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20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分列前三位。从2020中国企业500强的数据分析来看,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规模和效益增长态势良好。2020中国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86.0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了6.92万亿元,增速为8.75%;实现净利润38924.14亿元,比上年增加3603.19亿元,增速为10.20%。二是结构调整继续深化。2020中国企业500强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分别增加了6家和8家,而传统制造业企业有所减少。三是研发创新成效明显。2020中国企业500强研发投入保持持续增加态势,研发强度维持在1.61%,达到历史最高值水平;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的比重为39.08%,比上年500强提高了2.47个百分点。四是国际地位更加突出。2020年中国上榜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为133家。其中,内地上榜企业为121家,比上年增加5家。哪些行业入围数量最多?2020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238家,服务业181家,其他行业81家。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先进制造业增加了6家、现代服务业增加了8家,黑色冶金等传统制造业企业不断减少。图片哪些地区入围数量最多?2020中国企业500强共分布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分布最多的三个地区依次是北京、广东和山东。图片哪些企业的研发强度最强?2020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研发强度为1.61%,连续3年提升,恢复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图片哪些企业规模成长速度最快?2020中国企业500强中,有8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超过1倍以上,15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速高于50%。图片哪些企业净利润增长最快?2020中国企业500强中,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增速在1-10倍的企业有32家。哪些企业劳动生产率高?2020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为259.65万元,比上年500强增加了24.18万元,实现了4连升;人均净利润为11.75万元,比上年500强增加了1.24万元,完成了3连增。详细名单↓↓(
(2021年1月18日) 国家统计局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就业民生保障有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增长2.1%。 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生猪生产持续较快恢复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比上年增长0.9%,增产565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4286万吨,增长0.9%;早稻产量2729万吨,增长3.9%;秋粮产量49934万吨,增长0.7%。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1186万吨,增长1.1%;小麦产量13425万吨,增长0.5%;玉米产量26067万吨,持平略减;大豆产量1960万吨,增长8.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比上年下降0.1%。其中,牛肉产量672万吨,增长0.8%;羊肉产量492万吨,增长1.0%;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长4.8%;牛奶产量3440万吨,增长7.5%;猪肉产量4113万吨,下降3.3%。2020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31.0%、35.1%。 二、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2%;股份制企业增长3.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4%;私营企业增长3.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0.5%,制造业增长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0%。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1%、6.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3、3.8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同比分别增长19.1%、17.3%、16.2%、12.7%。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比三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10%。2020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5%。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0%,比三季度上升1.3个百分点。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445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1-10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5%,连续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服务业逐步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与上年持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9%、7.0%,增速分别快于第三产业14.8、4.9个百分点。四季度,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比三季度加快3.4个百分点。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5%、9.9%,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11.9、8.3个百分点。 1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8%,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其中,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1%,连续6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 四、市场销售较快恢复,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3323亿元,下降1.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9119亿元,下降4.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862亿元,下降3.2%。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9527亿元,下降16.6%;商品零售352453亿元,下降2.3%。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四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6.0%、21.2%、17.3%,分别比三季度加快16.0、7.1、5.0个百分点。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比三季度加快3.7个百分点。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环比增长1.24%。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9%,制造业投资下降2.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增长2.6%;商品房销售额173613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全部转正,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民间投资289264亿元,增长1.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5%和9.1%。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4%、22.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0.2%、15.2%。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1.9%,快于全部投资9.0个百分点,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9.9%和12.3%。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2.32%。 六、对外贸易实现正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26亿元,增长4.0%;进口142231亿元,下降0.7%。进出口相抵,顺差为37096亿元。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占出口总额的59.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2005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18587亿元,增长10.9%;进口13419亿元,下降0.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168亿元。 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低于上年2.9%的涨幅,也低于3.5%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3.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8.3%,衣着下降0.2%,居住下降0.4%,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3.5%,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3%,医疗保健上涨1.8%,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4.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2%,鲜菜价格上涨7.1%,猪肉价格上涨49.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8%。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环比上涨0.7%。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8%,12月份同比下降0.4%,环比上涨1.1%。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3%,12月份同比持平,环比上涨1.5%。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上年水平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与上年同期持平。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12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20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年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其中,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下降0.4%;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下降2.7%。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072元,比上年增长2.8%。 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继续缩小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8%。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869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6443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249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1172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0294元。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名义下降3.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名义增长2.9%。 总的来看,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就业保民生成效显著,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同时应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下一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附注 (1)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近一年来各期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0年四季度GDP环比数据、2020年12月份其他指标环比数据如下: 2019年及2020年各季度GDP环比增速分别为2.0%、1.2%、1.2%、1.2%、-9.7%、11.6%、3.0%和2.6%。 (3)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4)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的影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修订,2020年月度增速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6)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7)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本地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内从业的农民工。外出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 (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份分组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平均分为五个等份,处于最高20%的收入群体为高收入组,依此类推依次为中间偏上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下收入组、低收入组。 (9)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10)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表 附图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就业民生保障有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展现强大发展韧性 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 赵同录 2020年,我国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 一、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 2020年,我国GDP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GDP增速分别为-6.8%、3.2%、4.9%和6.5%,经济显现出持续恢复势头,展现出我国经济发展强大韧性。 四季度,我国GDP为29629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5%,增速比三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整体保持稳步回升态势。 二、各行各业有序恢复,信息行业支撑作用显著 2020年,除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外,其他行业均实现正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为16.9%,实现两位数增长;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为7.0%,比2019年提高0.4个百分点。这两个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54.1%,有力支撑了经济较快恢复。 四季度,全部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由三季度的-5.1%和-6.9%转为增长2.7%和2.2%,年内首次实现由负转正。 三、投资保持增长,消费稳步复苏 投资对稳定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20年,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 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稳步回升。与投资需求相比,消费受疫情影响更加明显,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向下拉动GDP0.5个百分点。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消费市场逐步复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季回升,一至四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分别拉动GDP增长-4.3、-2.3、1.4和2.6个百分点。 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升。2020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 四、新动能引领作用增强,新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新动能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3个百分点。以新技术为引领的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保持增长,1至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12.0%、11.0%和8.6%。2020年,网上商品零售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2019年增长14.8%。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生猪生产较快恢复 农村司司长 李锁强 2020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发展,积极克服洪涝灾害等影响,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全力落实生猪稳产保供政策措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生猪产能快速恢复,禽蛋奶产量稳定增长。 一、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增长0.6%。 分季节看,夏粮、早稻、秋粮均实现增产。2020年,全国夏粮产量2857亿斤,比上年增加25亿斤,增长0.9%;早稻产量546亿斤,增加21亿斤,增长3.9%;秋粮产量9987亿斤,增加67亿斤,增长0.7%。 二、生猪生产较快恢复,牛羊禽生产稳定增长 2020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比上年略减10万吨,下降0.1%。猪肉产量略有下降,牛羊肉、禽肉、禽蛋和牛奶产量不同程度增长。 生猪存栏持续较快恢复,出栏降幅明显收窄。2020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0650万头,同比增长31.0%。2020年,全国生猪出栏52704万头,比上年减少1715万头,下降3.2%,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8.5个百分点。 牛羊生产稳中略增,牛奶产量增加。2020年,全国肉牛出栏4565万头,比上年增加32万头,增长0.7%;牛奶产量3440万吨,增加239万吨,增长7.5%。2020年,全国羊出栏31941万只,比上年增加242万只,增长0.8%。 家禽生产稳定增长,禽肉、禽蛋产量增加。2020年,全国家禽出栏155.7亿只,比上年增加9.3亿只,增长6.3%;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加122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加159万吨,增长4.8%。 三、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较多,涨幅逐季回落 2020年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比上年上涨15.0%,在15.0%的涨幅中有14.3个百分点为生猪价格所拉动,但随着生猪价格涨幅回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呈现逐季回落的走势。 2020年玉米、大豆生产者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7.6%和5.5%,稻谷、小麦价格分别上涨0.8%和0.5%;蔬菜价格上涨5.2%;牛羊市场需求旺盛,活牛和活羊价格分别上涨10.5%和10.4%;生猪价格上涨55.7%,随着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市场供应逐步改善,生猪价格涨幅逐季回落,四季度生猪生产者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3%。 工业生产逐季回升 企业效益持续改善 工业统计司司长 卢 山 2020年,企业复产水平稳步提升,工业生产持续稳定恢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改善。 一、工业生产逐季回升,出口规模接近上年水平 复工复产持续推进,2020年二季度以来复产水平持续向好。截至12月下旬,达到正常生产水平八成以上的企业比例为77.9%,较6月中旬提高9.5个百分点。 工业增速逐季回升,四季度增长较快。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其中,四季度各月均保持较快增长。分行业看,41个大类行业中,25个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较前三季度增加5个。 二、装备制造业有力支撑工业增长,新动能发展强劲 装备制造业增势稳健,持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2020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增速与2019年基本持平,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新兴产品增长强劲。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 三、原材料制造业平稳增长,消费品制造业逐步恢复 原材料制造业稳中有升,重点产品生产稳定。2020年,原材料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3%,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全年呈现逐季回升态势。 消费品制造业逐步恢复,医药制造增长较快。2020年,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6%,其中四季度增速为2.9%,较三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 四、产能利用率逐季回升,企业效益持续改善 产能利用率逐季回升,装备制造业升至较高水平。2020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5%,四季度产能利用率已提升至2013年以来高点。 企业收入由降转增,利润增速继续回升。2020年1至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1%,增速年内首次实现由负转正;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4%,较1至10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 同时也要看到,企业应收账款较快增长和库存增加问题突出,小微企业仍面临市场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的制约,工业经济全面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下一阶段,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着力畅通经济循环,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向好态势。 能源供应保障有力 能耗强度继续下降 能源统计司司长 刘文华 2020年,我国能源生产稳中有增,进口较快增长,能源供应能力和水平不断巩固提升。全年看,能源消费逐步回升,结构持续优化,能耗强度继续下降,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 一、能源生产稳中有增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生产稳定增长。原煤生产实现增长,全年原煤产量38.4亿吨,比上年增长0.9%。 油气生产加工持续增加。油气生产企业持续提高生产负荷,加强油气供应力度,全年原油产量1.95亿吨,比上年增长1.6%,增速比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连续两年企稳回升;天然气产量188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8%。 电力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发电量7.4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分品种看,火电增长1.2%;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电力保持快速增长,分别增长5.3%、5.1%、10.5%、8.5%。 二、能源进口较快增长 2020年,根据国内能源供需形势,我国灵活利用国际市场,充分发挥进口补充调节作用,积极进口能源特别是油气资源,全年能源进口保持较快增长。 根据海关总署快报数据,2020年,原油进口5.4亿吨,比上年增长7.3%;天然气进口1.0亿吨,增长5.3%;煤炭进口3.0亿吨,增长1.5%。 三、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清洁电力生产比重大幅提高。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一次电力生产占全部发电量比重为28.8%,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升。初步核算,2020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四、能源消费逐步回升 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秩序持续稳定恢复,能源需求逐步回升。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2.2%,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下降0.2%、3.1%。能耗强度继续下降,全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0.1%,扭转前三季度上升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0.4%,降幅比前三季度扩大0.3个百分点。 服务业稳步复苏 新动能势头强劲 服务业统计司司长 杜希双 2020年,服务业生产经营在年初大幅下滑后,下半年实现稳步复苏,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新动能表现活跃,幸福产业较快发展,市场信心不断增强,全年呈稳定恢复态势。 一、服务业逐步回归常态 服务业持续稳步恢复。初步核算,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5539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5%,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服务业增加值152728亿元,同比增长6.7%。 企业生产经营继续复苏。1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较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1至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较1至10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4%,降幅较1至10月份收窄4.3个百分点。 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减少。1至11月份,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下降,但服务出口表现明显好于进口;服务贸易逆差同比大幅减少7129.6亿元。 二、新动能支撑作用凸显 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2020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6.9%、7.0%和2.9%,合计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7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总体经济的恢复。 服务业转型升级态势稳健。线上购物、直播带货、网上外卖等新消费模式强势增长,2020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8%,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8.7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833.6亿件,比上年增长31.2%。在线办公、在线教育、远程问诊等新消费需求持续旺盛,1至11月份,全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1495.0亿GB,同比增长35.1%;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0.7%和15.7%。 三、幸福产业较快发展 幸福产业发展提速。2020年,“互联网+问诊”、健康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加速了医疗健康需求的快速增长;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56岁以上用户增强免疫消费、“95后”养生消费增长均超2倍。1至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社会工作、家庭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3%和5.7%。 四、服务业景气稳定扩张 服务业景气保持较高水平。1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8%;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7个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扩张区间,服务业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1%,连续6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企业对市场稳定恢复持续看好。 居民消费热情不减。“十一”长假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4亿人次,同比恢复近八成;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同比恢复近七成。“双11”期间各大平台销售额再创新高,实现销售额5249亿元,同比增长28%。 2021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服务业转型升级有望深入推进,新动能进一步激发,发展潜力显著增强,助力“十四五”良好开局。
中国经济迎来重要里程碑。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数据,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金融界网1月18日消息 中国经济迎来重要里程碑。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数据,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增长2.1%。 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生猪生产持续较快恢复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比上年增长0.9%,增产565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4286万吨,增长0.9%;早稻产量2729万吨,增长3.9%;秋粮产量49934万吨,增长0.7%。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1186万吨,增长1.1%;小麦产量13425万吨,增长0.5%;玉米产量26067万吨,持平略减;大豆产量1960万吨,增长8.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比上年下降0.1%。其中,牛肉产量672万吨,增长0.8%;羊肉产量492万吨,增长1.0%;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长4.8%;牛奶产量3440万吨,增长7.5%;猪肉产量4113万吨,下降3.3%。2020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31.0%、35.1%。 二、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2%;股份制企业增长3.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4%;私营企业增长3.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0.5%,制造业增长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0%。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1%、6.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3、3.8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工业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同比分别增长19.1%、17.3%、16.2%、12.7%。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比三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10%。2020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5%。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0%,比三季度上升1.3个百分点。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445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1-10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5%,连续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服务业逐步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与上年持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9%、7.0%,增速分别快于第三产业14.8、4.9个百分点。四季度,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比三季度加快3.4个百分点。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5%、9.9%,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11.9、8.3个百分点。 1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8%,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其中,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1%,连续6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 四、市场销售较快恢复,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3323亿元,下降1.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9119亿元,下降4.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862亿元,下降3.2%。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9527亿元,下降16.6%;商品零售352453亿元,下降2.3%。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四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6.0%、21.2%、17.3%,分别比三季度加快16.0、7.1、5.0个百分点。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比三季度加快3.7个百分点。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环比增长1.24%。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9%,制造业投资下降2.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增长2.6%;商品房销售额173613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全部转正,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民间投资289264亿元,增长1.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5%和9.1%。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4%、22.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0.2%、15.2%。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1.9%,快于全部投资9.0个百分点,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9.9%和12.3%。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2.32%。 六、对外贸易实现正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26亿元,增长4.0%;进口142231亿元,下降0.7%。进出口相抵,顺差为37096亿元。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占出口总额的59.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2005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18587亿元,增长10.9%;进口13419亿元,下降0.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168亿元。 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低于上年2.9%的涨幅,也低于3.5%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3.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8.3%,衣着下降0.2%,居住下降0.4%,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3.5%,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3%,医疗保健上涨1.8%,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4.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2%,鲜菜价格上涨7.1%,猪肉价格上涨49.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8%。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环比上涨0.7%。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8%,12月份同比下降0.4%,环比上涨1.1%。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3%,12月份同比持平,环比上涨1.5%。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上年水平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与上年同期持平。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12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20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年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其中,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下降0.4%;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下降2.7%。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072元,比上年增长2.8%。 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继续缩小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8%。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869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6443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249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1172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0294元。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名义下降3.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名义增长2.9%。 总的来看,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就业保民生成效显著,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同时应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
2020年全国棉花产量持平略增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李锁强解读棉花生产情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棉花产量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棉花产量591.0万吨,比上年增加2.1万吨,增长0.4%。 一、全国棉花播种面积下降 2020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为3169.9千公顷(4754.8万亩),比上年减少169.4千公顷(254.1万亩),下降5.1%。分地区看,我国最大产棉区新疆按照“控制面积、提质增效”的原则合理引导棉花生产,棉花播种面积为2501.9千公顷(3752.9万亩),比上年减少38.6千公顷(57.9万亩),下降1.5%。其他棉区受种植效益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棉花播种面积下降。长江流域棉区[1]播种面积为283.8千公顷(425.7万亩),比上年减少56.7千公顷(85.0万亩),下降16.6%;黄河流域棉区[2]播种面积为358.9千公顷(538.3万亩),比上年减少69.9千公顷(104.9万亩),下降16.3%。 二、全国棉花单产有所提高 2020年全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为1864.5公斤/公顷(124.3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00.9公斤/公顷(6.7公斤/亩),增长5.7%。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发生较轻,棉花长势较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2062.7公斤/公顷(137.5公斤/亩),比上年增加93.8公斤/公顷(6.3公斤/亩),增长4.8%。因此,新疆棉花产量比上年增加15.9万吨,增长3.2%。长江流域棉区因受洪涝灾害影响,棉花单位面积产量1011.1公斤/公顷(67.4公斤/亩),比上年减少53.4公斤/公顷(3.6公斤/亩),下降5.0%;黄河流域棉区单位面积产量1175.0公斤/公顷(78.3公斤/亩),比上年增加57.3公斤/公顷(3.8公斤/亩),增长5.1%。 注: [1]长江流域棉区包括5省: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 [2] 黄河流域棉区包括6省(市):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和陕西。
国家统计局 2020年12月 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国于2011年颁布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为全面反映《纲要》实施进程,国家统计局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和资料,对《纲要》在健康、教育、福利、环境和法律保护等五个领域2019年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纲要》实施总体进展顺利,绝大多数指标已提前实现目标,但少量指标尚有差距,相关领域儿童权益保障工作仍需加强。 一、《纲要》各领域的实施情况 (一)儿童与健康。 1.儿童健康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以来,我国覆盖城乡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儿童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见图1)。2019年,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5.6‰、7.8‰,分别比上年下降0.5和0.6个千分点,明显低于10‰和13‰的《纲要》目标。18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为11.42/10万,比上年下降2.7%,比2010年下降49%,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6”的《纲要》目标。 图1 2010—2019年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儿童发育状况不断改善。2019年,我国进一步推动儿童早期发展工作,倡导母乳喂养,加强儿童健康风险因素干预,确保我国儿童健康成长。2019年,全国儿童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3.24%,较好控制在“4%以下”的《纲要》目标之内。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5.38%和1.37%,均比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12%,比上年略高0.01个百分点, 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均远优于“12%以下”“7%以下”和“5%以下”的《纲要》目标。 3.儿童疾病防治效果显著。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免疫规划监测管理体系,以及县、乡、村三级预防接种服务网络,实现了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的信息系统和疫苗电子追溯的协同平台对接。2019年,适龄儿童各种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1]接种率均超过97%。全国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1.9%,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为93.6%,分别比上年提高0.7和0.9个百分点。 (二)儿童与教育。 1.学前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2019年,我国继续推动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迅速增加。2019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8.1万所(见图2),其中公办幼儿园10.8万所,民办幼儿园17.3万所,分别比上年增长5.4%、7%和4.5%。全国共有幼儿园教职工491.6万人,专任教师276.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8.5%和7%。学前教育(包括幼儿园和附设幼儿班)在园幼儿4713.9万人,比上年增长1.2%。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83.4%,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远高于“达到70%”的《纲要》目标。 图2 2010—2019年幼儿园数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2.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2019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3万所[2],其中普通小学16万所,初中学校5.2万所。全国共有专任教师1001.7万人,其中普通小学626.9万人,初中374.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9%、2.9%和3%。全国在校生1.54亿人,其中普通小学1.06亿人,初中0.48亿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6%、2.1%和3.8%。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427万人,占在校生比重为9.3%,比2010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基本实现“达到95%”的《纲要》目标(见图3)。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2.6%[3]。 图3 2010—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3.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随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的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不断得到巩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不断提升。2019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24375所,比上年增加55所,增长0.2%。全国招生1439.9万人,在校学生3994.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7%和1.5%。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9.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进一步接近“达到90%”的《纲要》目标(见图4)。 图4 2010—2019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4.特殊教育发展明显提速。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促进了教育公平,增进了残疾人福祉。2019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92所,专任教师6.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40所和0.4万人,增长1.9%和6.3%。招收各种形式[4]的特殊教育学生14.4万人,在校生79.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6.8%和19.3%,比上年提高5.4和4.2个百分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在校学生77.9万人,比上年增长12.4%。 (三)儿童与福利。 1.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数量稳中有升。2019年,民政部、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儿童福利机构的职能定位和区域布局,有力推动了我国儿童福利保护工作的开展。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686个(见图5),比上年增加35个;机构共有床位9.9万张。其中,儿童福利机构484个,床位9万张;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202个,床位0.8万张,全年共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8万人次。 图5 2019年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个) 2.孤儿生活质量继续改善。2019年,我国进一步提高孤儿保障水平,中央财政补贴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提高50%,孤儿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遗弃儿童的现象大幅减少,我国孤儿数量连续七年持续减少。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孤儿23.3万人,比上年减少7.2万人,下降23.6%。其中,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分别为6.4万人和16.9万人,每人每月基本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分别为1499.2元和1073.5元。社会散居孤儿中被家庭收养1.3万人,占孤儿总数的5.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孤儿回归家庭的美好愿望得到进一步实现。 3.残疾儿童专业康复服务能力稳步提高。2019年,我国推出《0~6岁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目录(2019年版)》,进一步提升了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截至2019年底,全国开展残疾儿童康复的残疾人康复机构9775个,比上年增加739个,增长8.2%(见图6)。全国共有18.1万名0—6岁残疾儿童接受了基本康复服务,比上年增加2.4万人,增长15.4%,占接受基本康复服务残疾人的比重为1.74%,比上年提高0.28个百分点。 图6 2011—2019年残疾儿童康复机构 (四)儿童与环境。 1.儿童生活环境日益改善。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2019年,全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41.5%、96.8%和99.2%,分别比上年提高0.4、1.3和0.2个百分点。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重达到8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2.儿童社会环境持续优化。近年来,社区环境对于儿童生存发展和保护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儿童之家(或儿童中心)28.9万个,比上年增加6.2万个,增长27.1%,城乡社区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站)25.2万个,比上年增加7.6万个,增长43.1%。基层组织中持有证书的专业社会工作者6.1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增长29.4%(见图7)。 图7 2010—2019年持有证书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3.儿童文化产品和活动场所更加丰富。近年来,儿童接触文化艺术和娱乐体验的途径更加多元,可获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也更加丰富。2019年,全国出版初中及以下少年儿童图书4.4万种共计9.5亿册,出版初中及以下少年儿童期刊206种共计3.8亿册。全国3196个公共图书馆中共有少儿文献1.3亿册,比上年增长14.5%。全国少儿广播节目、少儿电视节目、电视动画节目播出时间分别为26.6、57.4和39.9万小时,分别比上年增长0.2%、0.1%和6.5%(见图8)。全国未成年人参观博物馆和科技馆分别为28653万人次和1874万人次[5]。 图8 2011—2019年少儿广播节目、少儿电视节目、电视动画节目播出时间 (五)儿童与法律保护。 1.儿童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2019年,我国推进修订完善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等方面印发了相关意见,在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未成年人节目等方面出台了相关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了保障我国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2.儿童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为切实维护儿童合法权益,我国持续加大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力度,拐卖儿童现象明显减少。2019年,全国破获拐卖儿童案件413起,比2015年下降45.4%。三年来,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发布近4000名儿童失踪信息,找回儿童3900余人,找回率达到98%以上。 3.儿童法律援助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保护弱势群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工作。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得到法律机构援助共计13.8万人次,占受援人数的6.9%,比2010年增加5万人次,增长57.1%。县级以上妇联组织为妇女儿童提供信访、热线咨询等服务超过20万件次。 4.未成年人犯罪比重持续降低。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力度,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比持续下降(见图9)。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4.3万人,比2010年减少2.5万人,降幅达36.9%。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同期犯罪人数的比重为2.59%,比2010年下降4.19个百分点。 图9 2010—2019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所占比重 二、《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间儿童健康水平仍不平衡。 2010年以来,我国儿童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但城乡间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2019年,城市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3.4‰和4.1‰,分别比2010年降低2.4和3.2个千分点;农村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6.6‰和9.4‰,分别比2010年降低9.5和10.7个千分点。但从城乡比值看,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1.94和1:2.29,显示出农村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见图10)。 图10 2010、2019年分城乡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二)职业教育仍需大力加强。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提出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但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6]规模看,2019年在校生1576.5万人,与2010年和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29.6%和4.8%。从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7]看,2019年比值为0.65:1,与2010年(0.92:1)和2015年(0.7:1)相比均有所下降,与《实施方案》提出“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注: [1]本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包括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乙肝疫苗、甲肝疫苗、乙脑疫苗及流脑疫苗。 [2]本文数据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四舍五入,可能会产生计算误差。 [3]根据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计算方法,由于分子(12—14岁)在校生中包含非学龄段学生,毛入学率可能会超过100%。 [4]含特殊教育学校、附设特教班、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学生。 [5]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自2015年开始,各级科协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科技馆开始逐年推进免费参观,由于部分科技馆不具备分年龄段统计数据能力,该指标为不完全统计数据,历史数据不可比。 [6]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及技工学校。 [7]本文职普比指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的比值。
国家统计局 2020年12月 为保障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推动男女平等,我国于2011年颁布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为全面反映《纲要》实施进程,国家统计局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和资料,对《纲要》在健康、教育、经济、决策和管理、社会保障、环境、法律等七个领域2019年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纲要》实施总体进展顺利,多数目标已提前实现,但部分领域中个别指标尚存差距,相关领域妇女权益保障工作仍需加强。 一、《纲要》各领域实施情况 (一)妇女与健康。 1.孕产妇保健体系更趋完善。随着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加强,孕产妇健康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孕产妇保健体系日渐完善。自2012年起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的高水平,2019年达到99.9%,高于2010年2.1个百分点;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90.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2010年6.3个百分点[1]。与上年相比,孕产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等指标均有提高。 2.孕产妇死亡率继续降低。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妇幼健康全程服务,全力保障母婴安全。2015年后,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一直控制在20/10万以内,2019年为17.8/10万,比上年降低2.7%,比2010年降低40.7%,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同期城市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16.5/10万和18.6/10万,分别比2010年降低44.4%和38.2%(见图1)。 图1 2010—2019年监测地区孕产妇死亡率 3.妇女生殖保健服务不断加强。2010年,我国启动“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目前全国所有县(市、区)普遍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2019年,我国为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免费检查达1020万名,目标人群覆盖率平均达95.1%。筛查出的风险人群全部获得针对性的咨询指导和治疗转诊等服务,有效降低了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同时,农村妇女“两癌”(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已覆盖全国所有贫困县。妇女常见病筛查率有了大幅提升,2019年达83.1%,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21.9个百分点,提前实现“达到80%以上”的《纲要》目标(见图2)。 图2 2010—2019年妇女常见病筛查率 (二)妇女与教育。 1.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得到切实保障。我国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女童学前教育工作,通过一系列立法、规划、政策等手段,切实保障了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2019年,全国共有学前教育(包括幼儿园和附设幼儿班)在园女童2212.6万人,比上年增加35.9万人,增长1.6%,增速高出全部在园儿童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比2010年增加860万人,增长63.6%,高出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女童所占比重为46.9%,高于上年0.1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83.4%,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远高于“达到70%”的《纲要》目标。 2.消除性别差距在义务教育阶段得到基本实现。随着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女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得到加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已连续5年达到99.9%及以上,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基本消除性别差距。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3.7个百分点,基本实现“达到95%”的《纲要》目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女生为7157.3万人,比上年增加186.7万人,增长2.7%,占在校生的比重为46.5%。 3.女生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2]得到巩固加强。随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的深入开展,女生平等接受教育进一步巩固加强。2019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中女生为1882万人,比上年增加16.6万,占全部在校生的47.1%,高于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女生所占比重。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9.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进一步接近“达到90%”的《纲要》目标。 4.高等教育女生占比超过一半。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由2010年的26.5%快速提高到2019年的51.6%。2019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数为144.8万人,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达到50.6%,与2010年相比提高2.7个百分点(见图3);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分别为1567.9万人和392.3万人,占比为51.7%和58.7%,比2010年提高0.9和5.6个百分点。 图3 2010—2019年研究生在校女生人数及所占比重 (三)妇女与经济。 1.女性在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持续保持在四成以上。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明确了不得实施的六种就业性别歧视行为,为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就业权提供有力支持。2019年,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2%,与“保持在40%以上”的《纲要》目标相一致;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员达到6684.2万人,比2010年增加1822.7万人,增长37.5%;执行了《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企业比重为69.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进一步保障了女职工的劳动安全。 2.农村妇女贫困程度明显降低。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551万人,比2010年减少1.6亿人,其中约一半为女性;贫困发生率为0.6%,比2010年降低16.6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3.对贫困妇女的保障力度持续加强。近年来,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更加重视妇女的受益,出台了拓展就业渠道、提升技能水平、加强健康保障等一系列政策和扶持措施,为贫困妇女脱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9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标准约为534元,比上年增加44元,与2010年相比增加348元;全国城乡享受低保和得到救助的农村特困人员共4755.4万人,其中女性1936.1万人,占比达40.7%,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 1.全国女人大代表和女政协委员占比持续提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女代表742名,占代表总数的24.9%,比上届提高1.5个百分点(见图4)。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中有女委员440人,占委员总数的20.4%,高于上届2.6个百分点(见图4)。 图4 历届全国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所占比重 2.女性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更加深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女性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9年,企业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中女性比重分别为33.4%和36.4%,与2010年相比分别提高0.7和1.2个百分点。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中女性代表比重为29.7%,高于上年0.9个百分点。 3.女性参与基层民主管理更加广泛。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基层民主建设进程,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女性广泛参与基层民主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2019年,村委会主任中女性占比为11.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已达到“10%以上”的《纲要》目标;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占比为50.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已达“保持在50%左右”的《纲要》目标。 (五)妇女与社会保障。 1.女性生育保障措施更为有效。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的意见》,为进一步提高基金共济能力、做好女职工生育待遇保障奠定了基础。2019年,根据各地区上报数据汇总,女性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达9343万人,比上年增加415.6万人,增长4.7%;与2010年相比,增加3975.6万人,增长74.1%(见图5);女性参保人员占全部参保人员的比重为43.6%,比2010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图5 2010—2019年女性参加生育保险人数 2.女性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使包括女性在内的广大居民享有更公平的医疗保障。2019年,根据各地区上报数据汇总,全国女性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6.3亿人,比上年增加8619.2万人,是2011年的3.3倍。其中,女性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近1.6亿人,比上年增加844.3万人,比2011年增加4391.7万人;女性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超过4.7亿人,比上年增加7774.9万人。 3.女性养老保障力度明显加强。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妇女参保人数和待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的女性超过4.5亿人,比上年增加2338.5万人。其中,女性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近2亿人[4],比上年增加1133.8万人,增长6.1%;女性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超过2.5亿人[5],比上年增加1204.7万人,增长5%。 4.女性失业保障基础更为牢固。我国高度重视劳动者的就业和保险权益,通过实行失业救济制度、国有企业待业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及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使就业领域处于相对弱势的妇女权益得到基本保障。2019年,女性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8677.2万人,比上年增加335.8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3528.2万人,增长68.5%;女性参加工伤保险人数9684.4万人,比上年增加371.6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3985.4万人,增长69.9%。 (六)妇女与环境。 1.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的不断提升,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级、各类保护地1.2万个,保护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管辖海域面积的4.1%。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4—2018年)资料,全国森林面积超过2.2亿公顷,比第八次清查(2009-2013年)时增加了127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3%,提高1.3个百分点。 2.城市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19年,全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41.5%、96.8%和99.2%,分别比上年提高0.4、1.3和0.2个百分点。 3.农村环境质量逐步提升。2018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来,村民的环境与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村庄环境更加干净整洁。2019年,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重达到87%,比2010年提高29个百分点,在上年已“达到85%左右”《纲要》目标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见图6)。 图6 2010—2019年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重 (七)妇女与法律。 1.打击拐卖妇女犯罪的机制更加健全。为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我国不断健全反拐工作协调、保障机制,细化落实各项措施,依法坚决打击拐卖妇女犯罪,从源头减少拐卖妇女案件的发生。2019年,公安机关破获拐卖妇女案件320起。 2.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更加规范。2019年,我国先后出台了《全国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规范》《全国刑事法律援助服务规范》《关于完善法律援助补贴标准的指导意见》等,促进了法律援助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更好地满足了新时代妇女对法律援助的需求。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法律援助机构2828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点73229个。2019年,全国获得法律援助的妇女35.2万人次,占受援人数的17.7%,比2010年增加15.6万人次,增长79.5%。县级以上妇联组织为妇女儿童提供信访、热线咨询等服务超过20万件次。 二、《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孕产妇死亡率地区间差距依然明显。 虽然我国妇幼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孕产妇死亡率持续降低,但地区间差距依然明显。一些省份孕产妇死亡率多年前已优于发达国家水平,但个别地区仍长期处于相对落后水平。 (二)农村妇女参政水平有待提高。 2019年,村委会成员中女性占比为23.8%,距“达到30%以上”的《纲要》目标有较大差距(见图7)。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比重在地区间发展很不均衡,2019年村委会主任中女性占比为11.9%,虽已提前实现“达到10%以上”的《纲要》目标,但仍有半数地区在目标值以下。 图7 2010—2019年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所占比重 注: [1]本文数据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四舍五入,可能会产生计算误差。 [2]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 [3]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4]女性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中未包括中央单位数据。 [5]女性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中,城镇未包括贵州、西藏数据,农村未包括西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