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自由贸易港,海南自贸港正成为外资“新宠”。 去年,海南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05家,同比增长197.3%,特斯拉、法国电力、德国科沃施、匈牙利储蓄商业银行、美国通用电气等知名外企纷纷入驻。 相关人士指出,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相较于全球其他自由贸易港,海南自贸港的优势不仅在于面向全世界,更在于其背后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支撑,再加上一系列高水平开放政策措施加快出台落地,海南自贸港对外资的吸引力还将进一步增强。 引资增幅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继去年10月正式落户海南自贸港之后,特斯拉近期在海南又有新动作:1月15日,海南首家特斯拉中心在海口开业,该中心将为消费者提供咨询、交付和售后等服务。5天后,特斯拉又在海南投入使用新的超级充电站。 特斯拉海南地区销售经理徐垚介绍,特斯拉将在海南加密自营充电网络设施建设,完善海南环岛东、中、西线超级充电站的线路布局。“特斯拉计划在海南加大销售网络和售后网络布局,提供完全直营的一体化服务。” 布局海南自贸港,正成为越来越多外企的新选择。去年底,海南自由贸易港第四批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包括外资项目14个,涉及航空、文化体育、国际清算、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作为其中一员,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与海南省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未来5年内将在航空、医疗、清洁能源以及数字化方面加深合作。其中航空方面,通用电气将为海南航空在海口投资设立的发动机大修厂提供授权,助其建立GEnx-1B发动机维修能力。 通用电气(GE)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向伟明表示,此次合作是GE中国持续推进“本土化2.0、战略合作伙伴、连接全球”三大战略的又一里程碑。GE将以双方达成的战略合作框架为基础,把握中国持续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机遇,发挥GE的行业技术专长和(港股00001)运营经验,深入参与到海南省建设世界一流自贸港的进程中。 特斯拉、通用电气是一个缩影。日前,海南公布去年吸引外资成绩单:2020年全年海南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05家,同比增长197.3%;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3亿美元,同比增长100.7%;在海南省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80个,同比增长1倍,相关外资企业覆盖G20成员国家;现代服务业新设外资企业占全年新设外资企业总数的90%左右,实际使用外资约占全年总额的80%。 “过去,海南的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大多是排名靠后。但2020年海南吸引外资的增幅,完全可以跻身全国第一梯队。”海南省副省长沈丹阳表示,这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自贸港吸引力强劲而耀眼。 营商环境全球排名显著上升 外资为何加码海南自贸港?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是不少外企看中这里的重点因素。 去年10月,匈牙利储蓄商业银行落户海南三亚。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倪焕隽表示,海南自贸港金融、税收及人才政策为外资银行更好地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提供了便利。他透露,企业初期计划在海南成立消费金融公司,中远期计划将亚太总部设在海南。 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标志着海南由自贸试验区建设整体转入自由贸易港建设阶段。总体方案发布以来,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所得税和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最高15%优惠税率,零关税、低税率等核心政策加快落地;成立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发展中心,协助开展金融招商服务及推介、自贸港金融研究、政银企对接、国际金融交流合作等工作;2020年版海南自由贸易港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条目缩减至27条;围绕新能源汽车购置、停车、出行等各个环节出台了30多项配套政策,加快全省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全球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龙头企业落地。 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表示,海南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制定的政策设定了许多清晰目标。这些明确的政策和目标不仅给特斯拉在内的新能源车企带来机遇,也为整个产业带来刺激、亮出信号,坚定了特斯拉在中国加大投入的信心。 “我们看好海南在先进技术、低碳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机遇。”法国电力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傅楷德说。目前,该集团正与合作伙伴在海南开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 政策好,营商环境也在不断优化。日前,海南自贸港人才服务“单一窗口”启动运行,梳理整合47项人才业务项目,企业和个人可以在任一“单一窗口”就近、快捷办事,部分事项做到秒批、即办。此外,行政审批、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等“单一窗口”也纷纷设立,审批时限压缩七至八成。据第三方评估机构依照世界银行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20年海南企业开办排名上升到第7位,登记财产排名上升到第22位。 全球知名特许经营连锁式便利店罗森去年落户海南,从授权海南青子实业有限公司开店到罗森便利店首批5家门店在海口开业,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我们从中明显感受到海南良好的营商环境。”青子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汤耀华说,罗森在海南发展(行情002163,诊股)非常顺利,今年将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政策等优势,积极开拓海口、三亚便利店市场,计划在海南开设超过100家店铺。 更多举措和成果值得期待 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还有更多值得期待。2月1日,2020年版海南自由贸易港负面清单正式施行,取消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外资准入限制,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允许外商投资部分涉海南商事非诉讼法律事务,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汽车产业率先开放…… “今年,还将制定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说。此外,发改委明确,将不断缩减海南自由贸易港负面清单,逐步实现海南自由贸易港投资自由便利。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认为,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能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动高附加值产业集聚。未来,海南自由贸易港还应充分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开放经验,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和营商环境。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日前介绍,目前,商务部正在会同海南省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相关工作。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将是中国跨境服务贸易领域的第一张负面清单,将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更高水平开放,并为中国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值得期待。 更多成果也将加快落地。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介绍,中国首个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独立办学项目——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已经签约落地洋浦,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独立办学已经签约落户三亚,两所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都在按今年9月份招生的目标加快推进。 韩国宝奥普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进入海南自贸港近两个月,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朴永信表示,企业将在海口江东新区落户加工厂,主要进行玻尿酸、抗粘剂、膀胱炎治疗机、关节炎治疗机、私人定制护肤品等产品的半成品加工,未来加工的产品将销往70多个国家。“我们将借力自贸港发展的红利,推动项目加速落地。”
安宁 中国吸引外资的“魅力值”在全球范围内大幅提升。近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逆势上涨,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 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1630亿美元(约合10564亿元人民币),相比2019年上涨4%,全球占比大幅提高至19%。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大幅下降,与2019年相比缩水42%,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笔者认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实现“逆袭”不是偶然是必然,从2017年开始,中国吸收外资就跃居世界第二,规模也不断创历史新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开放力度大、开放层次深,外资政策不断完善、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后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增长的亮眼表现,这一切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些“必然”的组合成为吸引外资争相进入中国的“绿色通道”。 首先,中国经济的“硬核”表现成为外资的“避风港”。 笔者认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大幅下滑引发的投资活动放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却在全球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或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样“硬核”的表现不仅提振了全球经济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外资投资中国的脚步,可以说,中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投资最安全的“避风港”。 其次,对外开放快马加鞭,成为外资争先开拓中国市场的“催化剂”。 伴随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外资也加快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 从金融市场来看,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冲击,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却蹄疾步稳,越来越多境外金融机构加快中国业务布局。 笔者认为,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就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开放的节奏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这也加速了外资参与中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的融合,未来,不是外资愿不愿意来的双选题,而是必然来的单选题! 第三,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是吸引外资的“梧桐树”。“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中国吸引外资靓丽的数据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政策环境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1月27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简称“目录”)正式实施,目录总条目1235条,与2019年版相比增加127条,增加的条目意味着更多新领域将向外商投资敞开大门,进一步扩大了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外资企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2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将正式实施,包括取消对矿业和汽车制造业的剩余限制,同时进一步削减电信、教育和法律服务方面外商投资的限制。进一步优化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外资准入的营商环境。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稳中有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逐步实施以及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这些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硬核”条件将大幅提升中国吸引外资的“魅力值”。
中国吸引外资的“魅力值”在全球范围内大幅提升。近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逆势上涨,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 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1630亿美元(约合10564亿元人民币),相比2019年上涨4%,全球占比大幅提高至19%。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大幅下降,与2019年相比缩水42%,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笔者认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实现“逆袭”不是偶然是必然,从2017年开始,中国吸收外资就跃居世界第二,规模也不断创历史新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开放力度大、开放层次深,外资政策不断完善、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后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增长的亮眼表现,这一切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些“必然”的组合成为吸引外资争相进入中国的“绿色通道”。 首先,中国经济的“硬核”表现成为外资的“避风港”。 笔者认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大幅下滑引发的投资活动放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却在全球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或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样“硬核”的表现不仅提振了全球经济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外资投资中国的脚步,可以说,中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投资最安全的“避风港”。 其次,对外开放快马加鞭,成为外资争先开拓中国市场的“催化剂”。 伴随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外资也加快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 从金融市场来看,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冲击,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却蹄疾步稳,越来越多境外金融机构加快中国业务布局。 笔者认为,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就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开放的节奏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这也加速了外资参与中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的融合,未来,不是外资愿不愿意来的双选题,而是必然来的单选题! 第三,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是吸引外资的“梧桐树”。“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中国吸引外资靓丽的数据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政策环境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1月27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简称“目录”)正式实施,目录总条目1235条,与2019年版相比增加127条,增加的条目意味着更多新领域将向外商投资敞开大门,进一步扩大了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外资企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2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将正式实施,包括取消对矿业和汽车制造业的剩余限制,同时进一步削减电信、教育和法律服务方面外商投资的限制。进一步优化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外资准入的营商环境。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稳中有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逐步实施以及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这些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硬核”条件将大幅提升中国吸引外资的“魅力值”。
当地时间24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报告指出,流入英国、意大利、俄罗斯、德国、巴西和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急剧下降。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逆势上涨,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2020年流入美国的外资下降49%,降至1340亿美元,英国、德国和日本的跨国企业在美投资降幅最大。受全球疫情和脱欧的双重影响,流入英国的外资从2019年的450亿美元降至负13亿美元。 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表示,这些年来流入中国的外资一直稳定增长,疫情暴发后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增长,成为吸引外资的亮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也提振了投资者信心。2020年中国成功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全年吸收外资逆势增长。根据贸发会议估算,2020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达到1630亿美元,外资流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吸收外资全球占比大幅提升,已经高达19%。 詹晓宁指出,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增长,一枝独秀,成为全球吸引外资的亮点。全球疫情期间对跨国企业在华产业链,供应链的高度依赖也维持了在华外资的稳定和拓展。部分行业的进一步开放也促进了新的投资增加。政府采取了有效的投资便利化措施,有助于稳定投资。
渣打:2021年外资流入中国债市规模或创历史新高 (记者 姜煜)渣打银行环球研究部7日发布《中国利率市场-2021年展望》报告预测,在诸多积极因素推动下,外资流入中国债市的规模在2020年达到约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后,在2021年或将增加至1.3万亿至1.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1年底外资持有中国在岸债券总规模,或由2020年11月底的3.1万亿元升至4.5万亿到4.7万亿元之间。据渣打估测,2021年外资持有中国国债的份额或由2020年的9%升至约12%。 据渣打分析,人民币债券全球资产配置占比显著低于中国GDP的全球份额和中国出口的全球份额。目前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配置中的占比仅略高于2%,大幅度低于其他特别提款权货币占比,同时低于特别提款权篮子中人民币权重10.92%。因此,中国债券全球资产配置的结构性流入才刚起步。 2020年彭博-巴克莱全球综指指数(GlobalAgg)和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指数(GBI-EM)完成中国债券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或将在2021年成为最后一个纳入中国债市的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一些专门投资中国债券的基金也开始陆续成立并迅速增大。 目前中国境内债券市场是全球唯一同时具备如下优势的债券市场:收益率可观、汇市前景积极、境内市场具备的深度和广度足以应对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大规模量宽可能带来的大规模资本流入。最主要的是,相较于目前全球债券市场平均收益率低于0.3%,中国国债平均收益率仍高于3%,估值较具吸引力。 “以上都是2021年外资加速流入中国债市的驱动因素”,渣打称。(完)
(经济观察)疫情之下中国继续唱响金融开放“重头戏” (记者 王恩博)去年以来,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依然好戏连场。 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管理办法》发布,进一步便利外资投资境内资本市场;批准运通、万事达卡、惠誉等机构进入中国市场……2020年陆续落地的一系列金融开放举措,让外资机构们很“有感”。 在中国银保监会7日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友邦人寿执行董事及总经理张晓宇感叹,该公司的成立和顺利发展正是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成果。 友邦人寿于2020年上半年获批,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张晓宇注意到,过去两年,“一行两会”宣布了50多条开放措施,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这既有利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为外资企业更好服务中国民众提供了巨大机遇。 一同出席发布会的台资金融机构富邦华一银行行长陈峰介绍,该行已经成为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牌照最全、服务台商最多的台资银行,27个网点遍布大陆12个城市,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去年税后净利同比增长超过30%,“这些都跟中国大陆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 陈峰特别提到,尤其近两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开放政策进一步公开、透明,加之可预期的环境,让富邦华一银行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疫情之下,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一枝独秀,金融双向开放亦稳妥有序推进。由此带来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让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信心更加充足。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总经理、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彤告诉记者,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扩大开放,德银看到了很多好机遇。 例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完成谈判,将令亚太经济体之间贸易互联互通不断加强,中欧投资联系更加紧密,这将带来大量双向投融资业务机会。同时,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近年来飞速发展,资产管理规模不断增加,财富快速积累让中国客户对风险管理、传承规划、企业转型、家族治理等服务需求显著上升。 “对所有外资公司来说,中国绝对是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在张晓宇看来,全球保险业发展潜力主要集中在亚洲,而亚洲的重点又在中国。 张晓宇尤其看好健康中国行动带来的机遇。他表示,友邦人寿将立足自身业务优势以及民众对日益增长的高质量、一体化健康服务和多层次、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持续推动产品升级和服务创新,打造“全程健康友保障”的健康生态圈,努力为中国民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人群的健康保障和服务,助力“健康中国2030”的建设和实施。 越来越多境外金融机构正加大中国业务布局,下一步金融开放是否还有好戏?对此,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已给出明确答案。他强调,要鼓励中外机构在产品、股权、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开展合作,拓展开放广度和深度。完善配套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完)
稳外贸、稳外资再出新政,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将上新台阶。1月4日,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 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涵盖围绕实体经济需求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进一步简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流程等五方面15条措施。专家表示,这将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稳外贸、稳外资形成有力支撑。 2020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冲击、纾困外贸企业,包括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在内的监管部门出台多项助企措施,积极畅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创新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发布、自贸区不断扩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外贸企业生机盎然,出口数据不断创新高,中国市场持续释放对于外企和外资的强大吸引力。 多项政策保驾护航 2020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下降15.9%。但经历短暂下滑后,4月我国出口增速即实现年内首次转正,此后持续保持强势增长;7月出口增速突破两位数;11月增速达14.9%。出口快速转正并持续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一系列稳外贸政策。 2020年,疫情发生后,外贸企业遭遇了订单被取消、资金短缺等困境。为应对疫情影响,除了延期还本付息、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信用贷款发放等普适性政策外,中央还在保市场份额、保订单、保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对症下药”。一揽子政策组合形成了抗风险、稳增长的强大合力,在稳住中国外贸“基本盘”的同时,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乃至世界经贸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外贸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外资也加快“走进来”。2020年1至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99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外资这份热情反映出中国近年来更广阔的投资空间、更优化的营商环境。制度型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鲜明特点。2017年至2020年,中国连续四年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国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版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分别缩减至33条和30条。去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12月30日,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成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对外开放举措逐步落地,我国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将显著提升,有力支撑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出口具备增长潜力 2020年,我国外贸出口走出了漂亮的增长线,得益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战略性成果,为外贸增长赢得先机。彼时,海外产能受到疫情冲击并未恢复,许多境外订单因此转向中国,其中防疫物资出口表现强势。据世贸组织测算,2020年我国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进一步提升,将超过2015年13.8%的历史最高水平。 事实上,中国自身“硬实力”是能够顺利承接海外产能、持续吸引外资扩大在中国投资的关键因素。中国是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无论是抗击疫情还是经济恢复,中国都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力、生产能力和效率,完备的产业链、工业链经受住了考验。另外,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成为连接海外市场、外贸企业和消费者的重要平台以及外资扩大在中国投资的重要渠道。 对于出口高增态势能否在2021年延续,专家都给出了较为一致的判断,即短期看将维持高增长趋势,长期看将回归平稳。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静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核心国家的角色将进一步凸显。在其他国家产能尚未完全正常化以及基数因素的作用下,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下半年随着疫情因素逐渐消退,其他国家生产能力恢复之后,中国出口增速会逐渐回落。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今年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重点可能从医疗用品转向传统商品,特别是家具、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出口增速将获得较快提升。进口增速预计将随着国内经济复苏呈现稳健增长。 提升外贸竞争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起航之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内需要发挥更大作用,激发国内市场潜力更为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弃外贸市场,相反,提升外贸国际竞争力,有序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仍将是今年的重要目标。 “我国仍将致力于保持全球贸易大国地位。未来,降低宏观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度,要靠壮大国内经济规模来实现,而非主动限制对外贸易发展。为此,以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为标志,‘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据统计,2019年,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在货物出口中的占比接近三成,服务贸易出口仅为货物出口额的11.4%。也正是看到了不足,中国在服务贸易、高端制造业方面奋起直追。2020年1至11月,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规模中占比提高9.9个百分点,达44.2%。王青表示,增加服务贸易出口将主要依靠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来推动。历史证明,开放竞争是“中国制造”崛起的制度基础,未来打造“中国服务”,开放竞争仍是必由之路。 王静文表示,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应致力于降低制造企业成本,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向产业链供应链上游攀升。提升国内市场对外资吸引力,则要继续扩大开放,减少准入限制,优化营商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