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月14日发布公告称,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1000076454055XA)召开股东大会,会议决议解散公司,并成立清算组(筹)。 公告称,下一步,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按照法律法规向中国银保监会申请解散,在取得相关行政许可后及时组织清算。
是否实际控制博雅生物?面对监管部门的问询,蔡达建再次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9月14日,博雅生物披露了对深交所问询函的回复。此前,交易所收到举报材料,蔡达建通过代持协议等隐瞒对高特佳集团的实际控制关系。 蔡达建的否认没有什么说服力。回复函显示,蔡达建是高特佳集团的董事长,合计持有高特佳集团约56%的股份,高特佳集团及其关联方持有博雅生物31.55%的股份。 在明晰的股权关系面前,蔡达建为何不愿做实控人?有券商人士表示,高特佳集团是一家私募,对上市公司的投资本质上仍属财务投资,并无长期作为控股股东的意愿。 这种不稳定的股权关系也给上市公司的治理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博雅生物预付关联方的8亿多元采购款,幕后操纵的迹象明显,已严重侵害上市公司其他股东的利益,相关利益方却仍不认账。 9月14日晚,博雅生物公告,去年与博雅广东签订了原料血浆供应框架协议,采购不超500吨原料血浆,采购额不超8.25亿元,目前已预付8.23亿元采购款。鉴于政策环境及现行法规,截至目前,公司向博雅广东采购原料血浆事项采取“调拨申请”方式未能获批。鉴于公司向博雅广东采购原料血浆可能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将积极推进“调拨申请”等申请工作;向博雅广东采取“资产使用管理”等措施,保障资金安全。 持股高达56%仍否认实控 9月初,有媒体报道蔡达建通过代持协议实际控制高特佳集团,却一直隐瞒不予披露。此前在回复交易所问询函时,博雅生物称,高特佳集团股权结构比较分散,没有股东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单独或共同实际控制高特佳集团,高特佳集团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因此,上市公司无实际控制人。 在最新的回复函中,蔡达建承认了代持协议的存在。蔡达建称,他安排由黄斌、杨琛共同设立湖州凯佳作为实施员工股权激励计划的持股主体,受让廖昕晰持有的半岛湾合伙份额而间接持有高特佳集团的股份。 据查询,深圳半岛湾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股东有3个,深圳佳兴和润投资与深圳市阳光佳润投资合计持股43.3601%,这两家公司均由蔡达建控制。如果持有深圳半岛湾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56.6399%的股份的湖州凯佳也由蔡达建控制,那么蔡达建将完全控制深圳半岛湾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从而持有高特佳集团7.7366%的股份。 高特佳集团的第二大股东深圳市阳光佳润投资、第三大股东深圳市速速达投资、第四大股东深圳佳兴和润投资分别持股17.6554%、13.4238%、12.7118%,3家股东的实际控制人都是蔡达建。据此,蔡达建已经公开持有高特佳集团43.79%的股份。 如果加上深圳半岛湾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的7.7366%,蔡达建在高特佳集团的持股比例超50%。 蔡达建在回复函中称,他与湖州凯佳签署代持协议,系为保证湖州凯佳能按期履行转让协议的付款义务和股权激励计划的顺利实施,他无意继续增持高特佳集团股权,亦无意控制湖州凯佳。 深圳半岛湾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是高特佳集团的第七大股东。另据披露,持股比例分别为8.3333%、8.3333%、7.5%和0.5341%的苏州高特佳菁英投资合伙企业、厦门高特佳菁英投资合伙企业、厦门和丰佳润投资合伙企业、深圳市旭辰投资合伙企业,蔡达建均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粗略计算,蔡达建至少持有高特佳集团56.41%的股份。天眼查数据显示,蔡达建作为高特佳集团的最终受益人,合计持股比例为55.91%。 资源嫁接是否涉嫌利益侵占 合计拥有高特佳集团约56%的股份,还身为董事长,蔡达建为何不愿承认自己是实际控制人? 至少,在妻子眼中,他实际控制着高特佳集团。日前,蔡达建妻子发出《致每一位高特佳人的公开信》,声讨蔡达建与“小三”非婚生子的同时,也透露蔡达建已成为高特佳集团的控股股东,且应对高特佳集团2017年以来的经营管理不善负责,并点名对丹霞生物(现已更名博雅广东)的并购失控。 高特佳集团对丹霞生物的并购,上市公司博雅生物曾是参与方之一,此后博雅生物更是为该项目输血,也引起市场对私募作为控股股东的警惕。 2017年4月,高特佳集团主导的产业基金前海优享,斥资45亿元收购血液制品企业丹霞生物。博雅生物也出资5000万元参与了收购。公告称,两家企业之间业务具有较好的协同性,有利于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 不过,就在高特佳集团收购的同期,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组织对丹霞生物进行药品GMP飞行检查,检查发现人血白蛋白铝离子高于《中国药典》标准,广东省食药监局收回该公司的《药品GMP证书》,丹霞生物暂停生产。 如何挽救刚斥巨资买来的丹霞生物? 2017年5月,博雅生物披露拟向丹霞生物采购调拨血浆及血浆组分,合同总金额不超过4.02亿元。据事后公告,当年博雅生物向丹霞生物预付了1.15亿元的采购款。2018年,博雅生物继续支付了2.02亿元的预付款。2019年4月,在前期采购未实际执行的情形下,博雅生物与丹霞生物签署一份新的采购合同,合同金额不超过8.25亿元。当年,博雅生物向丹霞生物预付了5亿元的采购款。 在对方被勒令暂停生产的情形下,为何还要签订大额采购合同?为何还要持续支付数亿元的采购款? 面对媒体的质疑和监管部门的问询,博雅生物坚称采购是合理的,理由是原料血浆的稀缺性。 据查询,到今年上半年结束,博雅生物预付给博雅广东的8亿多元采购款仍躺在报表中,实际采购金额为0。 有投行人士表示,博雅生物的该笔交易,背后利益指向明显,这也暴露了私募作为控股股东的缺陷。私募最擅长运作的是资源嫁接,如今将上市公司资源嫁接给了一家孵化企业,是否因此侵占上市公司其他股东的利益? 如今,高特佳集团正在筹划涉及博雅生物股权变动的重大事项,谁来为博雅生物8亿多元的预付款负责?
昨日,安邦集团、安邦财险分别在官网上发布拟解散并清算的公告。这意味着,“安邦保险”即将划上句号,也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为数不多解散清算的保险公司。安邦财险为安邦集团控股子公司。 同日公告 拟解散并清算 安邦集团公告称,昨日该集团召开股东大会,会议决议解散公司,并成立清算组(筹)。下一步,公司将按照法律法规向中国银保监会申请解散,在取得相关行政许可后及时组织清算。而安邦财险的公告内容与安邦保险集团上述公告差不多。 此前,安邦集团于2018年2月23日被正式接管,原中国保监会曾公告,鉴于安邦集团存在违反保险法规定的经营行为,可能严重危及公司偿付能力,依照保险法第144条规定,决定对安邦集团实施接管,接管期限暂定一年。随后,在一年接管将满之日,中国银保监会公告,对安邦集团接管期限依法延长一年至2020年2月22日。 2020年2月22日,银保监会宣布如期结束对安邦的2年接管,表示从安邦集团拆分新设的大家保险集团已基本具备正常经营能力。 银保监会彼时表示,实施接管以来,银保监会依法有序推动风险处置工作,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包括:截至2020年1月,接管前安邦集团发行的1.5万亿元中短存续期理财保险已全部兑付,未发生一起逾期和违约事件,平稳度过现金流的给付高峰,有力地保障了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基本完成世纪证券、邦银金租、和谐健康等非核心金融牌照处置,成都农商行也已挂牌。此外,银保监会全力配合司法机关开展资产追缴,最大程度减少了原安邦集团董事长吴小晖违法犯罪行为给公司造成的损失。 此前已有“预告” 在宣布结束接管安邦时,银保监会已对安邦集团和安邦财险清算注销做了“预告”。银保监会称,为切实化解安邦集团风险,银保监会剥离安邦集团非涉案涉诉资产,批准设立大家保险集团——依法受让安邦人寿、安邦养老和安邦资产股权,新设大家财险,承接安邦财险的合规保险业务。安邦集团和安邦财险将依法予以清算注销。 大家保险集团的成立,成为安邦重组过程的重要一环。2019年7月11日,银保监会宣布,批准大家保险集团成立,其注册资本203.6亿元,由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共同出资设立。 大家保险集团依法受让了安邦集团旗下主要保险业务、资产和负债。当时银保监会表示,安邦集团将做好存量保单兑付工作,全面履行保险合同义务,切实保障保险消费者及各有关方面合法权益。并称,重组完成后,安邦集团将不开展新的保险业务。 中国银保监会在宣布结束接管安邦时介绍了从安邦过渡到大家保险集团后的业务转型成效:寿险保障期限5年及5年以上的产品规模占比提升到75%以上,较原安邦人寿以中短期产品为主的负债结构明显改善;财险公司2019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3.4亿元,综合成本率大幅下降12个百分点,经营性现金流转正;资产公司2019年实现总投资收益率8.62%,投资结构持续改善。同时,经营管理体系方面,大家保险集团基于内外部诊断,全面重塑管理体系,为下一步全面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国集团成员国经济数据图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14日发布报告说,各国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的限制措施,对第二季度经济活动产生严重影响。二十国集团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出现史无前例的下跌,中国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公报显示,中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上涨11.5%,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复苏。除中国之外的19个国家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平均环比下降11.8%,其中印度跌幅最大,为25.2%。综合中国的正增长,二十国集团今年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6.9%,远超2009年一季度金融危机期间1.6%的跌幅。 另外,与去年同期相比,二十国集团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下降9.1%,其中印度跌幅最大,为23.5%。中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上涨3.2%,是成员国中增长率最高的国家。
新华社杭州9月11日电 新闻分析:浙能集团入股 绿城足球能否换个活法? 新华社记者夏亮 11日,完成股权变更的绿城足球正式以浙江能源绿城足球俱乐部的名义在公众面前亮相。在这场媒体见面会举行的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一线队正在广东梅州备战12日将打响的中甲联赛。 对于这次股权变更,消息早已不胫而走,此番尘埃落定,也让不少绿城拥趸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随着浙江省能源集团(以下简称浙能集团)的入局,俱乐部在资金方面将得到一定保障;另一方面,浙能集团承接俱乐部50%的股份,也意味着苦心经营绿城足球22年的宋卫平对俱乐部正式放手。 球迷汪愈宏说:“有不舍,有期待。”球迷徐健灵说:“当他转身离去的时候,江湖上还有他的故事。22年的坚守,很江湖,很情怀。虽然战绩不佳,但当他离去的时候,我相信所有绿城球迷的心中唯有感谢!感谢他的坚守,感谢他的这支球队陪伴我们一起长大……” 事实上,浙能集团入股后,并不意味着绿城足球创始人宋卫平真正离开。浙能集团完成股权承接后,将和绿城房地产集团一起成为俱乐部的两大股东,而宋卫平仍持有绿城房地产集团部分股份,只不过这一次,他将不再享有对俱乐部的绝对控制权。 对于真正的绿城球迷来说,近十年前初次踏上亚冠赛场击败名古屋鲸八的比赛仿佛就在昨天。然而对于绿城“死忠”来说,那也是他们关于绿城足球最后的美好回忆。 2011年,楼市进入寒冬,这也让绿城开始体会到在中超生存的艰难。随着金元足球时代的到来,俱乐部运营成本水涨船高,绿城一度不得不依靠出售队内主力套现来维持生存。 在艰难时刻,绿城也曾对外兜售过一线队,但主场必须放在杭州的“红线”让不少买家望而却步。随后,从阿里巴巴到一家从事游戏的互联网企业,有关绿城足球转让的传闻不绝于耳。对于传闻,俱乐部每次也不避讳,侧面也反映了宋卫平对于独自扛起浙江足球大旗已经力不从心。 2016年,年年为保级而战的绿城终于结束了十年中超生涯。在中甲赛场上,绿城具有一定竞争力,但有限的资金投入并不能让球队迅速杀出重围。在此期间,绿城曾经引以为傲的93年龄段球员也出走殆尽。 在绿城足球俱乐部迎来20岁生日前夕,绿城中国以3.31亿元人民币收购绿城足球俱乐部50%股权。在那场“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的生日纪念会上,宋卫平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谈论绿城足球,绿城足球也由杭州绿城更名为浙江绿城。 在宋卫平掌舵绿城足球的22年中,青训一直是俱乐部发展谋划的重点。22年的坚持不懈,也让绿城青训成为中国足球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但资金上的窘迫,再加上球队战绩不佳失去了中超联赛的舞台,也让很多青年才俊纷纷选择出走。 公开资料显示,浙能集团属于省属国有大型企业,截至2020年6月底,公司总资产超过2500亿元,控股浙能电力(600023)和宁波海运(600798)两家A股上市公司。 因此,这次浙能集团承接俱乐部50%的股份,也让绿城球迷颇为期待。在11日举行的球队新队名发布会上,浙能集团资产经营部主任陈明东做出承诺:“浙能集团将在资金、人员、社会资源方面,给予俱乐部全方位支持,将继续保持俱乐部原有的市场化、职业化的运作模式,全面提升俱乐部的实力,力求打造浙江省足球新高地。” 有了资金的保障,再加上完备的青训体系,这一次,或许绿城足球真的可以换个活法。 编辑:戴益节 一审:张 灵 二审:顾婷婷 三审:刘志媛
“李嘉诚又要出走了?!” 9月伊始,在各企业披露中期财报的节点,业界传出这样一则消息。 李嘉诚麾下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长实集团”)拟出售位于北京、上海的两处物业,总价约500亿人民币。而据香港经济日报消息,长实集团对此回应:“市场上很多人对我们的项目感兴趣,不代表我们需要出售相关资产。” 近10年来,李嘉诚在内地相继抛售了广州西城都荟广场、东方汇金中心、北京盈科中心、重庆大都会等数十亿级别项目。 而长实集团最近一次出售内地资产,是在今年7月,以约78亿元,向禹洲集团及成都瑞卓置业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出售了成都南城都汇项目。 市场对长实集团的动态,似乎总显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实际上,李嘉诚在近10年来,频频抛售内地资产,购入海外项目。另一方面,又投身公益,捐资助学。两级口碑之中,释放出的信号,引商界揣测。 ●内地土储占总土储90% 从长江实业近期披露的年中期报告来看,内地地产依然是长实集团的重要资产组成部分。 上半年,长实集团已确认物业销售收入为194.84亿元港币(2019年同期,为192.32亿元港币)。其中,香港地区占6116百万港元,同比2019年同期下跌约61%。内地为10929百万港元,环比同期增约219%、海外为2439百万港元,同比增1776%。 年中报显示,长实集团香港物业销售收益较2019年同期减少,但已被内地较高的物业收益所抵消。而在内地,市场总体则较为平稳,并于2020年7月23日,完成了南城都汇的住宅和商业单位及停车场的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本期间内,内地的销售额突破至百亿港元,销售收入同比大增超20倍。 年中报显示,内地出售的高逸尚城,带来了重大收益。除此之外,香港Sea to Sky、爱海颂,及内地的东莞逸豪庭、广州翠逸庄园和上海御沁园等,预计各项目竣工及销售确认时带来溢利收益。 此外,内地土储依然是长实集团的重要发展矩阵。 在土储方面,内地土储占集团总土储的90.2%。截止至中期结算日,长实集团拥有可开发土储约9200万平方尺,其中500万平方尺在香港,8300万平方尺(约922万㎡)在内地及400万平方尺在海外。 ●长实的“慢周转” 李嘉诚土地开发的“慢周转”模式,一直被业界所诟病。 与合生创展前期的”慢周转“模式相似,长实集团的土地开发周期高于一般企业的水平。然而,合生创展一般将自留开发。而长实集团,则是将大量土地转让出售。因此,也被业界诟病为 “低买高卖”。 据乐居不完全统计,李嘉诚旗下企业及公司在2013年至今,相继在内地转手数十个项目,揽金超560亿元人民币。此外,还有部分香港的资产,及其他行业公司股份,涉及金额超千亿元。 转手即翻倍,是李嘉诚旗下企业销售资产备受争议的核心。 以2019年售卖给融创的大连西岗项目为例,李氏企业在2011年拿下这块大连市中心商住地时,总价为19亿元。8年之后,李嘉诚以40亿元总价将这个还未完工的项目卖给了孙宏斌,转手便赚取了超20亿的差价。 而最近一次出售的项目是位于四川成都的南城都汇商住项目,该项目涵盖第1至8期住宅及商业单位以及停车场。最终,约78亿元人民币作价出售给禹州集团和成都瑞卓置业的联合体公司。该项目是李嘉诚麾下的和记黄埔于2004年,以总价约21亿元拿下。历经16年,差价达57亿元。 ●广州,被李嘉诚抛下了吗? 在长实集团近年披露的报告中显示,其近年来发展的物业项目囊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等地,其中内地所占项目最多,约有7个。而内地项目中,则是广州项目最多,约有2个。这不得不回溯起,广州曾是长实集团地产发展的重要阵地之一。90年代时期,内地房地产建设突飞猛进,但却缺资金、缺经验、缺技术。由于港商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项目经验,于是,便涌现出一大批内地港商合作项目,例如全国第一个商品房项目便是此类操作的结果【回顾:40岁的东湖新村,从700元/㎡到5.5万元/㎡】。李嘉诚进入广州的首个项目,便由此而来。当时,广州正在修建地铁一号线,其中地铁上盖的黄沙地块被和记黄埔拿下,并与长实联合开发。那宗黄沙地块便是如今的逸翠湾小区及西城都荟项目。2005年,黄沙地块正式动工。2008年,逸翠湾以12000元/㎡价格高价入市。与此同时,作为商业配套的西城都荟项目却迟迟没有开业。并且还陷入了招商难、主力店撤场的困境。在2012年底,西城都荟终于迎来开业,但不少商铺却空置。此后,西城都荟遭遇转手,被和记黄埔以5.78亿元转让给基汇资本及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2017年,该公司又以总价40.65亿元将其转让给香港领展。据不完全统计,长实集团在广州的地产投资及其关联项目有广州黄沙地铁站上盖西城都荟项目(已出让)、黄埔广州国际玩具礼品城(佳兆业接手)、荔湾黄沙大道的逸翠湾、增城的逸翠庄园、番禺的珊瑚湾畔等项目。目前,长实在广州的在售住宅项目有御湖名邸及逸翠庄园。御湖名邸位于黄埔金坑森林公园内,定位高端,目前在售建面约437㎡三层大宅,总价873万元/套起。据销售资料显示,项目户户配有六人私家电梯连贯各层。而逸翠庄园则是位于增城荔城,在售建面约188㎡类独栋别墅,毛坯均价约20000元/㎡。值得注意的是,御湖名邸项目于1995年4月进行土地出让,但有部分物业至2020年方取得预售证,时隔25年。逸翠庄园项目于2005年12月拿地,部分物业于2019年9月方竣工,至2020年才领取预售证。<img pub_width="697" pub_height="523" src=https://www.jinhaojiao.cn/skin/default/image/nopic.gif alt="御湖名邸项目图片时至今日,当年的地产大咖,如今在广州仅剩2个项目,这样的李嘉诚,失去影响力了吗?这要谈起长实集团旗下全资附属公司和记黄埔(以下简称“和黄”)。1979年,长实集团以6.93亿港元从汇丰银行手中,接下了香港英资四大洋行之一的和记黄埔,从而奠定了李嘉诚成为商业大亨的席位。长江和记事业与和记黄埔已于2015年6月完成业务重组及合并。和记黄埔囊括的的产业有港口及相关服务、通讯、地产、零售、能源等。其中,知名连锁品牌屈臣氏、知名医药品牌白云山和黄中药,便是和黄旗下的品牌,从属于李嘉诚麾下。在地产发展之初,港商翘楚在内地开辟项目众多。时至今日,霍英东、李嘉诚等人仍有项目在广州,有趣的是,霍英东早年在南沙湾拿下的地块项目时,南沙仍是一片荒芜。而数十年之后,南沙湾转眼迎来高光时刻,土地拍卖更是达到封顶价。而李嘉诚目前在广州的项目,一个在增城,一个在黄埔,都是打销售“持久战”的项目。购房者直言:“房子看的是区位、环境、户型,不会因为李嘉诚,或者某一个港商的背书去购买。”如今,巨头,依然是巨头。但对于广州地产而言,李嘉诚的地产光芒,似乎已然不再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