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改革条件下的市场如果仍像审核制条件下一样过度追求新股不败,甚至通过放开涨跌幅限制提高交易活跃度的措施来充当让新股股价越涨越高的泡沫发生器,既不符合注册制改革的初衷,更不符合最基本的价值投资原则。 注册制尚未落地,创业板一阵反弹就把其他的A股板块甩在了后头。注册制下首批创业板新股不仅创造了创业板最高发行价的历史记录,并且与风头正健的的科创板也有一比。人们不禁要问,本该成为创业板发动机的注册制,怎么一开始就有点像是创业板的泡沫发生器?在这个问题上创业板有没有搞错? 作为注册制条件下创业板首批发行两只新股之一的锋尚文化,以138.02元的首发价格打破了2010年汤臣倍健所创造的110元的创业板首发价格记录。10年前,中国资本市场最有活力的板块非创业板莫属。打造中国版纳斯达克的期望和科技型上市公司集中地的形象让它轻而易举地打破了23倍市盈率红线的限制。据统计,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发行市盈率在100倍以上的个股就有14只之多。其中,发行市盈率最高的达150.82倍。汤臣倍健115.29倍的发行市盈率虽然在上述14只创业板个股中仅占第8位,但110元的首发价格和上市首日156.80元的开盘价把其他创业板个股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当年发行市盈率高高在上的创业板个股,上市以后大多高开低走。虽然还没有像香港创业板那样比比皆是地跌破发行价,高开低走却无可挽回地成为大多数创业板个股的宿命。 作为科创板注册制试点的接力者,当前创业板注册制新股发行定价的高企,在一定程度上不妨可以视之为对科创板越来越高的新股发行价的承接。同科创板第一高发行价石头科技271.12元/股和第二高发行价康希诺209.71元/股相比,锋尚文化138.02元/股的发行价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不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科创板新股发行价也有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发行市盈率为41倍,超过了以往的23倍发行市盈率的红线,客观上也是市场化发行的结果。随后的科创板发行价格,从市盈率方面看有高有低。当时最高的如中微公司,发行市盈率达到170.75倍,最低的中国通号则仅为18.18倍,两者之间相差达9倍之多。尽管发行市盈率高低有别,只要市场认为总体上符合机构所给出的估值,也很难说有什么不合理。新股市场化发行是大势所趋,科创板新股市场化发行的经验,不仅值得接棒注册制改革的创业板借鉴,同时,也有利于今后在整个市场中得以推广。 不过,正所谓成亦估值,败亦估值。机构在给所评估的个股给出一定的估值时,除了依据一定的标准量体裁衣之外,有时难免也会受到当时的时势变化和人心走向的影响。别的不说,就以注册制还没有落地之前创业板市场所出现的惊人躁动来说,创业板存量股票这波齐刷刷的反弹,难道真的是把注册制改革当成了洗刷估值低估之耻的翻身机会了吗?在笔者看来,恐怕未必。创业板注册制一旦落地之后,涨跌幅限制将由原来的10%扩大到20%。交易机制的这一重大变化,对于科创板来说纯属增量性质的改革,而对于创业板来说更多的还将涉及存量成分。作为本来就鱼龙混杂的创业板存量个股,涨跌幅限制的扩大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离开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恐怕很难一概而论。不排除会有一些先知先觉的投机资金会趁混沌不明的时机,先炒它一波再说。等到绩优绩差泾渭分明的时候,始作俑者恐怕早已捞一把走人了。 其实,股票市场之所以要实行注册制改革,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让市场资源不至于因为新股发行制度的人为约束而一直稀缺下去。同样的道理,注册制改革条件下的市场如果因为迎合一些市场势力的特殊利益追求,而仍像审核制条件下一样过度追求新股不败,甚至通过放开涨跌停限制提高交易活跃度的措施来充当让新股股价越涨越高的泡沫发生器,既不符合注册制改革的初衷,更不符合最基本的价值投资原则。 在笔者看来,从根本上改变新股高开低走的趋势,除了上市公司本身要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以圈钱为目的上市动机,尽最大可能以配得上其股价的业绩成长性为投资者提供较好的投资回报之外,注册制改革也要从片面追求高估值高定价和市场交易的较高活跃度转移到打破新股不败的神话,还股价以价值之本来面貌上来。与其借短缺经济的计划分配模式,将新股打新差价当做一种福利送给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还不如一开始就别让新生的注册制也在过度投机的盲目打新和疯狂炒新过程中重新回到新股高开低走的旧轨道上来。否则,就新股发行价格的竞相攀高非但不能成为投资者的福音,更谈不上注册制改革的成功。拔苗助长毕竟是不可取的。
如何将新股中签率提高100倍? ——市值配售严重扭曲市场定价机制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 2020年8月4日,创业板首批注册制发行的2只新股(锋尚文化(行情300860,诊股)、美畅股份(行情300861,诊股))开始申购,从此拉开创业板注册制发行序幕。媒体发问:注册制发行新股中签率会提高吗?回答:绝对不可能!因为注册制仍然承袭了核准制“市值配售”的老黄历! 众所周知,我国A股市场一直保持着世界两大“不败”的记录:一是A股“散户市”的换手率世界最高;二是A股“政策市”的新股申购中签率世界最低。你知道其中原因吗?今天,我们重点破解A股打新中签率严重低下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将A股打新中签率瞬间提高100倍? 在A股IPO核准制下,为了不让发行人高溢价发行,监管层动用行政手段人为压低新股发行价格:无论发行人质地优劣,新股发行市盈率均不得超过23倍,于是便出现了尴尬而荒唐的景象:当牛市A股平均市盈率高达80倍时,新股发行市盈率也不允许超过23倍,这直接导致一、二级市场巨大差价,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巨大商机,谁打新中签谁就能获得暴利。 由于A股有1亿多小散,散户数量庞大,在如此暴利的打新诱惑面前,任何新股发行都会是“供不应求”的,为此,监管层采用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做法——“市值配售”:根据投资者持有二级市场“市值”规模,确定申购新股的资格及平均分配的数量(摇奖),而且市值配售的过程不需要预缴一分钱的现金。 由此可见,市值配售不仅是一种“零风险”投资,而且是一种“无本买卖”(申购不需要支付现金)。实际上,监管层是希望将打新差价作为一种“福利”,送给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并同时剥夺了任何其他投资者参与打新的权利。 很显然,在A股IPO核准制下,新股申购的“市值配售”模式借用短缺经济的计划分配思想,对新股发行实行“市值配售”、“低价供应”,并对新股定价实行严格的行政管制,它硬性规定新股发行市盈率不得超过23倍,严重撕裂了一、二级市场股价的内在联系,人为制造了一、二级市场巨大差价,最终导致投资者盲目打新、疯狂炒新的过度投机与赌博。 市值配售是“饥饿营销”的成功典范。但它必须以“计划分配”和“价格管制”为前提。否则,游戏结束(Game Over)。既然新股定价远低于二级市场价格,而且监管层又给予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独占打新特权,因此,所有投资者都将“市值配售”当成一种“福利”,这就形成了一种市场“潜规则”:凡是持有二级市场股票市值者(即便炒股亏损),就是一种骄傲和荣耀,因为他有打新的特权,你却没有。打新中签就是稳赚不赔的暴利,因此,有市值不打新,就是损失。 为此,凡是持有市值的投资者(也就是所有股民),都是欢迎新股发行的,因为只有新股扩容,他们才有可能获得申购中签的机会。于是,只要是新股发行,无论质地好坏(与我无关),大家都会“绝不放弃”新股申购的机会,这种“盲目打新”的无限需求景象,正是“饥饿营销”所需要的市场环境。 因为所有投资者欢迎并抢购新股,于是,盲目打新、疯狂炒新,也就成为了一种市场风尚。发行人不需要讨好投资者,投资者也不会理睬发行人质地好坏,于是一拍即合,发行人只管发行,投资者只管打新,永远没有“发行失败”一说。 新股申购中签者,在新股上市交易后,绝不会轻易脱手,因为我中签太难了;而申购未中签者,则发誓要在新股上市后的第一时间抢购到手,因为新股与旧股差价太悬殊了!于是,新股上市首日必须“秒停”,而且新股上市后还必须连拉“N个涨停板”!这是世界的唯一,也是世界的怪胎!盲目打新、疯狂炒新的结果,也许是空手而归,甚至是一地鸡毛,这就是市值配售游戏的全部秘密。 很可惜的是,在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下,证交所仍将市值配售作为一种“福利”,强加给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制度漏洞。 大家知道,注册制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市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市场越包容,投资风险越大。尤其科创板和创业板已允许高科技企业“亏损上市”,也允许“同股不同权”的企业上市,这使得科创板与创业板定价越来越专业,定价难度大增,投资风险也大增。 尤其是注册制实行完全自由的市场定价,监管层不再直接干预新股定价,一、二级市场差价将越来越小,甚至还会出现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景象,打新已不再是一种“福利”,甚至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行为。 在注册制下,如果我们继续沿用核准制的“市值配售”旧做法,就会有误导或强迫二级市场投资者打新的嫌疑,很容易导致打新亏损。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新股申购中签后,市场反转向下跳水,原先的乐观预期没有了,那么,新股申购中签者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硬着头皮缴款买入中签新股,然后等待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或亏损卖出,或被套牢。第二,中签者自动放弃缴款认购(不需要付出任何金钱代价),如果大批中签者效仿、放弃认购新股,则发行失败,这意味着发行人已支付的数千万发行费就会打水漂,甚至会要了发行人的“小命”。这是很糟糕、很可怕的制度结局。 是的,至少目前科创板开板一年来,只出现了一例上市首日“破发”的个案,投资者也不介意,他们仍乐此不疲地盲目打新、疯狂炒新,就跟核准制一样,他们始终相信:无论网下定价多高,新股上市都会有绝对暴涨的机会,因此,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似乎已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市场惯性和市场预期,而且也形成了相当雄厚的群众基础,这正是它的可怕之处! 这绝不是注册制的错!因为人们还没有从核准制的睡梦中醒来,因此,他们坚信:市值配售仍是监管层给予他们的一种特权和福利,他们对新股一如既往地偏执狂爱,凡新必打、凡新必炒,发行人质地优劣与我无关,市值配售是他们绝不会放弃的特权,而且打新即暴利,他们认为,注册制与核准制没有区别!因此,科创板新股申购中签率和核准制没有区别,仍是世界的最低记录:万分之一至万分之四!散户与机构都会计算这道小学算术! 自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开板,至2020年7月22日整好一年,共有140家公司上市,其中,110家股票申购中签率严格介于万分之3与万分之4,仅有28家股票申购中签率介于万分之5至千分之1,另有2家股票申购中签率介于千分之1至千分之2。 这也就是说,科创板的注册制与核准制的中签率是一样的,确实没有区别!当然,这不是注册制的错,而是“市值配售”的瘤毒与残害!这样的结局仍然是盲目打新、疯狂炒新!由于科创板新股上市头五个交易日没有涨跌幅限制,因此,科创板不再有新股上市连拉N个涨停板的畸形现象,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在新股上市首日,股价一步到位!300%至1000%的日涨幅,又是世界第一! 要想保住注册制的改革成果,不让注册制走弯路,怎么办?很简单!尽快废除市值配售!盲目打新、疯狂炒新将瞬间消亡!新股申购中签率瞬间提高100倍! 实际上,我们已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和证据。2009年6月至2012年10月,A股首次实行IPO市场化改革,在这一段时间A股IPO定价完全市场化、没有行政管制;同时还废除了“市值配售”,场内外投资者必须预先缴款才能参与新股申购;并且取消了新股上市首日涨跌幅限制,其结果让我们大开眼界: 2010年全年新股发行346只,最低中签率为万分之23,最高中签率为万分之1443,中签率中位数为万分之64。其中,共有29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共有72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共有246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50%;仅有28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0%。这与美国股市现状十分类似! 2011年全年新股发行277只,最低中签率为万分之21,最高中签率为万分之6552,中签率中位数为102。其中,共有80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仅有6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0%。这就是废除市值配售的神效! 2012年全年新股发行149只,最低中签率为万分之13,最高中签率为万分之1552,中签率中位数为万分之113。其中,共有38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仅有4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0%。这就是熊市谷底的打新状况与理性! 有人说,如果没有市值配售,新股就发不出去了,股民就不会参与打新了,很显然,上述事实已提供了无声的反驳。唯一的遗憾是:当年取消市值配售后,新股申购冻结的庞大资金所获利息均归发行人所有,这是引发市场争议的重要原因。 其实,如果今天再取消市值配售,那么,申购资金冻结所产生利息,就应该而且必须划归“投资者保护基金”所有,这就不会再有任何争议了。 事实上,注册制改革决定了新股申购(打新)不再是一种稳赚不赔的福利,而是一种高风险投资,因此,监管层与证交所应该尽快废除市值配售的打新老黄历,还原打新的市场化属性,让场内外所有投资者实缴现金参与新股申购,没有任何制度歧视,这样的打新方式才能与注册制改革相匹配,因此,尽快废除市值配售,才是更科学、更合理的!到那时,新股申购中签率就可以提高100倍,与国际惯例大体相当!
>>银行股“挑大梁” 沪指尾盘顽强收涨 周二,A股三大指数走势分化。上证指数全天围绕前一日收盘点位反复震荡,午后数次翻绿,但尾盘在银行股带动下顽强收涨。深证成指、创业板指表现相对低迷,午后持续低位运行。 >>纽约股市三大股指4日上涨 据 纽约股市三大股指4日上涨。截至当天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164.07点,收于26828.47点,涨幅为0.62%;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上涨11.90点,收于3306.51点,涨幅为0.36%;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38.37点,收于10941.17点,涨幅为0.35%。 >>近1300万户申购 创业板首批注册制新股受追捧 8月4日晚间,创业板首批注册制新股的网上发行中签率出炉,锋尚文化、美畅股份中签率分别为0.0161%、0.0208%。两只新股的投资者网上申购户数均接近1300万户,与创业板近期的新股申购情况相比变化不大。 >>调仓不减仓 公私募同步布局低估值板块 7月以来,A股震荡加剧。面对“测不准”的市场,公私募是如何应对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股票型基金仓位重回九成,私募基金仓位也处于中高水平。 >>险资看好A股价值 关注“两高一低”标的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近日联合战略专委会、研究专委会召开了2020年二季度保险资金运用形势分析会,分析了目前险资运用的形势与挑战,并围绕权益投资的机会和风险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充分探讨。
创业板注册制打新进入倒计时。 本周,万众期待的创业板注册制将正式开启运行,共有6只创业板注册制新股在本周内开放申购。整体来看,注册制下创业板个股的成长性更突出,更加强调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 除此之外,本周继续迎来超级打新周,本周共有19只新股申购,其中沪市主板有5只,中小板有1只,创业板有6只,科创板7只。 8月3日发行的是奥海科技(002993)、凯赛生物;8月4日发行的是锋尚文化(300860)、美畅股份(300861);8月5日发行的是蓝盾光电(300862)、冠盛股份(605088)、博睿数据、复洁环保;8月6日发行的是众望布艺(605003)、沪光股份(605333)、均瑶健康(605388)、龙腾光电、南亚新材;8月7日发行的是卡倍亿(300863)、大宏立(300865)、安克创新(300866)、格林达(603931)、华光新材、芯原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注册制下创业板交易前五日不设涨跌幅等诸多变化,已经开通创业板的投资者也需要重新签约,否则会影响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交易。还未开通创业板权限的投资者,在参与创业板注册制打新前需开通权限。总之,为参与创业板那交易,投资者需要尽快联系券商进行创业板那重签或开通权限。 在全新的交易规则下,创业板注册制的造富效应如何呢?据中信证券梳理,2019年以来创业板上市新股平均每签盈利2.13万元。开源证券IPO专题研报显示,借鉴科创板来看,,预计改革后创业板A类中签率将较改革前提高2倍左右,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为80%-120%。总体来看,注册之下创业板将创造可观的网下打新增强收益。 6只创业板注册制新股将于本周开启申购 本周共有19只新股开启网上申购,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首批创业板注册制新股,有6只创业板注册制新股在本周内放开申购,其中周二(8月4日)有两只,分别为锋尚文化和美畅股份;周三(8月5日)有1只,为蓝盾光电;周五(8月7日)有3只,为大宏立、卡倍亿以及安克创新。 整体来看,注册制下创业板个股的成长性更突出,更加强调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具体来看本周6只创业板个股的基本面: 1、锋尚文化:主要从事国内外文化演艺活动的策划、艺术创意设计、制作;剧院演出场所灯光音响工程设计、制作、器材租赁等业务;其中包括国家级大型活动灯光工程、地标性景观灯光秀、大型项目水秀灯光秀、舞台演出灯光设计和制作、器材租赁。 2、美畅股份:主要从事金刚石工具及相关产业链的材料和制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新材料企业,目前主要产品为电镀金刚石线,可用于晶体硅、蓝宝石等硬脆材料的切割。 3、蓝盾光电: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军工企业,在光学、电子及信息技术、精密机械制造等领域积累了五十余年的科研和生产经验,是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内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 4、大宏立:大宏立主要产品为砂石破碎筛分成套设备,不仅能为客户提供破碎、筛分、输送等成套或单机设备,更能提供集设计、制造和服务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涵盖工程规划设计、工艺设备配置方案、个性化定制生产、生产作业管理及设备后期维护的全流程。 5、卡倍亿:公司主营业务为汽车线缆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获得27项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先后取得了大众、通用、福特、宝马、戴姆勒-奔驰、本田、丰田等国际主流汽车整车制造商的产品认证,为多家国际知名汽车线束厂商提供长期稳定的配套服务。 6、安克创新:公司专业从事智能移动周边产品、智能生活周边产品及计算机周边产品的研发和销售,“Anker”等品牌的消费电子产品销往全球,在亚马逊等境外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上占据领先的行业市场份额。 再次提醒:投资者需要重签创业板! 作为注册制试点,创业板打新要点你了解吗?由于注册制下创业板交易涨跌幅等有所变化,对于已经开通创业板的投资者需要重新签约,否则会影响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交易。还未开通创业板权限的投资者,在参与创业板注册制打新前记得开通权限。近段时间来,多家券商都接二连三向投资者发出提醒通知。 据悉,创业板权限开通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权限开通前20个交易日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内的日均资产不低于人民币10万元(不含通过融资融券融入的资金和证券); 2、参与证券交易24个月以上,且满足相关风险等级要求等。 此外,信用账户的注册制创业板交易权限需同普通账户一并开通,或在普通账户注册制创业板全线开通后之后开通;不可单独开通。 4月28日深交所正式发布和实施《创业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办法(2020年修订)》,对创业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作出新的安排。如果投资者在4月28日前开通的创业板权限,则需要重新签署《创业板投资风险揭示书》,否则无法参与未来注册制下创业板股票的发行申购、交易等。 那么,4月28日前开通创业板权限的老客户的持仓市值需符合要求。创业板注册制下,新股申购的规则依旧是市值申购,只要T-2日的前20个交易日账户持仓的深圳市场非限售A股和非限售存托凭证总市值满1万元,即可参与打新。若持有多个证券账户,则多个证券账户的市值合并计算。 创业板注册制新股打新攻略 券商中国记者根据多家券商发布的申购攻略进行梳理总结,以作分享: 1、创业板注册制新股不可重复申购,不管使用多账户同时申购一只新股,还是单一账户多次申购同一只新股,均是第一笔申购为有效申购,其余申购均无效。另外,申购一经申报,不得撤单,提交之前请确认好。 2、申购数量:根据网上投资者持有的市值确定其网上可申购额度,每5000元市值可申购一个单位的新股,不足5000元的部分不计入申购额度。同时,每一个新股申购单位为 500股,申购数量应当为500股或其整数倍。 3、记得缴款:申购完成后,T+2日即可查询中签结果,如若中签,请确保当天16:00前资金账户中有足额的可用资金缴款,不足部分视为放弃认购。大部分券商都会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向客户发送中签通知。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连续12个月内累计出现3次中签但未足额缴款的情形时,自结算参与人最近一次申报其放弃认购的次日起6个月(按180个自然日计算,含次日)内不得参与新股、存托凭证、可转换公司债券、可交换公司债券网上申购。 4、上市前五日不设涨跌幅。 (1)根据创业板那交易特别规定,新上市企业前5日不设置涨跌幅,之后日涨跌幅限制调整为20%,存量股票日涨跌幅也同步扩至20%。 (2)单笔申报数量为100股及其整数倍;限价申报单笔不超过30万股,市价申报单笔不超过15万股,盘后定价申报单笔不超过100万股。 (3)临时停牌机制:无涨跌幅限制下,盘中交易价格较当日开盘价格首次上涨或下跌达到或超过30%、60%的,各停牌10分钟;停牌时间跨越14:57的,立时停牌,并对已接受 的申报进行复牌集合竞价,再进行收盘集合竞价。 (4)增加价格笼子机制:在连续竞价阶段提交的限价申报,买入申报价格不得高于买入基准价格的102%,卖出申报价格不得低于卖出基准价格的98%。 (5)增加盘后定价交易:申报时间:9:15至11:30、13:00至15:30;交易时间:15:05至15:30(盘后定价申报当日有效) (6)优化两融交易机制:注册制下,创业板股票上市首个交易日起即可作为两融标的。 5、新增股票特殊标识:比如“N”“C” “U” “W” “V”,不同字母代表不同含义。 N――意为“New”,指首次公开发行上市股票及存托凭证上市首日; C――意为“初(chu)”,指上市后次日至第五日; U――意为Uniprofitable,指发行人尚未盈利; W――意为“Weighted Voting Right(同股不同权)”,指发行人具有表决权差异安排; V――意为“Variable Interest Entity(VIE)”,指发行人具有协议控制架构或者类似特殊安排。 中签率和收益率有望提高 创业板注册制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升资本市场功能的重要安排,对于进一步补齐制度短板,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信证券梳理了2019年以来创业板上市新股的回报情况,其平均一字板涨幅218%,平均每签盈利2.13万元。 开源证券在研报中表示,借鉴科创板来看,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融资规模和中签率有望大幅提高。就融资规模来看,根据已受益企业披露的募投项目融资额,预计每家首发募资解近8亿元;中签率来看,预计改革后创业板A类中签率将较改革前提高2倍左右;就上市首日涨跌幅来看,考虑到改革后创业板公司体量保持稳定,虽然盈利能力下降但成长性更优,预计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为80%-120%。总体来看,注册之下创业板将创造可观的网下打新增强收益。
大家知道,科创板首推注册制,新股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证监会不再动用行政手段干预其新股定价。更重要的是,科创板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这一点与港股不设涨跌幅限制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科创板在一、二级市场都是自由定价的,毫无行政干预与行政管制。 然而,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散户并不认可机构网下定价——小散在二级市场上以实际行动完全否定了机构网下定价。 以7月29日在科创板挂牌交易的爱博医疗(688050.SH)为例,其网下定价(发行价)为33.55元,而其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188.88元,开盘上涨463%;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290元,较发行价大涨764%,相当于发行价的8.64倍;上市首日收盘价240.50元,较发行价上涨617%。 另外,7月9日在科创板挂牌交易的国盾量子(688027.SH),其网下定价(发行价)为36.18元,其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280元,开盘涨幅674%;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为399元,较发行价上涨1003%,相当于发行价的11倍;上市首日收盘价370.45元,收盘涨幅为924%。 在科创板,类似的“高溢价”现象多吗? 我们观察科创板推出一年来140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发现,仅有一只股票建龙微纳(688357.SH)上市首日“破发”,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仅为0.7%。2019年11月和12月期间在科创板上市的股票,共有17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涨幅低于50%,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现象。 但在今年6月和7月挂牌科创板的股票中,有近20只上市首日涨幅超过300%! 这是谁的错?谁在疯狂?难道真是网下询价机构的估值水准太差?还是网下询价机构人为操纵、故意压低网下定价? 或者,反过来,因为二级市场的散户并不认可网下询价机构的估值定价,因此,散户以报复暴炒方式完全否定机构网下定价,并在新股上市首日将其股价炒高至发行价的5倍或8倍? 很显然,一级市场的“零风险”与二级市场的“高风险”存在严重不对称,这是一、二级市场的严重分割与撕裂,是很不正常的市场现象。 我们知道,港交所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市场,其一、二级市场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完全融为一体,差价非常小,大多数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略高于或略低于发行价,破发比例一般高达30%左右。因此,港股一、二级市场的投资风险与收益是基本相当的,在港交所“打新”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这与A股市场“零风险”打新是完全不同的。 2018年港交所主板共有128家公司实现IPO,其中,有65只股票上市首日上涨,47只股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16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正好与发行价一致。2018年港交所主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高达36.7%。如果加上零涨幅,破发与零涨幅合计比例高达49%,也就是说,港股主板接近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 2018年港交所创业板共有72家公司实现IPO,其中,有50只股票上市首日上涨,19只新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19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正好与发行价一致。2018年港交所创业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为26.4%。如果加上零涨幅,破发与零涨幅合计比例高达53%,也就是说,港股创业板有超过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 2019年港交所主板和创业板共发行新股161只,共有88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另有73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跌破发行价,全年新股破发比例为45%。 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美国股市全年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为23.78%。此外,上市首日涨幅在0~1%之间的新股占比为15.85%;涨幅在1%~10%的占比为19.51%。也就是说,美国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比例高达59.15%。 此外,这一年美国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不足50%的比例为25.61%;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50%的比例仅为14.63%。 与美股相比,科创板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个股占比仅为2.1%,远低于美股近六成的比重。由此可见,美股一、二级市场差价极小,新股上市首日除少数个股外,大部分涨幅不大,一、二级市场价差非常收敛。 科创板在实施注册制改革后,新股在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却十分巨大,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高出三、五倍,甚至存在十倍差价,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科创板网下询价机构并未有意识集体压低新股发行价,以获取溢价暴利。比如,7月16日,中芯国际-U从港交所回归A股正式挂牌,当天港股中芯国际(00981.HK)收盘价为28.75港元(收跌-25.23%),而科创板中芯国际-U发行价为27.46元,上市首日收盘价为82.92元,较发行价大涨202%,相当于港股中芯国际股价的3.2倍。 这表明中芯国际在A股市场的网下定价是理性、合理的,那么,唯一可解释的,就是二级市场的不理性:新股上市首日暴涨太离谱。 二级市场疯狂“炒新”,当然不是注册制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投资者过于偏好“硬核”高科技,投资热情和投资激情太高;二是科创板扩容太慢,新股供求严重失衡,一年来,仅100多家上市公司,根本无法满足大机构、大资金进场需要,一旦遭遇大资金集中流入,科创板所有个股就会被暴炒得人仰马翻、面目全非。 因此,当务之急,加速科创板扩容,加大新股供给,一方面满足高科技企业股权融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充分满足投资者需求,这将有利于改善科创板供求,平抑股价,让股价信号真正回归正常。 最后提示:既然科创板不再是核准制,那么,就该有注册制的样子!
摘要 【董登新:科创板首日“破发”应常态化】在科创板,类似的“高溢价”现象多吗?我们观察科创板推出一年来140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发现,仅有一只股票建龙微纳(688357)上市首日“破发”,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仅为0.7%。2019年11月和12月期间在科创板上市的股票,共有17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涨幅低于50%,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现象。但在今年6月和7月挂牌科创板的股票中,有近20只上市首日涨幅超过300%。(金融投资报) 大家知道,科创板首推注册制,新股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证监会不再动用行政手段干预其新股定价。更重要的是,科创板新股上市头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这一点与港股不设涨跌幅限制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科创板在一、二级市场都是自由定价的,毫无行政干预与行政管制。 然而,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散户并不认可机构网下定价——小散在二级市场上以实际行动完全否定了机构网下定价。以2020年7月29日在科创板挂牌交易的爱博医疗(688050)为例,其网下定价(发行价)为33.55元,而其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188.88元,开盘上涨463%;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290元,较发行价大涨764%,相当于发行价的8.64倍;上市首日收盘价240.50元,收盘价较发行价上涨617%。 在科创板,类似的“高溢价”现象多吗?我们观察科创板推出一年来140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发现,仅有一只股票建龙微纳(688357)上市首日“破发”,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仅为0.7%。2019年11月和12月期间在科创板上市的股票,共有17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涨幅低于50%,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现象。但在今年6月和7月挂牌科创板的股票中,有近20只上市首日涨幅超过300%。 这是谁的错?这是谁在疯狂?难道真是网下询价机构的估值水准太差?还是网下询价机构人为操纵,故意压低网下定价? 很显然,一级市场的“零风险”与二级市场的“高风险”存在严重不对称,这是一、二级市场的严重分割与撕裂,这是很不正常的市场现象。 我们知道,港交所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市场。其一,二级市场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二者差价非常小,大多数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略高于或略低于发行价,破发比例一般高达30%左右。因此,港股一、二级市场的投资风险与收益是基本相当的,因此,在港交所“打新”也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这与A股市场“零风险”打新是完全不同的。 2018年港交所主板共有128家公司实现IPO,其中,有65只股票上市首日上涨,47只股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16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正好与发行价一致。2018年港交所主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高达36.7%。如果加上零涨幅,破发与零涨幅合计比例高达49%。也就是说,港股主板接近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 2019年港交所主板和创业板共发行新股161只,共有88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另有73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跌破发行价,全年新股破发比例为45%。 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美国股市全年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为23.78%。此外,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在0-1%之间的新股占比为15.85%;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在1-10%的占比为19.51%。也就是说,美国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比例高达59.15%。 与美股相比,科创板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个股占比仅为2.1%,远低于美股近六成的比重。由此可见,美股一、二级市场差价极小,新股上市首日除少数个股外,大部分涨幅不大,一、二级市场价差非常收敛。 那么,科创板在已经实施注册制改革后,新股在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却十分巨大,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高出三、五倍,甚至存在十倍差价,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科创板网下询价机构并未有意识集体压低新股发行价,以获取溢价暴利。比方,2020年7月16日,中芯国际-U从港交所回归A股正式挂牌,当天港股中芯国际(00981)收盘价为28.75港元(收跌-25.23%),而科创板中芯国际-U发行价为27.46元,上市首日收盘价为82.92元,较发行价大涨202%,相当于港股中芯国际股价的3.2倍。这表明中芯国际在A股市场的网下定价是理性的、合理的,那么,唯一可解释的,是二级市场不理性,新股上市首日暴涨太离谱。 二级市场疯狂“炒新”,当然不是注册制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投资者过于偏好“硬核”高科技,投资热情和投资激情太高;二是科创板扩容太慢,新股供求严重失衡,一年来,仅100多家上市公司,根本无法满足大机构、大资金进场需要,一旦遭遇大资金集中流入,科创板所有个股就会被暴炒得人仰马翻、面目全非。 因此,当务之急,加速科创板扩容,加大新股供给,一方面满足高科技企业股权融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充分满足投资者需求,这将有利于改善科创板供求,平抑股价,让股价信号真正回归正常。
大家知道,科创板首推注册制,新股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证监会不再动用行政手段干预其新股定价。更重要的是,科创板新股上市头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这一点与港股不设涨跌幅限制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科创板在一、二级市场都是自由定价的,毫无行政干预与行政管制。 然而,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散户并不认可机构网下定价——小散在二级市场上以实际行动完全否定了机构网下定价。 以2020年7月29日在科创板挂牌交易的爱博医疗(688050)为例,其网下定价(发行价)为33.55元,而其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188.88元,开盘上涨463%;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290元,较发行价大涨764%,相当于发行价的8.64倍!上市首日收盘价240.50元,收盘价较发行价上涨617%。 另外,2020年7月9日在科创板挂牌交易的国盾量子(688027),其网下定价(发行价)为36.18元,其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280元,开盘涨幅674%;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为399元,较发行价上涨1003%,相当于发行价的11倍!上市首日收盘价370.45元,收盘涨幅为924%! 在科创板,类似的“高溢价”现象多吗? 我们观察科创板推出一年来140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发现,仅有一只股票建龙微纳(688357)上市首日“破发”,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仅为0.7%。2019年11月和12月期间在科创板上市的股票,共有17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涨幅低于50%,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现象。 但在今年6月和7月挂牌科创板的股票中,有近20只上市首日涨幅超过300%! 这是谁的错?这是谁在疯狂?难道真是网下询价机构的估值水准太差?还是网下询价机构人为操纵、故意压低网下定价? 或者,反过来,因为二级市场的散户并不认可网下询价机构的估值定价,因此,散户以报复暴炒方式完全否定机构网下定价?并在新股上市首日将其股价炒高至发行价的5倍或8倍? 很显然,一级市场的“零风险”与二级市场的“高风险”存在严重不对称!这是一、二级市场的严重分割与撕裂!这是很不正常的市场现象! 我们知道,港交所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市场,其一、二级市场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二者差价非常小,大多数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略高于或略低于发行价,破发比例一般高达30%左右。因此,港股一、二级市场的投资风险与收益是基本相当的,因此,在港交所“打新”也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这与A股市场“零风险”打新是完全不同的。 2018年港交所主板共有128家公司实现IPO,其中,有65只股票上市首日上涨,47只股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16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正好与发行价一致。2018年港交所主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高达36.7%。如果加上零涨幅,破发与零涨幅合计比例高达49%,也就是说,港股主板接近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 2018年港交所创业板共有72家公司实现IPO,其中,有50只股票上市首日上涨,19只新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19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正好与发行价一致。2018年港交所创业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为26.4%。如果加上零涨幅,破发与零涨幅合计比例高达53%,也就是说,港股创业板有超过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 2019年港交所主板和创业板共发行新股161只,共有88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另有73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跌破发行价,全年新股破发比例为45%。 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美国股市全年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为23.78%。此外,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在0-1%之间的新股占比为15.85%;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在1-10%的占比为19.51%。也就是说,美国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比例高达59.15%。 此外,这一年美国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不足50%的比例为25.61%;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50%的比例仅为14.63%。 与美股相比,科创板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个股占比仅为2.1%,远低于美股近六成的比重。由此可见,美股一、二级市场差价极小,新股上市首日除少数个股外,大部分涨幅不大,一、二级市场价差非常收敛。 那么,科创板在已经实施注册制改革后,新股在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却十分巨大,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高出三、五倍,甚至存在十倍差价。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科创板网下询价机构并未有意识集体压低新股发行价,以获取溢价暴利,比方,2020年7月16日,中芯国际-U从港交所回归A股正式挂牌,当天港股中芯国际(00981)收盘价为28.75港元(收跌-25.23%),而科创板中芯国际-U发行价为27.46元,上市首日收盘价为82.92元,较发行价大涨202%,相当于港股中芯国际股价的3.2倍! 这表明中芯国际在A股市场的网下定价是理性的、合理的,那么,唯一可解释的,就是二级市场的不理性:新股上市首日暴涨太离谱。 二级市场疯狂“炒新”,当然不是注册制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投资者过于偏好“硬核”高科技,投资热情和投资激情太高;二是科创板扩容太慢,新股供求严重失衡,一年来,仅100多家上市公司,根本无法满足大机构、大资金进场需要,一旦遭遇大资金集中流入,科创板所有个股就会被暴炒得人仰马翻、面目全非。 因此,当务之急,加速科创板扩容,加大新股供给,一方面满足高科技企业股权融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充分满足投资者需求,这将有利于改善科创板供求,平抑股价,让股价信号真正回归正常。 最后提示:既然科创板不再是核准制,那么,就该有注册制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