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微摄 为加强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管理,规范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发展,2021年1月22日,人民银行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储蓄国债(凭证式)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储蓄国债(凭证式)是我国储蓄国债的首个品种,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发行的国库券。1994年以来,为满足政府筹资需要,我国开始面向居民个人和社会各类投资者发行凭证式国债,采用填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凭证式国债收款凭证”方式记录债权关系,并逐步取代了国库券。2012年开始,凭证式国债仅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2017年,为了便于国债分类管理,凭证式国债正式更名为储蓄国债(凭证式)。 储蓄国债(凭证式)具有安全性高、起买点低、收益较高、变现灵活等特点,深受广大投资者欢迎,为筹集财政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投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储蓄国债(凭证式)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难以适应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的发展需要,亟需出台统一规范的管理办法。人民银行与财政部联合出台《办法》,将填补储蓄国债(凭证式)管理制度空白,为储蓄国债(凭证式)的业务管理提供有效制度保障,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管理,促进储蓄国债(凭证式)健康持续发展。 《办法》共五章、三十二条,主要明确了储蓄国债(凭证式)的概念和范畴、发行方式、发行对象、计息方式、销售渠道等内容,规范了储蓄国债(凭证式)购买限额的设置方式和方法;规定了投资者购买储蓄国债(凭证式)、提前兑取和兑取本金利息的一般情况及特殊情况处理流程;设置了承销团成员在具体办理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销售额度管理、手续费收取、为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等方面的原则、职责权限和禁止性规定等内容。 下一步,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将着力做好《办法》宣传工作,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广大投资者宣传《办法》和国债知识,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和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同时,针对《办法》出台后的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开展跟踪和评估,确保《办法》出台后取得理想效果。(完)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联合印发《储蓄国债(凭证式)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储蓄国债(凭证式)的概念和范畴以及相关业务管理作出明确要求和统一规定。为做好《办法》的宣传工作,引导广大投资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办法》中的相关内容,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办法》出台的有关背景、主要内容、投资者如何办理认购及兑取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办法》所指的储蓄国债(凭证式)是什么? 答:《办法》所指的储蓄国债(凭证式)是指财政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行,通过承销团成员面向个人投资者销售的,采用填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储蓄国债(凭证式)收款凭证”方式记录债权关系的不可流通人民币国债。 “中华人民共和国储蓄国债(凭证式)收款凭证”是储蓄国债(凭证式)的债权确认依据,是确认投资者债权的唯一合法凭证,也是承销团成员为投资者提供的交易凭证,其印制、使用和管理应当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相关规定。 问:制定《办法》的意义是什么? 答:储蓄国债(凭证式)作为我国国债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国债品种,对我国筹集财政资金和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个人投资理财市场也备受青睐,特别是深受中老年投资者欢迎。但储蓄国债(凭证式)的制度建设却比较滞后,储蓄国债(凭证式)的业务管理仍不够规范,在具体办理发行和兑付业务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害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情况。因此,出台《办法》,完善储蓄国债管理制度体系,为储蓄国债(凭证式)的业务管理提供有效制度保障,有利于从制度层面解决上述问题。 问:《办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办法》共五章三十二条,包括: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基本规定;第三章业务管理;第四章发行兑付管理;第五章附则。其中:总则一章,明确了制定《办法》的目的和依据,储蓄国债(凭证式)的概念和范畴,以及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各级财政部门对承销团成员相关业务的监管职责;基本规定一章,规定了储蓄国债(凭证式)的发行方式、发行对象、发行面值、计息方式、销售渠道、提前兑取及还本付息方式等相关内容,规范了储蓄国债(凭证式)购买限额的设置方式和方法;业务管理一章,规定了投资者购买储蓄国债(凭证式)、提前兑取和兑取本金利息的一般情况及特殊情况的处理流程;发行兑付管理一章,设置了承销团成员在具体办理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销售额度管理、会计核算、缴纳发行款、手续费收取、为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等方面的原则、职责权限和禁止性规定等;附则一章,明确了《办法》的最终解释权以及《办法》的施行时间。 问:《办法》对投资者认购储蓄国债(凭证式)有哪些规定? 答:储蓄国债(凭证式)发行对象仅为个人投资者,任何组织、机构不得认购。投资者可以在发行期内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营业网点柜台或者通过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相关规定的其他销售渠道办理认购。 投资者成功认购储蓄国债(凭证式)后,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应当为投资者填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储蓄国债(凭证式)收款凭证”,并加盖业务印章(或者打印电子印章),不得使用其他凭证。 问:《办法》对投资者兑取储蓄国债(凭证式)有哪些规定? 答:储蓄国债(凭证式)到期前(发行期的最后一日除外),投资者可以凭“中华人民共和国储蓄国债(凭证式)收款凭证”及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原购买国债的承销团成员营业网点办理提前兑取,也可以到该承销团成员指定的营业网点或者通兑范围内的任一营业网点办理。投资者办理提前兑取时,只能按规定的当期国债提前兑取条件计息,并且要按规定比例向承销团成员支付手续费。承销团成员审核并确认相关手续无误后,须立即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利息,不得无故拒绝办理。 储蓄国债(凭证式)到期后,投资者可以凭“中华人民共和国储蓄国债(凭证式)收款凭证”及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原购买国债的承销团成员营业网点办理到期还本付息业务,也可以到该承销团成员指定的营业网点或者通兑范围内的任一营业网点办理。承销团成员审核并确认相关手续无误后,须立即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利息,不得收取手续费,不得无故拒绝办理。 问:《办法》对有关承销团成员在具体承销方面有哪些规定? 答: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按规定可以办理以下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为投资者办理储蓄国债(凭证式)认购、还本付息、提前兑取、开立财产证明、质押贷款等业务,并根据本单位情况开展约定转存业务;开展储蓄国债(凭证式)政策宣传,对储蓄国债(凭证式)的认购、还本付息、提前兑取、开立财产证明、质押贷款、约定转存等业务开展信息咨询等服务;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财政部及地方财政部门报送储蓄国债(凭证式)销售、还本付息、提前兑取、质押贷款、约定转存等业务数据信息;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财政部及地方财政部门开展储蓄国债巡查工作;《办法》明确提出的其他相关规定等。
为加强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管理,规范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发展,2021年1月22日,人民银行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储蓄国债(凭证式)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储蓄国债(凭证式)是我国储蓄国债的首个品种,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发行的国库券。1994年以来,为满足政府筹资需要,我国开始面向居民个人和社会各类投资者发行凭证式国债,采用填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凭证式国债收款凭证”方式记录债权关系,并逐步取代了国库券。2012年开始,凭证式国债仅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2017年,为了便于国债分类管理,凭证式国债正式更名为储蓄国债(凭证式)。 储蓄国债(凭证式)具有安全性高、起买点低、收益较高、变现灵活等特点,深受广大投资者欢迎,为筹集财政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投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储蓄国债(凭证式)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难以适应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的发展需要,亟需出台统一规范的管理办法。人民银行与财政部联合出台《办法》,将填补储蓄国债(凭证式)管理制度空白,为储蓄国债(凭证式)的业务管理提供有效制度保障,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管理,促进储蓄国债(凭证式)健康持续发展。 《办法》共五章、三十二条,主要明确了储蓄国债(凭证式)的概念和范畴、发行方式、发行对象、计息方式、销售渠道等内容,规范了储蓄国债(凭证式)购买限额的设置方式和方法;规定了投资者购买储蓄国债(凭证式)、提前兑取和兑取本金利息的一般情况及特殊情况处理流程;设置了承销团成员在具体办理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销售额度管理、手续费收取、为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等方面的原则、职责权限和禁止性规定等内容。 下一步,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将着力做好《办法》宣传工作,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广大投资者宣传《办法》和国债知识,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和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同时,针对《办法》出台后的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开展跟踪和评估,确保《办法》出台后取得理想效果。
我国居民热衷于储蓄,仅凭借住户部门的存款余额,就是一笔天文数字。近日,市场比较关注的问题,即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假如把部分居民储蓄搬进股票市场,那么将会是一笔非常可观的增量资金补充了。 不过,从严格意义上分析,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并非完全把居民储蓄引导至股票市场之中。在实际情况下,居民储蓄可投资的渠道与方向还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基金、债券、股票、房产、黄金等。每一个居民,他们的风险偏好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各不相同,股票市场作为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投资场所,如果把较多的储蓄搬进股票市场,那么将意味着投资风险会骤然提升,直接考验投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实际上在这些年来,已经有所体现。 其中,无风险利率的持续下降,包括银行存款利率、大额存单利率的持续下行,投资者会考虑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开始把资产分散配置,并不完全局限于存款的单一渠道。 再者,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的强烈赚钱效应推动下,有不少居民储蓄开始加快流进来。有部分幸运的投资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资产大幅增长的目标,但也有不少投资者,因不熟悉市场的交易规则,反而深陷套牢亏损的状态,经历了此前的杠杆牛市泡沫行情后,很多新股民对股票投资也是心有余悸的。 此外,在科创板、创业板实施注册制的背景下,新股赚钱效应引发了不少增量资金的进入。对这些打新投资者来说,意在获得超预期的打新收益率,但同时因市值配售规则的存在,他们不得不选择一些白马股或蓝筹股进行配置,但长期下来,也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渠道。当这部分资金进场之后,往往是紧盯着新股打新的利润,资金进来后,也很少有退出乃至销户的需求。 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也是让更多的投资者可以分享到股票市场发展壮大的成果。但是,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把居民储蓄搬进股票市场,更需要营造出一个持续性的赚钱效应,且需要构筑起一个足够稳定的市场环境,这样才能够让进来的资金安心投资,并把股票市场作为资产配置的主要途径。 在科创板及创业板实施注册制之后,注册制改革有望推向整个市场,未来A股市场的容量也将会发生实质性的提升,这也是提升直接融资功能的最好体现。但是,对一个成熟的市场来说,应该要实现股市投融资功能的均衡发展,只有把市场的投资吸引力做起来,并形成一个持久稳定的赚钱环境,这样才可以让资金安心投资,并为市场注入更多的增量资金补充。 回顾2007年、2015年的大牛市行情,当市场形成了足够强大的赚钱效应时,各路资金也会蜂拥而至。从本质上分析,资金本身具备一定的逐利性,多数人还是抱有一夜暴富的幻想。不过,对居民储蓄来说,这本身属于家庭抗风险的资金,风险承受能力也会比其余资金更低。因此,从稳健的角度出发,应该鼓励这些资金通过成熟运作的基金公司间接进入股票市场,进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效果。 对A股市场来说,目前比较欠缺的还是长期价值投资的引导者,很多资金还是打着价值投资的旗号进行价格投机,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下,反而起到了不好的投资引导作用。因此,对居民储蓄资金的引入,确实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久经市场考验,且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者来引导这部分资金进行长期价值投资,进而分享股票市场发展壮大的成果。
冉学东把庞大的居民储蓄引向资本市场,是目前公认的一个经济管理政策,也是各方努力的方向,监管机构更是把“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作为明年的工作重点。其中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中国居民储蓄率过高,储蓄存款事实上是银行的负债,银行再把这些存款以创造资产的形式投向实体经济,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多倍货币创造的问题,银行的资产会成倍扩大,同时居民储蓄存款也会成倍扩大,表现为M2持续扩张,这就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隐忧,导致宏观杠杆率持续不下。根据央行测算,一季度我国宏观杠杆率提升了14.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2019年全年则是上升6.1个百分点。社科院公布的一季度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环比大幅上升,从去年底的245.4%上升到了259.3%,大幅跳升了13.9个百分点。宏观杠杆率上涨的最主要的力量来自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贷款的基础是储蓄存款的上涨。因此将居民储蓄存款往投资理财引导,几乎成为降低金融风险的关键。近几年,监管政策出台政策对存款进行限制,也有一定的效果,比如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几乎取消了保本型理财,接着智能存款被叫停,然后靠档计息的产品也式微了,同时结构性存款正在被逐渐消化,但是尽管存款的增速恢复了,但是相对于贷款的增速,存款增加并没有那么明显。而利率长期走低已经成为共识,居民的储蓄已经进入无地徘徊之境。其实,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结构很不利于储蓄向投资转化,我国储蓄存款在居民之中的布局存在很大的结构性问题。今年10月央行的数据显示,我国本外币存款余额超过210亿元,其中居民的存款就超过了90万亿元以上,人均存款超6万以上,说明居民储蓄还是很丰富的。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负债也不少,截止到今年10月份,我国居民的贷款余额已经达到61.88万亿,同比增加了7.89万亿元,人均贷款已超过了4.4万元。那就是说去掉负债,我国居民“净存款”不足30万亿,人均不到2万元,如此看来这个储蓄存款并不高,如果考虑到富人被平均的情况,居民“净存款”并没有那么乐观。央行在5月份发表的抽样报告显示,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配置高度集中于房产,金融资产占比低,金融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负债率为44.6%,其中,有负债家庭的金融资产负债率均值为85.3%,中位数为117.3%,半数以上的家庭金融资产负债率超过了100%。户主年龄在26-35岁的居民家庭债务参与率、户均债务规模、资产负债率、债务收入比都要高于其他家庭。中青年家庭由于面临购房、成家生子、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的支出压力,负债现象更为普遍,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偿债压力相对较大。同时,老年群体投资银行理财、资管、信托等金融产品较多,风险较大。调查显示,户主年龄为65岁及以上居民家庭投资银行理财、资管、信托产品的均值为23.9万元,是总体平均水平的1.4倍,占其家庭金融资产的比重为34.8%,远高于其他年龄段水平。刚需型房贷家庭的债务风险突出。受调查家庭中,43.4%的家庭有住房贷款。有房贷家庭的资产负债率、金融资产负债率和月偿债收入比分别为16.5%、101.5%和29.0%,债务风险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其中刚需型房贷家庭的债务风险尤其突出,这三项指标分别为24.2%、151.3%和33.0%,均为所有群体中的最高值。另外,根据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的研究表明:全国6成家庭有储蓄,4成家庭没有储蓄。家庭储蓄主要来源于高收入阶层,其中,排名前5%的高收入家庭拥有了我国50%的储蓄。尽管过去了两年,这个数据应该仍然有效,受到抽样调查用户范围和数量的限制,该研究在揭示中国居民家庭储蓄结构分布上可能存在一定局限,但无论如何,它凸现的中国居民家庭储蓄结构的基本布局应该是大致相符的,也与其他数据相互印证。招商银行2018年年报显示,招行的零售客户1.25亿户存款总资产为6.8万亿。户均6万元;私人银行客户7.2万户存款2万亿。户均2777万;这一数据表明:在这个群体里0.05%的人掌握了30%的财富。招商银行年报数据还显示:金葵花用户236户,总资产5.5万亿,户均233万元。意味着1.9%的人掌握着81%的财富。当然因为金葵花客户基本都是高收入人群,这个数据只是描述的有储蓄的人群和高收入人群中储蓄和财富的不平衡。一般而言,高收入人群的储蓄金额比较大,他们的储蓄都有一定的投资渠道,比如金葵花客户中那些大额客户,这部分客户储蓄不会太多。目前大额储蓄者基本上应该是对金融理财不是很了解,或者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的储户,如果真是如此,储蓄向投资的转移,主要任务应该交给那些财商教育机构或者第三方理财公司进行,所以应该大力发展财商教育公司。总之,由于居民储蓄结构分布不均衡,再加之居民负债也不低,真正从储蓄转化到投资的量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英媒:家庭储蓄率飙升令各国央行左右为难 参考消息网7月8日报道 英媒称,自新冠肺炎大流行重创全球经济以来,全世界各地的家庭一直在进行储蓄。但是,在政策制定者试图判定驱动经济恢复增长所需的刺激措施强度时,家庭的资金储备让他们左右为难。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5日报道,尚不清楚这些资金代表着渴望在封锁措施解除后释放的受抑制消费需求(这种储蓄被称为非自愿储蓄),还是家庭预留的一种安全保障,以保护家庭免受日后不确定时期的冲击(这种储蓄被称为预防性储蓄)。 如果消费者急着重新光顾商店,那么政府采取额外刺激措施就可能导致过多的支出和通胀。但是,如果消费者继续把收入存起来,那么刺激措施过少就可能造成支出疲软、经济复苏缓慢和失业率上升的恶性循环。 报道认为,这两种倾向并不相互排斥——最可能的结果是一种兼而有之的情形。但关于哪种倾向更强劲的难题正导致各国央行一些重要人物分处一条思维认识裂痕的两边。 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最近把家庭存款激增列为需要对经济复苏速度持谨慎态度的原因。她预计,经济复苏将是“循序渐进且受到抑制的”。但是,英格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安迪·霍尔丹近期说,疫情封锁措施引起的非自愿储蓄的资金规模,可能足以“令任何出于预防目的的自愿性储蓄增长相形见绌”。 报道称,随着商店关门、出行和旅游陷入停滞,家庭消费的机会减少。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头三个月,欧元区家庭储蓄率从前一季度的12.7%升至16.9%,为1999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储蓄率是指家庭储蓄总额占可支配收入总额的比率。 在储蓄率急剧上升的同时,银行存款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 追踪货币供给量数据的经济学家蒂姆·康登说,美国和世界各地存款的增长情况“在当代和平时期前所未有”。他警告说,在某一时刻,此类行为将导致“通胀显著上升”。 最近的数据进一步证明,随着经济重新放开,消费者可能会卷土重来——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出现零售反弹的迹象。 但是,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可以指望消费支出反弹。尽管迄今得以避免出现大规模失业,但美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经济体预计会损失诸多就业岗位。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些国家的家庭更可能严守自己的储蓄。 英国牛津经济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亚当·斯莱特说,在发达经济体中,仅仅因为消费者之中出现一些初步的强劲活力就庆祝消费V形反弹,还为时过早。
美研究认为:千禧一代热衷储蓄拖累经济 参考消息网10月8日报道美媒称,根据美国雷蒙德-詹姆斯合伙公司近期一份研究报告,迷恋自拍、热爱牛油果吐司的千禧一代可能是经济增长放慢的原因。受到金融危机重创的这代人比之前花钱大手大脚的婴儿潮一代更热衷存钱,而这造成了经济的失衡。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10月6日报道,根据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的数据,今年8月,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为8.1%。相比之下,1996年的个人储蓄率为5.7%。 雷蒙德-詹姆斯合伙公司的分析师塔维斯·麦考特写给客户的报告中说:“我们认为,较高的储蓄率抑制了通胀,导致了这次复苏中相对缓慢的增长和低通胀……刺激了过度供应,并导致全球经济中抑制通胀和通货紧缩的倾向。” 报道称,人们最早学到的金融教训之一就是尽早储蓄、经常储蓄。 然而,虽然储蓄对个人有益,但开支的减少损害了企业,因而也损害了经济。麦考特指出,自上一轮经济衰退以来,“供应继续增加”,再加上储蓄率上升,导致“经济中供应过剩的情况似乎无处不在”。 他说:“这导致了令人沮丧的低增长率、价格上的通胀紧缩趋势、供应过剩以及供给侧试图改善局面而造成的债务增加,因为储蓄率在上升。” 报道称,麦考特将储蓄的增加归因于“代际变化”。金融危机之后,千禧一代开始增加储蓄。随着他们取代“婴儿潮一代成为主要的收入者和支出者”,这一习惯变得越来越重要。 他说:“美国消费者花钱花够了,所以他们在储蓄,而不是像上一代人那样花钱,这限制了需求增长。”