出时尚业的普遍趋势,即越来越多的品牌放弃或减少在中国香港的运营据点,尽管其曾是奢侈品购物的圣地。原因就在于,其正面临各个层面的严峻挑战。 另据财经网生活了解,范思哲(Versace)、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agamo)、宝格丽(Bulgari)、芬迪(Fendi)、纪梵希(Givenchy)和赛琳(Celine)等奢侈品牌都于2020年削减在中国香港总部的员工数量,以便更好地关注中国内地办事处。据悉,欧莱雅也计划缩减中国香港地区办事处,并将其迁至中国内地和新加坡。
金融界网站讯 著名国际投资银行花旗发表2021年地产行业展望报告,继续推荐龙光集团(3380.HK)为行业首选,目标价为19.3港元。花旗指出,中国地产行业已经进入“管理红利”时代,龙光管理层执行力强劲,土储优质充裕,城市更新具有独特竞争优势,未来三年权益销售可保持年均20%的确定性增长。该行认为,集团未来业绩增长确定性高,财务稳健,股息优厚,是长期投资者的首选。 花旗指出,集团执行力强劲,今年前11月的权益合约销售同比增长约35%,将超额完成2020全年1100亿元权益合约销售目标。该行并指,集团城市更新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是集团业绩增长新引擎。该行预计集团未来3年合计可孵约1500亿元的城市更新货值,每年城市更新可贡献约20%的核心利润,保障集团业绩跨周期持续增长,盈利能力行业领先。 花旗研报指出,集团财务稳健,费用控制出色,融资成本持续下降,管理红利突出,未来将成为地产行业整合的赢家。
同时,截至本公告披露之日,航民集团持有第一创业股份177,435,869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4.22%。(记者/周尚伃)
编者按:尽管去年行业曾经悲观地预测:站在未来,去年可能是最好的一年。疫情的黑天鹅落下之时,行业也曾经悲观地喊出:失去的春天。我们依然看到在逆境中坚持产品品质的企业,看到营销人们从线下到线上的全面探索,看到了竞合出的未来,看到了在第二赛道不断探索的身影。劳动不仅光荣,更应该能致富。于是,整个行业收获了五年来最好的“金九银十”,在错过了一个春天的情况下,依然有企业提前一个月撞线全年业绩。欣喜之余,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看到在行业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的当下,有的问题迫在眉睫。已经接近公开报价的销售榜,“三条红线”尽踩的品牌房企们,被渠道绑架日益严重的销售,以及靠优化、卖资产活下去的“问题宝宝”,资本泡沫破裂的物管行业……在2020年最后一个月,北京商报新北京楼市周刊推出年终特别策划《拾问·2020》,回看整个行业。 受疫情影响,今年房地产市场普遍采取“后发制人”,尤其是在“金九银十”期间,各种促销手段更是层出不穷,但缺失将近一半的销售时间,众房企依然面临巨大的业绩压力。 年关将至,众房企前11月销售业绩陆续出炉,距离全年业绩目标还有多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房企年底是否能够“出线”。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在50家典型房企中,有41家公布了2020年业绩销售目标,其中有7家已经提前宣布完成了业绩销售目标。按照前11月销售数据测算,目前目标完成率在86%-100%的企业有28家,这些房企仍具备“出线”机会。但部分目标完成率不足八成的房企,大概率将“失约”全年业绩销售目标。 7家房企提前完成业绩目标 从前11月的销售情况来看,各大房企目标完成率已出现分化。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50家典型房企中,有41家公布了2020年业绩销售目标,其中已公布业绩目标的房企中,超八成房企的目标完成率在86%以上,恒大、金茂、时代中国、滨江集团(行情002244,诊股)、大发地产、越秀地产等6家房企在11月提前完成了全年业绩目标。 截至2020年11月,恒大、金茂、时代中国、滨江集团、大发地产、越秀地产的销售额分别为6786.6亿元、2003亿元、835.91亿元、1183.8亿元、263.03亿元、844.16亿元,目标完成率分别为104.41%、100.15%、101.57%、118.38%、108.69%、105.26%。 除此之外,目标完成率在86%-100%的企业有28家,分别是弘阳地产、龙光集团、禹洲集团、招商蛇口(行情001979,诊股)、中骏集团、雅居乐、宝龙地产、花样年、阳光城(行情000671,诊股)、华润置地、龙湖集团、中海地产、绿城中国、碧桂园、佳兆业、新力控股、正荣地产、金科股份(行情000656,诊股)、中梁控股、当代置业、新城控股(行情601155,诊股)、合景泰富、世茂集团、旭辉集团、融创中国、首开股份(行情600376,诊股)、中国奥园、融信中国。这些房企仍具备“出线”的机会,尤其是业绩目标完成率超过90%的房企。 其中,12月20日,中骏集团公开宣布,“截至12月20日,中骏集团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4由此,公开宣布完成业绩销售目标的房企增至7家。 除中骏集团外,弘阳地产、龙光集团、禹洲集团、招商蛇口、雅居乐、宝龙地产、花样年等业绩完成率都在95%以上,也可以说已经锁定了“出线”机会。 房企业绩表现,有人得意也有人失意。富力地产、佳源国际、首创置业以及建业地产等目标完成率甚至不足78%,按照目前的市场状况,这些房企大概率将无法完成全年业绩销售目标。 记者注意到,受疫情因素影响,首创置业于年初曾下调业绩销售目标至800亿元,但截至今年11月,首创置业仅完成601.1亿元销售额,年度目标完成率为75.14%。继2019年未完成全年业绩目标后,首创置业在今年或将继续“失约”。 调低业绩目标增幅 房地产市场在今年上半年“遇阻”,有将近一半的销售时间无法正常运行,各大房企面临巨大的业绩压力。下半年房地产销售加速修复,今年的“金九银十”更是给众房企创造了业绩冲刺的机会,11月这一强劲势头继续保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0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3%,增速比1-10月提高1.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达到14.9万亿元,同比增长7.2%,累计销售均价同比增长5.8%,全年累计均价涨幅连续4个月基本保持稳定。而从单月数据来看,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1.75亿平方米,销售额1.73万亿元,量价数据从7月起连续5个月刷新历史统计最高值。 “由于受到疫情冲击,今年房地产市场普遍采取‘后发制人’。”地产分析师严跃进分析称,从业绩目标完成情况来看,打折促销固然给房企业绩冲刺创造了机会,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今年各大房企在业绩目标设置时普遍趋于谨慎。 记者梳理发现,在所统计的35家房企中,业绩目标增速在20%以上的仅有8家,业绩目标增速处于10%—20的有12家,而业绩目标增速处于10%以下的有15家,其中不乏恒大、融创中国、龙湖集团等头部房企。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房企在今年不但压缩了业绩目标增速,更有甚者业绩目标增速为负值。例如,远洋集团2020年业绩销售目标设定为1300亿元,这与2019年的1400亿元相比,下调了7%左右;新城控股2020年业绩销售目标为2500亿元,较2019年2700亿元同样下调约7%。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虽然疫情给房地产销售带来重大影响,但从市场状态来看,房企降速发展是行业总体发展趋势,逐渐舍弃“唯规模论”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而注重企业运行质量是龙头房企从去年就开始规划的发展方向。 业绩目标之外的“重心” “即使众房企下调了业绩目标,今年前11月的业绩完成情况,与去年相比仍有差距。”在同策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肖云祥看来,无法完成业绩目标的房企,未来将面临排名落后的风险,这对于融资、外拓都是负面影响;而完成业绩目标的房企也未必是赢家,各大房企要关注业绩目标之外的“重心”,盈利指标、回款率,则更能代表企业的“实力”。 肖云祥指出,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仍保持高压态势,在如此政策环境下,市场预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目前多家房企提出要做“有质量的增长”,其实就是在规模和实际收益之间寻求平衡,尤其是头部企业在规模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体量,行业格局很难发生大的变化,此时房企大多着眼于从提升盈利能力方面考虑。 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在A股93家样本房企中,2020年三季度的平均销售毛利率为33.3%,2019年同期则为37.37%。从数量上来看,2020年三季度,有63家房企出现销售毛利率下降,而2019年同期仅有36家;H股方面,79家样本房企中,2020年中期销售毛利率是32.5%,2019年同期是35.2%。从数量上看,2020年中期,有53家房企出现销售毛利率下降,而2019年同期仅有37家。“结合政策、土地、市场因素,在一段时间内,盈利能力走低的趋势不会发生变化。”肖云祥称。 潘浩同样表示,在房地产行业以稳为主的发展趋势之下,黄金时代的高杠杆、高利润模式正在退出市场。2017年调控以来,行业平均毛利率的逐年下降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发展趋势上来看,未来包括土地、开发和人工成本在内的企业运营成本仍在上升通道上,但销售价格增速将逐渐收窄,行业利润率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是大势所趋。因此,众房企如何做到“高利润”,将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除盈利指标外,关注回款率在今年的房企业绩会上也多有提及,越来越多的房企把回款率作为展示企业“实力”的指标之一。据旭辉控股总裁林峰透露,“地产企业的造血能力比融资能力更重要,为了回款,旭辉专门成立了回款小组,以回款作为各项考核指标”。此外,绿城中国、阳光城和华夏幸福(行情600340,诊股)等多家房企也强调销售回款、提高现金回流速度。 “回归到行业层面,随着融资‘三道红线’的出台,回款率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在潘浩看来,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将更加注重安全,从长期来讲也属于行业健康发展的特征。在杠杆率下降的趋势下,回款率上升的情况只会越来越多。
中国经济网兰州1月13日综合报道 甘肃省政府近日发布两则干部任免通知,具体情况如下: 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 曹正民任甘肃省体育局副局长; 赵少智任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 蔡辉任甘肃省人民医院院长(副厅长级,试用期一年); 王彬任白银有色(行情601212,诊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 阮英任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免去其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职务; 张金明任甘肃省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总经理级),免去其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职务。 免去: 朱涛的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职务; 钱耀文的甘肃省人民医院院长职务; 王建强的甘肃药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总经理级)职务; 何宗仁的甘肃省物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主席(总经理级)、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兼)职务。 以上涉及企业职务任免的,按有关章程规定程序办理。 王高年等5名同志一年试用期已满,经考察,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 王高年任甘肃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总队长(副厅长级); 梁吉东任甘肃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理事会副主任; 李锦煜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副院长; 张宏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副院长; 刘畅任兰州文理学院副院长。
预计到2020年底,营业收入比2015年增长76%、利润总额比2015年增长60%、净利润比2015年增长57%,连续13年在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被评为A级……2020“极不平凡”之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三峡集团”)效益效率全面突破历史新高。 这份成绩的背后,是这家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主动加压、不等不靠,按下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加速键”。 “三峡集团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强,改革创新是三峡集团与生俱来的基因。”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表示,目前三峡集团董事会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国家第二批混改试点重庆区域配售电实现整体上市、三峡新能源整体上市首发过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现重要二级子企业全覆盖、“一企一策”完成二级子企业授权放权、分业务板块制定尽职合规免责清单、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重点改革任务率先完成,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两翼齐飞”基本形成,国企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三峡集团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不断增强。 按下深化改革“加速键” 这是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新世界纪录诞生的时刻――截至2020年12月31日24时,在确保三峡工程全面发挥防洪、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的前提下,世界装机规模最大水电站――三峡电站,全年累计生产清洁电能1118亿千瓦时,打破了此前南美洲伊泰普水电站于2016年创造并保持的1030.98亿千瓦时的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世界纪录,是中国水电引领世界的重要标志。按每千瓦时电量可产生13.8元GDP推算,全年1118亿千瓦时电量,可支撑我国约1.54万亿元GDP,为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保障。 2020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峡集团聚焦主业发展,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实现了逆势增长,发挥了中央企业“稳增长”的顶梁柱作用。 一系列数字是最好的佐证:三峡水利(600116)枢纽抵御建库以来的最大洪水;国内新能源装机突破1600万千瓦,“十三五”装机增长超过之前年份装机总和;境外可控装机规模近1000万千瓦,2020年境外发电量超过330亿千瓦时,境外业务预计贡献利润总额超过60亿元;以长江生态环保集团为核心的“五大业务平台”有序运转,长江大保护落地投资超过1300亿元,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骨干作用充分彰显…… 这一切与改革的推进不无关系。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印发后,三峡集团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全面部署,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冲锋号。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部署的任务与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峡集团提出的新战略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展现了党中央一脉相承的战略思考,本质上都要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雷鸣山说,“只有不断把改革创新推向深入,才能在积势蓄势谋势中抢占先机、在识变应变求变中开拓新局、在补链固链强链中迈向世界一流。” 抓落实、见真章、重实效,不搞“空头”改革、“口号式”改革。三峡集团第一时间制定了《集团公司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和工作任务台账清单,明确了43个方面共计128条具体举措,并逐项明确了责任部门单位、成果标志、时间节点等,具有明确时间节点的改革标志性成果超过90项。 雷鸣山表示,“三峡集团将认真学习贯彻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坚决破除一切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努力使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定型,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不断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以“混资本”促“改机制” 2020年12月17日,作为三峡集团新能源业务的战略实施主体,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过会。 这并不是个例。作为首批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10家央企之一,近年来三峡集团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深化国企改革重要突破口,聚焦主业“多板块”上市目标,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成熟一家、推进一家。 目前,三峡集团并表范围内混改企业占比约78%,预计2020年三峡集团营业收入的66%、利润总额的65%、净利润的65%将来自上市公司。 要“混”更要“改”。三峡集团以股权结构优化带动市场化机制的加快形成,鼓励具备条件的子企业积极探索,推动三项制度改革和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取得积极进展。“双百企业”长江电力(600900)、三峡资本充分发挥改革尖兵示范带动作用,在2020年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双百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评估中,均获得了“A”级的评价。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实,推动了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加快形成,促进了三峡集团激励约束机制更加完善、市场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显著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效率。”雷鸣山称。 优化管控激发企业活力 企业活力和效率的激发,还有赖于集团管控模式的持续优化。 针对国有企业总部“机关化”的问题,三峡集团从优化组织体系、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工作流程、改进文风会风、转变工作方式、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等六个方面推进整改,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子企业董事会建设为重点,不断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厘清党组和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优化决策程序,形成了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 ――优化完成“战略+运行”管控模式。持续优化调整部门设置,强化核心职能、整合交叉职能、下放微观管理职能等,加快打造价值创造型总部。 同时,三峡集团积极推动集团总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充分发挥总部部门专业把关、服务决策功能。 ――发布权责事项清单、授权放权清单等,深入开展子企业授权放权。目前,三峡集团已累计完成17家子企业特别授权放权,授权放权占比超过32%,并建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确保授权放权“授得下、接得住、行得稳”。 ――积极探索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在推进重庆区域国家第二批混改试点的过程中,三峡集团充分尊重企业独立法人主体资格,建立股权权力清单,对混改企业不作简单的管理延伸和制度对接,而是通过“三会”参与公司治理,精简了管理程序,提升了决策效率。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实,三峡集团总部“机关化”问题得到有效整改,子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得到有效落实,权责清晰、精简高效、运行协调的管控模式逐步形成,国有资产监督更加科学有效,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三峡集团近年来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和重要成绩。三峡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王琳强调,“要在系统总结集团近年来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抓住清洁能源大发展、长江大保护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大机遇,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推动三峡集团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干劲和斗志重整行装再出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破解发展瓶颈、厚植发展新优势。” 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三峡集团将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充分利用当前转型升级压力小、改革成本低的有利“窗口期”,全面激发企业活力和效率,全力以赴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和高效联动,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努力实现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两翼齐飞”,力争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